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认识体积、容积的含义;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提及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较复杂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使学生了解整除、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整除与除尽的联系与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迅速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2、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治印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把较小的合数分解质因数。使学生理解互质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人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在理解分数和小数关系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5、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的顺序,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会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指导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掌握比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判断和预测。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4、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8107183.html,】

5、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和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解决日

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

3、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统计意识。

4、通过“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是互相依存的,受到“对立统一”观点

的启蒙教育。

5、结合计算和解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通过异分母分数

加减法的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利用体积(容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地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对分数意义的正确理解。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对新课标的理解:

数学应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8107183.html,】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利用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1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求正方体和长方体棱长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长方体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观察实物,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出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

二、新授

1、学习长、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边观察自己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结合板书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2、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练一练

1、选一个长方体的实物,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用1-6六个数字标出每个面,并检验相对的一组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特点。

2、分别给相对的一组棱涂上相同的颜色,并检验它们的长短有什么特点。

四、作业

数学书5页第三题

五、板书

课后反思: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另外通过这一环节还要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会用集合圈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长、正方体的特征,加强长、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

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拿出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

同桌指出面、棱、顶点、长、宽、高。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二、新授

1、出示解答,加以区分。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分米,宽6分米,高3分米,它所有的棱长之和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9分米,求棱长之和是多少?

1)生审题,弄懂棱长之和的概念。

2)能独立完成的独立完成。其它小组讨论完成。

3)师订正并强调单位。

4)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求法上的不同,为什么不同呢?

5)同桌编题,学生自选进行练习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7米、宽是9米、高是6米,求这个长方体的总棱长是多少?7)一个长方体的所有的棱之和是7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8)一个正方体的所有棱长之和是36厘米,求棱长?

9)小结: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总棱长呢?二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学生试着概总结)。

三、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叫棱。

(3)三条棱相交的()顶点。

(4)下面是长方体的三条棱(单位:分米)

3

6 4

长()、宽()、高()。

后面的面积是()。

哪两个面的面积是24平方米?()面和()

这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

2、操作思考。

1)请同学拿一个土豆垂直切,一刀切出面,两刀切出棱,三刀切出顶点。

2)请同学切出一个长方体,如果在这个长方体的表面上图颜色,要求图色的面积应给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3)上述试题学生互相编题并进行解答。(教师指导巡视)

4)师出示思考题

甲正方体的总棱长之和是60厘米,乙正方体的总棱长之和是24厘米,甲正方

体棱长比乙正方体棱长长多少厘米?

生审题思考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

教师或学生总结

四、作业:

1、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它所有的棱长的和是多少厘米?

2、个正方体,棱长6厘米,它所有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厘米?

五、板书

长、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棱长×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6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的第3。

六、课后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4题在作业本上。

板书: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2的实物模型;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二、实践探索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 或者32 × 6

=9×6 =9×6

=54(平方厘米) =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 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出示实物图,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6页的“2题”,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二的第5、6、7题。

六、作业:

练习二的第8、9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提高正确率,进一步培养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是表面积?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回答)

二、练习

(一)、按要求计算:

1、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要求)

1)6个面的面积

2)求上、左、右、前、后5个面

3)四周面积

4)上、前、后3个面的面积

5)求上、前两个面的面积

2、体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高1。5米。在游泳池的底面和四壁上贴瓷砖,求贴瓷砖的面积。

2、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木箱,长1米,宽7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木箱至少需要木版多少平方米?

3、一间教室,长6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墙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一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以上三题,在学理解第一题的基础上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练习。(教师巡视。不能单独解决的自由结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道体积的意义,理解长、正方体体积的推倒过程,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认识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知道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之间进率和化聚方法。知道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他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计算物体的容积。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受到“实践第一”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的认识,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体积的意义,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通过对比、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知道长度、面积、体积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实物观察: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实践【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8107183.html,】

数学书15页,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观察、比较、操作,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提出要求:用正方体木块摆出2个以上的长方体模型

(2)合作交流讨论

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多叫几个组汇报,便于说服学生,便于理解)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一块长方体的砖,长是6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这块砖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

三、课堂实践

1、填空

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六、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长、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

三、课堂实践

1、一块底面积是12.5平方米、高是0.8米长的长方体木料,体积是()立方米。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840立方米,高是2.1米,底面积是()平方米。

3、做第19页的“练习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三的第8、9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3)、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题,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题,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三、课堂实践

18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9页填空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

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

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

(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板书:升毫升

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

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

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题,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水箱可以装水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水箱的什么?

