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澧县新安镇镇域村镇布局规划(2012-2020年)

临澧县新安镇镇域村镇布局规划(2012-2020年)

临澧县新安镇镇域村镇布局规划(2012-2020年)
临澧县新安镇镇域村镇布局规划(2012-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镇域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 (1)

第三章村庄空间布局 (2)

第四章基础设施规划 (4)

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

第六章综合防灾规划 (7)

第七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8)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8)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与措施 (8)

第十章附则 (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了优化马田镇村镇空间布局,引导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有序进行,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加粗加下划线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修改。

第二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12—2030年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马田镇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00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2000]36号);

(4)《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建村[2010]184号);

(5)《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

(6)《关于开展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2012);

(7)《湖南省村镇规划管理暂行办法》(2012);

(8)《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暂行)》;

(9)《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10)《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1)《永兴县马田镇总体规划(2012-2030)》;

(15)马田镇有关领导、行政部门对有关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要求和计划;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

第五条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生态优先,分类指导,特色突出;

(5)节约用地。

第六条规划目标

(1)村庄空间布局合理;

(2)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3)社会服务功能完善;

(4)村容环境整洁优美。

第七条适用范围

在镇域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各项建设工作及镇域行政村内各项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均须遵循本文本做出的统筹安排。

第二章镇域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

第八条村镇布局发展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构建层次分明、等级有序、设施配套完善的村镇空间布局结构。以马田镇区为中心,村庄居民点为节点,建立按级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系统。通过各类型村庄的布局与发展引导,推动马田镇村镇的发展。

第九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5亿元,到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12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加快人口集聚,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变,至规划期末将马田镇68%的人口纳入城镇户籍管理,纳入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

第十条产业发展布局

整个镇域分为以下三个产业区

1、东部经济区:包括上桥村、明星村、高仓村、枣子村、江家村、忠和村、寨下村、石坳村,以林业、油茶、楠竹等农林产品加工为主。

2、中部经济区:马田村、井冈村、塘前村、罗尾村、罗家村、和平村、红星村,以商贸物流、能源建材产业、生态农业观光为主。

3、西部经济区:丹坪村、杜家村、邱家村、邝家村、水源村、蔬菜村,以葡萄、中药、冰糖橙、水稻、蔬菜等农业种植业、牲畜养殖业为主。

第三章村庄空间布局

第十一条镇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城镇人口为6万人,镇域人口10万人。

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城镇人口为9.5万人,振镇域人口14万人。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标准

2030年规划镇区人均建设用110平方米/人,建设用地约750公顷;其它村组人均村庄建设用地120平方米/人,建设用地540公顷。

第十三条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镇域镇村体系规模分3级设置

(1)镇区:马田镇区

(2)中心村16个:根据各村空间条件、发展潜力和辐射能力,选定中心村;

(3)基层村161个:中心村以外为基层村。

村镇等级规划一览表

第十四条镇域村镇布局总体结构

规划村镇体系结构构建“一纵两横”的村镇空间发展轴。

1、“一纵”

一零七国道发展主轴

2、“两横”

省道213发展主轴、县道053发展次轴。

第十五条村庄布局方案

规划纳入镇区建设范围村庄16个,改扩建型村庄33个,保留型村庄132个,迁移型村庄32个,规划期末村庄总数为165个,比现状自然村减少了48个。

各村村庄类型规划一览表

第十六条村庄发展与建设指引

根据各类型村庄,规划提出不同的发展指引,具体见下表

村庄分类发展指引表

(1)建筑退让

沿路、沿湖、沿堤建设控制要求:①在107国道、省道、县道两侧进行建设要预留建筑后退距离,房屋尽量沿道路一侧建设;②在沿水库、湖泊建设时,其退让在堤防背水侧护堤不得小于10米,要符合湿地建设要求,保护好水生态环境;③生态敏感区、镇砂石基地等因素的影响,合理设置与居民点的防护距离,同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2)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3)住宅标准

1.住宅日照间距标准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和当地城镇住宅日照间距标准执行。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米,其中低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3米。

