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基础理论

艺术概论基础理论

艺术概论基础理论
艺术概论基础理论

艺术概论基础理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艺术

1、艺术词源的由来

甲骨文:埶

《说文解字》:“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拉丁语ARS:Art技艺

科林伍德(英国理论家):“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

西方19世纪,中国20世纪确立了现代艺术的意义

2、艺术的界定

所谓艺术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并随着发展不断扩展其内涵。

第二节艺术的本质

1、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与再现,现实主义艺术是再现说的主要代表。

《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意,以类万物之情。”

陆机(西晋):“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宗炳(南朝):“伸缩盘桓,目所绸繆,异性楔形,以色貌色。”

张彦远(唐):“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徽宗:“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心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唔好发差,故厚赏之。”

“孔雀升高,必先举左。”

宗白华:“古人认为艺术家的最高任务在能再造现实,创新生命。”

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理式说。

亚里士多德:艺术史对世界的模仿。

达·芬奇:“绘画史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

歌德:“画家显然地模仿自然。”

泰纳:反对机械地模仿,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见。”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

反映论————绝对精神

2、表现说

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表现,伴随着人的觉醒,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是表现说的集中体现。

春秋时期:诗言志

《论语·季式》:“不学诗,何以言。”

《毛诗序》(汉):开表现说之先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蹈之也。”

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王献之、嵇康…

顾恺之:“以形写神。”谢赫:“气韵生动。”钟嵘:“吟咏性情。”

宗白华:“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有如庖丁之中

肯綮,神行于虚。”

唐宋诗词,李白、苏轼。怀素、张旭书法。吴道子、文与可绘画。李煜、柳永诗词。柳宗元、欧阳修散文。李龟年、周邦彦音乐

元代以后,中国绘画逐渐走向写意,具体形象让位于抽象形象,表现性进一步加强。

倪云林(元):“仆之上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明清文人继承这一传统,注重意趣、韵味,完全成为一种表现性形式。

柏拉图:迷狂说是西方艺术理论表现说的开端。

卢梭:提出艺术不是对经验社会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新爱洛绮思》)

康德:艺术天才论,肯定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并把艺术划归为少数天才,反对模仿。

席勒:继承康德,“表现的自由”,艺术表现不受制于艺术素材,以艺术形式制服艺术素材。

尼采:主观意志是世界的主宰,艺术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梵高: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克罗齐:艺术就是直觉。

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继承克罗齐,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表现内容的是主观幻想。

3、形式—幻象说

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其本质是生命幻象,从艺术品本身来关照艺术。

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再现不是艺术,排除功利的“美。”另外还有音乐和中国

书法等纯形式的艺术。

苏珊·朗格: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三种:

1、有机统一性

2、运动性

3、节奏性

4、生长性

第三节中国古典艺术本质论

1、艺术本质气韵说

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气韵,气韵是自然呈现在艺术品中的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和其美学形态。

《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章句·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与天地之间。”

谢赫(魏晋):“气韵生动。”

荆浩(五代画家):“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韩愈:“气盛言宜。”“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相宜。”

2、艺术本质二元说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构成艺术本体的二种基本品质的辩证统一,如虚与实、神与形,空灵与充实,

神韵与肌理等,源于阴阳学说。

宗白华:“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艺术本质论

3、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建立

第二章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的发生

1、模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注重艺术的表层形象,缺乏对艺术根本性质与社会功能的考察,只能在一定层次上对原始艺术进行解释。

《周易·系辞下》:八卦起源于模仿,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天地、鸟兽、草木、人体为参照。

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模仿是人类的本能,艺术就是模仿。

2、表现说

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却忽视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柏拉图:迷狂说。

春秋时期:诗言志。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拒绝任何功利目的。

科林伍德(英国艺术理论家):真正的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正如原始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

新唤起这种感情。

3、游戏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活动,人类的过剩精力通过艺术得以发泄,呈现一种无目的的、五功利

的游戏特征,是一种精神生产,不以直接的现实目的为旨归,需要在基本生活满足后进行。

德谟克利特:“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康德:艺术与手工艺,前者是自由的游戏,后者追求利润。

席勒(德):人在现实生活中式不自由的,收到现实力量和理性法则的双重约束。只有逃离这些约束,人类才能获得自由,唯一的路就是游戏。

斯宾塞(英):人类的精神过剩往往作为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艺术产生于人类的游戏冲动,是一种

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精神活动。

谷鲁斯(德):游戏并不是绝对没有目的,而是将目的隐含在游戏之中。

4、巫术说

19世纪、20世纪原始艺术遗迹大量发现时产生,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原始人信奉万物有灵的哲学,他们不明白人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把

世界看作一个神秘的领域,世上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山川草木、鸟

兽虫鱼,都可以与人类进行灵魂交感。

詹·弗雷泽《金枝》:“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通过巫术达到对世界的征服。

李泽厚:“……仍然是图腾活动的表现,具有严重的巫术作用或祈祷功能。”

5、劳动实践说

源于恩格斯的著名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

恩格斯:“……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

劳动产生了艺术需要,也培育了人类的审美意识,新石器时代工具对匀称、方圆、对称的注重是人类最早审美意识的萌动,而此后装饰品的出现则明确呈示了审美意识的觉醒。(25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

集体劳动的协调产生了许多艺术形式:《川江号子》《采茶舞曲》《黄河船夫曲》《采槟榔》

艺术题材取之于劳动,反映劳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伐檀》(诗经)

6、艺术起源的思考

上述学说都从一方面揭示了艺术起源,又在另一方面留下缺憾,审美意识更多的是由现代人发现的,对于这个问题,多元选择应该是明智的态度。

第二节史前艺术

1、史前艺术的发现与分布

1721年,非洲莫桑比克岩画

1879年,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

1940年,法国拉斯科岩洞

分布:莫桑比克、撒哈拉、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非洲南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玛雅)、印第安人艺术、爱斯基摩人艺术、南澳大利亚、中国等。

2、史前艺术的种类

雕塑:尼日利亚头雕

绘画:拉斯科洞穴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

陶塑:青海陶盆

音乐:

舞蹈:

诗歌:

神话:

3、史前艺术的题材与主题

动物与女性—生存与繁衍

4、史前艺术的美学特征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由写实到符号化,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

a、正面性

b、对称性

c、构图的外形原则

第三节艺术发展规律

1、平衡与不平衡

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主题和艺术题材。

唐代扩土开疆、游侠行义;宋代抗击异族、醉入花丛柳榭。

二、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艺术观念。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三、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艺术形式。

电影电视。

艺术发展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与社会发展有不平衡的一面。

一、一些艺术样式之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消亡。

二、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呈正比例。

2、继承与创新

永恒价值民族精神和艺术经验进行现代转化,成为现代艺术的元素,克服复古主义和虚无主

义(董其昌、徐渭、未来主义),艺术继承主要包括以下:

一、艺术里的民族精神

二、艺术传统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质的飞跃。古典主义VS浪漫主义(1830年雨果《欧那尼》)、新文化运动(林纾、严复VS胡适、陈独秀);先锋艺术往

往是艺术革新的先声,艺术创新的重要策略是陌生化(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对常规艺术形式的

创造性的颠覆,将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重新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富有生气的新鲜感觉,从而

创造一种新奇强烈的艺术效果。)浪漫主义VS象征主义(波德莱尔)。

3、民族艺术的融合

1、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稳定的民族艺术传统,并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其支点是民族精神,

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性格、文化与心理积淀,民族精神是艺术的根本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与此同时,各民族艺术的交融会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异质文化的交融是民

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元素。此是为艺术史所普遍证明的艺术规律。(唐代艺术的发达,韩愈《听颖

师弹琴》)。

3、反对两种倾向:拒绝吸收(固步自封)与全盘吸收(自我沦丧,民族特征淡化)。

第四节艺术分类及艺术样式

1、艺术分类

1、根据艺术形象存在的方式: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建筑等)、时

空艺术(舞蹈、戏剧、影视等)。

2、根据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视觉艺术(雕塑、绘画、建筑等)、听觉艺术(音乐)、视听艺术(戏

