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扬州市规划局

2010年9月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修编重点

(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

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

(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4、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

5、规划范围:

(1)市域:为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

(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1028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1、总体发展目标

“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1)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创新扬州”;

(2)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

(3)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

2、城市建设目标

(1)完善区域交通环境,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对接,建立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

(2)加强古城保护,加快旧城更新,重点建设新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扬州与江都的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接,初步构建“一体两翼”都市区空间框架。

(3)推进商务中心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强各项功能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扬州人居环境水平。

(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

3、空间发展策略

(1)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的交通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构建东西延展的都市区布局结构。

(3)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4)促进与江都、仪征的一体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利用等方面综合协调促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

(5)保护并塑造城市特色,巩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核心地位: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造成市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范围。

三、市域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策略

与市域周边城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择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利用协调、环境保护以及过江通道的控制;重视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的产业分工结构,形成多个特色经济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2)差别推动策略

南部沿江地区: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网络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镇人口新的集聚空间。

北部地区:城镇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发挥城镇节点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培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传统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的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发展。

(3)辐射带动策略

壮大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施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的形成,仪征、江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强化县市城区:积极强化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流通,随着扬州市区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培育重点城镇: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重点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

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的带动作用。

优化完善一般镇:重视城镇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塑造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2009年底市域总人口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镇人口265.73万人,城市化率52.9%。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镇人口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6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至2020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一般镇。

4、城镇空间结构

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带”为沿江城镇带。“一轴”为淮江城镇发展轴。

一带: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

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一轴: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的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

由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主要的重点中心镇。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镇及乡村的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有益补充,沿线城镇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的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鼓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5、市域交通

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规划期末形成以扬州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运输网络,综合交通网覆盖全市100%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和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和旅游风景区,形成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为主的快速客运系统,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城乡客运系统,以铁路、水路为主的大宗货物运输系统和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快速货运系统。

(1)铁路交通:

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规划对宁启铁路将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连网、相融;建设淮扬镇铁路铁路,淮扬镇铁路和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把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另一条贯通江苏南北的铁路交通轴,承担起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扬州至镇江段是以城际客运为主的客运专线,淮安至扬州段是兼顾少量轻快货物运输的快速铁路。

预控“一横一纵”城际铁路网:即沪泰宁城际铁路和扬马城际。其中沪泰宁铁路为联系上海、苏中各城市和南京的主要客运通道;扬马城际为扬州、镇江与禄口国际机场之间的快捷客运通道。

(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沪陕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宿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

(3)干线公路网:完善提升“六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突出升级改造、联网加密,建成一级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总里程约731公里。其中由扬州S244(暂定名)、新S243、S237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组成城市干线公路环,由S331、安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S333及S237组成市域环路。

(4)航道网规划: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卢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

(5)港口:规划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

(6)机场:规划在江都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苏中江都机场,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

6、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确定“一带、一区、两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1)一带: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整个扬州市域,本身属于水利工程遗产,同时作为物质和时间的轴线串联起沿河年代各异、规模不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整个扬州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衍变一脉相承。

(2)一区:扬州历史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的建城史,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等于一体,是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

(3)两片:高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邵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高邮以驿站文化、邮文化而全国闻名,邵伯古镇主要以运河遗迹和历史古街展现运河城镇的独特文化。

(4)多点:包括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历史地段、文保单位等。

7、市域旅游规划

(1)规划目标:实现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具有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城市、生态休闲之都的跨越,打造集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精致旅游文化名城。

(2)规划策略:以京杭运河为文化轴带,继续做强历史文化观光游和体验游;整合丘陵河湖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有序开发沿江风光、里下河地区河湖水系资源以及西部丘陵山地资源,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注重旅游营销与形象塑造,构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方面通过“烟花三月国际经贸节”以及“运河博览会”等重大节庆事件对外展示扬州人文生态精致的旅游新形象,同时要实施“走出去”的宣传战略,加大在异地的宣传力度。

(3)旅游布局:扬州旅游的空间布局为“一城一轴四区”。

“一城”为扬州中心城区,是扬州旅游的核心区,集中了最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交通便利,旅游设施配套较为完备。核心区以唐、宋、明、清等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扬州历史古城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放大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效应,积极发展文化体验、城市观光、商务会展以及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

“一轴”是指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轴,除了水体及沿岸的水利设施、生态景观外,大运河也是重要的水上旅游廊道。

