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

董尚胜

一、茶的历史(起源、茶名

茶字茶的发音、发展、对外传播)

●茶起源于何地?

●茶字是如何演变的?汉字

中指代茶的汉字有哪些?

对茶的称呼发音在各地有何不同?

●茶业、茶文化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传播的路线是如何的?

●茶叶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

国的?各国的饮茶习俗有哪些不同?

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的原产地1.茶树是从山茶科山茶属里分化而来的。

茶是被子植物,而地球上高等被子植物的起源,是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时期。茶的起源最早或许也可追溯到这一时期,但它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从何种植物演化而成,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考证。现在只能根据植物进化的“进化论”和“一元论”观点,从形态结构上来推论它是从山茶科山茶属里分化而来的。云南是山茶的故乡,因此茶很有可能是在云南一带分化而成的。

2.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川一带的密林之中。

这一地带气候温暖潮湿,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所。但当地球进入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时,由于全球气候骤冷,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部分亚热带植物被冻死。而我国的西南一带受冰川时期的影响较小,所以部分茶树得以存活下来是可以理解的。如今在我国的云、贵、川一带已发现了为数众多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有800~1700年不等,其中有纯粹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人有从纯粹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的野生大茶树,如云南南糯山大茶树、巴达大茶树等,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进行佐证。

3.中国从发现和利用茶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人工栽培茶树,也有约3000年历史。

我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从而发现茶、并开创利用茶之先河的传说。据说神农即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由此推测,我国开始发现并利用茶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也有人认为神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医药等方面集体智慧的化身,而且神农时代应该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代,那么我国开始发现并利用茶的历史应当在5000年以上,甚至有10000年左右。至于人工栽培茶树,我国是最早有史料直接记载的。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中提到,早在周武王时期,

我国南方的巴蜀地区,就已是“园有香茗”了,可见我国人工栽培茶树已有约3000年历史。而世界其它各国栽培茶树,均远远落后于我国,而且其栽培历史,均或直接或简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

因此,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1707 ~1778,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意即原产于中国的茶树。

异议乍起:

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军人勃鲁氏(R. Bruce)少校,在东北印度和缅甸交界处的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山区,发现了一株高43英尺(约13米)、径围3英尺(不到1米)的大茶树,便以大茶树的有无为唯一依据,盲断印度是茶的原产地。此后,又有人以中国未曾有发现野生大茶树的报告为由,否定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并加以大肆宣扬。

异议之一:原产于印度。1824年英国人勃鲁氏(R. Bruce)提出。

异议之二: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二元论)。1919年荷兰人科恩司徒(Cohen Stuart)提出。认为大叶种原产于中国西藏之东、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等地;而小叶种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

异议之三:原产于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多元论)。193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ian Wkers)提出。认为气候、土壤、雨量都极适合于茶树生长繁育的泰国北部、缅甸东部、越南、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等地都是原产地,形成一个原产地中心。

异议之四: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

高地(无名高地论)。1974年英国人艾登(T. Eden)

提出。认为茶起源于伊洛瓦底江上游某一呈扇面形分

布的中心地带,即缅甸的江心坡或更北的中国云南、

西藏境内。

论证1.判断原产地问题,不能以有无野生大茶树作为唯

一依据。何况中国有众多野生大茶树。

《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宋《东溪试茶录》:“……有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茶厚而圆”;

《太平寰宇记》:“泸州(今四川南部)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攀登采茶”;

清《尔雅注疏》:“今茶树高数丈,小乃数尺”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10个省区的198处发现有野

生大茶树,从世界上现已报告的有关野生大茶树的地域分布来看,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论证2.茶树在冰川时期以前,已从山茶属中分化出来。

当时喜马拉雅山还沉于海底,所以印度北部不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

云南西部受冰川影响较小,在原始森林中已发现不少野生大茶树。而云南又是山茶的故乡,因此茶树原产于云南的可能性最大。

论证3.中国位于劳亚古北大陆,印度位于冈瓦纳古南大

陆。

约在2亿多万年以前,因地球板块漂移关系,造成地质分裂,形成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两大陆之间为地中海。劳亚古北大陆为热带植物区系,冈瓦纳古南大陆为寒带植物区系,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均在劳亚古北大陆。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说:“世界上植物的起源应在北纬20°到40°之间”。所以,印度是茶的原产地、中国印度均是茶的原产地等说法显然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论证4.各类茶树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5对(2N=30),体内生化成分尽管含量上有差异,但种

类上几乎是一致的。

如果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那么是很难达到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的。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和形态学角度,对自中国东南部的台湾、海南茶区起,直至缅甸、泰国、印度的主要茶区的茶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认为:

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

大茶树的分布及变异、

古地质变化、

茶字及其发音、

茶的对外传播五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大娄山脉为中心的地域。

为什么茶树的形态、习性等会有很大的差异?

