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材料检验考试重点

生物材料检验考试重点

生物材料检验考试重点
生物材料检验考试重点

生物材料检验

第一章绪论

1、生物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人体体液(如血液)、分泌物(唾液、乳汁、汗液)、排泄物(如呼出气、尿液)、毛发、指甲以及组织(脂肪组织)等的总称。

2、生物材料检验(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由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指标变化的检验方法的科学。

3、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系统收集人体生物材料样品,定期检测其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水平,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

4、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强调空气、水等外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水平,评价的是毒物的外剂量水平。

5、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一般指生物系统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出现的一种改变,主要是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形成的代谢产物,以及可测定的生化、生理、免疫、细胞或分子的变化,主要用于接触评价、健康危害评价以及临床诊断等。

可分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和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①接触性生物标志物: 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信息。

②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同健康危害或疾病有关的可测定性的生化、生理、行为以及其它生物学变化。如接触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各项血液学检查指标,中毒性肝病和肾病患者各项肝肾功能检查指标等。

③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关于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指机体先天固有或后天获得的对外界有害因素所引起的有害效应的反应能力。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6、生物接触限值(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 BEL):

对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或其代谢产物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或某些效应指标改变所容许的浓度范围,相当于健康工人吸入或接触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的毒物时,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含量水平。

美国称生物接触指数(BEI),德国称生物学耐受量(BAT)。

7、正常参考值(normal reference range)

无明显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和无职业有害因素接触史的“健康正常人”的生物材料样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或生化指标值。

8、混合呼出气(mixed expired gas):尽力吸气后用最大力量呼出气至不能再呼出气为止所呼出的全部气体。

终末呼出气(end expired gas):先尽力吸气,在平和呼出气后,再尽力呼出气至不能呼出气为止的最后一段呼出气。

9、检验指标选择基本要求

1. 特异性好:如果特异性不好,可考虑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进行检验。如氯乙烯,检测血、尿、呼出气中的氯

乙烯,也可检测其代谢产物尿中亚硫基二乙酸。

2.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内剂量与外接触量,内剂量与生物学效应。如铅,ZPP、ALAD、ALA与血铅有良好的

剂量关系,血铅与环境中的铅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

3.稳定性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稳定不变化

4.有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

10、生物材料检验指标的分类

1.化学物质原形: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特异性指标,铅、汞;非特异性指标,苯、甲苯

2.化学物质代谢产物如BaP、二甲苯(马尿酸)、氯乙烯(硫代二乙酸)

3. 生物效应指标:根据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在体内的某些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方面的改变选择适当的效应指标。

如铅、有机磷、致癌物与靶分子的结合产物、降解产物。

11、生物接触限值(BEL):

指职业接触毒物后,未产生有害效应时,机体内存在的毒物和毒物代谢的最高容许含量,或由它们所致的无害性效应指标的最高容许水平。

12、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 BMD):

根据有毒物质的某种接触剂量可引发某种不良健康效应的反应率发生预期变化(增高范围通常为1%~10%)而推算出的一种剂量。

13、生物材料检验指标的选择原则:

特异性好;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稳定性好;有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

3. 生物材料检验指标的分类生物材料检验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原形的检验: (2)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代谢产物的检验: (3) 生物效应指标的检验:

1 4.生物样品的选择原则

(1)选用的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浓度与环境接触水平或与健康效应有剂量相关关系;

(2)样品和待测成分(指标)足够稳定以便于运输和保存;

(3)采集生物样品对人体无损害,能为受检者所接受。目前用得最多的生物材料是尿液,其次是血液和呼出气。

①尿液:采集方便、无损伤、易被受检者接受,能采集较大量的样品。

②血液:特别是静脉血,是最为理想的生物材料检验样品。

③头发:样品稳定性好,易保存

④呼出气:可连续采样,样品中干扰物质少。

?尿样可分为全日尿(24小时尿)、晨尿、随机尿和定时尿,如班前尿、班中尿、班末尿、班后尿等。

?随机尿样:收取方便,但由于尿中待测物浓度波动较大,分析结果往往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 24小时尿样:能较好地反映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量和机体的内剂量,所得结果不受某些成分排出无规律的影响,也不受饮水和排汗的影响,但收集24小时尿样较麻烦,在夏天尿样易腐败;

?晨尿:收集受检者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样进行分析,对多数测定能反映实际情况,收集方便,应用最多

?晨尿、随机尿和定时尿收集比较容易,但因尿样比重变化而引起测定结果偏差较大,故需用尿比重或尿肌酐法校正被测物的浓度。

?对作业工人进行生物监测时,可根据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检验要求和生物标志物的特点,选择班前、班中、班后尿或晨尿。

?班前:进入工作岗位前一小时;班中:开始工作后2小时至下班前1小时;班末:下班前1小时之内;班后:下班后1小时之内。

尿样测定结果的两种校正方法;

校正方法有比重校正法和肌酐校正法两种。

(1)比重校正法:将尿中被测物浓度校正为标准比重(我国规定尿样的标准比重为1.020)下的浓度,校正公式为:C校=C×(1.020-1.000)/(d-1.000)=C×K

式中C校--经校正后尿中待测成分的浓度(mg/L);C--测得的尿中待测成分的浓(mg/L);1.020--为我国采用的尿的标准比重;d--实际测得的尿样比重;K--校正尿比1.020的系数。

(2)肌酐校正法:

在一般情况下饮食、饮水量和利尿剂对肌酐的排出率没有太大影响,健康人一天排尿所排出的肌酐量变化很小,一般在1.8g左右。因此,可用经尿液排出1g肌酐所相应的待测成分的量来表示尿中待测物的浓度,或经尿液排出1.8g肌酐所相应的待测成分的量来代表全天尿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校正公式为:

尿中待测成分浓度(mg∕g肌酐)=实测浓度(mg/L)/肌酐浓度(g/L)

尿中待测成分浓度(mg∕d)=实测浓度(mg/L)/肌酐浓度(g/L) ×1.8g/d

例:取混匀尿样25ml经硝酸-高氯酸消化后,用10ml双硫腙三氯甲烷液萃取,测得萃取液中铅浓度为0.30mg/ml,同时测得该尿样的肌酐浓度为1.5g/L,试计算该尿样的铅含量(以mg/g肌酐和mg/d表示)。

?塑料袋:可收集混合气体和末端气。注射器操作简单,但不便保存,且只适合于高含量样品的收集。

?玻璃管:主要采集末端气。

?采集呼出气,应先深吸一口清洁空气,屏气约10秒后呼出,用密闭性良好的采气管收集混合气或末端呼出气。并记录采样点的气温和气压。

①避免待测元素损失及污染;

②尽可能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

③操作简便、省时;

④待测组分回收率达到分析要求;

⑤操作过程安全性高

1、稀释法. :(名解)

?有的样品可不经过复杂的预处理过程,可用水、稀酸溶液、含表面活性剂(如TntonX—100)或有机溶剂的水溶液简单稀释后进行。

?例如:血清样品可用6%正丁醇水溶液或1%硝酸水溶液稀释10倍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铜铁锌等;血中的镍等金属也可用0.01%TntonX—100水溶液或稀硝酸溶液稀释后测定。

?如果基体效应对测定影响大,也可用基体改进剂的溶液稀释后测定。

2、酸提取法

?用硝酸、盐酸、三氯乙酸等酸溶液直接从样品中提取待测成分,不需完全破坏有机物,只需将待测成分定量转移到溶液中,故所用实际量少,处理过程简单,处理条件温和,空白值低且造成待测成分损失或污染的可能性小。

?例如:用1%的盐酸浸提粪便中的锌;三氯乙酸溶液不仅可以沉淀血清蛋白还可以从中提取铁等多种金属元素。

? 1).硝酸提取,测定血铅.6mol/L 硝酸离心取上清液。标准物质被测成分的含量是已知的2,盐酸提取3,三氯乙酸(固体)。铁(有效)提取+2价铁

3、消解法(名解)

绝大多数生物材料检验样品都是以有机物为基体的,元素存在于有机物质内部,不仅不能对元素进行测定,有机物还可能对测定产生干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有机物彻底分解破坏,将生物材料样品转化为无机物,即消解法。可分为干灰化和湿消化两类。

?干灰化:是在供给能量的前提下,直接利用氧以氧化分解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高温炉干灰化法最常用,一般步骤:干燥、碳化、灰化和溶解灰分。(名解)

?干灰化法操作简便,加入试剂少,空白值低,特别适用于大批样品的处理。但干灰化法使用的温度高,待测成分易挥发损失,同时待测成分被坩埚材料吸留,难于溶出,使回收率降低。为了帮助灰化,降低待测成分的挥发和吸留损失,可加入适当的助灰化剂,如硝酸、硫酸、硝酸镁和氧化镁、氢氧化钾等。

?湿法消化又称湿消解法,是利用氧化性酸和氧化剂对有机物进行分解破坏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氧化性酸和氧化剂有H2SO4、HNO3、HClO4、H2O2。(名解)

4、微波消解法

利用微波作为加热源进行消解。仍属于湿法消化。

5、酶分解法

利用酶分解蛋白质而进行样品处理的方法称为酶分解法。

(一)顶空法:是用于气象色谱分析的样品预处理技术,有静态和动态顶空之分,但静态顶空法使用最多。即将样品置于一密闭系统中,在一定温度下恒温一定时间后,抽取样品上层气相进样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动态顶空法:将少量样品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适当加热后并向液体连续吹入氮气,将易挥发的成分吹入另一个浓缩富集管中,然后热解吸后进样色谱分析。

(二)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分离纯化挥发性化合物

(三)溶剂萃取法

是利用待测组分与样品的干扰杂志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

(四)固相萃取法

将样品溶液导入预先经活化过的固相萃取柱,待测组分通过吸附、分配或离子交换等呗固相萃取柱保留,而其他杂质组分不被保留,残存在柱上的杂质组分用适宜溶剂冲洗掉。

(五)固相微萃取法

(六)液相微萃取法

(七)其他提取方法

?理化性质:铅(Pb)灰蓝色或银灰色的软金属,四乙基铅曾作为汽油防爆剂,是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1)铅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少数化合物可通过皮肤吸收。

2)吸收的铅很快进入血液并分布到各个软组织,以肝、肾、肺的浓度最高,以后又重新分布,主要进入矿化组织,如

骨骼和牙齿。血铅浓度常代表近期的环境暴露水平,进入血液的铅约96%存在于红细胞。

3)铅主要通过粪、尿排出另外也可通过乳汁、唾液、汗液排出。

4)血铅和尿铅为铅接触和铅负荷的主要生物监测指标。血铅浓度常被用于衡量铅的暴露水平。尿铅浓度是测定体内铅

负荷的最好指标。

1、吸收1)呼吸道:铅尘烟蒸汽2)消化道:铅尘3)皮肤,无机物不吸收有机铅化合物可被吸收(四乙基铅)

