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理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2000]2003)。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空间不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而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最后,他试图提出一个关于空间的

①〔英〕约翰·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A].布莱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505.

②[3]M.Foucault.Questions on Geography.in C.Gordo(ed.).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1972-1977.1980.70.

一般社会理论并将空间结构区分为空间的实践(spatial practices)、空间的再现(representation of space)与再现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三个要素,即空间的实在(lived)、构想(conceived)和认知(perceived)的三个层面。列菲伏尔阐发的关于空间的一般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空间思考和都市研究(Merrifield,2000),我们从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哈维和索加的研究之中不时可以看到他的影晌。

一、空间的源起

伴随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趋势,近年西方学界出现了引人瞩目的“空间转向”。活跃于此一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的有关著作也相继译成了中文,如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Castell〕的《网络社会的兴起》,英国后现代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记Harvey)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以及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等等。这一转向所带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征,虽然各人立场有所不同,也大体表现得相当鲜明。但是毋庸置疑,促成当今空间研究成为显学的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Lefebvre)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在时下学者无不热衷言说空间理论的氛围中,这部经典著作至今尚未见中译本面世,应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对空间的研究热诚培植起来并不容易。我们的口头禅是时间就是金钱。没有人说空间就是金钱。我们处心积虑争取时间、珍惜时间、节约时间,对空间实际上多半是无动于衷的。特别是在电视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空间的距离即便有十万八千里,跨越也不过是在须臾之间,何足道哉。由此我们来读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也就意味深长了。在空间理论上,列斐伏尔反对传统社会理论单纯视空间为社会关系演变的平台,指出它是社会关系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空间既是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出来,又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在《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分析了物质、精神、社会三种空间。关于三种空间的关系,《空间的生产》开篇就说.不久以前,“空间”一语还是严格限定在几何学的意义上面,指的纯然是一片空旷的区域。作为学术术语,则渐而与“欧几里得”、“等轴性”、“无限性”这一类语词携手并进。由此人们的总体感觉是,空间的概念最终也是一个数学的概念。“社会空间”一说,由是观之,基本上是不知所云。空间的概念有悠长的历史,这一点列斐伏尔自称他没有忘却,不过他特别看中的是笛卡儿,认为笛卡儿的思想标志着空

间概念史的转折点,自此以还,空间概念有了成熟的形式。即是说,笛卡儿终结了亚里士多德的时空传统,不复将时间和空间看做相助命名和分类感觉证据的范畴。更况且此类范畴本身语焉不详,它既可以是安排感觉数据的纯然经验工具,又可以是超乎身体感官获得之材料之上的一般原理。而笛卡儿的逻辑既出,空间就进人了一个绝对的王国。它是对应于主体的客体、对应并且呈现于认知的外部世界,包容故而也是主导了所有感觉及至万事万物。要之,空间是否就是一种神圣属性?或者,它是世间万物无所不在的内在秩序?列斐伏尔认为这就是笛卡儿之后历代哲学家试图解答的问题,无论是斯宾诺莎、莱布尼兹,还是牛顿。然后有康德复兴并修正了古老的空间概念。列斐伏尔指出,康德的空间是相对的,它是知识的工具、是将现象加以分门别类的手段;但是,它和时间一样,依然是清晰地同经验领域区分开来,如康德言,它属于主体意识的先验领域,而且参与构造了这一领域内在的超验结构。这一切在列斐伏尔看来,是标志了哲学从抽象的纯粹逻各思研究,转向了更为具象的空间研究。同哲学相对的是空间的数学研究传统。列斐伏尔认为数学顾名思义,是一门同哲学分立开来的独立科学。数学从来不认为它缺欠哲学什么,它自足自立,且有自身的必然性。如是数学家研究时空,便是顺理成章把时间和空间纳入了数学自己的领域。但是列斐伏尔发现,数学的空间研究方法其实是多有矛盾的。比如数学家们发明了许多空间:无限的空间、非欧几里得空间、弯曲空间、多维度空间、建构的空间、抽象的空间,以及解构的空间、转化的空间、拓朴学的空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既有非常普遍的,又有非常专门的。但问题是,数学和现实之间,无论是物质的现实还是社会的现实,都存在很深的隔阂。解决这些隔阂中的问题,远超出了数学家的能力。故而数学家无能为力之际,哲学的解决办法卷土重来,空间再一次被理解为人类以逻各斯把握世界的精神能力,现在的问题是:以数学的空间为精神的存在,它如何过渡到自然?如何过渡到实践?故而又如何过渡到社会生活,既然社会生活也是在空间之中展开?列斐伏尔注意到福柯《知识考古学》里也谈到了空间,他引了福柯的这一段话:“知识也是空间,其间主体或可采取一种立场,来言说他在他的话语里加以讨论的客体。“〔‘J(v’‘’但列斐伏尔写作《空间的生产》一书时,显然还没有到福柯后来的空间热情,称福柯没有解释清楚他所说的空间到底是指什么,它如何沟通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以及哲学家

