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_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_胡毅

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_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_胡毅

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_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_胡毅
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_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_胡毅

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

胡毅张京祥

摘要:自90年代起,全球化力量“深刻的资本主义地理重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的确立,推动了中国大规模的空间重组。“文化式”的建造与改造成为当今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一种强劲动力。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文化的两个方面,文化对城市空间塑造的影响和被资本改造的文化空间。得出文化导向的空间塑造为成为资本对城市空间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有效办法;文化一方面制造了空间繁荣的假象,推崇异质性空间在城市中的塑造,另一方面又营造一种同质化的生活方式实则是为资本积累创造空间条件。在此过程中文化不仅成为控制城市空间的手段,也成为资本创造价值的来源。同时文化自身也不可避免的被资本所改造,文化被商品化成为符号价值的象征;资本对传统文化生活改造以适应市场性,更好服务于资本生产方式。

关键词:空间生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商品化

1引言

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西方国家的工业城市面临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经济衰退,谋求将传统工业区和码头以历史文化风貌去的形式改造利用为商业和旅游的新经济增长点,传统的旅游度假地必须开发和宣传文化资源以应对更激烈的竞争;世界大城市更是争相以“文化之都”或国际大都会的形式包装宣传自己,以建立更富吸引力的城市意向,确立在和其他城市竞争中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城市建筑、街道、广场上、甚至是霓虹灯都被包裹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为吸引人群的符码。

这一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流动效应逐渐渗透到中国,全球化力量“深刻的资本主义地理重组”(哈维,2000)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条件下不断加强,“文化式”的建造与改造成为当今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一种强劲动力。城市经营者将城市以文化的面目包装起来或者以吸引投资、旅游和商业收入,或者以纯粹的商品形式出售。除此之外,资本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大规模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彻底的改造、生产和再生产的有效办法。文化的商品化与符号化在创造新的空间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被空间生产所改造,它亦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文试图用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运用空间生产理论解读中国大规模空间重组背景下的空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寻文化如何作用于资本的城市空间生产,以及文化自身如何被资本改造。

2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

随着20世纪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资本积累动态的变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治不仅在空间普遍化了,而且使空间本身成为资本积累及其统治的手段[2](胡大平,2009),在这一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探讨空间生产的当代特征及其影响,从福柯的“异托邦”到戴维·哈维的“时空压缩”,从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再到吉登斯的“时空分延”,“空间”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阐述视野。与早先的将空间视为“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观念不同,新马克思主义者将空间赋予了更多内容,“空间生产”成为当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

福柯从知识、权力的空间化角度,认为空间、知识、权利是三位一体的,空间是权利、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关键[3]。而权力实践被有意识的运用到塑造空间的技术手段空间规划中才能发挥控制和规训的功能,他提出借助城市的空间布局,无论是学校、医院、工厂等单个建筑还是街区、城市等建筑群都可以设计作为统治使用[4],进而提出“全景监狱①”的概念。福柯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空间转向。列菲弗尔则更多将人们的目光从空间中的物的生产转移到空间本身的生产上来,将空间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看作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它受历史和自然诸因素的影响和塑造,它实际上是充溢着各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产物。他将空间中及空间的物质、精神、社会联系起来,建立了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进而提出了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空间的空间形式[5]。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对后来的曼纽·卡斯特、大卫·哈维、爱德华·索亚等学者产生很大影响,从各个方面继承了列斐伏尔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作为早期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卡斯特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地理学引入马克思主义视角产生了关键性影响[6],他认为,城市是社会对空间的投射,相互作用的人们使空间具有一种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并由此提出了人们的“集体消费”是城市的核心问题[7],他的研究更多突出了技术变迁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但是他之后的“离经叛道②”使得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没有延续。

真正将列菲弗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结合地理学并进一步深化的是大卫哈维。如果说卡斯特是从消费的角度研究空间问题,那么哈维则是从生产的角度开展,他的重要论断:城市化是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条件[8],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塑造的内在机制,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一种被建构的环境,是人为建设的“第二自然③”。其中,资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兴衰都是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的结果[8],进而提出了资本的三种循

