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

内容提要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乾元性海和创造根源。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人类禀受于天的性德日益开发弘实,智慧之光照耀全宇,天地万物无不开发利用,则本体含藏的无限可能性逐渐现实化,这就是以人能成就天道。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被看成是宇宙大生命刚健生生、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逻辑必然和最高现实,修身自强是出于自立的本愿,也是宇宙大生命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自强自立中创造了世界、创造了自己,被看作是宇宙大生命自身逻辑的显现,则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合太和,所以说天人本不二,亦必不二。

解放以前,熊十力只是一般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他不仅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具体建议,而且积极进行改造新唯识论和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新易学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易学强调本体具有复杂性而精神主导物质,蕴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立意,是熊十力谋求以新儒学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服务的有益尝试,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应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目录

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

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

二、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1、复杂本体说

2、体用不二论

3、心物不二说

4、生命与心灵不二

三、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

1、为道日损与默识求仁

2、返己尽性与不违仁

3、爱智格物与致良知

4、天人不二与人能成天

四、新易学人生论的历史地位

1.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言

2.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献策

3.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儒学

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熊十力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其突出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发展为解放后的“新易学”。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心”为宇宙本体,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范畴;新易学把宇宙本体规定为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具有调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性质,从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上看,应划入“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范畴。新唯识论比较重视本体论和宇宙论,而新易学最关心的则是人生论,具有更浓厚的儒家色彩。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从“由儒入佛”到“出佛入儒”的心路历程

1918年,熊十力的第一部论著《熊子真心书》发表,书中载有“数荆湖过客,濂溪而后我重来”的词句,说明熊十力当时已有开创“现代儒学”之志了。我们知道,周敦颐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太极图说》和《通书》都是衍《易》名篇。熊十力后来果然成了现代新儒家的核心人物,而且成为“港台新儒家”的直接启导者。熊十力还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易学大师。他多次声称“余之学宗主《易经》”,晚年直接把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命名为“新易学”。

《熊子真心书》的首篇为《船山学自记》,其中说:“忽读《王船山遗书》,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斯乃衡阳之宝筏、洙泗之薪传也。”[1]这段文字对儒学精髓的概括,说到底只是四个字:“体用不二”。这正是熊十力终其一生所坚持和阐发的核心思想。文中所述“即人见天、有我凝道”的思想,也表明熊十力对传统儒学人生论的高度重视。此外,在《答李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昔者宣圣盖忧名教,特于《易》言‘精义入神’,孟子以‘集义养浩然之气’,立本焉尔。”[2]这里不仅表现了熊十力对孔孟之道的推崇,而且强调“精义入神”的易理对儒学立本的重要性。后来的熊氏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3]看来绝非偶然。

1920年,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据其义以造论”,以护法吸纳众流,折中为宗,而成《唯识学概论》一书。熊十力刚刚学佛就欲“造论”,不仅表现了很强的哲学创造欲,也说明他对旧有的佛学是不甚满意的。象宋明诸儒一样,熊十力研究佛学,多少带有“出入佛老而汇归于儒”的性质。

1922年,又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入北京大学任教,接替梁漱溟讲授佛学唯识论,所用讲稿即其早已起草的《唯识学概论》。讲着讲着,熊十力逐渐对佛教唯识论的学理发生怀疑,“忽不自安,遂辍讲。”乃悉焚其旧稿,并“融《易》以入佛”,另创《新唯识论》。《新唯识论》直到1932年才定稿出版,它以《心书》中已萌芽的“体用不二”思想为基础,“杂引《易》、老庄、宋明儒之语,虽未显标为宗,迹其义趣,于彼尤近……盖杂引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遂摭拾唯识师义,用庄严其说,自如凿枘之不相入。”(刘衡如:《破〈新唯识论〉》)[4]从而引起佛教界人士的普遍反对。

