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柴可夫斯基

浅谈柴可夫斯基

浅谈柴可夫斯基
浅谈柴可夫斯基

《音乐鉴赏》课程论文评阅表

浅谈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于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矿山工程师的贵族家庭里,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他幼年时就对音乐十分敏感和喜爱,当地流传着的许多优美的民歌、渔歌给他留下了最初的音乐记忆。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 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学习钢琴。与此同时,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师Luigi Piccioli相识,后者使他的兴趣从德国音乐,转向了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文琴佐·贝利尼、葛塔诺·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放纵了儿子对音乐的喜爱,他资助了儿子师从一位从纽伦堡来的知名钢琴老师Rudolph Kündinger。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恢复了对德国音乐的兴趣,并且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后来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彼得堡法律学校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可他对音乐的狂热始终如一,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三年后,柴科夫斯基完成学业,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天生极为敏感,感情丰富,易受沮丧情绪的影响。他一生中没有几个朋友,中断了和许多大师的来往,包括钢琴大师尼古拉鲁宾斯坦、大文豪托尔斯泰等。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在爱情上却没有得到幸福。他曾经稀里糊涂地和音乐学院的一个崇拜他的女学生米廖科娃结了婚,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不久他就无法忍受就分居了。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1876年,柴科夫斯基得到了一个富孀梅克夫人的慷慨资助。她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 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这位仁慈的女赞助人愿意资助柴科夫斯基到外国去专心于创作。梅克夫人喜欢弹钢琴,很热爱音乐,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一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但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不过,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笔钱对柴可夫斯基意义重大,使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心操劳而专心至志地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们开始了密切的书信来往,很快结成了热烈深厚的感情。梅克夫人的友谊温暖着柴科夫斯基,鼓励着他。就这样,柴科夫斯基摆脱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于创作,他开始隐居在乡下或国外,全力从事创作和演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在1890年,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

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所以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甚至是人类的自由情感颇具真切的理解,并且十足地浸润在他的作品中,面对当时社会的没落他选择“牺牲”个人的情感(如婚姻......)“奉献”全部情感和精力在对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思想灵魂的音乐作品上。他希望国家富足,他可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但现实与理想反差太大,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有:《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弦乐四重奏》、序曲《1812》、交响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三部舞剧《天鹅湖》(演出场景图片)、《胡桃夹子》、《睡美人》等。

柴科夫斯基是在6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60年代的进步社会思潮给柴可夫斯基以积极的影响。尽管他在政治观点上是比较保守的,但他一生在思想上和美学观点上保持了60年代的进步传统。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就体裁而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И.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

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着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崔 昊 ?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 古典 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 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 正常 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 强力集团 ,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 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关于第五交响曲 ? 小调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 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 西欧派 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 命运 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 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 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 与命运斗争 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一乐章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分析报告 此曲的曲式结构为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主调b和声小调。 首部(第1小节—第67小节)的结构为引申型中段且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 第一段(第1小节—第16小节)是个复乐段。基本结构,即全曲的第一个主题(第1小节—第8小节)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单一调性,b和声小调。其中第一乐句(第1小节—第4小节)的织体比较有趣:在节奏律动的主持续音上出现从b小调的主 音(b1)下8度级进到(b)的一连串平行六和弦进行(其中中音与次中音声部穿插了三处下二度的双辅助音)。第二乐句(第5小节—第8小节)主奏声部换至低音,且由两次相同的终止式连缀而成(重属增六—属七—主)。这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的明确对比,主要是通过旋律声部音区的转换、句法结构以及和声运用的转换这三方面。这个主要主题生动活泼、诙谐奔放,为首部谐谑曲音乐体裁营造了动感十足的器乐曲基调。而后的(第9小节—第16小节)运用改变和声