原始的茶树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被风土驯化产生了变异。

茶树从原产地出发,向西南传到印度、缅甸、泰国等南亚和印度支那诸国,那里气候温暖潮湿,所以仍保持着大叶种的特征和特性,在分类上大叶种可分为云南变种、阿萨姆变种、伊洛瓦底变种、掸部变种等;

向东沿长江传至我国华中、华东地区,由于气候逐渐寒冷,茶树演变成小乔木或灌木型的中、小叶种,分类上称为中国变种。

二、茶名茶字

茶名:

茶、荼、苦荼、槚、木荼、苦木荼、椵、葭、葭萌、荈、蔎、诧、詑、茗、选游、游冬、皋芦、瓜芦、过罗、物罗、艼、苦艼、艹登、苦艹登、茗菜、苦茶、蜡(或腊)、巴饨等。

皋芦(瓜芦、过罗、物罗、果罗、苦艼、苦艹登)是茶吗?

皋芦树高叶大,与茶叶相似,而滋味较为苦涩。多数资料认为,皋芦是茶树的一个大叶变种。据王威廉研究考证,皋芦之音源于槚的古音gu,即先由苦荼之音演变成槚之音,再由槚之音演变成皋芦之音。

沈怀远《南越志》:“龙川县有皋芦,名瓜芦,叶似茗,土人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唐虞世南《北堂书抄》引裴渊的《南海记》说:“酉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臆乘》:“茗,苦涩之为果罗”。

清吴正芳《岭南杂记》:“皋芦,非茶也”。

《辞源》:“皋芦,木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皋芦是茶!”

——王威廉:古时所称皋芦,即当今的苦茶类,是茶树的一个变种。

——桥本实(日本)、童启庆:皋芦种与宋代的柑叶茶、现在的佛手种,同属茶树的一个变种。

“皋芦非茶!”

——曾庆明的考查结果认为,皋芦又名苦艼茶,而苦艼茶之一的青城苦艼茶不属茶类,属于木樨科女贞的叶子。——苦丁茶,学名:llex latifolia Thunb. 中文名:大叶冬青,冬青科植物,性大寒,味苦、甘。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

茶字:

1.荼: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中的荼字指代

有多种,有的指茶,有的非茶.

秦之前,茶无统一名字,汉时始借用荼字。其原因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称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南方言为“葭”。用荼字来指茶,即引之于蜀地方言。这是因为在汉代,四川已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因而蜀音具有明显的主导性。

用荼字指茶,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常有所见。

三国时就有把荼念成cha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字,据颜师古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

2.茶:从荼字演化为茶字,是在中唐时期。

人称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妄去一笔而成茶字,从而确定了茶字的形、音、义,其实不确切。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注中说:“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荼,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即茶字最早出现于《开元文字音义》。该书为唐玄宗撰,成书于735年,现已失传。

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再次肯定,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

到九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此有顾炎武的《唐韵正》:“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茶字,最早可见于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中收录了汉代的官印私章。其中的荼字中,有少数已有简化为茶字的明显迹象。但虽为茶字,实质为荼。

3.槚(音jia、ja、guo、gu):

槚字代表茶,最早出现于郭璞的《尔雅·注》中,以后在陆羽《茶经》一之源、五之煮中均有记载,此外就很少见到。槚在上古时代念成gu,即从贾(gu)音。由苦荼两字合音而成。其本义指高大树木,即乔木型茶树。所以《尔雅·注》释木中指出:“槚,苦荼”。4.诧(音cha、zha、duo、du)

诧是一个古茶字,它比荼字可能还要原始,是

茶的古正字。《尚书·顾命》篇中有“王三宿、三祭、

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祭、三诧”的,

表明周成王强调在祭祀中提倡以茶代酒。

诧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荈,是指采

下的茶叶,而非指茶树。这与《凡将篇》中对荈荼的

指谓是一致的。此外,与诧相近的陀字,亦指茶。5.荈(音chuan、tuan)

