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试卷解析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试卷解析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试卷解析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试卷解析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40分)

1.(15分)默写

(1)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帽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李淸照《如梦令》)

(5),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3.(9分)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②乃尽.湿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第二件:。

二、现代文(40分)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

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

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

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

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

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

..,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

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日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

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

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利:①;②。

弊:①;②。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

6.(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

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

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

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

头也不回,,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

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

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

..,顿了一下,脚下一

..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

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父子骑车看病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细读第?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三、综合运用(10分)

7.(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宪成下列各題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付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某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现博物馆。

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杨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见第1题)

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见第2题)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3题),发出了超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1)下列宣传语不合适

...的一项是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如果你是社团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

①上海博物馆:“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③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3)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①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

③。

四、写作(60分)

8.(60分)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40分)

1.(15分)默写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淸照《如梦令》)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答案:(1)明灭可见

(2)千骑卷平冈(重点字:冈)

(3)浮云游子意

(4)却道海棠依旧

(5)种豆南山下

【点评】该题要求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

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关汉卿。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D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分析】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

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熟记名篇及作者。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这首小令描写了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的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远望,依依不舍之情,情人已走,但送别人却心情难以平复,迟迟不归,再望远方,只有小溪,小路,远山,而情人已远走,再也看不见,想来令人肝肠寸断。艺术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入木三分的写出了一位女子送别情人时的情态,心绪,给人以言尽而意无尽的艺术感受。此曲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后四句,则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并不是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故选:D。

答案:

(1)关汉卿

(2)D。

译文:

自从那天送别你后,我心里依然是难舍难分,相思之情萦绕在胸何时才能断绝?

记得送别你时,我斜倚栏杆目送你远行,不时用衣袖佛去眼前如雪的杨花,怕它们阻挡了我的视线,我看到一弯溪水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挡住了伸向远方的小路,这时我才想到,你真的离我而去了。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的考查。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9分)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分析】译文参考: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解答】(1)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A正确;

B姚鼐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正确;D正确;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

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几:几乎;句意为: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答案:

(1)B

(2)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登山的过程所见的景色

【点评】词义积累:

尚能饭否(fǒ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

陟罚臧否(恶、坏pǐ)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作为、做成②乃尽.湿之全、都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第二件: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分析】翻译: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解答】(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留下可以做成房梁。为:作为、做成。

②句意为: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尽:全、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答案

(1)①作为、做成②全、都

(2)C

(3)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点评】词义积累:

担中肉尽(没有了)

林尽水源(没有了)

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二、现代文(40分)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

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

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

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

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

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

..,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

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日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

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

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

【分析】这篇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的对象﹣﹣“无人机”;②③段,介绍什么是“无人机”,以及它最初的使用领域;④⑤段,介绍无人机的应用广泛,以及其造价的大幅降低的趋势;⑥⑦段,介绍某些时候,无人机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⑧段,总结全文,对无人机的未来走向表示忧思。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分析其语境义。“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结合语境来看,指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迅速崛起。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段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分析。A、首句“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

分广泛”,表明本段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分析正确。B、第四段举了无人机在“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只具体地举了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一个例子,分析有误。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无人机航拍可以为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并没有表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分析有误。D、本段主要说明“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选项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分析有误。故选A。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本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因为“左右”

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正好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这就会与事实不符,最后再强调一下,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4)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可。

文章在前五段主要分析无人机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六七两段分析其弊端。结合这些段落中的内容分别概括现两点。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结合文中的介绍与举例,展开想象,写出无人机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可。如: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

答案:

(1)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2)A

(3)不能删去。“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5)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点评】本阅读第(3)题是说明文阅读的经典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答题格式: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6.(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

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

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

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

头也不回,,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

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

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

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

..,顿了一下,脚下一

..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

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羡慕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父亲生气砸车﹣刘伟挣钱买车﹣父子骑车看病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细读第?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分析】这篇小说以“单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写刘伟羡慕别人有自行车,在他发了一个月的脾气情况下,母亲为他买回一

