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欧美)文学和东方(亚非)文学。

*我们应该先学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呢?以为应该先学东方文学!东方文学,首先它的产生较为早;其次,西方文学好些都是受了东方文学的影响的。

*定义: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成为亚非文学。

Asi ——Asia,是地理上的概念;Orient是历史上的概念。东方学用英语表示应该是: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的图拉耶夫,首次提出“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的概念。其标志为图拉耶夫《东方文学论文集》的出版。

第一卷古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总论

一、历史背景原始氏族社会至努力社会的文学。

时间范围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

思想基础原始宗教神学。——“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马克思)

二、基本特征

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成于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

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古埃及,最早的书面文学,最早的图文并茂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明显不同。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神话和历史挂钩。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长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而东方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往往又与宗教密不可分,神话传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成为相应的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者。宗教同样为这些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母题和原型。所以,古代东方文学就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古代埃及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丰饶的尼罗河孕育的以引水灌溉为主的农业文化,“金字塔”结构式的法老专制的政治形态,灵魂不朽死而复生的原始宗教信念。

二、古埃及文学的主要成就

1、神话:主要神祇故事简介: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冥后伊西斯(Isis),战神荷鲁斯(Helus),……

2、传记文学:主要内容是颂扬王公贵族和上层英雄人物,表现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哲学。《梅腾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传记文学。

3、教谕文学:这是奴隶主对其臣下、子弟的教诲和训诫之作。主要为宣扬伦理道德,传授治国安邦之术,教谕处世哲学。通常采取箴言、对话和独白形式。

代表:《一个人同他的“巴”的辩论》。巴,即灵魂。告诉人们,人只有入世,才能出世;苦难是生活的当然。

4、戏剧:古埃及是世界戏剧的发祥地。在古埃及王国的米那王朝(前3200—前2980)产生人类最早的戏剧。内容大都表现神话传说宗教故事。艺术上强调对话的作用(戏剧性的增强),多用朦胧神秘的象征手法(诗性)。

代表:古剧《荷鲁斯的胜利》。

5、诗歌:在古埃及文学中,诗歌是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体裁,不同于样式,不要与神话混同。)

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1)世俗诗:由劳动歌谣和爱情歌谣;这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艺术特征:反复重叠的节奏;明快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怀的表达方式;比喻和拟

人化的广泛采用。

代表作:《打谷人的歌谣》,《爱情对唱》。

(2)宗教诗:是古埃及人多神崇拜的产物,内容都是颂神。代表作是图文并茂的《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集,辑录了公元前3000

年至公元前2000年时的作品。

产生原因:放入坟墓供亡灵阅读的冥国旅行指南。

内容构成:颂神和咒魔。其中心思想是让死者复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世界的幻想,

是对生命问题的大胆探求和哲理思考(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体现了早期人类对

生命永恒的渴求。

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古埃及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为后人了解古埃及各方

面情况提供了形象而珍贵的资料;还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是世界文学史上

描写此类题材的先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关于天堂、地狱的想象)

第二节故事

故事是埃及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也是世界短篇小说的滥觞(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发展演变过程:

1、古王国故事:着重宣传王权神授思想和同志者的神圣威严。艺术上带有很浪漫的色彩。

代表作《魔术师的故事》为现存最早的古埃及故事。

2、中王国故事:主要反映国势强盛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开拓精神。故事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叙事技巧日益娴熟。

作品:《乡民与雇工》(古埃及散文修辞的典范),《遭难的水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冒险故事)。

3、新王国故事:大都反映埃及奴隶社会走向衰微的历史。成就最高,数量最多,内容深

广、情节曲折离奇、幻想浪漫因素增加。

主要作品:《占领尤巴城》,《厄运被注定的王子》和《昂普、瓦塔两兄弟》等。

《昂普、瓦塔两兄弟》是古埃及故事文学的代表作——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情节离奇曲折,发展跌宕多姿,充满丰富而怪诞的想象。

第三节古埃及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古埃及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代文学。

神话:“三位一体”。

诗歌:《亡灵书》。

故事方面:原型和母题。

第三章古代巴比伦文学

第一节概说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1、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19世纪考古和语言学的发展,发现了古代巴比伦的文明。