的空间和普通人生活其间的物质空间。福柯本人在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面世两年之后的1976年发表过题为《其他空间》的专门讲演,虽然讲演的刊布已是八年之后的事情。福柯指出,空间成为理论关注的对象并不是新鲜事情,因为我们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关系。对此福柯耿耿于怀,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是被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所统治,诸如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家庭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实用空间、休闲空间/工作空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福柯进而引本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里的描述: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均质的空洞的空间里,相反我们的空间深深浸润着各种特质和奇思异想,它或者是亮丽的、轻盈的、明晰的,或者仍然是晦暗的、粗糙的、烦扰的,或高高在上,或者深深塌陷,或者是涌泉般流动不居的,或者是石头或水晶般定凝结的。但福柯也认为,巴什拉的分析虽然很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还是主要涉及内部空间,而我们同样希望讨论外部空间。不光是福柯,列斐尔表示他的理论与克莉斯蒂娃、德里达和罗兰·巴特的新近学说也是声气相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妨说亦可反证《空间的生产》一书所具有的后结构主义特征。列斐伏尔本人也列数过令人目迷五色的各类空间.比如讲到绘画的空间,我们马上会想到毕加索的空间,这也是《阿维尼翁少女》和《格尔尼卡》的空间,同理还有建筑的空间、造型的空间、文学的空间,那是作家和艺术家的特定世界。此外像休闲、工作、游戏、交通、公共设施等,无不涉及空间的概念。是以我们面临着层层叠叠互相交叉的无数空间:几何的、经济的、民主的、社会的、生态的、政治的、商业的、国家的、大陆的、全球的,如此等等,一切皆是空间。列斐伏尔认为,所有这些描述空间的努力,是显示了今日社会及其生产方式中一个明显的,甚至是主导的趋势,那就是知识劳动和物质劳动一样,分工愈见细密起来。空间的实践既然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建构一种“空间科学”,便也是势在必然。为此列斐伏尔陈列了有关此一“空间科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L它代表了知识的政治(就西方的意义上言,“新.资本主义的”)用途.记住知识在这一体系下,是多多少少被“直接”整合进了各种生产力,且通过“中介”,整合进了生产的社会关系。2.它意味着发明一种用以控制那一用途的意识形态,同时意指知识高度功利性使用中的种种内在矛质,虽然表面上看知识是非功利的。这一意识形态没有标记,对于接受其实践的人来说,它就是知识难分难解的一个组成部分。3.它往好说是喻示了一种

技术乌托邦,有似在真实世界,即现存生产方式的框架中,用计算机来模拟未来或可能世界。这里的起点是这样一种知识,它既是被整合进了,又并驾齐驭于生产方式。这里的技术乌托邦不仅仅是许多科幻小说的共同特征,而且也是一切有关空间之规划的共同特征,无论是建筑的空间、都市生活的空间,还是社会规划的空间。[1J‘卜s,,

人们最早对于空间的理解只是自己身体占据的某个场所和自己所处其中活动生活的某个区域,在这里对于“空间”只是一种感知性的理解,只是作为自身周围物质性空间实践的被感知空间,“提到空间人们头脑中唤起的仅仅是一个空的区域”[1]1。[ 1 ]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lated by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UK: Black-wellLtd, 1991.列斐伏尔要求恢复空间相对于时间的平等甚至是崇高的地位。他将人类空间认识史上的空间认识模式概括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的“第一空间认识论”和以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的“第二空间认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第三空间认识论。列斐伏尔强调空间的重要性,要求构建“社会———历史———空间”的三元辩证法,必须将“时空两个向度联结”,同时要将“时空向度”“与其他两个向度联结”,实现空间、历史、社会的辩证统一。对于空间的研究必须通过历史、社会等诸方面的考察来进行,同时对于社会和历史,则需要打破以往的僵化模式,从空间上来一次彻底的考察。“(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1]26。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但是它内含于财产关系之中,又和生产力息息相关。“就像其他事物一样,空间是种历史的产物”[1]34。空间是人类历史生产的产物,空间不仅是一种生产的结果,它本身也是再生产者,不仅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结果,而且是其本体论基础或前提。