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19页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5、6、7题。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求容积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容积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4.07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2、判断:

计算容积或体积都是从容器外面量长、宽、高。( )

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游泳池注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3、一个长方体的水池,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注入多少升水能注满?

4、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80立方米,底面积是40平方米,高是()米。

二、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如果注入24升水,鱼缸中水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1、利用知识的迁移列出算式

用算数的方法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用方程解决

a独立解决 b集体汇报

c强调:注意单位

三、实践练习

一个长方体的水箱,可以注入20升水,水箱的底面积是10分米,高是多少厘米?

第二单元综合应用(一)

对新课标的理解:

数学应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学具,研究解决与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教学应用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价值,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把观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交流和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设计思和方案的交流、说理。

3、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活动。

教学难点:结合不同的物体及不同的摆放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有效数据,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研究解决与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观察所给实物与前面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异同

教学难点:收集有效数据,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案,从中选择

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学具准备:方便面箱或酒箱、火柴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例如:我们要想算出

制作一个方便面箱或酒箱需要多少纸板,应该怎样解决呢?

二、新授:

1、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方便面箱或酒箱,组员认真观察,找出制作一个方便

面箱或酒箱需要多少纸板(纸板的面积)和前面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异同。

2、小组内讨论、汇报

3、课堂交流:共同认识实际物体面积与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异同

4、重点指导观察实际物体的重叠部分

5、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计算需要的数据,并列出算式,从中选择出科学的解决

方法

6、交流:主要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7、自主探究:各小组拿出准备的火柴盒,自行观察并解决

8、教师重点巡视指导:注意火柴盒三个重叠的面和里面缺少的一个面

9、小组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和对方案的说理

三、小结: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适当给以总结(遇到实际问题要认真观察、思考,找

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四、作业:在家长帮助下完成:(1)制作家里的衣柜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材?(观察是

否有玻璃)如果每平方米木材需要X元,这个衣柜

用多少元?

(2)粉刷你自己房间的面积是多少?(门窗玻璃如何处理)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尝试不同的摆放方法,认识物体间内在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价值,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

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计算的过程中,探索出如何摆放若干块相同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认识几种不同的摆放方法,找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

学具准备:香烟盒、火柴盒或香皂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成条的香烟,成包的火柴等,不同的物体人

们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包装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求的内容。

二、新授:

1、各组取出准备的香烟盒、火柴盒或香皂盒,(至少4个)它们有几种不同的摆放方

法?

2、观察: 1)不同的摆放形式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表面积变化,

体积不变)

2)每种不同的摆放和需要的包装纸有什么关系?(每种摆放形式的长、宽、高与包装纸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节课的知识,测量需要的数据,把每个不同摆放形式形体的表面积计算出来。

4)通过计算,小组内观察:如何摆放若干块相同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1)几种不同的摆放形式与包装纸有什么关系?

2)如何摆放若干块相同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有什么规律?

4、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5、作业:和家长一起完成:找几个相同的小长方体,计算出不同摆放时所需要的包装纸。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知识

对新课标的理解:

数学应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能够看懂,会绘制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和直线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和初步的分析。

教学重点:会绘制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和直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和初步的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所在。尝试认识统计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统计图的各种形式。重点观察条形统计图,掌握条形统计

图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统计的体系进行分析,形成总体上的概念。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统计的作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统计的揭示。

1、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数字。对各种各样的数字进行整理,填写表格,并分

析其中存在的状况。这个过程就叫做统计。

2、你知道生活中在那里有统计么?

3、看下面的统计表。你知道这是统计什么的么?这种统计表叫什么?一个

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哪些组成?

4、统计表看起来不方便。你知道有什么方法能让统计表看起来更直观更方

便么?