其实,熊十力本人如何吐呐百家、自为新说,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他袭用了佛家“唯识论”的招牌,并声称“本书于佛家元属创作”,严然以佛学大师自居,这就不能不引起佛教界人士的关注了。更有甚者,《新唯识论》首章《明宗》开宗明义说:“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其理论对象既不是教界高僧,也不是一般佛教徒,而是学术界的“诸究玄学者”。也就是说,熊十力是以哲学家中的一员用《新唯识论》来与哲学界讨论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这等于把佛家理解为一个以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为主的哲学派别,而漠视了其宗教信仰意义和修持实践的价值,这又与当时佛教界的一些学者所谓“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观点相矛盾了。由此导致的理论风波,促使熊十力做更为深入广泛的哲学思考,于是便有了1942年和1943年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出版。

1942年,《新唯识论》语体本上卷出版,熊十力在序言中说:“中卷申明体用,因评判佛家空有二宗大义,而折中于《易》,”[5]明确表示本书只是借评判佛教空有二宗大义来阐发《周易》体用不二思想的哲学著作,而不再是为佛教创作的新论。1943年,《新唯识论》语体本全部印行时,熊十力在《印行记》中写道:“有问:此书非佛家本旨也,而以《新唯识论》名之,何耶?曰:吾先研佛家唯识论,曾有撰述;渐不满旧学,遂毁夙作,而欲自抒所见,乃为《新论》。夫新之云者,明异于旧义也。异旧义者,冥探真迹,而参验之此土儒宗及诸巨子,抉择得失,辩异观同,所谓观会通而握玄珠者也。破门户之私执,契玄同而无碍,此所以异旧义而立新名也。”[6]这就是说,《新唯识论》已不是持门户私执的佛学著作,而是广采博征、自抒所见的哲学论著。

这么一来,熊十力便名正言顺地被佛教界人士剔出了“佛门”。于韬在《世间解》上撰文说:熊十力“不但要以佛释儒,而且还要以佛附儒”,他根本不是什么“新法相宗”,而是“新儒家派”。与此同时,熊十力也受到了哲学界、尤其是儒学界的热烈欢迎。贺麟在《当代中国哲学》中说:熊十力“得朱陆精意而融合儒释”,“为陆王心学精微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7]从此,熊十力便算是以“新唯识论”鸣世的“现代新儒家”了。

关于《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哲学归趣,熊十力在序言中说:“识者,心之异名。唯者,显其殊特。即万化之原而名之以本心,是最殊特;言其胜用,则宰万物而不为物役,亦足征殊特。《新论》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反之此心,是故以唯识彰名。”[8]以本心为万化根源,以返求本心为立论归要,真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这一概括亦可看出,《新唯识论》的重心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用熊十力自己的话说,是“境论”,而作为传统儒学核心内容的“人生论”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44年,熊十力又创作了《读经示要》一书,这才是一本典型的新儒学著作,但也可看作是对《新唯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全书共三卷:一、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二、读经应取之态度;三、略说六经大义。熊十力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有些问题须作新的诠释,然其中确有恒常不易的大道在。他说:“夫经学者,旧云圣学,其为道也,以见自性为极,以会物归己为本,以反身而诚、乐无不备为功修之实,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极乎裁成辅相、参赞化育为功修之盛。圣学广大悉备,未始遗知能,而实超过知能之境。此其所以别于宗教而为哲学之极旨。”[9]这可谓熊十力正式确立其新儒学人生论思想的重要标志。他还说:“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其说具在《易》、《春秋》二经,余经皆此二经之羽翼。《易经》备明内圣之道,而外王赅焉;《春秋》备明外王之道,而内圣赅焉。”[10]可见熊十力已把内圣学与《易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其新易学人生论思想已渐趋成熟。总之,《读经示要》概论儒学历史和内圣外王,最终确立了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牢固地位。

熊十力在四十年代前期创作的《新唯识论》(语体本)和《读经示要》,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直接启导了“港台新儒家”群的崛兴。但熊十力本人的思想却并未就此止步。随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到来,熊十力思想继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完成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的转变