荈,古老的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初生曰茶,既长曰荈”。

荈字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中“荈荼”一词,当时指作药用的茶叶。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与荼、茗等字并用。隋唐以后,荈字少用,并逐渐被茗字所替代。

三国《吴志·韦曜传》:“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当酒”。

晋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沥”的描写。

晋《孙楚歌》中还记载“姜、桂、荼荈出巴蜀”等等。

6.茗(音ming、maing)

茗字与荼、槚、荈等字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它出现得比荼、槚、荈迟,而比茶早。秦汉时蜀人有称茶为葭萌的,其中的萌字可能就是茗字的由来。汉代以后用得较多。尤其自唐以后,在诗词、书画中最为多见。

现在茗已成为茶的别名,且更有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茗的原意,古代释义不尽相同。主要的说法有三种:其一指茶芽。《说文解字》:“茗,茶芽也”。

其二指老茶。《茶经》:“晚采为茗”。

其三指介于茶芽与荈之间的茶叶。如《魏王花木志》:“其老叶谓之荈,细叶谓之茗”。

7.蔎(音se、she、si)

《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杨执戟也称“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说:“按蔎、

诧即茶也,荼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蔎指的是茶.

但古书上用蔎代表茶颇为少见。蔎本意指香草,用蔎指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茶有芳香,故用蔎形容之;另一种可能性是我国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称茶为she 或se,译成汉文时用蔎字代之。

茶的发音:

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我国各地、各民族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有很大区别。

长江流域:cha、cha ye、chai、zhou、zha等;

广东、华北:cha;

福州:ta,莆田:tu,福建、广东、台湾乌龙茶区:te、ti、tay;

云南的土音叫ming,云南傣族、湘西苗族、彝族:la;贵州侗族:si或syi,贵州南部苗族:chu ta,苗族还有发jia、ji、jihu音的,布衣族:chuan;藏族:jia;

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瑶、畲、彝族):se或she,等。

海外对茶的称呼:

直接或简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茶叶从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各国,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ti音。如英国、美国为tea,

法国为the,荷兰为thee,德国为tee,西班牙、

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捷克为te,拉脱维

亚为teja,南印度为tey,斯里兰卡为they,马

来语为teh,世界语为teo,拉丁文为thea。

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其发音近似于我国广东、华北的cha音。如日本为cha,蒙古

为chai,俄罗斯为chai,北印度为cha,阿拉伯

为chay,土耳其为chah,伊朗为chay,波兰为

chai,葡萄牙为cha,希腊为tsai,保加利亚为

chi,阿尔巴尼亚为chi,波斯语为cha,越南为

tsa,朝鲜为sa。

三、茶业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巴蜀为茶业中心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公元前200年以前,我国历史上从原

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时期,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已从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传说,发展到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生产和利用局限于巴蜀地区,但已有茶作贡品的记载。

疑问1:神农是如何发现茶的?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时代在公元前2737年以前,属中国历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多数内容是后人根据传说补记的。

神农是谁,不明确。(炎帝、某人、集体智慧)

茶在这一时期被当作药用而发现,也只能当作是传说而已。(中医专家:医食同源,先食后医。游修龄:男神?)疑问2:《诗经》中的荼指茶吗?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

邓乃明:《诗经》成书的时代,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北方,《诗》中所载传说、故事、神话等大多源于北方,《诗》是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描述,而茶是南方木本植物,茶树发源地在当时尚未开化,因此《诗》中的荼字不可能指茶。

庄晚芳、陈椽等人:《诗》中荼字一词多义,有的指茶。北方不产茶,但茶也可能作为贡品或商品传入北方。如《晏子春秋》中已有齐相晏婴食茶的记载(有疑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述周武王时茶已作贡品了。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纳贡之”,且追述当地“园有芳蒻、香茗”,表明在西周初期,巴蜀一带已开始种茶纳贡。

《华阳国志》分卷记载了当时产茶的州、郡、县。《巴志》说涪陵郡(彭北)“惟出荼、丹漆”;《蜀志》说仿县(彭县、绵竹)“山出好荼”;说南安(乐山)、武阳(彭山)“皆出名荼”;《南中志》说平夷县“山出荼蜜”等。《华阳国志·蜀志》:“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

