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导学案

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月_____日

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

知能导航填一填,整体把握学习目标

1.许多人类科学家认为,约500万——到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__________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2.目前世界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人种。

3.母系氏族是最早出现的,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亲戚关系,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该亚的故事,反映了

的状况。大约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农业出现以后,男人显现出来,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希腊神话中厄瑞斯特的故事,反映了的倾向。

学法导读看一看,名师教你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是世界史的开端,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讲述了人类社会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的过程,展示了原始社会的生活风貌。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科学性强、距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学习过程中要把握三点:一是人类的起源、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二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平等向不平等转变。

学习本课内容,要通过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认识劳动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意识;体会氏族的产生,有助于人类形成凝聚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感悟人类种族的形成,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树立恩爱自然,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同步导练做一做,感悟历史学习的奥妙

活动探究:永恒的话题

背景材料: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面对社会,许多同学都会提出这个人生的基本问题。其实,关于人类起源的话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争论。

步骤一:美丽的神话传说

中国:女娲捏土造人西方:上帝造人探究1: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你能说出图中的传说故事吗?你还知道哪些说法?

步骤二:人类学家的假说

人究竟从哪里来?现在普遍认可的是类人猿假说,即人类是从猿在劳动中转化而来。现代人类学家研究发现,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祖先,那就是古猿。已发现的埃及猿、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等化石,大约生活于距今3500万—1000万年之间……这些化石目前都发现于非洲,所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

探究2: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始祖是什么?在考证人类起源的历史上,英国近代科学家达尔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在探究古猿化石距今年代问题上,考古学家有可能使用哪些方法?

步骤三:求真务实的探索

关于人类起源于猿的说法,目前还有许多疑点。因为能够作为证据的猿人化石数量太少,而且对猿进化为人的详细过程,还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关于人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

探究3:为什么说“关于人类起源于猿的说法还有许多疑点”?据此,你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当堂导测练一练,感受历史在生活中的意义

一、选择题

1.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目前已知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出现在()

A.500万年前

B.170万年前

C.三四万年前

D.18000年前

2.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人们划分不同人种的主要依据是()

A.生活区域

B.婚姻状况

C.体貌特征

D.生活习惯

3.下列神话传说,能够说明人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是()

A.该亚的故事

B.厄瑞斯忒的故事

C.亚当的故事

D.女娲造人的故事

4.古希腊神话中厄瑞斯忒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的生活时期是()

A.原始群居时期

B.母系氏族时期

C.父系氏族时期

D.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

5.2005年8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的显微镜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早期人类,其中一种就是南方古猿。他们生活的地区在今天()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二、非选择题

6.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说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16课

同步导练

步骤一:故事:略;说法:外星人说、“大四季”说、猕猴繁衍人类说;步骤二:始祖:南方古猿;贡献:著作《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方法:碳14法、古地磁法、电子自旋共震谱仪法、热释光法等。步骤三:因为能够作为证据的猿人化石数量太少,而且对猿进化为人的详细过程,还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品质:科学求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等。(言之有理即正确)

当堂导测

1.C

2.C

3.A

4.D

5.B

6.故事:略。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妇女所具有的生育功能,使她们在生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特点: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生产资料分配以公有制为基础。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农业出现以后,男人天生的体力优势在劳动中显现出来,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特点:人们既知其母,也知其父;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出现私有制。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中美关系

热点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近年来中美合作中美摩擦也不断出现。我们高考热点应该多关注近年来中美合作和摩擦相关史实,找出课本相关切入点进行复习。 一、热点背景: 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 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9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 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落幕。奥巴马赢得338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所需的 270张。麦凯恩仅获163张。奥巴马赢得6200多万张选民选票,总数过半,麦凯恩获5500多万张选票。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将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奥巴马随后在芝加哥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承诺与共和党合作,为美国带来变革。 5、温家宝记者会对美国发出四大政经信号 2010年在3月14日《新闻今日谈》节目中,评论员杜平对温家宝记者会讲话做出评析。 他指出,温总讲话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出4大政经信号,第一,中国的刺激经济政策将视国内外形势择时退出。第二,回击奥巴马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暗示短期内人民币不会升值。 第三,在外交上暗示中美关系短期内不会回暖。第四,告诉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想避免对华贸易逆差,需放开对华科技品出口。 二、知识梳理: 1、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 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 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 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 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 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 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市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 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导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搜集课文背景资料。了解司马迁、毛泽东。 2.搜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预习导航】 一、写作背景我先知: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读一读、抄一抄,并听写以下词语,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意思。 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 三、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读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3-16课+答案