剧、舞蹈、影视等)、想象艺术(文学)。

3、根据艺术形象的媒介方式:造型艺术(雕塑、绘画、建筑、舞蹈、影视等)、音响艺术(音乐)、

语言艺术(文学)。

4、根据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静态艺术(雕塑、绘画、建筑等)、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

文学等)。

5、根据艺术的创作特征:表现艺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文学等)、再现艺术(绘画、雕塑、

戏剧、影视等)。

一、绘画:造型艺术,以笔、刀、为工具,以墨、颜料、炭为主要颜料,在纸、纺织物、木板或墙

壁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法,创造出视觉形象。线条、色彩是绘画的最基

本的艺术语言,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样式之一。(阿尔塔米拉岩洞{旧石器}、《》{战

国})

艺术媒介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帛画、素描等

艺术形式分:年画、连环画、漫画、壁画等

作品内容分: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等

二、雕塑:造型艺术,以可塑的物质材料为艺术材料,通过雕刻、塑造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具有真

实体积艺术形象。雕主要有石雕、玉雕、木雕等,塑主要有泥塑。面塑等,铸铜则是先

塑后雕。是人类艺术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样式之一。(红山文化玉雕,玉龙)

艺术手法和制作方式分:圆雕、浮雕、透雕。

样式分: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

功用分: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城市园林雕塑。

三、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艺术样式。其基本要素为动作姿态、节奏、表情和构图等。与音乐、诗歌同时诞

舞、龙舞、秧歌、腰鼓。

品种分: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现代舞。

体裁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

四、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音

乐的主要元素是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人类艺术史上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乐器流传下

来(长毛象骨乐{乌克兰}、骨哨{河姆渡遗址})。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需要演奏者和

演唱者的再创造,属于二度创作。

声乐:男声、女声、童声。

形式: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合唱、伴唱。

唱法:民族、美声、通俗。

器乐: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演奏方式:独奏、齐奏、合奏、伴奏。

作品体裁:序曲、组曲、夜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狂想曲、幻想曲、随

想曲、舞曲、交响曲。

交响乐: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键盘乐器。

五、建筑: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建筑物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空间安排、色彩搭配和结构形式等方

式创造建筑形象,以抽象方式概括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实用性极强的特

殊造型艺术,具备实用、坚固与美观的特征。

公共建筑: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

民用建筑:住宅、商店等。

纪念性建筑:陵墓、纪念碑等。

六、文学:是语言艺术,其基本特点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以抽象的语言塑造的形象需要通过想象重塑艺术形象,因此具有间接性的审美特征,语

言的抽象性使其具有无所不包的广阔性。按体裁分为:

诗歌:集中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节奏、音韵与修辞是常用手法,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散文:一种与骈文、韵文相对的、自由的文学体裁,即可抒情,也可叙事,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与论说散文,具体形态为小品、随笔、杂文、传记、报告文学等。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为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

戏剧文学:见后。

七、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具有戏剧性冲突的的情节,

为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个故事,属于二度创作的艺术样式,包括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

需要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创造与密切配合,戏剧性和舞台性是戏剧艺术的主要特

征。戏剧性是指戏剧艺术依靠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性

是指戏剧艺术具有现场演出的特性,每次演出都是创造,通过现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实

现其艺术效果。

广义分:话剧、戏剧、歌剧、舞剧等。

狭义分:主要指话剧。

类型分:悲剧、戏剧、正剧。

题材分: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

容量分:独幕剧、多幕剧。

(1895年12月25日)。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正式播放电视节目,标志着电视艺

术的诞生。影视艺术是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样式,需要编剧、导演、演员和摄影、美工、

服装、道具等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是一次性表演的二度创作。

电影分: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

电视分:电视剧、综艺晚会、纪录片等。

2、艺术样式的生成。发展及其关系

一、艺术样式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神话传说—英雄传说—影视艺术

二、艺术样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典诗为例(巫术仪式—《诗经》《楚辞》{春秋战国}—《古诗十

九首》{汉}四言到五言—七言唐诗—宋词元曲衰落—明清“宗唐”

“宗宋”之争—五四新诗)。

三、艺术样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第三章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是连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中心环节,是艺术生产过程中一个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其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遵循着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

第一节艺术创作过程

1、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沉淀。艺术体验常常伴随着强

烈的情感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一般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

a、自发艺术体验是指无意识中形成的艺术体验,是长期在生活中自然积淀下来的心理经验,童年

生活往往构成艺术家自发艺术体验的源泉。

鲁迅和贝多芬童年的生活体验

b、自觉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而进行的艺术体验。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宗炳(南北朝画家):“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李白:“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石涛(清):“搜尽奇峰打草稿。”

黄宾虹:“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吴道子:“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裴旻)

王一川:审美体验是“人生终极意义的瞬间生成。”

罗丹:“我服从‘自然’,从来不想命令‘自然’,我唯一的欲望,就是像仆人一样的忠实于自然。”

黑格尔:“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

金山(表演艺术家):“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真,体现要精。体

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二度创作)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

程。其具体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浮士德》创作,1770~1831凡60余年。

为生理缺陷的国王绘制肖像。

《绘事微言》记载“竹锁桥边卖酒家。”

3、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

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艺术技巧是艺

术传达成败的关键。艺术创作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

黑格尔:“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绘画和音乐中次之,在

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考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

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的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至于因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

碍。”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皆墨。

京剧演员“四功五法。”

列宾:“艺术中主要的东西就是技巧的魅力和美妙的手法。”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罗丹创作《地狱之门》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潘大临:“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捉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辄以一句奉寄。”

第二节艺术创作心理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运用感性形象认识世界的一种

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具体可感性、非逻辑性和整体性;抽象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推理认识世界的

一种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理性的、逻辑的和分析的。

2、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指自觉地心理活动,潜意识是指不自觉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意识和潜意识活动。

3、灵感及直觉

灵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式的思维状态,是创作的发现与飞跃,常常伴随着迷狂情感,是一种独

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柏拉图:“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普希金:《秋》

李贺负锦囊而游,苏子携笔墨与身。

舒伯特睡觉不摘眼睛,半夜创作《鳟鱼》

艾青:“灵感是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协调、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紧闭的门的偶然的开启。灵感是诗的受孕。”

黑格尔:“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直觉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创

造性思维能力。

苏里科夫《女贵族莫洛卓娃》

克罗齐:“艺术是纯直觉或者说纯表现。”

艺术情感是指艺术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提升和超越,具有象征结构与审美品质,

艺术情感的突出特征是共通性和审美性。

象征结构是指艺术情感既是具体情感,又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情感范式,这种情感范式不

仅属于艺术家个人,也属于人类的共同心理,生成了艺术情感的共通性。(贺知章《回乡偶书》)

审美品质是指艺术情感超越了自然情感“置身其中”的功利性,而是采取远距离关照的方式,使生

活的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从而呈现了无功利目的的审美特性。(白居易《琵琶行》)

2、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指对记忆表象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具体可感性和非

逻辑性。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构成了艺术接受的重要元素。

《文心雕龙·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黑格尔:想象力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波德莱尔:“不用思辨而直接进入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四章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

1、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

题材是呈现在艺术作品里的社会自然生活。它来自于客观世界,又融入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是艺

术主题的载体。题材不能决定主题,需要艺术家的思考和态度。

《拾穗者》《红灯记》《水浒传》《荡寇志》

主题也叫主旨、中心思想,它是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主要思想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对

社会自然生活的独立思考,具有丰富性、立体性。模糊性与形而上的美学品质。需要从不同层面进

行感悟。

《向日葵》(梵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高更)《柳禽图》(八大山

人)《一间茅屋负青山,老松半间我半间》(丰子恺)《禅》(齐白石)《红楼梦》(曹雪芹)细节是艺术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动作、生活场景与情境的精确描绘,他是完成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

