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B51T 885-2009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程

DB51T 885-2009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程

65.020.20 B16

DB51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程

Rules for Management of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erssalis Walker )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防治指标 (2)

5 实施细则 (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经济损害允许为害团密度 (4)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林明、廖华明、罗怀海、王胜、李建新、张梅、徐翔、蒋凡、向清如、黄新春、李蔼。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稻区实施二化螟防治的组织和人员。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这些标准都可能被修订,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 8246─87 水稻二化螟防治标准 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DB51/T 606-2006 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喷粉机施药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经济损失允许水平(Permissible level of economic losing threhold )

指人们可以容许的作物产量、质量受害而引起经济损失的水平。一般以防治措施的期望效益(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经济损失量或损失率作为经济损害允许水平。本标准综合考虑经济学原则及保护稻田天敌的生态效益,以防治费用的2倍作为期望收益,允许产量损失水平为1.5%~2.0%。

3.2 经济损害允许密度 (Permissible density of economic damage)

指与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相对应的虫口密度或为害率,如害虫幼虫密度、卵块密度、为害率等。本标准以与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的全代每667m 2(667m 2=1亩)为害团数(卵块数)或为害稳定期的丛(株)为害率作为二化螟经济损害允许密度。 3.3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为防治适期的虫口密度、为害量或为害率等达到此标准时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为害损失超过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二化螟的为害表现有一个发展过程,故其防治标准仅为经济损害允许密度的一部分,即防治适期田间所表现的一定比例的为害团或丛(株)为害率。 3.4 为害团(Infestation spot)

二化螟卵呈块状,卵块内含多个卵粒,同一卵块孵化的幼虫逐渐扩散至邻近稻丛(株)为害,造成集中成团的为害,统称为害团。在水稻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

3.5 为害率(Infestation percentage)

——调查二化螟为害丛、株数占总调查丛、株数的百分率。

——为害率用数量分数w 表示,数值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1)进行计算。

2

1

m m w = …………………………(1) 式中:

w ——为害率,单位为百分率(%);

m 1——调查水稻二化螟为害的丛(株)数,单位为丛(株); m 2——调查的总丛(株)数,单位为丛(株);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

3.6 为害团表现期(Dominance stage of infestation spot )

从初孵幼虫侵入稻株为害,到为害状表现,约在孵化期后3~5d ,故在卵孵始盛、高峰、盛末期分别加3~5d ,即为相应的为害团表现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4 防治指标

防 治 指 标

代 别

为 害 生育期

经济损害允许 为害团密度 (个/667m 2)

防治适期 (孵化高峰 后天数)

为害团密度 (个/667m 2)

丛害率 (%) 株害率 (%) 0

65 4.0~5.0 1.0 2~3 100 6.5~7.5 1.5 一

分蘖期 190

5~7

130 10~12.5 4.0 0 40-50 1.5 0.2 二

孕 穗 抽穗期

125

2~3

65-75

2.0

0.3

5 实施细则

5.1 防治标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对照防治标准,达到为害团或丛(株)防治标准的即行防治。 5.1.1 为害团密度调查

防治前,每块田查一定面积,统计为害团数,按式(2)计算每667m 2为害团数:

22

27.666)

()

()7.666/(m m m ×=

调查面积个查到为害团数个为害团密度……………… (2) 5.1.2 丛、株为害率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法取样,每块田查200丛,并查20丛株数,计算丛、株为害率。 5.2 防治策略

在搞好稻桩、稻草处理,压低基数的前提下,在卵孵高峰前移栽的水稻,采取重治本田的药剂防治策略,在卵孵高峰后移栽的水稻,采用“统防秧田,重治本田”的药剂防治策略。 5.3 防治技术

5.3.1 处理稻桩稻草,降低基数

秋季小麦、油菜播栽前,采用人工处理稻桩、稻草,集中深埋或施用药剂腐烂稻桩,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基数。 5.3.2 灌水杀蛹

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搁田或灌浅水,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 以上,经3~4d ,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5.3.3 药剂防治要求

5.3.3.1 科学选择农药、药械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不得选用国家禁、限用农药,推广高效药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5.3.3.2 确定用药时期

根据苗情、虫情和药剂类型,确定用药时间。二化螟第一代掌握在产卵高峰后(始见蛾后30d左右)施药,在秧田治螟期间已移栽的稻田,则掌握在始见蛾后40d施药。二化螟第二代在螟卵孵化高峰期内,重点挑治抽穗不到80%的稻田。

5.3.3.3 保证施药质量

机动喷雾器按照《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喷粉机施药技术规范》(DB51/T 606-2006)施药,手动喷雾器每667 m2兑水50~60Kg施药,施药时要保持田间水层3~5cm5d以上,以保证防治效果。遇降雨等因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经济损害允许为害团密度