第二阶段:茶业东移的阶段

这一阶段在公元前227年到公元589年,即历史上从秦汉——南北朝的时期。

这一阶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我国茶业也有了

增进。栽培区域逐渐扩大,茶业开始东移,茶叶已成为商品向全国各地传播,并作为食料、药料、饮料及贡品、祭品等被广泛利用,饮茶之风在南方已成时尚。这大大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秦统一全国后,巴蜀一带,尤其是成都,很快成了殷富之地。这一良好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成都成为中国早期茶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并且影响了以后中国茶叶传播的路线和速度。从秦汉到两晋,巴蜀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地区。中国其它地区的茶业,是在秦人取蜀之后才逐渐开始的,正如清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汉代,茶叶贸易已初具规模,成都一带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茶叶消费中心和集散中心,晋张载《登成都楼》描写当时的成都是“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可见其已有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成都以西的崇庆、大邑、邛崃、天全、名山、雅安、荥径等地已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区。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是能反映古代茶业的最早记载,其中有“武阳买茶,烹荼尽具”,反映了当时饮茶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富实人家饮茶还用专门的茶具。

西汉时,茶业已由巴蜀传到湖北、湖南。荼陵(今茶陵)县是西汉时设置的县分,《路史》、《衡州图经》载:“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荼茗也”;《荼陵图经》也称,荼陵系因陵谷产茶而得名。表明至迟在西汉,茶已传播到了今湖南、湖北一带。西汉时的甘露祖师吴理真,在蒙山顶上的上清峰种了七株茶树,因品质特别好而被人尊称为“仙茶”。

从东汉到三国,茶业又进一步从荆楚传播到了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并出现了有关制茶和茶的药理功能的记载。

东汉名医华佗在其《食论》中首次记载了茶的药理功能:“苦荼久食益意思”,表明三国时对茶的药理功能的认识,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国时魏人张揖在《广雅》中提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制茶的记载,也表明三国及以前,我国所制茶叶为团饼茶。

三国时,东吴是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当时东吴许多地方的都城附近开始种茶,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吴主孙皓是以茶代酒的首创者(《三国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密赐荈以当酒。” ),表明三国时茶与酒一样,都已成为宫廷饮料。同时也证明当时华中

地区已开始流行饮茶。

两晋时间不长,但随着国家的短暂统一,和政治、经济中心北移至洛阳,饮茶习俗传播到北方豪族,南方种茶的范围和规模也有了较大发展,长江中下游茶区逐渐发展起来。荆巴茶业已可相提并论。

杜育《荈赋》中描写:“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反映了晋时南方茶叶生产的繁荣景象。

《荆州土地记》中也记载:“浮陵茶最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可见,晋时长江中下游茶区的生产规模和茶叶品质,均不亚于巴蜀。

东晋时,有识之士以茶倡俭,士大夫之间以茶为礼,也推到了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

到南北朝时,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到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等省,主产区为:巴东、夷陵(今湖北宜昌)、安州(今湖北安陆)、武昌、西阳(今湖北黄冈)、武陵(今湖南常德)、荼陵(今湖南茶陵)、庐江(今安徽霍山)、晋陵(今江苏常州)、吴兴(今浙江长兴)、永嘉。产茶区域,已东及浙江的温州、宁波,北至江苏宜兴。

一些名山名寺也陆续开始种茶,如江西庐山,浙江天台山、径山,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黄山等地,都有名茶出产。

第三阶段:古代茶业兴盛阶段

这一阶段在公元581年到公元1386年,即历史上的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古代茶业的兴盛阶段。

茶从南方传到中原,再从中原传到边疆少数民族。消费层次扩展至庶民百姓。茶逐渐发展成为举国之饮。栽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贸易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福建一带。植茶、制茶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茶类生产开始由团饼茶向散茶转变。茶书茶著相继问世,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

隋朝历史不长,仅经历了两朝皇帝,但是却是茶从药用、局部消费、宫廷消费普及为社交饮料的转折点。

有史料记载:“文帝病脑,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人竟仿之”。因治好了皇帝的病而使茶名声大震,臣民们纷纷效仿,饮茶在北方也因此逐渐普及开来。

隋炀帝命修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以后茶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代茶业日益繁荣。中唐时期,是古代茶业的大发展时期。

《膳夫经手录》(856年)记录了唐朝茶业的发展过程:“茶,古不闻食之,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从,建中已后盛也”。

唐开元(713~741)年间,北方大兴禅教。坐禅要求夜间不食不睡,唯许饮茶。

唐肃宗下令禁酒,民间遂以茶代酒,因而北方饮茶逐渐风行起来。

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之中原,流于塞外”。

唐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带去了饮茶之风,茶传播到西藏,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促成了西藏喇嘛寺空前规模的茶的盛会。

