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文艺学的边界之争

近几年来文艺学最受瞩目的护体,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新派:大都是文学理论的后起之秀,如陶东风,认为文艺学的边界应该扩容,应把一些新兴的泛审美or艺术门类,如城市规划、购物中心、街心花园、超级市场、电视电影、流行歌曲、广告、时装、环境设计、居室装修等纳入文艺学的研究对象。

旧派:大都是文学理论界的学辈学者、领军人物,“文化资本”最为雄厚的人,如童庆炳,认为文艺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问题,而不是什么城市规划、流行歌曲等文化现象。

论争背后【隐藏着基本立场的对立,暗含了话语权的争夺】

立场对立:旧派学者大都持守精英意识,具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张扬一种以审美为中心的纯文学观念和纯粹精神生活方式;新派学者大都带有反中心主义的后现代倾向,视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模式为僵化的本质主义和传统知识分子乌托邦。

话语权争夺:旧派学者大都是文学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否定现有文学理论的解释力,就等于否定他们数十年的努力,动摇他们的劝慰地位。钱中文指出,子辈学着要“弑父”,要剥夺父辈学者话语权;新派学者大都是文学理论界的后起之秀,其学术声望无法与旧派学者相比,尽管自认为满腹经纶,特别具有创见,但总是处于被压抑地位。因此,他们选择另起炉灶的办法,以获得劝慰地位:操传统话语是你占优势,操新话语则我占优势,于是,花样翻新就成为他们的重要策略。

我们的态度(辩证)

文艺学赖以生存成长的文化土壤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当今这个时代所涌现的种种文艺现象,确实使传统的文学理论在一些方面失去了解释的能力。因此,应以问题为轴心,淡化学科的规范界域,突破学科壁垒,面向现实,正视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吐故纳新,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规范,自守壁垒。在科学上,当旧科学思想代替之后,旧的就可能失去意义、失去价值,但人文学科中却很难说后代思想产生了,前代思想就完全失去意义、失去价值。

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创新,高速行驶的列车

人文科学:围绕火堆的舞蹈,投掷枝叶,不至于熄灭

文学四要素说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有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组成。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

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学理论流派之一。创立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著名心理学家,最重要的著作《释梦》

(一)无意识(潜意识)理论

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意识:处于大脑表层,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大脑中层,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其功能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人是意识不到的,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二)冰山理论

把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隐时现;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人类的三次打击

(三)三重人格理论

本我:性本能,快乐原则(我要)

自我:理性,现实原则(等一等)

超我:社会道德准则,至善原则(不准)

心理健康的人,这三者是统一协调的;当这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四)力比多理论

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升华说: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冲动的一种升华。按照这种观点,文艺的功能就是一种补偿作用,作家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

(五)俄狄普斯情结

恋母情结,杀父娶母。爱烈屈拉情结

恋父情结,杀母嫁父。

宗教、艺术都起源于此。

俄狄普斯情结来源于《俄狄普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

(六)梦的理论

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

(七)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类似,都是愿望和幻想的实现。

(八)艺术家与精神病

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病性质的,不满现实退缩下来,钻进自己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再度把握现实。

如何看待“文学是人学”的观点?

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们在说明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时,也常常引用高尔基的这一意见。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广的。我们简直可以把它当做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一把总钥匙,谁要想深入文艺的堂奥,不管他是创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就非得掌握这把钥匙不可。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这句话也并不是高尔基一个人的新发明,过去许许多多的哲人,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师都曾表示过类似的意见。而过去所有杰出的文学作品,也都充分证明着这一意见的正确。高尔基正是在大量地阅读了过去杰出的文学作品,和广泛地吸收了过去的哲人们、文学大师们关于文学的意见后,才能以这样明确简括的语句,说出了文学的根本特点的。

模仿论的四个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念说”

现实物质世界是变幻无常的;理念世界则是真实永恒的。

理念世界是范型,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则是摹本的摹

本,影子的影子。

以桌子为例:桌子的理念——物质的桌子——画中的桌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人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而来。