艺术作品往往都是通过富于包孕性细节揭示艺术内涵。

《思想者》(罗丹)

情节一般出现在传统叙事作品里,如小说、戏剧、连环画、叙事诗、影视等艺术样式常常以情节构

成艺术照片的主体,推动故事发展。

2、艺术作品的形式

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形态,具体来说就是艺术作品的结构、语言、技巧与体裁。这里又可

以分为内结构与外结构,内结构是指作品的内在组织形态,就是作品的结构;外结构是指艺术作品

的外在形态,如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和作品体裁。

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马尔库塞: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种历时性关系。内容没有成为艺术品时,仅仅是生活本身;而一旦它变成了艺术品,内容就转化为形式。

结构是艺术作品的内在组织与构架,其主要功能是把艺术的各个部分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造成浑然

一体的艺术效果,结构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是否成功。

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

荆浩(五代):“山立宾主,水注往来。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弯,模树柯,安坡脚。

山知曲折,峦要崔巍,石分三面,路要两歧。溪涧隐显,曲岸高低;山头不得

重犯,树头切莫两齐。在乎落笔之际,务要不失形势,方可进阶。”

李渔(清·戏剧家):“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

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北京天宁寺:由月台、须弥座、平座、栏杆、三层莲瓣座、塔身、十三层檐子和攒尖瓦丁构成

的音乐的节奏,正是塔的结构。

技巧是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艺术样式都有自己专门的技巧。

影视:推拉摇移跟、场面调度和蒙太奇、长镜头。

诗歌:体制、音韵与意象。

音乐:演奏、演唱技巧。

雕塑:工艺技巧。

绘画:运笔、调色、研磨等。

话剧:表演、对白等。

戏曲:‘唱’‘念’‘做’‘打’四功‘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五法。

体裁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呈现形式,体裁对内容、结构、艺术技巧等都有一定的制约,选择合适的体

裁也是艺术作品成功的一个原因。

文学:诗歌、小说、散文等。

艺术语言见下。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用以完成艺术表达的独特媒介。所有艺术品都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完成的,没有艺术

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语言也有创生、发展、衰落、更新的过程,往往从艺术语言入手。

《黄土地》:高塬、民歌、腰鼓、黄河水、黄土地、长镜头。

文言文—白话文

有声电影—特效电影

荆浩《山水节要》:“笔使巧拙,墨用轻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凡描枝柯、

苇草、楼阁、舟车,运笔使巧。山石、坡崖、苍林、老树,运笔宜拙。虽

巧不离乎形。固拙亦存乎质。远则宜轻,近则宜重。浓墨莫可复用,淡墨

必教重提。”

2、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是艺术作品的核

心和深层架构。其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

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视觉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大多存在于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具有空间性

和直观性的特点。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听觉感知的艺术形象,由其模糊性与丰富性的美学特征带有浓郁的主观特色。

视听形象是指由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的艺术形象,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的一种整体艺术效果。

文学形象是指由文学语言感知的艺术形象,接受语言的间接性导致了艺术形象重塑的无限性。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涵的形而上的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

理玄思或美学意境,是成功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

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王维的诗作

唐岱(清)《绘事微言》:“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

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神曲》《八部半》《红楼梦》

第三节典型与意境

典型与意境是艺术意蕴的两种类型的代表,典型来自西方的叙事性艺术样式;意蕴源于中国艺术理

论,主要适用于抒情性作品。典型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两个重要范畴。

1、典型

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产生于西方,典型性人物形象不是孤立的,是高度概括

性与鲜明个性的统一。

17世纪前:停留于类型说的范畴,强调形象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18世纪后: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个性。

黑格尔:“在荷马的作品里,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每个人都是一个,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

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别林斯基:“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

恩格斯:“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蒙娜·丽莎》、葛朗台、罗亭、奥勃洛摩夫、约翰克里斯朵夫、阿Q等。

2、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情、景、虚、实。

王昌龄《诗格》:把诗分为物镜、情境、意境。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宗白华:……大片空白,山水之中设一空亭,“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焦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

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的审美境界,与典型一样,是艺术意蕴的最高层次。

宗白华:张旭的草书“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更像优美的建筑。”

李煜《虞美人》

柯罗《摩尔特枫丹的回忆》

第五章艺术家

第一节艺术家的身份

1、非职业艺术家

原始艺术家:集体意识的一种体现者,个人风格趋于零度。

民间艺术家:农忙农闲时创作,《诗经》、敦煌、《抓髻娃娃》、《剪花娘子》

兼职艺术家:以诗人和画家为例,多为政府官员,业余从事创作“余事做诗人。”屈原、王羲之、杜甫、阎立本、苏轼、辛弃疾等。

2、职业艺术家

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高,艺术家产生了职业化的趋势,以艺术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艺术作

品多为购买者创作,通过艺术市场进入消费系统,在不同文化层之间产生冲突。

《党同伐异》、梵高

贝尔:“让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家都成为乞丐吧!”

3、艺术家身份的变迁

从非职业化想职业化转变,完成了由自发意识到自觉意识的转化,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柏拉图:“希腊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地位,是被上层阶级所看不起的手工艺者、卖艺糊口的劳动者、丑角、说笑着,他们的艺术虽然被人赞美尊重,而他们自己的人格与生活是被人视为

丑恶缺憾的。”

留奇安Lccian(希腊文豪):“你纵然是个非达亚斯(Phidias)或波里克勒,创造许多艺术上的

奇迹,但欣赏家如果心里明白,必定只赞美你的作品而不羡慕做你

的同类,因你终是一个贱人、手工艺者、职业的劳动者。”

柳永、李白、关汉卿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

魅(ChiMei)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4、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1、艺术家是艺术美的创造者与情感的代言人。

2、艺术家的工作旁人无法取代。

3、艺术家是人类心灵的记录者。

4、艺术家也是民族心灵的表达者。

第二节艺术家的素质

1、真性情与人格境界

真性情是指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它率性而发,因其自然,真挚诚恳,不加矫饰,常常表现为

儿童般的赤子之心;人格境界是指建立在真性情之上的自我道德完善高度,形成一种境界超拔的精

神实体。两者相互支持。有些艺术家如歌德有双重人格现象。

老子(李婴)

顾恺之:“鼻如广莫长风,眼入悬河绝溜。”

王羲之:“我卒当以乐死。”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八大山人《荷石水禽图轴》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人而写。”

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

弘一大师书法清圆高洁,妙韵天成,是其人格境界的自然外化。

鲁迅:“美术家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罗丹:“勾心斗角,谋求富贵——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2、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体验

发现的目光要求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到普通人易于忽略的生活与自然内涵,艺术敏感是艺术家重要

的素质,是艺术创造的开始。

苏珊·朗格:“所谓艺术家的眼睛,就是将看到的事物同化为内在想象的眼睛,也就是将表现性

和情感意味移入到外部世界之中的能力。”

泰纳:“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家与工匠,就是说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

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印象。”

莫奈,“伦敦雾的制造者”

独到的生活体验主要包括人类生活体验和自然生活体验,二者一起构成了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

黑格尔:“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

里,跟他建立亲密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曾云巢:“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取去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

与造化生物之机咸,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天人合一)第二节艺术家的素质

1、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是完成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技能,既要有天赋,又需要后天训练,勤学苦练是提高艺术

技巧的关键,同时要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与时俱进。

罗丹:“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梅兰芳:祖师爷没赏你饭吃。《抗金兵》把自己的大腿当堂鼓练。

爱森斯坦蒙太奇经典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

2、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缺乏文化底蕴会使艺术创作缺乏后劲。

乔治·桑(法国作家):“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不是没有一切方面的广博知识也行的。必须