二、空间的功能、类型与空间的三重性

列斐伏尔不仅揭示出了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因,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与类型。他总结了

资本主义空间的种种功能:

1、空间是一种生产资料:构成空间的那些交换网络与原料和能源之流,本身亦被空间所决定。生产资料自身也是产物,不能与生产力、技术和知识分离;

不能与社会劳动的国际分工分离;不能与国家及其他上层结构分离。利用空间如同利用机器一样。

2、空间是一种消费对象:如同工厂或工厂里的机器、原料和劳动力一样,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在生产中被消费。当我们到山上或海边时,我们消费了空间。当工业欧洲的居民南下,到成为他们的休闲空间的地中海地区时,他们正是由生产的空间(space of production)转移到空间的消费(consumption of space)。

3、空间是政治工具:空间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工具。国家利用空间以确保对地方的控制、严格的层级、总体的一致性,以及各部分的区隔。因此,踏实一个行政控制下的,甚至是由警察管制的空间。空间的层级和社会阶级相互对应,如果每个阶级都有其聚集区域,属于劳动阶级的人无疑比其他人更为孤立。

4、阶级斗争介入了空间的生产:只有阶级冲突能够阻止抽象空间蔓延全球,抹杀所有的空间差异性。只有阶级行动能够制造差异,并反抗内在于积极成长的策略、逻辑与系统。因此,在目前的生产方式里,社会空间被列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列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9()49]。历史在世界性的层次上展开,并因之在这个层次上制造了一个空间。

列斐伏尔还运用不同的概念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如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矛盾空间和差异空间(differential space)。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的核心范畴:第一,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它包含生产和再生产,以及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特殊场所和空间特性。在社会空间和社会与空间的每一种关系中,这种结合的连续性和程度在空间的实践中得到了加强。第二,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这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连,又与和这些关系影响的“秩序”紧密联系,因而也就与知识、符号、代码和“前沿的”关系有关。第三,再现性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al spaces)。它具体表达了复杂的、与社会生活隐秘的一面联系的符号体系,这些有时经过了编码,有时则没有,这些同样与艺术(可能被最终定义为一种表征空间符码的而不仅仅是空间的符码)紧密联系[1]33。在这里,列斐伏尔将自己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又推进了一个层次,应用到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构成、认识发展以及历史演进的考察中。每一种社会形态或者生产方式都可以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来解读,用“空间实践”———“空间表征”

———“表征空间”的模式来解释。“空间实践”对应于那些发生在空间中、并与空间相联系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和产物,在每一种生产方式中作为社会空间性的物质生产保证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在这里它相当于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物质生产实践过程;“空间的表征”对应于任何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被设想和构建出来的、被作为“真实的空间”的空间,是知识权力的仓库,是一种凌驾于空间实践之上的结构,类似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概念;“表征的空间”则是一种再现性的、包含着“空间的真理”的、人们生活其中经历和体验空间的本真性的空间,它是对于“空间的表征”的超越,又是对于“空间实践”的“回归”。在《空间的生产》的英文版65页到66页,他把自己的辩证法概括为“回溯式进步”,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就是这一方法的应用和产物。从“空间的实践”到“表征的空间”,并不是黑格尔目的论式的线性进步,也不是同质性的“自我否定之否定”,“而是目前最发达的现实当作出发点,而‘回溯性的重建’自己过去和历史的过程”。“或如马克思所说,能够表达最发达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的范畴(或概念),同样也能够用来透视那些在历史上一切已经覆灭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3]417。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会有自己相应的空间,这就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历史方式”理论,在《空间的生产》中他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按照空间化的历史进程来划分:第一,绝对的空间: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空间;第二,神圣的空间:埃及的神庙与君主专制的国家;第三,历史性空间:政治国家、希腊城邦,罗马帝国;第四,抽象空间:资本主义,财产的政治经济空间;第五,对立性空间:当代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第六,差异性空间:重新估价差异性的与生活经验的未来空间。这里列斐伏尔的划分毫无疑问地借助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的五形态社会发展理论,只不过马克思当时是用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而到了列斐伏尔这里划分的标准成了每个社会特殊的空间性质。“空间方法论”之实践———空间三元辩证法第三重作为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列斐伏尔来说,他的空间理论绝不仅仅只是要得到一种关于空间的知识或建构一种空间本体论,正如前面他的“三元辩证法”中的第三者的超越的优越性根源于一种政治的选择一样,“社会空间革命实践”的政治理想是这种理论的必然导向和合理归宿。在自己早期日常

