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拟风形成实验记录表

模拟风形成实验记录表

模拟风形成实验记录表

模拟风形成实验记录表

一.实验器材:香一根、蜡烛一根、空心玻璃管两支,纸盒一个,小刀一把,毛巾。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先在纸盒的上面和侧面分别挖一个比蜡烛稍粗一点的圆洞。(2)把一支蜡烛放进洞中,插上玻璃管,另一个洞中也插上玻璃管。(3)点燃香放到另一支玻璃管口。

(4)观察香烟飘动的方向。

(5)点燃玻璃管内的蜡烛,再把香放在管口处。

(6)观察香烟飘动的路线有何变化。

(7)熄灭蜡烛。(提示:小心烫伤)

三.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以上实验说明: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6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值,变化范围一般为0-14之间。纯水(蒸馏水)的pH值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值为5.65。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六十五,硝酸次之,约百分之三十,盐酸约百分之五,有机酸约百分之二左右。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其形成过程为:大气中的SO2和NO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是造成降水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过食物链而危害人

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酸雨主要由以下几种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多。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对土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浇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将损害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对建筑物材料和市政设施的危害:酸雨能侵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 四、对水生环境的危害: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酸化。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群落的丧失,会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有资料表明,水体pH值降到5以下时鱼类繁殖和发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影响。

风的基本概念

风的基本概念 一、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常指空气相对地面的水平运动,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由于日地距离和方位不同,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也就各异(见图1)。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因而温度高。这种温差形成了南北间的气压梯度,在北半球等压面向北倾斜,空气向北流动,风的强度由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决定。 图1 地球绕太阳运转示意图

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这种力就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存在,在此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使气流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地球大气的运动,除受到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外,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为零,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在极地达到最大。 当空气由赤道两侧上升向极地流动时,开始因地转偏向力很小,空气基本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逐渐加大,空气运动也就逐渐地向右偏转,也就是逐渐转向东方。在纬度30°附近,偏角达到9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当,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所以在纬度30°附近上空,赤道来的气流受到阻塞而聚积,气流下沉,形成这一地区地面气压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分为两支,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南流动,指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风速稳定且不大,约3~4级,这是所谓的信风,所以在南北纬30°之间的地带称为信风带。这支气流补充了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称此为哈德来(Hadley)环流,也叫做正环流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 另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吹西风,且风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西风带。在60°N附近处,西风带遇到了由极地向南流来的冷空气,被迫沿冷空气上面爬升,在60°N 地面出现一个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北。向南的一股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构成一个中纬度闭合圈,正好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相反,此环流圈北面上升,南面下沉,所以叫反环流圈,也称费雷尔(Ferrel)环流圈;向北的一股气流,从此到达极地后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这股气流补偿了地面流向副极地带的气流,而且形成了一个闭合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形成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类似的环流圈,因此也叫正环流。在北半球,此气流由北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吹偏东风,在60°~90°N 之间,形成了极地东风带。 综合上述,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空气压力不均衡,因此,形成地面与高空的大气环流。各环流圈伸屈的高度,以热带最高,中纬度次之,极地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增热程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的缘故。这种环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赤道到纬度30°N环流圈(哈德来环流)、30°~60°N环流

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 实验过程:(1)、用小刀将可乐瓶的底部裁掉; (2)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cm 处刻一个直径约2cm 的圆孔; (3)在瓶底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折叠的小纸条; (4)点燃蜡烛、蚊香; (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cm 处; 实验现象:蚊香的烟不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处的纸条在上下晃动。 实验结论:空气被蜡烛加热变成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顺着瓶口上升,冷空气则 会由底部的小孔流进补充,这样就形成了风。 摆的秘密 实验目的:研究摆的秘密,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做一个摆。实验器材: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等 实验操作与纪录: 1、制作一个摆。 摆一般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 类似于我们玩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举一例)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或者摆回来,叫摆动__________次。 2、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摆的快慢与__________有关,而与摆锤的重量、摆角__________关。(填“有”或“无”) 摆线的越长,摆摆动的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摆线的越短,摆摆动的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3、应用:小明家有一个挂钟(在满弦的情况下),但他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挂钟和准确时间相比变慢了,怎么使挂钟走的更准些?( ) A 、将钟摆调长些 B 、将钟摆调短些 C 、在钟摆的摆锤上加一个重物 D 、不能确定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 (1)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多个电池排列在一起)的多少是否有关系, 设计实验时, 要使哪些条件相同:线圈缠绕匝数 哪些条件不同:串联电池个数 结论:串联电池越多,可以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电磁铁的磁力。 (2)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多少是否有关系,设计实验时,要使哪些条件相同:串联电池个数 哪些条件不同: 线圈缠绕匝数 结论:线圈匝数越多,可以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电磁铁的磁力。 通电的电圈 实验原理:通电后的线圈有磁性 实验器材:大铁钉、带绝缘外皮的细导线、小铁钉、电池、指南针、电池(多个)、小铁钉等。 实验操作与记录: 1、根据实验器材先制作一个电磁铁,根据你所制作的电磁铁 电磁铁是由 _______和 ________构成的,它是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 2、研究电磁铁的特性: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 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 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 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提出问题: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猜想假设:豆苗在壤土中长得好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 实验过程: 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 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 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高中地理图表提升练习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 [知识点拨]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 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乙、丁;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1)中图乙,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典题示例] (2018·大连市模拟)下图为近地面与3 000 m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a、b、c位于同一纬度,则下列情形可能出现的是( ) ①a、c代表冬季的海洋②a、c代表夏季的海洋 ③b代表白天的陆地④b代表晚上的陆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若a、b、c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且a、b、c三地之间形成的环流属于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之间的距离接近6 660 km B.近地面大气可能由b向a、c流动 C.a、b和c、b之间一定盛行信风 D.a、c所代表的气压带移动方向一定相反 答案1.B 2.A [对点练习] 下图为赤道附近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热带辐合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D.地球自转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内容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二、渗水实验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三、实验名称: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应用实录