与《新唯识论》(文言本)主要招致佛教界的反对不同,《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发表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关注。这种关注有来自儒学界内部的称赞,也有来自唯物主义方面的批评。如杜国庠撰文说:“熊先生跟佛家一样,否认物质宇宙的存在,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无’,都是‘乍现’,都是人们的‘妄执’。进一步,连我们认识事物的意识也作为‘妄执的心’,说为空的而加以破斥,因而否定了‘知识’的价值。”[11]周谷城则说:“熊先生所谓本体,是遮拔万有而觅取的;如要返本,则必遮拔科学,使我们的行为赶快退到纯一寂净的空无。”

[12]这种尖锐的批评和攻难,又一次激发了熊十力的哲学思维。就象他过去因佛教界的批评而反思和改造《新唯识论》(文言本)一样,熊十力现在也因为唯物主义者的批评,而不得不开始反思和改造《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工作。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熊十力的哲学生涯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创造阶段。中国历史的巨变又一次引发了熊十力对“古今之变”的沉思,激发起他对儒家《变经》

(他喜欢这样称呼《易经》)的强烈兴趣。他说:“余晚而喜《易》,恒潜玩爻象,以求圣人之意。”(1952)[13]又说:“《大易》一经是五经根本。汉宋群儒以易学名家者,无一不是伪学,其遗毒甚深,直令夏族萎蘼莫振,余实痛心。久欲讲明易学,复兴孔子之道,而神经衰弱太甚,未堪述作。新运肇开,余得闲居养性,又重玩五经,深念孔子六经是内圣外王一贯之大道。治《易》而不遍通群经,何可悟《易》乎?”[14]新中国安定的社会局面和火热的建设高潮,为熊十力的哲学创造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土壤,使他有可能站在更广泛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进行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于是,到1952年,《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诞生了。

《新唯识论》语体本原有37万字,经熊十力重新删定后,只剩下18万字。这次删定标志了熊十力思想的又一次飞跃,这个飞跃最集中地表现在作者为本书撰写的《删定记》和《赘语》中。在《赘语》中,熊十力说:“本论谈体用,实推演《易》义。”[15]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以《易》为宗”的蕲向。在《删定记》中,熊十力详细考察了夏、商、周“三易”的哲学思想,并指出:“详上所述,孔子力主知周万物,与成物、开物、备物、化裁变通乎万物,何曾有一毫遗物、绝物等弊!但知周万物之知,究是主动,此其首《乾》而不首《坤》也;然首《坤》唯物之精神,固已尽量发挥矣。”[16]于此可见,熊十力接受了唯物主义者先前的批评,并已深受其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之高扬“唯心胜义”,转变为“心物兼顾”了。《删定记》还说:“本体说是物固不可,说是心亦错误。心、物以对待立名,要皆就本体之流行而假说。然于心可以识体,以心不失其本体之德故。《新论》以唯识立名,而释之以‘唯者殊特义,非唯独义。’可知《新论》与一般唯心者截然殊趣。此乃三易相传血脉也。”[17]从原来的主张以本心或仁心为本体,到现在的强调本体非心非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1954–1956年,熊十力又完成了《原儒》一书。此书实际上是在《新唯识论》(删定本)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旧撰《读经示要》的改作。其内容主要有《原学统》、《原内圣》和《原外王》三篇,被公认为熊十力新儒学思想的代表作。书中把中国文化的起源上溯到伏羲时代,认为“伏羲初画八卦,是为穷理知化,为辩证法之导源,可称为理智派”[18];“尧舜至文武之政权等载籍,足以垂范后世者,可称为实用派”[19],孔子会通这两派,集其大成,而创立内圣与外王兼备的儒家学派。孔子之学又分前后二期:“孔子早年当无革命与民主等思想,他还是承唐虞三代群圣之遗教,而欲得君行道”[20],这是“小康学”;“孔子晚年(学《易》以后)其思想确突变,始作六经,发明首出庶物,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乃至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群龙无首、天下一家,可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1],这是“大同学”。熊十力认为,小康学只是尚处于形成中的孔子,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扶植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是“伪学”;只有大同学才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大道,是真儒学,而他的新儒学正是这种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这实际上是在为他的新儒学思想“原学统”。在此基础上,熊十力终于确立了其以《周易》为基础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当熊十力在新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最终确立其新儒学体系之后,他又感到原来的《新唯识论》已远远不能适应《原儒》体系的要求了。于是,他对原来充当《读经示要》哲学基础的《新唯识论》进行了第三次重大修改,以使它适合《原儒》体系的需要。于是,就有了1958–1959年间《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发表。

