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检验教案

微生物检验教案

微生物检验教案
微生物检验教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学习指导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主要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和系统的检出病原体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课程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学生使用,课程总学时数为74,其中实验15,复习2学时。课程使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为教材;参考教材为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考试辅导丛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二、总体要求

1.细菌的生理学、化学、遗传变异、感染与宿主免疫与耐药性等细菌生命活动规律

2.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3.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4.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5.临床上重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6.真菌的基本性状、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分类其主要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定义。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检验医学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解析

一、微生物定义、种类、存在、和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内容和郭霍原则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细菌大小及其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菌各种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及在细菌检验中的作用。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细菌生长繁殖方式和生长速度,细菌生长曲线意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繁殖方式、速度及其生长曲线;细菌的人工培养的培养基、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观察。掌握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中间代谢、发酵、呼吸、有氧呼吸、厌氧呼吸概念,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及其吸收。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方法、机制和适用范围。熟悉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大小和形态及它们受细菌种类、菌龄和环境因素影响)

二、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肽聚糖骨架及其联结方式;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成;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和周浆间隙;不同组成的细胞壁与革兰染色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和圆球体)的临床意义)

三、细胞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胞膜和真核细胞膜的异同点;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中介体)

四、细胞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核蛋白体、异染颗粒、质粒)

五、核质的特点和功能

六、细菌的特殊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鞭毛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菌毛的定义、分型、作用与意义;荚膜与糖萼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芽胞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

八、细菌的物理性状带电现象,巨大表面积,半透明和渗透压,光学性质。

九、细菌分解代谢和生化反应糖分解、蛋白质分解。

十、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十一、细菌生化反应与鉴定技术(生物化学鉴定;数值编码鉴定;血清鉴定。生化反应的原理;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

第四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等基本概念,温度(高、低)对细菌的影响,高温消毒灭菌法。

二、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了解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和噬菌体生物学性状,细菌素。

第五章细菌遗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突变的类型、规律和发生机制,诱变剂的种类;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机制,转座子的分类和转座的意义;质粒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接合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高频率重组菌株和F’质粒的概念;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转导的机制及意义;细菌转化的机制和人工转化的原理及意义。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的机制;耐药性变异。熟悉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结构特点,细菌DNA复制、表达和调节,细菌的质粒基本特性,质粒的分类,F质粒、R质粒,细菌的插入顺序及转座子,转座噬菌体,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增殖和宿主相互关系,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变异类型(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培养特性的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三、微生物变异的机理(突变,细菌基因物质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传染病的概念、病原菌感染类型及其传播方式。掌握病原菌的致病性;条件致病菌的意义、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引起内源性感染的机制。掌握医院感染的类型、途径及病原菌的特点。掌握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的概念、人体重要的正常菌群、菌群检测指标熟悉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人体的关系;熟悉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组成。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正常菌群概念。

二、宿主与菌群的相互关系(有益菌、条件致病菌、病原菌)

三、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宿主免疫反应(病原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分为外毒素内毒素两种)

四、病原菌与传染病;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五、人体菌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微生态诊断。

第七章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掌握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掌握细菌的分类系统;细菌的分类方法。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细菌和原核生物界;真菌和真菌界;病毒和病毒界)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细菌的双命名法;细菌的伯杰分类系统和CDC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生理学与生物学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 DNA G+C mol%、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硷基序列测定)

四、病毒的分类方法(ICTV分类;习惯分类法)

掌握(1)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2)细菌的双命名法;熟悉(3)细菌的伯杰分类系统和CDC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掌握(1)生理学与生物学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2)遗传学分类法- DNA G+C mol%、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硷基序列测定

四、病毒的分类方法

熟悉(1)ICTV分类(2)习惯分类法

第2篇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

第八章到第十章要求见实验部分

第十一章细菌的生化试验

一、熟悉常用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原理及用途。

二、掌握生化反应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判断。

第十二章血清学试验

一、掌握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二、熟悉细菌的血清学诊断。

第十三章动物实验

一、熟悉实验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动物采血法。

二、了解实验动物的分类和选择、饲养,常见细菌性疾病动物接种和鉴别诊断。

第十四章菌种保存与管理

熟悉菌种保存的方法和保管技术及规章制度。

第十五章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量化设备和新技术

一、熟悉细菌检验新技术。

二、了解自动化、微量化设备。

第3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

第十六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葡萄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鉴别甲型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试验。肠球菌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奈瑟菌属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细菌其致病因素及所致主要疾病。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葡萄球菌属分类(与链球菌属的鉴定要点;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致病物质、致病特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 微生物学检查(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结果的评价和报告)。

