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项目名称: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

首席科学家: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上海市科委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阐明中国人中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发现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主要营养素失衡及其作用机制,发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疾病的影响;确定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细胞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揭示细胞应激在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导致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获得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揭示新的2 型糖尿病干预和防治靶点。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培养一支临床和基础紧密结合、适应“转化型研究”要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队伍。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变化;阐明细

胞应激关键因子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2.发现与我国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主要营养因素;发现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与

营养因素相互作用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营养失衡与细胞应激在糖尿病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出新的营养相关糖尿病危险因子和病因假说及预防和干预靶点;为建立适合中国汉族人群遗传背景和膳食特点的2型糖尿病营养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3.结合遗传和环境因素,初步探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内质网应

激的独特机制;阐明脂肪酸通过FoxO1诱导胰岛β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机制;寻

找新的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提供新2型糖尿病防治靶点、筛选新靶点药物;

4.探讨脂肪、肝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控及其在肝细胞应激、肝脏胰岛素抵抗及2

型糖尿病中的病理作用;开发相关试剂盒;为脂肪因子及肝细胞因子用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早期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建立基于脂肪/肝脏细胞因子和脂肪-肝脏中轴的新药开发平台,为靶分子作为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5.从线粒体能量代谢角度,探讨UCP2介导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从细胞自身稳态调节和异常转分化的角度,探讨足细胞在高糖环境下由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分子机制,寻找减少足细胞凋亡、蛋白尿的新方法。探讨氧化损伤白蛋白诱导血管细胞的应激和损伤,促进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致病分子、致病环节,探索新的干预途径;

6.阐明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直接相关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代谢和氧化

应激变化图谱;获得血液或尿液中可用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筛选出存在于糖尿病病人呼吸气体中代谢相关分子标记;为将GLP-1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基础和临床研究资料。

7.建立一支临床和基础紧密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2型糖尿病研究梯队,并实现

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 to bedside)的完整对接;

8.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00篇以上学术论文,并在Cell、Nature、Science 等

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若干篇论文。申请15-2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开发相关试剂盒,用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早期监测和早期防治。

三、研究方案

总体研究思路:

本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以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的研究技术路线包括:利用已有的大规模横断面和随访5-13年社区样本、2型糖尿病患者样本、2型糖尿病家系样本,结合已有的糖脂代谢及并发症检测中的金标准指标、以及体力活动、饮食习惯等信息,采用全基因组范围外显子组深度测序、高通量SNP 检测等技术,运用大样本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家系关联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遗传因素,并通过遗传流行病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分析和研究,阐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同时在中国人群中分析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重要维生素、主要矿物元素等营养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二部分是以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等细胞应激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基因敲除、转基因、RNA干扰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代谢组、蛋白质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并结合葡萄糖钳夹等糖代谢病理生理评价金标准,在分子、细胞、整体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层面,研究2 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受损、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同时还要研究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肾脏和心血管病变的关键分子和作用机制。在围绕细胞应激开展糖尿病及主要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同时,将注意重要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技术路线:

1.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遗传因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易感基因研究:在前期获得的2型糖尿病全外显子组范

围深度测序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新发现的潜在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开展大样本关联研究。同时,以本项目其他课题组新发现的与细胞应激关键因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基因变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技术,开展大样本、高密度SNP基因型检测。从样本库中选取横断面病例-对照人群(N=~7,000)以及家系样本(N=~3,000),研究SNP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在大样本北方人群和5年随访的前瞻人群进一步验证,确认影响2型糖尿病发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易感基因,研究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体力活动、饮食习惯等)的相互作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易感基因的功能研究:我们将进一步对已经发现的基因变异开展功能研究。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变异的出现位点、发生频率、SNP多态性类型以及与下游表达蛋白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变异基因发挥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解析其与野生型功能分子之间的差异,从分子水平获得基因变异所致的功能分子缺陷;最后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野生型和变异基因所导致的体内表达谱的整体变化,建立易感基因与疾病发生关联的完整模型。

3)开展糖尿病表观遗传学研究:从已建立的糖尿病和正常血糖者组织库中选取

年龄、性别,肥胖程度、生活方式等因素匹配的糖尿病患者和正常血糖者的骨骼肌、脂肪或肝脏组织标本。提取组织的基因组DNA,采用MedIP或MAP 的方法对甲基化DNA区域进行富集,运用深度测序方法获得两组间存在差异的甲基化区域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BSP或MSP技术,扩大样本验证前期结果。分析重要靶组织中甲基化差异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以及这些差异与2

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

4)开展糖尿病与肝癌的机制研究:从肝癌组织库中选取伴有和不伴有糖尿病的

肝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标本,应用SPSS统计分析肝癌患者的预后与糖尿病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在组织芯片上检测肝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FOXP3,CD68,IL,Th1,Th2和Th17等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明确糖尿病在肝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应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组学研究,筛选伴有糖尿病的肝癌患者的肿瘤及癌旁组织中与肝癌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建立分子调控网络,以阐明糖尿病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通过脂质受体分析,筛选糖尿病引发的与肝癌相关脂质受体,并进行功能研究,阐明糖尿病-脂质受体-肝癌三者之间的关系。

5)研究端粒与糖尿病的关系:在3,000例2型糖尿病与3000例对照样品中进行定

量PCR,采用RNase P这一2拷贝基因作为内参,使用端粒特异性引物扩增曲线Ct值与RNase P扩增曲线的Ct值的比值(T/S ratio)衡量每一个体的端粒长度。使用回归方程对个体的端粒长度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校正年龄,BMI,性别,吸烟状况等对端粒有影响的因素。在糖尿病病例中,计算患病时间对端粒缩短速度的影响,同时,分析一些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炎性指标(如CRP等)与端粒长度的之间的关系。此外,将通过3次随访,进一步研究端粒与血糖转归的关系。