2、分析:起始分布在血中有95%与红细胞结合最终主要以磷酸盐沉积于血管中,其次是肝肾脑等

3、生物效应: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

1)抑制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导致血尿中δ-ALA增加2)抑制粪川啉元氧化酶3)抑制亚铁螯合酶

4、排除:吸收的铅主要经尿排出,尿铅生物半减期较长。

铅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

1、血铅:直接反映近期接触铅的情况

2、尿铅:反应机体中铅的负荷量,是铅中毒的辅助诊断指标

3、生物效应指标:1)尿中σ—ALA 2)血中铅原卟啉

?样品采集及保存

1、尿样收集一次尿样,测量比重,如不能立即分析,按1%的比例加入硝酸,在4℃冰箱内可保存2周。

2、血样采末梢血常取于手指或耳垂,在皮肤上迅速针刺一定深度,让血自然流出,不宜用力挤压,以免组织液稀释血液影响结果。

?尿铅和血铅的测定

1、二硫腙比色法是测定尿铅和血铅的经典分析方法,只需一台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便可。但是接触氰化钾和三氯甲烷等有害物质。

2、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3、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只需将尿样和血样稀释后便可直接测定。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注意事项:

(1)基体改进剂的作用:由于尿样组分复杂不恒定,故常在尿样中加入基体改进剂(4%磷酸二氢铵-6%抗坏血酸),能有效地克服基体干扰。

(2)背景吸收的减免:装有塞曼效应或自吸效应背景校正的仪器均能正确地扣除背景。

一、接触途径:

①锌矿的开采及冶炼②工业上含镉材料的生产③农业上也有镉化合物的应用

二、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一)代谢

1.吸收、呼吸道和消化道

2.生物效应:急性中毒靶器官:肺慢性中毒靶器官:肺、肾、骨

3.排出少量由尿排出,属于蓄积性元素

(二)生物监测指标:1、尿镉:只反映长期接触情况2血镉:只反映近期接触情况

血和尿中镉的测定: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三)微分电位溶出法

基体改进剂:2%磷酸氢二铵溶液(含1%硝酸)、

同时测定铅镉的基体改进剂:氯化钯胶体溶液

采用氯化钯与硝酸镁做基体改进剂使灰化温度提高,从而降低基体干扰

22、一氧化碳中毒含量

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血HbCO浓度可达10%

中度一氧化碳中毒:血HbCO浓度可达30%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血HbCO浓度可达60%

血液中含有四种血红蛋白成分,即还原血红蛋白(Hb)、氧合血红蛋(HbO2)、碳氧血红蛋白(HbCO)及微量高铁血红蛋白(MetHb)。利用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将HbO2 和MetHb 还原成Hb ,此时血液中只含有Hb 和HbCO 两种成分。HbCO 在42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Hb 在43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测定受检血样在这两个波长下的吸光度值,代入含Hb和HbCO 吸光系数的公式中,即可求得HbCO 的百分浓度。

检出下限为2%碳氧血红蛋白。测定范围为2%~7%

?代谢及生物监测指标

(一)代谢

1、吸收:呼吸道、皮肤

2、生物转化 1)吸收后约70~90%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

2)目前,接触者中尿中已确认的有3种:TTCA、OTCA/2-巯基-2-噻唑啉酮-5,硫脲(其中TTCA研究较少,生物半减期为2h)

3)排出:a.代谢产物随尿排出 b.约20~30%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 c.约1%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二)生物监测指标

1、尿中TTCA:班末尿

2、呼出气中CS2,目前研究较少

我国二硫化碳的生物接触限值为工作末班尿TTCA 1.5mmol/mol肌酐(2.2mg/g肌酐),美国ACGIH的生物接触指数为末班尿0.5mg/g肌酐,德国为4.99mg/l。

砷-铈催化比色法测定尿碘

l.原理:

采用过硫酸铵溶液在100℃条件下将尿样消化,利用碘对砷铈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

+++++→++H e C AsO H O H e C AsO H 2223432433

反应中黄色的Ce4+被H3AsO3还原成无色的Ce3+,碘含量越高,反应速度越快,剩余Ce4+越少。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测定420nm 波长下体系中剩余Ce4+的吸光度,即可求出碘含量。

本方法最低检测浓度为L g /3μ(尿样0.25ml);线性范围0~300μg/L 。

2.说明

(1)碘对砷-铈反应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为使测定结果恒定,应在恒温水浴中进行,用秒表准确计时,严格控制反应时间。

(2)加入马钱子碱的作用是终止催化反应。I 为催化剂。

26、尿氟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

? 原理:

氟离子选择电极(指示电极)与含氟离子的待测液和甘汞电极(参比电极)组成电池,该电池的电动势在—定条件下与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直线关系,可通过测定标准溶液和试液的电池电动势,求出溶液中氟离子的浓度。

27、硫氰酸盐的测定主要有: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分光光度法。

28、维生素D

血清中25(OH )D 的含量更适合作为评价人体维生素D 是否缺乏的指标

血清中25(OH )D 的含量低于20ng/mL ——维生素D 缺乏

血清中25(OH )D 的含量20--29ng/mL ——维生素D 不足

血清中25(OH )D 的含量高于30ng/mL ——保证维生素D 充分满足各项生理功能需要

血清中25(OH )D 的含量超过80ng/mL ——可能产生毒性

29、负荷试验评价人体维生素C 营养状况,具体方法:

? 受试者口服维生素C 5mg ,收集服维生素C 后4小时内全部尿样,测定其中维生素C 含量。

? 评价标准为排出维生素C 小于5mg 为维生素缺乏,5-13mg 为合格,大于13mg 为充裕。

30、苯的生物监测指标

反,反-黏糠酸(t,t-MA )和苯巯基尿酸(S-PMA )是苯在机体内具有较强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的代谢产物,是较理想的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

尿中苯酚、呼出气的苯含量也可以作为苯接触的另一个生物监测指标。

31、甲苯和二甲苯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1)代谢

(1)甲苯 ①约15%~25%以原型呼出约1%从尿中排出

②约80%代谢甲苯→[O]苯甲酸→马尿酸 马尿酸排出的半减期为2~3人。

(2)二甲苯 ①约5%原形从肺中呼出

②60%~80%生物转化主要终产物是甲基马尿酸

2)生物监测指标

(1)甲苯①尿中马尿酸非特异性对群体判断有一定的定义②呼出气体中甲苯作为确认

(2)二甲苯:尿中马尿酸正常人尿中无甲基马尿酸特异性指标

32、多环芳烃

?人尿中1-羟基芘是多环芳烃一个灵敏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但是其不是苯并芘的直接代谢产物,用1-羟基芘只能间接地监测苯并芘的生物暴露水平。

?3-羟基苯并芘是苯并芘的主要代谢产物,通过检测尿液中的3-羟基苯并芘,可以更直接的反应BaP的暴露情况和致癌风险。

33、苯胺中毒

轻度中毒时,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总量在10%-30%左右。

中度中毒时,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总量达30%以上

中度中毒时,高铁血红蛋白达50%以上。

硝基苯中毒也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34、氯乙烯的生物检测指标

?终末呼出气中氯乙烯浓度为其接触的特异性指标。

?尿中的硫代二乙酸刻作为氯乙烯生物接触指标。

35、四氯化碳对肝、肾、心的毒性强烈。

36、氯苯的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消化道、皮肤吸收。

?氯苯在单加氧化酶体系作用下氧化成中间代谢产物4—氯苯—1,2—环氧化物,后者或与谷胱甘肽结合,或发生水合作用,或通过转变而形成相应的代谢产物。其中,N-乙酰基-S(4-氯苯基)半胱氨酸和4-邻氯苯二酚是其主要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生物监测指标:呼出气中的苯氯升高是苯氯暴露的特异性标志;尿液中的4-邻氯苯二酚和4-氯酚可作为接触氯苯的生物监测指标

37、有机磷农药

一、理化特性

有机磷农药多数为淡黄色或棕黄色油状液体,少数为白色结晶,有大蒜样臭味。多数有机磷农药在水中易发生水解,尤其在碱性条件下;对光、样、热较稳定。

二、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有机磷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经皮肤的吸收率相对较低。吸收后经血液和淋巴系统很快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肝脏含量最高,其次为肾、肺,可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从而进入脑和胎儿体内。某些亲脂性有机磷农药可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有机磷农药由于在脂肪组织中可有蓄积并可通过磷脂化作用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因而有可能诱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有机磷农药的生化作用主要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导致神经系统乙酰胆碱酯酶的积聚,从而产生一系列中枢和周围

部编七年级生物上册 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我们要 ①承认老师之间的差距,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 ②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我们都要尊重 ③学会与不同风格的老师相处 ④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著名音乐家胡赫曾对贝多芬说:“你不应该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你应该成为一个贝多芬。”这句话() A.告诫贝多芬一定要模仿莫扎特 B.告诫贝多芬生命是短暂的 C.说明了莫扎特在音乐方面没有什么成就 D.说明了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3.“上网”“报班”“学习压力大”——“00”后的孩子,呈现出新的“成长烦恼”。与此同时,不少家长抱怨如今的孩子“不好管”“不懂感恩”“不理解父母”等,针对上述情形,孩子和家长之间应该 ①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②各持已见,互不礼让 ③顺其自然,各行其是 ④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欣赏下面的漫画“与学生同乐的乡村教师”。漫画反映 ①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②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忽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 ③老师是我们的陪伴者,这些学生不尊重老师 ④我们要与老师平等交往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5.国务院印发《全民健康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国家鼓励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是因为

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②生命以身体为基础 ③青少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与健康 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雷锋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的生命显然定格在22岁,但他平凡事迹铸成的“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因此,从生命接续方面看,人的生命包括 () ①身体的生命②社会关系中的生命③精神信念上的生命④其他人的生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近几年我国的春运,每年都是一场约30亿人次的大迁徙。不管离家有多远,人在路途中, 亲人在心里,“回家”是春节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中国人的共同主题。这表明 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子女只有在父母身边才能表达孝心 ③家是血脉相连充满亲情的生活共同体 ④回家过年是我国每个子女的法定义务 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①④ 8.七年级学生小李总是为自己个子不如班级的同学而感到没面子,进而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这表明小李 A.能不断从别人身上吸收优点B.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C.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D.能客观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 9.“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学习有利于完善、提高自我 ②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③只要多读书就一定能够成长 ④人是在不断学习中造就自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备尝艰辛、异常顽强的人,属于那些在挫折中愈奋愈勇、勇敢站起来的人。这启示我们() A.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艰难的B.经历的挫折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挫折让我们消沉,产生负面情绪D.面对困难不低头,增强生命韧性 11.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所示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微生物考试重点

