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及其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关人性的假设。

学习目标和重点

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模型、模型的结构、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理解:关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四种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

使用: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使用;教育组织的特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教育组织的特点;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和使用。

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通过对基础教材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系统地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这里有两个基本概念应搞清楚,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组织。组织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承担由一般个体无法承担的社会活动。由于组织的形成,在社会活动中个体发挥着比单个个体更大的功能。“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组织目标本身就是人的目标。组织是在其成员之间某种利益互惠的基础上建构和维持的。”1另一个基本概念是行为。简单地说,行为是个体种种外显动作和活动的总和。人的行为是可以解释、可以预测的,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如果我们清楚了一个人在行为发生时的环境因素和其个性特点,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他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预测他今后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而是研究特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及其规律,不同的组织有其不同的目标和特点,组织行为学始于工业管理,以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被广泛地使用于各个领域,形成组织行为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将组织行为学使用于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组织行为学,因此可以说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融进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更将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使用于本学科,因此,宽泛的综合性和强大的使用性是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限于本课程学习对象的需要,本教材主要选择教育组织中的学校部分,所针对的组织范围是中小学校。

二、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1美约翰·W·纽斯特罗姆、基斯·戴维斯《组织行为学》13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

(一)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分析中小学校组织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从而为管理者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目的。

本课程的具体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校中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职业生涯、教师

需要、教师激励、教师的心理挫折及管理。

2.学校中的群体行为。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师

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

3.学校中的领导行为。学校权力、学校领导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有关学校领导者领导风

格的研究。

4.学校中的组织行为。学校组织系统、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教师工作压力、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学习型学校。

(二)学校组织的特点

为什么教育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人们在使用一些理论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组织和企业、商业等组织的不同,学校和企业、商业相比是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学校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它要求有和其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关于学校组织的特点我们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是了解学校组织和企业组织将比所具有的特点。学校和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它们的组织目标不同。企业要占据市场,获得利润,以营利为目标。学校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标,尤其中小学更是属社会公共事业的范畴,是非营利性组织。二是它们的组织功能不同。企业组织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其组织的功能是保障生产活动的有效进行。学校以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为根本,其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时时体现着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结构系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来自家长、社会、学生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和压力的影响,学校组织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是学校组织考虑的问题。

其二,要了解学校组织的基本特点。构成学校组织的基本特点是: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学校组织是一个多重目标的组织。关于这三方面的特点,本教材在后边的第六章将做详细的论述。

其三,要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组织的目标是通过教师得以实现的。本课程研究所涉及的管理活动主要针对的是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因此教师也是我们本课程研究对象的主体。当然对教师的管理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这是学校管理

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一问题。教师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育人性

教师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将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儿童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学习能力的社会公民。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物化的,而学校生产的“产品”则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旺盛生命力的人。这一“产品”质量的价值是任何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2.复杂性

中小学教师整天和学生相伴,不仅需要有体力的付出,更需要付出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二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和一个空洞的容器,他们对待教师所给予的东西是有选择地接受的,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设计。三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师面对的是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他们虽然年龄相近,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他们在气质、性格、兴趣和智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使教师必须因才施教。

3.示范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绝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道德说教。学生的学习是从身边开始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教学态度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带出优秀的学生。反之,一个有严重缺陷的教师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学生的灾难。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4.独立性。教师的工作比较松散和有弹性,一般是以个体性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工作,虽然人和人、事和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远没有企业间的紧密,教师工作体现着更多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依赖性较小。教师在教室内从事自己的教学活动,常常具有自己的处事权,他们可以自由地选取教学方法,自主地安排教学空间。教师工作更多地体现脑力劳动的特点,没有定时、定量的限制,但对灵活性要求较高。

三、教育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来讲,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诞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要在这些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发展教育积蓄实力。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管理心理学知识使用于学校管理领域。当时有一些学者,撰写文章,用人际关系理论分析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适应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学校的原有的运行方式产生质疑,期盼着教育的改革。但是如何进行改革,却成了专家学者和界内人士

不断争论的主题。目前在美国,就有三种不同的学校改革策略。2一种策略被称为“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它继承在美国延续了两百年的政治体制下的学校管理原则,核心是强化对各州公立学校的控制权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基本含义是:由州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递到学校学区执行;通过对各州强制的、全州标准化测试的管理,对命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第二种改革策略和第一种背道而驰,被称为“市场本位的学校教育改革”,主张抛弃由政府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陈旧理念,饶过或摆脱公众对学校教育的控制,以教育券为纽带,转向市场对学校进行间接管理。把学校的运营看作是一种投资管理,让家长有自由择校的权利,让市场来选择学校。第三种改革策略是“全校改革”。这种改革的主张者首先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出质疑,认为把学校假设为有序的、理性的机构,以为命令会像军队那样贯彻到底,历史证明这是徒劳的。这种策略主张,分散州政府的管理权力,创造篇平化的管理。学校改革被看作是组织学和行为学的问题,其关键是改造学校这个组织,从而激励校长和教师,使他们充满活力,激励他们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他们自己能够致力于完成自己深信的目标和抱负。这要求在学校里通过组织管理,促进领导文化的发展,为孩子和大人创造出不断发展的成功气氛,使人们共享决策,充满热情地工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组织行为学应运而生,它从对教育组织的管理技术、方法发展到对教育组织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自1970年美国罗伯特·G·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第一版问世,标志着这个学科的形成,此书再版时更名为《教育组织行为学》。