生活批判的理论基础上,列斐伏尔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以空间中的生产方式为特征的世界,正如福柯、詹明信、大卫·哈维等人论述的。因此“生产出人的类存在的空间……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以作为变革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成为马克思的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的根本途径,变革空间,生产新的空间,势在必行,正像他自己说的“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空间,‘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都是空话”[4]。由此出发,列斐伏尔通过对于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的空间状况的分析,最终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实现途径。正如列斐伏尔前面所分析的,每一种社会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空间,而资本主义的空间是一种抽象空间,它在国家甚至国际的层面上反应了商业世界、货币权利和国家政治。而资本的本性,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抽象空间必然以消除各种空间性差异、实现世界空间的一致性为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资本主义空间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空间所具有的诸矛盾,资本主义和国家无法把握它们生产出来的混乱、充满矛盾的空间,现代资本主义面临一种“不寻常却很少被人知觉的现象:‘空间的爆炸’(The ex-plosion of space)“。随着资本主义空间矛盾的加剧和它带来的空间爆炸,资本主义国家质疑空间使用的社会运动随之而兴起,并“在世界性的层次上出现”,而且“要求重组工作场所之外的空间”,这就是“消费者运动”(Consumer movements)。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本越发展……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更多的去消灭空间”[5],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扩大必然带来对于自然空间限制的突破,而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实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是“资本主义生产‘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而在列斐伏尔的“后马克思哲学”的话语看来,所谓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其实就是“创造出新的空间”[3]403。资本主义“为什么幸存没有灭亡”就在于资本主义对空间的占有,“通过占有空间,通过生产空间”[6]。其实不仅是“时间消灭空间”,而且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空间也压制时间”,“经济空间使时间臣服,政治空间则由于时间威胁其既有的权力关系而加以抹除”[4],在现代性的社会空间中“时间”已经消失了,因为这里只剩下工作时间,除此而外的“生命时间已经失去了其形式与社会利益”,空间相对于时间的崇高地位得到建立。列斐伏尔认为“社会主义的社会也必须生产自己的空间,不过是在完全意识到其概念与潜在问题的情形下生产空间”;“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意

味了私有财产,以及国家对空间之政治性支配的终结,这又意指从支配到取用的转变,以及使用优先于交换”;总之,“社会主义的空间将会是一个差异的空间(A space of differences)”[4]。

([ 1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lated by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UK: Black-wellLtd, 1991.

[ 2 ]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11.

[ 3 ]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 4 ] 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M]∥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王志弘,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3-64.

[ 5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33.

[6]HenriLefebvre.TheSurvivalofCapitalism, reproduc-tion oftheRelations ofProduction[M]. Translated byFrank Bryant. London:Allison& Busby Ltd, 1976:21.

三、作为社会产品的空间: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

列菲弗尔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将空间和地理的分析强行塞进马克思主义中,他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的一面,使得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纯粹时间的魔力中解放出来。并不是只有以时间解放为主题的历史神学,空间本身积极地参与了整个商品的生产过程,同时,更重要地也参与了历史进程。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正是通过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空间关系和全球空间经济,才存活到20世纪历史,在这里成为创造和发明空间的历史。正是他的思考,空间才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们也才从对时间问题的关注转移到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上来。不仅如此,列菲弗尔结合了当前的空间现实,扩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而空间通常被当作是物质

生产的器皿和媒介。列菲弗尔则创造性地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什么是空间生产?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也就是说,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生产,是将空间作为对象。即是说,空间中的生产(pmduetioninspaee)现在转变为空间生产(Produetionofspaee)。从空间生产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将目光转向各种各样的都市建造、规划和设计—这是最为显著的空间生产现象。这种空间的生产在当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济生产如果将重心置于空间生产的话,那么,空间,包括与它相关的一切,都会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列菲弗尔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划,倾向于成为空间的规划,人们现在通过生产空间来逐利,这样,空间就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它吸引了社会的一切目光。中国所谓的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行业,也是这种情形的一种表现。空间,如今成为一个血腥的场。“土地、地底空中,甚至光线,都被纳人生产力和产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都市结构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城市和各种设施(港口和车站)都是资本的一部分。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被空间压制了,它不过被化约为空间的界限。①③列菲弗尔将空间引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就此,他既将空间带出了生产的黑暗地带,又在新时代—尤其是在大规模的资本主义都市建设时代激活了马克思的理论。这样,我们看到,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是一个产品,空间生产就如任何商品生产一样,是被策略性和政治性地生产出来的。因而,空间是人造的,不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纯粹形式的,不是理性抽象的,不是一个中性的客观的科学对象,更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器皿。总之,空间不是自然性的,而是政治性的,空间乃是各种利益奋然角逐的产物。它是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浇铸而成的。空间从来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而保有一种自主的地位,事实上,它是社会的产物,“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②⑥就这个角度而言,空间永远是具体化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如果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生产模式,如果每一个社会都在自然空间基础上构造一个社会空间,那么,必定存在着一个资本主义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形式,也必定存在着一个社会主义空间及其生产形式。18世纪有其空间生产形式,20世纪也有其空间生产形式。空间的命运就在历史中反复地振荡。正是因为空间生产的根本差异,我们才能在历史中—在具体的生产形式中—