去年微生物重点 1、分类学: (1)进化树; (2)以前分类和现代分类差别 2、生态学: (1)结构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结构和功能; (2)肠道生态学的安全性; (3)极端生态环境:从分子机制上解释微生物怎么存活,机制上总结归纳,从角度上分析;(4)环境样品中怎么样认识它,微生物的结构(复杂体系中); (5)结构特征反应生态学效应。 3、代谢: (1)代谢网络; (2)NRPS模型:核糖体和非核糖体的形成机制; (2)细胞的生理过程来考虑,代谢网络对微生物的影响。 4、生理学: (1)微生物的发育,细菌的分裂(关键事件); (2)菌丝发育:内因子的影响; (3)异核体和单孢子形成关系; (4)孢子形成机制; (5)表型联现象; 5、发酵过程控制: (1)哪些因素对过程产生影响:泡沫,溶氧,染菌等; (2)应用微生物的开发从哪些方面考虑。

一、分类学: (1)进化树; 微生物的进化是指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微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系统发育是指生物进化的历史。 生物进化测量指征 一、能标示生物进化的指征分子 二、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三、16S rRNA是最佳的生物进化的指征分子,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 rRNA分子中,含有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序列区域和 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 3、16S 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4、和真核生物中的18S rRNA同源 四. 16S rRNA序列的顺序和进化 微生物间16S rRNA序列变化量越大,亲缘关系越远。 进化树是由相互关联的分支线条做成的图形。进化树具有时空概念。分支线条代表着属或种等分类单位;分支末端代表着某种生活着的生物个体。树还有时间尺度,其分支长度代表着已经发生在两线条间的分子进化时间距离。进化树可以是有根树也可是无根树。 进化树在生物学中,用来表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生物分类学家和进化论者根据各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有分枝的树状的图表上,简明地表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在进化树上每个叶子结点代表一个物种,如果每一条边都被赋予一个适当的权值,那么两个叶子结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可以表示相应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进化树中还可看出:生物进化有一个规律,都是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 (2)以前分类和现代分类差别 1、经典微生物分类鉴定手段

微生物检验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溶原性细菌:获得温和噬菌体核酸的细菌。 2、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宿主基因组)中的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3、侵袭力:病原微生物能突破宿主的防御系统,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4、正常菌群MIC(最低抑菌浓度):在体外试验中,抗菌药物抑制培养基中某种细菌生长最低药物浓度,是药物 抗菌活性指标,提示药物的抑菌能力(μg/ml) 5、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6、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种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 的层层波状菌苔 7、菌丝:真菌在适宜的环境中,由孢子出芽形成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 8、二相性真菌:有些真菌在不同寄生环境和培养条件下可出现两种形态,称二相性真菌 9、病毒体:一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二、填空、判断、选择、问答部分 (一)革兰氏染色的三个原理,操作步骤与临床意义【选择题】 1、原理: (1)渗透学说: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紧密,肽聚糖层厚,含脂质少,脱色时乙醇不易渗入,反而使细胞壁 脱水,通透性下降,胞内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渗出。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薄,含脂质多,易被乙醇溶解,是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内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溶解溢出而被脱色。【主要学说——细 胞壁结构学说:G+菌和G-菌的细胞壁成分差异大,对脱色剂的反应不同】 (2)化学学说:革兰阳性菌含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碘牢固结合,而不易被乙醇脱色。革兰阴性菌内 所含核糖核酸镁盐少,故易被脱色。 (3)等电点学说: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pH2~3)比格兰阴性菌(pH4~5)低,在相同pH的条件下,革兰阳性菌 比格兰阴性菌所带的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较牢固,而不易脱色。 2、操作步骤:①细菌涂片、干燥,经火焰固定(菌膜>1cmX1cm)②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甩干③加碘液媒染 1min,水洗甩干④加95%乙醇脱色30s,水洗甩干⑤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30s,水洗吸干后镜检 3、临床意义:①鉴别细菌②选择治疗用药③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细菌的变异机理【选择题】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同时也是药物作用的部分)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脂多糖 1、细菌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 (1)细胞壁 a.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形态②抵抗低渗作用③物质交换作用 2、化学组成和结构 a.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原核细胞所特有的成分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多):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构成的三维网架结构 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少):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构成的二维网架结构 b.磷壁酸: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作用:调节、维护细菌细胞内离子平衡作用,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表面抗原,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壁磷壁酸:由肽聚糖延伸;膜磷壁酸:由细胞膜延伸 c.外膜层: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细胞壁肽聚糖外侧,由外向内依次为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①脂 多糖:格兰阴性菌内毒素,脂质A为主要毒性成分 第1/12页 (2)细胞膜: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渗透性双层脂质生物膜结构,脂质双层中镶嵌有多种蛋白质。中介体: 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囊状结构。 (3)细胞质 有质粒(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 包括:F质粒(至育性质粒)R质粒(耐药性质粒)Vi质粒(毒力质粒) 2、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和菌毛) (1)鞭毛:附着在菌体上面胞壁外的细长呈波浪形弯曲的丝状物。 a.类型:周毛菌,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 b.作用和意义:①是细菌的运动器官②与细菌致病性有关③与细菌鉴定、分类及分型有关 (2)菌毛:是指菌体表面具有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的丝状附属物。化学本质:蛋白质 a.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器官,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 b.性菌毛:F质粒控制,表面有性菌毛的称为雄性菌(F+),无性菌毛称为雌性菌(F-) (3)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化学本质:多糖类,少数为多肽 通常在机体内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易形成荚膜 a.作用:①抗吞噬②抗杀伤③抗干燥④与致病性有关⑤细菌鉴别和分型的依据⑥免疫原性 (4)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浓缩脱水而形成的一个折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 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a.形成条件:缺乏营养物质,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