2.营养因素与2 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1)营养、遗传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人群和相关机理研究:

●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检测对3210位参加基线研究的京沪城乡居民的红细胞膜的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n-3,n-6)、以及反式脂肪酸组成和比例,并结合基线和追踪研究收集到膳食(24小时膳食回顾和过去1年的食物频度问卷)和体力活动等数据,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HOMA-S、HOMA-B,总胆固醇,LDL和HDL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各种细胞因子(脂联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抵抗素、C反应蛋白和IL-6)等数据,系统地研究脂肪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与炎性反应和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膳食结构尤其是脂肪摄入与红细胞膜脂肪酸种类和比例的关系。

●维生素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PLC-电化学

检测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分别检测红细胞膜B族维生素,以及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和25-羟基维生D的浓度。并结合基线和追踪研究收集到膳食数据、上述糖脂代谢指标、以及细胞因子数据,动态地研究营养状况变化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矿物元素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人群和相关的机理研究:采用ICP-MS

测定钙、镁、铁、锌、硒、铬,并结合上述膳食数据和血糖、血脂、细胞因子、以及血浆铁蛋白水平,25-羟基维生素D等数据,系统地研究主要矿物元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并以铁代谢紊乱为表型的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通过膳食诱导探讨铁失衡与糖尿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遗传关联分析和基因-营养相互作用研究:从HapMap下载中国汉族人群的

PPARG、PPARD、GC、GYP27B1、CYP24A1、CDR、TMPRSS6和HFE基因

的所有SNP位点的基因型数据,选取标签SNP;采用TaqMan SNP基因分型系统,在3,210普通汉族人群样本中对上述SNP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找出若干种中国汉族人群内与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表现型有关联关系的基因易感位点及其单倍型;分析PPARG和PPARD基因的变异与红细胞膜脂肪酸的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GC、GYP27B1、CYP24A1和CDR 基因的变异与维生素D的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TMPRSS6和HFE基因的变异与铁蛋白的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2)血脂、炎性细胞因子与胰淀素表达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

●利用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原代培养的小鼠胰岛细胞通过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研究炎性细胞因子(TNF-α、MCP-1)对胰淀素表达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利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TNF-α和MCP-1发挥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在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人群及对照人群(各500例)测定血压、体质指数、

血糖、血脂、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因子及胰淀素水平,研究血脂水平、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胰淀素水平的关系,以验证体外实验的结果。探讨血浆胰淀素升高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关系。

3)高危人群的营养干预研究:采用随机化对照,平行试验设计方案,将招募到

的300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志愿者,随机分为:(1)对照组:给予不含干预食物的点心(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55:30:15);(2)亚麻子干预组:每天食用含有30克亚麻子的面包;(3)核桃干预组:每天食用含有30克核桃

的面包。同时,根据美国心脏联合会(AHA)推荐的方法对所有志愿者进行膳食和生活方式指导。收集干预前后的膳食,体力活动、用药情况和体格检查数据,以及血样和尿样。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指标。

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胰岛素、炎性因子、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水平指标及内皮细胞功能指标等。

3.内质网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1)制备内质网应激细胞模型,选择内质网应激小鼠模型:在小鼠胰岛β细胞系

MIN6细胞和ob/ob或者db/db小鼠原代胰岛细胞中加入脂肪酸或者衣霉素,通过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CHOP的转录和表达水平,选择脂肪酸或者衣霉素的处理浓度和时间,并确定本课题选用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周龄。

2)验证ChIP-DSL的结果:针对部分发生2倍以上变化的靶基因,设计引物,

通过在小鼠胰岛β细胞系MIN6细胞中加入脂肪酸,刺激一定时间后,用FoxO1抗体做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初步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

3)构建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质粒,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是否受FoxO1调控,以

及受调控的程度和方式:将挑选基因启动子克隆至pGL3-basic质粒;转染MIN6细胞,经脂肪酸处理,分析这些基因的启动子的活性变化;干扰FoxO1表达,观察这些启动子在脂肪酸处理后的活性变化是否被逆转;将FoxO1的持续失活突变体(DN-FoxO1)或者持续激活突变体(ADA-FoxO1)与启动子报告质粒共转染MIN6细胞,确定FoxO1对这些基因的调控程度;

4)采用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哪些基因被FoxO1调

控:在小鼠胰岛β细胞系Min6细胞中加入脂肪酸处理,明确候选基因mRNA 转录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干扰FoxO1表达和过表达DN-FoxO1和

ADA-FoxO1,分析候选基因在转录水平被调控的情况;分离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ob/ob或db/db小鼠)的原代胰岛,比较糖尿病模型小鼠与其同背景对照鼠之间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在体验证内质网应激肥胖模型小鼠内FoxO1靶基因的变化。采用免疫萦光技术,观察在脂肪酸刺激下MIN6内这些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及在细胞内定位改变,合并内质网染色,观察这些基因在脂肪酸处理后与内质网共定位的可能性。

5)借助于过表达和RNA干扰的方法,了解候选基因对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

的影响:构建候选基因的过表达和干扰腺病毒载体,感染MIN6细胞,观察这些基因表达的增加或缺失对MIN6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以及对细胞数量的影响;过表达或者RNA干扰候选基因表达后,加入脂肪酸处理一段时间,从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细胞活力两方面评估候选基因的功能,希望找到数个在脂肪酸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性胰岛β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

6)制备其中意义较大基因的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小鼠:对于那些在胰岛β细胞系

和原代分离胰岛上参与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功能明确的基因,建立其β细胞特异性的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小鼠进行表型分析,研究这些基因对胰岛形成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观察胰岛大小及形态的变化,用Tunnel实验分析胰岛β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免疫萦光技术对Ki67进行染色观察胰岛β细胞的增殖情况;分离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小鼠的胰岛,观察胰岛在脂肪酸刺激下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GSIS)以及细胞活力的变化,从而了解重要候选基因对离体胰岛功能的影响。