二、统计图的了解。

1、你知道那些统计图?

2、看下面的统计图,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统计图分类。使学生理解统计图的种类有很多。

4、明确重点:本单元我们重点来研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三、条形统计图的组成。

1、观察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结合图来填写这个

表格么?

2、看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构成?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观察身边的统计。有哪些是今天所接触的?有那些是我们所不熟

悉的?

板书:统计

统计表:单式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复式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柱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圆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简单的对全校各年级学生人数的统计过程,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结合统计表,尝试合理的绘制单式统计图,探索各个部分在绘制过程中的重点。教学重点: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相关方法。

教学难点:各个部分在绘制时所参考的数据,方法。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的过程。(知道统计的基本步骤,注意的地方)

1、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你知道统计大概要经过那几个步骤么?

2、在这几个环节中应注意什么?

二、师生完成统计表。(对统计过程的复习,技巧的应用)

1、先做什么?(搜集数据的方法)

2、逐步完成统计表。

师在投影上做,生来直到完成。注意:表头的完整性、表格制作时的前

期估算

3、完成统计表,简单进行分析。(有困惑,不容易观察)

三、完成统计图。(经理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体验统计图的科学性以及严谨

性)

1、完成表头:(何统计表的表头进行对比。)教师在板书

2、接下来应该绘制横轴还是纵轴?(生发表想法,进行尝试,明确应根据

表中的数据先绘制纵轴,在绘制横轴。)

3、纵轴单位数字的确定。(怎样确定最科学。尝试学生的几种方案。使学

生明确要结合所统计的数据进行分配。)

4、横轴的确定。(结合利用多媒体,体会怎样走最美观)

5、画横条。纵轴数字的指导

6、教师指导画两个,学生完成剩余的。

四、统计图的观察分析,发现统计图的优越性。出现不足之处,为复式统计

图做好准备。

五、作业:统计各班的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表。小组完成

板书:渤海所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单位:人 2007-3-27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各小组制作的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复式统计图的分析,使学生尝试制作复式统计图。其中注意探索不同数据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制作复式条式统计图的方法。能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合理科学的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对比统计表,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课下制作的复式统计表。

2、思考这张统计表能否制作成统计图?

3、在制作的过程中那些会和上次的制作相同?哪里会有不同?

二、尝试制作复式统计图。

1、结合刚才的分析,各小组制作统计图。(可以在坐标纸上)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想法、思路、给予肯定或引起学生的

讨论。

2、学生汇报。

我们是怎么做的,考虑了那些因素,遇到了那些困难。

3、评定最佳方案。(重点在纵轴的确定和两个条的确定)

4、对统计图进行分析。

三、练一练:P37 练一练

四、作业:完成P43 T1、2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在对大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后,结合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进而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区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制作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各个部分的特点。能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图中单位点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观察折线统计图,初步感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各个部分,直到他是

表示什么)

1、看条形统计图。各个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2、看一个折线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3、你有什么发现?

4、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似之处?哪里不同?

二、各小组尝试制作统计图。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 册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一年级起点)知识点梳理 教材共8个单元(6个学习单元,2个复习单元): Unit one What are you doing(第一单元你正在做什么事) 单元目标:1. 能够询问、回答或表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发表简单的看法。 2. 能听懂、认读本单元以现在分词的形式呈现的12个动词及动词短语,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根据字母qu 在单词中发音为/kw/ (类似发音“扩”)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理解Listen and say的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对话。 5.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并尝试复述。 Unit two What do flowers do (第二单元花是能做什么) 单元目标:1. 能听懂、指认并说出植物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的作用的词汇,能在情景中运用。 2. 能听懂、表达植物各部分的作业及做不同事物所需条件的功能句型:What do ... flowers do They ... . What do ... need to ... They need ... . 3. 能听懂、理解并朗读对话。 4. 能够体会辅音字母r及与r 组合的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并根据规律尝试拼读单词。 5. 能够读懂Now I can read转述课文的小语篇,并尝试复述。 Unit three How do seeds travel (第三单元种子如何传播) 单元目标:1. 围绕有关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如简单介绍树的作用、种子的传播等。 2. 能听懂、会说、认读get fruits from trees, make paper caps, potatoes, in water等词汇或词组,并能在相应的情景中应用。 3. 能用How do ... travel 就出行方式进行询问,并用some..., and others... .句型结构表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 4. 能感知字母s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s/, /z/,并能够拼读单词,朗读句子。 5. 能够借助插图理解对话内容,并能正确朗读对话。 6. 能读懂转述课文的语段,并尝试复述。 Unit four Revision (第四单元复习单元) 单元目标:1. 将一至三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操练。 2. 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写一写周末活动、日常交通、日常饮食等。 Unit five Who’s that baby boy (第五单元那个男婴是谁) 单元目标:1. 能够听懂、会说关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的交际用语,并能在情景中进行交流。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比较级结构... years older than ... 来介绍家人年龄。 3. 能够听懂、认读nephew, cousins等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以及家庭成员日常交流活动的动词词组,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4. 能够根据字母t在单词中发音为/t/的规律认读单词。 5. 能朗读对话,读懂转述主课文的语段,并尝试复述。