二、链球菌属分类(按溶血性分为甲、乙、丙三大类;按Lancefied分类)、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临床意义(致病物质、致病特点、) 微生物学检查(检验程序,检验方法、链球菌分群试验、血清学反应-抗链球菌溶血素“O”、结果的评价和报告)。

三、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生化反应-胆汁溶菌等、抗原结构)、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

四、肠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临床意义(医院感染,耐药菌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微生物学检查(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种间鉴定)

五、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抵抗力抗原结构与分型,流行菌群)、临床意义(传染源,传播途径,鼻咽炎,菌血症,脑膜炎,带菌者)、微生物学检查(保温送检,检验程序,检查方法)

六、淋病奈瑟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临床意义(性病、新生儿眼结膜炎、耐药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和运送;分泌物涂片、分离培养、鉴定)

七、布兰汉菌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所致疾病

八、实验内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形态染色、菌落特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链球菌(甲、乙、丙三型)、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淋病奈瑟菌阴道涂片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

第十七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肠杆菌科的命名与分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耶尔森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沙雷菌属、哈夫尼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概述(肠杆菌科定义、命名与分类、共同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二、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致病因素、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肠道感染、微生物学检查)

三、沙门菌属(血清学分类、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沙门因子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四、志贺菌属(血清学分类、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传染源、传播方式、微生物学检查)

五、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六、耶尔森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鼠疫、小肠结肠炎和微生物学检查)

七、沙雷菌属、哈夫尼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八、实验内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肥达试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

第十八章弧菌科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非O1群霍乱弧菌、O139、气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变异性、抵抗力;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二、非O1群霍乱弧菌(血清学分型)

三、O139血清学分型(血清学分型)。

四、副溶血弧菌(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嗜盐性、耐碱性,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神奈川现象,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耐热溶血毒素和类似毒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五、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分类,气单胞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六、实验内容-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形态观察、菌落观察、生化反应;霍乱弧菌分型试验、副溶血弧菌鉴定试验。

第十九章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的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了解以上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解析

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选择培养基、与慢性胃炎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快速脲酶试验、碳标记呼吸试验、PCR检测HP、分离培养和鉴定、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

第二十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掌握厌氧菌的概念、种类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厌氧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要求及方法,厌氧菌的检验程序,厌氧培养方法。无芽胞厌氧菌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的意义、常见种类、细菌学特性与细菌检验方法。厌氧性细菌的概念、分布及其在临床各科中感染的普遍性;厌氧菌的分类;厌氧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厌氧菌分离与鉴定。

熟悉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无芽胞氧菌的常见种类及其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概述(分布特性、种类;厌氧菌感染因素;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特征)

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标本的采集方法;标本的运送-无氧小瓶运送法、针筒运送法、厌氧袋运送法、大量液体标本运送法;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厌氧培养法-厌氧罐培养法、抽气换气法、气袋法、厌氧手套箱法;鉴定试验-形态染色、菌落性状、抗生素敏感性鉴定试验、生化特性、气液相色谱分析)

三、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四、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群、产黑色素类杆菌群和厌氧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五、实验内容(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芽胞染色;庖肉基生长现象、卵磷脂酶试验、汹涌发酵、动物试验-毒素被抗毒素中和,脆弱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形态染色、厌氧培养、生化反应、胞外酶快速试验。

第二十一章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及检验

掌握嗜血杆菌属主要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生物学形状和微生物学检查、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嗜血杆菌属临床意义、白喉棒状杆菌临床意义、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临床意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临床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嗜血杆菌属(主要菌种、形态染色、培养-X、V因子、卫星现象、生化反应;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二、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炭疽毒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三、蜡样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卵磷脂酶试验、临床意义

四、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五、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形状-形态、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亚碲酸钾培养基、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临床意义-白喉外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预防接种、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

六、实验内容- 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卫星现象、X+V因子试验;白喉棒状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和Elek平板毒力试验;蜡样芽胞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和活菌计数;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产单李斯特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

第二十二章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分枝杆菌属主要种别;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分枝杆菌属(共同生物学性状;主要种别;国际上应用的分类)

二、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抗酸阳性、分枝生长、Much颗粒,专性需氧培养、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菌体成分和抗原,变异及抵抗力,临床意义、Koch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涂片检查、分离培养、核酸检测)

三、非典型分枝杆菌分类、与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别。

四、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五、实验内容(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法检查、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菌落观察、培养)

第二十三章非发酵菌及检验

掌握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概念、种类和初步鉴定特征。熟悉假单胞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掌握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熟悉荧光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一、概述(非发酵菌定义、主要菌属、假单胞菌分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三、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主要菌种、临床意义,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条件性致病菌)。

第二十四章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及检验

熟悉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军团菌、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检验。

