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

药材名称:

吴茱萸

拼音名称:

WUZHUYU

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随萸子、吴萸、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科属: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产地: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中成药:

共有99种中成药使用吴茱萸:复方木香小檗碱片癣湿药水小儿健脾贴膏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左金胶囊胃逆康胶囊泻痢消胶囊小儿腹泻外敷散消食贴痛经软膏等。

应用:

1、寒凝腹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疗厥阴

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疗寒

疝腹痛;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治疗寒凝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2、胃寒呕吐。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

逆止呕,兼能制酸止呕。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肝郁

化火、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吞酸。

3、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

配伍效用:

1、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

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

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2、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

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

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3、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

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4、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5、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

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采收加工:

定植后2-3年开花结果,于8月中下旬当果实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尚未充分

成熟时即可采收。选晴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用剪刀将果穗剪下,不要折断

果枝,以免影响翌年产量。果实采回后立即薄摊晒干。晚上收回室内切不可堆积,以免发醇。一般连晒三天左右即可全干。如遇阴雨天,可用无烟煤、木炭

或烘干机烘干,烘时温度不得超过60℃,否则,吴茱萸所含挥发油会大量损失,降低药材质量。烘、晒时要经常翻动。干后除去枝梗,簸去杂质即成商品。

炮制工艺:

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储藏贮存:

置阴凉干燥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1)吴茱萸含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

(2)吴茱萸含生物碱,具体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环磷酸鸟苷。吴茱萸碱用盐

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从吴茱萸生药中尚分离出去甲乌药碱。

(3)其他成分:本品还含有黄酮类如花色甙、异戊烯黄酮;酮类如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及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以及柠檬苦素、吴茱萸苦素、吴

茱萸苦素乙酯、黄柏酮等。

2、药理作用:吴茱萸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作用;水煎剂对药物性胃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有明显升高血压

的作用;煎剂、蒸馏液和冲剂均有一定降压作用,且其降压作用能被甘草煎剂

抑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煎剂、吴茱

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

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明显增加血

中一氧化碳浓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3、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吴茱萸冲剂内服,部分病人有口干、腹胀等副反应,但大都能在治疗中逐渐消失。入煎剂,服后常有上腹胀、胸闷、头痛头

昏等反应,休息片刻即可减轻。大剂量吴茱萸(30G)内服还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毛发脱落、孕妇易流产等。

中毒救治:

(1)洗胃、导泻、服用活性炭末。

(2)剧烈腹痛时,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注射。

(3)其他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C。

(4)中草药治疗:①石斛、谷精草、枸杞各15G,黄芩、生地、甘草各9G,菊花12G。水煎服。②杞菊地黄丸(汤)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以上中

药在出现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内服。

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压病: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

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

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再用普

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治疗353例,其中用中药治疗302例,显效170例,有效85例,无效47例;西药组51例,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9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7〕

2、治疗眩晕:吴茱萸9~12G、红参6~9G、大枣9G、生姜30G,水煎服。治疗2例,均治愈。1~2剂即见效。〔《湖南医药杂志》1975;(5):40〕

3、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吴茱萸5G、党参15G、桂枝6G、生姜4片、大枣

4枚。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22例,痊愈20例,好转2例。

〔《新中医》1990;(4):18〕

4、治疗呃逆: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治疗12例,大部分经治疗3天即可痊愈。〔《中医药学报》1990;(5):33〕

5、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吴茱萸、生甘草各80G,炒白术、桂枝各100G,

元胡、生龙骨各50G。共研末,过120目筛,备用。每次5G,日3次,用红

枣5枚、生姜3片煎汤饭前半小时冲服。治疗40例,显效24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浙江中医杂志》1991;(10):444〕

6、治疗肾绞痛:吴茱萸9G,边条参(另炖)10G,淡附片、炙甘草各5G,小茴香、台乌药各15G,生姜汁1匙(冲)。水煎服,日1剂。治疗肾绞痛,

效果良好。〔《江苏中医》1989;(11):17〕

茶疗食谱:

1、吴茱萸生姜粥

[材料]吴茱萸10克,糯米1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吴茱萸用纱布袋装好先下,糯米、生姜共煮稀粥,粥成后拣去吴茱萸、生姜即成。

[养生提示]温中止痛。适宜于寒性胃痛患者的辅助食疗。

2、细辛萸姜茶

[材料]细辛0.2G、吴茱萸3G、干姜3G、红茶3G、白糖10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用途]风寒入里所致腹痛。