终止式(第15小节—第16小节往主调的属方向离调)的方式变化重复第一乐段。这个复乐段的开放终止为第二段的发展敞开了思绪。 第二乐段(第17小节—第36小节)是个引申型中段,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7小节—第24小节)在规模上相当于乐段的8小节,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句连缀。第一乐句(第17小节—第20小节)开头的两小节与第一乐段并行进入,而后通过向e和声小调ⅱ7的持续转向第一次终止(在e和声小调上)。这个乐句具有明显的材料引申、调性转换和打破原有节奏律动的特点,是音乐发展的开始。第二乐句(第21小节—第24小节)是第一乐句上纯四度方向的严格模进,调性从e和声小调转向a和声小调;第二阶段(第25小节—第32小节)是材料与句法进一步浓缩,并通过持续向上模进的方式迅速到达高潮的积累过程,调性经过a-C-e-G-b,最后停在b和声小调的Ⅲ级增三和弦上;第三阶段(第33小节—第36小节)是高潮的持续带连接,运用和弦的持续与声部在不同音区的转换,弱化了旋律线条,凸显出回归主调属方向的和声功能。第二段中前两个阶段是音乐引申发展的主体部分,调性不断运动,句法上呈对称且等比的分裂方式(4+4+2+2+1+1+1+1)。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欣赏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属于钢琴协奏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全部理解。 本文分析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分三个乐章进行细致的音乐特色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以求通过 文字感受这位音乐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 。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欣赏 聆听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就是震撼、缥缈、感动。这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给音乐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乐章理解,从反复的平静与激昂的转换之中,找到自己对音乐的感动,对生活的领悟。 一、《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特色分析 1.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作为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很多方面确定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发展的方向。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的开篇是将人们心灵重重扣入地下的震撼,那么就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的强音。有的乐迷甚至说这个曲子的开头是“腾空的”。那种激昂的节奏实在是世间的绝品。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可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这部协奏曲长达三十分钟,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第二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整首曲子在激昂的旋律中结束,只能用完美来解释。 2.创作风格:作为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的代表作,这种钢琴曲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创作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在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多用了快板、小行板,将曲子固定在华丽又平实的格调上,通过单簧管、长笛的配合使得抒情的气氛十分浓厚,整篇乐章如梦如幻,展现出了特殊的情景氛围。同时,在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还大胆地使用了圆号演奏,传说这种特色的曲调是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除了圆号之外,乐曲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借以来展现出随想的空灵感受,借助钢琴的技巧来展现出优美的抒情篇章。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在创作中柴可夫斯基将浓厚的民族特色蕴含在乐曲之中,曲风华丽而大气。 二、《第一协奏曲》的欣赏 1.音乐的抒情性:《第一协奏曲》的抒情性十分明显,每一个乐章都包含着特色

课题:必修(Ⅲ) 科目:历史必修(Ⅲ)教学对象:高三复习课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的专题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学习价值体现在①世界文化时代性 和多元化,②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③世纪年文学艺术、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欣赏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养成科技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比较:对比各类艺术流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互联网手段同学们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学生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教师整理利用收集到的经典材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和音乐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文学艺术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避免娱乐色彩掩盖历史教学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到资料。但大多仅停留在语文常识上的认识。本课题目的在于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如:利用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三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8-9小节中主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摘要:船歌是由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在十八世纪的末期,很多的作曲家开始根据“船歌”风格长作出了声乐曲和器乐曲两种。在船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最熟悉的船歌应该是《六月船歌》。本文从这首曲子的背景、音乐风格以及曲式结构这三方面进行论述。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能够知道作品的源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创作动机,作者就能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所以对于《六月船歌》的研究,首先要对创作背景进行研究。然而在音乐创作的风格包含了节奏、旋律、艺术特征等等,在节奏方面船歌通常是一种6/8拍或是12/8拍的乐曲,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而富有旋律,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题材,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变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文章的最后将会对《六月船歌》的曲式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艺术特征; 引言 柴科夫斯基把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罗斯音乐传统相结合,在钢琴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抒情气息,内涵深刻,深的人们的喜爱。在外国艺术的歌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都各自作出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之作。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的《六月船歌》由于启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等这些魅力,是的这首乐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追捧。本文通过对《六月船歌》的作品背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使本人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多的知道每首曲子都拥有独具一格的魅力,因此在接触乐曲之前应该从各个方面读懂理解它,并用作曲家的心境去演绎乐曲,是其在广度、深度、高度上都进入了一个人生诗化哲学的境界。 1、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