了解以上菌的致病、免疫、防治原则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

第二十五章至二十九章

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相互之间的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熟悉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人类感染密切的菌种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螺旋体概述(形态结构、活泼螺旋式运动、培养特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性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二、支原体概述(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pH、马或小牛血清、微氧环境、油煎蛋样菌落,生化反应-葡萄糖、精氨酸、尿素、CCU,临床意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支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立克次体概述、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

四、衣原体概述、生物学性状(独特生活周期)、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第4篇病毒学及检验

第二十章真菌学检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真菌的基本特征、分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医学上重要的真菌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了解医学上有关的真菌性疾病与病原性真菌。

概述生物学性状(营养体、繁殖体、孢子),分类与致病,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非培养法、培养法)。

课程内容

一、真菌形态结构与形态学检查(孢子及菌丝的光学显微镜检查)

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分离培养技术-点滴法、不锈钢圈小培养法、形态学鉴定)

三、医学上重要酵母菌

四、念珠菌(临床意义,真菌检验和血清学诊断)。

五、隐球菌临床意义,真菌检验。

六、二相性真菌特征,真菌检验,血清免疫学试验。

七、曲霉菌特征,分离鉴定,血清免疫学诊断。

八、毛霉菌特征,分离鉴定,血清免疫学诊断。

九、皮肤真菌临床意义,真菌检验(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鉴定)。

第三十章病毒基本性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功能;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增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熟悉病毒体大小、测量单位、基本形态;理

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课程内容

一、病毒体的形态结构(病毒大小与形态;病毒结构:核心、衣壳、包膜、辅助结构;核衣壳对称型)。

二、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三、顿挫感染与缺损病毒。

四、干扰现象(干扰类型、干扰机制、干扰现象意义)。

五、亚病毒(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六、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温度、 pH、射线、脂溶剂)。

第三十一章至三十二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病毒学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及病毒增殖的指标;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及原理;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的原则。

课程内容

一、病毒学检验原则

(直接检查病毒体、病毒核酸和病毒抗原;分离培养鉴定病毒体、病毒学清学诊断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

二、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标本的运送和保存,标本的处理,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鉴定,病毒培养结果的报告)

三、病毒血清学诊断(原理、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TCID50、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四、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病毒胞内抗原检出,病毒胞外抗原检出;光学显微镜检查病毒包涵体;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查病毒体)

第三十三章至三十七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SARS-Co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熟悉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课程内容

一、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

(1)病毒分类(2)临床意义(3)微生物特性(4)微生物检验

二、疱疹病毒

(1)疱疹病毒的种类(2)共同特点(3)单纯疱疹病毒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致病性和检测方法。

三、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1)流感病毒、SARS-CoV的分类方法、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2)所致主要疾病及发病机理。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1)形态结构(2)传播途径、(3)常用实验室检查法的原理熟悉(4)致病机制、培养特性

第6篇临床标第7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与质量控制

第四十章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2掌握常见标本(血、尿、粪等)等微生物检验。

3熟悉常见标本中常见的微生物。

第四十一章细菌对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掌握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扩散法和稀释法的原理、操作、结果判断及正确发报告)

二、了解结核杆菌,厌氧性菌和真菌的药敏试验。

5熟悉联合药敏试验。

第四十二章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

一、掌握实验室安全防护。

二、熟悉细菌检验一系列工作中的质控内容和措施及评价。

实验部分88学时:

第八章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实验一:(2学时)

一、明确微生物实验室规则并自觉遵守。

二、掌握革兰氏染色剂的配制。

三、常用实验仪器的领取。

实验二:(2学时)

一、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三、掌握不染色标本检查(压滴法或悬滴法)的操作和结果观察。

实验三:(2学时)

一、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操作、原理、结果观察及意义),能正确填发检验报告单。

第九章培养基

第十章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实验四:(2学时)

一、掌握PH比色管的配制及比色的基本方法。

实验五:(2学时)

一、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装、接种环的制备等。

二、棉塞制备等。

实验六:(4学时)

一、掌握基础培养基(固、半固、液)的制备。

实验七:(2学时)

一、掌握无菌技术,建立无菌观念;明确无菌操作时注意要点。

二、熟悉培养基种类和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三、进行细菌接种技术的训练。

实验八:(2学时)

一、基础生化反应,接种基础生化反应管一套。

二、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

实验九:(4学时)

一、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二、观察生化反应的结果。

三、熟悉分析观察生化反应结果时的注意事项。

四、掌握生化反应结果的判读与报告。

五、小结。

实验十:(4学时)

一、掌握兔(羊)的采血法。

二、掌握细菌动物接种法。

三、了解感染后动物的饲养与观察。

四、了解感染后动物的解剖。

第十六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球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细菌感染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和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KB法),并正确填发报告单。熟悉病原性球菌,属种之间的鉴别试验。

