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

亭送别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1 / 4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2 / 4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知识链接 1.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旅途中的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或抒写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咏史怀古 形式标志: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3.山水田园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山水田园诗意境、风格常用术语: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4.边塞战争 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为主题,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出现以下字眼常常是边塞战争诗歌: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 边塞诗歌风格常用术语:雄浑、恢弘、雄伟、浩瀚、雄伟、辽阔、壮美雄奇、苍劲、高远、悲壮、豪迈。 5.咏物诗 常与言志连在一起,描写一个事物,通过对此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一、忧国忧民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怎样分析诗中的思想情感(全)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怎样分析诗中的思想情感 一 情感单一型 这类题目,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对单一的。赏析的范围,可以是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诗中的部分诗句。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 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锦囊之一 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 注释是一种提示,或者说是一种暗示,是命题者降低命题难度的一种方法。利用好试题注释提供的信息,是一种解题技巧。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就表达的旨意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典言志,一种则是借典翻新。 借典言志 “借典言志”,就是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这类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分析诗人的用典技巧,以及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面的例子,要求分析诗中化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的情感,乍看有一定的难度,细看却不难发现解题的奥秘。这里的秘诀便是“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考题附注说,“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两句,是借《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任公子设喻。任公子无须垂钓,是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个比喻是说天下归一,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诗的前八句,是由眼前景物引出的历史回顾:长江绵延曲折,奔流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曾泛滥于

中国,波涛汹涌迅疾。自六代帝王(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南京,史称南朝六朝)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唐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已是垂衣拱手而治。因而,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可以罢竿了。读懂全诗,再重点揣摩已作注的典故,便不难理解结尾二句流露出的感情:一是对大唐君王的歌颂,一是以“任公子”自况,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9.作者以水中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借典翻新 “借典翻新”也就是借用典故,翻出新意,而且往往是反其意而用之。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 鹊桥仙 宋?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注】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古诗词思想感情

古诗词思想感情 (郝军:整理) 1.回乡偶书:表达诗人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百感交集的思想感情。 2.夜雨寄北:表达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想象、反衬)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离别赴任的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以及对友情的豁达态度。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7.江南春:通过对江南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登飞来峰: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借景抒怀,富有哲理) 9.望岳:描绘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0.观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借景抒怀、想象) 11.饮酒: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闲适心情,反映了作者厌恶官场、陶醉自然、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情、景、理相结合)12.次北固山下:抒写了作者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的乡思。(小中见大、哲理)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的景象的敏感和喜爱之情。(比喻、对比) 14.雁门太守行: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美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15.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羁旅之思)。(景物渲染、烘托,铺垫) 16.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不得想见的神话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遇挫折而痛苦忧伤的感情。 17.渡荆门送别:描绘长江壮阔、奇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远别壮游、心胸开阔的激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想象、比喻、拟人) 18.春望: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了离愁。表现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以景衬情)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惆怅之情。(想象奇丽,以雪景衬送别) 20.西江月:描绘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优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以动衬静)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写自己茅屋被破的痛苦,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 22.过故有庄:写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意,也流露了诗人对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23.游山西村: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习俗,描绘了优美的乡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景中寓含哲理) 24.漁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描写了边地的荒凉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大功未建、归乡无计的凄怆情怀。(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2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写了暮春时节兰溪雨后的景象,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26.观刈麦:通过目睹夏日收割的劳动景象,听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疾苦和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心理描写) 27.赤壁:通过一支断戟抒发奇想,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生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或表达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观点) 28.过零丁洋:概括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的民族气节。 29.己亥杂诗:诗人以落红自喻,展现了诗人不甘沉沦,不忘国事,要继续为国家为民族效力的奉献精神,也含蓄地表达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之情。 30.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后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深刻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31.采薇:写一个久经征战的士卒在归乡途中的感受。表现了归途的艰辛、士卒的思乡之情和悲苦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2.十五从军征:写一个久经征战归乡的老翁所见所为所感,表现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写实手法) 33.送别: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杨柳,抒写了离愁别绪。(另一种理解:讽刺隋朝统治者) 34.清平乐?村居: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农村淳朴、清新、恬淡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3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愤恨之情。(借物咏怀、于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中寓抨击之意) 36.长歌行:借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鼓励人们珍惜光阴、奋发努力、趁少年有所作为。(触景生情、由情入理、富有哲理) 3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委婉地表达了渴望有人引荐,得以入仕,一展才华的急切心情。(写景大气磅礴,表意委婉含蓄) 38.山居秋暝:描写山中月夜优美的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情感)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情感) 一、“思想情感”题的命题形式 1、表达情感类: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心情,思想感情,观点)?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③结合全诗,简述“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这首诗寄寓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表达心情类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心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过程?3、表达志趣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答题模式 设题要点:思想情感题一般要求概括加分析。答题模式: ①概括: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情感词。