3.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低于30%,容积率不高于1.2;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低于25%,容积率不高于1.5。

第十七条村庄建设分区与管制要求

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资源利用的自然与社会属性进行地域划分,马田镇镇域的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大分区。

1、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指水源保护区(黄口堰水库)、基本农田保护区;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范围;重点建设工程区域,地下矿产资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

(1)水源保护区

保护策略:重点防止人为的污染和破坏,防止各类污染物的流入,对于各类毁林的行为、乱采乱挖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于不合理的商业开发行为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同时要加大管理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允许存在的设施:科研设施、管理维护设施、原有农林户的生产与生活设施、适量观光旅游考察设施。

允许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维护、科学考察研究、植树造林,环境容量允许下的观光考察设施。

(2)陆地水域

保护策略:制定保护河流的法规,保证河道的通畅。河道两侧规定范围内不得进行建筑施工。明确保护河道环境的目标和措施,不得排放对河道造成污染的废水、废渣;不得阻滞河道,妨碍行洪。

允许存在的设施:水利设施、港口、桥梁等交通设施;水文检测设施。

允许的人类活动:旅游观光、各种临水产业、水电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滩涂和采沙。

(3)防洪大堤

保护策略:制定防洪规划,巩固堤岸,严禁对防洪大堤进行破坏,保证堤围的稳固与安全。

允许存在的设施:水利设施、港口、桥梁等交通设施,电力设施。

允许的人类活动:堤坝维护工程,堤外绿化,水利、交通、电力设施建设。

(4)基本农田保护区

保护策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禁止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开发,并严格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保护,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的范围包括:禁止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以外的区域,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主要河流两侧,生态林地,城镇生态隔离绿带,一般农业区,山体,限制采矿区等。

非经规划部门同意,不得在限制建设区内进行非农建设项目的开发。

3、适宜建设区

马田镇镇域的适宜建设区主要是指马田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以及镇域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等。

第四章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八条道路交通

(1)对外交通

构建“一横两纵”的过境交通骨架,“一横”为213省道,“两纵”为京广铁路、一零七国道,通过控制城镇道路对过境交通道路的开口,减少对外交通与城镇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

(2)客运站

镇区:规划在马田镇镇区设置汽车客运站。

村庄:各村庄沿主要公路设招呼站,规划共布置16个招呼站,按8㎡/个标准建设。

(3)停车场规划

1、镇区停车场

规划两处社会公共停车场。镇区停车采用集中停车与分散停车相结合的方式。规划的居住用地内应配置相应的停车场地。在停车场总面积中,80%应为机动车停车,在机动车停车场中,地面停车场按每个车位25~30平方米计。

2、村庄停车场

村民住宅建设要考虑自用停车库,为以后的发展预留停车空间,在各旅游点需建设旅游接待停车场。

(4)加油站规划

镇区内按0.9-1.2公里的服务半径设置,在马田大道和一零七国道各规划一个加油站。国道、省道可按100公里6对加油站的标准设置。

(6)公共交通规划

1)公交发展规划

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形成人性化、智能化、无污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力争到规划期末公交出行占到居民出行总量的80%以上。开通马田镇—永兴县城以及镇区至各行政村的公交线路。

2)公交设施

公交首末站

镇区公交首末站主要结合镇区内部停车场、广场、客运站布置。

公交站点

综合考虑人流密度设置公交站点,城镇范围内同路段站点站距间隔300~600 米,服务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间距应小于500 米,站点服务半径为400米。主干道上的公交站均点要求为港湾式;村庄之间的公交站站结合自然村设置。

具体要求与措施:

机动车步行转换距离的适宜标准:100-150米为最适距离,200-300米为可接受距离,400-500米(5-6 分钟)为上限。

第十九条给水工程

1.用水量预测

镇域综合用水量约4.4万m3/天。

2.村庄给水规划

近期:规划各自然村居民单独取水(采用地下水、打井)逐步向集中供水过渡;

远期:规划采取城镇一体化供水。

3.镇区给水规划

规划供水能力5万m3/日,水源为水量丰富的黄口堰水库。

第二十条排水工程

1.村庄排水规划

水源保护区(黄口堰水库)附近的村落到规划期末全部集中污水处理;

