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

绵绵:双关,表面上形容春天芳草绵延不绝,实际上指相思连绵不断。远道:远方,代指远方被思念的人。这两句以草茂盛兴起,比喻人正值青春年华。

宿昔:同“夙夕”,昨夜。

展转:反复思量。

入门:指从远方归来的其他人。媚:爱。言:问,慰问。

双鲤鱼:书信,古人把信放在木函中,木函是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烹鲤鱼:拆开信函。尺素书:指信书,古时写信写在一尺一寸长的帛或木板上,故称“尺素”或“尺牍”。

长跪:两膝着地,伸直腰板跪着,写思妇急切了解书信内容的心情。

加餐饭:意在劝慰妻子保重身体。长相忆:经常思念。

【赏析】

这首诗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是一首闺妇思夫诗。

全诗共 20 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青青河畔草”到“展转不可见”。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大意是:丈夫离家远行不能终日思念,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大意是:刚刚梦见丈夫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现丈夫原来还是在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的大意是: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外乡各地漂飘漂泊不能相见。

第二层从“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凉。“入门各自媚,谁肯相

为言”的大意是: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第三层从“客从远方来”到“下言长相忆”。这一层是写喜获夫信的情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说: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书信。“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说: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书信,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是说: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全诗只有100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使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汉乐府两首(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练习题

18 汉乐府两首 演练提升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夙昔(sù)上邪(yé) 邪恶(xié) B.遗留(yí)遗我(wèi)烹饪(rèn) C.饮马(yìn) 啜泣(chuò)拾掇(duo) D.夏雨雪(yǔ)窟窿(kū)穹隆(qióng) 解析:D项中”雨”应读”yù”。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眺望窈窕呱呱落地 B.揶揄棉子绵里藏针 C.笤帚垂髫天真无邪 D.枯燥暴躁稍安毋躁 解析:D项,稍—少。 答案:D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上:指天。 B.长命无绝衰绝衰:断绝衰减。 C.山无陵,江水为竭陵:指丘陵。 D.冬雷震震,夏雨雪雨:这里用作动词,”降下,落下”。 解析:C项,”陵”应为”山峰”。 答案:C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无陵, ,冬雷震震,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青青河边草,。 (3) ,下言长相忆。 答案:(1)江水为竭夏雨雪 (2)绵绵思远道 (3)上言加餐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选自《敦煌曲子词》) 5.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 解析:可以结合《上邪》来分析这首词的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词与《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青山烂”和”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都是用来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以常情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表明自己海枯石烂不变心。 (二)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6 7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①阿谁: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②。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⑦。中有尽素书⑧。长跪读素书⑨,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⑩。 1、注释: ①绵绵,延续不断,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②宿昔,指昨夜。 ③展转,亦作"辗转"。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④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⑤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⑥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⑦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⑧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指代信。 ⑨长跪,伸直了腰跪着。 ⑩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加餐食,美味隹肴,因为古代生活不易,孟子曾有"老者衣帛食肉"的说法,日常美食的享用,非得要老年人或富贵人家不可;尤其是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三餐不继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惨事。 2、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林庚)

教育资料 《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林庚)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而所谓两面也就是人生的全面。整个的人生中自然含有一个生活的态度,这就具体地表现在成为《楚辞》与《诗经》传统的产儿。它一方面不失为《楚辞》中永恒的追求,一方面不失为一个平实的生活表现,因而也就为建安诗坛铺平了道路。 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感受。这一段如是,下一段也如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把整个的人生表现在一个刹那的感觉上,又都归于一个最实在的生活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不正是当时的情景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正是当时的信心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诗经》与《楚辞》因此才有了更深的默契,从《楚辞》又回到《诗经》,这样与《鹿鸣》之诗乃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莫非由于“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吗?古辞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有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既是刀,就应该雪亮;既是盐,就应该雪白,那么就不必问山与海了。 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

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妻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 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⑼金钲:锣声。 ⑽绝漠:大漠。 ⑾干戈:指武器。 ⑿戢:收藏。 ⒀原隰(xí):原野。 ⒁纪石:刻石纪功。 ⒂荒裔:边荒。 ⒃戎衣:战士。 ⒄灵台:周代台名。 【创作背景】 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译文 原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绕树三匝,何枝

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 所? 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 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 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 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 待。《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才 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②。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⑦。中有尽素书⑧。长跪读素书⑨,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⑩。 1、注释: ①绵绵,延续不断,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②宿昔,指昨夜。 ③展转,亦作"辗转"。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④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⑤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⑥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⑦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⑧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指代信。 ⑨长跪,伸直了腰跪着。 ⑩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加餐食,美味隹肴,因为古代生活不易,孟子曾有"老者衣帛食肉"的说法,日常美食的享用,非得要老年人或富贵人家不可;尤其是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三餐不继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惨事。 2、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形容大雪诗句

形容大雪诗句 导读:大雪来了,一个字冷,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形容大雪诗句,欢迎来参考! 1、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2、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崔道融《梅花》 6、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李白《独不见》 7、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刘方平《春雪》 8、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王十朋《红梅》 9、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10、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11、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13、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14、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1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沁园春·雪》 16、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17、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孔夷《南浦·旅怀》 18、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律然《落梅》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0、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1、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 22、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23、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24、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25、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马戴《出塞词》 26、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27、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曹雪芹《残菊》 28、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29、造化可能偏有意。——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0、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31、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32、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方以智《忆秦娥·花似雪》 33、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4、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3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36、背窗雪落炉烟直。——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37、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38、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李商隐《对雪二首》 39、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边塞诗《饮马长城窟行》

