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萌芽:

1、《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也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2、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2、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3、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与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等。——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教师课堂

杜:经验儿童活动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5、批判教育学

第二章:

一、什么叫教育?试述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教育的概念:

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

2、狭义的教育的概念:

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结构: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

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三)教育的功能:

①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②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③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二、如何评价生物起源理论和心理起源理论?

1、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

以上两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各有什么特征?

(一)奴隶社会的教育:

1、中国: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为“六艺”一一礼、乐、射、御、书、数;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欧洲奴隶社会:

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一一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二)封建社会教育:

1、中国: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有六学二馆;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2、欧洲封建社会:

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一一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三)奴隶、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主要指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

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四)近代教育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由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现代教育的特征: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第六,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不断革新的;

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六)21世纪人类教育的展望:

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1、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2、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3、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4、追求教育的个性化

5、追求教育的信息化

一、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

1、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2、教育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教育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教育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1、学校教育直接介入社会政治活动是其政治功能最显著的表现方式。

2、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与分配,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间接方式之一。

第四章: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如何?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内部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为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因素:

1、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

(1)环境决定了遗传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

(2)环境决定着人的发展性质和方向;

(3)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4)环境是造成人的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自发性,引导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偶然性,加速了人的发展;

(3)教育活动是有系统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片断性,有效地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

2.发展的阶段性

3.发展的差异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3.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4.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教育活动首先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

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师的教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1)教师在教学活功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不仅“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行为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只有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才能以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才能使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2)学生是教学活功的主体

三、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 个体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2.个体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

(二)学校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狭义教育: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其主要特点是: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的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教育自身状况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第五章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含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2、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规定,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概念。

3、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问题之中,在教育理论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二、如何认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目的论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只执一端,因而有失偏颇一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最大缺陷即在于此。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完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这一学派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试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关系,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处理五育的关系存在哪些问题?

1、五育的含义:

(1)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3、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这两种片面做法都会破坏各育之间的协调,不利于相互结合。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

第六章:

什么是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1、学制的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2、学制的要素:

一般来说,学制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二)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未实行)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第七章:

一、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2)教师的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3)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5)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二、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素养。

它的内容包括: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二)知识修养: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教师要确立什么样的现代教师观?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3、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四、试述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1、教师中心论:

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教师中心论的分析: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2、儿童中心论:

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儿童中心论的分析: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五、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当了一辈子教师也并不意味着专业性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不仅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的形成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六、试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建立发展的方法。

(一)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二)建立的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克服不良的心理偏见;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加强自身修养。

第八章: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其含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课程的定义:

一般认为,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在国内外,从本质的角度为课程下定义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

学科目。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杜威常被认为是其代表人物,他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较大的互补性,而且两者都要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活动课程偏重于让学生获得经验与信息;第二,从编排方式上,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活动本身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强调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行动与实践交往;第四,任课程评价上,学科课程强调总结性评价,而活动课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二、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含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3、教材: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九章(上):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有哪些?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二)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三、试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项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在教学中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一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2.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2)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等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①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②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③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四、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模式

(二)发现教学模式

(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四)暗示教学模式

(五)范例教学模式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五、常用的教学原则有那些?试述其基本涵义及其贯彻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

1、涵义: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标本、参观及图片、

模型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录像、幻灯等);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指导观察、提问引导及答疑);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生动讲解、形象描述——给学生感性知识形成生动表象)

(二)启发性原则:

1、涵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的悬念、教师的做法等);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

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提问、激疑启发思维、因势利导使认识深入);

④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关系民主、民主各谐的教学气氛,不要搞一言堂);

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1、涵义:指在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但不要照本宣科);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非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四)巩固性原则:

1、涵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②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学习新知识,更新改组旧知识中巩固,非原地走;

③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类型:学期开始时的复习、经常性的复习、阶段性复习、期末的复习)。

(五)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它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般地说,科学性是教育性的基础。教育性是科学性的灵魂和内在属性。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②在传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八)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专家特殊指导、课外活动、有关竞赛、开设一定选修课及充许跳级等)。

第九章(下):

一、教学方法含义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含义: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任务。

2、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的规律、原则。

4、学生的水平。

5、教师本身的条件(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水平)。

6、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

(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见教材p310)

因其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二、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那些?