“四区”是指东片沿河生态区、南片滨江风情区、西片山林运动区、北片环湖自然区。

四、规划区(市区)城乡统筹发展

1、规划策略

(1)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根据地域自然、人文要素与城镇建设基础,合理划分功能区,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政策。

(2)合理构建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导人口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其对市域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卫星城镇建设力度,补充承担部分城市功能;适度控制一般城镇建设规模,强化产业特点与空间特色;有序推进村庄撤并,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3)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衔接,明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严格执行“四区划定”政策,保护生态敏感区,推动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4)促进城乡服务均等:推进市区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城乡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板块、南部板块和北部板块三大功能区,分别制定不同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政策。

(1)中心城区板块:包括中心城区及与之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的六个卫星镇,范围南至长江、夹江一线,北至规划244省道,东至芒稻河、邵伯湖一线,西至市区行政区划边界,面积约610平方公里,是城市产业、人口、服务功能集聚的核心区。中心城区应重点提升三产服务业比重,工业向规划的园区集中;卫星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发展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可承担部分城市功能。

(2)南部板块:夹江以南地区,面积约253平方公里,包括沙头、李典、头桥三个城镇和李典船舶工业区,应依托夹江岸线资源和生态资源,巩固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3)北部板块:规划省道244以北地区,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包括杨寿、方巷、公道三个城镇,主要依托现有种植业基础及邵伯湖生态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及滨湖生态旅游。

3、城镇体系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城镇—村庄(居民点)”三级城乡聚落体系。

(1)中心城区:为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区及部分拓展区构成,由扬溧高速公路和槐泗河、廖家沟、夹江、长江水系围合而成,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2)城镇:包括六个卫星镇和六个一般城镇。卫星镇包括中心城区外围的杭集、甘泉、槐泗、杨庙、泰安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的朴席镇,卫星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重点承担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部分服务功能的转移,提供价格适中的住房。一般镇包括杨寿、公道、沙头、头桥、李典、方巷。主要服务周边的农村居民,能够吸纳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就业。

(3)村庄(农村居民点):现状约为4950处,总用地118平方公里,人口约36.3万人,人均占地325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及卫星镇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庄台全部实施撤并,进行统一安置,保留规模较大的村庄进行整治和适度扩建,其它零星庄台有步骤实施撤并。

4、人口与用地规模:远期2020年扬州市区总人口20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15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18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3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45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为16.3万人,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50平方公里;杨庙的环保产业园、李典的船舶工业园为两处独立工矿区,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达4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

五、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

1、城市主要职能

(1)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名城

(2)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3)精致、和谐、生态的国家级宜居城市

(4)接轨苏南,服务苏中、苏北、皖东的长三角核心区北翼区域性中心城市

(5)水陆空联运体系完善的沿江、跨江物流枢纽与经济门户

(6)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

3、规模

2009年现状城市人口为105.9万人,规划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35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55万人;近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6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8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

六、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联西优南拓

东联:强化交通对接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扬州、江都城市空间与功能整合。加快东部地区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广陵新城和大运河滨水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完善东西方向通道,便捷扬州与江都交通联系。

西优:优化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拓展宁启铁路以北空间,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通过增加多样化用地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完善新城西区功能配套,稳步推进西部区级中心建设,减少老城区交通压力。

南拓:优化完善产业功能,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南部地区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邗江开发区南园建设力度,统筹考虑产业在仪征、江都沿江地区的布局,优化城市南部地区产业门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基地;同步建设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沿江地区生产与生活条件,稳步推进传统工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构建产城互动新高地。

优化调整蜀冈新城、维扬经济开发区和东部分区东北片区用地功能,完善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布局;进一步完善扬州与仪征的交通联系,为未来城市西拓创造有利条件。

2、总体布局结构

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和南北“T”字型发展轴带为骨架,东、西和南部三区分合有致,构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蜀冈-瘦西湖景区、古运河、大运河、扬子津生态绿地深入城市中心,并与外围生态空间有机衔接,形成“绿水楔入”的紧凑团块状形态。

(1)“一核”指历史古城(主要由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景区构成),是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特色的核心区域;

(2)“两轴”是指依托文昌路、古运河形成相互交汇的两条城市发展轴带;