②分析: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词句、重要意象、诗歌层次等分析出情感的依据 和来由。 常见情感术语: 寂寞、孤独、惆怅、苦闷、愁苦(忧愁)、悲伤(伤感、感伤)、忧郁、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 闲适、欢乐、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 例1、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

的地方。译文: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听说你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你的家。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问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此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注释,同时抓住体现此人情感的关键此举:“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此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 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此人的那种对宦海沉浮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

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情感态度

诗歌情感态度 【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天津卷 【母题原题】 1.【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 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历年来都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中之重,其考查角度包括: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诗歌的情感是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首先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答题时注意表述方式,首先答出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解释。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端州郡斋壁①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学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十三) 命题人:马丽审题人:林素梅命制时间:2014. .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考纲解读】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指:①理解全诗的主旨。看全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阐述了什么哲理,或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有什么总结性的句子。②评价诗歌的意义。可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或指出该诗的时代局限,或就前人对该诗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高考预测】 综观2012年各地古涛鉴赏题目,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绝大多数是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些题目有的是考查对整篇作品的理解,如福建卷:“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的则是考查对某一句或某一部分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江苏卷:“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极少数的题目是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的,如江西卷:“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3.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多数题目要求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如上面提到的福建卷、江西卷等。 4.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常常与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结合起来。 【高考真题回放】 一、(2012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二、(201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三、(2012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四、(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考点21表达技巧 5颗星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颗星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考情分析 1.解读《考纲》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诗词的鉴赏做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2.考点分析

三、知识链接 1.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或者抒写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咏史怀古 形式标志: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3.山水田园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有的诗歌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作者: ————————————————————————————————日期: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考情分析 1.解读《考纲》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诗词的鉴赏做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2.考点分析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 2013 全国Ⅰ卷《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宋·词写景抒情 诗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全国Ⅱ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朱熹宋·律诗 托物言志 诗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全国Ⅰ卷《阮郎归(春风吹雨)》爱情闺怨诗

2014 (无名氏) 宋·词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宿 渔家》郭震 唐·绝句 宋·绝句 羁旅思乡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5 全国Ⅰ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唐·律诗 边塞征战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残春旅舍》 韩偓 唐·律诗 写景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6 全国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唐·古诗 写景抒怀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鉴赏语言、形象 全国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唐·古诗 状物赠友诗 全国Ⅲ卷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律诗 言志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即事抒怀评价情感;鉴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新 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 诗的思想感情新人教版 一、类题精练 1.(xx·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或“对官场、世俗的厌恶,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现实的不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悲伤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6、边塞征战的壮烈,穷兵黩武的惨状,山河沦丧的痛苦【边塞诗】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1、伤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世事多变,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2、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3、对大自然的喜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恶尘世的高洁,归隐山林的快乐;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山水田园诗】 4、对英雄人物的追慕,缅怀之情。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情怀,对当今统治者的告诫。【怀古诗】 5、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贬谪诗】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学案33

学案33 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 ——局部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学案目标 1.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 2.掌握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的基本方法。 3.掌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抒情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本质的特性。要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 一、直接抒情 1.知识梳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不足以表达强烈感受的时候,常用这种方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情,宛如洪钟巨响,突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温柔敦厚,内敛含蓄,少有热情奔放,袒露胸襟。但不代表每首诗都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诗的尾联,词的下片,往往就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地方。抓住了直抒胸臆的句子,就抓住了诗歌之核心。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字统摄全诗,“独”字承上启下。“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间接抒情 (一)借景抒情 1.知识梳理 借景抒情,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把握思想感情,就要分析景物特点。 2.演练体悟

古诗的思想感情

1.《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5、《望岳》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6、《春望》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7、《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 9、《使至塞上》王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10、《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doc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高三语文组 2013.3.25 【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古人云:诗言志。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示例】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步骤三)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