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课程复习题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课程复习题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课程复习题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课程复习题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课程复习题

1.纳米颗粒有哪些基本的效应?

久保理论;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2.什么是超顺磁性?讨论产生超顺磁性的原因。

磁性材料的磁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低于居里点时,材料的磁性很难被改变;而当温度高于居里点时,材料将变成“顺磁体”(paramagnetic),其磁性很容易随周围的磁场改变而改变。如果温度进一步提高,或者磁性颗粒的粒度很小时,即便在常温下,磁体的极性也呈现出随意性,难以保持稳定的磁性能,这种现象被就是所谓超顺磁效应。

超顺磁状态的起源可归为以下原因:在小尺寸下,当各向异性能减小到与热运动能可相比拟时,磁化方向就不再固定在一个易磁化方向,易磁化方向做无规律的变化,结果导致超顺磁性的出现。不同种类的纳米磁性微粒显现超顺磁的临界尺寸是不相同的

3.用机械法来制备纳米颗粒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优点:过程简单,大规模生产容易,花费少,不污染环境,没有后续过程的问题

缺点:能源消耗高,难以控制粒子形貌,夹有杂质

4.纳米颗粒材料与相同块体材料的光学性质有何差异?

纳米固体的光吸收具有常规粗晶不具备的一些新特点。

金属纳米固体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变得很弱,甚至消失。

半导体纳米固体中粒子半径小于或等于激子玻尔半径时,会出现激子(Wannier激子)光吸收带(例如,粒径为4.5 nm的CdSexS 1-x,在波长约450 nm处呈现一光吸收带)。

相对常规粗晶材料,纳米固体的光吸收带往往会出现蓝移或红移。

例如,纳米NiO块体的4个光吸收带(3.30,2.99,2.78,2.25 eV)发生蓝移,三个光吸收带(1.92,1.72,1.03 eV)发生红移,与纳米粉体相类似。

纳米结构材料由于颗粒很小,这样由于小尺寸会导致量子限域效应,界面结构的无序性使激子,特别是表面激子很容易形成;界面所占的体积很大,界面中存在大量缺陷,例如悬键,不饱和键和杂质等,这就可能在能隙中产生许多附加能隙;纳米结构材料中由于平移周期的破坏,在动量空间(k空间)常规材料中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对纳米材料很可能不适用,这些就会导致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光不同于常规材料,有自己新的特点。

5.给出采用透射电镜(TEM)观测纳米颗粒粒度的优缺点。

优点:图像为立体形象,反映了标本的表面结构。

缺点:电镜观察法得到的一次粒度分析结果一般很难代表实际样品颗粒的分布状态。

对一些在强电子束轰击下不稳定甚至分解的纳米颗粒以及制样困难的生物和微乳等样品则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

电镜观察法一次粒度检测结果通常作为其他分析方法结果的比照。

6.简述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光的照射下,价带电子越迁到导带,价带的孔穴把周围环境中的羟基电子夺过来,羟基变成自由基,作为强氧化剂将酯类变化如下:酯→醇→醛→酸→CO2,完成了对有机物的降解。

当半导体氧化物纳米粒子受到大于禁带宽度能量的光子照射后,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产生了电子—空穴对,电子具有还原性,空穴具有氧化性,空穴与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粒子表面的OH反应生成氧化性很高的OH自由基,活泼的OH自由基可以把许多难降解的有机物氧化为CO2和水等无机物。

7.表述可使纳米颗粒聚团进行有效分散的方法。

加入反絮凝剂形成双电层-反絮凝剂的选择可依纳米微粒的性质、带电类型等来定;

加入表(界)面活性剂包裹微粒-由于活性剂的存在使分子产生斥力,使得粒子间不能接触(如磁性颗粒)。

8.给出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颗粒物料的步骤。

溶胶的制备:

有两种方法制备溶胶,一是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沉淀剂先沉淀出来,经解凝,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原始颗粒。因这种原始颗粒的大小一般在溶胶体系中胶核的大小范围,因而可制得溶胶。

另一种方法是由同样的盐溶液出发,通过对沉淀过程的仔细控制,使首先形成的颗粒不致团聚为大颗粒而沉淀,从而直接得到胶体溶胶。

溶胶-凝胶转化:

一是化学法,通过控制溶胶中的电解质浓度;

