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

七年级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

七年级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
七年级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练习

1.请你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为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主要内容。

(3)请就漫画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示例1:孝子“孝”谁;示例2:孝子不孝;示例3:“孝子”很忙;示例4:如此“孝”道

(2)示例:有一个人身穿印有“孝”的文化衫,一边遛狗,一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

(3)示例: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不能像漫画中的人一样孝顺父母只流于形式,只限于口头儿。我们要多陪父母聊天,帮他们做家务。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拟写题目的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抓住漫画的一些明显特征来拟题。本题抓住漫画中人物衣服上边的“孝”字和她与母亲通话的内容来拟写题目。比如,如此“孝”道,实不应该。

(2)这道题考查概括漫画主要内容的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身穿带“孝”字衣服的年轻男子,正在满头大汗的遛狗,同时在和母亲打电话:“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

(3)这道题考查针对漫画谈感悟启示。我们先要明确漫画的寓意。这幅漫画主要讽刺了那些把“孝道”挂在嘴边,印在身上来标榜自己是孝子的人,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宁愿遛自己的宠物狗,也不愿意陪伴父母的这种假孝道。因此,启示主要是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比如,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孝道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多陪伴父母,多关心他们,帮他们做做家务,让他们感受到老年的幸福和温馨。

故答案为:⑴示例1:孝子“孝”谁;示例2:孝子不孝;示例3:“孝子”很忙;示例4:如此“孝”道

⑵示例:有一个人身穿印有“孝”的文化衫,一边遛狗,一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

⑶示例: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不能像漫画中的人一样孝顺父母只流于形式,只限于口头儿。我们要多陪父母聊天,帮他们做家

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认真观察图画,抓住图画的关键信息及文字,把握准确主题,注意语言的简洁。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观察,注意图中的画面内容,文字,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流畅。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结合图画中的主题,画面的内容,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回答。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这样的小溪我见过不少,却不知有哪一条比温泉镇村边这条溪水更招人喜爱。因为它流经的地方是那样偏僻,那样贫瘠,但是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①一坐几省闻名的温泉疗养院就设在这里。②一路上我猜测过它的容貌。温泉,你是条泼辣的瀑布从高处一泻而下③还是一股柔软的热流从地下缓缓升起?

(1)语段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其中的“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猜测”中“猜”的读音是“________”。

(3)①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请写出一个“偏僻”的反义词________。

(5)语段中③处应该选择哪个标点符号更恰当?(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因为;虽然

(2)cāi

(3)座

(4)繁华(喧闹)

(5)B

【解析】【分析】(1)关联词一般都是固定搭配,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根据文段中的具体语境可以看出,前后是转折关系,因此用“虽然……但是……”。故将“因为”改为“虽然”。

(2)本题主要考查常用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上所公布的1000个常用汉字,包括字音和字形。“猜测”中“猜”的读音是cāi。(3)“坐”一般作动词,比如坐下;“座”一般作名词或者量词,名词如座位,量词如一座桥梁中的“座”。这里的语境是“一座温泉疗养院”,故应该将“坐”改为“座”。

(4)“偏僻”的意思是: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偏僻的住所。因此,“偏僻”的反义词可以是:繁华(喧闹)。

(5)B.语境中用的是“是……还是……”这组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并且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因此③处应该用逗号,只有最后一个问句才用问号。故选B。

故答案为:⑴因为;虽然;⑵ cāi ;⑶座;⑷繁华(喧闹)⑸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和修改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见关联词语的掌握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考查的是常用字,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⑷本题考查的是反义词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平时词语的积累。

⑸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3.古人的名字里隐藏着很多玄妙的秘密。

(1)孔子,字仲尼。根据孔子的字,你可以推测出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________

(2)名字的梗也能与《论语》撞上,你说是不是很有缘?请从下面三位名人中选取一位,说说他的名字出自《论语》中的哪句话?

