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层分类

煤层分类

煤层分类

生产部门根据煤层的赋有条件及开采上的一些特点,经常采用的分类是:

1.按煤层的厚度分为五类:煤层厚度由0.3~0.5 米为极薄煤层,0.5~1.3 米为薄煤层,1.3~3.5 米为中厚煤层,3.5~8.0 米为厚煤层,大于8.0 米为特厚煤层。

2.按煤层的结构(煤层中有无夹石)分为两类:简单结构煤层——没有夹石层的煤层,复杂结构煤层——夹有一至数层夹石层的煤层,有的特厚煤层中夹石多这几十到百余层。

3.按煤层的稳定性,即根据煤层厚度在井田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煤层结构和煤质等因素对生产影响的程度分为四类: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在井田范围内均大于最低可采标准,厚度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但在井田范围内大部分可采,仅局部为不可采,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大,在井田范围内经常出现煤层的分叉、尖灭,增厚、变薄等现象,有相当面积的不可采区,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常呈鸡窝状的透镜体,井田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仅局部可采。

4.按煤层的形态分为三类:层状煤层——煤层厚度稳定,无明显变化,呈层状。似层状煤层——包括藕节状煤层,其可采面积大于不可采面积,串珠状煤层,其可采面积与不可采面积大致相近,可采部分煤体的分布尚密集,瓜藤状煤层其可采面积小于不可采面积,可采部分煤体的分布较稀散。非层状煤层——包括鸡窝状煤层,其可采煤体的规模较大,一般具有开采价值,扁豆状煤层,其可采煤体的规模较小,一般无单独开采的价值。

5.按煤层的产状分为四类:煤层倾角小于5°的为近水平煤层,5°~25°的为缓倾斜煤层,25°~45°的为倾斜煤层,大于45°的为急倾斜煤层,习惯上把倾角大于60 °的急倾斜煤层称为立槽煤。

煤层号

采矿证指定的开采煤层为8,9,10,16#煤层;划定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为8,9,10号煤层,从表4—1可以看出,可采煤层中:9号煤层可采为9—2号煤层,16号煤层中可采为16—2号煤层,因此本核实报告只对上述4个煤层进行叙述。 二。指定开采煤层分述 1,8号煤层 赋存于下二叠统P1SX1地层上部,,煤层厚度0.90—1.97米,平均厚度1.49米,区域属主要开采煤层,煤矿范围属全区可采煤层。 三。煤层 一,含煤性 该区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共含煤20层,自上而下编为1—19号。上石炭统太原组第一岩段含14,15,16,17,18,19号煤层,称丙煤组,14号煤层为薄煤层或煤线,只个别点可采,16号煤层全区发育,为主要可采煤层,15,17—1号煤层属局部可采煤层,18号煤层为薄煤层,局部沉积。第二岩段含11,12,13号煤层,下二叠统山西组第一段含7,8,9—1,9—2,10号煤层,称乙煤组,其中7号煤层为薄煤层及煤线,局部沉积,9—2,10号煤层全区较发育,为全区主要开采煤层,8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第二岩段含5,6号煤层,第三,四岩段含2,3,4号煤层,称甲煤组,为薄煤层或煤线,仅个别点可采。

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71.83米,平均煤层总厚15.01米,含煤系数8.7%,煤层结构属复杂至简单。 煤矿范围内含煤14层,煤层厚度,可采情况,煤层间距见表4—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点号X坐标Y坐标 1 1,4382820.00 36408000.00 2,4382820.00 36407000.00 3,4383200.00 36407000.00 4,4383200.00 36407460.00 5,4383675.00 36407450.00 6,4383610.00 36406657.00 7, 4384720.00 36406610.00 8, 4384550.00 36407325.00 9, 4384165.00 36407370.00 10, 4383320.00 36408000.00 剔除16号煤层面积 1,4383200.00 36407460.00 2,4383200.00 36407000.00 3,4382820.00 36407000.00

