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抗逆力小组项目策划书

儿童抗逆力小组项目策划书

儿童抗逆力小组项目策划书
儿童抗逆力小组项目策划书

儿童抗逆力小组策划书

小组名称:儿童抗逆力

督导:XX

指导社工:XX

工作人员:XX

协助:XX

组员:擂鼓社区四到六年级儿童11名

背景: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地震对居民的影响也渐渐消退了,擂鼓镇的居民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开始追求较好的生活。因此,家庭、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在知识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博学,同时在身心发展方面也非常的重视。从去年9月起,擂鼓镇学生亦由村校改为集中学习,学生能力上各有差异,令不少儿童于学业上存有压力。

于种种压力下,有些儿童的心理方面不够自信、坚强和乐观,他们遇到挫折就容易哭泣、抱怨,甚至有退缩,然后就不敢再去尝试,致使他们更加没有自信,把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於他们心里就给自己设限了,怕这样,怕那样,没有什么进步。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不利。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或者是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如意时,他就可能会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又或表现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渲泄。孩子的所谓挫折感、无力感大多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有时会做负面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些想法去评价自己。

因此,培养孩子的抗逆能力非常重要,使他们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对其在人际交往、生活和学习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理论架构:

1、行为认知-----理性情绪认知

理性情绪疗法建立在人性之复杂和可变的假设基础上,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

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人们有无以计数的信念,它包括认知、想法和主意等等。这些信念(Beliefs)是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结果的直接和主要因素。尽管看起来好像是诱发性事件引起结果,但B处于A与C之间,是A 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总是按自己的信念认识A,并按照带有偏见的信念和一定情绪结果去认识和体验A。因此,人们实际上从来不会体验到没有信念(B)和结果(C)的诱发性事件(A),而没有诱发性事件(A)也体验不到信念(B)

和结果(C)。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形式。在理性情绪疗法中,主要关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导致自助性的积极行为,而后者则会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会的行为。

因此在活动中让组员认识事件、信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会以积极的认知传达给组员,并让他们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认知,从而最终实现儿童抗逆力的提升。

2、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有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⒈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⒉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

理。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后两个阶段,具体预算和形式预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经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培养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逆力。

3、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利用归属和爱的需要可以培养组员的归属感,感到自己被爱与关爱他人,创造小组的财富和凝聚力。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培养组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发展,与增强组员的抗逆力。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由此榜样对人有主要影响。因此我们的活动中会让组员学习身边的榜样,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自己的成长。

理念:

抗逆力的三大元素:其一效能感(competence),主要包括社交管理、解决问题能力、自省能力。社交能力指人际反应性、适应性不同文化的灵活性、明白他人感受的能力、幽默感及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指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计划能力、创造性和批评的能力。自主能力指一种自我独立行动、控、及对外在环境的掌握和控制的能力。其二归属感(belongingness),归属感给予照顾、支持的关系、积极的高期望和积极安于的机会。儿童需要有人关心和照顾他们,能教导他们积极态度,并理解、支持及帮助他们。其三乐观感(optimism),乐观感是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有盼望的。乐观态度与目标感有一定关系,其中元素包括计划未来、订立目标、成长学习、动机及坚持性。

利用正向心理学,透过让组员改变自己的负面思想,导入正面的想法,使心态从负面回复正面。透过让组员自行透过行为调整,把情绪指数增加至正数,使他们将来再度面对打击困难时,仍然可以勇敢面对。正向心理学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透过让组员“寻找快乐”,找寻一项可以让他忘我地投入的正面活动,例如:花式跳绳、耍太极等,透过行为来使组员自行平衡心的想法。“寻找快乐”不同于享受,因为享受未必能够长期为受辅者带来快乐,反而有可能带来沉溺。

在小组过程中利用优势视角方法,认为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困难和挫折具有创伤性和负面影响,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性和机遇。在活动中我们要与组员合作,关怀和照顾组员,并且向组员传达优势视角。

通过完整的小组过程,与组员之间建立关系。通过改变和端正组员的认知,让组员正确的认识自己;然后找到自信,正确的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进一步加强组员的认识,巩固其改变,增强自信和乐观感;经过前面的活动,再锻炼组员正视困难,直面挫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组员抗逆力。

目标:

1、让组员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加强自信和乐观感,正确

面对困难和挫折。

2、培养儿童的抗逆力,端正其认知,增强组员应对困难、挫折和逆境的能力。

3、最终实现儿童积极乐观自信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其健康成长。

目的:

1、引导组利用优势视角员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其它事物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

难挫折。

2、通过活动让组员正确的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自身发展的困难挫折、压力和逆境。

3、指导组员学习培养树立自信心和乐观的方法和态度,促进组员于学习、生活、

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各方面的成长。

4、让组员端正认知,然后端正行为,促进其改变和进步,增强自信积极乐观感。

指标:

1、让80%的组员能够在语言和行为方面的积极乐观程度给自己打分在60%以上。

2、90%的组员能够大胆的在公众面前大声发言或演讲表演等。

3、80%的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完成布置的任务,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

见。

4、所有的组员能够做至少一件之前自己或他人认为自己不敢做的大胆的充满自信的事情。

5、对比小组活动之前和之后的变化,80%的组员认为自己改进了60%

服务对象:

北川县擂鼓社区4——6年级儿童

小组特征:

1、性质:成长发展小组

2、节数:4节

3、时间:20010年8月14日----8月28日

4、地点:无国界擂鼓社区服务处多功能活动室

5、人数:11人

2、通过写日记和工作笔记评估总结自己所得和心得体会

3、工作者评估活动的效果、自我参与程度、积极性、是否守时、哪些收获及不

足、经验教训、从哪些方面可以提高等等。

4、根据工作人员自身以及工作人员之间讨论和在小组进行时的观察及分析。小组跟进:

1、可进行家访,看小组组员的言行是否在小组中得到了改善,

2、通过组员的亲人、朋友了解组员的变化。

参考书目(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