边塞诗《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作者:李世民朝代:唐代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饮马长城窟行》注释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朔吹:北风。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原野。 纪石:刻石纪功。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及注释 注释 ①绵绵:连绵持续之貌。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持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持续的情思。远道:犹言“远方”。 ②远道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反复,想也是 白想。 ③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④“梦见”两句: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⑤展转:同“辗转”。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⑥“枯桑”两句: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 我的想念。闻一多《乐府笺》云:“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⑦“入门”两句: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 谁肯来安慰我一声?媚,爱。言,《广雅》云:“言,问也。”

⑧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 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按以鱼象征书信,是我 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⑨烹鲤鱼: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烹,煮。 ⑩尺素书:指书信。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 “尺素”或“尺牍”。这句是说打开信函取出信。长跪:古代的一种 跪姿。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长跪是将 上躯直耸,以示恭敬。“上言”两句: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 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餐饭:一作“餐食”。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地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 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 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 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 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 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 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饮马长城窟行》鉴赏 行,古的一种体裁。王灼《碧鸡漫志》:“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 有引,有行有曲。”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是封建帝王中最为人称 道者。《旧唐书太宗本纪》里赞日:“贞观之风,至今歌咏。”其文 治武功可想而知。又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于时海内渐平, 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 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唐太宗勤于创作,逐渐形成了秀丽勃发、沉渊明丽、高亢爽朗

短歌行赏析介绍

短歌行赏析介绍 说道曹操, 大家一定就联想到三国那些烽火狼烟岁月吧。 但是曹操其实也是 一位文学 大家,今天就来分享《短歌行 》赏析。 《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 它本来是一个乐曲名称。最初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同名诗有 24 首,最早 是曹操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 现在当然是不知道。 但乐府 《相和歌·平调曲》 中除《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 “长歌正激烈”, 魏文帝曹丕 《燕歌行》 “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 《艳 歌行》 “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 认为“长歌”、 “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音乐特点。《短歌行》这 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现在 所能见到最早《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 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是其中第 一首。 这首《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 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统治基础,打击反动世袭豪强势力, 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 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诗歌 形式,含有丰富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他所坚 持主张,配合他所颁发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那么愁是什么呢?原来他是 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 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 位高权重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 那该有多大宣传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 中真有“贤才”话, 看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 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2017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 一、书写与卷面(5分) 1.书写(3分) 2.卷面。(2分) 二、积累与运用(31分) 3.(12分)默写。(12分) (1),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1)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2)茅檐低小,。(《清平乐?村居》) (1),无言谁会凭栏意。(《蝶恋花》) (1)关关雎鸠,。(《关雎》) (1),一任群芳妒。(《卜算子?咏梅》) (1)高峰入云,。(《答谢中书书》)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戚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亲所好,;亲所恶,。(《弟子规》) (10),关锁门户,。(《朱子家训》) 4.根据提示填空。(4分) (1)“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语十则》),我们满腔热情欢迎世界各国政要相聚中国,共商发展大计。 (2)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舍生而取也者也”,是孟子的选择;“?”,是文天祥的选择;“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是夏完淳的 选择。 5.名著阅读。(4分) (1)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 软款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师傅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行者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覆,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

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个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因为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很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因为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 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想内容】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名句赏析】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 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 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

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五年试题汇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1分) 【答案】 ①夸张 ②爱国热情评分说明:(1)一(5)题共8分,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6)题(2分)每小题各1分,第②小题只要有“爱国”字样,即可得分。

语文样题及词语解释答案

Ⅵ.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样题) 大学语文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全卷共12页,其中试题6页,答题纸6页。 2.用墨迹为蓝(黑)色字的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3.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B.《楚辞》 C.《乐府诗集》D.《九歌》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B.《史记》C.《左传》D.《国语》 3.喜用“菊”“酒”等诗歌意象的东晋田园诗人是 A.谢灵运B.屈原C.陶渊明D.孟浩然 4.下列诗人属于“初唐四杰”的是 A.王勃B.李白C.王维D.张若虚 5.以“沉郁顿挫”为诗歌主要风格的唐代大诗人是 A.杜牧B.李商隐C.杜甫D.刘禹锡

6.下列作品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A.《燕歌行》B.《氓》C.《关山月》D.《行路难》 7.下列作品属于马致远的是 A.《汉宫秋》B.《牡丹亭》C.《西厢记》D.《窦娥冤》8.“唐宋八大家”中属于唐代的作家是 A.苏轼B.柳宗元C.王安石D.苏辙 9.辛弃疾的词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稼轩长短句》D.《东坡乐府》10.成语“望洋兴叹”出自 A.《庄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1.下列作品属于清代的是 A.《金瓶梅》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12.陆游的号是 A.放翁B.莲蓬居士C.玉谿生D.香山居士13.下列作家属于创造社的是 A.冰心B.郁达夫C.巴金D.蔡元培14.下列作家属于当代朦胧诗派的是 A.舒婷B.戴望舒C.郭沫若D.张洁 15.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家是 A.契诃夫B.普希金C.海明威D.莫泊桑 16.下列小说以“湘西世界”为写作背景的是 A.《苦恼》B.《萧萧》C.《百合花》D.《断魂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