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及其对传统的继承

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及其对传统的继承

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及其对传统的继承
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及其对传统的继承

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及其对传统的继承

姓名:许浩然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摘要:当前在国民的普遍认知中,存在有很多对西方文明的偏见和误读、对西方的政治现状认识不清的状况。本篇论文试图捋清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探讨其现代民主制度对传统的继承,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政治文明。

关键词:西方国家政治文明民主希腊罗马

一.概述

这篇论文探讨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及其对传统的继承。首先,应该对题目做一个限定和规范,以免论文内容离题太远而显得空泛。这样也可以使读者对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一要明确的是,在这里,“西方国家”不是地理学上的概念,而是政治学上的概念。西方国家又称西方世界,在本篇论文中是指西方的意识形态占主流的国家,主要包括西欧诸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这里的西方国家不包括中东欧、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土耳其、以色列、日本等国,不仅考虑了该国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也参照了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在探讨“西方国家”一词所应该包括的范围时,我排除了经济发展欠佳的土耳其等国和在历史渊源上与西方的文化传统相差甚远的日本等国。因此这里所指的“西方国家”在政治和文化意义上是极具代表性的。

其次,不仅“西方国家”一词所指代的对象具有代表性,西方国家所具备的现代民主特征也应该是西方国家所共有的,在西方整个的文化体系下具有普遍性和普世价值的、有普遍意义的特征,而非是个别西方国家所单独具备的、和本国的独特国情息息相关的特征。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传统”一词。“传统”包括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我所要追寻的传统并非是指西方文化自产生和发展以来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主要是指发展和鼎盛时期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文明。因此,西方世界一贯而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

希伯来和早期希腊文明、欧洲中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以及近代以来产生的传统便对排除在外。时间上的隔离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窥探西方国家的现代民主特征与传统的一脉相承。

二.“民主”一词的含义与由来

民主(英语:Democrac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由Demos(人民)和Kratia(权威或统治)组成,意为由人民统治,原意是指“人民的统治”或“多数人的统治”1。从字面上看,“民主”一词代表着主权在民,即“人民做主”。它本被用来形容公元前五世纪,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中的一种政治制度,相对于将权力交给单一个人的“独裁”。在十八世纪以前,“民主”的含义较为清晰,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进入十八世纪以后,“民主”的含义越来越模糊,却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现在,“民主”一词一般被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一般认为,民主起始于古希腊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时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使用了“民主”的概念,用来指代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即城邦事务是公民大会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最后裁决,以使权力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2。第一次用“民主”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中文文献是惠顿(Henry Wheaton)所著《万国公法》中译本。,《万国公法》中出现了17次“民主”,同时包含republic和democracy两种意义3。发展到现代,民主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制度。作为一种观念,民主是由西欧近代启蒙学者提出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民主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形成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

总结下来,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表现如下:

1邓芳萍,《浅析民主的概念》,《改革与开放》2010年10月刊

2邓芳萍,《浅析民主的概念》,《改革与开放》2010年10月刊

3徐时仪,《“民主“的成词及其词义内涵考—兼论西学新词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刊

1.以民族国家为背景,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起源于

西欧,与西欧现代性的形成和早期民族国家的构建有着紧密的

联系,是推动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历史力量。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早期民族主义呈现出多种面貌和不同的发展路

径,形成了英国的自由的民族主义、法国的民主的民族主义、

德国的整合的民族主义和美国的宪法民族主义等不同类型。但就总体而言,以建立民族国家为主要诉求,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是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是人类理性的产物4。在帝国主义国家阶段,西方国家未能建立起民主制度,国家政权掌握在占人口少数的统治阶级手里。而在演变为民族国家之后,西方国家在更大规模的政治共同体中建立了民主制度。这时的“民主”是不同于古代希腊城邦“民主”的新事物。