环。

索亚在延续列菲弗尔的“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形式,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通过对洛杉矶这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的考察,她重在批判空间生产理论中二元空间论:非此即彼的绝对性,以移民文化在空间中的体现,揭示“第三空间”中不停转换和改变的观念、事件、现象和意义的社会环境[9]。“第三空间”所描述的不是个具体的空间,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意识的状态,是多文化并存下对于个人身份、都市空间的建构。

除此之外,空间生产理论在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推动下,形成了多层次、多性质的集合和跨学科视域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空间生产理论已经与后现代的文化批判相结合,如哈维把文化变迁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联系起来[1],揭示“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10]”,索亚在第三空间的研究中由各类社会问题与生活空间的关系探讨由此产生的差异和认同的文化政治,文化批判研究直接深化了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生产的视角。

3全球资本的文化建构

索亚认为全新的后现代文化的崛起,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或者文化幻想,而且已经作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继第一次帝国主义制度扩张和第二次国家市场扩张之后的第三次具有独特性的大扩张[11]。每一次扩张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生成了与其动力相适应的各种新的空间形式。因此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围绕文化对空间生产的作用过程进一步讨论。

3.1文化:空间塑造的隐秩序

由索亚看来文化已经成为控制城市空间扩张、创造新空间形式的有力手段。正如借助旧上海文化展现近现代风貌的上海新天地在全中国的模式生产和复制,它与空间塑造相叠合,赋予空间一种历史与现实场景、艺术与真实感受的绝佳体验,文化为何会成为空间塑造的有效方式?其一是文化的地域独特性,它与特定的城市空间生活密切相关,是与久居于此的居民对空间意象、生活记忆相关的城市体验;其次,文化更符合后福特主义灵活积累的弹性能力[12],它既可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展示历史特色,也可以在面对全球化潮流与其进行叠合,创造出新的空间和场所,满足现代人的求异需要。第三,文化也与资本追功逐利的本质恰如其分的联系在一起,文化是固有的,不需要付出创造的成本,可直接进行改造利用。这些,都是单纯的经济开发所无法达到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城市的经营者越来越热

衷于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形象,争相通过大事件的策划与举办,完成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空间开发活动。它吸引的并不仅仅是投资与旅游者的金钱,更是由“资本”带来的日益膨胀的“空间”需求。而在这之中,文化不过是个象征,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意义和真实性。这样的文化已经走向物化的、大众化的现实[13],并且融入到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动力。

3.2全球文化身份的想像

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发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城市化、全球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物象’的空间结构或者人们‘选择’的空间造型,但本质上不过是这一时代的资本的空间存在样态。资本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在城市或全球空间上进行布展[14]。根据2010年的调查,全国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③”。每个城市都加入到全球空间的体系构建之中,高速的发展和与世界接轨的欲望,令不少西方的、现代的空间意象在中国成为现实空间的再创造。而西化的生活和西方文化的想像,移植到中国,往往被杂交和本土化,生产出带有显著西方特色的中国式文化,引发了本土的重组和拼贴。

拿南京来说,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城市,不断涌现的世界级高楼成为其全球化身份的代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南京所孕育的怀旧文化才会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由民国建筑承载的是肯德基、咖啡厅、酒吧这样的舶来品,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小店也可以有着异国情调的洋名。两者的矛盾碰撞正是体现了,在对全球文化身份的想像中,文化演变为一个空间符号。本该是由日常生活体验所构筑的文化变成了一个空间现实,融入全球化和保持地方化的意识形态积聚在由空间制造的文化幻像之中,历史与现代、异国情调与地方传统交织,文化发生了时空的错位,成为被想像并制造出的事实。

3.3同质化空间的塑造

文化一方面制造了繁荣的假象,推崇异质性空间在城市中的塑造,如上文提到的仿民国建筑的消费空间,但另一方面又营造一种同质化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空间内容:酒吧、咖啡、小憩的休闲文化在城市中的蔓延,以及类似消费空间、创意园区在城市间的复制。遍地开花的文化空间创造看似在城市内部塑造了统合历史与现代的特色空间,实则已经超越了每个地方的历史特殊性形成了各城市统一的文化样态。