四、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使用

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对人有什么样的预料和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办法。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使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由于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人性假设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运用人性假设理论时除了注意基础教材中谈到的5方面问题外,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慎用经济人假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对于经济利益是比较关注的,对工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经济利益上的满足程度。但是,由于学校的特殊环境,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经济人假设的消极影响。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一个过多关注个人经济利益的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而且,如果管理者长期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将教师教育过程全部物化,特别是将学生学习成效和行为上的问题和教师奖惩挂钩等完全违背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误导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长期和深远的严重后果。

2.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对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有高层次的成就追求,并给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针对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使

2罗伯特·G·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第7版)1页,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用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有职业高成就追求的教师成长环境。

3.倡导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是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突出的特点。学校管理者面对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生产(培养)的对象是人。完全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以人的开发为内容的学校管理如果没有人性化的特征,将无法完成任务。人性化可以有效解决学校组织中积极性低下的问题。

研究和探索

案例分析

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3

镇东初中规模不算大,生员基础参差不齐,师资业务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始终上不去,学生家长反映强烈,领导也有意见。新学期开始后,镇教育委员会针对该校情况决定调教育办公室李主任到该校任校长。李校长任校长一周后,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他谈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设想,他说“要提高质量,摘掉落后帽子,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检查,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检查,因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想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过去,我们学校班子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致使少数责任心步枪的教师混课甚至旷课,这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我提议,从明天起,所有校长、主任按自己所学专业,分学科到班子随时听课,事先一律不和教师打招呼,希望大家不要走漏风声。”

会议后的第二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

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主任肯定了这种做法,有的说:“这次不打招呼的听课,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教师未备课,就是读读书,有的新教师根本就不会讲课。”有的说:“这次听课也发现了不少教师授课能力强,水平高,以后要注意重点使用。”有的还说:“这样的听课今后每过一段时间听一次,是很有好处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

虽说有不同意见,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继续进行这项未完的工作,不料情况和前一天截然不同。这位教师说:“我这节可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那个老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背书。”一句话,就是不愿让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可想而知,这次校长、主任真的坐冷板凳了。

这样的听课已无法进行下去了。

教师的不满,明里暗里的软抵抗行动,李校长耳闻目睹。面对这意想不到的情况,他陷入了沉思。

3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123页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请以人性假设理论分析以上案例,并为校长提出新的建议。

分析:

1.李校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是好的,但他对教师却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对教师的基本估计和假设,是X理论,是经济人假设,这是错误的。尤其对全体教师都进行不打招呼听课,这种管理方式是极为不妥的。

2.为什么说李校长对教师的假设是错误的?因为经济人假设并不符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经济人假设对人的分析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的,这一假设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有外界刺激物加以激励……,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和组织目标背道而驰……。

3.李校长渴望提高教学质量,但他关注的多是教师的责任和组织的有效性,而并没有关注教师工作的是否称心、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工作本身是否能体现教师自身价值等。

4.李校长必须认识到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对决策的重要意义。改变对教师经济人的假设,对教师采取信任、尊重和支持的态度,体现人本关怀,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小组讨论

1.以你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了解,给教育组织行为学下个定义。

2.对美国三种不同的学校改革策略,你是如何认识的?结合第三种改革策略谈谈你对学习学校组织行为学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研究

1.对本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并按人性假设进行分析、说明。

2.确定新的人性假设,对本校的制度进行修订。

思考和练习

一、填空题

1.人的行为是可以解释、可以 ___________ 的,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和___________ 。

2.20世纪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为代表的学派,称为 ___________ 学派。

3.20世纪20---60年代以梅约、麦格雷戈等为代表的 ____________ 学派,提出了__________ 理论。

4.测量的信度是指测量的 _______________ 。

5.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 _________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A.1949年美国芝加哥科学讨论会

B.霍桑实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1970年出版《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学者是()。

A.莱维特

B.泰罗

C.罗伯特·G·欧文斯

D.法约尔

3.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和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行为测量的有效性,既反映某种行为特征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被称为测量的()。