北京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一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 (2) 一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 (8) 二分数除法《分数除以整数》 (15) 二分数除法《分数除以分数》 (19) 二分数除法《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3) 三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27) 三百分数《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 (34) 三百分数《生活中的百分数》 (41) 四解决问题《实践活动设计存款方案》 (47) 四解决问题《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51) 四解决问题《工程问题》 (56) 四解决问题《银行存款》 (62) 四解决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67) 五圆《实践活动跑道中的数学问题》 (80) 五圆《圆的认识》 (85) 五圆《圆的周长》 (90) 五圆《圆的面积》 (95) 五圆《扇形》 (99) 《六扇形统计图》 (104) 八总复习《圆》 (109)

一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实际入手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新课 1、直接写得数 ⑴ 2个8相加 2×8=16 5个12相加 5×12=60 10个0.9 10×0.9=9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1、米和厘米的认识 2、实践活动(1) 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 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 7、统计和可能8、实践活动(2) 9、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喜欢且自己能够看懂的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划定长的线段。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9的乘法口诀。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乘、除法计算的两步式题,学生正确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两步式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个部分名称,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正确的口算,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概念说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评议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创生情境,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调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能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会利用口诀求积,求商,能较迅速的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组织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线段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封闭的木箱,木箱的体积与它的容积相比,() A.体积大B.容积大 C.一样大D.以上都有可能 2.把一些小球按的顺序摆放,第30个球是()A.B.C.D. 3.96是16和12的() A.公倍数B.最小公倍数C.公因数 4.2和3是12的() A.因数B.公因数C.最大公因数D.质数 5.的分子加8,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加() A.8B.21C.36 6.下面分数中,最大的是() A.B.C. 7.一个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是9cm2,它的棱长是()cm. A.9B.54C.3 8.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第35个图形是()A.★B.△C.?D.〇 9.A是B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 B.A C.B 10.与相等的分数是() A.B.C.D.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所有非0的自然数的公因数是. 12.甲乙两人进行120米的滑板比赛,乙让甲先滑10秒.他们两人滑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1)乙在滑完全程中,每秒钟滑行米; (2)乙滑完全程时两人相距米.

13.找规律,填一填:●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第30个小球是,第51个小球是.14.和的公分母是,两个数相减的结果是. 15.把一条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6份,每份长米,每份占这根铁丝的. 16.把化成最简分数是. 17.一个长方体,若将它的长增加4cm,则体积增加80cm3;若将它的宽增加4cm,则体积增加128cm3; 若将它的高增加3cm,则体积增加120cm3.原长方体的体积是 cm3,表面积是cm2. 18.30的所有因数有. 19.如图是2013年8月的月历卡,用形如的长方形去框月历卡里的日期数,每次同时框出3个数.框出的3个数和最大的是,一共可以框出种不同的和. 20.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如图),把它的侧面(侧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展开后得到一个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三.判断题(共5小题) 21.好孩子好孩子好孩子……,这样排列下去,第28个字是好.(判断对错) 22.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判断对错) 23.因为5×4=20,所以5和4是因数,20是倍数.(判断对错)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一年、月、日《年、月、日》 (2) 二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9) 《三吨的认识》 (14) 四解决问题《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18)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面积和面积单位》 (25)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1)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5) 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实践活动围绿地》 (43) 六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 (49) 六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发》 (54)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 (57)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63) 八认识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八个方向》 (73) 《九整理数据》 (79) 十数学百花园《比较》 (88) 十数学百花园《合理安排时间》 (92) 十一总复习《年、月、日》 (97) 十一总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02) 十一总复习《认识方向》 (110)

