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和谐社会包括许多方面,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这其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人类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亘古的梦想,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立足,也无从谈起。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自然的主宰者、征服者,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另一种是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否认人的中心地位,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前者将人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地甚至无限地夸大,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后者则将人的地位与作用予以藐视,是机械的唯物主义。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整的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上述关于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深刻提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也体现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

人与自然相存相依、共生共荣,必须以人类对自然的爱护珍惜与合理利用为前提。因为,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自身生产较慢,人类对自然的冲击较小,人与自然比较和谐。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产业革命的繁荣,人类以超出自然环境承受力的方式进行人类自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浪费和环境

污染,一场人类“失乐园”的悲剧神话正在活生生上演。据罗马俱乐部1971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一些环境资源学家的估算,如果世界按目前每年排放的废物和消耗的资源量的增长率继续下去,到2667年地球的陆地将堆满垃圾和废物,许多重要资源将会耗尽,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保持长期和谐共处,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相对和谐,而到了工业化社会,人与自然开始处于紧张状态,而且持续加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从和谐到失衡的关系演变过程,是在人类文明的凯歌行进中产生的负问题。工业社会创造了此前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机器大工业早期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局面的造成,是由于人类盲目追求自身发展,罔顾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导致自然界“反抗”的结果。对于人类目前面临的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严峻复杂局面,人们认识到,错不在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人类绝无可能退回被动适应自然的原始状态去,惟有依靠发展,改变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观。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是一个存在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紧缺问题的国家。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5.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42%,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的可耕地平均每年在6.7万公顷以上。土地荒漠化加剧,我国沙化土地168.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7.6%,沙化面积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速度在扩大;同时,“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时空分布的不均、污染和低效率使用,造成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森林和草原急剧消失、有毒化学品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等等。如果任由这些问题扩大蔓延,最终将导致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的“非典”肆虐,已经敲响了警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资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治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务院于1994年3月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进入新的世纪,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面对生态环境

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不仅“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取,而且也不能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大力倡导绿色GDP、环保GDP;同时,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类有害的观念。人类对大自然决没有“予取予夺”的绝对自由支配权。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要把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的理念和原则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之中,坚决遏制人类“暴殄天物”的纵欲无度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要一改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方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经济系统,并使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中。为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并通过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加以限制、引导和规范,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橘生淮南而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过分强调“人定胜天”,虽不乏豪情与英雄气概,但事实证明终归是弄巧成拙。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的美好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奔向美好的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