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重点及名词解释

解剖重点及名词解释

解剖重点及名词解释
解剖重点及名词解释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组成。其结构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有盂唇附其周缘而加深,但它们只有1/4~1/3肱骨头,关节面相接触,关节囊薄而松弛,因此,该关节活动度大,但稳定性差

骨盆:男女性别区别;由两侧髋骨、骶骨、尾骨及其间的连接构成。骨盆的倾斜度,男性为50°~55°;女性为55°~60°。女性骨盆比男性骨盆宽而短,腔呈圆桶状,耻骨弓角度大于90°,坐骨结节间径大于9厘米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共同组成,是全身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关节囊宽阔而松弛,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囊前有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加强,它们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是松弛。关节囊内还有连结于股骨和胫骨之间的前、后交叉韧带,分别有防止胫骨前移位后移位和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柄、体交界处向前微凸,称胸骨角,其两侧恰是第二胸肋关节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椎间盘既坚韧又有弹性,具有缓冲压力及减少震荡的作用,并允许脊柱作一定的活动。当脊柱向一侧弯曲时,被挤压侧的纤维环变薄,对侧增厚,伸直时恢复原装

额、顶、颞、蝶骨汇合处称翼点。该处骨质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经过,此处骨折时,易损伤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咽峡:腭垂、两侧鄂舌弓和舌根共同围城的狭窄部。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食管的三个狭窄:①咽与食管相继处,平对第6颈椎平面,距中切牙约15cm

②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

③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口腔中的大唾液腺有三对:①腮腺: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

②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③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麦氏点(麦克尼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一般位于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齿状线:各肛瓣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线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胆汁排出途径:肝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

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

↓↑

胆囊

呼吸道:临床上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各级分支称为下呼吸道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向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走向较垂直

肾门: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位置,一般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所形成的夹角处,临床上称为肾区

输尿管的三个狭窄:①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②越过小骨盆入口处;

③斜穿膀胱壁处。这些狭窄常是结石易嵌顿的部位

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贴,表面平滑无皱襞,此区称膀胱三角

男性尿道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三个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甲状腺: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端两侧,由两个侧叶和中间的甲状腺峡组成。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并影响机体正常发育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回右心房;特点为:流程长,流经范围广;功能为:物质交换.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肺内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左右两对肺静脉---回左心房.

特点为:流程短,流经范围小;功能为:气体交换

三尖瓣复合体:在功能上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心的体表投影:①左上点-------左第2肋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

②右上点-------右第2肋下缘。距胸骨右缘1cm;

③左下点-------左侧第五肋间隙,距中线7~9cm;.

④右下点-------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

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稍膨大,称颈动脉窦,其管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改变心率和末梢血管口径,以调节血压

胃动脉系:①胃左动脉:向左上方斜行,大胃贲门,然后沿胃小弯走向右下,与胃右动脉吻合。

②胃右动脉:由肝固有动脉发出,沿胃小弯向左走行,与胃左动脉吻合,布于胃小弯附近

③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向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分布于胃大弯部和大网膜

④胃网膜右动脉:沿胃大弯向左,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分布于胃大弯部和大网膜

⑤胃短动脉:分布于胃底,由脾动脉入脾前发出

上肢经脉:

①头经脉:起于手背经脉网的桡侧,上行至桡腕关节上方转到前臂前面,沿前臂桡侧、肱二头肌外侧上行,最后经三角肌、胸大肌沟,穿深筋膜,注入腋经脉或锁骨下静脉。收集手背和前臂桡侧静脉血

②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由手背逐渐转至前臂前面,经前臂尺侧,肱二头肌内侧上行,至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汇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为一短干,在肘前方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尺侧相连,临床上常在此进行静脉穿刺

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

下肢静脉:

①大隐静脉:在足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经内踝的前方沿小腿及大腿内侧上升,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穿大腿深筋膜形成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②小隐静脉:在足的外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经外踝的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穿腘窝筋膜注入腘静脉

肝门静脉:长6—8cm,直径约1.5cm。在胰头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

①肠系膜上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至胰头后方与脾静脉汇合,构成门静脉

②脾静脉:沿胰的后面行向右,与同名动脉下方伴行,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构成门静脉。并接纳肠系膜下静脉和胃后静脉的血液

③肠系膜下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其上部与动脉分离,注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④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右注入肝门静脉。在贲门出接受食管静脉丛的食管处