张旧车;第二部分(③~④),写刘伟成天骑车出去混,父亲一怒之下砸了他的车;第三部分(⑤~⑩),刘伟在父亲砸车后愤怒离家而去,两个月后带着一辆新车回来了;第四部分(?~24),写父亲二人骑车上医院,路上父亲弄清了自行车的来历,高兴地搂着儿子的腰向医院而去。

【解答】(1)本题考查音节的拼写与汉字的书写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根据平时的积累与语境写出正确的汉字字形。这里应填的词是:羡慕。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这是一道选择题,从四个选项内容来看,都表示了事件发生时的时间,结合前后内容来看,刘伟离家而去是在父亲砸车的第二天,根据第二段的“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和“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都可以判断是在夏天。故选A合适,为下文情节的出现作铺垫。

(3)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线索,即可概括出其他的情节。小说在写母亲买回旧车后,因为刘伟天天骑车出去混,父亲生气砸车;刘伟生气离家而去,实则搬砖挣钱买车;

最后写父亲弄清了真相,高兴地与儿子一起去医院。

(4)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两段的内容相似却反复出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强调这二人的动作,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其实都是他们想念儿子的表现,强调他们对儿子的思念程度之深。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小赏析说结尾的妙处。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加点词语来看,父亲的动作“环住”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认可;儿子“一震”表现他感受到了父爱,心里的激动;“车铃声”则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表现小说的主旨;同时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并篇末点题。

答案:

(1)羡慕

(2)A

(3)父亲生气砸车刘伟挣钱买车

(4)示例: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5)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

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点评】本阅读第(5)题考查的是小说结尾的赏析,小说的结尾方式与作用有:

①再生波澜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②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深化主题式:突出人物形象,令人回味。④耐人寻味式:给人以喜悦欣慰,

表达美好愿望。根据这些知识结合内容分析。

三、综合运用(10分)

7.(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宪成下列各題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付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某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现博物馆。

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杨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见第1题)

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见第2题)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3题),发出了超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1)下列宣传语不合适

...的一项是B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如果你是社团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

①上海博物馆:“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③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3)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①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②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有必要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资源。;

③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启示我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分析】本题是以“国际博物馆日”为背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出了学生活动的一系列材料,考查学生宣传标语的拟写能力,主题活动的选择能力,以及倡议书的书写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活动宣传标语的选择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理解四个选项中的宣传标语,看哪一个与活动的主题或内容不符即可得出答案。

设定“国际博物馆日”,旨在人们更多的了解自然与人类文化的遗产,所以博物馆的创建目的不是为了吸引人的。故选B。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每一个主题的内容与意义方能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

如选①,“油画艺术珍品展”,我们可以阐述理由为:喜爱绘画艺术,并且欣赏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3)本题考查倡议书内容的补充。倡议书旨在针对人们行为的不足给出建议,所以补充内容首先要从链接材料中找出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不足处,然后提出建议。

链接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法国人从小走进博物馆,中国与国外博物馆利用情况对比鲜明,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从这四个方面任选两点作为补充的内容即可。

答案:

(1)B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帽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李淸照《如梦令》) 5.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三)阅读下文,宪成第8一10题(9分)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蹬几不可登 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三)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三)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念天地之悠悠,。 (2)乱花渐欲迷人眼,。 (3)问君何能尔,。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6)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憔.(qiáo)悴驾驭.(yù)中流抵.(dǐ)柱浑身解.(xiè)数B.绮.(qǐ)丽殷.(yān)红众目睽睽.(kuí)盛气凌.(lín)人 C.闲瑕.(xiá)漂.(piāo)白恪.(kè)尽职守贪赃.(zāng)枉法 D.归咎.(jiù)沮.(jǔ)丧响彻云霄.(xiāo)抑扬顿挫.(cuò)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 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