俄国别林斯基“复制说”: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或者美化,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说”: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

德国谷鲁斯“内模仿说”:文艺活动可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时

模仿论和表现论的区别

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

首先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的上乘意义,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研活动对立,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什克罗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科洛夫斯基提出的文论术语。指的是作家不用见习的称谓,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述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献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审美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审美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陌生化的手法——1、视觉的陌生化【艺术就是找回看世界的第一瞥。艺术解除了因熟视无睹而产生的惰性,使平凡的事物回复到它新奇的初生状态。例子:刘姥姥进大观园】2、语言的陌生化【通过一系列手法,偏离普通语言的常规性,造成高度变异的语言,引起新奇和惊异的审美心理,其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的惯性化,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例子:很女人,很小资,很上海(名词用作形容词)。几盏荷花,一炉晚霞(量词陌生化)】

(新批评)本体论批评

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应当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

细读法:将文本孤立出来细读,进行语义和结构的分析。细读法要求在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更透彻的研究,即将文本封闭孤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地检查,或者戴上珠宝商专用的放大镜进行反复推敲,像榨柠檬汁那样重点对文本语词的意义进行挤榨,尽可能把词语的每一滴意义都挤压出来。

本土化: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复杂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正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的含义

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切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通行含义: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涵义。

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问题

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例如“那么甜”与“那么凉”别含深意

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便条》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人际关系状况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无功利性: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性,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性的、审美的”,处于实际目的的人关心森林如何带来财富,处于理性探究的人为森林的科研价值所吸引,处于文学观察的人则以“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深深沉浸在森林外观的美景之中。显然,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非功利的。这种无功利性直接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功利性:首先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王国维“无用之用”就是说明,文学活动具有间接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公里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郭沫若“貌似无用然有大用焉”的大用旨在唤醒社会。

总之,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无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从目的层面显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形象与理性

从表现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形象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具有感性特征,是假定的、模糊的,文学是以形象或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从而其表现为审美直觉方式,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兴”或“妙悟”。

同时文学也以来于理性:这里理性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形象被置于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的存在方式本身就依赖于一种力量理性。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体读者批评等渗透着理性的过程,否认这一点就把文学视为绝对神秘或非理性的过程了。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涵着某种理性,如陶渊明的〈〈饮酒〉〉,表达出诗人有关归隐的理性意图,这种理性这里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实现的,诗人的理性意图隐藏在活的审美直觉中

总之,文学创作、阅读和艺术形象本身都是理性起着微妙的作用文学的形象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文学的理性由创作阅读和形象所具有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思考有关。这是审美表现方式层面显现的。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文学的情感是指审美的情感,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并作为一种审美评价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他们显现。

同时,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也包含认识的因素,这里的认识是客观的理性的反映。情感与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性认识是间接的,直接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既是对鸟的关切又表达了一种人类生存状况的普遍认识——自由的重要。

文学创造包含哪几个过程?

发生阶段可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环节

一、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材料:特指文学材料,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材料的来源只有一个:客观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因子,以作为未来创作的材料。

材料的获取途径:无意获取、有益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前两者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趋向和程度划分的,后两者是获取材料的渠道划分的。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介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得到的特殊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里特征: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1)艺术发现(insight in art):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它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质点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它并不改变原来事物,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艺术发现对于文学创造的作用、意义。

第一,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由。他像一盏灯塔,照亮了主体积储在记忆中的有关材料,并使其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此种发现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进入创造过程。

第二,艺术发现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

综之,艺术发现是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对于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的来源:总的来说是现实生活给作家的暗示。恩格斯和现代心理学都把“需要”解释人的个中行为,因而文学创作的冬季的产生就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其动态轨迹可以描述为:创作动机是又作家的内在需求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的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后带来的强烈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念。

同时在每个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也有密切关系,外在机缘能使作家的内在

蕴藉和奔突的热情找到宣泄渠道,使原有急躁不安的盲目驱动力变为明确而坚定的意图,并把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有用材料和艺术发现贯穿起来,使文学创造由意图变为行动。