二是物理法,迫使胶粒间相互靠近,克服斥力,实现胶凝化。

凝胶干燥:

一定条件下(如加热)使溶剂蒸发,得到粉料,干燥过程中凝胶结构变化很大。

9.讨论影响纳米磁性液体的稳定性及性能的主要因素。

pH值、Fe2+/Fe3+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分散剂均对纳米Fe3O4颗粒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制备过程中必须严格地加以控制才能得到具有良好磁性能和合适粒径的纳米Fe3O4颗粒。稀土离子掺杂对Fe3O4颗粒磁性能的影响。

10.描述制备纳米晶材料机械合金化方法的特点。

高能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把金属或合金粉末粉碎为纳米级微粒的方法。如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粉末同时放人球磨机的球磨罐中进行高能球磨,粉末颗粒经压延,压合,又碾碎,再压合的反复过程(冷焊-粉碎-冷焊的反复进行),最后获得组织和成分分布均匀的合金粉末。由于这种方法

是利用机械能达到合金化而不是用热能或电能,所以把高能球磨制备合金粉末的方法称做为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简写成MA)。

可制备:纳米晶纯金属;互不相溶体系的固溶体;纳米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金属-陶瓷粉复合材料

11.纳米材料熔点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纳米微粒的熔点、开始烧结温度和晶化温度均比常规粉体的低得多。由于颗粒小,纳米微粒的表面能高、比表面原子数多,这些表面原子近邻配位不全,活性大以及体积远小于大块材料的纳米粒子熔化时所需增加的内能小的多,这就使得纳米微粒熔点急剧下降。

12.可以采用何种方法来测量纳米晶材料的晶粒尺寸?

1. 电镜观察法

2. 激光粒度分析法

3. 沉降法粒度分析

4. 电超声粒度分析法

5. 比表面积分析法

13.解释纳米颗粒的光吸收带出现“蓝移”现象的原因。

一是量子尺寸效应,由于颗粒尺寸下降能隙变宽,这就导致光吸收带移向短波方向。Ball等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对这种蓝移现象给出了解释:已被电子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之间的宽度(能隙)随颗粒直径减小而增大,这是产生蓝移的根本原因。

另一种是表面效应。由于纳米微粒颗粒小,大的表面张力使晶格畸变,晶格常数变小。对纳米氧化物和氮化物微粒研究表明,第一近邻和第二近邻的距离变短。键长的缩短导致纳米微粒的键本征振动频率增大,结果使红外光吸收带移向了高波数。

14.给出纳米薄膜的类型和制备方法。

液相法:溶胶-凝胶法;电沉积法

气相法:高速超微粒子沉积法(气体沉积法);直接沉积法

15.给出高温水解法制备纳米颗粒的几种类型。

16.表述采用几种常用制备纳米颗粒液相方法。

1、沉淀法;

2、喷雾法;

3、水热法(高温水解法);

4、溶剂挥发分解法;

5、溶胶-凝胶法(胶体化学法);

6、辐射化学合成法

17.铁磁性或亚铁磁性纳米颗粒的单畴尺寸等于其超顺磁性尺寸否?

当铁磁或亚铁磁物体小过某一临界尺寸(20-50nm)时,它们就成为单畴颗粒。许多这样单畴颗粒组成的物质具有超顺磁性。

18.何为纳米颗粒分散体系的丁达尔效应?

如果让一束聚集的光线通过某种分散物系,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见图),此现象成为丁达尔效应,该圆锥为丁达尔圆锥。

19.表述用于分散纳米颗粒的化学分散剂分子吸附在颗粒表面上的吸附类型。

物理吸附;电解质吸附;非电解质的吸附

20.红移

引起红移的因素也很复杂,归纳起来有:

1)电子限域在小体积中运动;量子限域效应

2)粒径减小,内应力(P=2 /r,r为半径, 为表面能)增加,这种内应力的增加会导致能带结构的变化,电子波函数重叠加大,结果带隙、能级间距变窄,这就导致电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及半导体电子由价带到导带跃迁引起的光吸收带和吸收边发生红移;

(3) 激子吸收带--量子限域效应

激子的概念首先是由Frenkel在理论上提出来的。当入射光的能量小于禁带宽度(ω< Eg)时,不能直接产生自由的电子和空穴,而有可能形成未完全分离的具有一定键能的电子-空穴对,称为激子。

21.描述有关“双电层”的概念和模型。

一般来说,靠近纳米微粒表面的一层属于强物理吸附,称为紧密层,它的作用是平衡了超微粒子表面的电性;离超微粒子稍远的离子形成较弱的吸附层,称为分散层,上述两层构成双电层。

22.采用何种方法可以表征纳米材料的介孔结构?