煤矿顶板、老顶的划分及标准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发育俱全。可能缺失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岩层。 1.1煤层的顶板 1.1.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岩层,厚度一般为0.3~0.5m,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1.1.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此时无直接顶和伪顶)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1.2煤层底板 1.2.1伪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薄层软弱岩层,多为炭质页岩或泥岩,厚度一般为0.2~ 0.3m。 1.2.2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硬度较低的岩层,厚度一般由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通常由泥岩、页岩或粘土岩。若直接底为粘土岩,则遇水后易膨胀,可能造成巷道底鼓与支架插底现象,轻者影响巷道运输与工作面支护,重者可使巷道遭受严重破坏。 1.2.3老底:指位于直接底之下,比较坚硬的岩层,多为砂层,石灰岩等。 2 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根据工作面顶板冒落的难易程度,将顶板分为五类。 2.1易冒落的松软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顶板是易垮落的松软岩层,回柱后顶板能立即冒落,且能填满采空区。这类顶板由于冒落比较充分,使位于裂隙带的老顶岩层,在回采过程中,很容易取得平衡,因而老顶的开裂,弯曲下沉,对工作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工作面来压比较缓和,无明显的周期压力,靠采空区一侧的顶板下沉量较稳定,顶板容易管理。 2.2中等冒落性的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厚度一般小于煤层平等的6~8倍,其上部为比较坚硬的老顶,虽然回柱后直接顶随之垮落,但因厚度不大,不能填满采空区,老顶则置于悬露状态,当工作面推进一段距离后老顶才开始垮落,此时因采空区落差较大,致使工作面呈现周期来压状态,严重时可使采场切顶垮面。对于这类顶板应注意老顶的活动规律。 2.3难冒落的坚硬顶板。这类顶板的特点是老顶直接赋于煤层之上,或有一伪顶,无直接顶,由于老顶垮时采空区的落差太大,使工作面呈现明显的周期来压,工作面平时的下沉量及下沉速度较小,而当周期来压时下沉速度急剧增加,工作面顶板情况迅速恶化,应当注意及时采取措施。 2.4极难冒落的坚硬顶板。这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板为极其坚硬的整体性厚岩层,在采空区能悬露上万平方米而不垮落,当垮落时则能形成暴风,致使工作面造成垮面和严重破坏。 2.5可塑性弯曲的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坚硬岩层(如

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 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 度和可采厚度。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 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按照国家目前有关 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 低可采厚度。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 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 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 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 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 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 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 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原生变 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 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 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 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 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 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 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东北地区一些晚侏罗一早白垩世煤田,由于聚煤坳陷基底的差异性沉降运动,形成典型的“马尾 状,煤层。盆地边缘受同沉积盆缘断裂控制,沉降速度快,含煤岩系以洪积一冲积相粗碎屑岩为主,盆 地内部相对比较稳定,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沉积。从盆地中部向盆地边缘,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大 致可划分为三个带:第一为厚煤带,层数少,厚度大,有时可达几十米至上百米,煤层结构比较复杂;