A.陈省身 B.任贤齐 C.苏有朋

【答案】(1)二

(2)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分析】(1)古代兄弟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2)从“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明确问题的答案,作答时要完整、准确。

故答案为:⑴二

⑵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4.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开展绿色阅读节活动,七年级某班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请你完成

下列任务。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清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1)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表明停顿。(要求:标两处,标在恰当的位置)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2)调皮的明明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两句。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写两句。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 ________

(3)莉莉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朗诵时把重音放在了________,我的理由是________。

请你根据诗歌的意思,帮莉莉给画线句子标出重音,并说明原因。(只标一处)

(4)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请你劝说文文,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5)在七上前三个单元的课文中,瑶瑶向同学们建议朗读课文中的经典名篇段落。请你仿照示例帮她填写下面的推荐表。(备选篇目《春》《秋天的怀念》《金色花》《再塑生命的人》)

(2)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3)“原”(却);“原”(却)表达情感转折,突出“我”要的和“你”给的不同

(4)示例一:文文,别害怕,不管读得怎么样,我们都会为你鼓掌!

示例二:相信自己,全班同学都认为你行,只要大胆开口,你就是最棒的。

(5)示例一:篇目:《春》;作者:朱自清;主题词:“自由”;分享理由: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实例二:篇目:《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主题词:“母爱”;分享理由:《秋天的怀念》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示例三:篇目:《金色花》;作者:泰戈尔;主题词:“母爱”;分享理由:主要写了孩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次变化,把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自己又无私回报给母亲。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解析】【分析】(1)“你”是主语,“却给了我”表转折的谓语,“银色的世界”是宾语,所以断句为: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做断句题要仔细体会句子内容和结构。

(2)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做题时要仔细分析模仿的句子。内容要符合原意,句子通顺即可。示例:我原想采摘一片绿叶,你却给了我整片森林。

(3)“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句中“原”表示本来的想法,“却”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所以需要强调。

(4)题干要求我们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文文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所以内容要含有鼓励性的语句,例如“你最棒”“我们相信你”等话语,要让文文有勇气,大胆地朗诵出这首诗。注意语句通顺得体,意思表达清楚。

(5)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需要写出课文主要描写的事件以及表达的情感。表达意思正确即可。在初一学习阶段一定要注重对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并且归纳文章的主旨所在,同时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等等。如:《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师生情”: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⑴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⑵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⑶“原”(却);“原”(却)表达情感转折,突出“我”要的和“你”给的不同

⑷示例一:文文,别害怕,不管读得怎么样,我们都会为你鼓掌!示例二:相信自己,全班同学都认为你行,只要大胆开口,你就是最棒的。

⑸示例一:篇目:《春》;作者:朱自清;主题词:“自由”;分享理由: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实例二:篇目:《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主题词:“母爱”;分享理由:《秋天的怀念》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示例三:篇目:《金色花》;作者:泰戈尔;主题词:“母爱”;分享理由:主要写了孩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次变化,把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自己又无私回报给母亲。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停顿,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加强训练,注意阅读,结合现代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句的朗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训练,以及对诗句

意思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意,明确主题,语言要得体。连贯。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考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的意思要正确。

5.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学校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歌颂友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友谊的不朽诗句,请你写出最喜欢的两句,标明朝代和作者。

(2)【同桌交流】假设老师安排你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走到她的面前说:________。

(3)【选择朋友】请你从“猪八戒、孙悟空、武松、鲁滨孙、诸葛亮”中挑选一个做朋友,并写出与他交友的理由。

【答案】(1)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好,我是你的新同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想和你成为朋友。让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我想和孙悟空交朋友。因为他机智聪明,神通广大,更因为他忠心耿耿,勇于担当,是正义和善良的象征。

【解析】【分析】(1)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古代名人文化,多积累古代诗词曲赋,特别是多背诵歌颂友谊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称呼得当,有问候语,介绍自己,语气客气诚恳。如:林芳,你好,我是×××,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3)首先要根据你对名著的日常积累,从题干所给的五个人物形象中选出一个你最熟悉、印象最深、对你影响最大、最有话说的一个。结合其性格及事迹,写出与他交友的理由即可。如:孙悟空,我心中的男神。《西游记》中,尽管他桀骜难驯,但我却敬佩他的敢作敢为和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赤胆忠心。

故答案为:⑴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你好,我是你的新同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想和你成为朋友。让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⑶我想和孙悟空交朋友。因为他机智聪明,神通广大,更因为他忠心耿耿,勇于担当,是正义和善良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积累。根据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写出一句有关友谊的句子即可;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