专辑英文名: Tchaikovsky Adagios 专辑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慢板 古典类型: 全集作品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2 CD Set] [Mp3 + Flac] 发行时间: 2006年01月10日 地区: 美国 简介: 压缩码率: 192 Kbps 内容简介: 悲愴、睡美人、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无言歌、佛罗伦斯的回忆、忧鬱小夜曲、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暝想曲、寂寞芳心、夜曲、摇篮曲等

波宁、卡拉扬、马捷尔、海汀克、阿胥肯纳吉、马利纳、杜拉第、杜特华、葛罗米欧、諏访内晶子等人演出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伟大、也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将俄国素材融入欧陆高度发展的音乐技巧,成为具世界观的音乐语言。他曾表示:「只有从艺术家灵魂的深处倾泻出来的音乐,而又被灵感所感动的音乐,才能够感动听眾,佔有听眾」。专辑选录柴可夫斯基所有最动人的慢板乐章,在两个半小时荡漾著深邃哀愁感的作品中,有著柴可夫斯基最美丽的灵魂,也绝对能带给你最真实的深层感动。 The Adagios series is an attractively packaged series of beautiful music themed to suit those quieter moments in life. Tchaikovsky Adagios is the perfect CD for those who would like to purchas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usic of Tchaikovsky and have a collection of his most soulful Adagios in one easy collection. Including performan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Swan Lake and Sleeping Beauty among others. The album features various solo pieces & movements from favourite Tchaikovsky recordings. Excellent value for money – 2 ? hours of music on two CDs for the price of one. This CD is great value for money and an irresistible album! 专辑曲目: Disc 1 01. Sleeping Beauty, Op. 66: no 9a, Act 1 - Pas d'action "'Rose' Adagio" 02. Concerto for Violin in D, Op. 35: 2nd movement, Canzonetta 03. Romeo and Juliet Overture: Love Theme 04. Concerto for Pian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2nd movement, Andantino semplice 05.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2nd movement, Andante cantabile 06. Morceaux (12) for Piano, Op. 40: no 6, Chant sans paroles 07. Souvenir d'un lieu cher, Op. 42: no 3, M?lodie 08. Morceaux (18) for Piano, Op. 72: no 5, M?ditation 09. Andante cantabile for Cello and Strings, Op. 11 10. Sextet for Strings in D major, Op. 70 "Souvenir de Florence": 2nd movement 11. Symphony no 4 in F minor, Op. 36: 2nd movement, Andantino in modo di canzone

信阳师范学院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1班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周宪法 学号:20105031115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好象从昏睡病中醒了过来,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沙皇政权慑于席卷全国的农民骚动,采取了废除农奴制的改良措施。在阴暗的俄罗斯大地上,出现一线“曙光”。俄国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潮,又在微幕的晨光中萌发出盎然春意。 然而,乍暖还寒。沙皇专制的严酷风雪很快摧毁了人们心田中刚刚泛起的春色。俄罗斯又陷入压抑、窒息的“黑暗王国”。时代在俄国知识分子心灵中投下巨大阴影。 柴可夫斯基陷于苦闷、忧郁之中。他痛切地说:“我惋惜过去,期望未来,永远也不满足于现在:我的整个生活就是这样渡过的。” 此时,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又掀起悲剧的波澜。1877年7月,他同自己学生安·伊。米柳科娃草率成婚。婚后生活使柴可夫斯基感到痛苦。他说:“可怕的生活又挨过了几天。我喝了很多酒。”作曲家身心交瘁而病倒。他先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居住一个时期,又到意大利休养。这期间,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叹息:现在“俄国人谈不上快乐”。 在因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柴可夫斯基写出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那时正是作曲家被厄运折磨的1877年。精神上的巨痛使他的写作时断时续。他说:“我以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从来不曾给我带来过这样的困难”。但是,他最终创造出来的音符,凝聚了作曲家心血,具有更高、更广的普遍意义,表达出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与命运。