根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认识方式,可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别: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讲授法;谈话法(亦叫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验法;

2、练习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为发现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含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五、什么叫班级授课制?有何特点?有何优缺点(评价)?

(一)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与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相比,班级授课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课”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③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

个性品质。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③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④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⑥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六、课的类型和结构的含义和种类?

(一)含义:

1、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主要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教学主要任务的课。综合课是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经常采用的上课类型。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尽管课的结构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七、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从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的要求:

教师备课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学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钻研教材(备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

2、了解学生(备学生)

3、设计教法和学法(备教法和学法)

4、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备计划)

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

(二)上课的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上述七条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2、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及时批改作业。

(四)课外辅导的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

2、编制测验蓝图。

◆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每一科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水平和相应的技能、能力,是评定学业成绩的标准。

2、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此外,要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重视知识的创造性。

八、常用的教学评价及其含义?

1、诊断性评价: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确定教学起点,安排教学计划。

2、形成性评价: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特别重视这种评价,指出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改进教学过程。

3、终结性评价:它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划分等级。

终结性评价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起点。

第十章

一、德育概念、组成、内容是什么?

(一)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和群体)

3、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德育方法(沟通德育过程各要素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

2、思想教育;

3、政治教育;

4、法制教育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矛盾是什么?

(一)构成要素:

1、教育者(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和群体)

3、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德育方法(沟通德育过程各要素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二)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发挥其对个人的教育作用,又要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与教育个人辩证地统一起来。

2、知行统一:

德育要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的方向,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同时还要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为辅助手段,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

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校内全体教职工、各种学生组织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目标和任务,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8、教育影响的连贯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德育途径的含义和种类:

1、直接的道德教学:

直接的道德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间接的道德教育:

(1)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六、试述德育方法及其含义:

1、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5、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典范、示范和评优。

6、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促进其优良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深化,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滋长的方法。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奖励一般包括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个等级。

七、当今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2、体谅模式;

3、价值澄清模式;

4、社会学习模式;

5、集体教育模式。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一)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班主任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依靠教师集体;②依靠班委会和团队干部;③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二)基本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

①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①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②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③培养学习兴趣

④抓反复,反复抓

4、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⑴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一般可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班级基本情况和学生情况的概括分析;

②本学期学校工作要求以及本班工作的目标;

③实行计划的具体措施;

④实施计划的评估和检查等。

⑵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十二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含义、特点与要求?

(一)含义: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特点:1、自愿性;2、灵活性;3、实践性。

(三)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影,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产生,18到20世纪发展完善) 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 中学(文艺复兴前后) 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小学(文艺复兴前后)第一次技术革命 到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初级中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 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 职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站后)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

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高级中学(20世纪中) 第三次技术革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一些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 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 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较快; 二战后,个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而且,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研究生教育机构(19世纪初) 在德国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中间的叫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单轨学制 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一、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5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四、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最新 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最新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

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的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作者:————————————————————————————————日期: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本复习全析是分为七册,组织仙林南师大与高分研究生共同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是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在初试复习的全程必备专业课资料。 该书通过总结南师大教育学专业课的总体考试概况、最新题型特点、指定教材特点与大纲解读等,旨在帮助考生通过汇总分析近年南师大该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考试命题规律与难易程度、考试内容及分布,宏微观综合把握考试发展及趋势。 同时,本书系统总结梳理了《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外国教育史(张斌贤)》、《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现代教育学基础(冯建军)》六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并对各章节的课后习题进行解答且配备相关的名校真题,再对南师大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进行透彻的解析,使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适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德育学】 金陵女子学院:【女性教育学】