《威尼斯商人》参考答案 一、预学导学 1、深入了解作者 1、《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知识准备备 (1)台词舞台说明台词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提示 二、自主探究 (1)juédǎo hán dǐtǎn yòu huòlín (2)解释词语 ①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②恐惧、畏惧 ③罪恶多端,不能被赦免。形容极端恶毒。 ④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⑤免除(捐税、劳役等) (3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莎士比亚全集》英《哈姆雷特》《奥赛罗》喜 ②也或是要是或是即使或者就 三、合作探究

1.安东尼奥、鲍西娅和夏洛克。 2.在法庭上,矛盾主要在夏洛克和鲍西娅之间展开。 3.矛盾的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公爵、安东尼奥等与夏洛克的直接交锋;第二阶段是的西娅与夏洛克之间的直接交锋。高潮是第二阶段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的交锋。 4.鲍西娅的话赢得了夏洛克的夸赞, 却是在把自己引到死胡同。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情节发展到高潮, 陡然一转, 夏洛克走进了他自己建造的坟墓。主动权彻底把握在鲍西娅的手里。 5.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①能言善辩:“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②老于世故:“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肯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您了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③惟利是图:“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④冷酷狡诈:“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6略。7.先是劝夏洛克,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敏锐地抓住契约中的漏洞,即“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惩罚了夏洛克。聪明、机智而又行事果断,善良仁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8.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9.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阻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四、拓展迁移 1、学生写作文与老师批作文;举行大桥奠基仪式。主人公是老师

第16课 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16课闭关锁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 (1)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3)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知识梳理】 限制通商:明朝“海禁”的情况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闭防范自卫的产物 关“闭关锁国”的原因:自然经济的根源 锁自大心理的反映 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闭关锁国”的影响入侵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预习检测】 限制通商 1.明朝:年间实行“”洪武以后,海禁松弛。 时,厉行禁海;平息倭患后,允许。 2.清朝:清初实施。台湾统一后,设四个通商贸易。1775年清廷传谕外商,以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闭关锁国 1.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对西方殖民者深怀 和。但又地视之为“夷”或“蕃臣”。他们 ,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导致了中国和世界的。 【共同探究】 1.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

2.清王朝“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怎样? 3. 对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评价: 4.感悟历史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拓展练习】 1..“海禁”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A.上海 B.宁波 C.青岛 D.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4.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A、闭关锁国 B、扩大对外贸易 C、限制农业生产D鼓励对内贸易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 A、泉州 B、上海 C、宁波 D、广州 8.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 禁止对外贸易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加强思想控制 D 鼓励商业发展

1至6课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14-18世纪的世界(二轮优质学案)

《14-18世纪的世界》高三二轮复习案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分水岭,从人类文明史着眼,18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关键时期。以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新纪元。在这一世纪,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或者正在发生,或者正在酝酿着空前急剧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19—20世纪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趋向,在14—18世纪就已经种下了重要的根由。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方面在14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即使到18世纪仍有相当的潜力,保持着繁荣和强大,当时的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加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但这种繁荣和强大与西欧国家已不相同,表面的相似,掩盖着实质的差异。当时,西欧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而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后期,显示出封建的宗法性农业社会的特征。西欧国家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是由长期历史进程所准备好的,是多种近代因素汇聚和发展的结果,中国虽亦有近代因素出现,但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严重地阻扰了近代因素的成长,走向近代化的通道尚未打开,条件尚未成熟,18世纪的中国并未显示出像西欧一样的迅速地引发社会质变的迹象。18世纪中国和西方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决定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性质,一个是资本主义的青春,一个是封建主义的垂暮,也决定了两个社会的不同前途。18世纪以后,西欧出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则由于外国侵略与内部动荡而一蹶不振,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危机之中。 一、根据下列提示,回忆基础知识 (一)按照下列提示,分册回忆教材有关具体内容。 1、14-18世纪下的中国:中国适逢元、明、清初三个朝代,总体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涉及的模块、专题、考点有: 政治上—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元朝的行省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经济上—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思想文化上—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5第30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学案 人民版

第30讲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时空坐标专题概览] 考点1|科学革命——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发展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1.经典力学——认识史上的飞跃 (1)创立标志: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主要内容 ①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②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 (3)意义: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量子论——驱走乌云的太阳

(1)创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同年,发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2)应用 ①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 ③奥地利、德国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3)意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 变革。 3.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时空” (1)创立: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 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发展: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 时间不是独立的实在,而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3)意义 ①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轻巧识记] 近现代物理学的三大理论成果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1.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1)西方的上帝造人说: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 (2)古代中国:女娲抟土造人;古埃及:黑泥塑人;古芬兰:怪鸟蛋孵化成人;古希腊:鱼变人。 2.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1)林耐:将动物、植物分类的通用层次确定为纲、目、属、种四级。 (2)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理论。 (3)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4)巴斯德:微生物学研究取得巨大成果。 (5)拉马克: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3.达尔文和进化论 (1)提出: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 4.造物主的落寞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