2、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早期文学的创造者。阿卡德人全面继承,古巴比伦是集大成者。亚述人在保存于记录上,功不可没。

二、古巴比伦的主要文学成就

1、神话是巴比伦文学中最早的作品。

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对于自然力的崇拜,是这些神话的共同倾向。

《埃努玛·埃利什》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创世纪神话。

*洪水神话——并没有单独的文本,在史诗《吉尔伽美什》里有提及。解释季节变化的,有单独的文本《伊什妲尔赴冥府》。

*原型母题——开国君主萨尔负的传说,成为弃儿成雄的母题。

2、史诗在巴比伦文学中占主要地位。代表作是《吉尔伽美什》,史诗残篇《阿达帕》和《埃达娜》。其共同主题是探索生死问题、追求生命永恒。

3、箴言诗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主要内容是表现宗教和人生哲学。代表作有《咏受难和诚实人的诗》。其“好人受难”主题影响了希伯来的诗剧《约伯记》。

三、古巴比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属于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代文学,虽略晚于古代埃及文学,但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却大于古代埃及文学。

2、古巴比伦神话在世界体系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所提供的创造世界、人类起源、弃儿成雄才等神话类型,成为世界性的神话母题。

3、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它所描写的生死友谊、屠妖除魔、游历冒险、深海探索、地域之行等,也成为后来文学的原型。

第二节《吉尔伽美什》(Epic of Gilgamesh)

Epic(史诗, 伟大事迹),原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概念,但先在已经被普遍接受。

*有人提出,我们汉民族没有史诗。有人以为汉民族不具有重大变迁的生命体验。(?)

一、形成和发现

1、该史诗是民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雏形现于前3000年。写定本成于前1500年,早了荷马史诗1200年。

2、19世纪的重大考古成就和史诗的重新发现

二、情节构成和思想内涵

1、史诗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2块泥板)叙述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与野人恩启都苦斗结交的故事。

第二部分(3~6块泥板)写两位勇士为民除害的英雄业绩。

第三部分(7~11块泥板)描写恩气度之死和主人公探求生命奥秘的艰苦跋涉——体现主旨的核心。

第四部分(12块泥板)记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亡灵的会见,描绘阴间的阴森恐怖的气氛。

期结束不同于其他,是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2、思想内容由两个层面构成:历史层次展现过渡时期巴比伦的社会面貌,赞美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歌颂勇于违抗神意的斗争精神;哲理层次探索生命的奥秘,说明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可望永生只是徒劳的幻想,但是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斗争中,突出了史诗的英雄主题。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为民除害的英雄。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索者(关键是意识上的一种勇敢)。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

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生命的悲剧意识以生命有限的感叹为发端,而产生的人类所有的忧患。有人以为其内核为:明知生命有限而不肯承认。

四、史诗的艺术表现(特征)

1、独特的立法式结构:史诗的情节结构是按太阳运行的自然周期(12块石板,喻12个月)来安排的,体现了早期人类独特的原始思维方式(互渗。以为人和物、物和物都是相通的)。

2、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其它古代史诗不同,只有3000行,只集中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却概括了丰富的内容(抽象思维能力强)。

3、富有民间文学的种种特色:故事极富浪漫色彩,情节跌宕生姿,广泛运用夸张、排比、比拟等民间文学表现手法。

*思考:民间文学大都富有浪漫色彩,为什么?

第四章古代希伯来文学

(希伯来Hebrew,即从河那边过来的人。)

第一节概说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1、饱经忧患的历史(起源也门,长留两河,逃荒埃及,定居迦南)。一神(耶和华)信仰的犹太教的诞生(巴比伦之囚,返回迦南,立教建国,一分为二,遭罗屠城,流浪四方)。

2、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从《约书》到《旧约》再到《圣经》。这些文化遗产显现了古希伯来文学的成就,也是我们了解古希伯来历史的宝贵文献。

3、《旧约》内容构成:“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犹如我们的《史记》)。“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的表现手法。“散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犹太教之听命于耶和华,且不会直呼神名,称为“吾主”。他们的神没有塑像,他们反对“偶像崇拜。