⑤胃右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右注入肝门静脉。注入前接受位于幽门前方的幽门前静脉,后者可作为判定幽门的标志

⑥胆囊静脉:起于胆囊,入肝门静脉或其右支

⑦附脐静脉:起于脐周静脉丛,沿肝圆韧带走行,注入肝门静脉

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三处吻合:

①通过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上腔静脉间的吻合

②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间的吻合

③通过脐周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吻合

全身各部的淋巴管经过相应的淋巴结后,各部分分别汇合成淋巴干,共九条。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膈干;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淋巴干最后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房水循环: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自眼球后房经瞳孔流入眼球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流入眼静脉,此过程称为房水循环

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具有屈光作用,合称屈光系统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中处,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轴突集中处,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大脑皮质的中枢:大脑皮质由无数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构成

①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②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④听觉中枢:位于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

⑤嗅觉中枢:在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⑥内脏运动中枢:一般在边缘叶。

⑦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

纹状体:豆状核与尾状核合称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壳又称新纹状体;豆状核中的苍白球进化上较古老,又称作旧纹状体

内囊:是由出、入大脑的上行、下行纤维密集构成的白质区,位于豆状核的内侧,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纤维向上呈放射状联系大脑各叶皮质,向下集聚于大脑脚。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向内侧的“<”形。可划分为内囊前肢(额部)、膝、内囊后肢(枕部)三部分。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前后肢相交处为内囊膝。内囊前肢主要有额桥束通过,内囊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后肢内通过的纤维束从前向后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和听辐射等。

一侧内囊损伤如脑溢血,可损伤上述通过内囊的纤维束,可出现多种症状,主要有对侧半身感觉丧失;对策半身瘫痪;两眼视野偏盲,即三偏综合症。

大脑动脉环:位于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由一支前交通动脉、一对大脑前动脉、一对颈内动脉、一对后交通动脉和一对大脑后动脉,弓九条血管吻合而成。大脑动脉环将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相互沟通,在调整脑的血液供应和建立脑的侧副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

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简表

锁骨中线

腋中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2胸椎棘突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脉络丛脉络丛脉络丛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正中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

重庆医科大学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第15章泌尿系统 (四)名词解释 1. nephron 2. podocyte 3. filtration barrier 4. jutaglomerular complex 5. macula densa 6.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7.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8. 血管球 9. 泌尿小管 10. 髓袢 11. 球内系膜细胞 12. 直血管袢 13 球旁细胞 1.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和毛细血管球组成,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肾小体的功能是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形成终尿。 2. 足细胞是肾小囊脏层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胞体上发出初级突起,初级突起上再发出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彼此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裂孔,孔上覆以4-6nm厚的裂孔膜,参与滤过屏障的组成。突起内有微丝,收缩可改变裂孔的宽度。 3.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滤过膜的通透性取决于各层分子孔径以及滤过物质的电荷特性。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4. 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为两侧边,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形中心。球旁复合体主要通过致密斑感受肾小管内钠离子的浓度,将信息传给球旁细胞,后者分泌肾素,从而调节血压和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5. 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其中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核椭圆形,位近细胞顶部。致密斑处的基膜不完整,细胞基部由突起与邻近的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连接。致密斑为球旁复合体的组成成分之一,为钠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远曲小管内滤液的钠离子浓度。 6.近曲小管为近端小管的曲部,蟠曲在肾小体附近。其管腔小,管壁由单层立方或锥形细胞围成,细胞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其游离面有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刷状缘,基底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构成的基底纵纹。近曲小管是原尿重吸收的重要场所,原尿中85%以上的Na+、水,全部的葡萄糖、多肽、氨基酸、50%的碳酸氢盐、磷酸盐以及维生素等均在此重吸收。另外,近曲小管还可向管腔内分泌或排泄某些代谢终产物。 7.远曲小管为远端小管的曲部,下接集合小管,管壁上皮为立方细胞,细胞游离面微绒毛少,基底纵纹明显。远曲小管可重吸收水、Na+,排出K+、H+、NH3

解剖名词解释 (3)

名词解释 1、骺软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椎孔: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 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3、椎间孔: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 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骶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岬),参与 骨盆界线的组成。 5、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 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