生物材料检验按题型整理

单选——24 x 1.5分=36分 1.在接触毒物时混合呼出气中毒物浓度高,在停止接触后,末端呼出气毒物浓 度高。(取样考虑) 2.班前:进入工作岗位前1h;班中:开始工作后2h至下班前1h;班末:下班 前1h内;班后:下班后1h内。 3.尿样比重低于1.010g/ml或高于1.035g/ml的尿样,肌酐浓度小于0.3或大 于3.0g/L的尿样,都重新采样测定。 4.无机元素分析的样品预处理中矿物化法可将有机物彻底分解破坏,其中湿消 化法最常联用:硫酸、硝酸、高氯酸。 5.正常参考值范围的计算方法:正态近视法、百分位数法。 6.有些组分在血中的含量在一天内并非恒定不变,如血清铁在早晨6时最高而 在晚上21时至22时最低。 7.二硫化碳的生物监测指标:班末尿中TTCA、终末呼出气中二硫化碳。 8.硒: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中心,和维生素e一起能阻断自由基的连锁反 应。可抗肿瘤。缺硒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检验尿硒和血硒可以了解它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蓄积水平。 9.芳香烃分类: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单环芳烃有苯及其同系物、苯基取代的不饱和脂烃。 多环芳烃有联苯和联多苯环芳烃、多苯代脂肪烃环芳烃以及稠环芳烃。 10.尿酚和呼出气中苯的含量为苯接触监测指标。 尿酚值大于10mg/L时,提示有苯的接触,但正常人尿酚水平为2~18mg/L,平均5~18mg/L。由于个体差异大,尿酚仅适合作群体接触程度的监测指标,又由于接触苯酚时尿酚的浓度也会升高,故测定呼出气中苯作为确认实验。 11.肝微粒体上的细胞色素P450(cytP450)至少有6种同工酶,其中2B和2E与苯代谢有 关。 12.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家协会ACGIH规定接触苯时尿中总酚的生物接触指数为50mg/L(班 末)。规定班前呼出气中苯的生物接触指数为0.42mg/m3。 13.采集:呼出气样品应采集接触苯后次日班前的终末呼出气(肺泡气)。 尿样:对于正常人,一般去晨尿分析,对苯接触者,因开始接触后苯酚浓度迅速上升,脱离接触后又很快下降,故取样时间应严格控制,以取班末尿为宜。 14.出气苯测定的注意事项:采样应在无污染的室内进行。当回收率低于75%时,应检查六 通阀是否泄漏,或是否需要更换活性炭,活性炭在分析前要先热解析活化。苯与乙醇分离不完全,需考虑饮酒情况。正乙烷、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二甲苯、环己酮等均不干扰苯的测定。 15.尿中苯酚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偶氮染料法 二氯醌氯亚胺法 4-氨基安替比林法:较常用,线性范围宽,操作和试剂均较简单。 气相色谱法:分离效果依使用的色谱柱而异。 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最常用。快速、准确、灵敏。贵! 16.进入体内的甲苯约15%-20%以原型经呼吸道排出,这是甲苯生物监测的特异性指标, 但因代谢很快和缺乏灵敏的检测方法,目前我国还没有广泛应用于生物监测中。尿中马尿酸作为甲苯接触的非特异性生物监测指标,影响因素多,但是测定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静脉血中的甲苯是特异的监测指标,但目前方法不到位。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生物试题 兰波广超 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学号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亲爱的同学们: 这份试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填空和简答题。希望这份试卷能够伴你度过紧张、充实、愉快的90分钟,祝你成功!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写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A. 阳光 B. 江水 C. 温度 D. 空气 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 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 草→蚱蜢→食草虫→蛇→鹰 B. 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狐 C. 狐→鹰→食草虫→蚱蜢→草 D. 草→蚱蜢→食草虫→鹰→蛇 4.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的鼠妇的数量是()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 十只以上 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鸟类迁徙 D.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6.西藏野牦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种现象体现了()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依赖环境 C. 环境改变生物 D. 生物改变环境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 ;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 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 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 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期末生物试题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A.艾滋病病毒 B.山羊 C.柳树 D.草履虫 2.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多种多样,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逐年增粗、长高的小树 B.漫天飞舞的雪花 C.恐龙化石 D.溶洞中长高的石笋 3.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鲫鱼、金鱼、水草、螃蟹、荷花等归为一类,松、柏、鼠、苍蝇等生物归为一类。他们分类的方法为 A.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B. 按照生物的用途 C. 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D. 按照生物的数量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认为描写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5.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在下列吃与被吃的生物关系中,构成食物链的是 A.白菜→菜青虫→食虫鸟 B.阳光→牧草→牦牛 C.蝗虫→青蛙→蛇→鹰 D.水分→牧草→绵羊→牧民 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当你置身于一片树林中,你会看到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透过的阳光;你会听到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文中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 8.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最大的显微镜是 A.目镜5×,物镜8× 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5×,物镜10× D.目镜20×,物镜15× 9. 用显微镜对光时,如果视野内光线较强,应选择下列哪项来进行调节? ①较大的光圈②较小的光圈③反光镜的平面④反光镜的凹面 A.①③ B.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0.在观察黄瓜果皮的表皮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些绿色的颗粒状结构,该结构最可能是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液泡 11.小明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那么这种细胞肯定不是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苹果的果肉细胞 C.菠菜的叶片细胞 D.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2.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把其他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 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完整)微生物学检验重点知识总结(DOC),推荐文档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特点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繁殖快,代谢强 适应强,易变异 种类多,分布广 1.微生物类型 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分为三类型 2.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或人类产生疾病的微生物。 3.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 (1)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最早观察到微生物;微生物学研究的创始人:巴斯德、科赫、李斯特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肽聚糖结构及其化学组成;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一)细胞壁 化学组成与结构,革兰染色共有组分:肽聚糖 特殊组分:G+ 菌、G-菌不同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2.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和抵抗低渗作用。(2)物质交换作用。(3)屏障作用。(4)免疫作用。(5)致病作用。(6)与细菌药物敏感性有关。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中介体。 2.细菌荚膜、鞭毛和菌毛的功能。 荚膜: 功能: 有抗吞噬和抵抗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具有免疫原性。③鉴别细菌和血清学分型 鞭毛:功能: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 普通菌毛:具有黏附性,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变异相关 3.芽胞结构特点、意义、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L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 芽胞:某些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常发生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 根据细胞壁缺陷程度分: 原生质体(完全失去细胞壁,见于G+菌,仅在高渗环境中存活) 原生质球(细胞壁部分缺损,见于G-菌,在高渗或非高渗环境中均能存活) 4.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其意义。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及各期的特点;IMViC试验的组成及机制;细菌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生物材料检验考试重点