①⑤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以日年版,第49页。

②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以日年版,第62页。

对待空间,我们也才知道,同一个空间会被不同的意义所反复地浇铸。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列菲伏尔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一个重大贡献在于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为“空间辩证法”。1974年列菲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详细论述了这一“空间辩证法”的展开过程。在他看来,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的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在《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一文中,列菲伏尔明确指出,社会生产的产品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这种生产是“空间中物的生产”,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城市急速扩张,社会普遍进入城市化,过去的这种由“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space)不得不转变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space)即生产空间本身。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生产出更多的空间以满足急剧膨胀的城市的需要①[4]47。列菲伏尔认为,“空间是政治的。排除了意识形态或政治,空间就不是科学的对象,空间从来就是政治的和策略的……空间,它看起来同质,看起来完全像我们所调查的那样是纯客观形式,但它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同类商品的生产”②[5]。他断言,“(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品”③[6]30。这样,我们看到,作为一个产品,空间就如同其他商品一样,是被带有意图和目的的被生产出来的。因而,空间是人造的,而不是纯自然的,它是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浇铸而成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4]62,是社会的产物。就此而言,空间永远是具体化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社会空间的生产以自然物理空间为客观基础,社会空间生产出来以后自然物理空间的基本性质仍然保存着。单就空间的物理性质而言,社会空间和自然物理空间并无根本性差异。因此,人们经常忽视人类生存空间的社会性质,而把人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等理解为自然空间,没有注意到人化自然的空间与自在自然的空间在源起上的差异性。在这一层意义上,空间生产主要是指空间中的生产,空间被理解为生产的场所。另一方面,从起源与形成过程来考察,社会空间又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是人创造和生产出来的,因此空间生产又具有“空间本身的生产”这一内涵,人类生存空间在实践中日益扩大的过程也就是空间的生产过程。不过在这一意义上,空间本身的生产相对处于比较狭隘的层

①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②LEFEBVRE H. Spatial Planning: Reflections on thePolitics ofSpace. [C] // in REET R (ed. ) RadicalGeography: Alternative Viewpoints on ContemporarySocial Issves. Chicago:Maaroufa Press, 1977: 34.

③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Space[M]. Oxford:Blackwel,l 1991.

次上,仅仅是社会生活空间的物理范围的扩张与生产。社会空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创造各种自然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创生着各种社会关系,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层面,形成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创造着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生活层面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构成了社会空间的另一层含义。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领域,在此意义上,精神空间是社会空间的一个构成部分。网络空间或虚拟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展现的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因此虚拟空间同精神空间一样也是社会空间,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领域或者生活层面。在这一层意义上,空间总是被创造和生产出来的,空间生产就是空间本身的生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①[1]79从人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总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从而日益将人类社会从必然空间推向自由空间。整个人类史也就是开辟和利用空间、创造和生产空间的历史,简言之,也就是空间生产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C]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6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08.

[5]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47-248.

四、空间生产的逻辑——资本生产的逻辑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邓万春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 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 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关键词时间空间社会理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7-0114-0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重要性不断抬升,开始打破此前时间优先于空间成为理论建构基石的格局,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因此,社会理论的重构试图从空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境的解释。于是,社会理论重构就有两条主要的理论路径,一是注重于对当代社会进行后现代解释的路径,一是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对空间在理论重构中的内涵、地位的界定以及对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新解释: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其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或者分析当代社会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间(社会)。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114