一年、月、日《年、月、日》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的记住每个月及 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 想方法 2学情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 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 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2020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20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一、填空。(24分) 1.3 8=() 24 =12÷( )=27 () =( )(填小数) 2.在2、3、7、15和1这五个数中,质数有( ),合数有( ),( )、( )和( )是15的因数,( )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5个1 3是( ),再加上1个1 6 是( );0.1里面有( )个1 100 。 4.在○里填上“>”“<”或“=”。 4 5○5 6 9 9 ○11 11 1 2 ○4 9 9 13 ○2 3 5.5.6立方米=( )立方分米3580毫升=( )升 6.为了清楚地反映糖尿病人每天的血糖变化,应采用( )统计图。 7.小敏和张刚玩卡片,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3、4、5,从中任意抽出两张,求和,是偶数小敏赢,是奇数张刚赢,这个游戏规则( )。(填“公平”或“不公平”) 8.一个分数,用2约了两次,用3约了两次,化简后是5 6 ,原来的分数是( )。 9.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长是12厘米,宽是9厘米,高是5厘米,把这两个长方体摞在一起,表面积最小是( )平方厘米,最大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6分) 1.大于4 9且小于7 9 的分数只有两个。( ) 2. 1立方米的长方体石块放在地上,它的占地面积是1平方米。( ) 3.如左图所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甲先开球,指针停在黄色区域,乙先开球,这个规则是公平的。(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面各数中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是( )。 A. 405 B. 340 C. 240 D. 350 2.下面各组数中,两个数都是合数且是互质数的一组是( )。 A. 16和12 B. 27和28 C. 11和44 D. 2和9

新课标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数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 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 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 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 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 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1、能在老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 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一单元: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学习的内容,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1—10 图片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3

_数学教案(第六册)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 小学数学第六册全册备课 体现新课标思想: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他们能够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3、在解决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改力度。在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共有十二个单元:(1)乘法;(2)实际问题;(3)实践活动1;(4)年、月、日;(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6)实践活动2;(7)平移、旋转和对称;(8)分数的初步认识;(9)小数的初步认识;(10)方向与路线;(11)统计初步知识;(12)总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10和两个整十数相乘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会用两步计算解答连乘、先除后乘(或再除)与先乘后除等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调查租车价钱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租车的价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考虑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去想。 5、运用所学的乘法计算租车要用的钱数和购买饮料要用的钱数。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每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7、鼓励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季度、世纪等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8、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9、使学生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通过学习长、正方形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