镇域其他村庄雨水设沟渠自由排放,进入周边水体、农田;生活污水结合沼气池、氧化塘的建设对污水进行处理。

2.城镇范围内排水规划

镇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水体,以减少暴雨径流。镇区污水量为给水量的80%,则污水量为3.5万m3/日,污水排放至马田污水处理厂。

第二十一条电力工程

1.用地量预测

规划2030年总用电量为11250万千瓦时。

2.变电站规划

镇域由马田镇110千伏变电站提供电源。

3.110KV线路及走向规划

规划在马田镇区设立10千伏开闭所, 10千伏变电所采用室内变电所。马田镇区等城镇建设用地宜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各村庄建设用地采用架空绝缘线敷设。

第二十二条电信工程

镇域移动通信普及率60部/百人,镇域电话主线普及率50部/百人。

结合行政、文化体育公建布置有线电视终端站一处。

第二十三条城镇燃气规划

1.燃气量预测及气源规划

至2030年,镇区用气量为60万千大卡/人·年。

镇区近期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远期以天然气为主;各村以液化石油气为主,以沼气、煤和柴为辅。

2.天然气输配系统

规划从永兴方向铺设天然气长输管道至马田镇镇区。区内燃气管道压力级制为中压B级,规划区内燃气管道按县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引进。燃气管网形制采用环状管网与枝状管网相结合的布置形制,环状干管布置于区内城市主干路上,管径DN200-300。

第二十四条管线综合规划

各类管线布置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各类管线平面布置应以便于各地块的管线接入为原则,此外还应遵照避让原则。

第二十五条环卫工程

规划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要求,在各中心村庄和基层村庄布局垃圾收集点,在镇区布局转运站,将垃圾转运后在板子楼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六条教育设施

镇域规划保留马田中学1所,马田小学、井岗小学、蔬菜小学、高仓小学、上桥小学、明星小学、江家小学、忠和小学、寨下小学、石坳小学、和平小学、罗家小学、罗尾小学、红星小学、塘前小学、水源小学、杜家小学、邝家小学、邱家小学、丹坪小学、枣子小学21所。

第二十七条办公设施类用地

规划在马田镇设置镇政府等级行政管理用地,各社区、行政村设置居委会、村委会等行政管理用地。

第二十八条文体娱乐设施

规划在镇区设置文化活动用地,形成镇域文化服务中心。在中心村庄文化活动室、村民图书室与村部共建。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设施

全镇形成“镇――村”两级的医疗保健体系,全镇规划1个综合医院,20个医疗站。全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第三十条商贸设施

镇域商贸设施主要布置在镇区。

各中心村庄配置相应规模的商务服务型公共设施,农村小超市和修理店、理发店等服务设施。

第三十一条社会福利设施

规划扩建位于马田村的敬老院。

村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表

第六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三十二条防洪排涝规划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防灾、减灾检测、预报、警报和服务系统,提高对洪灾的检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加强交通及其配套设施、电力、邮政通讯、给排水和旅游接待设施等建设活动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禁止沿路、河、湖、沟随意倾倒弃土、弃渣;重点做好中小水库除险保安工作。镇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防洪设施的建设应符合《防洪标准》GB 50201-94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河流沿线村庄要加强河洪防治。

第三十三条抗旱规划

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治山治水相结合,注意蓄草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小气候,条件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开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农田排灌系统的建设,根治地下水的危害;增建水库支渠和电灌、电排站,使旱涝保收耕地达到85%以上。

第三十四条消防规划

规划镇区内设置一处消防站,按照标准型普通消防站配置,配备四台消防车及相应的消防通信设备和灭火设施。

第三十五条防震规划

规划期间,建筑设防应按六度列度设防。

1.抗震疏散通道

规划城镇对外交通主要方向出口3个,其中马田大道、新107国道、和谐大道为主要对外疏散通道。

2.疏散场地

各学校操场、各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为震时就近疏散场地,其他郊野公园和城市外围生态控制区为中程疏散场地,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