去体验生活、去寻求真理,必须先有过许多锻炼、有过许多爱、受过许

多苦,而同时又要不断地执拗地工作……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仅仅是艺

术家,不是软弱无力的庸才,便是趋于极端的狂士。”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舒曼:“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获益。”

德拉克洛瓦(法国画家):“音乐常常赋予我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听音乐的时候,我非常想画

画。”

赵丹:表演艺术家、画家、书法家、写小说、剧本、散文,懂拳术。

梅兰芳:从齐白石学画,养鸽子、栽花

黑格尔:“艺术方面的博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渊博的历史知识,而且是很专门的知识,因为艺术作品的个性是与特殊情境联系着的,要有专门的知识才能了解它,阐明它。”

《傲蕾·一兰》:达斡尔民族的女子不参与战争。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吴道子画仲尼,便带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帏帽。殊不知木剑创

于晋代,帏帽兴于国朝。举此几例,亦画之病也。”

《红楼梦》

歌德:“如果我没有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辛勤努力,我就不会学会认识人的本来面目。在自然科学以外的任何一个领域里,一个人都不能像在自然科学里那样仔细观察和思维,那样洞察

感觉和知解力的错误以及人物性格的弱点和优点。”

第四节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1、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活动里所呈现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在艺术作品里就是独创

性,它既可以表现在情感内涵的发现,也可以体现于形式美学的创造,总之是一种新的精神特质。

也是艺术家独特艺术风格的源泉。

彼得·勃吕盖尔《农民的婚宴》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

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

2、创造精神的生成

艺术家的创造性精神生成于对前代艺术作品的学习和与自然生活体悟的交流和汇通,艺术风格的成熟以艺术作品的独创性为特征,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明显带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

《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沈宗骞(清画家):“雪花这必须临摹旧迹,尤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与精神意象之间。”

齐白石:“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张璪:“外师造化,中德心源。”

黄宾虹:“我过去有一个时期——大约五六十岁之前,多半是师法古人,从书本里学;近三四十年才师法造化,到各处跑跑。”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3、创造精神与艺术家的创造生命

创造精神是艺术家的生命,创造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需要保持与自然生活的密切关系和艺术探险意识,使艺术创造精神健康地发展下去。

达芬奇:“微笑的公式”

《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用。”

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齐白石:“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天人合一)

4、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在艺术作品里表现为艺术原创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表征,它是艺术家的天赋、气质、修养、经验、思想、乃至怪癖等元素在艺术创作里的凝聚于升华,创造精神是创作个性的基础,艺术个性是创造精神的具体呈现,二者相互依存。

扬州八怪的集体特征与个体的创作个性

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毕加索:一生经历写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绘画思潮,艺术生命长盛不衰。

罗西尼(意大利歌剧作家):“我有一个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

的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第六章艺术接受

艺术鉴赏是连接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观众的桥梁,在艺术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一节艺术家的素质

1、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性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

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

春秋《高山流水》“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

科林伍德:观众是艺术工作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作为一个反审美因素存在。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其次,艺术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第一文本第二文本英伽登(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艺术作品有“空白点”

杜夫海纳:艺术作品本身只是自然物,只有被观众体验时才构成审美对象。

伽达默尔(德国阐释学家):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读者

积极地响应,与文本形成一种对话。并且,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完成

的,而是无限的对话,生成了艺术作品意义的多重性。所以,艺术

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一部文本会生

成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伊瑟尔:任何艺术作品都有隐含读者。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期待读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孔子:“诗可以兴”

钟嵘《诗品序》:诗的美学功能在于“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滋味说”

司空图:诗的妙境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严羽:“兴趣”说。

王士祯:“神韵说”

王国维:“境界说”

宗白华:“意境说”

《哈姆雷特》《红楼梦》

2、艺术鉴赏的素质——艺术鉴赏力

首先,艺术鉴赏力指人们的艺术感受力,不同于科学演绎归纳的严谨,艺术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具象的、非逻辑推理的。

沈括《梦溪笔谈》发难杜甫《武侯庙柏》:“双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其次,艺术鉴赏力要求观众既需要健全的主体精神(自我意识与生命激情,健全的心灵),又需要丰富的艺术知识。

《庞贝城的末日》

《锦瑟》《碧城三首》

再次,艺术鉴赏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和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化修养。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

向子期《思旧赋》刚开头便收了尾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3、艺术鉴赏过程

1、艺术语言感知,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黄土地》

康定斯基《构成第四号》:艺术语言创新往往是试验艺术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2、艺术形象重建,是指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借助艺术语言,以自己的想象重新塑造艺术形象。

它以艺术作品里的艺术形象为原型,却又加入了观众的个人经验和美学趣味,形成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科林伍德:“作为理解者的观众,他们力图在自己的头脑里准确地重建艺术家的想象性经验,他们从事无穷无尽的探求,他们只能部分地完成这种重建工作。”

变异现象:顺向变异、逆向变异。

顺向变异:观众重建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大致相符,但又延伸或转向。

异是一种误解,分为正误和反误。

正误:虽然与艺术家在艺术作品里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了逆向变异,但依然符合艺

术鉴赏规律,并发展了艺术作品里的艺术形象,赋予其新的美学意味和思想

内涵。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小二黑结婚》:三仙姑的个性解放精神。

反误:指观众重建的艺术形象脱离了艺术作品所规定的艺术情境,无意或故意地穿

凿附会,导致歪曲艺术作品的误解。

文字狱

丰子恺《满山红叶女郎樵》

3、艺术意蕴体悟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里呈现的一种形而上美感,有的表现为哲理思考,有的表现为艺术意境,

有的表现为独特的韵味甚至禅机,艺术意蕴体悟是指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获得的最高审美体

验,它往往表现为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具体表现为共鸣与顿悟。

共鸣是指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达成情感共振,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丰

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与特定的社会心态有密切关系。

《世说新语》:“王仲处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

意打唾壶,壶边尽缺。”

德拉克洛瓦:看席里柯作《梅杜萨之筏》,“它给我这样强大的印象,当我走出画室后,我像

疯人一样地跑回家,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为止。”

陈其元:“父母以是书贻祸,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煞我宝玉!遂死。”

《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热”

梁启超:“集中什九言兵事,亘古男儿一放翁。”

顿悟是指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所产生的豁然开朗的瞬间飞跃。它往往以突

如其来的方式产生,呈现为一种直觉思维特征,与禅宗的悟道有些相像。

六祖惠能占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第二节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性质与功能

1、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的活动。

2、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一个环节。它以艺术鉴赏为基础,但又不止于鉴赏,而要更上层楼,对

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做出艺术评价。

3、艺术批评应当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以科学态度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进行批评;否则,就无

法进行真正的艺术批评,甚至误解和歪曲艺术。

4、艺术批评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探讨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发

展规律促进艺术繁荣,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

5、艺术批评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6、艺术批评是艺术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

7、实事求是和宽容是艺术批评家应有的基本态度。

王维《袁安卧雪图》,雪中芭蕉

普希金:“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朦胧诗的论战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2、艺术批评的主要形态

1、伦理批评

伦理批评是以道德为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批评形态,其基本范畴是善、恶,它以是

否符合道德标准为尺度,衡量艺术作品,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劝善节恶是其主要功能。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毛诗序》:诗歌的作用在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

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理想国》放逐诗人,柏拉图憎恨荷马。

《红楼梦》应放之海外,报复鸦片遗毒。

2、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

再现,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用和历史价值。这种方法以艺术作品为中心,联系艺术家的生平和

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孟子:“知人论世”

鲁迅:“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维柯《新科学》(1725):系统研究了荷马史诗与诗人的生平、古希腊社会的关系,开创了历

史批评学派。

狄德罗、斯达尔夫人、圣·伯夫和泰纳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

泰纳: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制约艺术发展的三要素。

3、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只是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

的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架构的一种批评方法。有实验心理学批评、格式塔心理学批评、精神

分析学等流派。

弗洛伊德:艺术是白日梦,俄狄浦斯情节,泛性论色彩。

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

4、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是以艺术作品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中心对艺术进行研究的一种批评方法。关注艺术