7)筛选药物靶点:针对上述功能明确的基因,运用药物筛选系统寻找选择合适

的激动剂或抑制剂,初步探讨这些基因作为2型糖尿病防治靶点的可能性。

8)糖尿病模型大鼠实施胃绕道手术:选择发病的糖尿病模型大鼠实施胃绕道手

术,动态监控胃绕道手术组与假手术组的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脂等各项代谢指标;制备胰腺切片,HE染色观察胰岛形态及大小,免疫萦光实验分析Ki67增殖指标的变化,胰岛素染色观察胰岛β细胞在胰岛中的比例,CHOP等内质网应激分子在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Tunnel方法观察胰岛β细胞凋亡率;分离原代胰岛,体外进行GSIS实验,测定胰岛素含量,测定CHOP等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分析PDX-1、NueroD、MafA、GCK等与胰岛素转录及分泌相关分子的表达。

9)尿酸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设计大样本人群研究,通过观察糖代谢、胰岛素

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进一步阐明体内高尿酸与细胞损伤的相关关系;

利用小鼠原代分离胰岛和β细胞系MIN6观察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条件下,尿酸对β细胞生存周期、凋亡以及GSIS的影响。在现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尿酸造成胰岛细胞内质网和氧化应激的特异性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各个相关因素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β细胞特异性尿酸受体过表达的小鼠模型,通过经腹腔或皮下注射外源性尿酸,在体观察高尿酸对胰岛细胞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给予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等,观察在高尿酸血症的条件下其对胰岛细胞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

4.内质网应激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1)研究A-FABP, lipocalin-2和adiponectin在肝细胞应激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和非酒

精性脂肪肝、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在已建立的lipocalin-2基因敲除、

adiponectin基因敲除、A-FABP基因敲除小鼠基础上,构建双基因敲除小鼠,

研究正常及诱导下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炎症反应的激活、内质网应激状态。分析肝脏脂肪和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采用NFκ-B、ATF6、IRE1、PREK、p-eLF2、XBP1特异剪切形式、GRP78、JNK等蛋白表达的定量及活性检测分析肝细胞炎症反应及内质网应激状态;研究A-FABP和/或

lipocalin-2在体内过表达与肝脏内质网应激、脂肪肝和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关系,adiponectin过表达是否可防止上述病变的发生。利用脂肪、肝脏、特定神经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研究特定基因(CPT-1A, APPL2,AMPK r2、GPR116、Ahi等)在脂肪、肝脏以及神经细胞中的缺失对脂肪及肝脏细胞因子分泌、能量代谢以及细胞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检测A-FABP和

lipocalin-2转基因兔和野生型兔及小鼠模型在脂质代谢及肝脏脂肪沉积过程方面的差异。在整体水平上,将利用上述动物模型的肝脏标本,探讨这几种脂肪因子的单基因或双基因缺失在正常及肥胖情况下对肝组织内质网应激反应,将以UPR反应蛋白GRP78的表达水平,PERK磷酸化,XBP1 mRNA水平及JNK激活程度进行判定。在细胞水平上,我们将从小鼠分离原代肝细胞,研究重组lipocalin-2,A-FABP 或/和adiponectin蛋白对内质网应激的直接影响,并研究其信号通路。

2)肝细胞因子adropin 、FGF21在调控脂肪及肝脏细胞功能、能量代谢和胰岛素

敏感性方面的作用:对FGF21基因敲除小鼠、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及其相应的野生型对照组小鼠在经过正常饮食以及高脂饮食喂养后,鉴定其代谢相关表型,包括糖代谢,脂代谢,脂肪组织功能(例如脂肪储存、分解,脂肪细胞因子合成分泌等),分析肝脏的损伤及内质网应激状态。通过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研究FGF21或adropin缺失对各个主要代谢组织

(脂肪组织、肝脏、肌肉)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3)评估脂肪及肝脏细胞因子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

其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预测和早期诊断价值:在课题1 建立的上海地区5年随访社区人群和香港地区13年随访人群中深入研究血清中脂肪细胞因子

(A-FABP, lipocalin-2和adiponectin)以及肝脏细胞因子(FGF21和adropin)水平和肝脏病变发生的相关性,并比较上述脂肪细胞因子/肝脏细胞因子的检测值与常规的诊断指标(CRP, 糖化血红蛋白和胆固醇等)的关系,以此来判定这些脂肪及肝脏细胞因子是否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和早期诊断。并在前瞻人群中做进一步的预测验证,最终评估这些脂肪细胞因子/肝脏细胞因子是否适用于监测疾病的发展进程,将这些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时间推前。

4)肝脏miR-29家族小RNA在肝脏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

通过高脂饮食饲养正常C57Bl/6小鼠,或选择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ob/ob;

db/db),通过HOMA-IR分析并确认胰岛素抵抗状态后,利用PAGE/Northern Blot或Real-time PCR方法研究miR-29家族各成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利用Western Blot或Real-time PCR方法进一步确认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转录因子NF-κB及其靶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其和肝脏内质网应激状态的关系。

5)中枢神经系统在肝脏内质网应激及胰岛素抵抗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利用Flox

条件删除系统,在小鼠中枢特定脑区或神经元删除目的基因(CPT-1A,

APPL2,AMPK r2、GPR116、Ahi等),之后检测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的激活状态及对应特定脑区的生理变化,阐述目的基因在中枢中对

肝脏功能的调控作用。

6)建立基于脂肪/肝脏细胞因子和脂肪-肝脏中轴的新药开发平台:使用自行建

立的高通量体外检测系统筛选可促进脂肪细胞合成adiponectin、或促进肝细胞合成FGF21或adropin的化学小分子。根据A-FABP的蛋白结构,设计并合成可特异性抑制A-FABP活性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在饮食或遗传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中研究其治疗效果,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转基因兔模型中进行验证。同时,在前述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评估这些化学先导物的特异性,探讨药物诱导adiponectin合成或通过化学或遗传学手段抑制A-FABP对肝脏内质网应激状态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中的可能性。