3.防震措施

1)提高地震预报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力争对破坏性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2)加强地震应急工作体系和法制工作体系建设;

3)对未加固的已有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完成抗震加固工作。

4)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制定农村民用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新建农村住房的抗震能力。

5)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因时制宜,深入研究,“积极、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建设镇级宣传教育基地(中心)。开展防震减灾演习,在中、小学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经常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展览、报告,使广大村民掌握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第三十六条其他非常见自然灾害防灾规划

在灾害易发区设观测点,做到灾害早预报、早预防,以便及时采取一些防护措施。设防疫站,传染病防治规划应以预防为主,医疗部门应经常在全区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

第七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十七条生态环境建设

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各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物种得到保护,减少重点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破坏。

第三十八条工业污染控制

对乡镇企业的污染做好防治工作,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工艺流程,实行清洁生产,另外对重污染企业应实行达标治理,否则应进行关、停、转产的处理。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到2030年实行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率达100%。

第三十九条环境保护重点及措施

(1)水环境保护

加强水体流域沿岸生态林建设,扩大生态林区面积;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禁止任何单位向地下排放污水。

(2)城镇环境保护

加强城镇“三废”处理工作、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境设施;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镇环境卫生和面貌。

(3)农村环境保护

控制农业水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化肥使用,保护农村自然林地;固体废弃物垃圾集中处理;

(4)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管治,加强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林地建设;对弃置矿产区进行生态整治,恢复其生态属性。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四十条规划期限及规模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城镇人口为9.5万人,镇域总人口为14万人。

第四十一条近期建设重点规划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与措施

第四十二条行政引导

通过经济、建设、就业等行政措施,有计划的积极引导各类移民安置工作,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在行政上加强建设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肃查处违章建设。要严格按本规划确定引导的中心村和保留基层村及发展策略,引导新农村建设;对位于现状建成区内的行政村积极创造条件,改变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为城镇社区管理。逐步改变农村经济模式,引导村民向城市生活方式过渡。

第四十三条建设引导

完善中心村和保留基层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对不保留村的水、电、路等

基础设施不增加投资,学校、医疗等原有设施逐步迁并到中心村和保留的基层村。引导村民向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齐全的中心村和保留的基层村居住。注重中心村建设引导,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适当控制基层村的住房建没,杜绝村民在不保留的村建房。对已在城镇定居的农业人口,采取有效措施和特定政策,鼓励权益和利益转换。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规划成果由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其中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十五条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035“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林志明汤品森彭俐李松平 【摘要】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以望城区乔口镇为例,探讨“多规协调”下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协调;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乔口镇 引言 综观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种类纷繁,有国家层级和地方各级的规划,也有出自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行业的规划,其中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空间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最为典型和常见[1]。各种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各层面的规划缺乏协调,彼此冲突,导致我国目前规划体系存在很多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2],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整合,甚至融合是我国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关于规划协调的研究已有大量论著,主要集中在“三规”[3]- [5]以及“两规”[6]-[9]的协调和实践,对“多规协调”的论述亦有涉及[10]- [11],但在镇(乡)域层面的“多规协调”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本文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以推进村镇布局规划更好的与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充分利用分类规划成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编制,最终达到有效指导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的目的,使“多规”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层面有效协调,为相关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依据 (4)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 2 现状分析 (6) 2.1现状概况 (6)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 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 4 城乡统筹发展 (17)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 5.1发展定位 (21) 5.2发展规模 (21) 5.3城镇化水平 (22) 6 镇村体系结构 (23) 6.1镇村等级结构 (23) 6.2镇村规模结构 (25)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 7.3村庄布点规划 (31)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 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 8.2行政办公设施 (39) 8.3商业服务设施 (39) 8.4教育设施 (39) 8.5医疗设施 (39) 8.6文化体育设施 (40) 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 9.3排水工程规划 (44) 9.4电力工程规划 (44) 9.5通信工程规划 (44) 9.6燃气工程规划 (44) 9.7供热工程规划 (45) 9.8防洪规划 (45) 9.9消防规划 (45) 9.10环境卫生规划 (45) 9.11防灾规划 (46) 9.12环境保护规划 (46)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 10.1近期建设重点 (48)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乡镇总体规划文本(新2012)