目录 第7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9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目标】: 1、懂得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 2、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汉字的演变、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30~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国文字可考年代。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1~3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走向鼎盛?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时代 4、金文、金文内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第16课_两种命运的决战_导学案

小江初中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张红卫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1[1].4夏商西周的兴亡_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看教材能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时间,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2、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学习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夏朝建立者是,其统治的中心在和一带, 定都,历时400年而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 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 性质是国家。 3、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 朝为朝。 5、前年,周军通过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 6、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制度。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材料解析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课堂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始自() A.禹 B.启 C.桀 D.汤 2、施用“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启 B.桀 C.纣 D.周厉王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4、任用姜尚,使国力逐步强大的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D.周厉王 5、下列历史人物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舜—禹—桀—启 B. 舜—禹—启—桀 C.禹—舜—启—桀 D. 启—禹—舜—桀 6、牧野之战为哪一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7、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的明君是:() A.黄帝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四、课堂反思:

16课 建筑奇观 导学案

16课建筑奇观导学案 1、记住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修建时代;隋朝大运河的中心、起止点、四段;元朝开通的两段 运河、明长城的起止点 2、讲述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1、读一读,《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知识建构; 2、问一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卓越的工程》有?今天我们学习《建筑奇观》本课学习的建筑奇观有? 、通读全文,勾划重点,圈点关键,批注疑惑 2、完成指导丛书P55知识建构,同桌互相订正 3、师生交流知识建构完成情况 阅读教材,完成: 1、填空:赵州桥修建于,位于,设计并主持建造者是。 3、议议:赵州桥有何历史价值? 二、大运河的开凿 1、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填一填。 (1)隋朝大运河北达,是今天的,东南起,是今天的 ;以为中心。 (2)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3)根据书上两幅运河图比较,元朝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重新开凿了两段新的河流分别是:(临清—东平),(通州—大都),沟通了、、、和五大流域。缩短了杭州到大都的航程。 2、评一评: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时),功在千秋”。你认为这样评价正确 吗??为什么?

(三)、明长城 1、根据P99图填一填:我国最早修建长城是在,明朝重修长城的目的 ,明长城西起,东到。 2、找一找明长城的地位? 3、比一比:秦明长城的不同起止点。 4、说一说:你如何看待长城的修建? (四)、故宫 1、看一看:依据地图册上明北京城的布局结构图,说说故宫的主要布局和建筑特色? 2、讲一讲:故宫的历史地位? 【课堂小结】 1、朗读知识建构 你还知道哪些现存的建筑艺术珍品? 1、“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是指( ) A.黄河B.淮河C.大运河D.海河 2、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达洛阳,这件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洛阳B.苏州C.徐州D.杭州 4、“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说的是( ) A.长城B.故宫C.赵州桥D.卢沟桥 5、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 ) ①起止地点相同②都修建于中国封建社会统一时期 ③都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势力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 6、明朝建立后,重修长城主要防御的对象是( ) A.蒙古族和契丹族B.契丹族和党项族C.女真族和契丹族D.蒙古族和女真族 7、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 ) A.故宫B.白宫C.白金汉宫D.凡尔赛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到了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3课人类文明的引擎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3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 [学习目标] 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 1.代表成就 (1)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 (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3)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4)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提高了纱的产量和质量。 (5)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2.意义: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英国的棉纺织业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教材第131页学习思考) 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规模上,大机器工厂比手工工场规模大,人数多;生产方式上,大机器工厂采用技术先进的机器操作,而手工工场是靠简单的手工工具操作;动力上,大机器工厂主要靠动力机器,而手工工场主要靠人力;生产效率上,大机器工厂效率大大高于手工工场。 二、“万能的原动机” 1.蒸汽机的发明 (1)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过程 ①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 ②1705年,纽可门蒸汽机问世。 ③1782年,瓦特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 ④瓦特设计出连杆曲柄传动装置,使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运动形式从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3)意义 ①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万能的原动机”。 ②它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③工厂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④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2.交通工具的改进 (1)1803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汽船。 (2)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成蒸汽机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3.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诞生 (1)标志:1794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2)意义:19世纪初,新工业部门——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轻巧识记] “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 三、“科”“技”结合的典范 1.电的发明和应用 (1)理论创新: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2)技术创新 ①1838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采用电磁铁做转子,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电动机。 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宜宾市六中2012~2013学年度八年级上册 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16、《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

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设计: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无答案)

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成就)、特征。 2.难点: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③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________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_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两种形式:①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重要成就: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及影响:长期领先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上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远大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及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瓷器,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