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吴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小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从数学学科本身、学生自身特点、课堂教学以及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从而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正常人经过培养是可以具备这种思维能力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各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教学的独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挖掘数学自身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充分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图形,有的来源于几何图形本身或几何图形的组合,也有的来源于重要数学理论的具体化。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令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案例1:“平面图形”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美丽的实物引出所要教学的平面图形(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例子,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此点燃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图1

(二)适当介绍数学发展史中的典故,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过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中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以外的教育,例如表1所示:

历史人物事迹介绍目的

祖冲之早在1400年前算出圆周率人类智慧的伟大、割补法

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上获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高斯10岁时算出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和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相信自己

欧拉没有与教会及上帝"保持一致",智改羊圈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利用科学

表1 部分可以向学生介绍的数学家及其事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产生探究数学的欲望。以一种自然地方式培养了了他们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源动力。教师要将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与

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创新。

案例2:教学“圆的认识”。

一位老师在教学时,用多媒体出示了这样的场景:森林召开自行车大赛,各种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有圆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椭圆的……首先,老师让学生预测谁会得冠军;然后,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结果骑着圆形车轮自行车的小猴子一路很顺利,得了冠军;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呢?

学生顿时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了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创新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 通过鼓励直觉,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灵感、直觉、顿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源泉,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凭借直觉能力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顿悟的一种思维活动,直觉的顿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大量的逻辑思维活动中产生的异乎寻常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案例3:教师在上课时经常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时,老师不急于向学生讲授新知识,而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然后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答案,再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猜想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发挥的空间,从而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是一个集体成员情感走向的引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能力和培养情境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有效的情景,采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

识;教学中不断出示层层推进的问题;练习中,层次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克服思维障碍的情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案例4:一个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解例题,茵茵的绿草地上,一只美丽的乌鸦,看到一个铁皮储水桶里有水。她口渴极了,正想美美地喝上几口,可是她发现桶里的水并不多,不管怎么努力,就是够不着水喝。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一个底半径2厘米,高16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面只存有10厘米深的水。可乌鸦刚好16厘米高一点,她的头刚刚够得着水桶边。只见她伸长了脖子,把那长长的嘴巴使劲往桶里伸,可她的长嘴巴才4厘米长,要想能喝到水,还差16-10-4=2(厘米)。这可难坏了小乌鸦。不过这只乌鸦可不是《狐狸和乌鸦》中的那只笨乌鸦,如果她的嘴里叼着肉,她绝不会被狐狸三句好听话一哄,就放声歌唱,把肉轻易丢掉,让狐狸捡个便宜。这只乌鸦不仅有一身乌黑油亮的漂亮羽毛,还聪明无比。她想:“我可不能就这样眼巴巴看着有水却喝不到嘴里。”她想啊想啊,忽然,她看见旁边有24块半径1厘米、高0.5厘米的圆柱形石块。灵机一动,就把这些石块一古脑全部投放到水里,只见水徐徐上升。

同学们,现在这只乌鸦能喝到水吗?让我们来帮她算一算。

其实,这只乌鸦能不能喝着水,关键就看水的高度能不能达到16-4=12厘米。我们可以这样算:(1)圆柱形石块的总体积:

3.14×12×0.5×24 = 37.68(立方厘米)

这些石块的总体积就是升高的水(圆柱形)的体积。

(2)水面能升高的高度:

37.68÷(3.14×22)= 3(厘米)

(3)现在储水桶里水的高度:

10+3 = 13(厘米)

该教师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得所教授数学内容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一些疑问来带动学生去主动地思考,最好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质疑。事实上,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学生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次,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并自觉地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促进。

案例5:教学“认识人民币”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于是,学生有了如下质疑:(1)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的呢?

(2)为什么不能再纸币上乱写乱画?

……

然后,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学生们采用了假设法、分析法,有顺向思维,有逆向思维。通过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的活动而得到展开。

案例6:教学“10的认识”。

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数出10根彩色小棒,然后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比比看,谁摆的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努力寻找各种10的组合。最后,整理为如图3所示的结果:

图3 10的不同组合

案例7:教学“圆锥的体积”。

在教学时,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分两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另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

以上两个案例中,老师都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新知识,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并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芽、成长。

(四)重视回顾旧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为前提。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

进理解,激发创新思维。

案例8:教学“梯形面积”。

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回忆过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你一个梯形,你怎样可以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给出了如图4所示的做法:

图4

老师进一步指出有些方法不具有一般性,有些方法不利于计算,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例中,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新公式,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类似的问题。教师这样做,给了学生提供了一个尝试、创新的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各种因素碰撞后,灵感在实践中的体现,有时会表现为“随意性”和“偶然性”,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才能使学生跨越模仿,走向创新。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时候在教学中学生明明有问题,却因为老师太过严肃,担心受到批评而不敢说“不”。其实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对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只有在这样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使自己“孩子化”,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和有趣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9:有的老师上“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课时,先板书“线”,让学生组词,你能组成几个你学过的词语?学生一听:“咦,数学课上学组词?”顿时感到新奇,新鲜感与好奇心驱使着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学生思想活跃,语汇丰富。运用语文知识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汇其中,揭示课题,又预示着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又如,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拿出了一个鸡蛋问:“怎样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又不像圆柱,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

可以用割补法,而这鸡蛋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知道知道!”经教师一提醒学生兴奋得欢呼,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马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非常热烈。

上述两个例子,老师走到了学生中间,想学生所想,放下了“真理代言人”的架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且生动有趣的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增强,愿意并且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烁!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以至于很多人对数学的认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我们能真正从小就培养起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的话,自然而然他就会主动思考,会思考才会创新。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注意气氛的烘托,不能一味的讲解,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加入进来,要注意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力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的氛围,确保学生的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唯有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揣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滴[J].云南教育.2000,(17):7-9.

[2]施咏梅.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8,(8):23-25.

[3]李世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2007,(10):1-3.

[5]王祖琴. 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6]刘凤翥. 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吴静,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