浏阳市xx镇总体规划(20xx—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以及 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2-条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土地开发,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违反 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3-条本规划所称镇头镇、镇头镇域是指镇头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本规划所称镇头镇规划区是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划 定的城镇规划区;本规划所称的镇头镇区是指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 城镇建成区。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图纸组成,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者如有不符,应以规划文本为准。第-6-条本规划经镇头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后,报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7-条本次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镇头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共4个社区、9个村,村镇体系规划对镇域各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8-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实行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对镇域经济的影响,使镇域各项重大设施布局能符合县、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施“点”“轴”开发战略,镇域发展应突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积极开发沿S211以及长沙市花木产业带沿线,强化镇头镇中心城镇职能。 4、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第-9-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设向城镇规划区集中、企业向企业园区集中。近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10-条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点”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指镇头中心城区。 “一轴”:指211省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

工作大纲

一、设计前言 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城乡规划体系,村镇规划知识,以及 其他的一些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有了一定的把握。并且认真学习了国 家和地方对城乡建设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和设计规范,如《城乡规划法》 和《镇规划标准》等。在思想上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本次实际项目 设计,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例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 规划设计的所有内容,并培养锻炼团体合作能力。 二、规划原则 1、保护耕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节约与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确保乡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证乡镇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小乡镇的规划与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乡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乡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集镇区适当集中,以满足乡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乡镇规划应根据乡镇本身的特点,重视乡镇特色的塑造,避免乡镇个性的丧失。 6、因势利导,分期建设。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以“长远合理布局”为战略目标,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5、《四川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6、《四川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7、《四川省规划区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8、《XXX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9、《XXX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XXX土地利用规划》 四、规划层次 五、规划工作内容 1、收集整理基础现状资料。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出处:郑集之窗-郑集资讯发表时间:[2008-5-7] 收藏本文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规划基本任务 在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郑集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无用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及其它不用的基础设施。 1.3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4、《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5、《铜山县郑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郑集镇行政辖区为本规划范围,总用地65.08km2。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周围分别与马坡镇、黄集镇、刘集镇、柳新镇和沿湖农场相接。徐沛铁路专用线从镇域南北穿过,郑集运河由西向东直入微山湖。徐沛公路、徐丰公路、郑马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越。

2、气候:郑集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10℃,平均年降雨量为800.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m/秒,全年日照总数平均为2400小时左右。 3、水文:郑集镇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地下水位为1.5——2米左右,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深浅,开采方便,宜作供水水源。 4、地质:郑集镇域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34.3-37.8之间,无丘陵山川,地势较平坦。属郯庐地震断裂带地区,烈度为7度。 5、资源:全镇水系较多,镇域内有郑集河东西贯穿全镇直入微山湖。还有张湾大沟、苗湾大沟、八一大沟、桃园河、立新引河等。境内农副产品较丰富,有小麦、棉花、水稻、油料等,主要副业有种植畜牧鱼产蔬菜瓜果林业等。部分村庄地下有煤炭资源。 2.1.2经济社会概况 郑集镇镇域现状人口48200人。郑集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40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8.3:70:11.7,财政收入522.8万元。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817.8万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0.45亿元,占32.1%,林业产值为0.11亿元,占7.8%,牧业产值为0.80亿元,占57.1%,渔业产值为0.12亿元,占8.5%,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 (2)第二产业现状 近几年,郑集镇工业体系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工业形成以轻纺、机械、蔬菜加工、豆奶食品和建筑业等为主的生产体系。其中农具制造和蔬菜加工出口多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亿元。有工业企业208家,职工总数4324人,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2亿元。(3)第三产业现状 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77亿元。2.1.3镇域土地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2004年底郑集镇域土地总面积65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258公顷, 占总面积的3.9%,耕地3562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57公顷,占总面积的10.1%。土地利用结构大体合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3m2,用地指标较高。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郑集镇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 该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在镇区内有一汉代老槐树和耶稣教堂,但不存在古村庄或特色鲜明的村庄,在村庄选点时不作考虑。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2013)