根据二化螟每亩为害团密度与损失率试验结果建立的回归式,当允许损失率为1.5%~2.0%时,经济损害允许为害团密度可从测得的单个为害团造成的产量损失,通过下式求得:

)()7.666/(7.666/22

kg m kg m 失单个为害团平均产量损允许损失率

产量)为害团(个×=

A.1 为害团防治指标

根据种群动态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确定在卵孵高峰期、卵孵高峰后2~3d 和卵孵高峰后5~7d 时防治的为害团密度标准。上述三个时期为害团密度,分别占经济损害允许为害团密度的30%~40%、50%~60%和70%~80%。 A.2 为害率防治指标

根据各代经济损害允许为害团密度与单个为害团在防治适期时的为害丛(株)数,代入下式计算丛(株)为害率:

2

27.666/)()7.666/(/)((%))(m m 数株总丛个度经济损害允许为害团密团数株为害丛为害率株丛×=

防治效果调查

按防治标准规定防治,施药后7~10d,调查丛(株)为害率,按下式计算防治效果:

100

)()()((%)×?=为害率株未防治田丛为害率

株防治田丛株为害率未防治田丛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如何防治玉米螟

如何防治玉米螟 肃宁县植保植检站---于朝辉 7月份正是玉米疯涨的黄金季节,但是也到了病虫害的多发季节。其中玉米螟就是主要的害虫之一。玉米螟也叫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着玉米的正常生长,受害的玉米苞商品价值大降,经济损失大于产量损失。那么玉米螟防治用什么药?怎么防治玉米螟呢?下面就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玉米螟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大,为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风折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严重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 主要危害玉米。玉米螟危害面积和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 为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一方面要掌握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又要了解该虫发生危害特点及如何确定防治对象田和防治适期。 一、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玉米螟一生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成虫白天隐藏在玉米叶片下和杂草丛中,晚上活动、产卵。成虫有趋向植株高大、生长嫩绿的玉米田产卵的习性,在高度为33厘米以下的植株上很少产卵。卵块多产在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1头雌成虫能产卵5~12块,

每块有几十至100多粒卵。卵产下时乳白色,随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为黑色。温度在20℃以上,卵经2~8天孵化成幼虫。初孵幼虫一部分在原玉米株上危害,另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的玉米上取食。幼虫有5龄,低龄期群集在玉米心叶、雄蕊和玉米苞上危害,是防治关键时期。玉米心叶受害出现半透明斑点和小孔,附近有虫粪。玉米苗期受害,植株干枯死亡;玉米生长中后期受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雄穗抽出时受害,不能开花,多呈黄白色,枯死;抽出后受害,上部枯白,中部折断,影响授粉。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温度16~30℃及多雨的季节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高温干旱、相对湿度40%以下,成虫发生量显着减少;台风暴雨天气玉米螟的卵和低龄幼虫大批死亡。 二、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时间通过查卵和查幼虫确定药剂防治时间和防治对象田。 1.查玉米田着卵情况,定防治对象田:根据玉米螟发生期预报,按照玉米苗情分类型,每种类型选一块玉米田调查成虫产卵情况。2.查卵色变化和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每天查看上述标记的卵块颜色变化和孵化进度,当卵色转为黑色、孵化卵块占卵块总数50%~80%时为防治日期。 3.查心叶、虫孔、幼龄虫,定防治日期:通过查卵确定药剂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时间,难度较大、花工多,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年调查 日期调 查地点类 型 田 调 查 面 积 m 2 调 查 丛 数 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 活虫量头/ 667 m2 天敌寄生 备 注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 月日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防治方法 摘要:1、农业防治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 1、农业防治 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③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④选用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作。在一些地方习惯使用玉米与辣椒间作,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但有时躲过了病毒病,却加重了玉米螟对辣椒的为害,应注意避免。 2、生物防治 2.1以菌治虫 即使用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于心叶中期(玉米螟卵处于孵化初期至孵化盛期)施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消灭幼虫。颗粒剂可以自行制作,白僵菌颗粒剂是将每克50-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煤渣5kg拌匀,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是将苏云金杆菌乳剂15mL同砂粒3.5kg拌匀制成,每株用2g施入玉米心叶内。此外每亩用白僵菌粉250g与陶土750g混合喷粉,也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②早春使用白僵菌封垛,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对寄主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 2.2以虫治虫 即利用自然或释放的赤眼蜂消灭玉米螟。为了提高田间自然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采用增加间作物的方法。例如在玉米田内间作绿豆,可增加赤眼蜂的数量。此外,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每4-5d(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化学防治 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含有化学农药的颗粒剂。颗粒剂可使用市售的制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g; 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g;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200g 与细土4kg拌匀后撒施。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时也可以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自行配制的颗粒剂应经过药效及安全性试验后,再大量使用。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摘要: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有诱杀作用,通过调查诱捕区?农药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的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评判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生产中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可以使诱捕区田间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比对照区分别下降71.4%?80.0%和81.3%,防治效果和常规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别,可以在水稻生产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 Study on Prevention of Rice Chilo suppressalis with Sex Pheromone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on rice Chilo suppressalis was studied by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ng the number of male moth and egg masses and dead plants rate in pheremone-tropping plot, pesticide treated plots and control pl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x-pheromone had great trap-killing effect on male moth as it could reduce the number of male moth, number of egg masses and rate of plant death by 71.4%,80.0% and 81.3%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d the prevention effect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esticide, thus could be popularized i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 Chilo suppressalis; sex pheromone; prevention;rice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构成危害,对产量影响很大?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发现水稻二化螟幼虫后喷洒化学农药,然而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杀灭害虫天敌?农产品农药残留等环境和生态问题[1-5]?二化螟性诱剂除了用于二化螟发生规律的预测预报之外还可利用其诱杀雄虫的特点进行田间防治[6,7],具有经济?有效?安全?环保等特点?笔者结合在2008~2009年利用性诱剂对韶关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测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2008~2009年利用性诱剂对韶关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进行了测报研究,在该区晚稻生育期内除了越冬代外共出现两代水稻二化螟,第一代二化螟的始发期出现在6月中旬,终见期在8月上旬,平均45 d;第二代的始发期出现在8月中旬,终见期在9月下旬,平均40 d?为此,二化螟性诱剂防治试验在2010年的6~10月第二代水稻二化螟发生期内进行?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玉米螟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0℃,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 流行动态: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 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 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 12 块,采用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 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 5 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 20~40 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 30 头。 剥查稻桩上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和越冬虫数,计算越冬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计算方法见附 录 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 1)。
表 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调查