煤层按倾角分类

煤层按倾角分类: 近水平煤层< 8 缓(倾)斜煤层 8 ~ 25 中(倾)斜煤层 25 ~ 45 急(倾)斜煤层> 45 按厚度分类: 薄煤层< 1.3m 中厚煤层~ 3.5m 厚煤层> 3.5m 稳定性分类: 稳定煤层 较稳定煤层 不稳定煤层 极不稳定煤层 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水分( W )、灰分( A )、挥发分( V )和固定碳( FC )、发热量( Q )、胶质层厚度( Y )、粘结指数()、含矸率。 中国煤的分类。 工业储量,可采储量,远景储量,设计损失煤量的概念。 A 、 B 、 C 、 D 级储量,煤炭储量分类表。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常用的采掘工程图。 2. 煤田的划分 煤田、井田的概念。煤田划分为井田的原则及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井田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以及三者之间关系: 我国各类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储量备用系数 K 的含义及取值。井型的概念。 井型分类。 大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 150 、 180 、 240 、 300 、 400 、 500 万 t/a 及 5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 3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为特大型矿井。 中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45 、 60 、 90 万 t/a 。 小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9 、 15 、 21 、 30 万 t/a 。 3. 井田内的再划分 常用井巷名称及含义。阶段、水平、开采水平的概念。 井田划分为阶段和水平,阶段内再划分:采区式和带区式划分。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的确定。阶段再划分为带区的条件。采区和带区的开采顺序。 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 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的概念及范围。 4. 井田开拓 井田开拓及开拓方式的概念。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立井开拓: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立井单水平分带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分带式开拓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斜井开拓: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斜井井筒的布置及适用条件,底板穿层斜井和顶板穿层斜井。 平硐开拓:平硐的形式:走向平硐和垂直走向平硐。两者的适用条件。 三种开拓方式比较和综合开拓。 5. 井田开拓中几个问题分析 上、下山开采的概念。上、下山开采在掘进方面、运输方面、排水方面通风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其优缺点。下山开采的适用条件。 水平高度的概念。影响开采水平高度的主要因素。开采水平高度的确定。 开采水平大巷包括阶段运输大巷和阶段回风大巷。根据煤层数目和间距不同,阶段运输大巷有分煤层运输大巷、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及集中运输大巷。各种大巷布置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井筒位置确定原则。

第三章 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一节含煤地层 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是古近纪的五图群和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和分布规律分述如下: 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 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 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 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

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在鲁西,无论是鲁中隆起区,还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和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3.1.2)。 b) (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 y 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主要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现叙述如下: 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以奥陶系古风化界面为界,与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同时由于该古风化的剥蚀面凹凸不平,致使本组沉积厚度各地变化较大,有时即使在同一煤田,其厚度也同样不稳定,一般厚为8~60m。沂沭断裂带以西的本溪组厚度自西向东和向东北、东南有增厚之趋势。而且本组底部普遍发育有紫色铁质泥岩(山西式铁矿层)、黄灰-灰白色铝土质泥岩、高岭石粘土岩,及青灰-灰白色铝土岩(G层铝土岩),将这段铁铝岩系称湖田段。局部地区(枣庄、新汶、沾化一带)湖田段之上的碎屑岩变薄或尖灭,湖田段即相当于本溪组,自南向北时代由老至新。与下伏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顶以太原组最底部一层稳定分布的灰岩(草埠沟灰岩或徐家庄灰岩)之底为界与之整合接触。常见植物化石有:Linopteris brong- niartii,Neuropteris gigantea,Bergeria等。属晚石炭世。 主要矿产有铝土矿、硬质耐火粘土矿、G层铝土岩中伴生镓元素。 (二)二叠纪含煤地层 我省的二叠纪含煤地层有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中下部地层。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编号:AQ-JS-06687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Classification of coal seam working face roof, mechanism of roof fall and treatment measures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 机理及处理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1煤层的顶底板 煤层的顶底板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的岩层,按照沉积顺序,在正常情况下,位于煤层之下,先于煤层生成的岩层是底板;位于煤层之上,在煤层形成之后的岩层叫顶板。由于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差异,顶底板岩层性和厚度各不相同,在开采过程中破碎,冒落的情况也就不同,了解这些岩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层理及节理发育程度,强度及含水性等,对确定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方式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

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发育俱全。可能缺失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岩层。 1.1煤层的顶板 1.1.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岩层,厚度一般为0.3~0.5m,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1.1.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此时无直接顶和伪顶)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1.2煤层底板 1.2.1伪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薄层软弱岩层,多为炭质页岩或泥岩,厚度一般为0.2~0.3m。 1.2.2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硬度较低的岩层,厚度一般由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 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煤层最低开采厚度及回采率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17号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及有关规定,我委对《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煤炭工业部令〔1998〕第5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现予发布,自2013年1月9日起施行。 主任张平 2012年12月9日