《风的形成》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看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聪明,我想你们一定都喜欢猜谜语吧,喜不喜欢?有没有自信,大声一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咱们看看谁猜得既快又准?请听好“看不到来,摸不着去,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呼啸。”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我说嘛,咱们班同学确实聪明,老师真佩服你们。除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谜语,谁还收集了关于“风”的谜语?(指名两名学生) 师:同学们收集的真不少,是啊,风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它竟如此奇妙,能让大江激起千层浪,能驱走夏日的酷热,也能带来冬日的严寒,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风呢?(想)这节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的形成》(板书)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谁能说说,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用扇子扇,用嘴吹气,跑起来的车------(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风的形成过程。 师:现在,你们每个组都有一把扇子,拿起来扇一扇,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风

师:停下手中的扇子,你还能不能感觉到? 生:不能 师:为什么扇扇子会形成风呢? 师:对了我们周围有我们看不到的朋友,那就是空气,扇扇子使空气流动,从而产生了风。你还想到可以用哪些方法可以产生风呢? 师:刚才这些风都是通过人工活动的方式获得的,那么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一块来看一下风的形成(出示课件)谁来给大家念一下? 师:是的,冷暖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 三、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我们一块来做实验: 师:把一支蜡烛点燃,并把它固定在桌子上,屏住呼吸,仔细观察,看蜡烛的火苗有什么特点。 生:火苗呈椭圆形;火苗上下的颜色不一样;火苗直直的往上; 师:对了,为什么让你屏住呼吸呢?为什么火苗直直的往上呢?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1、蜡烛“吹”风车实验: 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 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 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 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 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 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 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 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动实验土壤的渗水能力 口名称 表 达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烧杯3个、三种不同的土 仪器壤、水、纱布、细线、剪刀 名称测量水温的变化动实验 口名称 动方 1)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手法 2) 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操步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 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作骤 实验从沙质土中渗出的水最多,其次是壤土,最少的是黏质土。现象 动 口 表 达 实验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结论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表 1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达仪器铁架台、纸板。 名称物体传热动实验 口名称 1)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摄氏度左右),向锥形动方瓶中加入80毫升冰水。 2) 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手法 个孔。 操步 3)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 4) 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间隔1分钟的变化,并作骤 做好记录。 实验把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时,冷水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 现象冷,最后达到共同温度后一块变成室温。动 口 表 达 实验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结论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表 达仪器铁架台、铁棒、酒精灯(或蜡烛)、火柴、凡士林、小木棍名称 动实验颜色与吸热口名称 动方 1)把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把小木棍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 粘在铁棒下。(注意:凡士林用量要相同,小木棍粗细要相同) 手法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16课。该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为以后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探究风的成因,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直接感知空气因热而流动的过程,从而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这样的空气在流动,知晓原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本实验原型来自课本示意图,是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湿毛巾放在实验箱的进风口,点燃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烟的流动方向。点燃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书中示意图经过笔者多次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易观测到烟的存在及流动,且产生实验现象需要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发现实验原型存在以下不足:(1)蚊香烟雾较轻薄,烟的运行轨迹不明显。 (2)选择蜡烛做热源有弊端:①蜡烛在实验箱内,实验操作时不方便点燃和熄灭;②蜡烛容易烤焦实验箱,存在安全隐患;③蜡烛在密封的演示箱内很容易熄灭。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根据上面的研究,笔者在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 (1)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笔者采用了玻璃器材,正面与顶、两侧透明,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观察,背部粘贴绿色卡纸,以衬托烟的颜色,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的运行轨迹,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2)实验用的热源用275 W发热的灯泡替换原来燃烧的蜡烛,优点如下: ①产生的高温,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 ②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开、关电源即可。 ③减少干扰,蜡烛在燃烧时也会产生烟雾,学生容易与实验中的烟雾混淆,这样更加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3)热源周围用卡纸做1个灯罩,以防实验中灯泡产生的强光刺眼,同时在灯罩的一边剪1个缺口,保证箱内的亮度,能清楚地观察到烟的轨迹。 (4)原实验用的蚊香换成了艾叶条,它产生的烟雾更浓更环保,学生观察起来更清晰。 三、实验器材 风的形成演示箱(玻璃箱)、艾叶条、湿毛巾、酒精灯、玻璃杯、实验记录纸。 四、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聂家庄学校温昕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3. 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归纳风的成因。 4. 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湿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课件 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