[来源]来源于《元和纪用经》。

3、木瓜萸茴茶

[材料]木瓜5G、吴茱萸3G、茴香3G、甘草3G、花茶3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温经除湿舒筋。

[用途]吐泻转筋。

[来源]来源于《三因方》。

4、桂萸茶

[材料]肉桂3G、吴茱萸2G、生姜3G、花茶3G。

[做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温经散寒。

[用途]寒疝腹冷、来往冲心腹痛。

[来源]来源于《姚僧坦集验方》。

浅谈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浅谈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吴茱萸,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 止痛,咳逆寒热, 除湿, 血痹, 逐风邪, 开腠理,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 E.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8~11 月果实尚未开裂时, 剪下果枝, 晒干或低温干燥, 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其味苦, 性辛热, 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症的治疗。运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研究发现, 生物碱类成分为吴茱萸中主要成分, 药理研究则证明生物碱为其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1 生物碱成分化学研究 1. 1 吲哚类生物碱吴茱萸果实中吲哚类生物碱目前分出的共有14 个, 包括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 evodiamine)、雷特西宁(rhetsinine)、二氢吴茱萸次碱(dihydrorutaecarpine)、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羧基吴茱萸碱(carboxyevodiamine)、N, N- 二甲基-5- 甲氧基色胺(N,N-dimethy-5-methoxytryptamine)、吴茱萸酰胺甲(goshuyuamide-I)[I]、吴茱萸酰胺乙

吴茱萸质量标准

吴茱萸 质量标准 制定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吴茱萸 Wuzhuyu FRUCTUS EVODLAE 本品为荟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officina-lis(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鉴别]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静置30分钟,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吴茱萸次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31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三乙胺(19: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杂质不得过7%(附录50页)。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57页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5.0%。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59页)。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附录59页)。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传统内服法主要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然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下面就简介吴茱萸外用治病验方九则,供参考: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 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100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六、治疗腮腺炎:用吴茱萸10克,虎杖根4.5克,犁头草6克,胆南星3克,共研成粉备用。2~5岁用药粉6克,6~10岁用10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每天换药一次。 七、治鹅口疮:用吴茱萸、附子各10克,共研末后用米醋调为稀糊状,涂擦患儿两足心,先用塑料布裹一层,然后用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用两次即可。

吴茱萸穴位贴敷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 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 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 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 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晓红。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 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 金央,章勤,孙津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 2.呼吸系统疾病: 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 葛善为。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赵长江。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 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 王晶。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许坚,庚慧,许桂媚。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 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 许媚媚,尹闺琛。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 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 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3):295—296.

吴茱萸炮制 不一样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吴茱萸炮制不一样的方法 导语: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药材,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牙痛,湿疹,口疮,呕吐等症状,吴茱萸炮制的方法在古代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大家可以了解 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药材,在临床上有很多应用,治疗牙痛,湿疹,口疮,呕吐等症状,吴茱萸炮制的方法在古代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大家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吴茱萸炮制的现代方法。 1、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有炒法(《玉函》)。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制、醋制(《雷公》)。唐代有姜汁制、酒制(《食疗》),熬制(《外台》)等法。宋代有炒令熟、炒令焦、醋制、焙制(《圣惠方》),煨制(《博济》),汤浸(《衍义》),“水浸去涎炒”、醋浸炒、酒浸炒、黑豆制、汤浸去涎大豆同炒(《总录》),酒醋童便复制(《局方》),盐制(《总微》),米醋熬(《三因》),汤煮(《妇人》),蒸制、童便浸(《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有汤洗焙干(《脾胃论》)、酒洗焙(《宝鉴》)、盐炒(《丹溪》)等法。明代有烫浸炒黄、醋浸炒黄、酒浸炒香熟、酒醋小便米泔或猪胞酒醋小便盐复制、火炮、酒醋制、破故纸炒(《普济方》),水浸、黄连炒、牵牛子炒(《奇效》),汤泡烘干(《蒙筌》),煮制(《撮要》),汤浸去苦汁盐水炒(《入门》),滚盐汤泡去毒炒(《仁术》),盐汤泡焙干(《必读》),童便制(《景岳》),炒黑(《济阴》)等方法。清代有黄连制(《握灵》)、盐汤洗焙干(《本草汇》)、沸水泡(《崇原》)、盐炒童便煮(《说约》)、糯米煮制(《本草述》)、酒洗(《金鉴》)等炮制方法。 2、现代炮制方法 1、吴茱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枝梗。 2、制吴茱萸:①取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两次,去渣,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 1. 治疗颈型颈椎病 (1)背景:吴茱萸穴敷大椎穴,可以通络止痛,温经助阳,缓解肌肉紧张,吴茱萸的外用,扩大了吴茱萸的应用范围,吴茱萸加粗盐热敷大椎穴结合针刺疗法,具有很强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2)方法:吴茱萸炒粗盐热敷疗法: 取吴茱萸500 g加粗盐500 g,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装入双层布袋,袋口用布绳封口,用微波炉550 ℃ ( 或中高火) 加热 4 min,加热后将热敷包放置在大椎穴,同时在大椎穴部位垫一治疗巾隔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烫伤,护士双手拿热敷包在大椎穴部位来回滚动,至皮肤发热、发红,每次治疗时间约30 min,每天1 次,每5 d 更换1次吴茱萸热敷袋,10 d 为1个疗程。[1] 2.治疗腹痛腹胀、癃闭、便秘、阳脱证、痛风、胃痛、脐腹痛、下腹部冷痛、腰痛等寒证 (1)背景: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而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燥湿降逆之效,用于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本草衔义》谓吴茱萸下气最速。《本草备要》谓其利大肠壅气,李东垣也说: “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别录》及《药性论》谓之“大热”,堪称气味俱厚,不论是皮肤吸收还是对穴位、经络的刺激都很明显。粗盐有强筋健骨、软