实验十一:(4学时)

一、掌握常用球菌培养基的制备。

二、进一步熟悉PH值的校正。

实验十二:(2学时)

一、接种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各一套。

实验十三:(2学时)

一、上次结果观察。

二、常用球菌生化反应。

实验十四:(2学时)

一、上次结果的观察与判读。

二、药敏试验。

实验十五:(2学时)

一、结果观察。

二、熟悉抗链“O”试验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三、球菌试验小结。

第十七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掌握埃希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菌属细菌感染的标本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报告检查结果。熟悉肠杆菌科微量生化鉴定。熟悉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操作,结果判定及报告。了解其他肠道杆菌的鉴定。

实验十六:(4学时)

一、肠杆菌科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十七:(2学时)

一、接种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于各类肠道培养基各一套。

实验十八:(2学时)

一、上次结果观察记录。

二、接种双糖铁、O/F培养基。

三、肠道菌形态学观察。

实验十九:(2学时)

一、肠道杆菌生化反应鉴定的接种(各一套)。

实验二十:(2学时)、

一、结果观察。

二、痢疾杆菌血清学鉴定。

实验二十一:(2学时)

一、沙门氏血清学鉴定

实验二十二:(2学时)

一、肥达氏反应

二、肠道杆菌药敏试验。

实验二十三:(2学时)

一、肥达氏反应结果观察、判读及报告。

二、药敏试验结果观察、判读及报告。

三、杆菌试验小结。

第十八章弧菌科及检验

实验二十四:(2学时)

一、掌握霍乱弧菌的标本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和鉴定试验。

二、了解副溶血弧菌的鉴定和气单胞菌属鉴定。

三、水弧菌的接种及弧菌形态学观察。

第二十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掌握厌氧性细菌感染标本采集,运送法与处理,检验程序。熟悉厌氧性细菌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鉴定试验。

实验二十五:(2学时)

一、简介厌氧培养基。

二、厌氧性细菌初代分离培养。

三、厌氧性细菌形态学鉴定。

四、厌氧培养结果观察。

第二十一、二章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掌握抗酸染色法及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感染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检查方法及鉴定,结果报告。了解其他菌的鉴定。

实验二十六:(2学时)

一、简介吕氏血清斜面及罗氏培养基。

二、接种白喉杆菌、枯草杆菌。

三、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实验二十七:(4学时)

一、培养物的观察。

二、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三、异染颗粒染色镜检。

四、抗酸染色。

第二十三章非发酵菌及检验

第二十四章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

熟悉非发酵菌(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的标本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可用微量生化反应系统鉴定),了解其也革兰阳性杆菌的检验。

实验二十八:(2学时)

一、简介非发酵菌常用培养基。

二、接种绿脓杆菌、水弧菌各一套。

三、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实验二十九:(2学时)

一、结果观察。

二、绿脓杆菌的鉴定及报告。

三、试验小结。

第二十五——二十九章衣原体立克次本、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及检验

第三十九章病原性真菌及检验

掌握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螺旋体的形态学检查方法。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查;病

原性真菌的形态学检查(标本采取处理、染色镜检,辨认形态特点,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熟悉以上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鉴定试验。血清学试验。掌握熟悉病原性真菌的其他检验、鉴定方法和结果观察。

实验三十:(2学时)

一、螺旋体、放线菌、立克次体、真菌形态学观察。

二、消化法查皮肤丝状菌。

三、真菌培养物示教。

第三十二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掌握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试验。熟悉病毒包涵体、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了解病毒的动物接种法,聚合酶反应。

实验三十一:(2学时)

一、包涵体的形态学观察。

二、病毒的分离简介。

三、病毒血液凝集试验。

实验三十二:(4学时)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

第四十章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

掌握临床常见标本的检验程序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检验结果报告。熟悉临床标本中常见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三十三:(12学时分6次)