《第四交响曲》写成之后,题献给作曲家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这位被柴可夫斯基称为“挚友”的贵夫人,曾对作曲家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很大支持,使他得以解脱某些痛苦的心境与经济上的窘况而安心于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不止一次地称呼这部交响曲为“我们的交响曲”,并在写作过程中曾写下遗言:“如果我死去,请把原稿送给梅克夫人。”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道:我们的这部交响曲是“纯粹抒情的过程。这是心灵的音乐自白,它充溢于心,按照自己的特性、借助声音渲泄而出,就如同抒情诗人借助诗句倾泻衷曲一般。不同的只是音乐在表现千变万化的内心感情时拥有无与伦比的有力手段和细致入微的语言。” 柴可夫斯基深情地说:“它将永远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它是一座纪念碑,代表着这样一个时代:在深重的苦难、悲哀和绝望之中,忽而射出了希望的光解——这光辉就是这一作品所题献的那人所射出的。”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于年18782月22日在莫斯科首演。梅克夫人在座。次日,她给作曲家发来电报,祝贺成功。随后又致函叙述了首演情况:“听众是能够接受你的交响曲的,对于诙谐曲一乐章尤表欢迎。掌声很热烈,最后大家要求见一见作者,大概是鲁滨斯坦代你答谢的……” 《第四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稳重的行板,活泼的中板。 圆号和大管奏出威严的号角声,揭开整部交响曲的帷幕: 这个阴森的主题,象阴影笼罩着第一乐章,也贯穿整部交响曲;它阻止人们对幸福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序奏,它象一颗种子,播植在《第四交响曲》的阔野上,成为音乐戏剧性发展的基础。柴可夫斯基说;“这就是命运”!“它象达摩克利斯的剑,悬在头上,无时不刻不在折磨人们心灵。”_在“达摩克利斯的剑”下,人们“只好顺从,只好毫无结果地忧伤”——一如提琴和大提琴在重压之下呻吟着,奏出哀叹的主部主题。半音下行的模进音调,动荡不定的延留节奏,造成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叹息音型: 在心灵的哀吟中,命运化为咄咄逼人的短句轰然震响。不堪忍从的重压使吟叹变成呼号。管弦乐队凝聚了愈益强烈的愁绪,进发出暴烈的音响。这是痛苦的哀鸣,也是奋力的抗争。但是,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网罗。作曲家只好引导人们规避现实,沉而于虚幻的梦境之中…… 单簧管以神秘的色用吹奏出一支怪诞的音调。长笛和大管以忽明忽暗的音色,奏出快速的装饰性的经过句。此刻,一种奇妙的迷幻气氛升腾而起,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之外。 柴可夫斯基为这个副部主题写下一句简明的解释:“暗淡的、失望的感情愈来愈剧烈,愈来愈残酷。回避现实而沉入幻梦不是更好些吗?” 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文明朗的旋律。“啊,欢乐!至少是温柔甜美的幻梦出现了。”人们在梦境中遇到了幸福女神。她轻轻招手,把人们引向光明的世界。这是第二副部主题,音乐中充满虚幻的柔情蜜意。 第一乐章由上面三个主题为基本形象。 序奏象征命运。它威胁着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又不断把人们从梦幻中唤醒。 主部主题在哀叹。它表达出对于命运的无奈顺从和深痛比伤的情绪。 两个副部主题虚构出一个空幻渺茫的甜梦。它从开一侧面表现出对于命运的屈服与回避。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 《围城》上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大致是听音乐如看书,音乐本身的品质高低像书那样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品味。我断然没有超凡脱俗的音乐品味,但在这学期的西方音乐史话课堂上多少也受了些熏陶,总算有些进步。太纯的音乐还是难以听懂,但像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这样有具体情节的音乐,多少可以在故事的提示下,听出点意思来,下面我以《睡美人》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 《睡美人》是《格林童话》中的名篇,讲的是一个国王和王后一直为没有孩子而苦恼,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女儿,她们因此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亲友参加,包括这个国家中13名女巫中的12名。当12名女巫为小公主祈福时,因未被邀请而发怒的女巫来到了,她许下毒咒:公主将在15岁生日时接触到纺锤而死去。大家大惊失色,这是还没来得及祝福的第12名女巫说,公主只是昏睡一百年而已。 国王下令把全国的纺锤都销毁掉,但还是漏掉了一个,于是,公主在15岁生日那天碰到了那个纺锤,立刻沉睡了过去,不仅如此,国家里的一切,国王王后,子民女巫,飞禽走兽也都沉睡了过去。去多王子听说了公主的事情都前来探险,但都无功而返,100年过去了,又一名王子来到这里,他穿过荆棘,进入城堡,看到了熟睡中的公主,他忍不住吻了她,公主终于醒了过来,而这一刻,王国里所有的人和动物也都恢复了百年前的生机。 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被柴可夫斯基搬上了舞台,用音乐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正义与邪恶,浪漫与温柔。 将《睡美人》谱写成芭蕾舞剧,最初是沙俄皇家马林斯基剧院的艺术总监伊万·弗赛沃洛耶斯基提议的,他期望能创造出一种路易十四宫廷式的表演风格。柴可夫斯基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按照伊万的设想,创作出了他最华贵的芭蕾舞剧。相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和《胡桃夹子》,《睡美人》的音乐更突出了沙俄时期的风格,充满了盛宴般的气氛节奏旋律,特别是旋律丰富多彩富于变幻。柴可夫斯基的谱曲细致深刻,将各种角色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引子”部分很简短,揭示了善与恶的斗争,以激烈急速的乐队全奏表现出了第13名女巫的恶毒的诅咒,引子中间部分温柔而抒情,表现了善良女巫的保护咒语,并以热情洋溢的旋律结束。 序幕在优雅的进行曲中拉开竖琴开场,轻柔而甜美,轻松愉悦的曲调突出了童话的美妙