2.以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为基础,且政治权利具有普遍性和

平等性。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在财产上或许是不一样的、有很大差异的,但他们在享有国家政治权利上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是国家的基本单元,也是政治权利的主体,他们构成现代民主的基础。西方民主由少数人的民主发展为全民的民主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首先是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然后破除等级身份的限制,平民出身的富人跻身统治阶级。然后又降低财产资格的限制,一般的有产者获得了政治权利。最后又逐渐取消了财产资格的限制、种族的限制和性别的限制。至此,西方国家的民主发展为全民民主5。

3.民主选举。国家的最高决策者由定期的公平竞争选举产生,全

体成年公民均享有选举权,这是现代代表民主制的核心特征。

在西方现代民主国家,允许任何政府的反对党派公开存在,执政党是轮换的,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也是不固定的。

4.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相结合。绝对化的人民权力会产生极权

主义的民主,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蛮横无理地将其意志强加给反对的少数人,少数人的人权遭到破坏。因此在法治精神的影响下,“民主”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每一个人

4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引自从日云主编《西方文明讲演录(第二版)》第三讲《西方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的人权和基本权利均受到法律的保障,少数人有对多数人进行监督的权利6。

5.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西方国家现代民主以多党制、公民社会

和自由媒体为支撑。受个人主义思潮和自由、平等精神的影

响,公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去,积极行使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利,发表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看法。因而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法律的保障。在野党监督执政党合理地行使国家权力。自由媒体监督政府,并通过信息的发布促进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在西方民主国家里,公民有极大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热情,这是现代公民高素质的体现。

四.现代民主对古希腊和罗马传统的继承

公元前600年之后,古典希腊和罗马文明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古典”一词源于拉丁语classicus,意为“第一流”。兴盛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希腊文明和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的罗马文明对以后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明具有世俗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使国家更加独立于祭司阶层之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从有组织的信仰条件的专断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类自由和个人利益的理想超出了构成两河和尼罗河文明的专制主义和集体主义。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原始民主形态对西方国家的现代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

古希腊城邦最早孕育出公民观念。公民作为一种政治身份,最早出现于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之中,对城邦有很强的附属性,并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然而不同于西方现代的“公民”,古代希腊人并没有现代人的权利观念。希腊的公民身份是作为一种特权存在,以排斥其他人和对其他人的奴役为前提8。希腊公民是由纯属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身份团体,占成年居民四分之三的所有的妇女、侨居的外邦人和奴隶全被排斥在外,只有剩下的四分之一才能行使所谓的公民权,充分参与各种政治活动9。希腊人的公民观

6根据从日云主编《西方文明讲演录(第二版)》第三讲《西方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7见【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8从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

9【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念主要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认知。西方国家在批判地继承这种公民观念的同时,也汲取了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社会契约理论,并在现代逐步地扩大了“公民”一词所包括的范围。

西方国家的现代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法治传统,尤其受到罗马法很大的影响。这种从古代希腊、罗马传承下来的法治传统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人的观念,使西方人养成了尊重法律、遵守规则的习惯。罗马的法律法律体系肇始于大约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并在元首制时期发展到巅峰。在法学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罗马法包括三个分支: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民法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所有民族,而自然法则是哲学的结晶,是人自然享有的不受侵犯的基本权利10。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这有效地支撑了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发展。

五.结语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黑暗的中世纪迈向制度健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在这段历史中,既有伟大先哲思想的火花迸发的时刻,也掺和着罪恶的黑奴贸易。了解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的特征,考察其发展的路线以及继受自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消除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偏见,更好地看待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芳萍,《浅析民主的概念》,《改革与开放》2010年10月刊

2.徐时仪,《“民主“的成词及其词义内涵考—兼论西学新词对中国思想文化

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刊

3.从日云主编《西方文明讲演录(第二版)》第三讲《西方政治文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从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