作品的情感表现。美学形式以及审美价值,是一种非功利性艺术批评。对艺术本体研究较为深

入,它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在观众身上引起的反应,如愉悦、升华、畅神甚至高峰体验等。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钟嵘(魏晋):“滋味说”

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王国维、宗白华一脉相承。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席勒:“形式或表现的美仅仅是艺术所特有的。”

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

第一节艺术批评

1、艺术风格界定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可以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是集体风格,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阶级风格等。

“风格即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享的东西之后获得的剩余或内核。”——布封《论风格》

“文如其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杨雄《法言·问神》钱钟书:“心声心画,本为成事之说,实鲜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以尽变为

澄淡;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

2、艺术风格的形成

首先、艺术作为主体精神的表达,艺术家的气质、性格、禀赋、艺术趣味、才能甚至怪癖对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密切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风格是才、气、学、习的结晶,既需要先天禀赋,也需要后天锻炼。

李贽《焚书·杂述·读律肤说》:“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

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

奇绝。”

汪曾祺《晚翠文谈·自序》:“画一个册页、一个条幅,我还可以应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

毫无办法。”

其次,与艺术家的身世、经历、人生经验、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也有着深刻的联系。

八大山人

金农:“今予画马,沧沧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

毕加索,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黑人时期、分析时期、综合时期、愤怒时期、牧歌时期。

再次,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艺术题材的选择。

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

边塞诗:高适、岑参

梵高,向日葵

还有,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和艺术语言、艺术体裁、艺术材料、艺术方法有着密切关系。

埃菲尔铁塔、帕台农神庙

3、艺术风格的特性

1、独特性:独特性是艺术风格的灵魂。与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同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联系

在一起。

黄宾虹:“画中山川,经画家创造,为天所不能者。”

高更:“如果艺术家想完成一个创造性的作品,他不应模仿自然,而是他他必须取自然地元素创造出一新元素来。”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我以为,一个作者最重要的是他的音调,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作者

的声音,这个声音通过书本到达我们的耳中。”

莱辛:“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

石涛:“…今人不明乎此,动则曰:某家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澹,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是娱人。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所用也,纵逼

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

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

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稳定性:一种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即主体风格大致

毕加索

3、多样性:多样性是艺术风格的一种天然属性。它既是指个体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所创造

的多种艺术风格,更是指艺术风格本身的多样性。来源于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创作个性,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千变万化、包罗万象。来源于鉴赏主体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与社会群体构成的复杂性相对应,艺术风格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以适应社会群体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苏轼画竹无节,石涛画竹抱节。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

二战的各类电影作品

玄宗喜《兰亭集序》

列宁喜托尔斯泰

齐白石喜徐文长

欧洲流传:少年人爱读雪莱、拜伦,老年人喜欢荷马史诗,只有莎士比亚,所有人都爱读。

4、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

1、时代风格

拜占庭艺术:4~15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基督教为指导思想,融合了古希腊艺术和东方艺术的特征。教堂建筑的长方形布局上的拱顶和造型艺术的马赛克效果,希腊

十字形布局,采用穹隅、突角等建筑手段,代表作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罗曼式建筑:11~12世纪源于法国,拉丁十字形布局、厚实的石或大理石墙、半圆形拱和方形门口、门楣上取自《旧约》的浮雕、恢复了理性思维、人物塑像和浮雕技术,典

型如比萨大教堂。

哥特式艺术:12世纪起源于法国伊尔德法兰西,后传遍欧洲,13世纪鼎盛,16/17世纪衰落,建筑采用尖拱券、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蔟柱、彩色玻璃花窗,表明基督教世俗

化的趋势,是中世纪艺术的顶峰,典型如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艺术:17世纪源于意大利风格主义“不规则的珍珠”,指过于靡丽的艺术,追求豪华、浮夸、运动感与装饰性。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提香、拉斐尔的绘

画和雕塑、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等。

洛可可艺术:17~18世纪流行语欧洲,从巴洛克晚期发展而来,法语意为假山,主要特征是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多用C形、S形和漩涡形的曲线,清淡柔和的

色彩,适用于宫廷,与路易十五时代戏院和化装舞会有直接关系,大多表现在绘

画、建筑、雕塑和音乐上,风景画是此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主题以幻想和牧歌为

主。典型如费雪(德)设计的奥顿布伦修道院内景。

2、民族风格

是指特定民族的艺术风格。来源于特定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精神特征、民族心理、审美观念以及艺术积淀等各种要素的汇通。

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西洋画讲究理性透视,光影变化,模仿自然,刻意追求无限。

泰纳:种族是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之一。“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把他本民族的气质表现得深刻。”

裸体艺术

《牛耕图》、汉代画像石《牛耕图》

建筑,木结构、石结构钢筋混凝土:民族风格趋于消亡。

3、地域风格

是指特定地域的艺术风格,源于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地理特征、气候环境、文化积淀以及独

江南的私家园林,以情调见长。

西北民歌粗犷豪爽《走西口》,江南民歌软语细声《采茶舞曲》

京剧、沪剧、梆子、豫剧、晋剧、秦腔、越剧、川剧

第二节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流派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艺术史上一些思想观念、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

群体。往往以艺术大师的名字来命名,以艺术流派或艺术家所产生的地区命名,以艺术创作方法、

艺术风格、艺术主题或艺术题材命名,以艺术流派诞生的杂志、社团、图书或特定的活动和标志来

命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大多生成于近代,尤其生长于消失的周期,或在一个时期内相互借鉴和

补益。

2、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艺术风格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发生在艺术领域里的重要美学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往往与这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密切相关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20世纪欧洲现代主义

第八章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艺术功能

1、审美娱乐

审美娱乐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通过审美价值才能体现。向人们

提供一种积极休息的形式。

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亚里士多德:“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

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

尼采听《卡门》:“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幸福了……是美与热情的精灵,感人至深。”

高尔基读福楼拜《纯朴的心》:“在这里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我不是捏造,曾经有好几

次,我像个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

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陕北道情《李翠莲大上吊》

2、审美认识功能

是指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获得的对社会、自然、人生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认识。

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清明上河图》京都汴梁各色人物、车马、房屋等

《红楼梦》包含哲学、佛教、园林、烹饪、服饰、宴会礼仪、医药、法术、诗词歌赋等。

杜甫“史诗”:《三吏》《三别》

马克思:狄更斯、萨克雷等人“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恩格斯:从《人间喜剧》中“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3、审美教育功能

721《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的研究对象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本支撑的艺术、审美活动,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传统美学、艺术学等基础学科为理论根基,以数字技术为操作界面,对于涉及数字媒体的种种艺术的、技术的诸多新生艺术现象的本质、特征、规律展开多维的审视和思考,重点以数字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对相邻领域的其他新兴媒体艺术有所辐射、有所涵盖。本专业要求考生能够较为清晰地掌握美学、艺术学、传播学、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内诸多理论与实践的现象、问题、命题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与论述。 二、考试的内容 (一)数字媒体艺术与基础学科理论的交叉运用 1、数字媒体艺术与美学理论 以数字媒体艺术、尤其是数字影视艺术和网络多媒体艺术的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结合本专业特点,以中外美学理论、美学批评、美学史为基本知识框架,考察其审美活动的性质、特征、规律等问题。 2、数字媒体艺术与艺术学理论 以数字媒体艺术、尤其是数字影视艺术和网络多媒体艺术为出发点,结合其全新的艺术活动特点,以中外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为基本知识框架,对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活动进行考察。 3、数字媒体艺术与传播学理论 以数字技术平台作为传播手段,以传播学理论为基本的知识框架,运用传播学理论及相应的方法论,重点考察数字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等所具备的新的艺术传播现象、传播特点、传播方式、传播规律等问题。