5.线粒体氧化应激介导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1)观察STZ导致的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中,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和足突的变化与

UCP2蛋白表达变化的关系。利用已构建的UCP2基因缺失小鼠与配对的野生型小鼠建立STZ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其足细胞数目和足突的变化,以及尿白蛋白和肾功能的变化,同时比较2种小鼠的差异,分析UCP2基因缺失对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足细胞UCP2的表达,检验诱导UCP2表达是否是高糖引发足细胞损伤所必需。观察抑制UCP2蛋白的足细胞,在高糖作用下该细胞特定的重要结构蛋白,如Nephrin,WT-1等表达与分布的变化;同时,观察纤维连接蛋白和整合素联接激酶(ILK)表达与分布的变化,分析UCP2对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拮抗高糖作用的可能机制。

2)运用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从实验动物、细胞水平寻找减少细胞应激

介导的足细胞凋亡、蛋白尿、细胞外基质(ECM)积聚,治疗糖尿病肾病的

新方法。并使用TUDCA主动干预足细胞EMT,观察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病理、尿蛋白、足细胞凋亡率、足细胞标记蛋白Nephrin,WT-1等、内质网应激指标GRP78、GRP94等、线粒体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丙二醛(MDA)等,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一氧化氮合成酶(NOS) ,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等、EMT标记物等的变化。同时体外培养小鼠肾脏足细胞,运用western-blotting、real-time PCR等方法,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AGEs、高糖、血管紧张素II、TGF-β是否导致线粒体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指标的异常变化,并监测足细胞凋亡率、LC3-II、α-SMA、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胶原I 蛋白的异常变化。

同时使用TUDCA平行干预足细胞,观察细胞凋亡率、标记蛋白、EMT标记物等指标的变化。

3)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为对象,观察氧化损伤白蛋白对粘附分子表达、

血管活性物质合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采用双室法研究其对血管内皮通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观察氧化损伤白蛋白慢性负荷对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及血管活性物质合成的作用,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动脉组织匀浆组织因子活性和表达,以及PAI-1和抗凝血因子(如Thrombomodulin)的表达。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氧化损伤白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法)和细胞增殖的改变(DNA定量)的影响,观察氧化损伤白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钙通道,钾通道)的影响(膜片钳法)及其与细胞内离子浓度和细胞功能的关系,研究氧化损伤白蛋白对动脉中层厚度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循环单核细胞或体外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在氧化损伤白蛋白作用下,促炎症因

子(ELISA法)生成、吞噬LDL(同位素标记法)、泡沫样变的程度和速率的变化。研究氧化损伤白蛋白对血管细胞和单核细胞作用的受体(RAGE、各类清道夫受体、和Toll-like receptor)途径,细胞氧化应激以及ROS主要来源(NADPH氧化酶活化),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途径(PKC-MARK-NF-κB)。

观察氧化损伤白蛋白对血管细胞RAS各关键成分(ACE、AⅡ、AT1、AT2)表达的影响。通过阻断RAGE、NADPH氧化酶活化等方法,研究抑制氧化损伤白蛋白致血管损伤作用的方法及其对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

6.氧化应激导致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

1)分别以实验分离的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和血管平

滑肌细胞为对象,观察它们在经由模拟糖尿病早期的慢性高血糖和高胰岛素刺激后所发生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等形态学改变;测定细胞中主要ROS浓度,检测线粒体功能和代谢变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对相关细胞开展代谢组学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变化,鉴定出高血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线粒体和胞浆产生ROS的主要途径和来源。采用质谱分析方法,检测这些细胞的外吐小体中的蛋白质水平在病变前后的变化。

2)选取2型糖尿病病人和伴发心血管并发症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每组50-60 人)。

采用质谱分析法,比较这些人群呼吸气体中代谢相关有机成分的差异,重点观察异戊二烯胆固醇,丙酮和甲基硝酸(methyl nitrate)等在各组中的差异;

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其尿液标本组别间蛋白质谱的差异。

3)开展GLP-1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GLP-1

对糖尿病动物模型(ob/ob)和ApoE(-/-)基因敲除动物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影响,体内实验测定活体动物心血管指数的改善情况,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病理改变,和相关的氧化应激分子表达的变化。采用RNA 干扰和小分子抑制剂判断GLP-1发挥作用的信号途径。在取得知情同意和通过医学伦理的基础上,开展GLP-1随机双盲临床研究。

在围绕细胞应激开展糖尿病及主要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同时,将注意重要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将采用8-OHG/8-OHdG、SOD、ROS、4-HNE、MDA、蛋白羰基化、蛋白酪氨酸硝基化、AOPP、AGEs等指标分析DNA/RNA损伤、氧化/抗氧化应激系统、脂质过氧化、蛋白氧化等变化。通过分析PERK、CHOP、ATF4、BiP等指标了解内质网应激程度。

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1. 临床样本资源及其优势:

1) 大而全的临床样本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所自1996年起,开展“上海糖尿病研究(Shanghai Diabetes Study)”“上海糖尿病并发症研究(Shanghai Diabetic Complication Study)”。已拥有最大的中国糖尿病家系库(N =~7,000)、2 型糖尿病患者库(N=~5,000)、社区人群库(N=~10,000)。并已对上述人群建立DNA、血清、尿液等样本库和临床资料数据库。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完成了2008 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全国流调建立了北方病例-对照人群(N=~10,000)。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2005 年完成了“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基线研究现场调查(N=~3,300),样本人群选自北京和上海的城乡,以此作为中国南北地区的代表。整个项目组的临床样本库总