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结构分析技术;

23.给出采用电子能谱技术可探测纳米无机和有机材料表面的深度。

表面检测的深度对无机物在2 nm 左右,对有机物或高聚物在10 nm 左右。

24.纳米晶体在受热时的非线性热振动可分为几部分?

伸缩振动指键合原子沿键轴方向的振动,这是键的长度因原子的伸缩运动而变化,它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是指原子沿垂直于键轴方向的振动,它又分为变形振动、摇摆振动和卷曲振动三类。

25.描述纳米材料的介电性能的特点。

与常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介电行为(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与颗粒尺寸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电场频率对介电行为有极强的影响。

26.何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他无机粒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性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

27.采用何种方法可制备较窄颗粒粒度分布的纳米粉体?

流动液面上真空蒸度法

28.给出分析纳米材料结构的振动光谱技术的种类。

振动光谱可以分为红外辐射的吸收(红外光谱)或光散射(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按波长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0.78-2.5μm),中红外(2.5-25μm)和远红外(25-1000μm)。

拉曼散射是光照射到物质上发生的非弹性散射所产生的。拉曼散射与晶体的晶格振动密切相关,只有对一定的晶格振动模才产生拉曼散射。纳米材料中材料内部组成和界面组成的有序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键的振动模也就会有差异。这样就可以通过纳米材料与本体材料拉曼光谱的差异来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和键态特征。

29.给出纳米材料超塑性的概念。

超塑性从现象学上定义为在一定应力拉伸时产生极大的伸长量,几乎达到大于或等于100%。

30.给出测量纳米颗粒粒度的各种方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显微镜法显微镜法(microscopy)是一种测定颗粒粒度的常用方法。根据材料颗粒度的不同,既可采用一般的光学显微镜,也可以采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测定防卫为0.8~150?m,小于0.8?m者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常用于直接观察大小在1nm~5?m范围内的颗粒,适合纳里材料的粒度大小和形貌分析。显微镜法可以了解在制备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绘出特定表面的粒度分布图,而不只是平均粒度的分布图。但是在用电子显微镜对纳里颗粒的形貌进行观察时,由于颗粒间普遍存在范德瓦耳斯力和库仑力,颗粒极易团聚形成球团,给颗粒粒度测量带来困难,需要选用分散剂或适当的操作方法对颗粒进行分散。传统的显微镜法测定颗粒粒度分布时,通常采用显微拍照法大量颗粒粒度的分析统计。由于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测量精度不高,而且操作繁重费时,容易出错。近年来采用综合图象分析系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显微镜法中的测量和分析系统工作。综合性的图象分析系统可对颗粒粒度进行自动测量并自动分析系统。显微镜对被测颗粒进行成像,然后通过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完成颗粒粒度的测定。图象分析技术因其测量的随机性、统计性和直观性被公认是测定结果与实际粒度分布吻合最好的测试技术。其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颗粒是否团聚。缺点是取样的代表性差,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差,测量速度慢。

(2)沉降法沉降法(sedimentation size analysis)的原理是基于颗粒处于悬浮体系时,颗粒本身中立(或所受离心力)、所受浮力和黏滞阻力三者平衡,并且黏滞力服从斯托克斯原理来实施测定的,此时颗粒在悬浮体系中以恒定速度沉降,而且沉降速度与粒度大小的平方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满足下述条件才能采用沉降法测定颗粒粒度;颗粒想状应当接近于球形,并且完全被液体润湿;颗粒在悬浮体系的沉降速度是缓慢而恒定的,而且达到恒定速度所需时间很短;颗粒在悬浮体系中的布朗运动不会干扰其沉降速度;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不影响沉降过程。测定颗粒粒度的沉降法分为重力沉降法分为重力沉降法和离心沉降法两种,重力沉降法适于粒度为2~100 ?m的颗粒,而离心沉降法适于粒度为10 ?m~20 ?m的颗粒。由于离心式粒度分析仪采用斯托克斯原理,所以分析得到的是一种等效粒径,粒度分布为等效秋重均粒度分布。一般高速离心沉降适合于纳里材料的粒度分析。目前较通行的方法就是消光沉降法,由于不同的粒度的颗粒在悬浮体系中沉降速度不同,同一时间颗粒沉降的深度也就不同,因此,在不同深度处悬浮液的密度将表现出不同变化,根据测量光束通过悬浮体系的光密度变化便可计算出颗粒粒度分布。其优点是测量质量分布。其优点是测量质量分布,代表性强,测试结果与仪器的对比性好,价格比较便宜。缺点是对于小粒子的测试速度慢,重复性差;对非球形粒子的误差大,不适合于混合物料,动态范围比激光衍射法窄。