熊十力对《新唯识论》的第三次改造,不仅删去了与作为《原儒》哲学基础无关的内容,而且对其余部分也进行了重大修改。首先,熊十力删去了原《新唯识论》中《明宗》、《唯识上》

和《唯识下》三章,把全书更名为《体用论》。其次,对于《体用论》中仍保留《佛法上》和《佛法下》二章,熊十力在《赘语》中交待说:“此书佛法上下两章,衡论大乘学,于空宗尤详……余之思想,确受空有二宗启发之益。倘不由二宗入手,将不知自用思,何从悟入《变经》乎?此书于佛法较详,所以自明来历耳。”[22]在《明变》章末尾,熊十力又说:“余之宇宙论,主体用不二,盖由不敢苟同于佛法,乃返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积渐启悟,遂归宗乎《大易》也。今将论及佛法,实即综括大乘空有二宗性相旨趣,而平章之耳。”[23]这就是说,《体用论》之谈佛法,只是衡论与平章并藉此以明来历而已,并不表示自己仍然苟同或借重于佛法。这实际上等于把《佛法》(上)(下)这两章也“删除”了。这样,《体用论》实际上就只剩下《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了。对于这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尤其是单独发行的《明心篇》,不仅篇幅大增,内容得到很大充实,因而成为熊十力晚年加强其新儒学人生论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学人生论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学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尝试。

在《体用论》(包括单行的《明心篇》)印行时,熊十力特加《赘语》说:“此书实据旧撰《新唯识论》而改作……此书既成,《新论》两本俱毁弃,无保存之必要。”并解释说:“《新论》语体本草于流亡中,太不精简,前所以印存者,则以体用不二之根本义存于其间耳。今得成此小册,故《新论》宜废。余之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就用上言,心主动以开物。此乾坤大义也,与佛氏唯识之论根本无相近处。《新论》不须存。”[24]总之,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已不再是“新唯识论”,而是“体用论”了。

1959-1961年,熊十力又完成了《乾坤衍》一书。关于本书的旨趣,熊十力在自序中说:“吾书以《乾坤衍》名,何耶?昔者,孔子托于伏羲氏六十四卦而作《周易》,尝曰:‘乾坤,其《易》之蕴耶?’又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孔子自述其述作之本怀如此。可见易道在乾坤,学《易》者必通乾坤,而后《易经》全部可通也。衍者,推演开阔之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是谓衍。余学《易》而识乾坤,用功在于衍也,故以名吾书。”[25]本书以衍《易》的形式阐发《原儒》和《体用论》(包括《明心篇》)中的新儒学思想,并最终把它们完全纳入了易学传统的轨道。在本书的末尾,熊十力写道:

有问:“先生之《新易学》,盛张乾道主变导坤之论,其犹有唯心主义之色彩与?”余答之曰:吾子何有是言乎?西学唯心唯物之论,本在宇宙基源处横行割裂,各执一性说为本体。唯心论者坚持将实体的内部所含有之复杂性而割去物质性,乃说唯独有一性,字曰精神,是为本体;唯物论者反对唯心,却将实体的内部所含有之复杂性而割去其精神性,乃说唯独有一性,字曰物质,是为本体。唯心唯物所以分途,其主因在此。孔子之《易》明明无此事,吾子谓吾说《易》有唯心主义色彩,果何所据乎?