*基督教把《旧约》作为其经典的一部分,以显示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因为《旧约》里多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二、古希伯来文学史纲

1、氏族社会的文学

主要有三类:

一是神话,如“创世造人”、“诺亚方舟”等;

二是传说,亚伯拉罕的传说(“燔祭献子”体现了他的威严虔诚,影响了《古兰经》中易卜拉欣的“燔祭献子”,形成古尔邦宰牲节,并成为梅里美小说《马第奥·法尔歌风》和果戈理小说《塔拉斯·布尔巴》的原型母题),雅各的传说(红豆汤换继承权、骗父为其祝福、娶两妹为妻、设计得舅舅羊群、逃跑途中与天使摔跤,体现了雅各的诡诈奸猾);

三是故事,著名的有“约瑟的故事”、“摩西的故事”、“参孙的故事”等。

2、王国时期的文学

*王国,指建立了以色列。

主要有两类作品:

一是史传。《撒母耳记》(Books of Samuel)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王的故事(弹弓杀敌、扫罗食言、洞中遭遇、移花接木、阴谋害命),《列王记》(The Book of Kings)中有关所罗门王的事迹(“二妇争子”,也叫“智慧断案”),组成了著名的三王史传。

二是先知文学。代表作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

3、沦亡时期的文学

是个代表作是抒情诗集《雅歌》;诗剧《约伯记》(The Book of Job)揭示了人性恶是造成人生苦难和悲剧的根源,流露出悲观主义和宿命主义的思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路得记》(The Book of Ruth):是希伯来小说诞生的标志;异族姑娘路得两嫁希伯来人是主要情节;塑造了贤惠、勤劳、善良、勇敢的东方美女子路得的感人形象;主题是歌颂民族之间

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美德,透露出天下皆为上帝民的大同思想;牧歌式的描叙,被歌德称为最优美的田园小说。

(仅仅3000字,文字朴素,情节简单,却蕴含着深远的理想。)

三、古希伯来文学的总体特征

1、宗教性:希伯来人是笃信宗教的民族,希伯来文学是伴随宗教思潮产生和发展的。犹

太教的一神观、契约观、神选观和救赎观,是贯穿希伯来文学的基本观念。表现上帝与希伯来人的相互关系是其文学的基本主题。体现一神教信仰的上帝形象,是希伯来文学中无所不在的主人公。它具有单一性、模糊性、排他性、历史性和抽象性的特征,集中体现着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

2、民族性:(内容上)通篇充满浓厚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形式上)创造了

“贯顶替”、“气纳体”、“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多种独特的民族文学。

*“贯顶替”、“气纳体”,见课本56页。所谓“气纳”,即Kinah,是悲伤、哀悼的意思。

*启示文学,大量地描写异象,这些异象多暗示着他物,如历史或者未来。给人以信心与启示。如《但以理记》。后来,“启示录”成为一句成语。

*人需要什么,便创造了什么。如,人无法永生,便创造了永生的神。耶和华,就是永恒者的意思。希伯来是一个喜欢追求终极的民族。

3、悲剧性:多灾多难的民族,流浪漂泊的历史,遥远的“天路历程”,使得其文学以悲

哀为主调。

*我们常常是用有限去感知无限,西方却是用无限去追求无限。

4、民间性:大部分作品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

色彩(清心朴素的语言、民间文学常用的比拟手法等)。

5、浪漫性:希伯来文学往往把人物神奇化,加之无影无形而无所不在的上帝贯存其中,

使得希伯来文学在整体上具有一种神话特质,显示出浪漫、神秘、崇高和威严的风格。

四、古希伯来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旧约》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1、古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之为“二希”:

希腊传统(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

希伯来文学是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传播和翻译,推动了西方许多国家文字的形成和语言的规范化;它的思想观念还渗透到西方社会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法规和道德准则。如政治思想——“原罪”(人性恶)观念影响了西方法制社会的形成,法律(即契约)高于伦理;如文化精神——“罪与罚”观念造成了西方文化精神中渎神意识和忏悔意识的脚趾并存等。

2、它成为东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中世纪的教

会文学和宗教艺术大都取材于《旧约》;近现代的许多作家和诗人(如歌德、托尔斯泰、弥尔顿、拜伦、艾略特、卡夫卡等)借助于《旧约》的故事和技巧,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对于卡夫卡,有人说他的作品通篇都是对《约伯记》作注,所谓“好人受难”母题!)