量超过35,000,可以保证有较高的统计学效力进行易感基因关联分析。

2) 大样本前瞻随访队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在上海曹杨、华阳已建立5年随访队列(N=~3,000)。香港大学已对基线无糖尿病的人群进行了13年追踪随访(N=~600)。上述前瞻研究资料为研究和验证早期诊断与干预的标志物提供重要支持。

3) 具有详细的临床性状指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正常血糖对照组样本全部来自社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指标包括:糖脂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胰岛素、尿白蛋白/肌酐比等),体脂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百分数等),其他生化指标(肝酶、肾功能等),血清脂肪因子水平,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其他疾病史(心血管疾病、血脂紊乱、肿瘤等)等情况。此外,糖尿病组来自住院患者,有详细用药情况(降糖、降脂、降压等用药详细情况)、并发症情况(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临床结局(发生心血管事件、肾功能衰竭等)等指标。这些为开展基于详细数量性状的分析提供很好的基础。部分人群具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金标准诊断资料(葡萄糖钳夹)、局部体脂分布精确诊断资料(磁共振检测腹部体脂分布)。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的人群具有疾病史、生活方式、心理状况、膳食资料、人体测量学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各种炎性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以及铁蛋白、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数据。这些详细数据不仅可保证定性与定量分析需要,而且可以用于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与生活方式、营养元素之间在是否有交互作用。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所在取得医学伦理和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获得正常人、肥胖者、2型糖尿病者的肌肉、脂肪等组织样本,可用于

进一步验证基础(细胞和动物)研究结果。

2. 在前期“973”项目资助下,已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 在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和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完成了大范围社区和住院患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所有国际上已报告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工作,最近还发现1 个与中国人2 型糖尿病易感性相关的新基因。受NIH 资助,正在进行2 型糖尿病全外显子组深度测序工作。相关文章发表在Diabetes、Diabetologia 等糖尿病研究领域重要杂志上。参加本项目的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完成了2008 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论文在New Engl J Med 发表。

2) 营养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方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进行了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营养、遗传及危险因子分析。已在Circulation、Diabetes、Diabetes Care、AJCN 等国际心血管、糖尿病和营养科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 多篇。曾多次被包括Nature Review Genetics、Cell、JAMA、New Engl J Med 等权威学术杂志论文引用。

3) 胰岛β细胞研究方面:南京医科大学、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在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机制、2型糖尿病与胰岛损伤等方面有长期基础研究经验,在国内拥有最全的胰岛β 细胞系,成熟的胰岛分离技术及完善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在β 细胞凋亡机制研究上,已在Diabetologia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运用chIP-DSL 技术,已在小鼠胰岛β 细胞系中获得189个可能受FOXO1 直接调控的靶基因,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4) 肝脏及脂肪因子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方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并鉴定了一系列新脂肪细胞因子和肝脏细胞因子:

该团队报道了adiponectin 具有防止脂肪肝的作用;开发了针对人的介导脂代谢紊乱的因子A-FABP的高度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发现lipocalin-2是介导肥胖相关的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分子,并开发了第一个用于lipocalin-2检测的基于单克隆抗体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发现Angptl4 在维持糖脂代谢稳态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现新肝脏细胞因子MUP1 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能量代谢等作用。最近五年中,在JCI、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Diabetes、PNA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Diabetes Care、European Heart J 等杂志发表了70 多篇学术论文。该团队还获得了运用脂肪细胞因子作为肥胖引起的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的三项国际专利。

5) 2型糖尿病肾病研究方面: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理,尤其是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上皮细胞转分化的机制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首次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分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在蛋白质修饰在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分子机制、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有良好的基础。还开展了肾脏疾病早期预警的生物学标记的系列研究。相关结果在New Engl J Med、JCI、JBC、Hepatology、Am J Pathol、JASN 等杂志上发表。

6)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研究方面:南方医科大学和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心血管发育、心肌细胞分化和再生治疗、心脏电生理失常的致病基因克隆、GLP-1 结构、功能和临床应用以及相关药物开发的研究等方面具有原创性工作基础。相关文章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 Neurosci、Am J Hum Genet、Diabetes 等杂志上。

3. 实验材料与技术平台:

糖尿病病理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心的分泌疾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I型和II型。 I型糖尿病:占总数量的5%~10%;特征: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发病人群:多在幼少年,一发现就必须注射直接补充胰岛素不足。 II型糖尿病:占总数90%~95%;特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β细胞部分分泌障碍),血糖无法充分地被细胞吸收利用堆积在血液中,血糖变高就形成了II型糖尿病(多发人群45岁左右),II型糖尿病开始并没有特别症状,所以往往被忽视,直到发病后通过偶然发现。 注意:糖尿病人根本不是体的糖多了,而是胰岛素不够,糖分吸收不了导致高血糖。 二、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由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在人体的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胰岛)。 三、胰岛素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低血糖的蛋白质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人在进食后,小肠吸收食物中的糖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时候人的胰岛马上分泌胰岛素,葡萄糖在胰岛素与受体的情况下,随着血液进入肌体组织细胞中,供细胞吸收利用,同时把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当人在空腹的时候胰岛β细胞就分泌胰岛素将储存的糖原和脂肪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给细胞提供营养维持血糖的稳定。 四、糖尿病的诊断 两种检测指标:①血糖检测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1.正常的血糖围:空腹 3.9~6.1毫摩尔 餐后两小时 3.9~7.8毫摩尔 不正常的血糖围:空腹血糖≥7.0 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注:连续三次测量达到此项标准才能有效反映) 2.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检测到120天平均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围:3.8%~6.5% 不正常:≥6.5% 五、糖尿病的危害及其症状表现 胰岛素长期的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过量的葡萄糖会逐渐腐蚀全身器官,特别的心脑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病变。 症状: 1.(分早期症状和后期并发症)合并症 早期:三多一少(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糖尿病论文综述1