西北少数民族在形成饮茶习俗后,还出现了与中原进行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

唐朝时茶叶主产地遍及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八大茶区的43个州郡,已基本构成现代茶叶产区的框架。产销重心已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江苏。各地植茶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生产已趋专业经营。在浙江湖州还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组织浙江长兴、江苏宜兴两地生产贡茶。生产的顾渚紫笋、阳羡茶颇为有名。

唐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卢仝诗赞阳羡茶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长兴、宜兴两地所产贡茶,不仅茶叶质量很好,生产规模也较大。单长兴一地采制贡茶,就要“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刘禹锡诗“何处人间是仙境,青山携妓采茶时”,正是对这种采茶盛况的描写。一些原不产茶的地方,也一跃成为重要的集散地。如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原不产茶,但到元和年间(806~820),已是赣北、皖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夜浮梁买茶去。”的描写,说明当时浮梁茶叶市场已颇有名气。

唐朝南方所产茶叶,大多沿大运河销往北方,扬州是主要中转站。

《封氏闻见记》中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唐朝时不仅茶叶贸易十分兴旺,而且各地所产茶叶往往有较固定的销售市场。如:

新安茶(今蜀茶),主销西南、华南、华中地区;

浮梁茶,主销关西、山东一带;

歙州、婺州茶,主销河南、河北一带。

唐代,我国茶始有字,茶始有书。

茶圣陆羽,一生专心研究茶事,因善于煮茶、品茶而名闻各地。于公元780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的问世,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传统茶学,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新唐书·隐逸传》说:“羽嗜茶,著茶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宋人梅尧臣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宋代茶业发展很快,栽培面积比唐朝时增加了2~3倍,同时出现了专业户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园园户多者岁出三五万斤,少者二万斤”。制茶技术更加精细,出现了专作贡茶的龙团凤饼(通称龙凤茶),和适于民间饮用的散茶、花茶。经营重心南移至闽南、岭南一带,如贡焙基地从唐朝时的顾渚移到了建安、建瓯。消费层次扩展至街头巷尾、庶民百姓,大街小巷流动茶摊随处可见,可谓是“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大众斗茶成为一种时尚。另一方面,宋初宋辽互市中,茶马交易是边贸的主要内容,饮茶遂在辽国普及,进一步增加了茶叶需求量,刺激了茶叶生产。因此,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唐时设顾渚贡焙,主要是因为当时气候温暖,宋时,气候转冷,顾渚茶萌芽推迟,清明前无法上贡,而建安茶萌芽早,品质也好。所以,宋朝“罢顾渚紫笋,改贡建安腊面茶”。

宋朝在建安建立北苑贡焙(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凤凰山)后,建安一带茶叶采制,精益求精。贡品名目繁多,标新立异。建茶名声越来越大,带动了周围的茶叶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以至于东南一带,成了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生产技术中心。

宋朝尚白茶,又创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由于社会各阶层对茶叶需求的分化,宋代茶类发生变革,呈现出以片茶(即团、饼茶)为主,散茶(包括蒸青和末茶)崛起的格局。片茶:制作精湛,但工艺繁琐,价格昂贵,煮饮费事,不适宜于普通老百姓饮用。

散茶:对片茶的加工工艺进行简化,出现了蒸青(蒸而不碎)、末茶(碎而不拍)。

宋代散茶主要产区:淮南、荆河、归州(今湖北秭归)和

江南一带。即使是唐朝的贡焙宜兴、长兴,也改制散茶了。

元代茶业,基本沿袭宋制,唯不重茶马交易,且团、饼茶进一步没落,散茶成为主产茶类。同时,对幼嫩芽叶制茶已有一定的认识。出现了芽茶,“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王祯农书》记载,当时的茶类有“茗茶”、“末茶”、“腊茶”三种。其中,茗茶即芽茶或叶茶,与现代的茶叶相似;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而成,与现代日本的末茶大致相同;腊茶即团、饼茶,当时已是“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了。