尼尔·史密斯的《不平衡发展》中提到“资本主义总是以自己的形象改造空间[15]。”由于城市空间被普遍物化,空间已经成为了商品,可以用资本进行交换,因此城市空间一旦具有可交换性,就会创造出巨大的同化力量以满足资本积累的条件[8]。这样,资本积累一方面不

断创造同质化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同质化的空间形态反过来又会极大促进资本在更大规模上的积累。这就不难解释资本虽然利用不同的历史文化,但却仍然缔造着城市现代空间的相似性。同质化的空间生产已经是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普遍共识,例如索亚所言“置身于购物中心和纵横交错的交通系统中,感觉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视相似的”[16]。

4文化的被生产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空间塑造运动中,文化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抑或是同质性文化空间的塑造,抑或是对地方文化强调下的空间生产,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的被这场运动所改造,以适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资本控制下的空间。

3.1被符号化的文化

文化“更多的是作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种体验”才能真实存在,而融入生活的文化体验在当代却为资本所征服,地方文化传统仅仅被怀旧的文化情调所代替,成为一种“想像的怀旧”符号,这种“想像的怀旧”作为空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所利用。

如果这样说过于抽象,那么不妨关注一下旧城改造中的居民拆迁问题。体现南京明清历史文化的老城南建筑本是居民居住许久的物质空间,但这空间中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拆迁补偿时却没有将这部分记忆作为文化进行补偿,但当空间被资本改造后,文化却成了赤裸裸的广告,历史的文化、历史的建筑、历史的风貌曾经的怀旧记忆都被资本当作价值来炫耀,文化的符号价值就这样产生了,并使之人性化。文化的空间生产,看中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隐喻的价值,即符号价值。

许多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了,在文化符号化和资本美学化的过程中,被损害的往往是都市弱势群体的利益[17],而资本运作的结果却是用中产阶级的美学趣味或者文化价值重新书写空间原有的文化意义。这样一来,文化作为一个保留物,被剥离了其原始的附着物,而成为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正演变成为新的商业利益增长点,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成为其新的附着物的符号价值的来源,文化被当作,也仅仅是被当作一种符号而存在。“一旦我们进入符号价值消费的领域……物和符号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了[18]” (鲍德里亚,2000)。就如同南京的1912和上海新天地为代表的现代消费空间,1912真正所代表的民国文化已经与现实的酒吧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中共一大的会址也被淹没在上海新天地的现代喧嚣之中。

3.2对日常生活的规训

中国的城市空间正在经历着大规模的空间再开发运动,这之中,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

新区开发,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原著民的搬离,精英阶层延伸了其对空间的需求,当旧有的居住街坊随着新使用者的要求被改造成办公楼、公寓等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文化逻辑已经被替代。

文化本是体现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空间被改造,内部固有观念和模式也随之改造。空间生产的目标就是让本地居民也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员,通过对其身体和生活方式的规训,为资本积累扫清障碍;或者将无法适应资本生产的人驱赶出境。因此对这种文化“体验”的改造,不仅仅是资本对文化的重塑,也是对人的征服、对生产关系的改变。留下(或回迁)意味着日常生活要被改造,不留下(被安置)意味着对日常生活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生产不仅仅是生产着空间中的物品,而是把这种生产过程全部投射到了日常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空间里弥散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19]。资本借助空间完成了其从外到内、从物到人的全部生产过程,改造了原本存在于原著民生活的所有文化逻辑。

3.3追随空间的现代性流动

如果说早期空间变迁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表现出较长的周期,在进入后福特主义弹性积累的背景下,空间生产的速度不断增大,城市面貌的更新速度随之越来越快。在今天,空间的变迁不只是现代性规划征服空间与理性安排空间的一般结果,它已经与资本积累弹性动态直接联系在一起[20]。空间,就如商品和时尚更替那样呈现出越来越快的速度,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空间就是商品的事实。

文化植入空间生产领域,其自身也不可避免的被加速的空间生产所改造着。在今天,每一时刻所创造的文化,还来不及等待被认识,就追随空间的快速生产和流动匆匆过去。北京奥运所带来的“奥运文化”还来不及消退,“世博文化”就接踵而至。“用时间消灭空间”、“时空压缩④”的资本生产原则,让文化不得不去适应由电子、电讯、各种交通方式改变了的时空关系,西方学者用“速度文化”(the culture of speed)这样的术语来描述。高速度的文化,在总体上,人们感觉到,文化也越来越被“通过淘汰而进行的创新、变化和替换”支配着[20]。5结语

