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选择题

1.1913年,袁世凯发布了《尊孔令》。次年,袁世凯又发布了《祭孔令》,并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袁世凯推崇孔子的目的包括()

袁世凯祭孔场面

①用孔孟之道肃清民主主义思想②继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③为复辟帝制做准备④笼络资产阶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根基,袁世凯推崇孔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用孔孟之道肃清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为其复辟帝制做舆论和思想方面的准备。

答案:C

2.“此文号召‘国人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文献。”这里的“纲领性文献”是指()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解析: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是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文献。

答案:A

3.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民主运动低谷时期的一次文化再动员”。当时中国民主运动处于低谷主要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军阀妥协

B.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C.北洋军阀充当帝国主义代理人

D.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

解析: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中,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民主运动处于低谷之中。

答案:D

4.“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了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本题题眼是“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这些主张对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选B项。

答案:B

5.李大钊在1916年的《民彝与政治》一文中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这表明李大钊主要意在()

A.反对专制统治

B.实现民主政治

C.倡导民主自由

D.宣传民主科学

解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政体,李大钊为维护民主政治,发表这篇文章,其“主要意在”实现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

答案:B

6.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7.下列两幅插图选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某小说,该小说()

A.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B.首次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C.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D.将民主和科学介绍到中国

解析:根据插图中的“吃人”,可判断出插图应选自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答案:C

8.五四前后一些先进青年自发组成各种小团体和社团,如女子工读互助团、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等。这表明当时()

A.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

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冲击传统封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故C项正确。答案:C

9.史学界认为,鲁迅发表的《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和其他杂文,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其主要依据是鲁迅的小说()

A.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B.向社会发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C.把反礼教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相结合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解析:A、B、D三项的叙述均与史实不符。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把反封建反礼教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对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新文化的典范。故选C项。

答案:C

10.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由此可见,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了()

A.思想解放的深入

B.学习西方的发展

C.社会文明的转型

D.科学精神的弘扬

解析:胡适认为,通过“输入学理”,即输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改造中国旧有的一切,实现“再造文明”,推动中国社会文明的转型。故选C项。

答案:C

11.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浙江绍兴人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另一个浙江绍兴

人鲁迅著有《狂人日记》。两人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B.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有力地抨击了封建思想

解析: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鲁迅的《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要求思想解放,成为当时文学革命中的重要著作,故C项正确。

答案:C

12.中国近代“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这种转向始于()

A.“开眼看世界”的思潮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出在思想上学习西方,符合“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故D项

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材料二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

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根据指出胡适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胡适不同于陈独秀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1)观点:陈独秀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陈独秀对旧有的君主专制思想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这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有偏激的一面。

(2)胡适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

评价: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反对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这对于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着积极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材料二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孔子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与“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并简要谈谈时下“儒学热”。

参考答案:(1)史实示例:董仲舒糅合法家、阴阳家等创立新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儒生读正统儒学方可做官;南宋吸收佛道思想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查的主要范围;康有为假托孔子改制,视孔子为改革家;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冲击封建伦理纲常;袁世凯称帝,重奉孔子至圣;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凡涉孔子即愚昧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孔子被丑化,成为封建思想总代表(批林批孔)。

(2)对“儒学热”的看法、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授课教师:王小光班别:高二(5)班【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情景表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 【学习内容】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政治根源: (3)思想根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6课 综合探究_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1)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2、理解并例举比较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异同。 3、引导学生探究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历史思维能力。 4、补充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思路,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围绕主题提出各自有价值的观点,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搜索和利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 和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西科学技术成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科技影响巨大,尤其是对欧洲,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激励青年学生奋起直追,勇于探索,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如何理解它? 【教学难点】 对“李约瑟难题”较为正确的阐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如何理解它?(学生议论,教师简略归纳,导入新课。) 导入二: 先出示投影:

(1991年11月7日邓伟摄影) 江泽民同志曾为他题词:“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请问这个外国人是谁? 新课讲授: (多媒体显示)第17课破解“李约瑟难题” (多媒体显示)根据导语提示,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基本内容。 师:通过阅读课本,请回答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你想了解李约瑟吗?(见备课资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李约瑟难题”。 (多媒体显示)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问题探究〗(媒体显示)结合第6、第16课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古代科技成就与近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如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美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发展阶段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完美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着重阐释了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在其影响、推动下,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 本课分三目,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蔡元培和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目“新文化运动”全面叙述了先进知识分子从理论、道德和文学三个层面对封建思想进行的猛烈批判,分析了这一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明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日益传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力量。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节课有较多的专业名词,在教学时应把握好重点,把教师讲授、学生探讨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选取典型图文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做到化难为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将本课内容与上一课相联系,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单选题 1.胡适说:“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做整理的功夫。”据此,你认为胡适宣扬新思潮的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抵制外来侵略 B.打倒孔家店 C.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D.师夷长技以自强 2.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述,不正确的() A.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五四运动后期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D.中共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4.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其中“科学”的含义是() ①自然科学法则②科学精神③反对愚昧迷信④反对偶像崇拜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文学革命的最早倡导者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6.新文化运动树立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提倡科学的历史意义在于()A.破除封建迷信B.提高国民素质 C.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D.比提倡民主共和更切实 7.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建议】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以及这些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史实,关注古代科技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

●适当安排有关科技或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尝试过多种书写材料。例如,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 铜器和玉石器上。春秋时竹木简牍 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曾 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直到汉朝,竹木简牍和丝帛仍是重 要的书写材料。西汉刘向校定皇家 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 于改动,整理完毕的定本才誉写在 丝帛上。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十万多字的珍贵文献,文字都写在帛上,称为“帛书”。但简牍太笨重,丝帛价值昂贵,远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汉朝人发明了纸。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 术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要求】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强烈要求民主。(3)政治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4)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5)直接原因:。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 3.口号:民主、科学 4.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 5.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发表《》和陈独秀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1)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发表《》倡导新文学。(2)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5)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8.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④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⑤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的;②前期脱离群众,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 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后:①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⑤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传播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运动相结合;(3)以著书立说、创办报刊为传播手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潮?这说明了什么? 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他思想的纷纷破产;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优质教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

【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中国民主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

第15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课标要求) 2、过程与方法: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也。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识而无所动心。——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2年: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开始,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开始,荣氏兄弟创办申新公司。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袁世凯死去,军阀割据开始,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1917年 1、背景: (1)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③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3)思想: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③为了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活动基地: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 毛泽东曾对斯诺回忆: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蒋介石日记: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2月5日:看《新青年》。12月7日:看《新青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4月21日:上午看《新青年》杂志。4月22日:上午看《新青年》。5月5日:下午看《新青年》杂志。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窃以为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学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陈独秀复吴虞信》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①具体背景:鬼神迷信思想甚嚣尘上。 ②含义:民主思想和制度,科学精神和法则。

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基本史实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 3、探究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联系讲解、史料分析、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感受先进的中国人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概括法、讨论法、比较法、解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关于救国道路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现在树倒了,还要挖出树墩。 自学目标检测 解读: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热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夏元瑮、周作人、鲁迅等大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探究1:资产阶级为什么极力宣扬民主与科学? 答: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相配合,迷信活动泛滥。把中国传统鬼神信仰与西方的灵学相结合,甚至披上西方科学的外衣,更具有欺骗性。不盲从,不武断,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己的主人,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政治意义。 探究2: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答: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联系教材第一单元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主张和史实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董仲舒: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