生物材料检验考试重点 https://www.doczj.com/doc/e8267551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生物材料检验 第一章绪论 1、生物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人体体液(如血液)、分泌物(唾液、乳汁、汗液)、排泄物(如呼出气、尿液)、毛发、指甲以及组织(脂肪组织)等的总称。 2、生物材料检验(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3、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由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指标变化的检验方法的科学。 4、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系统收集人体生物材料样品,定期检测其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水平,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 5、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强调空气、水等外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水平,评价的是毒物的外剂量水平。 6、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一般指生物系统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出现的一种改变,主要是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形成的代谢产物,以及可测定的生化、生理、免疫、细胞或分子的变化,主要用于接触评价、健康危害评价以及临床诊断等。 可分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和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①接触性生物标志物: 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信息。 ②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同健康危害或疾病有关的可测定性的生化、生理、行为以及其它生物学变化。如接触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各项血液学检查指标,中毒性肝病和肾病患者各项肝肾功能检查指标等。 ③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关于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指机体先天固有或后天获得的对外界有害因素所引起的有害效应的反应能力。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6、生物接触限值(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 BEL): 对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或其代谢产物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或某些效应指标改变所容许的浓度范围,相当于健康工人吸入或接触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的毒物时,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含量水平。 美国称生物接触指数(BEI),德国称生物学耐受量(BAT)。 7、正常参考值(normal reference range) 无明显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和无职业有害因素接触史的“健康正常人”的生物材料样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或生化指标值。 8、混合呼出气(mixed expired gas):尽力吸气后用最大力量呼出气至不能再呼出气为止所呼出的全部气体。 9、检验指标选择基本要求 1. 特异性好:如果特异性不好,可考虑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进行检验。如氯乙烯,检测血、尿、呼出气中的 氯乙烯,也可检测其代谢产物尿中亚硫基二乙酸。 2.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内剂量与外接触量,内剂量与生物学效应。如铅,ZPP、ALAD、ALA与血铅有良好的 剂量关系,血铅与环境中的铅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 3.稳定性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稳定不变化 4.有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

七年级生物期末测试卷

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检测题(一) 七年级生物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一选,我来明辨。每小题只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 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 ( ) A .袁龙平 B .张丽珠 C .达尔文 D .李时珍 2、下列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 A.竹子和阳光 B.熊猫和箭竹 C.空气和水分 D .土壤和蚯蚓 3、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C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 .光 B .水 C .温度 D .湿度 5、生物圈中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所位于的圈层是 ( ) A.大气圈 B. 水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6.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这属于 ( ) A.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对环境的制约 7、下列现象中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 A. 香蕉适于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适于在亚热带栽种 B.玉米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长得茂盛 C.两条狗为争夺骨头而斗争 D.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8、沙漠中的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贮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 失,它说明了 ( ) A .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D .生物与环境无关 9、.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C大雁南飞D秋风扫落叶10、下列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东亚钳蝎在缺食时自相残杀B.蛔虫从人肠道中获取养料C.真菌从藻类植株上获得有机物D.鱼类以浮游藻类为食 11、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蚯蚓的活动还可以改良土壤,这可以说明( ) A.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D.生物的生活影响看环境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A.一块草块 B.草地上的蚁群C.一片森林 D.一片沼泽地 13、蚂蚁、蜜蜂等昆虫往往成百上千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 竞争关系 B. 捕食关系 C. 寄生关系 D. 合作关系 14、下列哪个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A .草原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15、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A 所有变量都相同 B 所以变量多不相同 C 实验变量相同 D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16、构成生物圈的是()A.动物和环境 B.植物和环境C.植物和微生物 D.生物和环境17、下列哪一个图能正确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兔子和草类的数量关系() 鹰鹰鹰草 兔兔兔兔 草草草鹰 A B C D 18、我们凌海市地区没有下列哪种生态系统()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19、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是()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20、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已知这些农药不容易在体内 分解,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