与脊柱之间围成的孔称为主动脉裂孔,其内有降主动脉 和胸导管通过。 8、M 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 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肝门。10、Calot三角(胆囊三角):有胆囊管、肝总 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 动脉的标志。 11、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的胸 膜隐窝,左右各一,整体成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 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积聚于此。 12、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 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肾蒂。 13、肾区: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 的夹角称为肾区,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压痛或叩 击痛。 14、膀胱三角:为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The Supreme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2.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 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 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 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7.足弓:跗骨和跖 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8.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 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 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 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 瘤的易发区。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20. **峡:**颈**上部的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 术常在此进行21. **穹:**的上端包绕**颈**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 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 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 3.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 成“H”型缝,称为翼区(翼点),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型的沟,其中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 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5.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6.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 窄部位。声门裂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7.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 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

积液首先聚积于此。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 8.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称为膀胱三角。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 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10.心卵圆窝:下腔静脉瓣瓣膜向内延伸至房间隔的卵圆窝前缘,卵圆窝是胎儿 时期右心房通向左心房的卵圆孔的遗迹,下腔静脉瓣起引导血流的作用,出生后卵圆孔关闭,下腔静脉瓣也失去作用而退化,有人此瓣完全消失。11.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 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12.颈动脉小球: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 小球一样,均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3.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 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静脉角。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

系统解剖学 名词解释

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特点:由致有营养骨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内层含有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骨髓 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黄骨髓主要由脂肪 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 椎孔vertebral: 由锥体和椎弓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 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 形的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 由骶骨岬,骶骨与耻骨联合 由腭垂下缘、左、 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位于十二 起自胸骨柄及 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一侧病变使该肌痉挛时,75cm , , 外包, 是肾动脉、肾静脉、肾. ,:由前至后 肾静脉、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部,前部、左右侧部、后部。前部浅,后部最深,并于子宫直肠陷凹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该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引流,以便诊 --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特点:大循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大循环精脉内 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意义: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血液 —肺动脉 动的是有大循环经静脉流回到心的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意义: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 是一卵圆形 —心包液。 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 能接受体内、 外 又称 也称3.5mm 处的一黄色小 — 传 神经纤维(轴突及其髓鞘)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色白亮,称

胞体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通过网 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通过网状结构内的生命活动中枢,保 止于舌正中线两侧。 舌向前下方,即伸舌。若一侧颏舌肌瘫痪,当病人伸舌时,舌 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挤压延髓, 只—胸一至腰三各脊 腔内有脊神经通过。意义:临床上常将麻醉药注入此腔内--硬 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互相连接而成。意义:在该动脉环完整时,若构成此环的某一处血液 肝脏面有H 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 有肝左、 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 女性直肠与子宫之间的陷凹称为直肠子宫陷凹, 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 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 —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 1— 2 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 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 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 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 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 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解剖学名词解释精选

解剖学名词解释 1.骺软骨与骺骨:幼年时干骺端处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 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有骨线称骺线。 2.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 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 人有23个椎间盘。 5.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6.咽峡:由鄂垂,鄂帆游离缘,两侧鄂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之 间的狭窄,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7.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 8.Meckel憩室: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游离缘上,有 一囊状突起,称为Meckel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总管、胆囊管及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区,有胆囊 动脉通过。 10.肝胰壶腹(Vater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壁内,胆总管与胰管汇 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迈氏点(McBumey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的中、外1/3交点处。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 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3.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肌组织。 14.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鼻咽喉;下呼吸道指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5.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 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 16.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7.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 低,容量最带的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 18.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构成 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 19.气管隆嵴:气管内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 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20.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 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1.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 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