最新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最新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一、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在正确的序号上画上√)(6%) 1、不速.之客①快;②迅速;③速度;④邀请; 2、手不释.卷①解释;②消除;③放开;放下;④释放; 3、朝.闻天下①早晨;②日;天;③朝代;④面对着 二、根据词义,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ⅴ”.(4%) 调.整(tiáo diào ) 符.合(fǔ fú) 不禁.(jìn jīn )隐没.(méi mò) 应.声(yīng yìng )一哄.而散(hòng hòng ) 膝.盖(xī qī ) 下载.文件(zǎi zài) 三.看拼音写词语,要求把字写匀称、美观.(4%) kē kèdào qiàn chéng fápíng zhàng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4%) 返()归真奇珍()宝不()言笑()地而起危峰()立不()一格波()壮阔玲珑()透 五、按要求填写.(4%) 1、写反义词 沉闷——()温暖——() 惊讶——()珍贵——() 2、找特点写词语.(3%) 千方百计: 独一无二: 红叶似火:(比喻词)3、照样子,写句子.(2%)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六、按要求填写. 1.按原文填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的画卷,真是(“”).(5%)2.语言积累 (1)写出4个形容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2%) (2)写出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2%) 【阅读能力】 七、(课内)阅读一段话,回答问题. 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 duàn bìxuán yá 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 )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战. yìfēng dúxiù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 ),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林 hào qìcháng shūsúi xīn suǒyù峰”,令人( ).这种美,是一种( )的、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1.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词语.(4%) 2.用曲线在文中画出这段话的重点句.(1%) 3.这段话围绕重点句描写了山的三个特点,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3%) 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八、阅读下面一种药品的说明书,然后回答问题. 感冒清热颗粒(无糖型)使用说明书 感冒清热颗粒是由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研制的一种感冒类药品.它内含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桔梗、苦杏仁、白芷、芦根等11种中药成分,具有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的功效. 此药属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味微苦. [主治] 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一袋,一日两次. [注意事项] 1.禁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等. 3.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有效期]三年 问题: 1.丁丁今年一岁,着凉感冒了.妈妈按说明书给他吃药:一次一袋,一日两次. 丁丁的妈妈这样做行吗?为什么?(2%)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3%) ①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因此这种感冒清热颗粒不适宜他们服用. () ②有个人感冒,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可服用此药.() ③感冒清热颗粒服用期间不宜吃炖肉,不宜喝酒.()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名片 父亲整天只知道干活,我便少了管教,成了小狗一条,整天上房爬坡,撵鸡赶狗,无所不为.这时,村里人每见父亲,总是笑着打趣:“老三,你可养了个好儿子!”父亲脸一红,摇头叹息:“别提了,败家子,丢人现眼!”言罢,还恭恭敬敬给人家递上一支烟. 上学后,依然顽性难改,有一回竟严重到请家长的地步.当那位戴着瓶底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识惊讶地险些把瓶底晃下来您就是他的父亲不像不像您那宝贝儿子哪一点像您把您的脸都丢尽了打架逃学剪女孩的头发 我不记得是怎样回家的,但见父亲不言不语不吃饭时,才真正明白: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得含义;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提及得计算公式;掌握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得表面积、体积与容积得计算方法;掌握体积、容积得计量单位,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间得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较复杂得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得特点与作用。 使学生了解整除、因数与倍数得含义,知道整除与除尽得联系与区别;掌握2、5、3得倍数得特征,能正确、迅速得判断一个数就是不就是2、5、3得倍数;认识奇数与偶数。 2、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治印数与分解质因数得概念,能正确地把较小得合数分解质因数。使学生理解互质得意义,会判断两个数就是不就是互质;掌握求两个数得最大公约数与求两、三个数得最小公倍数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分数得意义及分子、分母得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得关系,会比较分数得大小,人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分数得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与通分。在理解分数与小数关系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得互化。 5、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得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得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得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得分数加减法并会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得简便运算。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学生得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 2、指导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掌握比较复杂得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得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得结果做出判断与预测。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激发学生得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得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4、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操作、推理与交流,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得能力。【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17xxw、】 5、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得算理与算法得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得计算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与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得空间观念, 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得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得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得兴趣与意识,体会数学得应用价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得学习习惯与认真负责得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解决日常 生产、生活中得问题得作用。 3、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得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得能力,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得地位与作用,增强统计意识。 4、通过“因数与倍数”得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就是互相依存得,受到“对立统一”观点 得启蒙教育。 5、结合计算与解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得学习习惯。通过异分母分数 加减法得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得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建立体积(容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得形成。 2、求两个数得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英语基础复习