一、实验考试。

二、评分标准及各种程序见本组制定的标准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检验教案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1、所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每批食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再生产过程中,再不同时间内各取少量样品予以混合。固体或半固体的食品应从表层、中层和底层、中间和四周等不同部位取样。 2、采样必须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防止一切外来污染 一件用具只能用于一个样品,防止交叉污染。 3、再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保证样品中微生物的状态不发生变化 采集的非冷冻食品一般在0—5度冷藏,不能冷藏的食品立即检验。一般在36h内进行检验。 4、采样标签应完整、清楚 每件样品的标签须标记清楚,尽可能提供详尽的资料。 在食品的检验中,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即所取样品能够代表食物的所有部分。如果采集的样品没有代表性,即使一系列检验工作非常精密、准确,其结果也毫无价值,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论。食品因加工的批号、原料情况(来源、种类、地区、季节等)加工方法、保藏条件、运输、销售中的各环节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认识水平等无不影响着食品的卫生质量,因此要根据一小份样品的检验结果去说明一大批食品的质量或一起食物中毒的性质,就必须周密考虑,设计出一种科学的取样和样品制备方法。而采用什么样的取样方案主要取决于检验的目的,目的不同,取样的方案也不同。检验的目的可以是判定一批食品合格与否,也可以是查找食物中毒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是鉴定畜禽产品是否有人畜共患的病原体。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取样方案多种多样,如一批产品按百分比抽样,才若干个样后混合在一起检验;按食品的危害程度不同抽样等。不管采取何种方案,对抽样代表性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好对整批产品的单位包装进行编号,实行随机抽样。 (一)样品的种类 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验分析。 (二)样品的采集 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工具,如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和开罐器等,必须是无

微生物实验教案05(5)厦门大学 微生物 考研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 2 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细菌三型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三、操作步骤 (一)观察前的准备 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2.调节光源。 (二)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首先上升镜简,将枯草芽孢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三)高倍镜观察 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 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3.将光线调亮,左眼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切忌反方向旋转),当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如因镜头下降未到位或镜头上升太快末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仔细观察并绘图。 4.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五)镜检完毕后的工作 1.移开物镜镜头。2.取出装片。 3.清洁油镜。4.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 四、注意事项 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 2.下降镜头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下降镜头的错误操作,以免压碎玻片而损坏镜头。 3.使用二甲苯擦镜头时,注意二甲苯不能过多,以防溶解固定透镜的树脂。 4.注意保持显微镜的洁净,对金属部分要用软布擦拭,擦镜头必须用擦镜纸,切勿用手或用普通布、纸等,以免损坏镜头。 五、实验报告 1.绘制油镜下的细菌三型图。 2.使用油镜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3.当物镜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和油镜时,对照明度有何要求?应如何调节?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试题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试题 名词解释 1.菌落 2.纯培养 3.包涵体 4.噬菌体 5.干扰素 6.病毒的血凝现象 7.感染性病原真菌 8.中毒性病原真菌 9.莱姆病 10.细螺旋体 11.消毒 12.灭菌 13.防腐 14.无菌 15.无菌操作 16.正常菌群 17.微生物的致病性 18.毒力 19.侵袭力 20.半致死量 21.半感染量 22.传染 23.外毒素 24.类毒素 25.免疫 26.中枢免疫器官 27.免疫活性细胞 二、填空题 1.微生物共有八大类:包括细菌、病毒、 2.细菌大小的表示以为单位,可以在下观察;病毒以及为单位,必须在下观察。 3.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 4.有些细菌有特殊构造,如:、、、。 5.用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和两大类,前者染成色,后者染成色。 6.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有、、、、。7.培养基的类型按物理性状分为、、三种类型。 8.细菌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分为四个时期:、、、。9.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的需求程度,将细菌呼吸类型分为三类:、、。10.病毒属于型微生物,必须在内生存,对抗生素。

11.有囊膜病毒对剂敏感,用其处理后病毒失去活性称为。 12.培养病毒的方法主要有、、等。 13.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14.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本菌呈色。 15.牛放线菌在病灶脓汁中可形成,将其压征镜检时呈。16.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 17.支原体又称,是介于和之间、营独立生活的最小单细胞微生物。18.湿热消毒灭菌法包括、、和。 19.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为,温度达,维持时间为,可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20.生石灰可用于和的消毒。 21.酚类消毒剂包括和。 22.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23.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24.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25.内毒素是由类脂A、和组成。 26.传染发生的条件包括、和。 27.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免疫的和。 28.免疫分子包括、和。 29.免疫系统由、和组成。 30.监视和清除体内出现的肿瘤细胞是免疫的功能,清除体内衰老的自身细胞是免疫的功能,抗传染免疫是免疫的功能。 三、判断题 1.在动物机体内,致病性炭疽杆菌是有荚膜的。 2.在动物体内培养的炭疽杆菌带有芽胞。 3.肉毒梭菌致病的主要因子是内毒素。 4.肉毒梭菌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5.破伤风梭菌需严格需氧培养。 6.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都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 7.鸭疫里氏杆菌原名鸭疫巴氏杆菌,是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体。 8.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猪、牛、羊和马。 9.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成员。 10.马立克病病毒能导致鸡发生肿瘤。 1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能导致感染鸡发生免疫抑制。 12.猪瘟病毒可以导致猪、野猪和家兔发生猪瘟。 13.新城疫病毒可以引起鸡、鸭、鹅的毒血症。 14.兔出血症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年龄较大的家兔。 15.犬瘟热病毒侵入敏感细胞后,在胞浆和胞核内复制,并在胞浆或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四、问答题 1.简述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A 霍乱弧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链球菌 E 破伤风杆菌 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 A 清创处理 B 有效抗生素治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D A+B E A+B+C 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白百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 E.破伤风菌苗 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 A 注射青霉素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 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 A G+细长杆菌 B 顶端圆形芽孢 C 有周身鞭毛 D 专性厌氧生长 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 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 A.菌血症 B.食物中毒