创作动机可分:远/近景动机、主/非主动机、高/卑动机、有意识/无意识动机等。

想象的作用:

想象是再现一个其本身并不在场的对象的能力。

1、想象能够使时间意义上的不在场在场。

通过想象,我们既能够使过去的某种记忆与经历重新为我们自身所回味,成为当下的一种切身经验,又能够设想现在尚未发生的某些场景,将自我放置到那个境遇中去,提前进入一种情感体验。

2、想象能够使空间意义上的不在场在场。

作为物理实体的树,是一个立体的存在,而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这个立体存在迎着我们目光的一面,无论我们怎样围着这棵树转,目之所及都不可能达于立体的每一面。但实际上,我们心中仍然能够获得树的立体图景,而不是像我们看到的只是树的一部分。这说明,想象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对象的全貌。

3、想象能够使经验世界意义上的不在场在场。

如上帝、死亡等观念都不是我们能直接通过感官经验的,但人的感官凭借想象,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感受到这些观念。

4、想象能够使逻辑意义上的不在场在场。

如狮身人面、千手观音这样的怪诞现象,与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幻情节,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因为它有悖正常的逻辑,而在想象的世界中,它们获得了合法性。

5、想象能够使自我意义上的不在场在场。

如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可能对其所描绘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亲身经验,这就需要艺术家展开想象翅膀,把自己置身于想象的境地,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对象,从而获得超越自身经验的新体验。托尔斯泰成为“替别人感觉”的能力。

解释“灵感”、“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在艺术构思中,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艺术真实和——真实的内涵: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既不象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中西艺术真实观比较

在西方古典艺术史上,常把对对象的逼真描绘当作艺术家的最高标准。西方艺术的真实观,更倾向于要求艺术严格地摹仿自然,摹写现实,与客观事物达到吻合一致。与西方相比,中国追求艺术之真,起首要原则并不是追求客观对象的真实,而更多地是从作家的主题方面去考察。这种偏重于从主体之源去求真的艺术观主要表现为内蕴真实。

比如画竹,若按西方的标准要求,应画出竹的本色、竹叶的向背明暗乃至于每一片叶子的细微差别。但中国艺术家的画竹,则是写影取真对的墨竹、红竹。

艺术真实中的内蕴真实和情感真实

内蕴真实: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情感真实:只有抒发真情,作品才会富有感染力,才能引发共鸣,打动人心;反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则犹丑人效颦,味同嚼蜡,令人生厌。

有意味的形式:

是20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文论术语。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否定了艺术同现实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题思想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

如他所说:艺术家的“审美感情无论如何是通过对纯形式的感受才被激发出来的。”

“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疏离了,然而它们由于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只有把形式的“意味”置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基础上,才可以赋予“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以科学的内涵。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思想、主旨。形式:体裁、文体、修辞、结构、音韵、节奏。

两种极端的观点:1)形式不过是内容的载体或容器,因而仅具从属地位2)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而文学性就是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与作品中的生活历史内容无关。

?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割,就像人的灵与肉一样

?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形式。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

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二)文学形象层面

由文学言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是文学形象层面。

(三)文学意蕴层面

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话语与日常话语的不同: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它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如:“月是故乡明”)(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言语。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比如:“弹指间”)

文学言语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文学间接性表现为:

间接性,即文学通过抽象语言符号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是直接呈现于人的感官的,而需诉之于想象。例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相貌描写,再高明的画家也不可能画出其确切相貌。间接性特征固然使得文学所创造的形象不如其他艺术塑造的形象那样直接逼真,但同时也决定了文学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比其他艺术更为自由。

什么是典型?

典型就是具有高度概括的文学形象,它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来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形象。【例如,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毛宗刚——诸葛智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夏洛克,莫里哀《吝啬鬼》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的泼留希金】

什么是意境?它的特点是?

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特点如下: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南宋范唏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元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2)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是有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如:叶邵翁《游园不值》)

3)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致”,让人咀嚼不尽。总之,意境的这三种基本特征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它具有与典型、意象不同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二者不可替代的人类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之一。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谁提出的?