(3)“三区”核心区外围形成的东部分区、西部分区和南部分区三个分区。

3、城市发展轴带

(1)东西发展轴:依托文昌路形成城市东西向的发展轴带,主要承载城市东西向公共交通以及城市旅游、商贸、会展、金融、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穿越老城区,带动新城西区人气的集聚,引领东部新城开发,促进未来都市区商务中心形成,向东延伸至江都主城区。是一条承接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线,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交通廊道和综合型公共服务轴带。规划策略为调整文昌路两侧用地功能,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实施重要区间及节点的交通分流方案,加快北环路、瘦西湖地下通道、江阳路等东西向通道的建设,疏解老城区通过式交通;适时启动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客运走廊,支撑公共服务功能集聚。

(2)南北发展轴:依托古运河形成城市南北向的发展轴带,北端环抱历史城区,向南经三湾公园、扬子津,延伸至南部分区中心,经瓜洲古镇至长江,既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轴线,也是贯穿市区南北向的居住生活、教育研发等功能配套轴带。扬子江路、大学路及邗江路南延线、润扬路等复合交通走廊是南北向发展轴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策略为优化廊道用地布局,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工业项目的“退城进园”和建设用地的“退二进三”,形成相对集中的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沿古运河两侧预留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完善公共配套;围绕扬子津周边建设高校园区与研发基地,形成居住、服务、研发与制造业等功能适度混合的布局;进一步理顺南北向交通,打通联接大学路与友谊路的通道并南延至沿江高等级公路,南延邗江大道、调整扬子江南路线形,进一步完善南北方向的交通联系;加强古运河滨水空间塑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视廊控制,使之成为串联蜀冈-瘦西湖景区、老城区、三湾公园、扬子津、瓜洲古镇及润扬湿地公园等节点的中心景观廊道。

4、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两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一个市级中心和三个区级中心,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城市中心格局,即文昌阁商业中心和东、西、南三个区级中心。

市级中心:老城区文昌阁商圈在规划期内仍然承担市级商业中心的职能。规划加快传统商业中心改造,适度扩大用地规模,改善交通环境,引入多样化业态,强化休闲娱乐功能,服务旅游业发展。逐步转换老城区职能,通过街区和历史建筑更新,鼓励各种类型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老城区商业中心进行整合,作为未来都市区主要的旅游购物与休闲功能集聚区域。

东部区级中心:加快广陵新城建设,围绕“京杭之心”和商业水街安排商业零售业、旅馆、会展等功能,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在广陵新城北部预留商务中心区用地,作为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的区域,通过引导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集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功能以及零售业、行政办公和文化娱乐等一体的都市区综合性商务中心形成,引导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区级中心:围绕明月湖形成西部区级中心,以会展、科技交流、文化体育产业为主要职能,合理配置零售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进一步丰富明月湖周边的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完善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增强对周边居民的吸引力;逐步提升现有会展、科技交流和文化体育产业的服务层次,使之具备承办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高端会展、科技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

南部区级中心:在八里与运西区域、沿古运河规划南部区级中心,以商业、科技研发和休闲娱乐为主要职能,完善港口工业区的配套服务。南部区级中心将着力为南部分区的工业及其配套规模的居住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与周边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性配套服务功能;结合古运河与中心的独特关系,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在规划期内南部区级中心将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应对用地加强控制,对进入项目进行优选,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5、分区发展引导

(1)中部分区:指由解放路、江都北路、江阳东路、兴城东路、扬子江北路、北环路、扬菱路、平山堂东路、高桥路和邗沟路围合成的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以商业、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科研教育与居住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注重老城区、蜀冈-瘦西湖景区和周边用地的功能整合,强化旅游休闲与商业服务功能,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形成传统文化浓郁、空间环境宜

人、人气活力集聚的城市氛围;进一步完善蜀冈-瘦西湖景区,有序推进蜀冈西峰等生态景区的延伸,强化绿楔向城市建设用地的渗透;加快历史城区周边用地的改造与整合,突出休闲旅游功能,将蜀冈-瘦西湖景区与老城区联合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历史城区城市格局,控制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和老城区风貌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与尺度,保持良好的历史城区视觉环境。

(2)西部分区:东至槐泗河、扬子江路、古运河一线,南至仪扬河,西、北至扬溧高速,面积85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居住以及文化、体育、会展、高等教育,研发和都市工业为辅。发展引导为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区级中心的会展、商务等功能;通过蜀冈新城、蒋王新城和开发区二城建设,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和邗江工业园区北园工业用地“退二进三”,优化维扬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