坚散结的作用,炒热外敷可透过皮肤直达经络,体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两者合用有疏通脏腑经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充分发挥药效。[2]《外台秘要方》:病后胁胀:天行病后,两胁胀满,熬盐熨之(《救急方》:脱阳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炒盐熨脐下气海,取暖。《圣济总录》:治小便不通,脐下急痛,胀闷欲绝,盐熨方:盐(二升),上一味,铛中炒令极热,布帛裹熨脐下,以小便通快为度。《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炒盐二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普济方(卷358至卷480)》:治诸淋及大便五六日不通。心腹烦满。用海盐不拘多少。烧盐熨小腹即通。于脐中以手摩良久即通。大人用之亦得。一方青颗盐。《 溪秘传简验方》:偏头风久不愈者。晴明时将发分开,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钱。薄纸裹,置患处,以布包炒热盐熨之,冷即易,数次效。《仲景伤寒补亡论》:脐下冷结。或关阳去者。大小便不通。服药虽多。不见效。炒盐熨脐下。须臾即通。《简明医彀》:妇人小腹为冲任之脉,血之海。忽感严凝之寒,客于脉络则气血留滞,激搏而痛;得温暖则气血和通而痛止。内服温散之药,外炒盐熨,或烧热物熨之。脉多沉紧。如临经时腹痛,调经门捡方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外科备要》:凡手足或身上忽然一块肿痛,或走移他处,其色焮红,不起圆晕,参差凸起,按之滚热者,服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桂枝、川芎、五加皮、威灵仙,姜葱引。在下部加牛膝、苡仁;在手背者加姜黄。外

吴茱萸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吴茱萸 药材名称: 吴茱萸 拼音名称: WUZHUYU 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随萸子、吴萸、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科属: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产地: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中成药: 共有99种中成药使用吴茱萸:复方木香小檗碱片癣湿药水小儿健脾贴膏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左金胶囊胃逆康胶囊泻痢消胶囊小儿腹泻外敷散消食贴痛经软膏等。 应用:

1、寒凝腹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疗厥阴 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疗寒 疝腹痛;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治疗寒凝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2、胃寒呕吐。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 逆止呕,兼能制酸止呕。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肝郁 化火、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吞酸。 3、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 配伍效用: 1、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 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 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2、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 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 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3、吴茱萸配伍党参: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 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4、吴茱萸配伍生姜: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5、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 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吴茱萸工艺规程

目录

2、生产工艺流程

4、质量监控:见“SCGL533901 吴茱萸生产关键工序质量监控要点”。 5、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 5.1 吴茱萸原料质量标准:见“ZLJS100101 原药材质量标准”。 5.2 吴茱萸中间产品质量标准:见“ZLJS400101 饮片中间产品质量标准”。 5.3 吴茱萸成品质量标准:见“ZLJS500101 饮片成品质量标准”。 6、包材质量标准和文字说明 6.1 包材质量标准:见“ZLJS300101~ZLJS300601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6.2 包装说明文字: 品名:吴茱萸 规格: 产地: 重量: 产品批号: 生产日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生产企业:

7、生产区的工艺卫生要求 7.1 生产区卫生要求:执行“CSGL001401一般生产区环境卫生管理规程”, 7.2 生产区清洁工作要求:执行“CSSOP000301一般生产区厂房清洁规程”, 7.3 生产区人员卫生要求:执行“SCGL000101一般生产区个人卫生规程”, 7.4 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要求:执行“SCGL005701一般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规程” 9、技术经济指标核算 9.2包装材料物料平衡 使用量+残损量+剩余量 塑料袋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量 使用数+残损数+剩余数 标签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数

10. 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0.1 员工转岗或新工上岗前均要进行安全操作培训,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点、质控要点及注意事项。 10.2 严格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标准操作程序操作,切忌擅改工艺和岗位操作方法,工作应严肃认真。 10.3 电机设备严禁用水直接冲洗,清洁时亦不可用湿布擦拭。在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方可开机,以防轧手等事故发生。 10.4 设备定期保养,严格按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操作使用。 10.5 拣选、干燥、筛分等产尘、产湿岗位应有除尘排湿装置。 11、劳动组织和岗位定员 11.1 劳动组织 11.1.1 由生产部下达生产指令,车间依此组织生产。 11.2.1 车间根据生产指令从仓库领用原料组织生产。按生产工序依次为拣选、包装,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11.3.1 生产班制:为一班制。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快速测定吴茱萸中生物碱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快速测定吴茱萸中生物碱陈焕文 1,3 郑健 32,3 王伟萍1 陈昌林1 王志畅11(东华理工学院,抚州344000) 2(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100089)3(吉林大学化学院,长春130023) 摘 要 生物碱是许多中草药的活性有效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和种类的差异是导致中草药品质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 2MS )能够在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前提下进行复杂基体样品分析的特点,采用酸性甲醇2水混合溶液作为喷雾试剂,在优化了的实验条件下快速获得了吴茱萸的DESI 2MS 指纹谱图,然后利用串联质谱对其中有重要活性的5种生物碱进行了结构鉴定。实验表明,基于固体表面解吸电离质谱分析的方法不需要萃取2分离手续,单个样品测定时间不超过1.5m in,大幅度提高了分析速度,有望在药品品质的在线监测和工艺过程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吴茱萸,快速测定,生物碱  2008203226收稿;2008211224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05003)资助项目 3E 2mail:zhjianhb@g mail .com 1 引 言 吴茱萸(F ructus Evod iae )是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品质最好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疏肝、散寒、止呕等多种功效。吴茱萸在中成药中需要粉碎后制作散剂或丸剂,临床上多作单方或复方用于治疗胃腹冷痛、高血压、寒疝疼痛、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及疥疮等[1]。研究认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吴茱萸生物碱[1,2] ,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与吴茱萸的品质相关。到 目前为止,对吴茱萸生物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扫描,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法[2~4]。这几种测 定方法为吴茱萸中的两种主要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提供了较为满意的定性定量信息,由于灵敏度、参照物等方面的影响,对吴茱萸中尚缺少标准物质的生物碱成分的检测显得无能为力。液2质联用技术具有极强的定性能力,可有效地分析复杂混合物的单个和多个组分,曾经用来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分析[5]。但在常规LC 2MS 联用中,首先要将制药工艺中已经粉碎的样品进行萃取,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最后才能够用电喷雾电离(ESI )或大气压化学电离(APC I )质谱检测。 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 )是一种新兴的离子化技术[6~8],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在大气压下直接对固体 表面的痕量物质进行解吸电离,形成离子后被质谱检测。由于在大气压下进行操作(样品更换等较便利)和不需要样品预处理,使得DESI 适合于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特异性好等特点。自DESI 于2004年后期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爆炸物现场检测[9,10]、生物组织的质谱成 像[11]、植物中生物碱分析[12]、各种形态的化学药品在线分析[13]、食品分析[14]和临床样品分析[15]等领域。本实验将DESI 2MS 用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干燥未成熟果实的快速分析。结果表明,DESI 2MS 不但 可用于化学制药工业中对成药品质进行监测[12],还可根据吴茱萸中主要生物碱组分对吴茱萸的真伪进 行快速鉴定。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LT Q 线性离子阱质谱仪(美国热电菲尼根质谱公司);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 )离子源(自制);红外光谱仪的制样器(天津天光光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吴茱萸、曼陀罗等药材(南昌开心人中药房);甲醇、甲酸、氨水,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 第37卷2009年2月 分析化学(FE NX I HUAXUE )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 m istry 第2期237~241