3、西方文艺典故的四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莎氏剧作和圣经故事。可

见,圣经文学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极大丰富了各国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如乐园、禁果、十戒、先知、福音、洗礼、忏悔、复活等词的出现。

4、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艺术。伊斯兰基本教义有犹太教的影

响;《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来自《圣经》。

第二节《雅歌》

(The Song of Songs,The Song of Solomen)

一、关于《雅歌》的争论

《雅歌》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全书由8章组成,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1、关于作者的争议。一说是所罗门王所作;一说是民间佚名诗人所作。——后者被证实

正确,因为它的语言为晚期希伯来语,是晚于所罗门时代的。

2、关于作品的体裁的争议。其中有“牧歌说(pastoral)”(牧歌所应具备的条件:以

田园为背景,内容为牧童、牧女的爱情),“戏剧说”(轻快的小歌剧的脚本),“情歌说(love songs)”等。——“情歌说”被证实正确,且是以“对唱”为形式的。

二、关于《雅歌》的评价

1、《雅歌》又称“歌中之歌”,“完美之歌”,是由若干首短诗组成的(民间的)情歌集。主要内容是描写牧羊女和其情郎的爱情故事。基本主题是歌颂纯真、专一和自主的爱情,独到之处在于既赞颂了爱情诸多美好的精神品格,又表现了对爱情美妙丰富的感性体验。

2、《雅歌》的表现艺术:对爱欲心理的准确把握和生动的刻画;对人体美的大胆展示(这在东方文学的表现中,常常是比较薄弱的);丰富多彩的情景意象(多姿多彩的自然意象。客体进入诗歌,已不全然是客体,而是主客体的交融);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特点(a、通篇采用男女对唱应答的表达方式;b、采用对比、比拟、重叠等民间修辞手法;c、文字通俗优美)。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