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关于得体,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文明用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⑶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6.阅读下面图片,完成小题。

(1)阅读图片内容,说说该图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灭火器比较轻便,皆可单手操作。

B.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都需要按照一定操作步骤。

C.消火栓水压较高,可以用来洗地、洗车等。

D.校园消火栓箱的玻璃箱门易碎,应当在其前放张隔离桌。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对图片的理解,对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做法加以评析。

2017年11月9日“消防日”,某校展开消防灭火演练,七年级甲同学拿起灭火器面对风向,距火源5米开外,对准火焰顶部喷射,未能灭火;乙同学迅速打开消火栓灭火成功,快速收起消防水带恢复原状态。在最后演练点评中,这两位同学都受到批评。

(4)该图片设计者是如何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答案】(1)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B

(3)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①图文结合;②分步骤介绍;③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地准确把握把画面的信息全部介绍出来,组织答题时要做到抓住内容要点。两幅示意图分别是“灭火器使用图解”,4个步骤;“消火栓使用图解”,6个步骤和3个注意事项。据此归纳为: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使用灭火器时,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不能单手操作,此项错误;B、说法正确;C、消火栓在非火灾时不能使用,更不能洗地、洗车等,C 项错误;D、消火栓前面两米不许堆放任何物品,“放张隔离桌”的说法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评价做法。仔细读图,明白图表显示的各个信息,理解准确把握灭火器、消火栓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评价做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的设计思路。设计者运用图片,宣传消防器材使用和保存方法,目的是是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明白操作规范正确使用。为了达到这个设计目的,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分步骤介绍,详细列举,通俗明白;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有使用步骤的图解,也有保存的注意事项。

故答案为:(1)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B

(3)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4)①图文结合;②分步骤介绍;③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考生答题时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把握图画的本质一要扣题旨,二要找规律,三要简洁表达。要点: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把握各个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和相关常识进行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消防器材使用和保存

的安全要求。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评价做法。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灭火器使用图解”第4个步骤的规范要求,指出甲同学操作的错误。根据“消火栓注意事项”第3条,指出乙同学的错误。(4)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的设计思路。答题时应注意,从图文结合;分步骤介绍;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几个方面分析。

7.综合性学习

青春不息,学习不止;捧起书本,沐浴书香。你所在班级要开展“青春作伴好读书”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下图是李明同学为本次活动画的一幅关于“读书”的宣传画,根据画面内容说说多读书有哪些好处。

(2)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名人读书的材料。请写出对下面三则材料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明末大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书稿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焚,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

材料二: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复习,他称之为“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材料三: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探究结果:________

(3)调动你的诗词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与读书有关的诗句,并为这次读书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①诗句:________

②标语:________

【答案】(1)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塑造气质,陶冶情操等。(任意两点即可)

(2)都介绍的是名人的读书方法,都强调对一本书要反复读、多读、精读、熟读。(任意两点即可)

(3)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允许有错别字);示例: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读书,让生活更和谐。/读书使青春展翅,知识让生命飞翔。/知识改变命运,智慧书写人生。)(要求流畅、有文采,切合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画信息的提取能力。观察图画,图在有两个人,其中一个站在大大的书本上,慨叹“看得真远”,他远比立于平地的人高,且神情快乐自信。由此可见,读书可开阔眼界,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高度,可以增强自信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探究结论的能力。作答时,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即可作答。三则材料“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书稿烧掉”“不断地重温复习”“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都介绍的是名人的读书方法,都强调对一本书要反复读(多读、精读、熟读)。意思对即可。

(3)①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与读书有关的诗句即可。注意不要有错别字。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②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做到: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亲切感人;采用有鼓动性的陈述句或感叹句;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内容上既要紧扣主题,又要能营造气氛,调动大家的参与性。要求:内容紧扣诵读名家进校园的活动,句式对称,有感召力。示例:好书共读,快乐同享;让花香伴随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

故答案为: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塑造气质,陶冶情操等。

⑵都介绍的是名人的读书方法,都强调对一本书要反复读、多读、精读、熟读。(任意两点即可)