A.常模

B. 信度

C.效度

D.变量

5.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研究其行为发展变

化全过程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案例研究法

三、概念解释

1.教育组织行为学

2.行为科学

3.量表

4.自我实现人

5.复杂人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管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简述教师工作及教育组织的特点。

3.简述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4.简述社会人的基本假设。

5.简述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学校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不同。

2.结合实际,分析经济人假设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六、案例分析

某中学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问题。党支部书记提出,根据依法治校的精神,对学校规章制度要进行全面修定,这次修定要求制度定的严一点还是宽一点,

规章制度

是严点好还是宽点好,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规章制度就是要从严、从细,越严越细越能堵塞漏洞。有人认为出问题就说这个制度有漏洞,不科学,规章制度靠人来操作,关键是人的素质问题,高素质的人就是没有制度约束,也不会出问题。制定制度要建立在对同志基本信任的基础上,并不是说制度越严越好,把什么都定的很死,不利于发挥责任人的作用,要

谈谈你对以上案例提出的问题的认识,以人性假设理论为依据,说明你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书目:

1.徐联仓主编《组织行为学》中央电大出版社,1993。

2.罗伯特·G·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第7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组织 1、识记: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领会:说明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 1)组织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二)行为 1、人的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侠义的行 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 行为 实质 (三)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 工作的心理活动 ....规律性的科学。 ....和行为反应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性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的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展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做决定的。 (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

组织行为学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2012年9月20日,我有幸的作为武大EMBA2012级一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来自北京航空科天大学程志超教授为期四天的授课,深有感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

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交和沟通、独立性强、则对群体的产生率和凝聚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似的项目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对其群体行为影响不同,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越健全,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越一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组织行为学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7、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8、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个体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29、领导 领导: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 30、群体 群体: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1、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到达目的的手段,侧重于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 32、工作参与度 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33、知觉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4、竞争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是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35、激励 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即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36、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性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活动,以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组织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37、组织认同感 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8、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39、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 姓名:刘登银学号:080402010023 专业:08公共事业管理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随着形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这门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都在迅速发展,它不是与其他管理理论同时产生的,而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它是把人的心理和人们行为的规律性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这种组织的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在《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英葵老师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幽默风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受益匪浅。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那晚由陈老师带领我们两个班在相宝山做的活动和期末结束的模拟拍卖会这两次活动,给予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彼此间信任、选择一个合适的领路人、对策略的把握、对解决困难的执着、动脑与动力的权衡、信念、目标、梦想、勤奋、求知等等因素对于一个即将投身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多重要。 《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并不会因大学课时的终止而结束,进入社会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只不过我们的团队组织、人生导师、学习环境等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而已,然而学习的精神、对信念的执着、这个学期以来学到的宝贵知识对于我个人而言,却是永恒的,亘久不变的!

组织行为学答案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2、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3、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 的学科。 4、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先产 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造成知觉错误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种:知觉防御、 首因效应(成见)、晕轮效应和投射 。 6、提出Y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 理论。 7、一般认为,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主要由个性倾向性 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 8、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 9、创造性行为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 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0、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组织环境、和社会 环境。 11、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 道路。 12、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该遵循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13、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14、群体规范具有的基本功能有: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群体 行为的评价功能和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15、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 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16、群体压力实质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 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17、按照沟通的表现形式来分,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18、按照沟通的方向来分,沟通可以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19、按照组织的结构特征来分,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 20、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因素和交往因素。 21、合作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合作有两种形式,即分工和互 助 。 22、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主要有: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和组织文化 。 23、冲突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潜在的对立或失调,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及结 果 24、领导的特点有: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和环境适应性。 25、领导就其功能而言有: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服务功能。 26、领导的权力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资源控制权、奖惩权和专长权。 27、领导素质一般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

组织行为学随堂练习答案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3.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E 问题解析: 4.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E 问题解析: 5.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 多层次性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D

问题解析: 6.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7.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8. 行为测量量表有( )。 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E等值量表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9. 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 )。 A置之不顾B随机化和不加控制C保持衡定D匹配E规定特定的标准和范畴 答题: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 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立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规律性的科学。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 1. 2.,增加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3.,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6. (知人本质,环境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A能力、性格等的知觉。 B的知觉。 C D的知觉。 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晕轮效应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x理论与y理论 (A)x理论认为: 1; 2,希望奉命而为; 3)一人中心(对自身的经济安全看得很重);

4 5 (理性而“必”抱成“就”) (B) y理论认为: 1)人并非 2。 3)个人组织 4,自理能力。 5 6)大多数人有较高的 (“多”责结合,两力自成)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特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特性 ●态度的社会性——人的态度都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稳定性 ●态度的两极性 ●态度的间接性 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寻找机会及时 同员工一起 (改创“意”,“利”目标) 个性概念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差异与管理 a)知人善用。 b)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c)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 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 1.组织—p.2 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 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 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 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 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 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 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 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