Allegory is a tale in verse or prose in which characters, actions, or settings represent abstract ideas or moral qualities. Thus, an allegory is a story with two meaning, a literal meaning and a symbolic meaning. Bildungsroman: a novel that traces the initiatio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of a young person. Examples are Dickens’s David Copperfield and James Joyce’s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Byronic hero is a character-type found in Byron’s narrative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He is a boldly defiant but bitterly self-tormenting outcast, proudly contemptuous of social norms but suffering for some unnamed sin. Emily Bronte’s Heath cliff is a later example. Conceit: a kind of metaphor that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startlingly different things. A conceit usually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an entire poem. An especially unusual and intellectual kind of conceit is the metaphysical conceit, used by certain 17th-century poets, such as John Donne.. Comedy of manners is a kind of comedy representing the complex and sophisticated code of behavior current in fashionable circles of society, where appearances count for more than true moral character. Its humor relies chiefly on elegant verbal wit and repartee. In England, the comedy of manners flourished as the dominant form of Restoration comedy in the works of Etheredge, Wycherley and Congreve. It was revived in a more subdued form in the 1770s by Goldsmith and Sheridan, and later by Oscar Wilde. An epic is a long narrative poem in elevated or dignified language, typically one derived from ancient oral tradition, narrating and celebrating the deeds and adventures of heroic or legendary figures or the past history of a nation. Epiphany(顿悟): a sudden revelation of truth about life inspired by a seemingly trivial incident Heroic couplet is the rhymed couplet of iambic pentameter. Intrusive narrator: an omniscient narrator who, in addition to reporting the events of a novel’s story, offers further comments on characters and events, and who sometimes reflects more generally up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ory. Iambic pentameter: a poetic line consisting of five verse feet, with each foot an unstressed syllable followed by a stressed syllable. Iambic pentameter is the most common verse line in English poetry. Metaphysical poetry: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 and other 17th-century poets who wrote in a similar styl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verbal wit and excess, ingenious structure, irregular meter, colloquial language, elaborate imagery, and a drawing together of dissimilar ideas . Metaphysical Poetry Metaphysical Poetry is commonly used to 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ohn Donne. 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try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al fashion of the Elizabethan love poetry.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mysticism in content and fantasticality in form. John Donne is the lead ing figure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 Naturalism: a post--Darwinian movement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at tried to apply the laws of scientific determinism to fiction. The naturalists went beyond the realists’ insistence on the objective presentation of the details of everyday life to insist that the materials of literature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复习课程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8、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9、《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及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 Renaissance:The Renaissance indicates a revival of classical (Greek and Roman) arts and sciences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 Sonnet: A fourteen-line lyric poem, usually written in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and most often in one of the two rhyme schemes: the Italian(or Petrarchan) or Shakes pearean ( or English ). A sonnet is a 14-line poem with a specific rhyme scheme and meter .It has two main forms :the shakespearean sonnet and the Italian sonnet. Shakespeare Sonnet: a lyric with three quatrains and one couplet, rhyming ababcdcdefefgg, consisting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ion rhyme scheme. A Shakespearean sonnet consists of fourteen lines written in iambic pentameter, in which a pattern of an unstressed syllable followed by a stressed syllable is repeated five times. The rhyme scheme in a Shakespearean sonnet is a-b-a-b, c-d-c-d, e-f-e-f, g-g; the last two lines are a rhyming couplet. Enlightenment: 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Renaissance of the 15th and 16th centrie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reason (rationality), equality & scie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lso called the Age of Reason) refers to the 18th_ century England.The Enlightenment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It celebrated reason (rationality), equality, science and human beings’ ability to perfect themselves and their society and it aimed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ideas. Romanticism: it flourished in literature, philosophy, music, and art in Western culture during most i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ginning as a revolt against classicism. In it, emotion over reason, spontaneous emotion, a change from the outer world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o the inner world of the human spirit, poetry should be free from all rules, imagination, nature, commonplace. Dramatic monologue: A kind of narrative poem in which one character speaks to one or more listeners whose replies are not given in poem. The occasion is a crucial one in the speaker’s life, and the dramatic monologue reveals the speaker’s personality as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2.艺术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陌生化。 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4.陌生化的提出者为苏联学者什克洛夫斯基。 5.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其中,要义是求“真”,核心是尚“善”,境界是呈“美”。 “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 6.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7.在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分为席勒式和歌德式。 8.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 9.对诗艺术形式的三种态度:重内容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内容形式并重。 10.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1.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12.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为格里高尔。 1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集中地表现人物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完整版)英国文学名词解释

①Beowulf: The national heroic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It has over 3,000 lines. It describes the battles between the two monsters and Beowulf, who won the battle finally and dead for the fatal wound. The poem ends with the funeral of the hero.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al form is the use if alliteration. Other features of it are the use of metaphors(暗喻) and of understatements(含蓄). ②Alliteration: In alliterative verse, certain accented(重音) words in a lin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辅音). There are generally 4accents in a line, 3 of which show alliteration,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above quotation. ③Romance:The most prevailing(流行的) kind of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was the Romance. It was a long composition, sometimes in verse(诗篇), sometimes in prose(散文),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usually a knight, as riding forth to seek adventures, taking part in tournament(竞赛), or fighting for his lord in battle and the swearing of oaths. ④Epic:An epic is a lengthy narrative poem, ordinarily concerning a serious subject containing details of heroic deeds and events significantly to a culture or nation. The first epics are known as primacy, or original epics. ⑤Ballad: The most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English folk literature is the ballad which is a story told in song, usually in 4-line stanzas(诗节), with the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d. The subjects of ballads are various in kind, as the struggle of young lovers against their feudal-minded families, the conflict between love and wealth, the cruelty of jealousy, the criticism of the civil war, and the matters and class struggle. The paramount(卓越的) important ballad is Robin Hood(《绿林好汉》). ⑥Geoffrey Chaucer杰弗里?乔叟: He was an English author, poet, philosopher and diplomat. He is 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He obtained a good knowledge of Latin, French and Italian. His best remembered narrative is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which the Prologue(序言) supplies a miniature(缩影)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Chaucer’s time. That is why Chaucer has been called “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 Chaucer affirms men and women’s right to pursue their happiness on earth and opposes(反对) the dogma of asceticism(禁欲主义) preached(鼓吹) by the church. As a forerunner of humanism, he praises man’s energy, intellect, quick wit and love of life.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poetry lies chiefly in the fact that he introduced from France the rhymed stanza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抑扬格) meter(the “heroic couplet”) to English poetry, instead of the old Anglo-Saxon alliterative verse. ⑦【William Langland威廉?朗兰: Piers the Plowman《农夫皮尔斯》】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