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煤炭生产的煤矿企业。 第三条煤矿企业应当执行煤炭开采相关规定,遵循合理开采程序,加强煤炭资源管理,达到本规定要求的煤炭资源回采率。 第四条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生产煤矿回采率负第一责任人责任,总工程师负技术责任。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负责全国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煤矿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采区设计回采率不得低于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回采率标准 第七条生产煤矿回采率的确定应当坚持安全效益、分类指导的原则,煤矿企业必须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第八条煤矿企业必须开采井田范围内的可采煤层。可采煤层的标准如下表: 区实际情况制定。 第九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采煤层,经具有相关资质单位论证并报请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不采或者暂时不采: (一)具有重大灾害威胁的(水、火、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 (二)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岩浆侵蚀破坏严重、不稳定煤层局部达到可采厚度的孤立块段,开采其他煤层又不会造成破坏的; (三)受其他煤矿、煤层开采影响,无法安全开采或者开采极为困难的。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1煤层的顶底板 煤层的顶底板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的岩层,按照沉积顺序,在正常情况下,位于煤层之下,先于煤层生成的岩层是底板;位于煤层之上,在煤层形成之后的岩层叫顶板。由于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差异,顶底板岩层性和厚度各不相同,在开采过程中破碎,冒落的情况也就不同,了解这些岩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层理及节理发育程度,强度及含水性等,对确定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方式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发育俱全。可能缺失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岩层。 1.1煤层的顶板

1.2煤层底板 2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根据工作面顶板冒落的难易程度,将顶板分为五类。 2.1易冒落的松软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顶板是易垮落的松软岩层,回柱后顶板能立即冒落,且能填满采空区。这类顶板由于冒落比较充分,使位于裂隙带的老顶岩层,在回采过程中,很容易取得平衡,因而老顶的开裂,弯曲下沉,对工作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工作面来压比较缓和,无明显的周期压力,靠采空区一侧的顶板下沉量较稳定,顶板容易管理。

2.2中等冒落性的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厚度一般小于煤层平等的6~8倍,其上部为比较坚硬的老顶,虽然回柱后直接顶随之垮落,但因厚度不大,不能填满采空区,老顶则置于悬露状态,当工作面推进一段距离后老顶才开始垮落,此时因采空区落差较大,致使工作面呈现周期来压状态,严重时可使采场切顶垮面。对于这类顶板应注意老顶的活动规律。 2.3难冒落的坚硬顶板。这类顶板的特点是老顶直接赋于煤层之上,或有一伪顶,无直接顶,由于老顶垮时采空区的落差太大,使工作面呈现明显的周期来压,工作面平时的下沉量及下沉速度较小,而当周期来压时下沉速度急剧增加,工作面顶板情况迅速恶化,应当注意及时采取措施。 2.4极难冒落的坚硬顶板。这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板为极其坚硬的整体性厚岩层,在采空区能悬露上万平方米而不垮落,当垮落时则能形成暴风,致使工作面造成垮面和严重破坏。 2.5可塑性弯曲的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坚硬岩层(如砂岩、石灰岩),但由于其中存在有平行于工作面的节理裂隙,采煤后顶板下沉,在移动过程中断裂成块,但仍互相挤在一起具有传递水平的能力,就像“砌体梁”一样,各岩块互相牵制而成平衡,随工作面推进顶板弯曲下沉接触底板。