C.组织坏死 D.坏死性肠炎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 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 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 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 D 淋球菌——尿道炎 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 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 B 严格厌氧 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 B型题 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 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 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 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 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 1.假膜性肠炎 2.气性坏疽 3.肉毒中毒 X型题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 A 金葡菌 B 伤寒杆菌 C 产气荚膜杆菌 D 破伤风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 A 气性坏疽 B 坏死性肠炎 C 产褥热 D 食物中毒 E 伪膜性肠炎 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 A 链球菌 B 变形杆菌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答案修订稿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食品微生物学试卷一、 一. 填空题(1分/空×20): 1. 细菌一般进行___⑴__ 繁殖,即__⑵_。酵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类,无性繁殖又可分为__⑶__ ,__⑷__ 两种形式,有性繁殖时形成__⑸_ ;霉菌在有性繁殖中产生的有性孢子种类主要有__⑹__ ,_⑺__;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的无性孢子种类有_⑻_ ,__⑼__,__⑽__ ;放线菌以__⑾__ 方式繁殖,主要形成__⑿__ ,也可以通过___⒀__繁殖。 2. 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引起___⒁_______和 _____⒂_____。 3.在酵母菌细胞结构中,____⒃_____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____⒄____具有控制细胞对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交换作用;____⒅_____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场所;___⒆______是呼吸酶类的载体,细胞的能量供应站;_____⒇____具有传递细胞遗传性状的作用。 二.选择题(1分/小题×20)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___ a.结晶紫(初染) b.碘液(媒染) c.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2.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___ a.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3.测定食品中的细菌总数常采用_____ a.稀释混匀平板法 b.稀释涂布平板法 c.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法 4.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___ a.105℃,2小时 b.121℃,30分钟 c.160℃,2小时 d.160℃,4小时 5.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___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有性繁殖产生____ a.接合孢子 b.担孢子 c.孢囊孢子 d. 子囊孢子 7.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____a.加富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普通培养基 8. 抗干燥能力较强的微生物是_________。 a.酵母菌 b.霉菌菌丝 c.乳酸菌 9. 产生假根是____的形态特征。a.根霉 b.毛霉 c.青霉 d.曲霉10.配制1000ml 的固体培养基需加琼脂____ a.0. b.2~7克 c.15~20克 d.50克 11.食品和饮料工业生产上常采用的“巴氏灭菌法”是一种______方法。 a.消毒 b.抑菌 c.灭菌 d.除菌 12. 下列微生物器官耐温顺序为_____a.营养体>孢子>芽孢 b.芽孢>孢子>营养体c.孢子>营养体>芽孢 c.芽孢>营养体>孢子13.下列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____ 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d霉菌 14.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物质的是____ a.氨基酸 b.矿质元素 c.嘌呤碱基 d.维生素 15. E.coli是______ a. G+菌 b.G-菌 c. G+ G-不定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食品微生物检验题库