2017年汉语言文学考试真题以及答案解析(一)

2017年汉语言文学考试真题以及答案解析 2017年4 一名词解释(15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调类 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现代汉语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一般用五音标记法来表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3、部件 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大部分的汉字是由若干组笔画结构拼合而成的,这些相对独立的笔画结构称为「部件」。部件是大于基本笔画(例如:点、横、撇、捺等)而小于或等同于偏旁的结构单位。 4、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语叫做单纯词 5、同位短语 又叫复指短语,多由两部分组成,前后各部分词语不同,但复指同一个事物。

二、简答(40分) 1、简述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多方面。 1、从语音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看,普通话有翘舌音,而方言却没有;英语有齿间音,汉语却没有。 2、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来看,用什么声音跟表示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随着社会不同而不同,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同样的语音形式可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意义又可以有多种语音形式。 3、从语音的系统性来看,汉语里送气、不送气区别词义,英语不能;英语里清音、浊音区别词义,汉语普通话不能;语音的组合上,汉语的l只在音节开头出现,英语既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末尾。 2、举例简述四种造字法 ⑴所谓象形法,就是描绘实物的形状或特征的一种造字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

比较文学概论的小抄作业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 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 1、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为什么?不属于。正如雷马克所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艺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所以,李白与杜甫同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他们的比较不具有跨国研究的意义。 这种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尽管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只属于国别文学研究。 2、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英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 Ballad(民谣) A ballad originally is a song intended as an accompaniment to a dance or a popular song. In the relatively recent sense, now most widely used, a ballad is a single, spirited poem in short stanzas, in which some popular story is graphically narrated. The ingredients of ballads usually include a refrain, stock descriptive phrases, and simple, terse dialogue. 2. Alliteration(头韵) It refers to a repeated initial consonant to successive words and it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 form. In alliterative verse, certain accented words in a lin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 There are generally 4 accents in a line, three of which show alliteration, and it is the initial sound of the third accented syllable that normally determiners the alliteration. In old English verse, alliteration is not an unusual or expressive phenomenon but a regular recurring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verse. 3. Sonnet (十四行诗) It is a poem of 14 lines (of 11 syllables in Italian and 10 in English), typically in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Sonnets characteristically express a single theme or idea. The sonnet was introduced to England by Sir T. Wyatt and developed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and was thereafter widely used notably in the sonnet sequences of Shakespeare, Sidney, and Spenser. 4. Tragedy(悲剧) The word is applied broadly to dramatic works in which events move to a fatal or disastrous conclusion.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harshness and apparent injustice of life. Often the hero falls from power and his eventual death leads to the downfall of others. The tragic action arouses feelings of awe in the audience. 5. Lyric(抒情诗) As a genre, it was the tradition of popular song flourishing in all the medieval literatures of Western Europe. In England lyric poems flourished in the Middle English period, and in the 16th century, heyday of humanism. This tradition was enriched by the direct imitation of ancient models. During the next 200 years the links between poetry and music was gradually broken, and the term “lyric” came to be applied to short poems expressive of a poet’s thoughts or feelings. 6. Epic(史诗) It is a poem that celebrates in the form of a continuous narrative the achievements of one or more heroic personages of history or tradition. Among the great epics of the world may be mentioned the Iliad, Odyssey, Aeneid, and Paradise Lost. 7. Renaissance(文艺复兴) The word “renaissance” means rebirth or revival. It is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movement or period of great flowering of art, architecture, poli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usually seen as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Modern worn world. It came abo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eek and Roman models. It began in Italy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reached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and spread to the rest of Europe in the 15th century and afterwards. Its emphasis was humanist: that is , on regarding the human figure and reason without a necessary relating of it to the superhuma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