适用科目: 620教育学基础综合 内容详情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①学院专业分析:含学院基本概况、考研专业课科目:620教育学基础综合的考试情况; ②科目对应专业历年录取统计表:含南师大相关专业的历年录取人数与分数线情况; ③历年考研真题特点:含南师大考研专业课620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各部分的命题规律及出题风格。 part 2 历年题型分析及对应解题技巧 根据南师大教育学各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单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分析对应各类型题目的具体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针对性,提升答题效率,充分把握关键得分点。 part 3 2018真题分析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程的组织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程的组织笔记整理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美国加州大学) 预定若干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书面征求有关方面人员的意见; 汇总;依次选出若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参照法 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结构: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理解和执行 (二)教材 教材的编排 教材的作用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有两种理论: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教育论;(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在实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课程(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 此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背景是“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优: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缺: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二者区别 从目的上讲,传统知识经验与获得性经验 从编排上讲,知识的系统性与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自主的实践 在评价方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二)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教授。 优点:可发挥学习着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结构 面临的困难:教材的编写;师资问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201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公共基础》核心讲义(教育学基础-教育与教育学)【圣才出品】

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公共基础》核心讲义 教育学基础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1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 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 ②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是凭借这些教育措施,才能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3.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也形成了多种观点,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4.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①前制度化教育 a.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 求。 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 ?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 ?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 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 .性善论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 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6.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 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 .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汇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 (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特点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 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 )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五)“教育”二字追溯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B ) A.学生与课程B.学生与教师C.学生与教材D.学生与教学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 (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 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 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孟禄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基本观点:劳动 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 A.孟禄B.沛西?能 C.利托尔诺D.华生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二)古代社会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世界教育 (一)原始形态 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 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 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 1.中国 2.印度 3.埃及 4.希腊、罗马 中国 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 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 西周: 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2.国学和乡学 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 2.相当的经验积累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根本起不了作用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为他不了解"性""伪"之分的缘故. 1)根据"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经过加工素质就不可能发展. 2)根据"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恶的素质如何转化成善的素质,他提出了"涂之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达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3)在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4)简评: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因此,此观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2、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孟子的"素丝说"阐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素(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既然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有用,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发挥在哪呢?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因此,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他的“素丝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3、《学记》是“教育学的雏形”。 这道题,我在山大出的辅导书第十页查到:《学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其程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 长,尊师重道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主张 和原则等,是最早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 育学的雏形” 4、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表示教师和学 生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教师权威不可 侵犯。韩愈提倡尊师重道,是为了维护 儒家的道统,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弊而提 出的.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因而应该尊师,再者从维护统治的角度上说 就是能尊师,就能尊君,教师是代表皇帝的 旨意来教学生的.但他并没有认为教师和学 生之间就有严格的界限也没认为教师权威 不可侵犯。相反他认为应建立合理的民主 的师生关系,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不贤与弟子"强调师生相互学习,把师生 关系看成是道和业的平等关系,可以相互转 化,也可以说对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 第六题我认为是对的 5、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完全是 积极的。这道题相对简单,命题是错误的, 只需说出它的消极意义就解题了 6、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 儿童的心理特点。 7东林书院秉承了书院的讲学传统,是 一个纯粹的文化学术中心,对政治从不过 问。 答: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 之地,后由该学派顾宪成等复创.书院秉承 了书院的讲学传统,如教学形式比较开放, 注重自学的培养,采取问难辩论式,提倡切 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等.它是当时一个重 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还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 会制度.但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学术中心, 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密切关注社会政 治,将讲学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它的门联 就是生动的写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体现 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 1对不同的人来说,即是“因材施教”。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邋等”,施教的 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一道“益 精其能”的效果。 2对每个人而言,意指“循序渐进…。教 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原有的基础及其接 受能力,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 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 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两者对于 生活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如出 一辙。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 核心。他的理论受杜威的直接影响。但两 者对于生活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 识却完全不同。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 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通过 生活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杜威认为是教 育即生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生活,学校 更不能。那么教育就必须与儿童的生活溶 为一体,教育的本质是让儿童适应生活, 可以说,陶行知比杜威更强调生活;在学校 和社会之间,陶的提法是“社会即学校”意 思是社会含有学校的意思,因为到处是生 活,那到处是教育,那整个社会是生活的 场所,那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也是教育的场 所。陶行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中国 缺少教育的国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 普及的思想,而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他 是想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主要从培 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从实用主义考虑 的。因此,他们的理论的虽有极深的渊源, 但在这两个问题是观点却是不同的。 16、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心的观点就意味着 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现代教 育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 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获得新知 识,促进能力发展。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应 该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 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我认为命 题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意义,活动是现代 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并不能 代替教学目的。 13.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 生关系的民主化。答:这个说法不全面。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平等的教育 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 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 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 的教育两个侧面。命题只讲了一个侧面 (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 到教育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 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 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而要求师生关系 同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 意见为特征的民主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还要求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都 做相应改革。 13、卢梭的自然人就是指完全脱离社 会的自由生活的人。 卢梭提出培养“自然人”,在他的教育 小说《爱弥儿》中最能得到体现。而“自然 人”这一提法,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的。 当时的法国社会的专制制度也体现在教育 上,于是,“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成 了当时开创新教育局面的原则。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 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理论。包括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探讨,关于课程编制和设计的探讨。班级: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申诉制度: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与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从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育的目的: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生何种性质的影响。 课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懂得。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法律救济: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公民权利收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或其它机关给于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受到补救。 学校物质文化:只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完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博士萝扎洛夫创立,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是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觉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有。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机器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任务是德国的梅益曼和拉伊。该学派所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追求人的情趣和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学模式:一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和典型的教学实践形式。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规范的测验。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的需要,在劳动过程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 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 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 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 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 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 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 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 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 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 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学校教育 3.教育措施 4.负向功能 5.隐形功能 6.西奥多·舒尔茨 7.利托儿诺,本能 8.孟禄,模仿 9.生产劳动 10.古代社会的教育 11.诗、书、礼、乐、易、春秋 12.奴隶社会 13.张之洞 14.葵卯学制 15.1763 16.保罗·朗格朗 二、单项选择 1. B.1995年 2.A.奴隶社会初期 3.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教育与教育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核心讲义 模块一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1.1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 2.掌握前制度化教育及其特点,制度化教育的历程,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潮; 3.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4.掌握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5.了解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教育形态; 6.掌握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7.掌握近代教育的变化; 8.掌握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9.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10.掌握古代教育学思想,重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11.了解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 12.掌握影响了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几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与代表作; 13.掌握为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奠定基础的两位教育家的著作及思想(赫尔巴特与《普