(3)光散射法光散射法(light scattering)的研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光散射法(即时间平均散射)测量散射光的空间分布规律,动态光散射法则研究散射光在某固定空间位置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成熟的光散射理论主要有夫朗和费(Fraunhofer)衍

射理论、菲涅耳(Fresnel)衍射理论、米(Mie)散射理论和瑞利(Royleigh)散射理论等。激光粒度分析法是目前最为主要的纳米材料体系粒度分析方法。当一束波长为λ的激光照射在一定粒度的球形小颗粒上时,会发生衍射和散射两种现象,通常当颗粒粒径大于10λ时,以衍射现象为主;当衍射现象为主;当粒径小于10λ时,则以散射现象为主。一般,激光衍射式粒度仪仅对粒度在5 ?m以上的样品分析较准确;而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则对粒度在5 ?m以下的纳米、亚微米颗粒样品分析准确。另外,激光法粒度分析的理论模型是建立在颗粒为秋形、单分散条件上的,而实际上被测颗粒多为不规则形状并呈多分散性。因此,颗粒的形状、粒径分布特性对最终粒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且颗粒形状越不规则、粒径分布越宽,分析结果的误差就越大。但激光粒度分析法具有样品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快速、重复性好并可在线分析等优点。缺点是这种粒度分析方法对样品的浓度有较大限制,不能分析高浓度体系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分析过程中需要稀释,从而带来一定的误差。在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体系进行粒度分析时,必须对被分析体系的粒度范围事先有所了解,否则分析结果将不会准确。目前的激光粒度仪多以500~700nm波长的激光作为光源,因此,先社式粒度仪对粒径在5 ?m以上的颗粒分析结果比较准确,而对于粒径小于5 ?m的颗粒则采用了一种数学上的米氏修正。因此,她对亚微米和纳米级颗粒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甚至难以准确测量。而对于散射式激光粒度仪,则直接对采集的散射的散射光信息进行处理,因此,她能够准确测定亚微米、纳米级颗粒,而对粒径大于5 ?m 的颗粒来说,散射式激光粒度仪则无法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

激光光散射法可以测量20~3500nm的粒度分布,获得的是等效球体积分布,测量准确,速度快,代表性强,重复性好,适合混合物料的测量。缺点是对于检测器的要求高,各仪器测量结果对比差。利用光子相关光谱方法可以测量1~3000nm范围的粒度分布,特别适合超细纳米材料的粒度分析研究。测量体积分布,准确性高,测量速度快,动态范围宽,可以研究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其缺点是不适用于粒度分布快的样品测定。

①射法(static light scattering)在静态光散射粒度分析法中,当颗粒粒度大光波波长时,克用夫朗和费衍射测量前向小角区域的散射光强度分布来确定颗粒粒度。当粒子尺寸与光波波长相近时,要用米散射理论进行修正,并利用光谱分析法。基于这两种理论原理的激光粒度分析已经应用于生产实际中。以菲涅耳衍射理论为指导实现颗粒粒度测量的原理是在近场(相对于夫朗和费衍射)探测衍射光的相关参数,并计算出粒度分布,该方法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对于实现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小型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案。较为成熟的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技术是根据夫朗和费衍射理论而开发的。1976年,首次提出了基于夫朗和费衍射理论的激光颗粒测量方法,其原理是激光通过被测颗粒将出现夫朗和费衍射,不同粒径的颗粒产生的衍射随角度的分布而不同,根据激光通过颗粒后的衍射能量分布及其响应的衍射可以计算出颗粒样品的粒径分布。随后,一些国家相继研制了基于这种原理的激光粒度仪。根据夫朗和费衍射理论设计的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为3~1000?m。