Anatomy Term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07口腔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1.p10 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额骨板障静脉汇入上矢状窦,蝶骨板障静脉汇入海绵窦。因此,鼻腔和鼻窦感染可由此进入颅内。 2.p14 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3.p15 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p18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p 18或p50 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 6.p26 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成H形的缝,此处最薄弱,称为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p28或p152 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共有四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8.p45 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有23个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椎间盘起连接、保护、增加脊柱运动幅度之作用。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9.p79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p117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为下消化道) p118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p139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中线的中、外交点处。 p147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p150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p160 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p164 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呈负压。 p165 左右各一,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容量最大,在人体直立时位置最低,胸膜炎有渗出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p170 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 p170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 p171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侧,反之为外侧。 3.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板障----颅骨顶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侧,有神经,血管经过。 11.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翼点----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有蝶窦的开口。 14.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连接而成。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18.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剖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1.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 向前。 2. 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 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 板障----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 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 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胸骨角Sternal angle ----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 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 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 翼点Pterion ----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 支经过。 13. 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 ---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 唇缘相连接而成。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 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18.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关节囊Joint capsule ----为附着于关节面周缘以及附近骨面的结缔组织囊,由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 膜构成。 20. 屈和伸----是关节围绕冠状轴的运动,运动时相关节的两骨之间的角度变小称屈,反之角度增大称伸。 21. 关节盘----是介于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可适应关节面,起弹性缓冲作用和增加运动轴。 22. 环转----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 23. 关节----又称滑膜关节,是关节的相对骨面间相互分离,借周围结缔组织相连结,其内充满滑液的腔隙。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形式,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24.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 25. 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具有支撑,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26. 胸廓----由胸椎,肋,胸骨以及骨连结形成的圆锥形骨性框架,具有支持,保护胸腔脏器和参与呼吸运动的功能. 27. 脊柱----由躯干的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借骨连结而形成,构成人体的中轴,上承托颅,下接下肢带骨。 28. 喙肩弓----由喙突、肩峰、喙肩韧带共同构成,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的作用。 29. 旋内----是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骨沿中心轴向前内侧进行的旋转称旋内。 30. 对掌运动----是拇指指尖掌面和其他四指的掌面相对的运动,可加深手掌的凹陷,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 细运动必需的主要动作。 31. 坐骨大孔Greater sciatic foramen --由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32.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相连结而成的骨环,具有传导重力,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33. 界线—由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耻状梳,弓状线和骶骨岬围成,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34.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声门裂 2、肺门 3、肺根 4、胸膜腔 5、肋膈隐窝 6、膀胱三角 7、肝门 8、齿状线 9、胆囊三角10、腹膜11、小网膜12、精索13、冠状窦14、心包15、颈动脉窦16、颈动脉小球17、关节腔18、静脉角19、局部淋巴结20、环转运动21、视神经盘22、神经核和神经节 23、椎间盘24、灰质和白质25、纹状体26、内囊27、硬膜外隙28、蛛网膜下隙29、终池30、大脑动脉环31、交感干32、翼点33、足弓34、海氏三角35、骨髓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 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

6、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12页)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 1.钩椎关节( 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正面,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单薄,常形成H 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 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洶: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贯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记。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 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从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 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9.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止于耻骨梳及耻骨结节,称为腹股沟镰。 20.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形成小骨。 21.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 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经过。 22.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的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止耻骨联合。 23.腹直肌鞘: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 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处。 12.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 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 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 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 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 的标志 20.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 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21. 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 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 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24.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 25.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 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 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 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 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瘤的易发区。 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0.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21. 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解剖学名词解释(1)

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 2.椎间孔: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骶管裂孔:是骶管下端的裂孔。孔的两侧有向下突的骶角,骶管麻醉针常由裂孔插入。 4.板障:为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有板障静脉经过。 5.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6.冠状缝:由额骨和两侧顶骨连接构成。 7.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微向前突的骨嵴,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8.肋角:肋骨体后份急转处。 9.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骨内的骨腔,并开口于鼻腔。 10.翼点: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构成“H”形缝的小环形区称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其内面常有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前支由此沟通过。 11.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有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线,称为骺线。 1.骨盆: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补充: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称真骨盆)。 2.肋弓:为第8~10肋前端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而形成弓状的软骨结构。 3.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一个横弓。增加足弓的弹性,形成具有弹性的“三脚架”。 4.胸骨下角:是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 5.耻骨下角:为两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女性耻骨下角为90°~100°,男性为70°~75°。 6.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它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构成,具有“弹性垫”的作用。 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3.腹股沟管: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缝,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 4.5cm,有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4.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构成。前层完整,后层在脐下4~5cm以下缺如。 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 6.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前壁为大收肌腱板,后壁为大收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管的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至腘窝。管内有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通过。 7.腹股沟三角:位于前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是形成腹股沟直疝的部位。 8.腕管:位于腕掌侧,由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9.股管:在股三角内,是腹横筋膜向下突出的漏斗形盲囊,其上口称股环,对向腹腔,是股疝发生的部位。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 1.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9.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止于耻骨梳及耻骨结节,称为腹股沟镰。 20.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构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21.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2.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的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止耻骨联合。 23.腹直肌鞘: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