通教育学》、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4.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凯洛夫与《教育学》)。 1.2考点聚焦 1.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墨子、道家、《学记》);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杜威、卢梭、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洛克、裴斯泰洛齐); 3.现代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3知识结构图 1.4核心讲义

考点1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 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各高校真题汇总版

浙江大学教育学基础720 一、选择题 1、孟禄是哪个教育学派代表 2、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是谁 3、教育无目的论谁提出 4、掌握学习法谁提出 5、不愤不启,愤什么意思 6、定县实验谁实行的 7、最早的幼儿园谁开办的 考了很多人名,无论是教育史还是教育学还是学习心理学。 二、辨析 1、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意味着比学科课程更加重要 2、骑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统治管理的大臣 3、教育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 三、简答 1、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2、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基本观点 3、道德体谅模式基本观点 4、韦纳归因理论 5、教育研究中,文献综述里,个人观点与研究者观点不一致,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 四、论述 1、一段材料,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评论。问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基本观点,如何评价。 2、1922新学制新在哪,评价。 3、学习风格是哪种,沉思型,冲动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学习风格的教育含义。 4、行动研究的步骤,举例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基础658 一、名词解释6个 1、教学 2、学校教育制度

3、产婆术 4、学习策略 二、简答,4个,一个15分。 1、课程理论 2、我国教育目的 3、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三、分析,3个,一个30分。 1、观察学习过程并举例 2、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评价方式 四、论述,2个,一个45分 1、中学教育 2、素质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综合628 一、20题单选(每题两分) 二、判断

1、儿童的身心发展决定教育的方向 2、正强化就是奖励,负强化就是惩罚 3、骑士教育是一种培养骑师的学校教育 4、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三、简答(每题十五分) 1、简述当代教育制度改革方向 2、美国公立学校特点 3、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4、定量研究报告的内容 四、论述(每题二十分) 1、谈谈你对教育回归生活的认识 2、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 3、品德培养与改进的条件 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五、材料(3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