一、名词解释 菌落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志贺菌属 乳酸菌 培养基 灭菌 二、多选 1关于乳及乳制品中大肠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 B:37℃培养24h可产酸,但不产气C: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D:革兰氏阴性有芽孢杆菌 2罐头食品判定为商业无菌应满足的要求是()。 A:经审查生产记录,属于正常 B:保温后开罐经感官检查、pH测定无微生物增殖现象 C:抽取样品经保温试验,未发生泄漏 D:涂片镜检或接种培养无微生物增殖现象 3常见的平板划线法有ac A:连续划线法 B:环形划线法C:分区划线法 D:穿刺法 4分离纯化方法有acd A:倾注平板法 B:斜面穿刺法 C:平板划线法 D:涂布平板法 5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abc A:划线接种 B:涂布接种 C:穿刺接种 D:倾注接种 6检测的原始数据 A:可以由同一个人记录和校核 B:不能由同一个人记录和校核C:可由主检人担当记录人,但不能同时担当校核人 D:由计算机自动采集时,记录一栏可以不签 7下列关于准确度和精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度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B: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的符合程度 C:精密度是有系统误差决定的 D: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8列关于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B: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就高 C:准确度高精密度不一定就高 D:精密度和准确度没有任何关系 9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特征abc A:耐盐 B:溶血 C:血浆凝固酶阳性 D:触酶试验阴性 10适合厌氧培养的细菌abc A:大肠杆菌 B:肉毒梭菌 C:志贺氏菌 D:蜡样芽孢杆菌 11微生物菌落总数不确定度评定必须考虑的因素有 A:人员 B:设备 C:环境 D:试剂 12按照《GB/T4789.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测定时,样品稀释溶液必须使用灭菌(),一个样品分别在两个培养皿中各加入培养基大约15mL。 A:磷酸盐缓冲液 B:生理盐水 C:缓冲胨水 D:碱性胨水 13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的致病菌 A:霍乱弧菌 B: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C:志贺氏菌 D:副溶血性弧菌 14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包括() A:糖发酵试验 B:V-P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16沙门氏菌属的形态特征是()。 A:革兰氏阴性杆 B:有芽抱 C:有荚膜 D:大多数有动力、周生鞭毛 17志贺氏菌属的形态特征为()。 A:革兰氏阴性杆菌 B:无芽抱 C:无荚膜,无鞭毛 D:不运动,有菌毛 18一般来说,当食品中含有()时,含有志贺氏菌的可能性极大。 A:大肠菌群 B:大肠杆菌 C:沙门氏菌 D:葡萄球菌 19葡萄球菌属的形态特征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无鞭毛 C:有芽孢 D:一般形成荚膜 20链球菌的形态特征是()。 A:革兰氏阳性 B:形成芽抱 C:无鞭毛 D:不运动 21属于肠杆菌科中埃希氏菌族的是()。 A:葡萄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22能有效防止沙门氏菌病发生的方法有()。 A:蒸煮 B:巴氏消毒 C:存放适宜温度 D:以上都不是 23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食品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教案

教案纸 2、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具有何意义? 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围包括哪些? 4、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有哪些? (1) 如何正确使用超净台? (2) 简述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3)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配置培养箱, 使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4) 如何正确使用干热灭菌方法对玻璃器材进行灭菌? (5)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配置水浴锅, 使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6) 如何进行玻璃器皿的清洗和灭菌? 教学方法:面授

教案纸 授课时间第二教学周授课节数 3 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培养基的主要组成、作用和培养基的分类; 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技术;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了解微生物生长现象的观察及记录;掌握细菌生化试验概念,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 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记录。 授课章节:第三章培养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第一节培养基 第三章培养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第二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的作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技术,微生物生长现象的观察及记录。 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 难点各种生化试验的试验方法的掌握和如何利用试验结果来判别在检验工作中如何实施无菌技术,如何观察及记录微生物生长的特征并用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 授课容: 第一节培养基 一、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三)、凝固剂(四)、抑制剂 二、培养基的类型 (一)、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二)、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 (三)、培养基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技术 二、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三、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四、微生物培养特性观察与记录作业: 1、加入培养基中的抑制剂有什么作用,常用的抑制剂有哪些? 2、在制备培养基时,将各成份溶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制备培养基时,如何进行培养基pH 的初步调正? 4、如何选择培养基的灭菌条件? 5、如何进行培养基的保存? 6、什么是无菌技术? 7、如何做好无菌室的消毒和防污染工作? 8、如何做好超净台的使用与保养? 9、无菌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10、进入无菌室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11、验操作过程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哪些容?教学方法:面授 授课时间第三教学周授课节数 3 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细菌生化试验的概念,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授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科)作业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共60分) 1. 请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应注意的问题。 2.请简述细菌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基的种类及各自的用途。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复壮、增菌等,也可用于消毒剂定性消毒效果测定营养琼脂培养基是一种无选择性的较低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菌落计数,也可以用于细菌的传代和增菌,但一般不用于细菌的鉴定(除非该细菌菌落有比较特殊的形态特征).只适合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 3.平板菌落计数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