药学综合之《中国药典》吴茱萸

药学综合之《中国药典》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鉴别】(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 细胞,长140~350 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 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盐酸溶液(1→100)10ml,用力振摇数分钟,滤过。取滤液2ml ,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振摇后,生成黄白色沉淀;另取滤液1ml,缓缓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2ml,置水浴上加热,两液接界处生成红褐色环。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四氢呋喃-乙酸(51:48:1: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理论板数按吴茱萸胺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吴茱萸胺、吴茱萸次碱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 各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3g,精密称定,加入甲醇80ml,加热回流5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适量,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吴茱萸胺(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O)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中药刨制——吴茱萸炮制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cinalis(Dode)Huanp或疏毛吴茱萸 Eve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一、净制除去杂质(《药典85》)。 二、炮炙 1.甘草制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焖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药典85》)。 2.盐制取净吴茱萸于适宜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每吴茱萸100kg,用食盐3kg(《规范》)。 3.炒制取吴茱萸,除去粗梗,筛去灰屑,用清炒法,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四川》)。 4.姜制取净吴茱萸,加生姜汁拌匀,炒干为度。每吴茱萸100kg,用生姜25kg取汁(《浙江》)。 5.酒制 (1)将净吴茱萸与黄酒拌匀,焖润酒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裂开为度,取出,放凉。每吴茱萸100kg,用黄酒20kg(《河南》)。 (2)取原药拣净杂质及梗,筛去灰屑,置于锅内,用文火边炒边洒酒,炒至呈褐黑色,微发泡,有香辣气,取出晾冷。每吴茱萸100kg,用白酒10kg(《云南》)。 6.黄连制取黄连,捣碎,置锅内加水适量煎汤,捞出黄连渣,倒入净吴茱萸,焖润至黄连水尽时,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吴茱萸500kg,用黄连60kg(《云南》)。 7.甘草、盐制 (1)拣去杂质及果柄置缸内,另取甘草置锅中,加15倍量水煮沸2小时,舀出,过滤,再将甘草渣复置锅中,加10倍量水,煮沸1小时,过滤除去甘草渣,合并两次甘草水置锅中煮沸后,趁热倒入已盛吴茱萸的缸内浸泡,不断翻动至吴茱萸泡至发胖吸尽甘草水,捞出晒干。再用油砂炒至变色,发炮为度,即时筛去油砂,趁热喷淋盐水拌匀,放凉即得。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盐2kg(《湖南》)。 (2)取甘草片与盐共置锅中,加适量水熬汁,捞去渣,将吴茱萸倒入锅中,煮至汁尽时,取出,晒干。再置锅中用文火炒至稍鼓起变色,取出,晾凉。每吴茱萸10kg,用甘草300g,盐120g(《吉林》)。 8.醋制将净吴茱萸与醋拌匀,焖润至醋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裂开为度,取出,放凉。每吴茱萸500kg,用醋90kg(《四川》)。

中药炮制

炙法考点精要 液体辅料性质 酒制提升姜温散; 盐制走肾下软坚; 醋制往肝收敛好; 蜜炙甘温更益元。 液体辅料的用量 (1)酒炙时,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2)醋炙时,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3)盐炙时,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4)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5)蜜炙时,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黏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通常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6)油炙所用辅料为羊脂、酥油和麻油等。 羊脂炙淫羊藿,每100kg药物,用羊脂油20kg;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时,适量。 酒炙 其他要点: 黄连中含有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甲基黄连碱、木兰花碱等。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但炮制可提高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

醋炙 1)炮制方法总结 续表 2)炮制作用要点总结 其他要点: 延胡索镇痛有效成分为生物碱,醋制可使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成盐,提高煎出率。醋制、酒制均能提高 生物碱的煎出量,增强镇痛镇静作用。 延胡索中季铵碱具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炮制后含量降低,治疗冠心病,宜生用。