②光子相关光谱法(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当颗粒粒度小于光波波长时,由瑞利散射理论,散射光相对强度的角分布与粒子大小无关,不能够通过对散射光强度的空间分布(即上述的静态散射法)来确定颗粒粒度,动态光散射正好弥补了在这一时,会散射出一定频移的散射光,散射光在空间

某点形成干涉,该点光强的时间相关函数的衰减与颗粒粒度大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检测散射光的光强随时间变化,并进行相关运算可以得出颗粒粒度大小。尽管如此,动态光散射获得的是颗粒的平均粒径,难以得出粒径分布参数。动态光散射法适于检测亚微米级颗粒,测量范围为1nm~5?m。

(4)电超声粒度分析法点超声分析法是最新出现的粒度分析方法,粒度测量范围为5 ?m~100 ?m。它的分析原理较为复杂,简单地说,当声波在样品内部传导时,仪器能在一个宽范围超声波频率内分析声波的衰减值,通过测得的声波衰减谱,可以计算书衰减值与粒度的关系。分析中需要颗粒和液体的密度、液体的黏度、颗粒的质量分数等参数,对乳液或胶体中的柔性粒子,还需要颗粒的热膨胀参数(包括粒径、ξ电位势等),不需要稀释,避免了激光粒度分析法不能分析高浓度分散体系粒度的缺陷,且精度高,粒度分析范围更宽。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 ?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 ?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 ?讲授法的类型()。 A .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 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书本中心 D .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 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 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 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1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2018年秋季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与答案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2018年秋季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复习资料的相关说明 1、《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开卷 2、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阶段作业成绩(网上)×30%+期末考试成绩×70% 3、试卷结构: ●必考题分值为60分:主观题60分+客观题0分。 ●扩展题40分,都是客观题。 4、复习资料的答案说明 ●复习资料提供必考题为考试原题,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材料、答题方法或思路。 ●复习资料不提供扩展题考试原题,提供拓展题的知识点、答题方法和思路。 二、期末考试必考题(占期末考试成绩60%) 第一部分:填空题 1. Internet的基本组成包括四部分,分别是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____信息资源_______。 2. Internet的国际管理者是___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ISOC)___________。 3. 用户接入Internet时,无论使用哪种接入技术,都需要通过ISP的连接线路连接到__ISP的接入服务器___,并进而接入到Internet。 4. WWW浏览器的基本功能是资源请求和__资源解释_______。 5. 搜索引擎实际上是一种____网页网址检索___________系统。 6. 电子邮件协议中,用于发送邮件的协议是__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______。 7.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又称文件传输协议,采用_____客户机/服务器____的工作模式。 8. 与其他通信手段相比,即时通信的速度更快,不管方的计算机处理何种业务,发送的消息都能即时通知众多的用户,使通信更加顺畅。这体现了即时通信系统的接收即时性和__高效性_____。 9. 一般来说,根据微博服务供应商不同可以将微博分为专业性微博和__门户网站微博______两类。 10. 黑客攻击可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来自个人的威胁,中间层次是有组织的威胁,最高层次是__国家规模的威胁___。 第二部分:简答题 1. 简述Internet的基本结构。要求画图并说明。 Internet网络拓扑结构非常复杂,并且不存在一种简单的层次结构关系。Internet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通过路由器等网络互联设备而构成的网络。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看,Internet是一个结构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网际网。Internet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P20简) 答:①掌握学科的基础结构②联系实际,学思结合③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什么是课程?(P31名) 答: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就是在不同语言中“课程”一词的基本含义。 2、课程的表现形式(P37填) 答:①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②实践方式,由抽象到具体,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第三章 1、课程目标的涵义(P61名)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目的的反映。 2、课程目标的取向(p62选) 答:①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社会本位…②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P69三个要点,填) 答:①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②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③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72填) 答: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P78一,选) 答:①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特色表现: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②基本内容: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和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 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性实践活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第四章 1、什么是校本课程(p101名) 答: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8560146837364166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期末复习题 参考教材《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程》 一、选择题 1.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的是()第一章第一节P6 A.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 B.可用性、可控性、可选性 C.真实性、保密性、机密性 D.完整性、真正性、可控性 2.数据完整性指的是()第一章第一节P7 A.保护网络中各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防止因数据被截获而造成泄密 B.提供连接实体身份的鉴别 C.不能被未授权的第三方修改 D.确保数据数据是由合法实体发出的 3. PPDR模型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保护、检测和响应。第一章第二节P17 A.安全机制 B.身份认证 C.安全策略 D.加密 4. ISO/OSI参考模型共有()层。第一章第二节P18 A.4 B.5 C.6 D.7 5.以下关于对称密钥加密说法正确的是:()第二章第一节P28 A.加密方和解密方可以使用不同的算法 B.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可以是不同的 C.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必须是相同的 D.密钥的管理非常简单