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_胡社荣

0引言 从煤炭开采的角度,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5个厚度级:煤厚0.3~0.5m 为极薄煤层;0.5~1.3m 为薄煤层;1.3~3.5m 为中厚煤层;3.5~8.0m 为厚煤层;大于8m 的为巨厚煤层[1]。然而,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的煤层总厚700多m ,单层煤厚230m ;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煤厚510m ;我国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6煤层厚244.7m ,三个煤层在聚煤中心区近于合并,煤层最厚处达320.65m ;我国吐哈盆地沙尔湖坳陷西山窑组总煤厚301m ,单层煤厚 217.4m 。有人将单层煤厚度超过60m 的称之为超厚 煤层[2],也有人将40m 作为超厚煤层的起点[3]。石炭纪至新近纪,各纪都有煤层厚度超过40m 的超厚煤 层发育。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煤层的成因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巨厚煤层的成因,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研究这类超厚煤层的成因,对于盆地内煤炭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乃至于煤田地质学理论与聚煤规律学说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世界单层煤厚度大于40m 的煤田(矿区)的情况与其成因模式作一简单阐述。 1世界超厚煤层分布 自石炭纪以来至新近纪,世界上煤层单层厚度超过40m 的煤田或煤矿区的一些简要情况如表1所示[1~15]。从超厚煤层的分布规律来看,古近-新近纪是超厚煤层发育最多的时代。 2超厚煤层成因 关于煤层的成因,有“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之说;在解释厚煤层形成的原因时,也经历了含煤地层“旋回说”到运用“层序地层学”解释煤层成因的阶段。对于厚度大于8m 的巨厚煤层,尤其是煤层单层厚度大于40m 的超厚煤层,其成因研究文献较少。 作者简介:胡社荣,男,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 工程学院。 收稿日期:2011-01-05责任编辑:唐锦秀 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 胡社荣1,蔺丽娜1,2,黄灿1,彭纪超1,陈大野1,郝国强1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摘要:煤厚的分级主要是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来确定的,大于8m 的厚煤层一概以巨厚煤层来称之。世界上,煤层总厚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总厚达到700多米;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则为单层煤厚最大的矿区,煤厚达510m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单层(6煤层)厚达244.7m ,总煤厚达320.65m 。从沉积、层序地层与构造诸角度出发,依据现代泥炭堆积与阴沉木堆积等现象进行厚煤层的成因研究,对异地成煤及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初步评价。关键词:超厚煤层;单层煤厚;累计煤层总厚;成因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Model of Extra-thick Coal Seams Hu Sherong 1,Lin Lina 1,2,Huang Can 1,Chen Daye 1and Hao Guoqiang 1 (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 Abstr act:Coal thickness gradation is mainly from coal mining point of view,thick coal seams thicker than 8m have a general designation of extra-thick coal seam.The Gippsland Basin in Australia has thickest total thickness of coal seams in the world;it can be 700m more as high.The No.2surface coalmine,Hat Creek coalfield,Canada is the mine area with largest single seam thickness of 510m.The Shengli East No.2surface coalmine,Shengli coalfield,Inner Mongolia,China has single seam (No.6coal seam)thickness of 244.7m,total coal thickness 320.65m.Start from deposition,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al points of view,based on modern peat and buried wood accumulations carried out thick coal seam genetic study.Finally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and preliminarily assessed allochthonous coal-forming and some extra-thick genetic models. Keywords:extra-thick;single coal seam thickness;accumulated total coal seam thickness;genetic model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1Jan .2010 第23卷1期2011年1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1-0001-05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1.01

围岩分类与围岩压力

第四章围岩分类及围岩压力 第一节隧道围岩的概念与工程性质 一、隧道围岩的概念 围岩是指隧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或指隧道开挖后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那部分岩体(这里所指的岩体是土体与岩体的总称)。应该指出,这里所定义的围岩并不具有尺寸大小的限制。它所包括的范围是相对的,视研究对象而定,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围岩的边界应划在因开挖隧道而引起的应力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方,或者说在围岩的边界上因开挖隧道而产生的位移应该为零,这个范围在横断面上约为6~10倍的洞径。当然,若从区域地质构造的观点来研究围岩,其范围要比上述数字大得多。 二、围岩的工程性质 围岩的工程性质,—般包括三个方面: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而对围岩稳定性最有影响的则是力学性质,即围岩抵抗变形和破坏的性能。围岩既可以是岩体、也可以是土体。本书仅涉及岩体的力学性质,有关土体的力学性质将在《土力学》中研究。 岩体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岩石建造、构造形变和次生蜕变而形成的地质体。它被许许多多不同方向、不同规模的断层面、层理面、节理面和裂隙面等各种地质界面切割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各种块体。工程地质学中将这些地质界面称之为结构面或不连续面,将这些块体称之为结构体,并将岩体看作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而成的具有结构特征的地质体。所以,岩体的力学性质性质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特征、结构体岩石的特征以及结构面的特性。环境因素尤其是地下水和地温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影响也很大。在众多的因素中,哪个起主导作用需视具体条件而定。