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4.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意义。 食品的微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三个项目。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最重要、最常检的检验项目。 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可以了解食品在生产中,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受外界污染的情况.从而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说、菌落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越差,遭受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而菌落总数仅少量存在时,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或者几乎不存在。但上述规则也有例外,有些食品成品的菌落总数并不高,但由于已有细菌繁殖并已产生了毒素,且毒素性状稳定,仍存留于食品中;再有一些食品如酸泡菜和酸乳等,本身就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制成的,且是活菌制品。因此,菌落总数的测定对评价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有着一定的卫生指标的作用,但本能单凭此一项指标来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还必须配合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大肠菌群是水源污染的指示菌,当饮用水中检查出大肠菌群时,即证实水已被粪便污染,对人是有害的,是不卫生的。同样,食品中若有大肠菌群存在,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1. 纯净水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国家饮用水标准GB 5749-85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g(ml),所用 的方法是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案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案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 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1、所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每批食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再生产过程中,再不同时间内各取少量样品予以混合。固体或半固体的食品应从表层、中层和底层、中间和四周等不同部位取样。 2、采样必须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防止一切外来污染 一件用具只能用于一个样品,防止交叉污染。 3、再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保证样品中微生物的状态不发生变化 采集的非冷冻食品一般在0—5度冷藏,不能冷藏的食品立即检验。一般在36h内进行检验。 4、采样标签应完整、清楚 每件样品的标签须标记清楚,尽可能提供详尽的资料。 在食品的检验中,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即所取样品能够代表食物的所有部分。如果采集的样品没有代表性,即使一系列检验工作非常精密、准确,其结果也毫无价值,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论。食品因加工的批号、原料情况(来源、种类、地区、季节等)加工方法、保藏条件、运输、销售中的各环节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认识水平等无不影响着食品的卫生质量,因此要根据一小份样品的检验结果去说明一大批食品的质量或一起食物中毒的性质,就必须周密考虑,设计出一种科学的取样和样品制备方法。而采用什么样的取样方案主要取决于检

验的目的,目的不同,取样的方案也不同。检验的目的可以是判定一批食品合格与否,也可以是查找食物中毒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是鉴定畜禽产品是否有人畜共患的病原体。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取样方案多种多样,如一批产品按百分比抽样,才若干个样后混合在一起检验;按食品的危害程度不同抽样等。不管采取何种方案,对抽样代表性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好对整批产品的单位包装进行编号,实行随机抽样。 (一)样品的种类 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验分析。 (二)样品的采集 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工具,如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和开罐器等,必须是无菌的。 根据样品种类,如袋、瓶和罐装者,应取完整的未开封的;如果样品很大,则需用无菌采样器取样;检样是冷冻食品,应保持在冷冻状态(可放在冰内、冰箱的冰盒内或低温冰箱内保存),非冷冻食品需在 0~5℃中保存。 1、液体食品的采样 将样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开启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器。 2、半固体食品的采样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动物微生物是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必修的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本课程以《动物解剖》、《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免疫的相关知识及应用,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等基本实训技术,同时本门课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尽快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和《兽医实验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面向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全体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践项目为载体、突出本课程基础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理念设计开发。本课程的三大特点:第一,基础性强,是后续《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等课程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能基础;第二,技术性强,必须掌握的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能项目较多。第三,应用性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支撑。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即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疾病化验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等四个工种的考核项目之一。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从畜牧业实际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就业岗位实践工作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 本课程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以及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学生职业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计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课程理论内容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对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使本课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更有效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服务。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细菌、病毒、真菌、其他微生物、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传染与免疫、非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血清学试验及生物制品应用等内容,每一个任务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学生工作岗位的必需职业技能,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子任务并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改变过去“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分析问题、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 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面向专业:全校 课程代码:无大纲执笔人:姜世金 总学分: 2.5[总学时:45(36/9)] 大纲审定人:牛钟相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以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以微生物为主的因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作了扼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验方法;系统阐述了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罐头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绪论 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 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 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 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变化 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学时) 第一节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 第三节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 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2学时) 第一节菌落总数 第二节大肠菌群MPN 第三节致病性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相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第五章食物中毒性微生物的检验(16学时)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第二节沙门氏菌及其检验 第三节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第四节变形杆菌类及其检验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原理 微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构造,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本实验主要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本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1. 构造(1)机械系统: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 推进器、调节螺旋。 (2)光学系统: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滤光片。 2. 性能(1)分辨力和数值孔径 分辨力用D表示,D=0.5×(λ/N.A) N.A=n×Sin(α/2) N.A为数值孔径;λ为入射光波长;n为介质折射率。α为镜口角。 (2)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四、实验器材 显微镜、标本、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光强时用平面镜,光弱时用凹面镜,视野明亮即可。 2、镜检:低倍镜——定位;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 3、镜检完毕后的工作:擦拭镜头(标本)等,还原显微镜,登记,洗手,离开。 4、总流程:安装—调光源—调目镜—调聚光器—镜检—擦镜头——复原—登记。 六、作业(可选) 1、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2、 2、为什么有时候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则无法看到?

实验二细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掌握细菌的制片和染色技术 2. 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方法 3. 熟练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 1. 革兰氏染色 G+与G-细胞壁结构不同,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进行脱色时,G+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乙醇脱色使肽聚糖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胞内,经脱色处理时,初染剂保留而呈现紫色。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 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 简单染色 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细菌常用碱性染料来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使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经染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