(3)东部分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一线、南至南环路、京杭大运河、施桥支港路,西至古运河、江都路、解放北路、高桥北路、扬菱路一线,北至槐泗河,面积90平方公里,以居住与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信息产业、工业与物流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通过广陵新城建设与大运河滨水区改造,推动东部区级中心的形成;加快东部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和仓储码头的整治,重塑滨水区活力;依托陆路和水上交通优势,集中发展城北物流园和广陵商贸物流园;适度拓展广陵产业园以及东南都市工业区(包括广陵食品工业区和开发区LED产业园区)。

(4)南部分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长江,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子津路,面积63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现代制造业和港口物流,辅助功能为居住、研发、休闲旅游。发展引导为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凭借临港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引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沿运河两侧重点配套相应规模的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积极打造瓜洲古镇旅游度假区;形成配套设施完善,功能较为综合的新型现代化临港工业新区。

七、建设用地规划

1、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逐步迁出老城区现状分散的政府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的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市级行政机关逐步向东部地区迁移,在河东分区中心北侧的商务中心形成集聚;西部分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现状行政中心,邗江区级行政办公中心集中在邗江路西侧,文汇路、兴城路两侧布置;广陵区的行政用地向河东分区集中;维扬区的政府办公用地集中于扬子江北路-司徒庙路一线;开发区行政办公现状集中在开发大厦,预留在南部临港新城新址建设用地。

(2)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市级商业中心为文昌阁商圈,主要承担传统特色商业旅游服务的功能,商务办公设施主要分布在广陵新城北部城市预留商务中心内,主要承担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大型商业等现代服务业职能;在西部分区京华城附近、河东京杭之心、南部八里与运西区域设立区级商业中心;规划9个片区商业中心,服务人口15~20万人规模,分别为西北片区中心(蜀冈新城)、西部片区中心(来鹤台商圈)、蒋王片区中心、西南片区中心(开发区二城)、东北片区中心(大王庙地段)、两个东部片区中心(曲江、开发东路)、河东片区中心、港口片区中心(开发区临港新城);结合社区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中心;专业市场遵循“调整、控制、发展”的原则发展,搬迁或撤出城市中心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中力量发展积聚力强,辐射面大的大型专业市场;在老城区外围交通和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重点建设家具建材、汽车零部件、五金交电、毛绒玩具、农副产品、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数码电子市场等,主要沿江阳路、运河东路、扬子江北路和广陵商贸物流园、城北公铁水物流园区集中布置。

(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部分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设施。

(4)体育用地:按照市—区—街道—居民小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体育设施配置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城西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市级体育中心,具备承担国际单项和国内综合性比赛的能力;规划三处区级体育

活动中心。现状体育馆(友谊路)改造完成后作为北部区级体育中心,南部结合分区中心预留区级体育中心一处,在广陵新城廖家沟边规划一处东部区级体育中心。

(5)医疗卫生用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老城区内主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不再新增其他类型的医疗机构,现有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不再扩大,苏北医院可与医学院进行资源整合适当发展,并鼓励上述机构在城市外围设置分支医疗机构带动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西部分区依托现有苏北医院西区分院、市人医西区分院,东部分区依托现有的五台山医院、武警医院、华东石油医院等医疗机构服务广大居民。现有一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教育中布置在中部分区和西部分区。保留现有扬州大学的大学路、四望亭路、江阳中路校区,对老城区内现有高校实施资源整合;适度扩大扬州职业大学规模,重点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

2、居住用地

空间上形成“一片、多团块”的空间格局。“一片”主要是指在中部分区东西两侧,继续沿文昌路东西延展所形成的一个主要居住片区。“多团块”是指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居住和工业相结合呈组团状分布,主要有滨江组团、蜀冈组团、汊河组团,主要为与产业相配套的居住。

3、工业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南部工业区(包括邗江工业园南园和开发区港口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东南工业区(包括广陵食品工业园和开发区LED产业园)、河东工业集中区(广陵产业园区)、东北物流与加工区(公铁水物流集聚区)、邗江工业园北园、开发区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广陵商贸物流园。

仓储用地向沿河、沿江和对外交通干线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区域集中,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北物流园、广陵商贸物流园和长江扬州港;另外,在部分工业集中区配套一定规模的仓储用地,便于就近存储。