文化在被认识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被解读之前就已经被生产。只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文化已经脱离了“广泛”的文化范畴,而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在资本的改造下,得以迅速发展的被商品化了的文化。所讨论的空间也不再单单是空洞的物质载体,而是充斥了各种社会关

系的总和。中国正处在快速化城市阶段,城市更新与大规模城市扩张两种相互交叠的空间运动,都获得了空前发展,在此过程中,文化一方面受到规训以适应资本空间生产的市场性,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由此开启了在传统规划中不可能实现的新的空间表现方式和文化选择。只是人们往往沉浸在由文化和资本共同拟造的光鲜虚幻的空间表面,忽视了它本质不过是资本征服空间,改造文化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事实。

注释

①全景监狱:福科提出监狱是统治空间的集大成者,体现了权力空间化的原则。而现代社会,空间成为权

力运作的重要场所或媒介,它以不同形式来主宰和安排人们的生活。

②离经叛道:指卡斯特的研究思路由马克思主义者走向综合社会理论。

③哈维曾提出了关于空间的概念,“第一自然”为社会空间起源所依赖的自然基础,“第二自然”为受人类改

造,被各种社会关系所建构的空间环境,索亚明确提出现代空间已经完全被“第二自然”空间所替代。“全国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源:人民网https://www.doczj.com/doc/e98905977.html,。

④时空压缩:这是哈维对有关空间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现代道后现代转型中最重要的文化变化就

是人类实践和空间的变化。“一般的趋势是朝向周转时间的加速(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世界,都倾向于变得更快)以及空间范围的缩减(就是由于现代交通技术带来的变化)”电子、电讯、各种交通方式改变了时空关系。比如金融市场的波动影响在很短时间可以遍及全世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瞬时可以通过电视传递到人们眼前。这种时间-空间维度势不可挡的变化被哈维称为“时空压缩”。

参考文献

[1] 胡大平.空间生产理论及其意义,未发表.

[2] 胡大平.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哈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升级及其理论意义[J].南京大学学

报,2004(5):14.

[3] 福柯.《权力的眼睛》[M].严锋,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福柯. 全景敞视主义. 转自《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M] ,薛毅,译. 南宁: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

[5]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Translated by Nicholson-Smith.D.London: Blackwell, 1991.

[6] 胡大平,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江海学刊》,2007(2):31-36

[7] Castells, M.,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Edward Arnold

Ltd, 1983, pp. 311-312.

[8] Harvey, D., The limits to capital [M]. Oxford: Blackwell 1982.

[9] 高鉴国.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 David Harvey.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源起的研究 [M]. 阎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09.

[11] 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6.

[12] 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学术月刊,2006(5):11-16

[13] 张京祥,邓化媛. 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J]. 国际

城市规划,2009,4(1):43-47.

[14] 包亚明. 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

[15] Smith, N., Uneven Developmen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ed, 1984.

[16]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5:59.

[17] Harvey, D.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6.

[18]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M]. 刘成富,全志钢,译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11.

[19] Henri Lefebver,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 王志弘,译. 转自《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20] 胡大平.空间的废墟化与历史之蚀——现代性矛盾与速度. 未发表.

[21] 孙江. 当代中国空间生产的现实语境及其矛盾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2007(3):12-15.

[22] 包亚明.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92-293.

[23] Shenjing He, Fulong Fu. Property-led redevelopment in post-reform China: a case study of Xintiandi

redevelopment project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05, 27(1): 1-23.