⑶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允许有错别字)示例: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读书,让生活更和谐。/读书使青春展翅,知识让生命飞翔。/知识改变命运,智慧书写人生。)(要求流畅、有文采,切合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画信息的提取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图画,提取图画中的要素、文字,注意对信息的提取和总结。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熟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平时对诗句的积累和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要结合要求,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紧扣题干的要求,紧扣主题,注意语言的正确运用。

8.今年是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市攻坚年。为此,某校701班开展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摘自该班级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你来帮助解决。(A)做文明人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B)通过“文明伴我行”这项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积极主动投身到文明创建中来,提升我们的文明素养。“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C)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措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我们的实际行动诠释“文明”,共同创建平安、和谐而美丽的校园。

①(A)句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B)句缺少主语,应删去“________”或“________”。

③(C)句语序不当,应改为“________”。

(2)为了营造氛围,倡导文明,请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

(3)学校印发《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承诺书》,让你带回家递给家长阅读,并在“承诺人”一栏签字。而你的家长连一眼都没看,就签了名。此时的你该如何得体地与你的家长沟通?

【答案】(1)继承;传承;通过;让;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优化措施(2)示例一:创建文明校园,树立美好形象示例二:爱心是明媚的阳光,文明是和煦的春风

(3)示例:爸爸,为了兑现您的承诺,得熟知禁限放烟花爆竹的有关规定呀。请您抽点时间认真阅读一遍,好吗?

【解析】【分析】(1)①A句“做文明人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用词不当,应将“继承”改为“传承”。②B句“”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③C句“优化措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优化措施”。

(2)围绕“文明伴我行”的主题,可拟为: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3)这里针对语境需得体地让爸爸读完《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承诺书》。可用礼貌、诚恳的语气请求爸爸抽时间认真阅读一遍。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① 继承;② 传承;③ 通过;④ 让;⑤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优化措施

⑵示例一:创建文明校园,树立美好形象示例二:爱心是明媚的阳光,文明是和煦的春风

⑶示例:爸爸,为了兑现您的承诺,得熟知禁限放烟花爆竹的有关规定呀。请您抽点时间认真阅读一遍,好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⑵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⑶此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要符合语体要求,要有称呼,语气委婉。

9.综合性学习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3)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友,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例:交友之道,贵在真诚。

(2)示例:活动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二: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

(3)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网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年龄限制,可以广交四海和全世界的朋友。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边朋友交流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宣传语。要求:符合主题;朗朗上口;简短凝练。示范:交友之道,贵在志同道合。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明确要求:两种;符合“交友之道”主题。示范。活动一:举办“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故事交流会;活动二:举办“交友之道之我见”主题演讲比赛。(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思路: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示范:我认为网络交友要有度,网络交友给了人们更广泛的空间,跨越了更广的的距离,让人们能更便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朋友,这是好事。但是网络的这种距离也带来许多隐患,欺骗等应运而生,带来的伤害也不胜枚举。因此,我认为网络交友要慎重,要有度,要严谨,不能轻信盲从,要冷静思考,谨慎抉择。

故答案为:⑴例:交友之道,贵在真诚;

⑵示例:活动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二: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

⑶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网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年龄限制,可以广交四海和全世界的朋友。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边朋友交流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点评】⑴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设计活动过程,一定要围绕主题设计,同时兼顾各项活动过程的层次性,同时注意名称设计与其它活动名称结构相近,如:诵读、评论(动词)+风流人物+某方面特性,体现一种形式美;

⑶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10.适逢祖国70周年华诞,我校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升旗仪式向祖国致敬。以下是小文同学的活动记录单,请你帮助他一起完成任务。

主持稿(节选)

同学们,此时此刻,huā tuán jǐn cù ①的绿茵场上,全体师生精神抖擞,向着国旗唱出我们的赞歌。当宛若雷霆的70响礼炮划破静谧②的长空时,高亢liáo liàng ③的《义勇军进行曲》骤然打开了时间的闸门。70年强国征程波澜壮阔,70年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我们手中诞生,民族复兴的梦想正由我们去努力实现。

诗文朗诵(节选)

A:爱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们常以诗词文的形式歌咏祖国,抒发慨叹,渴望和平……