关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基本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容,护理指导贯穿于这五项容,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社区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异常综合征。糖尿病为一种终生性疾病,病情漫长。患者面对终生性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调整情绪,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等组织的功能缺陷及衰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己成为威胁群众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由十几年前的1%增长到目前的2.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死亡率已上升至第3位,仅排在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之一.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和社会富裕程度有关,也与非遗传因素如年龄、肥胖、吸烟、精神压力、缺乏体育锻炼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适合院外治疗,因此,积极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对糖尿病患者执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国民健康素质,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职责.要加强糖尿患者的家庭护理工作,因为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预后与转归.[1] 同时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指导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在线学习答案

血色白兰地: 单选题)请判断下列哪种情况是空腹血糖受损(IFG): D.空腹血糖6.2mmol/L,OGTT2h血糖7.5mmol/L (单选题)诊断糖尿病依据是: A.静脉血浆葡萄糖 (多选题)关于糖尿病的检查,下列正确的有: B.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2-3个月血糖总水平D.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通过测定E.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线索,可间接反映血糖变化(单选题)肥胖的定义是BMI≥( ) Kg/m2: D.28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B.胰岛素作用下降或/和分泌不足 (单选题)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正确: D.所有患者都需行OGTT试验进行诊断 (单选题)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 ) Kg/m2: B.18.5-23.9 (单选题)关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B.可作为糖尿病确诊的依据 (多选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是: A.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 B.不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不同日两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mmol/L C.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不同日的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mmol/L D.不同日两次 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血色白兰地: (单选题)下列哪项能够确诊为糖尿病: C.具有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12.0 mmol/L (单选题)下列空腹血糖哪个在正常范围(mmol/L): B.3.9-6.1 (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C.糖耐量异常可能 (多选题)糖尿病初诊时建议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 A.身高 B.体重 C.BMI D.腰围 E.足背动脉搏动

糖尿病知识讲座教学文案

糖尿病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1期 松林村卫生所 2017年04月05日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资料 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 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

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病理病因 常见病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的并发症 胰腺结构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

糖尿病的病理

糖尿病的病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破坏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现代文明病”。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紊乱,由此累级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而导致“百病齐发”;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质量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我国发病人数已超过三千万,并且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增病人约一百万,故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糖尿病的世纪”。在中国平均每七个人就有一个人是糖尿病,最小的病龄已经到三岁。 糖尿病有诊断:空腹血糖大于或者等于7MMOL,餐后大于或者等于11,1MMOL。病型:1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胰岛素治疗,五年少有合并症发生。 2型: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胰岛素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在诊断之前就已经有并发症发生,有些是因为并发症发生才发现糖尿病的。 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针对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绝对,相对分泌不足,而采取补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一般采用双胍类[餐后降糖]磺脲类)单纯降低血糖为主的治疗手段。虽可以快速的降低血糖,但是难以控制病情的恶化,长期使用则体内会产生药物耐受性,使药物的降糖能力下降,甚至无效。并会导致各种不良影响,即所谓的合并症:(如长期用药则会造成恶心,腹胀,便秘,排气痛苦等药源性病症;虚弱消瘦,所向抵抗力减弱,贫血,手足麻凉,月经不调,阳萎早泄,皮肤感染,视力模糊,视网膜突变,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血栓,中风,心梗,失明,肾衰,肢肿,静脉血栓,四肢溃烂等严重威

胁患者生命。)[目前在国内外有一种糖尿病既是心血管病的理念正在叫响] 临床证明,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胰岛功能障碍,致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效用活性减少和降低,摄入的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积聚于血液中而出现高血糖。所以单纯降糖只是治标之法。虽起效快,但其降糖作用的前提是胰岛功能尚可。随着病程的延长,降糖药剂量越来越大其两大弊病就会突显出来,其一是: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降糖药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其二是:化学降糖药对肝肾胃肠等脏器的副用,进一步加重了合并症的发展。 以上是西医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但是对于大数人们而言真正的认识糖尿病和了解糖尿病的人并不多,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些所谓的指标来界定自己是否患病,其发病的机理和形成的原因并不清楚。[一般普遍认为发病原因是:自身免疫缺陷,遗传,肥胖,和年龄等诱因]。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认为我不吃糖了就不会得糖尿病了,另一种就是你到医院医生都会告诉你糖尿病没有治,终身携带。为什么这样没有人告诉你知道。导致我们常常陷入误区而不清楚。大家常会认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到医院化个验血糖高,完了就是糖尿病了,从此帽子就戴上,一辈子也摘不掉了。可是什么是血糖没有人了解。 什么是:[血糖]:在讲血糖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糖尿病是属于消化系统出了毛病。人体的消化系统有两大组织一是脾与胃肠,另一个就是肝胆,那么肝胆是怎么样帮我们消化的呢?肝与胆主要是负责消化肉食类与蔬菜,水果类。肝脏分泌胆汁给胆,胆在分泌胆固醇到胃,变成胆酸,胆碱,胆盐等很复杂的。脾胃主要帮我们消化五谷类食物。 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血糖吧,我们吃的任何食物都是有养分的,不管什么东西咀嚼完了吞到胃里以后全部有一个名词就是—糖类。然后同胃部消化,消化三四个小时,消化完了给小肠,由它吸收养分,这些养分的医学名词就是血糖。脾脏{胰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 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二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离不开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主要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等情况,还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疲倦、皮肤搔痒、出汗异常、视力模糊、肢体发麻等。 1、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这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但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还会出现一些其它的症状。 2、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3、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5、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6、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糖尿病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一般都能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如果人们能够细心观察自身的变化,那么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症状,在糖尿病发生的早期接受专业的治疗有助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糖尿病症状表现非常有必要。