盐炙 1)炮制方法总结 2)炮制作用要点总结: 其他要点: 1.溶解食盐时,水用量一般为食盐4~5倍。 2.含黏液质多的车前子等,需先将药物加热炒去部分水分,使药物质地变疏松,再喷盐水。 姜炙 1)炮制方法总结 2)炮制作用要点总结: 蜜炙 1)炮制方法要点 黄芪、甘草、马兜铃每100kg,用熟蜜25kg。 麻黄、枇杷叶每100kg,用熟蜜20kg。 蜜麻黄绒:每100kg,用熟蜜25kg。 麻黄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 2.蜜麻黄:每100kg麻黄段,用熟蜜20kg。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吴茱萸汤 《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6g 人参9g 生姜18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吐,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乾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方义体会】 吴茱萸汤所治之“胸膈满闷”、“厥阴头痛、乾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证,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热,既温里散寒、开郁化滞,又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益阴补虚;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健脾,养胃和营。如此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临床应用】 1、厥阴头痛例:祁xx,女,2 4岁。头痛一年余,诸药不效。诊见:体质素虚,面色皖白,痛时剧烈,自谓头脑欲裂,发作时伴乾呕,触其两手冰冷,脉象沉弦。与服“吴茱英

汤”,加半夏9克,生赫石12克一剂,头痛、呕逆若失。继与服“小建中汤”二剂而癒。 2、脑肿瘤头痛例:张xx,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二月余,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剂多种无效,遂邀余治之。诊见: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余与“吴茱英汤”治之,不料头痛渐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剂,十余日而痛未再发。一月後,患者赴北京检查,诊爲“脑瘤”,经手术治疗而癒。 3、治疗慢性胃炎,饮食不下,胃中不适、时而呕吐、四肢不温、脉沉迟者,服之即效。 4、虚寒胃院痛例:阎xx,男,44岁。经常胃脘部疼痛,且喜温喜按,诊其脉沉细无力,服健脾和胃、缓急解痉之药均不效,更以“吴茱英汤”治之,二剂而见其功。 5、内耳眩晕症例:李x之母,52岁,患内耳眩晕症数年之久。眩晕、耳鸣时常发作。近日由于多食瓜果,其症加重。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坐卧不适,自云天旋地转,食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欲卧不适,其病难耐。诊其脉象细小无力,治以“吴茱萸汤”加半夏9克,令服二剂,服後眩晕轻、呕吐止、已能食。又以原方加泽泻15克、白术9克三剂,嘱其隔日服一剂,服後诸症消失,已能工作。後此症每发,以此方服之则效。 头目眩晕,临证常多以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朋上泛

中医中药:吴茱萸汤治头痛头晕

中医中药:吴茱萸汤治头痛头晕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陈宝贵老师在临证中不仅应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呕吐、胃痛等,还治疗眩晕、寒疝诸症。具体临证需灵活加减。如恶寒甚者加制附子,呕吐甚者加丁香、半夏,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海螵蛸,气虚甚者改党参为人参,血虚者加当归。举案如下: 病案1 张某,男,65岁,2008年6月初诊。患者诉头痛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或受凉后头痛加重,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现时值夏季,患者仍头戴厚帽子,患者口淡,食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溏硬不调。曾多次查CT均无异常表现,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头痛系10余天前受风后引起,迭经他医诊治而不缓解,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看前医处方多为川芎茶调散、小柴胡汤、九味羌活胜湿汤等。患者现头痛,怕风,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疼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陈宝贵老师辨为厥阴头痛,此乃阴寒之邪上犯清阳所致,治以温中散寒,化饮止呕,方选吴茱萸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10克,细辛3克,白芷10克,党参20克,生姜30克,升麻5克,柴胡5克,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患者头痛恶风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予原方7剂,患者头痛痊愈,追访一年,患者头痛未再作。 按《伤寒论》第三七八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临证时吴茱萸汤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迟为辨证要点。方中吴茱萸中温脾胃,下暖肝肾,且具下气降逆作用;生姜入肺脾胃之经,能生能降,能散能温,可开脾胃凝滞之寒邪,能安阳明上逆之浊阴,又为呕家之圣药,助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党参补中益气。此患者头痛重时恶心呕吐,符合吴茱萸汤的主症,患者头痛恶风,怕凉,显系上焦阳气不足,今加入升麻柴胡以使阳气上行头部,白芷、细辛增散寒祛风之力。药少力专,收效较好。 病案2 汪某,女,46岁,患者反复头晕约十余年,每遇劳累或失眠则头晕发作,伴耳鸣,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痰涎,每次发作约需治疗半月,甚至缠绵两月不等。此次患者于半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经中西医治疗收效不佳,查头颅CT未见异常,经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苍黄,闭目静卧,头晕目眩,睁眼则头晕加重,动则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痰涎,舌淡暗苔薄白水滑,脉沉细弱。 此为中焦亏虚,聚湿成痰饮,痰饮上犯,则呕吐频作,治宜温药和之。方选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 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 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 治腹泻 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 日内见效。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治口角流涎 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愈。 治小儿胃肠生长痛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来源 《伤寒论》。同名方约有55首,现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二级学科)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主治 1)胃寒呕吐证——阳明寒呕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厥阴头痛 头痛,干呕吐涎沫,颠顶痛甚,舌淡,脉沉弦而迟。 3)肾寒上逆证——少阴吐利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配伍特点 本方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同施,但以温降为主。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颠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辩证要点。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 【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 【名称】吴茱萸汤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