B:《观沧海》中,曹操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①”赞美祖国壮美河山,抒发远大抱负;《江南逢李龟年》中,杜甫借“②,落花时节又逢君”慨叹国家时局动荡,繁华落幕;《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岑参借“③,④”同情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渴望和平;《论语》中,孔子借“⑤,⑥”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坚定志向,矢志不渝。

C:爱国,还可广交贤士,沟通世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⑧。”

结束语(节选)

盛世年华,繁荣昌盛。回首七十年,伟大的祖国翻天覆地地发生了变化。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会矢志不渝,爱你如一。人生道路上做个努力奔跑,坚定前行的追梦人。

(1)任务一:【补全主持稿】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2)任务二:【参与诗文朗诵】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古诗文。

(3)任务三:【修改结束语】划线句表达错误,请改正。

【答案】(1)花团锦簇;mì;嘹亮

(2)若出其中;正是江南好风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锦”不要写成“棉”“绵”等字,“嘹”不要写成“潦”“瞭”等字,“谧”不要读作“bì”。

(2)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默写,注意“遥、傍、善”的书写。

(3)语序颠倒,应改为: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答案为:⑴花团锦簇;mì;嘹亮

⑵若出其中;正是江南好风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⑵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

要出现错别字。

⑶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1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晨曦微露,溪水潺潺,芳草,茵茵林间与田野晨雾缭绕,呈现一片静mì①与安详。徘徊在山林间,mù yù ②在晨光里,我的心顷刻间被感染得纯净无瑕,思绪缓缓地流向远方。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mì________② mù yù________

(2)加下划线字“茵”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yīn

B. yìn

【答案】(1)谧;沐浴

(2)A

【解析】【分析】(1)根据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谧”容易写错。

(2)根据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谧;沐浴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

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ān bó),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ān shì)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相对东落坡村而言的。马致远故居已被文物部门确定,修复后将会定期对外开放。

(1)对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静谧(mì)元曲(qū)确凿(záo)

B.静谧(mì)元曲(qǔ)确凿(záo)

C.静谧(bì)元曲(qū)确凿(zuó)

D.静谧(bì)元曲(qǔ)确凿(zuó)

(2)请根据划线句推断(甲)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山岛竦峙

B.绿水行舟

C.小桥流水

D.晴空一鹤

(3)阅读白朴的小令,判断下列诗句与其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根据文中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词语写在答题纸上的田字格里。

(5)下列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B.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C.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

D.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答案】(1)B

(2)C

(3)B

(4)渊博;安适

(5)D

【解析】【分析】(1)静谧,读音为jìng mì,意思是安静。曲:多音字,读qū时,表示

弯曲,与“直”相对。还表姓氏。其他都读三声。“元曲”应读三声。确凿,拼音què záo,指真实、确定,不容怀疑。故选B。

(2)结合第一段内容“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内容分析,此处应选C。

(3)A.由“客舍青青柳色新”可知是春天。B.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C.由“雪纷纷”可知是冬天。D.“映日荷花别样红”可知是夏天。白朴的《天净沙·秋》写的是秋季,故B与其描述的季节相同。故选B。

(4)要求用正楷字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学识渊博(xué shí yuān bó)是指人的学识广而深,往往也称其为博学多才的人。安适(ān shì ):是指安逸舒服,宁静舒适。(5)D.有误,正确为: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故选D。

故答案为:⑴ B;⑵ C;⑶ B;

⑷渊博;安适

⑸ D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⑵本题考查古诗积累。因为是马致远故居,所以甲处填写的应是其所写作品中的一句。

⑶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根据这首小令的题目可知,其所写为秋季。

⑷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看似简单,实则还是需要用心,准确、规范地用楷体书写。

⑸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jì。如果说梦想是天边的星晨,永恒地照亮匆匆的人生,那么,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真实地记录着行走的足迹。人,既不能生活在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nì于喧嚣纷扰的现实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一边种植梦想,,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希jì(________)沉nì(________)喧嚣(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是________。“采撷”的意思是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答案】(1)冀;溺;xiāo

(2)“星晨”;“星辰”