王国维。【有我之境——情感直露“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我之境——含蓄不动声色“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名词解释之“文学风格”

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名词解释之“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

式,就叫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名词解释之“隐含的读者”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

名词解释之“填空”

作品是一个充满了为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其中作品的为定点需要读者去确定,文本中空白图式的连接存在着非连续性,或者叫空缺,它常常需要读者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进行衔接和连续化。

名词解释之“对话”

指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构成了“对话”。对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无数次的,是一种无限的对话。

名词解释之“前理解”

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名词解释之“正解”和“反解”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名词解释之“共鸣”

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共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使之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想作者之所想。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甚至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也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的现象。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代表 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产生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 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 乱无章的。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 现。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 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 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 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 维能力。 15、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次或彼此对照的想象,是由事物唤 起的类似记忆,情绪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表面上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以梦境、幻觉、意识 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创作动机]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笔记

名词解释 1.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诗人,作家。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3.陌生化:又译“反常化”,与变形有联系。他们都是使习见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应。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一个事物被陌生化时,该形象只以作者或读者似乎都未见过,不得不以“第一次”见到时的新奇形状和新奇感受去描写它的方式呈现出来,陌生化除作为手法和方式之外,它还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原则。 4.艺术真实: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6.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7.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8.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叙事学:叙事学又称叙述学,这词始建于法国理论家,托罗多夫《<十日谈>语法》一书。主要指的是以法国为中心结构主义关系密切的当代叙事研究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与法国形式主义思潮双重影响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立足于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作为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似乎它的意义就是在质疑常识的同时提供“非同寻常”的另类思路和选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错综性。因为它必须不显而易见,所以它必须需要质疑,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需要对一切被视为合理和惯常的的东西提出挑战。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某种永恒的“普遍大法”,放之四海皆准,它的理论是鼓励持疑和批判,这其实是鼓励读者参与理论建构,倡导在理论中展开对话并以此来构建新理论的独创精神。然而一方面质疑的学术精神是必须的,然而又得把握好度,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辩证的质疑,辩证的否定。另一方面由于卡勒过于强调理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在读者心中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理论是复杂的,是他们所不能够轻易触及的,这有决定了读者参与理论建构效能发挥的的有限性。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所谓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建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论。这样看来理论似乎是根据其效果定义的,帮助人们以一种新的方法考虑。 而福柯的理论似乎又只是说由于人们多以那些被视为疯狂的东西中期待可知性,并且从一直不知被视为何物的欲望中期待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它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心中的敬畏感所以它才会成为话语的聚焦点,因而怀疑理论是是一个议题在历史背景下如何被话语构建起来的,当这种话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成为指责和争议的焦点时,理论也慢慢完成了它的建构。福柯其实是在强调知识话语巨大的创造性。 而德里达似乎是在强调写作是言语的补充而写作中的言语则是一种中介而言语也因写作的补充性而完善,事物也因言语的补充性而新生。对符号再现的是先于其存在的真实提出了挑战。 其实对于作者提供的这两个例子,我个人更觉得他只不过是在过分强调一种质疑精神,多一切合理之处提出质疑,以此来说明那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其实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那么理论究竟是什么,作者说:“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是分析和推测,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反性。”我个人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描述理论的特性,他从具体入手把理论一步步完整的剖析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样易于读者参与理论建构,但好像有不可避免的缺乏一种整体性,缺乏一个宏观角度的把控,缺乏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卡勒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一是因为理论的跨学科性,而是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不过也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也正好说明了文学概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学是什么要求的不是一个界定而是一种分析,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将它视为文学而文学的程式又是什么?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 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 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艺术生产是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三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艺术交往论(~活动被看成是一个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所构成的交往结构), 6、马义对~理解的特点:科学、全面、极具生命力、深刻、独到 7、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妙悟”“童心”“性灵”“神韵”“出入” 8、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康德:18C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审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审美: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9、建设中国当代的文论应注意:以马义为理论指南。有中国特色(以中国土壤;吸收遗产)。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0、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