糖尿病知识考试题

糖尿病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DKA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口渴、多饮、疲倦。 2.糖尿病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是指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3.0mol 、血糖升高至正常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3.最轻运动持续3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强度运动持续 5 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 4.无症状低血糖是指无明显低血糖的症状,但血糖≤ 3.9 mmol/L。5.糖尿病的中医分类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兼证型、 阴阳欲绝型。 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骨关节病等。 7. 酮体一般是指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 8.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轻度水肿、过敏反应、脂肪营养不良。 9. 代谢综合征伴有的症状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中心型肥胖、微量白蛋白尿。 二、单项选择题 1.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D ) A. 25%-30% B. 35%-40% C. 45%-50% D. 55%-60% 2.合理的糖尿病饮食,脂肪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C ) A. 5%-10% B. 15%-20% C. 25%-30% D. 35%-40% 3.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 ) A.冠心病B.眼底病变C.糖尿病肾病D.神经病变

4.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D )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C.浮肿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 ) A.头晕、乏力B.恶心、呕吐C.视物模糊D.意识改变6.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 B ) A.两年一次B.一年一次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D.出现眼部症状后检查 7.最易导致低血糖昏迷的降糖药是:( A ) A.优降糖B.亚莫利C.达美康D.糖适平 8.胰岛素治疗时,以下控制血糖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为:( D ) A. 每日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 B.每日三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C. 每日四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D. 每日三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9.产生抗药性最强的胰岛素 是(B) A 猪胰岛素 B 牛胰岛素 C 赖脯胰岛素 D 门冬胰岛 素 E 人胰岛素 10.鉴别是不是Somogyi现象的最好的方法 是(B) A 测早餐前空腹血糖 B 夜间多次测血糖 C 晚餐前测血 糖 D 测晚餐后2小时血糖

[实用参考]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姓名: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132********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RR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得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 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就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 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得病因中遗传因素得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得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得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得紧张、情绪得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得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就是糖尿病得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得成年糖尿病患 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得程度与糖尿病得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得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得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就是肥胖多脂肪得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得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得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 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得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得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就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得: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 对染色体短臂上得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与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得糖尿病,也不论就是因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表现出临床的糖尿病. 1.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 IR是指机体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水平作用下,葡萄糖摄取和处理能力降低,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能利用糖,以及肝细胞不能有效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向血中释放过多葡萄糖,致使血糖浓度增高。 关于IR的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低脂联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促炎反应和应激诱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代谢物(多为FFA、葡萄糖)均可促使IRS的丝氨酸磷酸化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导致IR;长期高血糖促使蛋白激酶C活化,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PI-3K活性,导致IR,同时还可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脂肪细胞分泌有关的瘦素、脂联素、TNFβ、过氧化物酶体增体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等也与IR发生相关。【2】Yoshimasa Y.A role of the PPAR gamma activa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J].Nippon Rinsho,2001,59(11):2173-2178. 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PI3-K有四种亚型,即PI3-K1A、1B、2和3四种,但只有1A在胰岛素信号转导中起作用。PI3-K由含SH2区的p85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PI3-K首先与IRS结合,IRS-1上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可与PI3-K的p85亚基结合,从而接近InsR并被锚定在细胞膜上,进而激活p110亚基,活化的PI3-K一方面催化PI-4或PI-4,5磷酸化为PI-3,4和PI-3,4,5磷酸盐(PIP3),PIP3是PI3-K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与蛋白激酶B(PKB)和PI-3,4,5磷酸盐依赖性激酶-1(PDK-1)结合,浆膜上PKB和PDK-1的同域化,使得PDK-1可以促进PKB苏氨酸308发生磷酸化,加速GLUT4和GLUT1向膜的转运, 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脂肪及糖原合成,其功能缺陷可以导致IR。[3]; 陈燕,汪恕萍.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2002,1(2):40-42.。 1-2. IKK-β IKK-β的活化引起的IR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并催化其特定部位的Ser/Thr残基磷酸化,进而抑制信号分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概况 第一部分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在介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之前,首先简要说明一下糖尿病的分型[1]。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单一疾病。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Ⅱ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包括,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敏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时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 下面我将按照糖尿病的分型,介绍相应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一、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手术方法(胰腺切除法[2]) 是最早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1890年,Mehring和Minkowski报道,在切除狗胰腺后,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严重的糖尿现象。一般选用较大的实验动物,如狗和家兔等,其次用大鼠。全部切除胰腺,可制成无胰性糖尿病动物模型,需补充外源性胰酶。全部切除胰腺,除可引起高血糖外,并可致酮症酸中毒和死亡,故一般主张切除75%~90%的胰。 (二)化学药物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 1.四氧嘧啶(alloxan)四氧嘧啶产生超氧自由基而破坏β细胞,导致胰岛素合成减少,胰岛素缺乏。其作用可能与干扰锌的代谢有关。豚鼠具有抗药性。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反应分三个时相,开始血糖升高,持续约2h,继而因β细胞残存的胰岛素释放引起低血糖约6h,12h后开始持久的高血糖。 ⑴小鼠给药剂量因给药途径不同而异(均需临用前配) 200mg/kg(ip) ,85-100 mg/ kg(iv)。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很多。王柳萍等[3] 观察四氧嘧啶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小鼠体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死亡率、转阴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剂量的增加,小鼠死亡率增高;小鼠体重增加,死亡率亦增高;静脉注射成模率比腹腔注射高;同等剂量分次给药,死亡率、转阴率均降低,认为四氧嘧啶以同等剂量分次给药小鼠糖尿病成模率高。黄敏等[4] 通过ip四氧嘧啶(ALX)建立速发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不同禁食时间对ALX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的影响,结果表明ALX糖尿病小鼠造模的最佳时间为禁食12、18h后造模,禁食18h糖尿病小鼠模型组为最好。但陈建国等[5]观察各种因素对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氧嘧啶致小鼠高血糖模型最佳条件为: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剂量为200mg/Kg,给药前小鼠禁食16h,选雌性小鼠更佳,选造模后第3天血糖值在15~30mmol/l小鼠为造模成功小鼠为宜。 ⑵大鼠Alloxan糖尿病大鼠是研究糖尿病治疗药物疗效的常用动物模型。但是,Alloxan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成分、给药次数、给药剂量、动物体重、个体差异等,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动物死亡率、转阴率高,以致模型的成功率降低,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何学令等[6]观察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所需的最低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对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静脉给药优于腹腔给药;用四氧嘧啶以静脉给药方法成功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未禁食情况下需剂量≥40mg/kg。艾静等[7] 探讨四氧嘧啶致Wistar大鼠高血糖模型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基本公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 十 一 期 2013年11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0日活动地点:邓营村卫生室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 组织者:红塔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农村居民接受健康教育人数:23人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30份 活动内容: 1、糖尿病的饮食 2、糖尿病的运动 3、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活动总结评价: 参加讲座的居民了解了高血压的饮食、高血压的运动、高血压的自我管理、高血压的按时就医,基本掌握了高血压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知晓率: 95% 满意率:95%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孙清玉负责人(签字):况成贵 填表时间:2013年11月20日