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 一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 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 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 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 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 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 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 化的。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 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 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 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 理性发挥作用。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 空间的想象,这便就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 对物质及社会世界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与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就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与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可 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就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 也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就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就是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就是一种场所与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就是一历史概念,就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 末与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她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 众讨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她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 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她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域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就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她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 就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与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 通过私人社团与常常就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她们自 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与对话提供了 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与文学转到了政治。[。o]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1-0032-04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陈育霞 黄亚平 〔摘 要〕 以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涵义,其中,某些社会发展目标是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会影响某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活质量、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多样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的北岸有个玉龙岛花园,它依水而生,有大面积的高尔夫球场和成片开发的低密度小住宅,环境宜人。这个小区定位为“中国光谷”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居住的国际花园。由于它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萧条的时候低成本开发的,其独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增值潜力与日俱增,玉龙岛花园也因此成为武汉市房地产规模开发的经典之作。但是此类开发,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城市建设活动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本来应该向公众开放的汤逊湖自然风景资源被少数富人阶层当作后花园,凸显了社会发展的不公平和不可持续。21世纪是个城市化的时代,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7%,也就是将有36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这个发展速度相当于世界上每个月出现一个大伦敦。急剧的人口增长要求城市提供大量的物质空间,同时,人口的就业、老龄化、贫困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研究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二 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 11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建设会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1)从城市建设实践看二者的关系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大效益最佳化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在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及建设实践中,由于相当部分社会类目标的笼统、含糊、无法量化,很难被充分考虑,使得“社会效益”虚化。城市政府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向于采用以城市开发为动力的发展政策,即支持市场力,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以高效益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把社会公平放在次位,导致城市中种种不利于社会发展及社会公平的现象屡屡出现。如一些贵族化高档娱乐设施成为投资新宠的同时,社会困难群体聚居的破旧住区却长期得不到改造;少数政府领导人关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大量性的民生问题缺乏考虑;由于经济上的聚集效益作用,使富的地方更繁荣,穷的地方更凋敝,“马太效应”愈演  总第117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1期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一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李春敏 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生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 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大的人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人所了解,也是最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一大群人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人。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① 一、空间的社会性 在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一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人文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被动载体。与此相适应,“空间”也只是某些“空间学科”,如:建筑学、地理学、都市研究的主题,这些学科把“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而忽略了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问题域远远跨越了这些“空间学科”,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眼中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空间是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子体系重新加以辩证整合的一个新的视角。 ①[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页。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d8331509.html,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张梦尧 来源:《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18年第02期 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并结合社会空间理论,笔者认为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属于传统的舒伯格模式。以社会分层理论为视角,分析解读银川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对于城市化进程、居于城市空间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居住空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以改善城市社会空间。 关键词: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分异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分层理论囊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西方以韦伯和帕累托为代表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理论。就社会分层的实质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还是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都表明社会分层是这样的一种现象:社会成员(或者说社会群体)围绕着自身所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社会地位有相应差异,由此,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社会差异体系。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是普遍和永恒存在的[1] 。这种分层只是由于先天的自然差异所造成,并非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其中,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分布上具有的强相关和弱相关社会地位的剛性和弹性结构又是社会分层的两种状态。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它从动态的角度阐述社会地位的空间变化。郑杭生指出:“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2] 他认为,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有密切关系,因而,社会流动包含了地理空间上流动。这种流动与静态分层差异有共同之处:都是围绕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研究。 列斐伏尔和哈维的传统社会空间理论阐述了社会空间的要义,即空间的社会性和社会的空间性[3] 。从空间与社会辩证统一的角度辨析二者关系,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及其社会实践——社会的生产,其存在方式具有空间性,社会实践要将其存在方式映射在空间中方能实现。正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空间则是社会关系的产物[4] 。社会关系存在并且依赖于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社会空间是以物质空间和地理空间为载体,承载着社会关系、社会要素、社会含义等[5] 。社会学上则认为社会空间是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区别于社区空间。 从理论上讲,社会空间分异是指那种在限定范围的空间内,其组成要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现象。空间内的个体服从于这种差异,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芝加哥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4) 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入类的主要聚居场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城市生括中的人类行为和目的,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在这一空间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4.l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关干城布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无论在城市社会学界.还是城市地理学界,乃至城市规划学界,已形成多种学派。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来考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所谓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因此.城市地域研究转向了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说明城市形成发展机制的社会生态学方法。但社会生态学方法由于把人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看侍而受到批判.从而出现了注重人类主观行为的行为论方法。可是在行为论方怯中,只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团素,而忽砚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因而最近的城市地域研究又发展到考虑产生人类活动各种社会制约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主义方法,以及考察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的时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1)景观学派 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巳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遍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另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较太。