4、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突出滨河带状绿地特色,营造“绿杨城廓是扬州”的绿化氛围,并以楔状绿地联系区域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网络,形成内外衔接、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以古运河、城河水系和大运河构成滨河带状绿地网络,在展示历史城区格局的同时,有机联系各类公共绿地。以古运河、北城河、二道河、蒿草河、邗沟和漕河滨河绿地形成环历史城区绿地网络;以古运河为纽带,联系了城市主要的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蜀冈-瘦西湖景区跨铁路与北山生态区相连,向西经蜀冈西峰、体育公园、新城西区沿山河绿化等与西部仪征丘陵山区相连;古运河向东经茱萸湾公园与凤凰岛郊野公园相连,向南经瓜洲与滨江润扬森林公园相连,形成四个方向深入市区的楔状绿地。

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结合自然地貌条件和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均衡布置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规划在主城区建设市级公园7处,区级公园14个,专类公园9个(部分结合市级、区级公园设置),结合现状补充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其中7个市级公园为茱萸湾公园、瘦西湖公园、明月湖公园、三湾公园、大桥公园(广陵新城)、扬子津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

八、城市道路交通

1、总体目标

构筑与扬州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的、协调高效、富有弹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建成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建成有机衔接、转换方便的交通枢纽系统,达到城市交通供需基本平衡、道路交通基本畅通、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快速路

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快速道路网规划方案。规划总长度为100km,快速路与道路网中主要道路相交时采取立体交叉。

三纵:润扬路、运河路、沙湾路。扬子江路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路。

四横:北环路(真州路—江平路-万福路)、江阳路—施井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

3、主次干路

规划形成“十三横十一纵”的主干路网形式(城区内部的快速路规划与主干路并线)。中心城区主干路总长度321.1km。

规划次干路97条,联系主干路与支路,起承上启下作用,兼具集散交通与生活服务功能,总长度约300km。

4、公共交通

(1)轨道交通:规划期内拟先沿文昌路建设1号线,沿文昌路客流走廊,衔接扬州西站、西部板块中心、老城区、广陵新城、扬州东站、东部(江都)板块中心、江都旧城区和江都站。线路总长约18公里,站距约1.5公里,共设约11个站点。

(2)常规公交客运系统:规划近期中心城区标准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800辆,以后每年按照公交分担率相应增加公交车辆,并配备相应车辆和场站设施,明确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规模并做好用地预留。规划公交线网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公交路线应及时向城市新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

(3)公交场站:规划6处综合客运公交枢纽站、9处一般公交换乘枢纽、6处城乡公交客流接驳换乘枢纽,首末站69处,保养场19处。

5、老城区交通

在老城区外围采取二级分流措施,分流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穿越老城区。

1、一级分流:老城区外围边缘区域,形成由主干道构成的分流通道,分别为:漕河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路、江阳东路、运河西路、江都路。

2、二级分流:老城区形成由次干道构成的分流保护内环,降低老城区内部交通压力,分别为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

保持老城路网的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同肌理、空间尺度,梳理老城区的现有道路资源,形成老城区内部微循环系统,部分道路采取单向交通组织,在严格保护老城区街巷尺度的前提下,实施建设与改造。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保护体系与框架

(1)保护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物古迹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保护内容。

(2)保护框架:以“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构成名城保护空间框架:

一片: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扬州城遗址分布范围及周边相关地块,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

一线: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明清京杭运河古道(城区段)及沿线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对古邗沟遗址、仪扬河、隋邗沟东道、瓜洲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沿河水利航运工程设施进行保护。

四区:四个历史街区,包括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和南河下历史街区。

多点: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9处,市级143个,以及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

2、名城保护

(1)保护历史城区格局:保护历代运河与扬州城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唐、宋扬州城的历史格局;保护扬州城明清时期形成的瘦西湖与老城区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明清老城区格局,体现“逐水而城、历代叠加”、“双城街巷体系并存”和“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特征,。

(2)保护京杭大运河(扬州城区段)遗产:包括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3)保护历史遗迹的视觉环境:保护扬州整体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保护扬州城遗址本体周边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严格控制蜀冈-瘦西湖景区视觉环境,减少视觉污染;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保持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建筑肌理,保持老城区古朴的城市风貌,维持“平缓型”的城市空间、匀质细腻的城市肌理以及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建筑风格。