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 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 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 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 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 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 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 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 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 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 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 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 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 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 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 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 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 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 变化。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 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 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 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 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 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 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 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2

西南大学网教2020【9008】组织行为学答案

1、17、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是指【 】 . 首因效应 . 知觉防御 . 晕轮效应 . 投射 2、12、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 . D. 马斯洛 . 奥德弗 . 麦克里兰 . 赫兹伯格 3、27、按照沟通的方向来分,沟通可分为【 】 .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 言语性沟通与非言语性沟通 .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1 5、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产生于【 】 . 20世纪60—7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2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5、6、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 】 . 静态管理 . 成本管理 . 固定管理 . 动态管理 6、4、提出Y 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 海德 . 罗斯 . 马斯洛 . 麦克里格 7、19、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

. 事业生涯开发 . 事业生涯选择 . 事业生涯管理 . 事业生涯设计 8、24、公平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 . 麦克里兰 . 马斯洛 . 弗鲁姆 . 亚当斯 9、30、在组织行为学中,将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 A. 群体促进效益 . 协同效应 . 社会惰化效应 . 责任分摊效应 10、28、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

. 依赖 . 看法 . 期望 . 规定 11、16、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 】 . 归因理论 . X 理论 . Z 理论 . Y 理论 12、22、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这种效应是【 】 . 群体促进效应 . 从众效应 . 协同效应

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 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 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 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其中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 投入开始,通过依次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 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研究的基本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_学习组织行为体会与感悟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_学习组织行为体会与 感悟 a;《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下面是带来的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篇一 听到祖林老师激昂的课堂语言,给我一种感染,觉得人生都要保持这种状态去激励自己,并感染他人。 说到祖林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内容逻辑性强。给我的启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计划准备,才能循序渐进,忙而不乱,轻松的生活和工作。 问自己,做人,做事,做自己,做企业,这次所学的的《组织行为学》都是一把规尺,来满足以后的成长,慢慢地深入了解,结合实战,真正的认识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长久发展。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篇二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激励方面的例子的。但现在通过以下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销售部有位高级销售代表小李非常适合做销售,极聪明,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学历背景,能言善辩,几句吸引力,同时也了解自己产品,并懂得如何销售,部门的人都挺尊重他。但是,销售部经理发现,小李并不比自己包房更多的客户,通常他的拜访总是足以达成其业绩时停止,很少依规定的频率去拜访新的客户,每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销售代表中属于中上之列。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他变得很散漫,宁肯去和朋友,同学聊天,也不愿意再多拜访几个客户。实际上,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及其圈子中,都说他是一个挺严谨的人,并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销售部经理和小李谈话,一便了解他,激励他,因为经理知道小李可以做得更好。小李表示他现有的收入不值得他投入更大的精力,他说他比团队内的其他销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 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 “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西南大学 组织行为学

26、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7、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8、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个体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29、领导 领导: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 30、群体 群体: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1、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到达目的的手段,侧重于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 32、工作参与度 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33、知觉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4、竞争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是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35、激励 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即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36、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性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活动,以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组织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37、组织认同感 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8、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通过两周来对美国学者罗宾斯所着的《组织行为学精要》的阅读,我对组织行为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浅显的体会,也感受到了这一学科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之处。下面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一点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如何做好对人的管理、如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的学科,它探讨的是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影响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精要》则是一本“独特的、更易理解的组织行为学教材”,通过大量的例子和图表,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组织行为学的我也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根据罗宾斯博士给出的定义,所谓组织,就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标的正式结构。而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它的研究领域,是运用在控制条件下收集到的科学的证据,以合理的、严谨的态度去测量和解释,对其原因和结果进行归类和汇总。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组织行为学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它的相关理论很广泛,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个体和微观的分析层次,其余学科则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宏观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当今越来越讲究群体性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组织,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不可避免。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趋势下,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便是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行为学的确切目标是帮助人们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解释这一目标看似并不重要,但从一开始便试着解释某一事件的产生对于理解某种现象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员工辞职率升高、工作效率下降等,对事件的有效解释能够帮助管理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预测则是对将来的事件而言的,掌握了组织行为学以后,管理者能够对于某种变化引起的行为反应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从而选择员工抵触程度最小的决策,例如工厂的管理者试图评价员工对安装新型机械设备的反应,就是一种预测行为;而控制目标既是被管理者认为最有贡献价值的目标,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目标。因为现代社会大多数是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则是建立在个人自由理念基础上的,当有人试图控制别人的行为,令别人依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时,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道德的做法而遭到厌恶和反对,控制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牵涉到道德的问题。 然而,组织行为学中提供的控制他人技巧却是事实,也对一个组织的运作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虽然这一目标引起了相应的争议,它仍然作为组织行为学的其中一个目标而存在。这也使我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