该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话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生态学派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是,社会生态学派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3)区位论学派 屠能农业区位论是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主要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成机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则认为:合理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这两者的合理化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区位论学派的发展与记量地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即与当时数学模式、统计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 4)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往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在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时,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尽管中心地模式是以消费者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为前提的,但事实上,除距离外决定购物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为因素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5)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可分为制度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制度论学派认为入类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马克恩主义学派则注重社会各阶层之回的力量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中产生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政抬、经济体制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等。 6)时间地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提出,并由以他为首的伦德学派发展而成。时间地理拳派(Tbowt bob)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地、连续地研究人类活动对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 2013年12月31日10:20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作者:钟晓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72 摘要: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空间重构成为转型期城市社会变迁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权力、利益、理念等要素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城市扩张、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深层制度化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对城市资本化增长、地方政府干预、全球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实践等热门城市研究议题的社会空间解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三方面探讨了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最后评述了社会空间理论对于转型城市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关键词:社会空间;社会变迁;转型城市;“社会一空间”转向 20世纪,转型期的城市研究也不乏空间视角,但多集中于规划学、建筑学及地理学领域,空间被简单等同于土地、建筑、景观等概念。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其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社会变迁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变迁过程中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居住的一种场所,更是“城市中各种力量的成长、组合和嬗变”①的载体。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伴而生,因此研究城市空间重构是理解城市转型的路径之一。从社会空间视角阐释处于社会变迁过程的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经验,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社会空间”理论为研究、理解和反思城市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另一方面,转型期的中国城市也为“社会空间”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场”或“诊断所”②。 一、社会空间视角下西方转型城市研究的经典议题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社会理论的历史被认为是“空间观念奇怪缺失的历史”③。直至20世纪中叶,社会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④。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将“空间区位布局简化为社会世界复杂度”的城市生态学,区位、位置、流动性等概念被用来测量、描述和最终解释社会分层现象。到60、7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重新引入社会再生产、资本循环等概念,将空间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及力量,城市再生产由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向了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⑤后现代地理学家索贾(Edward Soja)继而将社会空间的意涵进一步深化,提出“空间性”(spatiality)概念,使之成为与“历史性”、“社会性”并置的社会分析维度。⑥继一系列空间的价值维度和理论范式维度方面的学术努力之后,马克·戈特迪纳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o-spatial perspective)⑦。他从以上理论中汲取精华,又避免了传统空间生态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两者的简化论特征,试图将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更多因素以一种整合的观点纳入城市空间的分析中。空间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虚空概念,也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如历史性一般具有批判的、唯物主义特性的分析维度,是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反作用于社会过程的积极因素。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补充,在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转型社会的研究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视角。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5/No.1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潘可礼* [摘要]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生产,符号学;身体理论;城市化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5—1991)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作。他将空间分析与符号学、身体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启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空间转向或者地理学转向,即把空间维度带回社会批判理论,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空间 关于“社会空间”,列斐伏尔曾深有感触地说:“不多年以前,‘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它仅仅指一种空的区域。在学术领域,它被冠以各种名称使用,比如‘欧几里德的’,‘各向同性的’,或者‘无限的’,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若谈起‘社会空间’,就会令人感到很奇怪。”①社会空间概念之所以晦暗不明,是因为它长期被双重幻象,即透明幻象和现实幻象所遮盖。透明幻象过分强调话语和书写在认识空间中的作用,将社会空间看作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单纯精神现象。现实幻象是一种物质拜物教,喜欢物质现实,把一切都当作物质的、真实的,认为社会空 *哲学博士,山东省临沂大学政治系副教授,27600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10015)、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12ZZB003)。 ①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kwell Publishing,1991,p.1. 013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理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2000]2003)。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空间不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而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最后,他试图提出一个关于空间的 ①〔英〕约翰·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A].布莱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505. ②[3]M.Foucault.Questions on Geography.in C.Gordo(ed.).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1972-1977.1980.70.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4日/第B02版 社会学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 孙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在社会学的研究视阈中,将空间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甚至形成专门的学术取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空间研究关注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 1970年代以前被称为“空间失语”时期。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厄里(John Urry)所宣称,“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且以空间的缺席尤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空间和物理学、数学、建筑学、地理学之间的传统联系遮蔽了其自身的社会属性,空间并非社会学专门的研究对象,而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社会行动的特征及分布不过是对空间形态的适应或利用。在这样的方法论指导下,社会学理论对空间的认识比较欠缺,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将这种空间之维的缺失称为“空间性的失语”。在空间失语时期,虽然马克思、涂尔干、滕尼斯、齐美尔和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等不乏将空间与社会相联系的有洞见的探索与尝试,但是他们始终未能在社会学视野下建构起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释,在经典社会理论之中的空间论述是片断式的、零散的,关于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表述或抽象或含糊。 1974年,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问世,社会学关于空间研究边缘而零散的状态发生了重大转变。作为真正把空间要素嵌入社会研究的划时代人物,列斐伏尔提出了严密完整的空间理论体系,空间结构和社会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得以清晰呈现。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推动边缘化的空间研究进入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更在于其发出了社会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先声,一个更加接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发展新时期随之到来。 所谓“空间转向”或地理学转向,是指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在此基础上,地理学想象力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何雪松归纳了以空间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指出其“空间转向”主要遵循两条路径展开:路径一,即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路径二,即以福柯、哈维为代表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综上,空间从游离于社会学视野之外到成为专门的研究主题和新兴的学术取向,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背景。 空间与社会行动具不可分性 传统社会学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社会。尽管社会被界定为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里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但是由于对空间进行规范的描述总会涉及几何学、拓扑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色彩浓厚的专门化语言体系,空间因而被蒙上了绝对的、不变的外衣,伴随空间与社会的关系被抽象为容器与内容物的关系,空间与社会实际上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动摇,随着西方学界对城市问题研究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纯粹的空间过程,空间模式是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而空间的变迁是生产变迁的结果。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所指出的,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动态塑造的。社会是由时间、空间和社会行动三个基本向度组成的复合体。社会行动在时空结构中展开,而行动的后果及其特征映射于空间形态的重构之中,社会行动和空间结构之间形成一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它是 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 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 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 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而 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 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从观念史 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 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 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对物质及社会世界 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和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 可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产物,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 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是一种场所和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是一历史概念,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末和 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他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 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他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他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 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他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他们 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和对话提供 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 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o]