4、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理论 围绕数字媒体艺术、尤其是数字影视艺术与网络多媒体艺术这一核心,了解在其产生、发展、繁荣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和支撑性作用的种种数字媒体技术概念、基本常识、基本功能等内容,重在考察在数字影视、网络多媒体等艺术活动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问题。 (二)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理论及应用 在本专业自觉、独立的学科领域内,重点考察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理论的内涵、构成、及其相关概念、原理的运用。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数字影视艺术本体理论及应用 重点考察数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形式与内容、创作手段与创作规律、审美特点与审美方式、传播平台与传播方式,以及数字影视艺术与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等层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等内容,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数字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给予较为深入、全面地把握。 2、网络多媒体艺术 重点考察网络多媒体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形式与内容、创作手段与创作规律、传播平台与传播方式、审美方式与审美特点,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与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等内容。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网络多媒体艺术所赖以发生发展的种种数字技术及其艺术应用,具备基本的理解或设计把握能力。 (三)数字媒体艺术焦点热点分析 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尤其是数字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理论观点、艺术现象、审美趋向、实践应用等诸多焦点热点问题做多方位、多层次的考察与研究,并能做出包含独到见解的深入分析和论述。

《插花艺术》教案

《插花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插花艺术的定义与分类、特点与作用和插花艺术的类型等插花基础知识。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艺术插花的魅力。 3、通过欣赏插花、表达主题和讨论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的学习。 (2)插花艺术风格的欣赏学习。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类型的欣赏与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与教学设计 学具准备:手绘工具(也可以根据本校特点带花卉等实材) 教学过程 观察几张插花图,请同学找出这些图的不同之处,并说说感受。 学生说感受,教师总结。 师: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活跃生活,而且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我们如何了解插花这门艺术的呢?今天我们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一、插花艺术的定义: 即花的造型设计,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配合生活的时间、场合、用途等,经过构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 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创作:将各种插花素材巧妙组合插置的过程。 二、插花的分类:

设问:同学们还在哪些场合看到过插花艺术?它们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按用途分: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用途)。 礼仪插花: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2、按花材性质分类: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混合式插花 3、按艺术风格分类: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传统插花和现代插花) 欣赏分析(猜一猜)哪个是东风式插花哪个是西风式插花?(学生回答) 学生欣赏东方式插花并总结其特点: 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的插花风格为代表的一类插花。起源于中国。 东方式插花艺术风格和特点:崇尚自然、朴实秀雅、讲究诗情画意,使用花材少,叶疏枝少,构图多为非对称式,显得生动活泼。以“雅”为佳。突出线条造型。重视个体线条美。注重表现花枝的姿态的神韵。构图简练,多为不对称自然构图。多以木本花材为主,配以草本花材。 学生欣赏西方式插花并总结其特点: 西方式插花艺术:以欧美国家插花风格为代表的一类花。 艺术风格和特点:与东方式插花正相反,枝密叶茂,红红火火,五彩缤纷,强调插花的色彩。其构图上常采用规则几何图形,多以对称均衡为主,具有图案美和修饰美,端庄严肃,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以“繁”为佳。花材量大、色彩浓艳、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直接以作品的外形和色彩表达主题思想,不含蓄。多以草本花材为主,且花朵丰腴。 构图多为对称性的几何形构图,且均有明显轴线。欣赏的重点是整体图案和整体色彩。 传统插花的特点: ①、用花量大,多以草本、球根花卉为主,花朵丰满硕大,给人以繁茂之感。 ②、构图多用对称均衡或规则几何形,追求块面和整体效果,极富装饰性和图案之美。 ③、色彩浓重艳丽,气氛热烈,有豪华富贵之气魄。 现代插花的特点:它融汇了东西方插花的特点,既有优美的线条,又有艳丽而规则的图案,渗入了现代人的意识,追求变异,自由发挥。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 32/2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先修课:无后续课:无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 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 月 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 年……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插花的历史,掌握插花艺术学的基本知识,领悟插花造型与鉴赏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插花、盆景与压花等花卉艺术品的创作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插花的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点 (2)掌握插花的原理,基本造型,花材和花器的选择 (3)熟悉花材的整理加工和保养、造型技法;东方插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要求 (4)掌握西方插花艺术的技法与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及评判以及前卫另类插花等 (二)能力目标: (1)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效果 (3)仿真花的插作;并辅以动手实践

(4)使学生能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具备插花艺术造型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插花艺术概论 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概念 教学要求:插花艺术的特点:生命性、随意性、装饰性,介绍插花艺术的作用。详细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对插花艺术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花道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标准对插花进行分类。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二部分:插花艺术基本知识: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修剪、弯曲、固定;插花造型所依据的原则;插花色彩的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修剪、弯曲、固定);插花的步骤(立意构思、选取花材、具体插作、命名、清理现场)。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三部分: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插花造型的基本要素:质感、形态和色彩;介绍造型的四条原则:均衡与稳定、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动势。 教学重点、难点:插花色彩的搭配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四部分:插花艺术发简史:4学时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第二章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第二章插花艺术基本知识(教案) 本章重点:花材的基本知识。 本章难点:插花基本技能。 讲授要点:讲授花材种类时应结合实物或照片讲解。基本技能应示范讲解。 第一节花材 凡插花所用的植物材料统称为花材。花材的种类很多,插花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花材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花材的分类 (一)按花材的形态特征分 1. 线形花材外形呈细长的条状或线形的花材。 2. 团块形花材外形呈较整齐的团形、块形或近似圆形的花材。 3. 异形花材外形不规整、结构奇特别致的花材。 4. 散(点)形花材外形由整个花序的小花朵构成星点状蓬松轻盈状态的花材。(二)按构图作用分 1. 骨架花材在构图中定高度和定外形骨架的花材。 2. 主体花材完成整个造型轮廓的花材。 3. 焦点花材插在整个造型的视觉(兴趣)中心部位(即焦点处)的花材。 4. 填充花材填补造型空间部位、完善造型的花材。 (三)按植物的器官分 1. 切枝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木本枝条。 2. 切叶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叶片。 3. 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有单花与花序之分,但都以观花为主。 4. 切果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果实。 (四)按花材性质分 1. 鲜花花材即鲜切花。具有生命活力。 2. 干花花材经过干燥的植物材料。可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态,且可人为染色。 3. 人造花花材人工仿制的植物材料。 二、常见花材(名称、寓意、有花时期、水养时间等。见幻灯) 三、花材采集与选购 1. 剪取时间 (1)气温较低、无风无日晒时剪取,清晨最好,傍晚亦可。 (2)不同花材剪取时间:发育阶段有区别。如香豌豆,花蕾时剪不能开放,必须每枝上着生的3-4朵花有一半全开放后才能剪。牡丹、芍药、香石竹等,以花蕾时剪切为宜,存放时间长,水养能开放。月季、荷花以含苞剪切为宜。 2. 花材选购 (1)茎部挺拔有力,有弹性者好。茎下端粘滑或有臭味者不佳。 (2)花叶叶要翠绿,花选半开者,花蕾的花托应有弹性。 3.花材包扎 花材采集或选购后,应注意包扎。最好用报纸把花朵小心包好,切勿暴晒于阳光下或受风侵袭。茎叶部外露暂无妨。但人们往往正相反,茎叶部包好,花朵却外露,这对花是很不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年) 指导思想 依循一般教育学原则和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特点,按照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求,本方案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培养研究生,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目标。艺术学理论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如下素质: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知识扎实,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相关实际工作能力。本专业研究生应努力成为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 一、硕士生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艺术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应用价值。能胜任艺术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胜任文化、宣传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二、硕士生招生 1、统招生 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符合相关规定的在职人员,符合硕士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均可参加硕士生招生复试。复试及相关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分初试、复试两段: (1)初试: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专业课I的考试科目为“艺术基础理论”,试题按一级学科命题。专业课II根据不同二级学科方向命题:1)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方向的考试科目为“艺术史论与批评”;美育与艺术教育方向的考试科目为“美育与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方向的考试科目为“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 (2)复试: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初试成绩排序,差额复试。复试内容包括:A.专业知识笔试(艺术评论写作,按三个不同二级学科方向命题);B. 专业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 C. 艺术实践能力考试(美育与艺术教育方向、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方向的考生)。 2、免试生 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下列四项条件者,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生: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取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 (3)大学本科主干课成绩平均80分以上,英语成绩达到国家六级或四级优秀; (4)前三学年总评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 三、硕士学制 硕士学制三年。 四、硕士专业方向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执教人:蔡美娟教学目标 1、学习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特点与作用和插花艺术的类型等插花基础知识。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艺术插花的魅力。 3、通过欣赏插花、表达主题和讨论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的学习。 (2)插花艺术风格的欣赏学习。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类型的欣赏与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与教案多媒体教室 学具准备:手绘工具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是指教师进入课堂、宣布上课、师生致礼、检查人数、安定秩序等,目的是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一)引导阶段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春天山花烂漫。人们用花瓶上几朵百合,为居室亮色;养上一盆金银花,为居室添香。花朵无时无刻地为我们的生活添加着色彩。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在生活中起了不少作用,往小了说: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活跃生活,往大了说:不仅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讲解: 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一、定义: 在生活中是怎样了解插花这门艺术的?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适当地剪切整理及摆插,表现花材的活力和自然美。 插花艺术是一门“高雅的造型艺术”、优美的“空间艺术”、“有生命的花卉艺术品 特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立意——构思——造型。 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创作:将各种插花素材巧妙组合插置的过程。 二、专业名词 1、花卉艺术:将花材经过人工处理,赋以花卉自身新的艺术生命的均可称为花卉艺术。包括:园林花卉、盆花、组合盆栽、佩花、篮花、瓶花、盘花等。 2、花卉装饰:凡是利用花卉装饰美化的均称为“花卉装饰”。花卉应用的统称。 用花卉装饰美化其他物品(环境或人),包括切花花材应用、园林花卉的配植应用、盆花的摆设应用。 3、花艺设计:指切花花材的造型艺术设计。 以理性投入为主,带有商业性的产品计。 作品更强调观赏性、装饰性。造型上更具装饰性和时代感。 4、艺术插花:作品创造空间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念、情感和兴趣,强调作品的艺术性,