通知 古桥村乡村医生: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高血压的饮食、高血压的运动、高血压的自我管理、高血压的按时就医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3年11月8日7:00-8:30 地点:古桥村村卫生室 讲座内容:糖尿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授课人:孙清玉 参加人员:你村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本人或家属。 红塔镇卫生院 2013.11.6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糖尿病的患病率非常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几乎每个人的周围都能接触到一些糖尿病患者有家人,同事,邻居等。印度,中国,美国是糖尿病最多的三个国家。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有1000万,到2003年的时候打到了2300多万,当时预测到2025年能达到4600万,可是在2007年的普查已经达到了4600万。2008年已经超过了6000万,可见中国的糖尿病是快速的增加。而糖耐量异常者,就是未到糖尿病标准而血糖较高者也接近6000万。相当于有一个糖尿病就伴随一个即将患上糖尿病的患者,这两个数量加起来达到一亿多。那么患病率与咱中国的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的延长,城市化倾向(现在是越来越多的人员涌向城市),还有生活的西方化(在国外已被淘汰的垃圾食品,像肯德基,麦当劳在我国到处都是。在一些大城市,5分钟就能见到一个肯德基,而我们中国是每28秒钟出现一个糖尿病患者。 1.糖尿病的危害;1经济负担的加重(长期用药)2生理上的危害(引起众多的 并发症)3心里危害。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它有着急慢性病发症。在

糖尿病病理知识

一、什么就是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与相对不足引起得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得全身心得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I型与II型。 I型糖尿病:占总数量得5%~10%;特征: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发病人群:多在幼少年,一发现就必须注射直接补充胰岛素不足。 II型糖尿病:占总数90%~95%;特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β细胞部分分泌障碍),血糖无法充分地被细胞吸收利用堆积在血液中,血糖变高就形成了II型糖尿病(多发人群45岁左右),II型糖尿病开始并没有特别症状,所以往往被忽视,直到发病后通过偶然发现、 注意:糖尿病人根本不就是体内得糖多了,而就是胰岛素不够,糖分吸收不了导致高血糖。 二、什么就是胰岛素? 胰岛素就是一种由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得蛋白质激素(在人体得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得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得细胞群,叫胰岛)、 三、胰岛素作用: 胰岛素就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得蛋白质激素也就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得激素。 人在进食后,小肠吸收食物中得糖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时候人得胰岛马上分泌胰岛素,葡萄糖在胰岛素与受体得情况下,随着血液进入肌体组织细胞中,供细胞吸收利用,同时把多余得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当人在空腹得时候胰岛β细胞就分泌胰岛素将储存得糖原与脂肪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给细胞提供营养维持血糖得稳定。 四、糖尿病得诊断 两种检测指标:①血糖检测②糖化血红蛋白得检测 1.正常得血糖范围:空腹 3、9~6。1毫摩尔 餐后两小时 3、9~7、8毫摩尔 不正常得血糖范围:空腹血糖≥7。0 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注:连续三次测量达到此项标准才能有效反映) 2。糖化血红蛋白得检测可以检测到120天平均得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得正常范围:3。8%~6。5% 不正常:≥6。5% 五、糖尿病得危害及其症状表现 胰岛素长期得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过量得葡萄糖会逐渐腐蚀全身器官,特别得心脑血管与神经组织得病变。 症状: 1.(分早期症状与后期并发症)合并症 早期:三多一少(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综述 摘要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正文: 一、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三、糖尿病的病症特点 1、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 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 2、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4)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

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班级:2016级中药二班 史妩霜2016140849 (学号): 银2016140847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 年12 月2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完成说明: 1、题目属性,请在“自选”或“参考题名”前打。 2. 课题分工包括:(1)课题分析,课题负责人;(2)检索文献,资料分析;(3)纸笔写作,课题报告。请按每位同学的实际工作分工进行填写。 2.检索资源选择必须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国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可选作。 3.各种类型检索途径的检索结果呈现不少于3项。对于报告资料来源重点检索途径(例如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要重点表达。 4.文献综述是在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而撰写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资料堆砌。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2000字。 5.“2.1 选择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视频资料、期刊、会议论文等。

目录 1.课题分析...................................................................................................................... . 2检索策略...................................................................................................................... . 2.1 选择检索工具................................................................................................. . 2.2 选择检索词..................................................................................................... .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 3.1 万方数据库....................................................................................................... . 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 3.3维普网................................................................................................................ . 3.4丁香园............................................................................................................... . 3.5 医学论坛网....................................................................................................... . 4.文献综述...................................................................................................................... . 5.参考文献...................................................................................................................... . 6.自我总结评价.. (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