5.从日云,郑红,《论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起源》

10【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6.【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7.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完美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完整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47页)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这一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1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1 什么是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践履爱国主义行为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宽阔的眼光实践的眼光创新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书本欣赏《百年民族精神颂》----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辛亥革命精神颂五四精神颂井冈精神颂 长征精神颂延安精神颂抗战精神颂创业精神颂“两弹一星”精神颂抗洪精神颂改革精神颂。三、做忠诚的爱国者爱国名人掠影钱学森的中国情节爱国名人掠影肖邦的爱国心(1)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3)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 * 讲授内容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列宁列宁故居列宁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邓小平故居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是不畏强暴的。现在,一些留学生想在国外多留一段时间,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是理解的,但无论如何不能丧失爱国心。―― 江泽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 耻。――胡锦涛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如何做坚定的爱国者?课前思考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名言欣赏李大钊: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清??顾炎武: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肖邦:爱祖国高于一切。拿破仑:人类最高的道德心是什么?那就是人们的爱国心。西塞罗:祖国是人民的共同父母。*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湖南常德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 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教案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明确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 3、如何理解当前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4如何将爱国意识转换为爱国行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课程导入:展示钓鱼岛事件升级后我国国内民众的爱国游行示威运动图片,以及打砸抢烧事件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怎样看待钓鱼岛问题游行运动中得打砸抢烧事件? 我们应当怎样爱国?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警告,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引发许多国人的愤慨,并以各种合理、合法形式支持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抗议日方的单方面行径,这些都是爱国心的合理体现,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连日来,成都、西安、长沙等中国城市却出现了这样一群“爱国者”、“爱国行为”和“爱国现象”——他们或闯入带有“日本元素”的店铺肆虐,或成群结队打着“抵制日货”的旗号,在街头冲砸他人的日系车辆,或对无辜的日籍华侨围攻、谩骂和侮辱,或对批评、反对、甚至仅仅不支持其行为的人极尽攻击谩骂。 “爱国者”用语言或肢体暴力“打日寇”、“惩办汉奸”,冲砸开发区或商业区建筑、商业设施,用移花接木等方式凝聚仇恨,用煽动性、侮辱性和刺激性语言攻击他人,是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 地出现连日砸他人日系车、在日料店吃霸王餐、借“抗日”哄抢珠宝店,甚至当街趁乱哄抢公民的手表、首饰等个人财物,以“群众正义愤怒”为名冲击、毁坏工厂、商铺、办公室及其设施等行为,在青岛丰田4S店,西安日资鼓楼饭店的熊熊火光中,在“强逼他人爱国”、打砸抢烧的影响下,各大城市包括伊藤洋华堂商场、711便利店、全家便利店在内的日资百货、日系商场纷纷关门歇业。 9月15日,西安市民李建利驾驶日系车途中遭遇反日示威人群。随后车辆遭十几个人打砸,事发当天视频显示,李建利的卡罗拉轿车遭围堵后,他手持一块砖头护车,同犯罪嫌疑人发生冲突,被后者用一把U形钢锁重击头部四下,他的颅骨被砸穿,当即倒地昏迷。 在车被砸时,李建利妻子曾哀求,“都是老百姓辛苦攒钱买的车,我们买日本车不对,以后不买了,好不好。” 送医后,西安市中心医院对李建利做出的诊断为,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 10月2日,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刑警大队侦查员赵飞发出微博,称已抓住重伤西安市民李建利的犯罪嫌疑人。随即,莲湖分局刑警大队官方微博@莲湖刑警确认了这个消息:“9·15李建利被伤害案告破,嫌疑人蔡某被成功抓获。” 冒烟的街区,翻倒的汽车,脸孔扭曲的人,这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景象,而更像是可怕的蒙昧图景。这不是真正的爱国者所为,真正的爱国者是不会损害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利益的。这里头涌动着以爱国为名的无端戾气,包裹着纷繁社会矛盾的曲折表达,夹杂着意图改变现状的民粹情绪。如果任由这种势头继续下去,不仅钓鱼岛问题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就连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无法保障。 买日系数码产品的中国人,购置日系汽车的中国人,只是在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开设日本料理店的中国人,只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谋求生计。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中国人,都有同样的中国心。日系相机和汽车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国人用辛苦赚来的钱买的。日餐店也不是日本人无偿援建的,同样是国人投入金钱和时间建起来的。所有这些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打砸是强盗行径,是必须要受到谴责和制裁的行为。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过xx就是平安夜了,想必同学们对它期盼以久,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贺卡或者小礼物吧。但是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气的最后一个——冬至,对它关心的同学们可能就不太多了。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不,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的失去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说起感恩节、万圣节或者是愚人节,不少同学一定会头头是道。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同学们又能说出多少呢?这种的现状,就像我们是一群站在金山上的淘金者,只看到远处少得可怜的一