卫生微生物考试重点

一.卫生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环境中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即卫生微生物 2.卫生微生物所处的环境: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 二.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1.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控制和治疗及其预防的应用 2.在生物危害和恐怖中的应用 3.在生物病原性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4.在科学发展和研究中的应用 5.在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服务中的应用 三.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规律 1.限制因子定律:存在于稳定环境中,任何生物的生物量取决于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营养浓度。 2.耐受性定律:是指生物对于环境中生态因子能耐受的范围。 3.综合作用定律;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环境 四.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 1.互生关系:偏利互生.互利互生.互惠互生 2.寄生关系 3.捕食关系 4.竞争关系 5.拮抗关系 6.种间共处 五.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应用 1.在病因研究中的应用 2.在认识疾病本质中的应用 3.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4.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六.真菌包括哪些微生物,水体富营养化于哪种藻类相关 酵母菌.霉菌.丝状菌.类酵母菌甲藻海洋赤潮

七.什么是蓝藻菌,其中哪几属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1.蓝藻菌是一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含叶绿素A,能进行光合作用 2.鱼腥藻属,颤藻属,微囊藻属 八.放线菌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壁含有胞壁酸,对抗生素敏感,无性生殖,大多属革兰阳性菌,体积比细菌大,以um计算,菌落形态介于霉菌和细菌之间,多数为腐生菌,厌氧或微需氧。 九.微生物检测时样品的采集原则 1.注意采样的代表性 2.样品的采集原则:避免采样时外界微生物对于样品的新污染,避免采样时微生物的杂灭作用和引入新的抑菌物质,保护目的微生物,详细的样品标记。 十.什么是卫生指示微生物,其选择标准是什么 1.是指用以指示样品的卫生状况和安全性的微生物 2.标准:数量大,易于检出,经济,简便,方便,效率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数量发生变化时具有明显的反应。 十一.为什么检测指示微生物能反应样品的安全性 1.致病微生物种类繁多,很难分别分离和鉴别 2.分离鉴别致病菌需时长,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3.致病菌的数量少,检测方法灵敏度不高,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 4.分离鉴别致病菌花费较高,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十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处理剂量.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温度.湿度.酸碱度.化学拮抗物质.穿透力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三型八大类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和朊粒无细胞结构,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 滤菌器; 单一核酸; 活细胞内寄生。 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 次体仅有原始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虫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有多种完整细胞器。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 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 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 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 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 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 才有价值。 16、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 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 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八年级生物会考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

八年级生物会考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35分) 1.将松树和桃树这两种植物相比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松树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B、松树没有果实,种子裸露着 C、松树的松球果包被着果皮 D、松树的松球果有鳞片 2.根能够不断地生长,主要是因为: A、成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新细胞 B、分生区细胞不断生长,根冠细胞不断的进行分裂 C、成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同时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D、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同时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3.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纵切开来,用放大镜可看出哪一部分被染红了 A、韧皮部中的筛管 B、木质部的导管 C、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行成层 D、韧皮部中的导管 4.粮库中为了将储存的粮食保持更长的时间,可采取以下条件的哪一项? A、低温、干燥、增加氧气浓度 B、高温、干燥、增加氧气浓度 C、低温、干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低温、潮湿、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5.下列人类的哪一种活动是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没有直接关系的? A、不随意践踏草坪 B、合理密植农作物 C、给路边的大树根部留有空隙 D、储存蔬菜的地窖留有通风孔 6.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中,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水循环的进行速度 B、增加空气的氧气含量 C、吸收地球上过多的水分 D、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保持不变 7.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A、草原 B、针叶林 C、沼泽地 D、热带雨林 8.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 A、胚根 B、胚芽 C、胚轴 D、胚乳 9.“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歌咏春风绿柳的诗句。其实,万条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A、种子 B、芽 C、叶 D、花 10.植物在白天可进行: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以上三种都有 11.在下列植物中,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银杏 B、卷柏 C、牡丹 D、海带 12.实验中,天竺葵的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 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 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20、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21、痰标本:血平板、中国蓝/麦康凯、巧克力平板作分离。 22、中国蓝/麦康凯用于筛选G-杆菌; 23、含杆菌肽的巧克力平板(含有V和X因子)用于筛选嗜血杆菌 24、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 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25、斜面接种法: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26、倾注平板法:牛乳、饮水和尿液细菌计数 27、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28、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沿穿刺线生长呈模糊或根须状,并使培养基变混浊为动力阳性) 29、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无溶血。 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30、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有氧参加——氧化型;无氧降解——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而分解蛋白 胨——产碱型。(肠杆菌科细菌发酵型全+) 31、甲基红试验(与V-P试验相反):阳性红色,阴性黄色。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32、白喉棒状杆菌:G+,异染颗粒、毒力试验,Elek平板,亚碲酸钾血琼脂。外毒素(毒血症)只有携 带β-棒状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33、内毒素测定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发生G-细菌感染。常采用鲎试验。本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查出 0.0005~0.005μg/ml内毒素。 外毒素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感染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常用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也可通过ELISA法测定。 34、葡萄球菌属:G+,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和家畜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表皮葡萄球菌(新生霉素敏感,医院感染,血培养污染)、腐生葡萄球菌(新生霉素耐药,凝固酶阴性。尿路感染) 蛋白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SPA):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抗吞噬作用。多糖抗原:半抗原,型特异性。 35、金黄色葡萄球菌: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最简单)、耐热DNA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均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透明溶血环。 致病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医院内感染,毒素性疾病。主要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