6.以下关于非对称密钥加密说法正确的是:()第二章第一节P28 A.加密方和解密方使用的是不同的算法 B.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不同的 C.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匙相同的 D.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没有任何关系 7. 不属于数据流加密的常用方法的是()第二章第一节P30 A.链路加密 B.节点加密 C.端对端加密 D.网络加密 8. 以下算法中属于非对称算法的是()第二章第一节P33 A.DES B.RSA算法 C.IDEA D.三重DES 9.以下选项中属于常见的身份认证形式的是()第二章第二节P44 A.动态口令牌 B.IP卡 C.物理识别技术 D.单因素身份认证 10. 数字签名利用的是()的公钥密码机制。第二章第二节P53 A. PKI B.SSL C.TCP D.IDS 11. ()机制的本质特征是:该签名只有使用签名者的私有信息才能产生出来。第二章第二节P53 A.标记 B.签名 C.完整性 D.检测 12.以下关于数字签名说法正确的是:()第二章第二节P53-54 A.数字签名是在所传输的数据后附加上一段和传输数据毫无关系的数字信息 B.数字签名能够解决数据的加密传输,即安全传输问题 C.数字签名一般采用对称加密机制 D.数字签名能够解决篡改、伪造等安全性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计算机网络基础总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画出总线型、星型、树型和环型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2、何谓局域网?局域网有何特点? 在较小地理范围内,利用通信线路把若干数据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局域网。特点:1.局域网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它适用于机关、公司、校园、军营、工厂等有限范围的计算机、终端与各类信息处理设备联网的需求。2.局域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3.传输介质较多,既可用通信线路又可用专线,还可以用无线介质等。 4.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是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简述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分层结构系统中的最低层,建立在通信介质基础上,实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 数据链路层:主要包括链路管理、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透明传输、识别数据和控制、寻址及通信控制规程。 网络层:实现端到端通信系统中中间节点的路由选择,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 传输层:建立在网络和会话层之间的一个层次。 会话层:在传输层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控制会话的机制,建立、组织和协调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过程。 表示层:提供数据之间的转换服务,保证传输的信息到达目的端后其意义不变。应用层:最终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为网络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完成特定网络服务功能所需的各种应用协议。 4、什么是多路复用,多路复用有哪几种? 多路复用在网络中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是指在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多路信号来充分利用通道资源。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5、数据通信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并说明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信息源:产生信息的设备 发送设备:基本功能是匹配信息源和传输介质 传输系统:连接源和目的地的复杂网络,传输过程中必然引入各种干扰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一) 1选择题: (D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 A.经济危机B.八年研究C.科学测验运动D.社会效率运动 ( D )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A ) 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 A.《课程》 B.《什么是课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理论》 ( B )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 A.《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成绩测验的编制》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 )5.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B.活动分析C.目标分析D.工作分析 ( A )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 D )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学生兴趣B.学科兴趣C.实践兴趣D.技术兴趣 ( D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A.泰勒B.费尼克斯C.布鲁纳D.施瓦布 ( C )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 A.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吉鲁 ( B )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这个概念。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A )11.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D.教育即生长 ( C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B.调查C.审议D.实验 (A )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 A.实践理性 B.学术理性 C.技术理性D经验理性. ( B )14._______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 A.博比特B.吉鲁C.施瓦布D.查特斯 ( C )1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_________的追求。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都不对 ( C )16.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泰勒B.斯腾豪斯C.拉特克D.夸美纽斯 ( A )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杜威 ( A )18.1632年,________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 ( A )19.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B )20.______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A.赫尔巴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孟德斯鸠 二、填空题: 1.孔子定“六艺”以教学生,“六艺”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分科课程)的雏形。 2.(博比特)和查特斯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计算机复习资料,试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或导入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在社会上已广泛应用,本章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使同学深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章的操作在全国一级中占10分,而高校一级中占20分,主要考使用Outlook2000收发电子邮件题目难度不大,望大家在认真做好相关实验,争取在考试中拿到满分。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 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如图1 图1图2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见图2)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见图3)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图3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见图4),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来看,网络应用系统将向更深和更宽的方向发展。首先,Internet信息服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速度、容量及信息的安全性。其次,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购物等应用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出,不再只是幻想。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话题。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功能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5 、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 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 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二.