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规律中归纳简单的物理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地测算功。

课前准备

课件、插线板、保险丝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关于功

1.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我国举重选手龙清泉夺得了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我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买了杠铃供同学们使用。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

2.“劳而无功”这一成语出自《庄子?天运》:“是犹推舟子涉地,劳而无功。”释义“功”,功效。花了劳力却收不到功效,形容白费力气,可见古人早已知道花了力气而没有功效这一物理现象。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功”是如何定义的?怎样才算做功呢?

3.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学习好,在家里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星期天,大华上午去买了30斤大米,午饭后又帮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说:“大华今天很辛苦、很劳累,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今天做这几项家务活时,并没有做功。”大华百思不得其解。大华的爸爸说得对吗?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才叫“做功”

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

学生实验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

学生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2.找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

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1)这两个实验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

(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

(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二) 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活动:

请教室后排一位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他物品)送给老师。

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模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的力有没有做功。

3.分析课本活动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

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

4.练习:分析下列物体受到的力,并指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为什么?

(2)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对小车做功了吗?为什么?

(3)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当工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还对小车做功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

(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典例解读下列事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B.扛着米袋慢慢登上楼梯

C.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D.用300 N的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解析】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缺一不可,否则没有做功。

【答案】B

(三)怎样测算功

1.功的多少:

(1)如图甲所示,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1 m,做了一份功W。

(2)如图乙所示,如果用力把三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1 m,做功多少?

(3)如图丙所示,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3 m,做功又是多少?

点拨: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有:

(1)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2)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3)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4)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1)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3)1 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 J。即:1 J=1 N×1 m=1 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3.功的简单测算:

(1)如图所示,请学生实际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1 m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2)如图所示,一人拉着重2000 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 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

功吗?如果拉力为500 N呢?

完成课本例题的学习,通过例题的演算理解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典例解读小朋友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他做了______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2 m,他做了______功。

【解析】水平推箱子做的功W1,等于水平推力F和水平前进的距离s的乘积。匀速举箱子时用的力F′,与箱子的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举箱子是F′克服重力使箱子在F′方向上升高h所做的功W2=F′h=Gh。

【答案】500 J 200 J

(四)机械功原理

1.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2.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

四、课堂小结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定义、公式、单位。

强调:(1)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积累效应;(2)1 N?m与1 J相等,是等价的。

3.强调解题规范化。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计算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

2.会计算有关功率的简单问题。

3.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学习用比值法研究物理问题。

4.通过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认识功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功率的测量。

课前准备

体重计、卷尺、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在建筑工地上,需要把几百块砖全部送到楼顶,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你认为应选择哪种办法?为什么这样选择?

二、新课教学

(一)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力做功时,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要注意做功的多少,

更要关心做功的快慢。

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活动: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1.阅读课本活动1,注意观察两个情景,了解女同学和男同学各是怎么说的。因图中两位同学的说法都带有片面性,即女同学只比较功的多少而没有考虑时间,男同学只比较时间的长短而没有考虑做功的多少。

2.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得出: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不能只比较做功多少或只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的时间。

3.小实验:(准备:在讲台两侧地面上分别放四块砖。)

实验1:两位同学都将搬四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要求:一位同学一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另一位同学分四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了。

实验2:要求:两位同学用相同的时间,一位同学将两块砖,另一位同学将四块砖,同时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实验3:要求:一位同学用较短的时间将两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另一位同学将三块砖用较长的时间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观察讨论:谁做功快,谁做功慢,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分析实验1可得出:

方法一:做相同的功,用时少做功快。

分析实验2可得出:

方法二:做功时间相同,做功多的做功快。

分析实验3可得出:一位同学做功少,但用的时间短。另一位同学做功虽多,但用的时间长。

让学生找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很快会联想到速度概念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出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来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师指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佳的方法。

(二)认识功率

1.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做功的多少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符号表达式:P=W/t

4.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工程上还常用到千瓦(kW)做功率的单位。1 W=1 J/s,1 kW=103 W。

(1)体验1 W的大小:在1 s内将两个鸡蛋举高1 m,做功的功率约为1 W。

(2)阅读课本“信息浏览”,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说明其意义。

典例解读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B.做功时间短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长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解析】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决定于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时间这两个物理量。

【答案】C

(三)功率的计算

口答:1.人在3 s内做功150 J,求人的功率?

2.挖掘机在1 min内做了7.2×106 J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

想一想:在课本图中,图(a)所示的起重机吊起的建筑材料重2000 N,高度为10 m,所用时间为40 s;图(b)所示的滑轮吊起的建筑材料重200 N,高度也为10 m,所用时间为20 s。它们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少?哪个功率大?

教学分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首先弄清题意,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明确解题的过程。分析是沿着P=W/t→W=Gh的思路进行。

典例解读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50 kg的人,在10 s内连续向上跳12个台阶,已知每个台阶的高度为0.2 m ,则这个人在这段时间内的功率是( )

A.1200 W B.10 W C.12 W D.120 W 【解析】人爬楼主要是克服重力做功,大小可以利用W=Gh进行计算;功率大小可以利用P=W/t进行估算。由W=Gh=mgh可知,只要测得人的质量和楼高,就能算出人做功的大小。

【答案】D

(四)学生实践体验活动: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1.设计实验:

(1)要测出每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2)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

(3)测量顺序是怎样的?