余书发明《大易》体用不二义,本以现象为主,此是吾书根柢,须识得此意。(吾书不承认有离开现象而独在的实体,只收摄实体以归藏于现象,说为现象之内在根源,故曰现象为主。)乾为心灵,坤为物质,乾坤皆现象也。现象有心物两方面,而不可拆裂为各各独立之两物。物的方面有力引起心;心的方面有力主动,以符合于物则,而动不失宜。如汝步行市区街道,望见汽车奔跑而来,汝心即于此时主导起来,测定汽车行动之规律,同时指导两足迅速移步道旁,决不乱撞汽车。据此而论,汝心主导于物,即是乾主导坤,事实分明,何可否认!……其可以唯心主义之污名胡乱加于老夫乎?[26]

这里,熊十力不仅高度概括了其新儒学思想的哲学内涵,以示与一般唯心主义体系的区别,而且正式把他的学说取名为“新易学”,标志了熊氏新易学思想的最终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作“衰年定论”。他在临终前的随笔中还说:“余之学自是归本《大易》,详在《乾坤衍》等书。”[27]

二、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熊氏新易学的人生论,又称为“哲学的心理学”或“儒家心理学”。它虽然借用了现代“心理学”之名,实际上与之有重大区别。所谓哲学的心理学或儒家心理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它实际上是熊氏新易学的人生哲学,是传统儒家心性学或性理学的现代发扬。熊十力说:“追惟孔子传授,有尽心之学,其要旨在究明本心、习心之大别,毋以恶习害其本。易言之,吾人固有良知良能,常与天地万物周流无间,当尽力扩充之,俾其发展无竭。”[28]又说“哲学的心理学,非必以研究与解释精神现象为能事而已。其所努力不敢稍懈者,唯在返己察识内部生活之渊海,是否有知是知非之明几炯然常在,是否有千条万绪之杂染暗然丛集。于此二问,皆得明白正确解决,各明来历。存养本明,转化后起之染垢,人生便上下与天地同流,不至蔽于小已以失其性也。”[29]可见,熊十力所说的心理学,其实是现代的心性学和性理学,也就是熊氏新易学的人生论。

关于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熊十力说:“如哲学上之体用义,是儒家心理学之所依据。”

[30]又说:“首申三大义:一曰宇宙实体具有复杂性,非单纯性;二曰体用不二;三曰心物不可分割。此三原理原本《大易》,今兹阐明心理,根据在斯。”[31]综合熊十力晚年著作对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多种论述,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来阐释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1.复杂本体说

熊十力的本体论思想,在解放前与解放后有重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基本停留在“新唯识论”的水平上。《新唯识论》和《读经示要》都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坚持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熊十力的思想发生了飞跃,逐渐由原来的“新唯识论”转变为“新易学”,基本上放弃了原来的唯心主义观点,建立起圆融唯心与唯物的新哲学。

新易学的本体论,既反对唯心,也反对唯物,主张宇宙本体是某种兼含神质二性的复合物,可称为复杂本体论。1952年,熊十力在《新唯识论删定记》中说:“本体说是物不可,说是心亦错误,心、物以对待立名,要皆就本体之流行而假说。”[32]1956年,熊十力又在《体用论》中说:“精神物质二性,皆实体所固有也。不直言物质而言翕者,从功用立名耳,质非固定的事物,元是实体流行现似凝敛之一方面;不直言精神而言辟者,亦从功用立名,所谓阳明、刚健、向上、开发而不肯化成物之一方面。神质二性,是实体内涵相反之两端,相反所以成,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33]1959年,他还在《明心篇》的自序中说:“宇宙实体具有复杂性,非单纯性(哲学家或以为实体唯是单纯的精神性,或以为实体唯是单纯的物质性,皆逞臆成说,与实体不相应也)。”[34]新易学的这种复杂本体论,可以看作是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某种结合,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

发展。

新唯识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个方面,并主张这二者是一齐产生和共同发展的。熊十力一再强调,物质与精神绝不相似,决不能把精神看成是物质的副产品,因为凡物皆以类相生,如麻种生麻、豆种生豆然,所以沉坠锢闭的物质绝对无法产生出刚健炤明的精神来。按照这种逻辑,则精神也绝对无法产生出与自己决不相似的物质来。那么,被新唯识论奉为本体的本心或仁体固然可以产生出精神现象,可它怎么能产生出物质现象来呢?可见,新唯识论实际上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发生问题。新易学把新唯识论的仁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正是从理论上化除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不同的本体观,必然引出不同的人生观;或者说,不同的人生论,需要有不同的本体论来支持。新唯识论“即万化之原而名之以本心”,把宇宙本体看成是纯粹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它的人生论也是“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反之此心。”[35]因此招来了唯物主义者这样的批评:“熊先生跟佛家一样,否认物质宇宙的存在。”[36]“熊先生所谓本体,是遮拨万有而觅取的;如要返本,则必遮拨科学,使我们的行为赶快退到纯一寂静的空无”[37]。新易学认为宇宙本体是复杂性,“神质二性是实体内涵相反之两端,相反所以相成,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38],所以它的人生论也是既要求“返己察识内部生活之渊海,是否有知是知非之明几炯然常在”