中药热奄包——吴茱萸炒粗盐 1、治疗颈型颈椎病 (1)背景:吴茱萸穴敷大椎穴,可以通络止痛,温经助阳,缓解肌肉紧张,吴茱萸得外用,扩大了吴茱萸得应用范围,吴茱萸加粗盐热敷大椎穴结合针刺疗法,具有很强得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得效果。(2)方法:吴茱萸炒粗盐热敷疗法: 取吴茱萸500 g加粗盐500 g,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装入双层布袋,袋口用布绳封口,用微波炉550℃ ( 或中高火) 加热4 min,加热后将热敷包放置在大椎穴,同时在大椎穴部位垫一治疗巾隔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烫伤,护士双手拿热敷包在大椎穴部位来回滚动,至皮肤发热、发红,每次治疗时间约30 min,每天1 次,每5 d 更换1次吴茱萸热敷袋,10 d为1个疗程。[1] 2、治疗腹痛腹胀、癃闭、便秘、阳脱证、痛风、胃痛、脐腹痛、下腹部冷痛、腰痛等寒证 (1)背景: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而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燥湿降逆之效,用于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本草衔义》谓吴茱萸下气最速。《本草备要》谓其利大肠壅气,李东垣也说: “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别录》及《药性论》谓之“大热”,堪称气味俱厚,不论就是皮肤吸收还就是对穴位、经络得刺激都很明显。粗盐有强筋健骨、软坚散结得作用,炒热外敷可透过皮肤直达经络,体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两者合用有疏通脏腑经脉,温通气血,扶正祛

邪等,充分发挥药效。[2]《外台秘要方》:病后胁胀:天行病后,两胁胀满,熬盐熨之(《救急方》:脱阳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炒盐熨脐下气海,取暖。《圣济总录》:治小便不通,脐下急痛,胀闷欲绝,盐熨方:盐(二升),上一味,铛中炒令极热,布帛裹熨脐下,以小便通快为度。《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炒盐二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普济方(卷358至卷480)》:治诸淋及大便五六日不通。心腹烦满。用海盐不拘多少。烧盐熨小腹即通。于脐中以手摩良久即通。大人用之亦得。一方青颗盐。《溪秘传简验方》:偏头风久不愈者。晴明时将发分开,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钱。薄纸裹,置患处,以布包炒热盐熨之,冷即易,数次效。《仲景伤寒补亡论》:脐下冷结。或关阳去者。大小便不通。服药虽多。不见效。炒盐熨脐下。须臾即通。《简明医彀》:妇人小腹为冲任之脉,血之海。忽感严凝之寒,客于脉络则气血留滞,激搏而痛;得温暖则气血与通而痛止。内服温散之药,外炒盐熨,或烧热物熨之。脉多沉紧。如临经时腹痛,调经门捡方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外科备要》:凡手足或身上忽然一块肿痛,或走移她处,其色焮红,不起圆晕,参差凸起,按之滚热者,服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桂枝、川芎、五加皮、威灵仙,姜葱引。在下部加牛膝、苡仁;在手背者加姜黄。外用绢包热盐熨之。《入门》曰:冷极唇青,厥逆无脉,阴囊缩者,急用葱熨法、吴茱萸熨法,并艾灸脐中气海、关元各三五十壮,而手足不温者死。《杂病源流犀烛》治寒病方二十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