果实。 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有利于健康。千万不要被()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陶醉沉浸俗艳鲜艳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3)根据语境,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2分)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贝多芬对残酷命运发出的强烈呐喊。 B.《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D.“未尝识书具”中的“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017届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届普陀区初三一模 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回看射雕处,。《观猎》 2、,一点飞鸿影下。《天净沙·秋》 3、关河梦断何处,。《诉衷情》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沙鸥翔集,。《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6、“晴岚”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是(2分) A.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水仙的美景。 B.“芰荷丛”营造了淡淡的秋之意。 C.江南人家身处秀丽之景生活富足。 D.最后一句以抒情结尾,直抒胸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中“醉翁”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从“”一句可见作者不胜酒力,但其将“”寄托在酒中,表明其“乐”中带有淡淡的忧思。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3分) 仕数不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②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①遇:获得机会。②武力:指武艺、兵法。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吾更为武()(2)武主又亡() 12、翻译画线句。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 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 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 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 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 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 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 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 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 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8届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杨浦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8年1 月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当年万里觅封侯,。(《诉衷情》) 2.,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 3.,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一狼洞其中,。(《狼》)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曲作者为元代杂剧家白朴 B.本曲题目为“天净沙·秋” C.本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本曲被视为“元人小令最佳”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曲通过对十二种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B.本曲描写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 本曲描写景物由远及近,通过视角的变化,多层次地铺排秋意。 D. 本曲一扫传统诗词悲秋格局,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丰富色调。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诗人。(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主要从桃花源的、物质富足、等来表现其美好。(4分)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附解析】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8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 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此--------------------卷 --------------------上--------------------答 --------------------题 --------------------无--------------------效 ------------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17年浦东新区初中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一、文言诗文阅读(40分) (一)默写(15分)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2.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 3.,皆叹惋。(《桃花源记》)4.树木丛 生,。(《观沧海》)5.,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姓名),他被后世称为“”。(2分)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齐鲁”是对泰山的尊称 B.颔联描写了泰山在阴天和晴天不同的景色 C.颈联写出了黄昏时分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重在抒发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欢迎分享!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8.“世家”是(朝代)司马迁所著《》中人物传记的一类,主要记述(A.帝王 B.诸侯 C.人臣 D.平民)之事。(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内容体现不出陈涉、吴广筹划起义的智谋的一项是(3分)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修正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河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版)

2017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四个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试卷 120 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 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踏实/踏青奢靡/风靡一时低声悄语/悄然泪下 B.孵化/浮雕鞠躬/笑容可掬风流倜傥/丝绸之路 C.角色/角逐推磨/磨杵成针烟熏火燎/星火燎原 D.旷野/粗犷剽悍/膘肥体壮踌躇满志/铸就辉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A.壁垒易拉罐娇生惯养独竖一 B.咋舌顶梁柱责无旁贷黯然失 C.静谧蒸溜水花枝招展立竿见 D.提练满堂彩无动于衷别出心 3.古诗文默写(8 分)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2)嗟夫!,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 ”(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殿宇藏魔君,仙观有灵根。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在该地发生的故事。 ①龙虎山伏魔之殿(《水浒》)②万寿山五庄观(《西游记》) (2)历险时有伙伴,困境中存温情。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体现人物间的深情厚谊的故事。 ①格列佛与葛兰达克利赤(《格力佛游记》)②阿廖沙与小茨冈(《童年》)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 分) 这两年,民谣歌曲走进大众视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首民谣歌曲走红,?靠的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的曲调,靠的是简谱的风格。归根结底,。那些或诗意或质朴的歌曲,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二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

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小说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小说阅读 潘德高老师整理提供 1.(2017·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走.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甩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士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蒌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甩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家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看,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采烤烤,剐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浙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卦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旱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姜。背姜里是满满的一背蒌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末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抽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