作者简介

胡毅(1984—),女,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意义形象特色 【正文】:在不断加快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定位逐渐由经济功能型转变成现代宜居型,城市品位、城市风格、城市质量业已成为都市发展繁荣的新战略基点,这显现了城市文化建设蕴含的深层次价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存在的内在支柱和外显标志。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强盛。因此,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含的基因资源,全力构建独特的城市文化体系,发挥城市文化功能,就成为时下打造精品都市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什么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文化是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而产生的,是一种比村落文化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城市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等。城市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亦即产生了城市文化。就城市的发展史而言,“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城市文化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的记录:从最初的挡风蔽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构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从安全防御考虑的“城”到“匠人营国,旁三门,方九里”的气魄直至今天绵延几十甚至上千公里的城市群,无一不是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他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架构。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处在整个社会前沿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成为主要因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实力。 二、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98905977.html,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作者:张博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城市文化活力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对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展现更多的城市空间文化活力。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两个方面,简单论述城市空间的资源,针对城市空间的文化与文化活力进行浅析,并基于内在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与基于实证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两个方面,探究城市空间的资源与文化活力,以期能够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城市进程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空间;资源探索;文化活力 城市化进程不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聚合体,在当前人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承载着多元化的人类发展现状,展现出不同城市氛围、城市发展环境下的精神与气质、印象与理想,等等,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城市文化模式,展现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力,构建富含魅力的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整而清晰的城市化格局。文章将结合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动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空间的资源 (一)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集人口、科学文化与经济为一体的区域体系。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实现社会分工与联系的推动性力量,如果没有城市,则各项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城市空间的利用情况则会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关研究,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与探索,具体指的是根据城市综合发展中的地面、高空与地下三个部分内容,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提升城市的整体容量,合理挖掘城市中的空间资源,提升城市交通整体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基于立体概念可以看出,城市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均需要在地面、地下亦或是高空中实现,城市中的各项资源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优化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资源,能够改变城市内部功能,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分析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_许哲娜

在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历史背景下,天津传统城市文化经历了极大的冲击,不但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迁移,在文化元素的构成上也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传统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分布着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四大居住区。其中宫北大街、大胡同、侯家后一带由于毗邻北运河,有停泊在附近码头的外地货船提供的巨大客流,因此尤为繁荣。商店鳞次栉比,摊贩、游人川流不息,自然成为天津城市休闲文化的中心。自清初以来先后出现了福来轩、三德轩、东来轩、宝和轩、义顺茶园等知名茶馆、戏园,诸多艺术形式如皮簧戏、十番、 “数来宝”、 “荡子曲”等都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这类“俗”文化相互辉映的则是盐商、政要在城内外兴修的各式园林,举办吟诗作画、集结诗社等文化活动,展现了天津文化“雅”的一面。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天津城区发生了连锁反应式的变化和扩张。首先是九国租界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英、法、美、德、日、意等国强划租界,并进行了诸多旨在为本国侨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加快了天津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此外,由于晚清以来中国政局动荡,天津成为很多下野政客观望局势、谋划东山再起的据点,他们多选择居住在市政管理较为完善、居住条件相对舒适的租界区,也为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发展机会。其次是因列强租界区划出现空隙而兴起的南市地区。这里毗邻日租界,被当时日本侵略者称为“预备居留地”,不属于中国管辖范围,而以老西开地区为扩张目标的法国人也对该地区不予过问。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天津周边一带的农村经济趋于崩溃,大批破产农民、灾民涌入天津,也成为了推动南市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中山路一带最为晚出。这里是中国人“最早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开辟建设的新城区”。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沦陷的天津,设立直隶总督衙门,并在督署附近的海河以北地区, 精心打造了以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轴的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新城区的开拓和繁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首先,在这些新城区里,兴建了大批的教育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催生了诸多新式的文化行业,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新文化中心,也改变和丰富了天津城市文化的构成。如在租界区出现了按照西式教育理论进行管理的新式学校,有别于中国传统邸报的西式报纸,展示西方饮食文化的西餐馆,展示西方休闲文化的俱乐部、电影院、跑马场、公共体育场等。又如在中山路修建的东兴里、择仁里等院落式里弄住宅,成为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大型工厂工人和铁路职工的聚居地,孕育了新式居住文化。在这里还集中了大批在近代教育和规划理念指导下兴建和管理的新式学校,如直隶第一师范、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工业专门学校、水产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等,以及旨在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美术馆等,这些都与老城区的传统文化设施如文庙、书院以及古典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新兴文化中心不但凭借这些新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方式对老城区的文化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分流效应,而且还吸引了活跃于老城区的传统文化行业逐渐向新城区转移。相声茶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位于老城区的一些茶馆最先为相声提供了发展的舞台。阎德山、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郭瑞林、马德禄、周德山(周蛤蟆)等天津相声的奠基者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然而,随着大批流民向南市集中,为相声提供了更为庞大的观众群体,南市取代老城区成为相声发展的重镇,并为相声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跃成为“相声艺术摇篮”。法租界梨栈一带的相声表演起步更晚于南市,然而由于这里治安秩序相对良好,较少地痞恶霸的干扰,加上观众素质较高,不需要为了迎合观众而被迫说“荤口”,因此从发展伊始就成为艺人梦寐以求的“大台口”,能获得到这里演出的机会是对他们艺术水准的最大肯定。传记作家刘连群真实记述了相声表演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 许哲娜 115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档 例一: 案例名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5500 万元称总额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竣工项目案例 选用 设计类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型 案例所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 8800 平方在地米详细地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 号 址 参与设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 2015-5-1 计师 业主名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称 业主联 undefined 系人 所用材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料品牌 设计说 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明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C、作品在空间布局 上的设计创新点 :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 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实用标准文档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实用标准文档 HA事业部顶面图 HA 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 积占用大于1/2, 展示空间运用大 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 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 HA不同 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 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 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 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 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 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内涵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内涵的探析【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既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招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日益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 abstract 】 the city public space is public communication places, and it is a sign of urban culture.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methods and ways that embodies the city culture in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ference . 【 key words 】 urban, public spac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公共空间这一载体,将城市文化融入设计理念之中,鲜明地表达出城市特色,使之区别于其他城市。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公共空间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塑造出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城市形象。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