活虫量头/
活虫数 死虫数 死亡率%
天敌寄生
日期 调
查调
667 m2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面查


寄备

二三
二三
二三
二三




积丛






生注
月日

化化
化化
化化
化化




m数







螟螟
螟螟
螟螟
螟螟



2
%
%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秆不少于 5000 根,进行剥查草秆内的虫数,计算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 调查结果载入“稻草内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 2)。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2.1.2 生物防治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研究进展

专论与综述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研究进展3 焦晓国 宣维健 王红托 苏建伟 盛承发3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Αδ?ανχεσιντηευσεοφσεξπηερομονετοχοντρολΧηιλοσυππρεσσαλισ ÷ 2 ∏ ÷ ? 2 ? 2×∏ ≥ 2? ≥ ∞ ≤ 2? ΙνστιτυτεοφΖοολογψ ΧηινεσεΑχαδεμψοφΣχιενχεσ ≤ Αβστραχτ × √ √ √ ? 2 Χηιλοσυππρεσσαλισ ? ∏ ∏ ∏ ∏ 2 √ ° ∏ ∏ Κεψωορδσ Χηιλοσυππρεσσαλισ ∏ ∏ ∏ 2 摘 要 综述了二化螟Χηιλοσυππρεσσαλισ性信息素在种群监测!大量诱捕!干扰交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并就其影响因子!评价标准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扼要的介绍?关键词 二化螟 种群监测 大量诱捕 干扰交配 影响因子 评价标准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 ≥≤÷ 2 2 及中 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 2≠2≤ 2 资助? 3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 2 修回日期 2 2 应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 世纪 年 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技术 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 国内外对其研究与应 用都很重视? 年来 性信息素在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干扰交配!配合治虫!害虫检疫和虫 种鉴定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发展与完善 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农林害虫性信息素的鉴定合成与应 用 已经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二化螟Χηιλοσυππρεσσαλισ ? 是水稻的重要害虫?随着我国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暖 二化螟的生存环境极大地改善 种群数量显著上升≈ ?以二化螟为主的水稻螟虫成为继 年代稻飞虱! 年代棉铃虫之后又一严重威胁国计民生的重大害虫≈ ?长期以来 二化螟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 但由于二化螟食性杂!幼虫钻蛀为害!成虫发蛾期较长!发蛾高峰和幼虫孵化高峰期不明显 给化学防治带来困难?尤其在二化螟和三化螟并发危 害的地区 单纯依靠化学防治更难奏效≈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治虫 稻螟的抗药性明显上升≈ 如江苏高淳和徐州等地的二化螟抗性已 达高水平≈ ?为了克服施用化学农药给农业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开展二化螟的无公害防治迫在眉睫 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拟简要介绍二化螟性信息素在种群监测!大量诱捕!干扰交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分析讨论其影响因子!评价标准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1 二化螟的交配习性与性信息素释放节律 了解和掌握二化螟的交配习性及性信息素释放节律 是开展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的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