在软弱围岩中,节理和裂隙比较发育,岩体被切割得很破碎,结构面对岩体的变形和破坏都不起什么作用,所以,岩体的特性与结构体岩石的特性并无本质区别。当然,在完整而连续的岩体中也是如此。反之,在坚硬的块状岩体中,由于受软弱结构面切割,使块体之间的联系减弱,此时,岩体的力学性质主要受结构面的性质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所控制。 由此可见,岩体的力学性质必然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岩体是岩石的力学性质起控制作用:而有些岩体则是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占主导地位。 岩体与岩石相比,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工程问题的尺度相比,岩石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均质、连续和各向同性的介质。而岩体则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和各向异性。关于岩体的力学性质,包括变形破坏特性和强度,一般都需要在现场进行原位试验才能获得较为真实的结果。但现场原位试验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而且随着测点位置和加载方式不同,试验结果的离散性也很大。因此。常常用取样在试验室内进行试验来代替。但室内试验较难模拟岩体真正的力学作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于较破碎和软弱不均质的岩体,不易取得供试验用的试样。究竟采用何种试验方法,应视岩体的结构特征而定。一般来说,破裂岩体以现场试验为主,较完整的岩体以做室内试验为宜。 (一)岩体的变形特性 岩体的抗拉变形能力很低。或者根本就没有,因此,岩体受拉后立即沿结构面发生断裂。—般没有必要专门来研究岩体的受拉变形特性。 1.受压变形

7煤层地质情况

7煤层地质情况 是区内主要的可采煤层,也是辅助标志层(B 辅);位于煤系的上部,上距5-3煤层底界10.5~29.0m ,平均21.63m ;下距10煤层顶界5.5~20.5m ,平均10.79m 。 该煤层见煤点共63点,煤层总厚1.00~3.43m,平均2.33m ,一般2.00~2.60m ;大于1.30m 占90%;大于2.00m 者占68%;大于2.00m 者分布于井田东西两区域。有益厚度1.00~3.06m ,平均2.20m 。可采性指数为100%、煤层的变异系数为23.7%,属稳定型煤层(表3-10)。 表3-10 7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表 7煤层为简单至较简单结构,含矸石者占41%,含矸1~2层,绝大多数含矸1层,一般位于煤层中部,矸石者总厚0.07~0.89m ,平均0.30m ;含矸点主要横向分布在井田中部,见图4.2.5~3;据本次勘探统计岩性为泥岩,偶见粘土岩。 该煤层的直接顶板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泥质粉砂岩、泥岩,少数为粉砂岩、细砂岩;未见伪顶。直接底板以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细砂岩,少数点见粉砂岩;偶见伪顶,岩性为泥岩。 综上所述,7煤层层位稳定,全区发育,属全区可采的稳定型中厚煤层。控制程度高(表3-11),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薄区域划分较清楚,该煤层与1、3煤层同属本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 表3-11 7煤层控制程度表(以总厚度统计) 7煤层瓦斯 可燃物瓦斯含量为7.00~21.11ml/g ,平均12.97ml/g ;煤的瓦斯含量为5.25~16.12ml/g ,平均9.45ml/g ;瓦斯成分:CH 4为67.98~98.39%、平均91.09%;C 02~ C 0 8为0.35~2.48%、平均1.01%;CO 2为0.16~1.92%、平均1.14%;N 2平均2.44%。