(4)道路交通组织与社会经济安排:规划采取二级分流措施,缓解历史城区的交通压力;规划对老城区土地使用功能进行调整,对影响历史城区保护的现有职能进行分解剥离,对于吸引大量交通流量的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疏解,以缓解历史城区的功能压力;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控制人口容量,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古城传统的居住形态和闲适、悠然、宁静的生活方式。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作者:时间:2007/07/0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动迁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需要,维护动迁人和被运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需拆除房屋和其它设施及搬迁、安置、补偿等动迁事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称市开发办)为本市动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动迁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动迁安置处(以下称动迁承办单位),为本市统一动迁的实施单位,负责对被动迁人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或承担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等任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动迁人是指依法取得动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被动迁人,是指对被动迁房屋和其它设施具有合法产权证照或使用证照的单位或个人(以下分别称所有人和使用人)。 第二章动迁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动迁,必须向市开发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取得《动迁许可证》并按住宅本体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五预交动迁安置保证金后,方可进行动迁。工程竣工,动迁人履行与被动迁人签订的协议后,退回保证金。 房屋动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动迁人申请办理《动迁许可证》,应提交下列证件: (一)建设计划、投资指标、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文件。 (二)拆除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通知。 (三)包括动迁地段现状情况、安置地点、动迁期限、回迁时间等内容的动迁安置方案。 第七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均实行统一动迁,由动迁人委托动迁承办单位实施动迁。 经市开发办批准个别动迁的,动迁人按本办法规定可自行实施动迁。动迁人是个人的,不得自行实施动迁。 动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委托实施动迁。非建设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实施动迁。 第八条市开发办核发《动迁许可证》后,应向动迁范围内的被动迁人发布公告,公布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动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宣传有关动迁的法规、工作制度。 市开发办应监督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和被动迁人执行本办法,监督检查各项动迁活动,保护动迁人和被动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动迁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市开发办批准,不得在拟建地段进行动迁调查摸底。 (二)不得擅自改变已批准的拆迁范围和搬迁期限。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以扬州市为例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 ——浅谈扬州城市发展规划史 摘要: 从城市的形成,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有利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扬州规划史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city formation,rising,development,and th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cess,we can look out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and the status which locates.It is advantageous in understood the planning function,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city YangZhou programming history development 正文: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设市以后产生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军事要塞,或人口集中的地方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它们都是真正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众多定居的人口,又有市场,符合早期城市的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我们今天主要谈谈扬州的城市规划史。 行走在扬州老城区,青砖黛瓦如旧,小巷深幽依然。驱车新城,道路更宽、车流更畅,国展中心、双博馆等一批建筑洋溢着现代气息。在今日扬州,你随时可以在古朴与新潮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穿梭。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古扬州诞生。经历了两汉的烟雨、三国的战乱、隋唐的演义、宋元明清的更迭,扬州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文化气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牡丹江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_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 (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 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 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 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 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围 (1)规划区:江都市域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合肥与青岛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滁州市域范围内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2011年7月6日 目录 一、地理位置 (2) 二、城市概况 (3) 三、宏观经济 (5) 四、房地产市场状况 (10) 五、产品结构、部分楼盘简析 (15) 六、区域分析 (34) 七、竞争分析 (36) 八、目前牡丹江市房地产政策 (36) 九、综述 (36) 十、写字楼市场状况 (38) 十一、牡丹江市地热资源 (40)

一、地理位置 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东至俄罗斯远东、南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接壤、西与哈尔滨市相邻,地处长白山北部。

二、城市概况 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4.2万。(一)行政区域划分 牡丹江市现有4个市辖区: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江南新区目前正在规划中。 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划分表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 简介 东安区334一八.5 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老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

(二)市政设施 牡丹江城市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市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2770 公顷,绿地率 45% 。

市区道路长度 744 公里,面积 807 万平方米,人均 10.3 平方米。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牡丹江机场为国家4C级机场。 (三)产业结构 牡丹江市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造纸、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汽车配套、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是牡丹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牡丹江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夏威夷国际大酒店、金鼎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 46 家,大商集团、新玛特、波斯特、家乐福等大型商场70余家。 三、宏观经济 近年来,牡丹江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八.5%。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10年GDP增长表(单位:亿元)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