L1 一、单词与词组: 1.练习、实践practi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朗读re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本、教科书textboo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练习我的英语practice my English或者practicing my Engl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画draw a picture或者drawing a pictu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和我的朋友聊天chat with my friends 或者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做手工do crafts或者doing craf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洗衣服washing cloth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做作业doing homewor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对话: 1.What are you doing, Guoguo ? 你在做什么,果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i, Mike. I’m practicing my English. 嗨,迈克。我在练习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re you reading your textbook? 你在读课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课改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与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体现关系的转变,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标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数学就在我身边 2.分类比较 3.认识10以内的数 4.位置与顺序 5.加法和减法(一) 6.实践活动(一) 7.认识图形 8.认识11至20各数 9.学看钟表 10.加法和减法(二) 11.实践活动(二) 12.总复习 教学目标: 经历分类与比较的过程,体验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判断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会读写,掌握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从而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在实际情境中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地整理学习用品,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体的联系。初步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认识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渗透合理利用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够计算。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揭示小数,观察小数乘法的算式,通过交流比较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较熟练的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实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完成计算,再将积转化为小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2×10= 70×100= 0.5×100= 0.01×1000= 20×10= 7× 100= 5×100= 0.001×1000= 观察算式 1、选择一组说一说表示什么?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因数扩大十倍,积也跟着扩大十倍。反之一个因数缩小十倍,积也跟着缩小十倍。) 3、仿照上面的例子你能说几个有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二、新授: (一)、情境导入,出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方法。 1、出示图片: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由整数乘法引入小数乘法(买三听橘汁用多少元钱?) 2、学生试着提出问题。 6个水杯多少元? 5千克苹果多少元? 3、列式展示。 第一种加法计算:2.8+2.8+2.8+2.8+2.8+2.8 第二种乘法计算:2.8×6 为什么可以用这个乘法算式计算?(因为6个2.8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等) 说一说:4.5 ×5各表示什么?给同桌出一个算式说一说。 4、探讨计算方法。 想一想:2.8×6=?是怎样计算的? 生汇报1:将2.8扩大十倍转化成28。即28×6=168,2.8扩大十倍积也扩大了十倍,所以28×6=168,2.8×6=16.8

生汇报2:从数的组成及乘法意义去考虑 5、动手列竖式: 2 . 8 扩大十倍 2 8 × 6 × 6 1 6. 8 缩小十倍 1 6 8 看着算式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把小数扩大倍数变成整数计算,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6、用你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4.5×5 = 4.5×0.5 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7、总结方法 三、练习; 2、根据28×21=588,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2.8×21= 0.28×21= 280×21= 0.028×21= 2800×21= 28×210= 3、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在计算。 0.82 × 64= 7.8 × 36= 1.28 × 15= 四、作业:6页4题自选5道 五、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安排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少,忽视了学生年龄的特点,导致练习量较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上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懂得要把积化成最简小数,提高计算速度,加强笔算训练,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积的小数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

(完整版)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一年级起点)知识点梳理 教材共8个单元(6个学习单元,2个复习单元): Unit one What are you doing?(第一单元你正在做什么事?) 单元目标:1. 能够询问、回答或表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发表简单的看法。 2. 能听懂、认读本单元以现在分词的形式呈现的12个动词及动词短语,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根据字母qu 在单词中发音为/kw/ (类似发音“扩”)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理解Listen and say的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对话。 5.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并尝试复述。 Unit two What do flowers do? (第二单元花是能做什么?) 单元目标:1. 能听懂、指认并说出植物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的作用的词汇,能在情景中运用。 2. 能听懂、表达植物各部分的作业及做不同事物所需条件的功能句型:What do ... flowers do? They ... . What do ... need to ...? They need ... . 3. 能听懂、理解并朗读对话。 4. 能够体会辅音字母r及与r 组合的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并根据规律尝试拼读单词。 5. 能够读懂Now I can read转述课文的小语篇,并尝试复述。 Unit three How do seeds travel?(第三单元种子如何传播?) 单元目标:1. 围绕有关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如简单介绍树的作用、种子的传播等。 2. 能听懂、会说、认读get fruits from trees, make paper caps, potatoes, in water等词汇或词组,并能在相应的情景中应用。 3. 能用How do ... travel? 就出行方式进行询问,并用some..., and others... .句型结构表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 4. 能感知字母s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s/, /z/,并能够拼读单词,朗读句子。 5. 能够借助插图理解对话内容,并能正确朗读对话。 6. 能读懂转述课文的语段,并尝试复述。 Unit four Revision (第四单元复习单元) 单元目标:1. 将一至三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操练。 2. 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写一写周末活动、日常交通、日常饮食等。 Unit five Who’s that baby boy? (第五单元那个男婴是谁?) 单元目标:1. 能够听懂、会说关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的交际用语,并能在情景中进行交流。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比较级结构... years older than ... 来介绍家人年龄。 3. 能够听懂、认读nephew, cousins等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以及家庭成员日常交流活动的动词词组,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4. 能够根据字母t在单词中发音为/t/的规律认读单词。 5. 能朗读对话,读懂转述主课文的语段,并尝试复述。 Unit six 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 单元目标:1. 能运用一般将来时与他人谈论未来将要从事何种职业。 2. 能听懂、指认并读出表达职业的单词professor, pilot, artist, barber等有关单词,并能在相应的情景中运用。 3.能理解本单元对话内容,流利地朗读,表演或复述对话。 4. 能准确认读辅音字母v在单词中的发音/v/并根据发音规律拼读单词。 Unit seven Are you going away for the holiday?