袋金币,而忽视了脚下的宝藏,任它被历史的风沙埋没,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人偷偷挖去,从此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想,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我们既不能对她熟视无睹,更不能对她失去信心。虽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已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对众多的外来文化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它再铺天盖地、再来势汹汹又有何惧呢!这些渗透进来的外来文化只会成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一块块基石。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例,我校每年九月举办浩大的祭孔典礼,每周一早晨齐声诵读的国学经典……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播下了继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今天,历史与未来将由我们承接,中华文化的接力棒更要我们相传。同学们,此刻请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躬身实践的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A.中国共产党 B.中国无产阶级 C.中国精英集团 D.中国人民 难易程度:易答案: A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 A.大力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B.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设新中国 C.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D.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难易程度:易答案: B 3.国家的核心利益是()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国家经济的发展 C.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D.维护民族团结 难易程度:中答案: A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促进世界和平 B.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C.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难易程度:中答案: C 5.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C.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难易程度:难答案: D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勤劳勇敢 B.自强不息 C.改革创新 D.爱国主义 难易程度:易答案: D 7.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族主义 D.共产主义 难易程度:易答案: A 8.()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难易程度:难答案: A 9.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这一主题。 A.海内统一 B.天人合一 C.公平正义 D.爱国兴邦 难易程度:易答案: D 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 B.勤劳勇敢 C.改革创新 D.团结奋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

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所以,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就是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就是要具有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作为广大中华儿女的一员,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从而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二 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蒙面持刀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造成28名群众遇难、113名群众受伤。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暴徒行径令人发指。案件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政法机关迅速组织力量全力侦破案件,依法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坚决将其嚣张气焰打下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却背弃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残忍的杀害自己的骨肉同胞,企图制造恐慌分裂国家,他们的行为必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和声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位公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来试图切断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北京时间3月8日1时20分,马航MH370航班在越南胡志明空中管制区同管制部门失去通讯联络,同时失去雷达信号。这架航班的乘客来自于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53人来自中国大陆,还有一名中国台湾乘客。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外交、民航、海上救捞以及海警等综合措施在内的救援手段。除了要求马来西亚方面尽力救援外,更是派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强救援团队,先后派出8艘舰艇到相关海域进行搜救工作,并提供10颗卫星支持救援工作。虽然马航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中国政府仍然要求相关国家继续尽全力搜救,并予以最大程度的配合。马航事件也同样牵扯着每个中国人民的心,无数的网友自发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名义为马航乘客祈福,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希望他们在天堂里再无同样的悲剧。国家对人民的爱,人民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以及人民对国家的爱将爱国主义的大怀抱充得满满的。国家和政府不会放弃任何一线生的希望,人民也会紧紧地团结起来为自己的骨肉同胞送上自己的爱。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中共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儒家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一直被继承延用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传、继承延用下来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扬的东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别是被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严重阉割装饰过以后,几乎只是一种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为这样,人们一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就反感,就有气,就要彻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盘西化来取代它。其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可悲的是,因为多数文化都不利于独裁专制,而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独裁政治制度以后,独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只有强化,没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独裁统治的古代优秀都被打压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实际继承延用下来,更无从发扬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了。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我不赞成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忠君文化,就是弘扬独裁文化,就是弘扬奴婢文化!要振兴中华,要使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应该重新认识、弘扬、发展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如何弘扬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都表现出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真理,那么这种文化继续传承必将对社会造成影响,也算不上优秀的文化了。坚持真理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弘扬和发展的古代优秀文化之一!

论述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

论述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5.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简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当今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民族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就开创了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

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因此,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子孙应尽的义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搞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启迪和引领,只有传承并发扬,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绝,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内涵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政和二中郑有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 【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