顶板分类

煤矿顶板分类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发育俱全。可能缺失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岩层。 1.1煤层的顶板 1.1.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岩层,厚度一般为0.3~0.5m,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1.1.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此时无直接顶和伪顶)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1.2煤层底板 1.2.1伪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薄层软弱岩层,多为炭质页岩或泥岩,厚度一般为0.2~0.3m。 1.2.2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硬度较低的岩层,厚度一般由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通常由泥岩、页岩或粘土岩。若直接底为

粘土岩,则遇水后易膨胀,可能造成巷道底鼓与支架插底现象,轻者影响巷道运输与工作面支护,重者可使巷道遭受严重破坏。 1.2.3老底:指位于直接底之下,比较坚硬的岩层,多为砂层,石灰岩等。 2 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根据工作面顶板冒落的难易程度,将顶板分为五类。 2.1易冒落的松软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顶板是易垮落的松软岩层,回柱后顶板能立即冒落,且能填满采空区。这类顶板由于冒落比较充分,使位于裂隙带的老顶岩层,在回采过程中,很容易取得平衡,因而老顶的开裂,弯曲下沉,对工作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工作面来压比较缓和,无明显的周期压力,靠采空区一侧的顶板下沉量较稳定,顶板容易管理。 2.2中等冒落性的顶板。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厚度一般小于煤层平等的6~8倍,其上部为比较坚硬的老顶,虽然回柱后直接顶随之垮落,但因厚度不大,不能填满采空区,老顶则置于悬露状态,当工作面推进一段距离后老顶才开始垮落,此时因采空区落差较大,致使工作面呈现周期来压状态,严重时可使采场切顶垮面。对于这类顶板应注意老顶的活动规律。 2.3难冒落的坚硬顶板。这类顶板的特点是老顶直接赋于煤层之上,或有一伪顶,无直接顶,由于老顶垮时采空区的落差太大,使工作面呈现明显的周期来压,工作面平时的下沉量及下沉速度较小,而当周期来压时下沉速度急剧增加,工作面顶板情况迅速恶化,应当

如何根据煤层的厚度确定工作面的长度和走向

1、如何根据煤层的厚度确定工作面的长度和走向? 答:放顶煤条件下,工作面走向一般为1000~2000m,工作面长度一般为100~200m。 2、放顶煤条件下,如何根据顶板性质布置巷道(不同用途的巷道位置、数量)?答:放顶煤条件下,一般煤层厚、储量较大,工作面走向较长,回采工作面相应的服务时间也较长。该条件下,确定矿井开拓方式(不同用途的巷道位置、数量)必须要考虑顶板的性质。通常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回采巷道布置在煤层中(跟煤层底板);顶板岩性较差、矿山压力较大时,要增大巷道的支护强度,同时工作面回采期间,要加强巷道的维护。 3、放顶煤如何软化煤层? 答:对煤层注水。 4、放顶煤条件下,怎样在煤体中进行瓦斯抽放? 答:从瓦斯抽放时间上讲,采用采前预抽(2~3年)、边采边抽、采空区抽放;从位置上讲,采用高位抽放、本煤层抽放、相邻煤层抽放;从措施上讲,采用开采解放层、区域性抽放、局部性抽放。 5、放顶煤条件下,如何进行通风、瓦斯管理? 答:放顶煤条件下,工作面需要风量大、瓦斯涌出量高。因此,必须加强通风、瓦斯管理。(1)、工作面一般采用“M”型、“W”型通风系统;(2)、工作面供风量1500~2000m3/min。必要时,还要加大工作面供风量;(3)、加强工作面、巷道的清理、维护,确保工作面通风断面;(4)、加强通风系统管理,确保系统稳定、可靠;(5)、工作面安设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在工作面进风侧、回风侧、采煤机、工作面回风流中安设瓦斯探头。必要时,在工作面上还要加装瓦斯监测