点头。 学生猜谜语:风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对了。 师问:如何感受自然界中的风。 学生回答:(红旗飘扬,树枝摇摆等等)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 师:猜测空气的流动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温度,天气等等)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拿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谈话:刚才老师做的这个实验,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上升,带动螺旋圈转动。 4、出示课件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

5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器材: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两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瓶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

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3个,纱布,同样大小的烧杯3个,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土壤样品。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并在瓶口下面个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入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实验结论: 三种土壤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1 2 3 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1 2 3 。

实验名称: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实验器材:8株豆苗(或4株生长情况相似的其他植物)、硬纸盒或黑色纸袋、线绳。 实验过程: 1,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实验结论: 第小组实验报告单年月日 实验名称: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器材:瓶子,水,带根的植物一株,油,直尺 实验过程: 1,拔一株水稻,将泥土洗净后放入装有水的瓶子里。在水面滴层油防止水分的蒸发。 2,每天傍晚用直尺量出水面的高度并记录 实验结论: 根的作用是: 。

实验名称: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器材:烧杯,芹菜,红墨水 实验过程: 1,把芹菜插入滴有两滴红墨水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大约10分钟)观察并记录芹菜茎和叶的变化。 2,将芹菜茎横切,观察茎的横切面。 实验结论: 第小组实验报告单年月日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的定向运动 实验器材:豆苗,纸盒,剪刀 实验过程: 1,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近的豆苗。 2,将盒子一侧的上方剪出约2厘米的窗口。 3,将植物同时放在向阳处,其中一株扣上侧面有窗口的盒子。 4,几天后,将盒子取走,观察两株豆苗的生长情况有啥不同。 实验结论: 第小组实验报告单年月日 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的变化 实验器材:4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实验过程: 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实验结论: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 学生自己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师:空气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觉。嘴巴周围的空气怎么变化的?空气跑到别处去了,嘴巴周围就成真空了没有空气了吗?对,周围的空气又跑过来了。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也就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生笑,不是。)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空气的知识,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汇总

三年级下册科分组实验操作基本要求 (参考资料) 1、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测力计的示数。 2、用测力计在铺上毛巾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3、步骤同第一步。 4、向物体上加放钩码,用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在光滑的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的木板上摩擦力大。 2、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大。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2、平衡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边不同刻度位置上,挂钩码。 3、在杠杆尺的右边合适刻度位置上,挂钩码,使其左右平衡。 【实验现象】: 在杠杆尺两边合适的刻度位置上挂钩码,杠杆尺能平衡。 【实验结论】:

的钩码个数。 3、磁铁的性质 【实验步骤】: 4、用一块磁铁的N、S极分别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N、S极。 5、在许多平摊的小铁钉上放一块磁铁。 【实验现象】: 1. N极靠近N极时,相互排斥;靠近S极时,相互吸引。 2、磁铁的N、S极两端,铁钉多;磁铁的中间部位,铁钉少。 【实验结论】: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同一块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4、热空气上升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5、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昌邑市北孟小学姜亦银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课前准备: 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

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 (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小结: 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2)根据课文的提示,课文制作风向袋,并观察风向袋有什么作用?

风的形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风的形成实验报告 篇一:科学学科分组实验报告风的形成 科学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 年月日 《玩转电磁铁》实验报告单 第组 实验1.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吗? 保持电池节数等条件不变,改变线圈匝数,观察吸起来的大头针数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线圈匝数,吸起来的大头针个数,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实验2.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池节数有关吗? 保持线圈匝数等条件不变,改变电池节数,观察吸起来的大头针数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电池节数,吸起来的大头针个数,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总的实验结论:线圈匝数,电池节数,电磁铁的磁性

越强。 篇二: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报告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报告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报告 篇三: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题目:空气的成份检测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氧气),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大部分是氮气),说明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实验器材:水槽1个、去掉底的饮料瓶1个、小玻璃片1块、蜡头1个、火柴实验步骤:1、把蜡头固定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内,向水槽内加水,加至水深约20mm。 点燃蜡头后,用去掉底的饮料瓶(或集气瓶)缓缓在罩在玻璃片外,到接触到槽底为止,然后立即盖上瓶盖并拧紧。 2、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的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熄灭了,瓶内的水面随着上升一些,说明空气少了一些。 把点燃的火柴放入瓶内,可看到马上就熄灭了,说明没有氧气不能燃烧,瓶内剩下的是不参与燃烧的氮气。 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注意事项:1、玻璃片要小于饮料瓶底,蜡烛要固定好。

酸雨的形成原因

摘要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目前仅开发利用了约1%,近8000万千瓦。(2)治理化工, 冶金, 有色, 建材工业二氧化硫污染 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硫, 约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20%左右。可应用甲醇、液化气等干净的代用燃料代替汽油,将明显降低NOx的排放。甲醇分子含有氧,比不含氧的汽油,易于燃烧完全,从而较少排放NOx。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酸雨的含义 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二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世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1、对人类的影响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具关联性。;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2、物和雕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