第四阶段:古代茶业走向衰落的阶段

这一阶段在公元1386年到公元1912年,为历史上的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从总体上来说是我国古代茶业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但仍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台湾茶区得到开发,栽培面积、生产量曾一度达到解放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古代茶叶生产技术和传统茶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叶茶、芽茶一跃成了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茶叶产品大量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各地,茶叶外贸机构得到了发展。但由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全国经济、文化的萎靡不振,我国的茶业,在痛苦和挣扎中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传统茶学发展到了最高峰。传统茶学始于陆羽《茶经》,经唐宋两朝的发展,到明朝中后期达到了高峰。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中国古代茶书共有98种,其中唐代的有7种,宋代的有25种,明代的有55种,清代的有11种。明末清初,是我国古代茶书的发行高峰,占古代茶书总数的一半以上。从茶书中的记载来看,明清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茶园择地、肥培管理、茶园间作、茶类制作等方面均已有了较系统、深入的见解。

制茶技术有较大发展。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命罢贡龙团凤饼,改制芽茶以进,推动了散茶(尤其是炒青)的发展。在芽茶的基础上,全国各地名茶也迅速发展起来。宋元时名茶为数甚少,仅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明以后,名茶种类迅速增加,《物事绀珠》中录有全国各地名茶97种,其中仅浙江就有20种。

在绿茶发展的同时,明代花茶、黑茶、红茶、青茶全面发展。

花茶生产始于宋而兴于明。宋时已用龙脑、茉莉等窨制,到明代,用于窨制花茶的香花多了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莲花、梅花等十多种。

四川在明初就开始生产黑茶,清朝时传到了湖南。

红茶一名最早可见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红茶最早生产于福建,入清后迅速传播至江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

乌龙茶(青茶)也是在明清时代始创于福建的。

清代茶业,分为前清和晚清两个时期。

前清: 茶叶市场遍布全国,茶叶外贸发展很快,其中较有名的有“茶叶外贸十三行”。茶叶分别从海路和陆路销往欧美、中东、俄罗斯等地。已出现了湖北羊楼洞茶厂、福建建阳、崇安茶厂等全国有名的茶叶加工企业。

?晚清:具有明显的封建买办色彩。洋行取代了原有的茶叶外贸行商,上海茶叶交易中心取代了广州

交易中心,外商直入茶区腹地开厂置业,控制整

个茶叶行业。栽培面积高达46万公顷,1886年产

量高达23万吨,出口量高达到13.6万吨。但随后

生产迅速倒退。

?19世纪末,南亚茶业兴起,打破中国独霸国际贸易的地位。中国茶业雪上加霜,茶业逐渐衰落至

低谷。至1949年:产量4.1万吨,出口量0.9万

吨。

?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19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产量175万吨(产值550亿元) ,第一;出口31万

吨(出口金额10.4亿美元) ,第二。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

Chinese history Primitive men lived in China about 1.7 years ago.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produced evidence that approximately 400,000 to 500,000 years ago the famous Beijing Man could make and use simple tools and knew how to use and control fire. The Xia dynasty (21st—16th centuries BC) saw the first introduction in Chinese history of the slave system. In the dynasties after the Xia, that is the Shang (16th---11th centuries BC) and the Western Zhou (11th century to 770 BC), a slave society was firmly established. Then came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slave to feudal soc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 –476BC), when the princely rival states were fighting for supremacy. The state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and established the first centralized, multi-national feudal state. In the 2000 years that followed, peasant uprisings brought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y after dynasty. The cycle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began to decay in the Ming and mid-Qing dynasties(1368--1840). In short, up to the Opium War in 1840,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China remained a feudal society.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egins with the Opium War in 1840. Subsequent invasions by the imperialist powers gradually reduce china to the status of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茶的发展史

页眉内容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 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页脚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本文是关于关于茶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茶的历史典故。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这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

荈以代酒"。 2、陆纳杖侄 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以上就是关于最早的茶历史典故的介绍,茶的广泛普及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猿人”(简称“人”),生活在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文化和黑文化。 7、半坡文化的彩,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龙山文化的黑,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省余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茶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e817459633.html,)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茶的历史典故〕 历史上的十大名茶,如今你又能记住多少?我想你们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今天小编来给你们分享一下历史上的十大名茶,顺便告诉你们历史上十大名茶的历史典故。 ▲(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

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 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 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 如“武阳”一类的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 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 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 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 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 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茶的发展史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 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 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中华茶历史——唐朝篇

中华茶历史——唐朝篇 中华茶历史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唐之前在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之后,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饮茶人群甚为广泛,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饮茶器具完善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

规定。 ▲唐代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4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 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 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 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 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 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 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 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 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 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 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商朝陶罐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圆底鱼纹盆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和他的 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 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 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和“丝 绸之路”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 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