艺术考研·艺术原理基础(一)

艺术考研·艺术原理基础(一)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客观精神说:理(理念)道(仁义礼智信) 唯心主义(柏拉图——艺术第三;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主观精神说:尼采:日神精神是梦,由美至悲。 酒神精神是醉,以悲衬悲。 再现说: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独立体系阐释美学概念;车尼尔雪夫斯基:艺术来源于生活。马克思:艺术生产;艺术来源于社会实践劳动。 艺术的性质和特点:主客体、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性 艺术系统:创作(决定性作用、主体到客体)+作品(物化)+鉴赏(二次创作和欣赏与反馈)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 主客:传神(自己找例子)内形(有机统一) 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区分典型突出个性、形象突出共性 2.主体性(创作、作品、鉴赏):创作主体是艺术家,自觉艺术劳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作品的主体性是指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 3.审美性(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真善美+内容美形式美) 真善美:审丑也是一种审美 内容美和形式美:神似+形似,谢赫六法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再现说)优缺点 表现说、表情达意、表现自我 《毛诗序》 克罗齐:直觉及表现 列夫托尔斯泰(P28)符号学家苏珊朗格(P28) 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创造艺术) 席勒《美育书简》、斯宾塞(游戏无功利) 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劳动说:自觉地、有意识的、有目的 多元决定论阿尔都塞法国结构主义学者P39 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审美认知(孔子:兴观群怨) 审美教育(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教育、净化、快感) 审美娱乐(艺术家和受众在忘我状态下;马斯洛高峰体验) 区分艺术教育和美育蔡元培、席勒 思考: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第一节花材 凡插花所用的植物材料统称为花材。花材的种类很多,插花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花材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花材的分类 (一)按花材的形态特征分 1.线形花材外形呈细长的条状或线形的花材。 2.团块形花材外形呈较整齐的团形、块形或近似圆形的花材。 3.异形花材外形不规整、结构奇特别致的花材。 4.散(点)形花材外形由整个花序的小花朵构成星点状蓬松轻盈状态的花 材。 (二)按构图作用分 1.骨架花材在构图中定高度和定外形骨架的花材。 2.主体花材完成整个造型轮廓的花材。 3.焦点花材插在整个造型的视觉(兴趣)中心部位(即焦点处)的花材。 4.填充花材填补造型空间部位、完善造型的花材。 (三)按植物的器官分 1.切枝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木本枝条。 2.切叶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叶片。 3.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有单花与花序之分,但都以观花为主。 4.切果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果实。 (四)按花材性质分 1.鲜花花材即鲜切花。具有生命活力。 2.干花花材经过干燥的植物材料。可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态,且可人为染 色。 3.人造花花材人工仿制的植物材料。 二、常见花材(名称、寓意、有花时期、水养时间等。见幻灯) 三、花材采集与选购 1.剪取时间 (1)气温较低、无风无日晒时剪取,清晨最好,傍晚亦可。 (2)不同花材剪取时间:发育阶段有区别。如香豌豆,花蕾时剪不能

开放,必须每枝上着生的3-4朵花有一半全开放后才能剪。牡 丹、芍药、香石竹等,以花蕾时剪切为宜,存放时间长,水养能 开放。月季、荷花以含苞剪切为宜。 2.花材选购 (1)茎部挺拔有力,有弹性者好。茎下端粘滑或有臭味者不佳。 (2)花叶叶要翠绿,花选半开者,花蕾的花托应有弹性。 3.花材包扎 花材采集或选购后,应注意包扎。最好用报纸把花朵小心包好,切勿暴晒于阳光下或受风侵袭。茎叶部外露暂无妨。但人们往往正相反,茎叶部包好,花朵却外露,这对花是很不爱护的。用玻璃纸包花,阳光透入也会伤花,也应避免。 四、花材的保养方法 (一)花材过早萎蔫的原因 1?水分供应不足 (1)空气进入导管,气泡阻碍吸水。 (2)乳汁多的植物,乳汁堵塞导管,阻碍吸水。 (3)细菌感染使切口腐烂,丧失吸水能力。 2.温度影响温度过高加快发育进程,使切花早衰。 热带、亚热带花卉,5-15°C储藏。温带花卉,0-4 °C储藏。 (二)花材保养方法 1?减少水分损失 1)及时插入水中;2)湿棉包扎基部;3)喷水;4)避免风吹、日晒、烟重 八、、 2.增强花材吸水能力 (1)水中剪切:适于一切花材。把花枝茎干浸入水中,在水中将其下端剪去1-2cm,如花材已呈萎蔫状,可在水中连续剪2-3次。水中剪切的作用:一是剪去在采运过程中导管已吸入空气的茎段,并使重新剪切的切口与空气隔绝, 避免空气进入切口部位的导管,保证导管吸水通畅。二是剪去被污染的切口。 (2)深水养护:常与水中剪切法配合使用,是萎蔫花材急救的好方法。即在水中剪切后,将花材浸入深水中养护。一般浸水深度可达到除花头以外的各个部分,利用水压将水压入导管内,可使花在1-2h内吸水恢复。 (3)倒淋法:将花头朝下、根部朝上,倒提着用水反复冲淋几次,然后用报纸松松地包上枝梢和根部,并用水把报纸浇透,将花材横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经