(4)怎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测量过程:

男女同学各选10名“运动员”排成两纵队,由两位同学记时间t,一位同学负责测量学生质量m,两位同学用卷尺测量四楼到地面的距离h,由教师指挥发出信号,学生开始以最快速度跑上四楼。记时员及时报时,将m、h、t三个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功率。最后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

四、课堂小结

1.功率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注意功和功率两个概念的区别。

3.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是选购机械的重要依据。

4.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功率。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同一机械的效率是可变的。

课前准备

斜面、小车、铁架台、滑轮组、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节约型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究提高效率,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日常生活中,人们搬移物体,不是将物体平移到另一个地方,就是将物体从低处搬到高

处(或从高处搬到低处)。

课件展示有关生活、生产中搬移物体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

搬移物体过程中,可以用手直接搬,还可以利用机械。

演示:(1)用手将一重物直接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

(2)利用斜面将该重物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

(3)用动滑轮将该重物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

交流:这些实验中,如何测算人做功的多少?

测算:测出上述实验中人所做的功。

分析:利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为何多一些?

讨论: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以作答。

分析:课本图11-16a、11-16b中,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的含义。

1.有用功(W有用):为达到目的人们需要且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既无利用价值又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W总):动力所做的功。

4.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典例解读李玲玲同学用水桶从水井中提水做清洁,她在把水从井底提上来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B .对水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C .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D .对水所做的功是总功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同学的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在提水的过程中,也要对桶和绳做功,这部分功是额外功。该同学对水、桶和绳做功的总和是总功。

【答案】C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

讨论:

(1)当你用水桶提水时,有两只大小相同的水桶可供选择,一只是轻质塑料桶,另一只是厚铁皮桶,你选择哪一只水桶?为什么?

(2)当你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你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滑轮?为什么?

至此,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

1.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公式:η=

W 有用W 总×100%

3.讨论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的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4.练习

如左下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 N 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 N ,不计滑

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如果工人将绳子匀速向上拉了6 m ,则泥桶上升了多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典例解读 如右上图所示,拉力F =80 N ,物体重G =120 N ,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 =4 m ,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 =2 m ,求:

(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

(2)拉力所做的总功W 总;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解析】关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用有用功W

有用=Gh ,总功W 总=Fs 求解,另

外s =nh (n 为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答案】(1)W 有用=240 J ;

(2)W 总=Fs =320 J ; (3)η=W 有用

W 总×100%=75%。

(三)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η=

W 有用W 总×100%

讨论: (1)滑轮组工作中的有用功怎样计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滑轮组的额外功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便于测量?

(3)有其他简便的方法测算总功吗?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为了求出滑轮组的有用功和总功,进而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滑轮组外,实验中还需要哪些测量器材?

注意事项:

(1)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以钩码的下端为标准读数。

(2)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不要和外壳摩擦。

(3)测量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时,可事先在细绳自由端上作一标记,再拉弹簧测力计,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出细绳标记移动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实验结果:同一个滑轮组,在提升不同的重物时,其机械效率是不同的。

思考: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什么?

典例解读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只滑轮重都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

(1)对于甲图所示的滑轮组,如果没有刻度尺,只要测出钩码重G,然后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值F,即可算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______。

(2)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______(填“>”“<”或“=”)η乙。

(3)实验后小强猜想,对于同一滑轮组(例如图乙),它的机械效率也可能不是固定的,于

是他用实验进行了探究,并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小强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由于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 的关系是s =nh ;在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如果没有刻度尺,也可以用导出公式来计算机械效率:η=W 有用W 总=Gh Fs =Gh Fnh =G nF =G

3F 。(2)当提升的物体重力相同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乙滑轮组的动滑轮较重,则它的机械效率较低。(3)当物体的重力增大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变大。因此,小强只要在乙滑轮组中增加钩码,再重复前面的操作,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原来的机械效率相比较即可。

【答案】(1)G

3F (2)> (3)在乙滑轮组中,增加钩码,再重复前面的操作,算出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跟原来的机械效率相比较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部分。

四、课堂小结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机械效率的含义。

3.机械效率总小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同一机械的效率是可变的。

课前准备

小车、木块、重物、小桌、沙子、弹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1.高速公路上都有限制汽车速度的标志,想一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忽然,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轨道的最高端飞驰而下,如同一条蛟龙,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摇右摆……乘坐过山车的我在万分紧张的气氛中紧闭双眼,经历如此惊心动魄、激动不已的旅程,当我感觉过山车似乎平稳时,睁开了双眼。哎呀!太可怕了……

我正处于回环的最高处,而且还头朝下……太刺激了!”过山车速度为什么能够快慢不同的改变?过山车在最高点时,怎么会有平稳的感觉?想知道这里面的物理道理吗?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3. 置疑:你知道人为什么要吃饭吗?学生讨论。

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能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并了解一些有关能量方面的知识。问题:根据你的认识与了解,能说说能量有哪些形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那么,什么物体具有能呢?

指出:机械能是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到底什么是能呢?请观察下列实验。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能

1.演示实验

(1)运动的小车推动木块运动。

(2)被举高的重物下落将小桌子压入沙中。

(3)被拉伸的弹簧拉动小车运动。

2.分析、讨论

(1)运动的小车对木块、被举高的重物对小桌、被拉伸的弹簧对小车有没有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运动的小车、被举高的重物、被拉伸的弹簧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能量”的概念。

3.“能量”的概念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