(3)开花;采摘。

(4)一边耕耘现实

【解析】【分析】(1)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希冀”:希望。“沉溺”:陷入不良境地,难以自拔。注意据义定形。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叫嚣,喧嚷。读“xuān xiāo”,注意据义定音。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如“星辰”:泛指天上的星星,星的总称。“辰”不要写成“早晨”的“晨”。注意据义定形。

(3)本题为结合语句理解词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如本句中“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是开花。根据上文“种植”的意思推断,可确定“采撷”为“采摘”之意。

(4)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一边种植梦想”。句式结构为“一边……”。内容应是“种植梦想”的继续,即“耕耘现实”。与例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⑴冀;溺;xiāo;

⑵“星晨”;“星辰”;

⑶开花;采摘;

⑷一边耕耘现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掌握。作答此类题目,如果确定自己会读或会写,直接作答即可。如果不确定,就要借助工具书,切不可随意根据感觉作答;

⑵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⑶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词义的能力,结合语境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14.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策划】这次班会的活动之一是知识竞赛,请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活动内容:知识竞赛。

基本思路:________。

(2)【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上,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园内仿佛可以听到油蛉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翻开断砖,与蜈蚣、斑蝥逗玩,又偷偷地去拔墙角的何乌首;________……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3)【名著撷英】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温情理性率真批判

【B】阅读《朝花夕拾》,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

(2)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如痴如醉地听美女蛇的故事

(3)【A】示例一:选词:温情;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选词:批判;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B】①琐记;②藤野先生;③仙台;④弃医从文。

【解析】【分析】(1)基本思路就是活动的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再做什么。这些流程的顺序不能颠倒。既然是知识竞赛,首先得有试题,因此组织者要先设计竞赛题,然后是活动,即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要进行活动总结,给优胜者颁奖。(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内容有:描写百草园好看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听长妈妈吗讲美女蛇的故事,冬季捕鸟。这是内容方面,另外也要注意语句的形式,语言要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如: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如痴如醉地听美女蛇的故事。

(3)根据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积累及理解答题,如选【A】则要从这本名著中选取或温情或理性或率真或批判的内容答题。如选【B】则根据对《琐记》和《藤野先生》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⑵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如痴如醉地听美女蛇的故事

⑶【A】示例一:选词:温情;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示例二:选词:批判;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B】①琐记;②藤野先生;③仙台;④弃医从文。

【点评】⑴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流程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性。

⑵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内容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⑶本题考查对《琐记》《藤野先生》内容的积累能力,这类的题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如果

平时不注意积累答题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因此阅读名著必须积累内容,这是答题的基础。

15.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1)【走进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舍生忘死,以笔为器,唤醒、激励着国人为自由、民主而战。

童年时光。回到鲁迅先生生命的原点,追寻他成长中的足迹,就一定要重读先生的《朝花夕拾》。请你从此作品中任意选择一篇文章,仿照示例,向大家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主要回忆了他在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2)三位老师。有人说,鲁迅这一生的写作,是结束在对老师的追怀上的。在他的作品当中,共提到过三位老师,请从下面人物中选出不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一项是()

A.藤野严九郎

B.寿镜吾先生

C.闰土

D.章太炎先生

(3)人物名言。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请你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感悟。(不少于50字)

①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

②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③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答案】(1)题目《范爱农》。

主要内容: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C

(3)我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感悟:成功是通过不懈的奋斗得来的,把别人在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比别人更抓紧时间更勤奋所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并不是天生比别人更聪明,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努力而已。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奋斗出来的。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如:题目《范爱农》。主要内容: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C项中的“闰土”不是鲁迅先生的老师。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因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书名上加上个“运”字,大概是运气的意思。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寄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3)要选择你最熟悉、印象最深、体会对多、最有话说的一则名言,然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谈感悟。如:我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感悟:成功是通过不懈的奋斗得来的,把别人在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比别人更抓紧时间更勤奋所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并不是天生比别人更聪明,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努力而已。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奋斗出来的。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故答案为:⑴题目《范爱农》。主要内容: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⑵C

⑶我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感悟:成功是通过不懈的奋斗得来的,把别人在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比别人更抓紧时间更勤奋所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并不是天生比别人更聪明,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努力而已。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奋斗出来的。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基本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要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理解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言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选择时注意选择最熟悉、印象最深、体会对多、最有话说的一则名言,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谈感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