附件2: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3 规划依据 1.3.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2城镇总体规划; 1.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范围 镇村布局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 第二章镇村布局 2.1 镇村布局规划原则 2.1.1 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1.2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

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国家规定的行洪、泄洪区内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不得布局村庄。 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2.1.3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选址;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地方特色。 2.1.4 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2.2 村庄功能和布局规划 2.2.1 村庄功能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 2.2.2村庄人口规模 2.2.2.1 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 2.2.2.2在没有地形地貌制约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不低于800人为宜,每个农业劳动力宜按15—20亩/人耕地考虑。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 2.2.2.3村庄人口规模既要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然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 2.2.2.4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框算村庄的居住总人口。 2.3 镇域工业规划 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

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规[2006]1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加强县域村镇的协调布局,规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旗,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第三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直辖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八条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第二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和审查: (一)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 (二)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当提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三)依据对规划纲要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成果,并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十二条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意见。对于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附件。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积极推进城镇化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要素和交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52%。 第一节城镇体系 以包兰线、丹(东)—拉(萨)高速公路、110国道为主轴线,以固察线、五原至甘其毛道口岸和临赛线为三条次极轴线,全市形成以“一主三次”为框架,“一市三区”为中心,以旗县所在地和新型工业新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主动融入呼—包—银—兰经济发展格局之中,承接呼、包、鄂“金三角”的辐射。 坚持“拓展区域中心、打造特色县城、构筑工业新镇、建设整洁农村”的城镇化总体思路,城镇发展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把临河城区建成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临河区、陕坝区和东部工业新区的“一市三区”发展框架,东部新区首先培植产业,达到一定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后设区;杭后陕坝镇先按市辖区规划建设,条件成熟后撤镇设区;目前重点是建设现有中心城区,拓展新区与改造旧城相结合,主攻新区建设。利用2-3年时间使新区建设形成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聚集效应,把临河城区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第二个层面是建设六个旗县所在地城镇。依托产业支撑,突出差异特色,完善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第三个层面是以建设工业新镇为重点,结合撤乡并镇,在控制中心集镇数量的同时,打造精品小城镇,使其成为联系城乡,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桥梁和纽带。 城镇体系规划要与促进产业发展、吸纳人口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相衔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城镇规划,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产业合理定位、人口合理分布。做好城镇绿化、水系和文化建设三篇文章,体现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河套平原土壤、气候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建设现代园林城镇。结合河套灌区河道交错、渠网密布、可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搞好城镇水系建设。围绕河套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打好城镇文化牌。通过城镇绿化、水系和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河套城镇人居环境。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西安为例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评价 --------以西安为例

目录: 第一章:对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的评析 1. 中心城市 2. 次中心城市 3. 重点镇 4. 组团结构 5. 评析 第二章:对空间发展战略的评析 1. 依托主城 2. 协调发展 3. 点辐射式 4. 评价 第三章:对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的分析 1.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划 1.1 水资源规划及评析 1.2 电力规划及评析 1.3 燃气供热规划 1.4 排水规划 2.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评价 2.1 铁路规划及评析 2.2 机场规划及评析 2.3 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网规划及评析 2.4 城市公共交通及评析 第一章:对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的评析 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四个层

次等级结构。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1个,即中心城区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 灞桥区、长安区、灞桥区、临潼区九区,人口规模500万。 2.次中心城区 次中心城区3个,阎良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临潼区人口达到6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户县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 3.重点镇 重点镇60个,人口规模3—5万。 4.组团结构 组团五个,即高陵组团、洪庆组团、蓝田组团、常宁组团、周至组团, 人口规模超过10万。 5.评价: (1)明确主城区规划格局 坚持超前科学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北跨渭河,使渭河 成为城中河;南至潏河,使城市和秦岭相融合;西连咸阳,实现西咸一体化; 东接临潼,拓展城市空间”的格局。主城区要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 功能标准,发展和培育城市的主导功能。发展和强化商务商贸、研发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