柴可夫斯基钢琴音乐作品目录 Py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Catalogue of Works Piano Music 安娜斯塔西-圆舞曲(1854年)(Anastasie-Valse (1854)) 在河边,在桥旁(1862年)(By the River, By the Bridge (1862)) f小调小快板(1863年-1864年)(Allegro in f minor (1863-64)) 主题和变奏(1863年-1864年)(Theme with Variations (1863-64)) b e小调即兴曲,作品第Op. 1号之2(1863年-1864年)(Impromptu in e flat minor, Op. 1, No. 2 (1863-64)) #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Op. 80号(1865年)(Sonata in c sharp minor, Op. 80 (1865))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作品第Op. 1号之1(1867年)(曲Scherzo á la russe, Op. 1, No. 1 (1867)) 回忆哈普萨尔,作品第Op. 2号(1867年)(Souvenir de Hapsal, Op. 2 (1867)) 随想圆舞曲,作品第Op. 4号(1868年)(Valse-Caprice, Op. 4 (1868)) 浪漫曲,作品第Op. 5号(1868年)(Romance, Op. 5 (1868)) 歌剧《市长(又译“总督”、“司令官”)》中的集成曲(1854年)(Potpourri from the opera The Voyevoda (1867-68)) 谐谑圆舞曲,作品第Op. 7号(1870年)(Valse-Scherzo, Op. 7 (1870)) 随想曲,作品第Op. 8号(1870年)(Capriccio, Op. 8 (1870)) 小品3首,作品第Op. 9号(1870年)(Three Pieces, Op. 9 (1870)) 小品2首,作品第Op. 10号(1871年-1872年)(Two Pieces, Op. 10 (1871-72)) 小品6首,作品第Op. 80号(1873年)(Six Pieces, Op. 19 (1873))