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容()。A.全班上课B.班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个别教学2.教学媒体分为()。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3.讲授法的类型()。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可以归结为()。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 ③④⑤D.②③④⑤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三.判断题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四.简答题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4.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五.论述题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六.材料题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答案一.填空题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礼记》,《学记》3.《大教学论》4.军事,文雅5.布鲁纳6.《课程》7.理智训练的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8.教学过程运行发展9.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10.教学背景教学任务学习者二.选择题1.C2.ABC3.ABCD4.ABCD5.ACD6.ACD7.BCD8.A9.BDE10.ABCD 三.判断正误1.√2.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3.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4.√5.X (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四.简答题1.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2.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④个性与性的统一4.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②以课程容或围为标准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五.论述题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一)目标分解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4(20%)、简答3(30%)、论述题1(30%)、案例分析1(20%) 参考《教学论稿》(王策三著)和吴晗清《课程与教学论》课件、黄华复习梳理 一、发展历程 1.诞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述了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真正建立的教学论,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2.确立:赫尔巴特、杜威(两种力量制衡) 三个“中心”的对立,即教师中心vs儿童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vs个人直接经验中心;课堂教学中心vs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对各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他认为学生是课程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的反思为核心。(评价:杜威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3.新发展:布鲁纳、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 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科夫提出5个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评价:第一,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概念并把它付诸具体实践,这就把握了教学论现代化的中心课题。第二,他主张把教育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第三,他进行了真正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而且长达20年之久。其研究方法、改革和实践精神都体现了科学化的要求。 布鲁纳:学问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结构课程论,他提出“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布鲁纳教学论思想主要内容是:学习学科基本原理;从小学开始,螺旋上升;凭发现学习;遵循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几项原则。发现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评价:布鲁纳教学论思想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精选教材,发展智力,提高效率)的一种可贵努力;他把“结构”概念引进教学楼,并且改造了传统的迁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理论含有较多的辩证因素,对学习主题作用绘出了较为具体的图画。 二、教学的过程本质、基本特点、原则 ?教学:教学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所构成的共同活动;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 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且教学是多样个性与一般共性的统一。教学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都 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认识过程的一般顺序或阶段: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专科)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简述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标准化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它共有7层,从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各层的主要功能分别如下: ⑴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传输原始数据的比特流。 ⑵数据链路层: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原始的、肯定会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无差错的数 据链路。 ⑶网络层: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协议数据单元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 ⑷运输层:建立一个端到端的连接,为上层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透明优化的数据传输任务。 ⑸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它组织并同步进程间的对话。 ⑹表示层: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需要的数据或信息的语法表示变换。 ⑺应用层: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最高层。它直接面向网络的应用程序,不同的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 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 3.比较OSI参考模型和Internet参考模型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层次模型,都有运输层,且它在两个参考模型中都是第一个提供端到端连接数据传输服务的层次,都能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运输服务;其最高层都是向各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应用。 不同点:两者划分的层次不同;对比OSI模型,Internet中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Internet没有明确规定通信子网的协议,也不再区分通信子网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Internet中特别强调了互连网层,其中运行的IP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协议,且互连网层向上只提供无连接的服务,而不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等。 4.简述可以从几种不同角度来对计算机网络分类? 答:按地理范围分类:局域网LAN、校园网CAN(又称园区网)、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和全球网GAN; 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总线型、环形和不规则形; 按物理传输媒体分类: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和卫星网等; 按使用范围分类:公用网和专用网。 5.试举出对网络协议的分层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1)可使各层之间互相独立,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2)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3)结构上可以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层次划分得过于严密,以致不能越层调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降低了协议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