空间与社会理论

空間與社會理論 2005 春季*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研一必修2學分 *夏黎明O:#2105 360461 H:321134 mailto:att50@https://www.doczj.com/doc/ed8331509.html,.tw *每週三8:00-10:00 分組教室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一系列有關空間與社會的主題和選讀文獻,嘗試接觸和了解空間與社會的相關理論。主題和文獻的選取與組織,則強調其多重性和任意性,目的在開展對空間與社會的理論視野,以及對空間與社會議題的論述內涵。同時,非系統性的主題安排,切合由學習者建構知識的教學理念。因此,在課程的進行上,除了講述與報告之外,更重視課堂上的討論與互動,以期不斷檢視和反思這些理論或論述的預設和觀點,進而強化思辨的學術能力。 *課程大綱及指定讀物(見另頁) *教學方式 每週上課由同學報告40分鐘,教師補充20分鐘,討論60分鐘。 *作業規定 1.口頭報告 2.文獻評讀 3.專題報告 *評量方式 1.口頭報告20% 2.課堂討論20% 3.文獻評讀30% 4.專題報告30%

*課程大綱及指定讀物: 第一週(2/23):課程介紹分組 第二週(3/2):身體/ 感官經驗 Yi-Fu Tuan(1999),經驗的透視,《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Yi-Fu Tuan(1999),人體與空間價值,《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Jan Gehl(1999),步行、駐足、小坐、觀看和愉悅的場所,《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台北:田園城市 第三週(3/9):場所/ 地景 Norberg-Schulz(1991),場所Ⅶ,《場所精神》(施植明譯),台北:尚林 Doreen Massey(1995),權力幾何學與進展式的地方感,《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王志弘譯),台北:譯者自刊 Hilary Winchester,etc(2003),Cultures and Landscapes,” Landscapes:Way of Imagining the World”,Harlow:Pea rson Education Ltd. 第四週(3/16):意像/ 想像 Kevin Lynch(1986),環境的意像,《都市意像》(宋伯欽譯),台北:臺隆書 局 Kevin Lynch(1986),城市意像與其原則,《都市意像》(宋伯欽譯),台北: 臺隆書局 Derek Gregory(1994),Introduction: Strange Lessons in Deep Spac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Oxford:Blackwell 第五週(3/23):敘事/ 旅行 Yi-Fu Tuan(1999),神話空間和地方,《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 譯館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Yi-Fu Tuan(1999),可見度:地方的創造,《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 立編譯館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長房(1997),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6(4): 29-69 第六週(3/30):書寫/ 影像/ 再現 Gaston Bachelard(2003),微型,《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 張老師文化 Gaston Bachelard(2003),秘密的浩瀚感,《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 ,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