传播理论

第一章大众传播导论 一、媒介环节的变化 1、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 2、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 3、电视频道增多、变无限为有限(ABC、CBS、FOX、公共广播) 4、录像机出现,打破了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 5、杂志电子化 6、新闻旧新 7、广告占据一席之地 8、电子空间流行新媒介环境一个特点:数字化 二、新旧媒介更替模式: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而是引发就的传播基础承担新的角色。(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麦克卢汉,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 三、大众传播的概念 1、大众传播的特征: (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 (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 (1)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 (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 (3)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 (4)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四、新的媒介环境:媒介融合、电子商务…… 1、数字电视:(DTV)以数字方式而非利用信号的渐进变化旧方式进行传输信号的系统。特点:①一种新型的电视传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分辨率和不易受干扰的画面,更高质量的声音。 ②能够提供更多频道选择,其中包括提供信息、数据服务、购物等服务。 ③以数位方式传输信号,更大传输容量的图像和数据。 ④利用MPEG-2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将数字化和压缩技术结合起来。 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原频道的全部容量传送分辨率非常高的画面。 特点:①不是数字电视 ②但与旧式系统相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需加一个转换控制面。 2、互联网:许多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浏览器的变化:马赛克 网景(98年1月,德鲁奇利用网页宣布,《新闻周刊》隐瞒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互联网被赋予了充当新闻媒介的新角色,98年9月11日,《斯塔尔报告》在网上公布) 互联网三种最普遍的使用方式:A、电子邮件: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消息B、新闻组和邮递名录:一种电子消息共享系统,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它们交换信息和看法C、万维网D、博客 互联网的优点:①提供广告服务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参考文献: ?1、《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湖北大学学报》1997(2) ?2、《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 ?3、《符号学的历史》D.S.克拉克; 孙伟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符号学视域中的身势语》李凤琴《外语学刊》2005(2) ?5、《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吴晓峰《学术研究》2004(3) ?6、《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李彬《国际新闻界》2000(3)?7、《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装饰》2004(11) ?8、《符号学在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应用》陈大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6) ?9、《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陈武《装饰》2006(4)?10、《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11、《人类传播理论》《符号和语言理论》(第四章)《话语理论》(第五章) ?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那么信息是怎么流通的呢? ?这就涉及到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事实上,信息首先就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世界上没有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的信息,正如没有不包含信息的符号。 ?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符号是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需要。 ?李特·约翰:符号及语言理论是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都认为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类传播理论》P68) ?“有关语言和符号的研究是传播理论的核心,对于传播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传播理论》P85) 第一节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一)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韦氏大字典》: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辞海》:信息的携带者。 ?《现代汉语词典》:记号;标记;佩带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符号: ?美国的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沙莲香,1990)。

传播学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3、赖特“四功能说”。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

《艺术基础理论》考试大纲及推荐书目

《艺术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备注:划横线处为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设计理论 第1章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现状 一、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 二、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对当代西方设计思潮的一般看法、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述 第2章设计的多重特征 一、设计与艺术 设计的艺术渊源、设计的艺术指向、设计中的艺术手法、艺术对设计 的影响 二、设计与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对设计的影响、科学理论与设计、作为科技商品化载体的设 计 三、设计与经济 设计与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作为产品附加值的设计、作为经济体管 理手段的设计、生产和消费中的设计。 第3章中国设计溯源 一、史前时期 石器、陶器、玉器、建筑、服饰、工具 二、夏、商、周和战国时期 青铜器、玉器、建筑、服饰 三、从秦代到晚清 瓷器、建筑、园林、家具、纺织品与服饰、工具、兵器 第4章西方设计概观 一、“前设计”时期 史前、古典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二、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的开端 工业革命的意义、印刷业的发展与视觉传达设计、现代意义的设计师 三、西方19世纪设计 19世纪设计发展的背景、设计教育和设计改革 四、现代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运动、二战后的设计、“波普”审美观 五、当代设计的现状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方向 第5章设计的现代分类 一、视觉传达设计 概念、构成要素、领域 二、产品设计 概念、基本要素、基本要求、分类 三、环境设计 概念、类型 第6章设计师 一、设计师的历史演变 工匠、美术家兼设计师、专业设计师 二、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自然与社会学科知识技能 三、设计师的类型 横向分类、纵向分类 四、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服务意识、伦理道德意识 第7章设计批评 一、设计批评的对象及其主体 两者的范围与特征、批评主体的多元身份 二、设计批评的标准 设计评价体系的参照标准、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 三、设计批评的特殊方式 博览会模式、集团批评 四、设计批评的理论 设计批评理论的出现与发展、设计批评理论的多元化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 课程类型: 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观赏园艺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插花的历史,掌握插花艺术学的基本知识,领悟插花造型与鉴赏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插花、盆景与压花等花卉艺术品的创作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程主要讲授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及造型技法,主要内容包括: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花卉装饰的意义、方式、规律,插花艺术的特点及效果,插花的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点,插花的原理,基本造型,花材和花器的选择,花材的整理加工和保养、造型技法;东方插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要求,西方插花艺术的技法与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及评判以及前卫另类插花等;仿真花的插作;并辅以动手实践,使学生能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具备插花艺术造型的技能。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及现场演示的方法对理论做形象、直观的解释,力争使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效果。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课堂现场演示,目的是通过图片及实物对基本理论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的图片,增强本课程的艺术欣赏性,达到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 插作课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把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插作课完成,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在练习中指导、在练习后点评。

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是什么

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1.什么是插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 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是根据一定的 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某种主题,传递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说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 的范畴.

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如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如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即称其为插花艺术.插花看似简单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因为它既 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融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插花是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 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 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么花材; 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 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 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插花史话 中国插花历史学在1500年的六期时期就有插花在寺庙里供奉佛像用,后人称之谓宗教花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文章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出自,转

网络口碑营销的传播学理论基础

网络口碑营销的传播学理论基础 张瑞(北京印刷学院瑞北京 102600) 摘要:口碑营销是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方式。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碑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消费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直接分享口碑信息。但是网络口碑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播学角度梳理网络口碑营销的理论基础,为网络口碑营销的下一步发展指引方向。 口碑,是人类最原始的营销传播方式。在店铺、字号还没有出现前,它就现实存在着。口碑营销传播是一种通过人际间的交流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并且非常廉价、有效的营销方式,能够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口碑营销由来已久,地方特产、老字号商铺等,都包含有口碑营销的因素。只是由于人际传播的局限性,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口碑营销仅仅作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推销手段而已。口碑营销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更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消费者直接的使用经验、媒体宣传的信息以及营销活动的信息等等都是口碑传播的内容,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效果非常好,针对性强,直达目标受众。web2.0时代的到来为口碑营销传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电子邮件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渠道让各类话题可以快速传播,消费者更是拥有了信息收集的主动权,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日益凸现出来。网络口碑营销传播不仅使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人际网络之间的联结。消费者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方法。 1传播者角度 l、传播平台的扩展一一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网络口碑营销正是通过网络提供的这一交流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人际传播的动机是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实现自我认知、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网络口碑营销在网络技术提供的新的平台上,为更多的消费者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使更多消费者能够沟通交流,互相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来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精神的需求。 2传播内容角度 1、传播内容的意义交流一一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它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其特点是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解释社会和个人的协调与整合。人类创造与使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与模式结构。人际传播是通过人类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来进行的,网络传播使符号的对等传播得到实现,网络口碑营销所交流和分享的内容都是由符号组成的,通过口碑信息的分享,使传受双方都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3受众角度 1、受众群体一一小群体理论Web2.0N代,个人不但成为互联网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更在网上不断地组成圈子,也不断地选择着圈子,造就一个个小群体。小群体,是人数不多的社会群体。小群体规模小,结构松散,人员交流比较非式,灵活性和变动性大。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这个虚拟世界流行着另类新颖的“小圈子’小众传播因此受到冲击而发生了某种积极的变化。“小圈子”主题千奇百怪却全部发自兴趣。人们的兴趣爱好被极度细分化某些兴趣只属于小部分人,是“小众”文化,网络圈子文化其实是以网络为联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题、兴趣、观念、追求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圈子文化。人们在网上寻找和自己有同样兴趣、爱好、关心同一个话题,甚至对某件事有同样看法的网络群体。只要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