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与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体 现关系的转变,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新课标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 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 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数学就在我身边 2.分类比较 3.认识10以内的 数 4.位置与顺序 5.加法和减法(一) 6.实践活动(一) 7.认 识图形 8.认识11至20各数 9.学看钟表 10.加法和减法(二) 11.实践活动(二) 12.总复习教学目标:经历分类与比较的过程,体验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并培养初步的观 察和判断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 会读写,掌握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从而渗透数学与 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在实际情境中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和 上下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 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 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观察现 实情景图,口述 题意并列式解答。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地整理学习用品,能 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体的联系。初步会看钟表 上的时间,认识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渗透合理利用时间和珍惜时间 的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能够计算。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能与他人合作,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全册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 1.每袋糖重 5 2 千克,4袋糖重多少千克? 求4袋糖共重多少千克,就是把4袋糖的质量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 )(+)( )(+)( )(+)( )(,这个算式的加数都是) ( ) (。 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 52×4或4×5 2 52+52+52+52 =52222+++ =542? =5 8 (千克)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95+95+95+95+95=)()(×( ) 72+72+72+72=) ( ) (×( ) 43+43+43=)( )(×( ) 94+94+94+94+94+94=) ( ) (×( ) (2)计算下面各题。 32×4= 114×5= 83×7= 9 2 ×7= (3)1千克草莓5元,买21千克草莓应付多少元?买5 2 千克呢?

2.口算下面各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1)20÷5= 48÷8= 36÷4= 20×51= 48×81= 36×4 1= 我发现: (2)把2 1 个大饼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 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式为:21÷3,把2 1 个大饼平均分成3份,就是把1张大饼平 均分成2×3=6份,每份是61,所以2 1÷3=321?=61 。 根据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把21个大饼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 2 1 的31是多少,即21÷3=21×31=61。 ①口算 6553?= 7632?= 4194?= 85112?= 32136?= ②把下列除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 2 ÷4= 114÷5= 83÷7= 92 ÷7= ③计算下面各题。 134÷2= 14 3 ÷9= 52 ÷6= 11 7÷3= ④把2升消毒液倒入可装5 2 升消毒液的瓶子中,至少需要几个瓶子? ⑤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了7个黄气球,占气球总数的7 1 ,一共用了多少 个气球?

【重磅】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数学第八册教案 全册备课 本班学生基本 全班学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意识强语数双科成绩较好,三分之二的学生语数双科成绩较低,本班有四名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成绩处于达标边缘,一名学生语文方面读书都成老大难,读不通顺。还有两名学生自制力差,经常出现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学习意识较低。 采取措施 1、首先与家长建立切实的联系,实现家校统一,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2、应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紧对后进学生的管理和督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养成预习习惯,上课严格要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家庭作业有家长签字,与班级评比挂钩,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4、加大考试力度,使学生引起对学习的重视。 5、对于学困生,不歧视他们,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教师要多花时间,多花力气个别辅导。 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感受数的意义。《课标》中提出“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问题化,《课标》注重了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创赵兴的说明,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另一方面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经验,有效的进行问题的解决。数学的生活化。《课标》中另外基本特点还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全册备课 对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