“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课程大纲 Issues of Urban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吸收近年来城市研究的新成果,力图从“地理”、“空间”、“身体”、“景观”、“阶级”和“身体”等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进而在这种新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城市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的部分经典文本,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建立起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联系。 参考书目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雅各布森:《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理解城市 一、地理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空间(一) 《空间是个关键词》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批评社会理论》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后现代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三、空间(二) 《空间:社会产物与社会价值》列斐伏尔,载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 究读本》 《列斐伏尔的惊异奇航》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空间化的三元辩证》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四、阶级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电影是现代艺术的产物,城市是电影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土壤,电影以其最特别的方式记录着城市的成长变化。香港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但同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它是同时具有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城市。 城市空间在电影中并非是简单的对于地理空间的呈现,而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某个地区的文化建构的指涉。同样地,银河映像的电影则是对于香港城市空间的抒写。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逐渐衰落,很多电影公司转而做电视或广告。199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杜琪峰、韦家辉等人在这一年创立了银河映像公司,拍摄了一系列不同于之前港片类型的电影,早期的银河映像出品了很多黑色电影,积淀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 进入到新世纪,很多香港导演或北上去大陆拍片,或进军好莱坞,而银河映在保持年均一部电影的频率的同时坚持做具有香港本土性的电影,而所谓的“银河精神,,亦就是“香港精神”。由于银河映像坚持本土香港创作,故它出品的电影和香港的社会现象、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银河映像之于香港犹若小津安二郎之于东京,侯孝贤之于台北,伍迪艾伦之于纽约。本文的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重难点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通过对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做一个顺序的梳理,按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做大致的分期,分别是早期成立时的黑色电影时期、加入中国星后的爱情喜剧创作和承袭黑色风格电影创作的时期及后来呈现出来的后黑色电影时期;第三章就电影中出现的香港城市空间符号进行重点分析及研究,分别有写字楼、巴士、茶

餐厅和街道;第四章对不同时期出品的电影呈现出来的香港城市空间做梳理和分析;最后一章意在对银河映像电影中城市空间体现出的文化寓意的表达,随着香港电影中的“香港精神”的渐渐缺失,香港电影的本土性和主体性表达是银河映像关注之处,银河映像植根于香港本土创作,以电影的形式建立身份认同,体现了香港的本土性和主体性。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城市文化研究

序号:————— 编码:————— “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复赛作品正文 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 系全称:信息技术系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毕晓宁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城市文化研究 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 城市是什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 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封建时代初期,许

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 赵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