监控探头;(6)、严格瓦斯检查管理制度,设专人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定时、不定时、定点、不定点检查工作面上、中、下、上隅角以及瓦斯涌出较大地点的瓦斯浓度;(7)、加强工作面防尘管理,煤机要安设内外喷雾;工作面支架(分组)上要安设自动或手动防尘喷雾;(8)、工作面、巷道要定期、定时清扫或洒水防尘;(9)、工作面进风流、回风流中,需安设风流净化设施;(10)、采用长孔、短孔对工作面煤体进行注水;(11)、工作面进风、回风侧巷道中,需安设隔爆设施;(12)、工作面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护人员、煤机手均要携带性能良好的瓦斯便携仪;(13)、加强工作面机电设备管理,杜绝失爆现象。所有机电设备(含通讯、照明)防爆等级要大于隔爆型;(14)、加强工作面内、外因火灾管理,定期检查工作面进风流、回风流、上隅角、巷道高冒、采空区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其它火灾指标。 6、如何预防内因火灾? 答:(1)、定期检查工作面进风流、回风流、上隅角、巷道高冒、采空区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其它火灾指标;(2)、巷道高冒时,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编号:SM-ZD-79551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 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 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 煤层的顶底板 煤层的顶底板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的岩层,按照沉积顺序,在正常情况下,位于煤层之下,先于煤层生成的岩层是底板;位于煤层之上,在煤层形成之后的岩层叫顶板。由于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差异,顶底板岩层性和厚度各不相同,在开采过程中破碎,冒落的情况也就不同,了解这些岩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层理及节理发育程度,强度及含水性等,对确定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方式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晚石炭世末期,该区域随着海水由西向东逐渐退出,沉积环境从陆表海到半开阔的淡化海湾,最后形成了海退潮坪为基础的沿海岸线分布的滨海平原,为本区山西组早期的泥炭沼泽的形成及聚煤作用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钻孔揭露的岩性特征分析,在煤层形成之前,该区是西部靠陆、东部向海的潮坪,以泥岩潮坪沉积为主,发育泥炭沼泽,随着海退,经过由砂岩潮坪—砂泥岩混合坪—泥岩潮坪—沼泽(泥炭沼泽)的演化历程,为本区聚煤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泥炭沼泽具体形成及演化过程中,泥炭沼泽的规律及分布与具体的滨海平原上各处沉积环境存在差异,不公直接影响到泥炭沼泽环境的形成与分布,而且影响其基底岩性组成,在沉积环境中不同成分的沉积物组成存在着不同的压缩比,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压实作用,从而影响到泥炭沼泽环境的发育与演化。东部,即在潮道分布的地区,由于潮汐水流的往返作用,不仅不利于沼泽(或泥炭沼泽)环境的形成,即使形成泥炭沼泽,也是易于相邻的泥炭发育的潮坪区,同时由于基底砂质沉积物的压缩比较小,而不能为大量的泥炭堆积提供场所,也不宜保持泥炭堆积速度与沉降速度的均衡状态,这样必然导致泥炭沼泽短暂的出现或短暂的周期性出现,成煤条件不好,只能形成薄煤层或结构复杂的煤层。 远离潮道的泥炭潮坪区,泥炭沼泽发育,聚煤相对早于潮道分布区,因其“基底”是泥岩,泥岩的压缩比较大,“基底”的沉降速度亦大,而为泥炭堆积提供了场所,使得泥炭堆积速度和基底沉降速度保持均衡状态,成煤条件好,煤层厚度较大。 17煤层厚度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特征,与当时的西南部发育泥坪相、东北部发育潮道相的分布格局相吻合,煤层的形成和发育是成煤前的古地理条件决定的。 16煤层形成之后,这种古地理特征总体上尚未改变,只是局部发生小的变动,因此,煤层厚度变化特征仍然沿袭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趋势, 15煤层形成之后,本区的环境有所改变,其中以大占砂岩为代表的岩系属于三角洲体系沉积。大占砂岩在本区发育欠佳,通常厚度较薄。钻孔与生产揭露表明15、16、17三层煤均未受到原生冲刷作用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来看,此煤段各煤层厚度变化规律,主要受成煤前的沉积环境所控制,后期改造因素不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