《浅谈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作品》 商学院 13国际经济与贸易2 乔晶晶 132308221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生于1840年5月7日,逝于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又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人物,十九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中国乐迷亲切之称为“老柴”。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同年,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六月船歌作品曲式分析作品分析一、概述这是一首采用对比式插部,有引子,有尾声的复三部曲式二、音乐分析(一)呈式部(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g 小调,旋律深情,委婉,略为伤感)引子A B A 〔+〔+〔+〔...... (注:图中的数字代表小节数)2 4+6 4+6 4+6 ①第一部分开始的行板如歌(Andante contabile)这一抒情如歌、有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句以重复前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由于在第8 小节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因而延迟了之前一乐句相应部分音乐的下降,使得第二乐句成为一个扩充了的乐句,较第一乐句长度增加了三分之一,主题开始的前两小节是引子(采用“船歌”特点的固定律动,出现了本曲的基本的伴奏音型,为整曲做织体上的预备)例:(第1 小节——第12 小节) 开始乐段扩充了第二乐句,其结果是一个2 小节之后两个1 小节,形成了结构的分解,单继之以一个2 小节的片段来结束,从结构上看又恰恰是前面两个1 小节的综合,成为:↗分解↖ 6=2+1+1+2 ↘综合↙②中部中部是前面主题的展开,情绪显得较为明朗,但就整个中部来说,调性及音乐材料的处理都仍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调性随即转入属调,逐步酝酿再现部的进入。中部的结束是半终止,再现部的开始是以终止在主调上的解决,再现部分准确再现开始的乐段。例:(第12 小节——第24 小节)左手采用基本伴奏音型,右手是主题的展开。③再现部这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二)插部(在同名大调G 大调上进行。采用对比原则加以展开,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简明轻快的旋律交替进行)中间部分是情绪的真正展开阶段,对比的新主题又更多发展的趋向,并逐渐引出另一个更积极的对比材料,调性转到同名大调,显得较为明朗、开阔。两个新主题材料的开始片段分别如下:例:(a)(第32 小节——第36 小节)(b)(第40 小节——第45 小节)在这一部分的开始,伴奏声部还继续保持基本伴奏织体,情绪逐渐发展到高潮,固定的节奏也配合着发生变化,第二个新主题的片段动机不断向上模进,转调,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仿佛水波汹涌,使音乐的发展骤然中断。例:(第50 小节——51 小节)高潮之后以反向的主要主题动机材料片段来衔接再现部。例(第52 小节)中间部分结构由于没有明确的终止式,因此显得不稳定,不完整。中间部分本身的速度变化也对结构的不稳定发生影响使得这一部分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段落。(三)再现部再现部和第一部分没有显著的不同,只是加强了内声部的复调处理,在每个分句末尾加进了呼应的声部,把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犹如两人在船上倾心对话,使有较深的情、景融合之感。(四)尾声(第83 小节——结束)连续的琶音和弦,“摇晃”的音响渐渐弱了下来,有如小船在水波轻微的拍击声中消逝。规模很大的结尾加强了再现部意图的体现,将整个曲式的对比主题材料加以适当的概括,进一步强调作品的主要乐思,给予作品更完满的结束。三、总结这首作品没有采用船歌特有的音乐节拍6/8 拍子,但4/4 拍子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拍,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音乐采用了旋律小调的形式,用平稳的节拍表现出俄罗斯平底船均匀滑行的节奏,悠长的旋律则象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有淡淡忧郁的表情,刻划出辽阔国土上的人民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六月船歌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乐曲。船歌运用的是三生中部的负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呈式部式部(第12 小节——第24 小节),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g 小调,旋律深情,委婉,略为伤感。它又分为。1 第一部分开始的行板如歌,这一抒情如歌、有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句以重复前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2 中部这一句较前一句更为明朗,但在全曲的色彩来看,还是没有脱离小调的控制,之后,余缺回到了3 再现部,和主题大致相同。整个第一部分旋律深情婉转,略带忧伤歌唱性极强,最开始的旋律是一节上行,小调的赋予了这一主题黯淡的色彩,在小船在这一旋律中缓缓前行。乐曲在再现部和主部之间出现了插部,在同名大调G大调上进行。(第32 小节——第36 小节)(第40 小节——第45 小节)采用对比原则加以展开,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简明轻快的旋律交替进行)。小船好像加快了行进的速度,音乐更具有流动性,

浅谈柴可夫斯基之《天鹅湖》 人们通常将19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为浪漫主义音乐。而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而启蒙运动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18世纪,除已夺取了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外,其余各国的资产阶级在农民和第二等级支持下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共同的思想和政治理想。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同时也尖锐地批判反动的宗教,希望对宗教进行改革。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是目的。他把人的自律和自由意志看作人的最高本质,绝对的善,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自由观反对一切奴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制度。不仅批判了封建奴役,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奴役。英国、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提倡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来教育人们,启迪蒙昧,清除封建意识和宗教迷信,按理性来创立新制度。因此,浪漫主义音乐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此时的创作已转向交响曲和歌剧等大型体裁,钢琴曲和艺术歌曲一般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代表音乐家有: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中期浪漫音乐派代表音乐家之一。 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天鹅湖》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讲述了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一日,刚刚成人的王子齐格费里德在天鹅湖游玩,发现了变成人形的奥杰塔,得知这个美丽的女子本是公主,受了恶魔诅咒才变成天鹅。从此以后,王子深深爱上了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杀掉了恶魔。白天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