[39],又要求“发其智于实事实物,通于万有而不隔,行于现实而无系。”[40]熊十力说:“孔子日新之学,敦仁以立其大本,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41]主张道德与科学协调发展,日损之道与日益之学相辅为用。这正是其新易学复杂本体论的必然结果,或者说,这样的人生观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复杂本体观。

2.体用不二论

熊十力哲学中“体用不二”的思想萌发甚早。早在1918年的《熊子真心书》中,熊十力就认为:“道器一元,幽明一物。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42]这种道不离器、幽明不二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熊十力后来所说的体用不二原理。基于这样的本体观,便有这样的人生观:“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43]这也正是后来被熊十力视为新易学人生论之究竟的天人不二原理。这种被称为“衡阳之宝筏、洙泗之薪传”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熊十力一生学术追求的核心所在。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毕竟还很模糊、很抽象、很单薄,而且也只是一鳞半爪,不成系统。

三四十年代,随着《新唯识论》文言本和语体本的相继行世,体用不二的思想逐渐展开和丰富,成为熊十力哲学的基本原理。如1942年,熊十力在《论体相》一文中说:“夫体之为名,待用而彰,无用即体不立,无体即用不成。体者,一真绝待之称;用者,万变无穷之目。”[44]《新唯识论》(语体本)说:“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所以说,他是用的本体,绝不是超脱于用之外而独存的东西。因为体就是用底本体,所以不可离用去觅体。”[45]但就总体而言,新唯识论的体用不二思想还基本上停留在概念思辩的水平上,尚未有力地贯彻到人生论中去。

新唯识论“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返之此心,”固然有强调道德修养的意义,但它强调更多的似乎是认识论而不是修养论。熊十力一直把他的新唯识论体系规划为境论和量论两部分。所谓“量论”,主要应理解为一种认识论,而不是人生论。在传统儒学中,认识论是从属于修养论的,而新唯识论却大有把修养论从属于认识论的倾向。“港台新儒家”谋求与康德、黑格尔

的结合,论证所谓智的直觉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倾向的继续和发展。此外,新唯识论固然也讲体须就用上认取,但它的重点还在体上,在很大程度上用只被看作是藉以显体或识体的凭据而已。新唯识论毕竟没有从根本上给予物质世界以应有的位置,这最终导致了内圣修养与外王事功的脱节。“港台新儒家”大讲所谓“道德形上学”,却始终无法解决道德良知与科学民主(所谓“新外王”)的连接问题,这不能不说与新唯识论的片面影响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熊十力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新易学的研究中去。他不仅把理论重点从本体转到了功用上,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体用不二思想,并把它们贯彻到人生论中去,体现出以人生论为核心的儒家本色。他在《乾坤衍》中说:“余书发明《大易》体用不二义,本以现象为主,此是吾书根柢,须识得此意。(吾书不承认有离开现象而独在的实体,只收摄实体以归藏于现象,说为现象之内在根源,故曰现象为主。)”[46]以现象为主,所以把物质性赋予实体,主张复杂性本体论;以现象为主,所以不再投入精力去完成“量论”,而是把大量时间用于内圣外王和人生哲学的研究中,于是就有了《原儒》、《明心篇》和《乾坤衍》。

1957年,熊十力把《新唯识论》改造为《体用论》,便正式宣布:“余之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这不是以本体为主的体用不二,而是以现象为主的体用不二。他说:“此书之作,专以解决宇宙中之体用问题。”[47]并函告朋友:“昨有一书,平生吃苦所究之一大问题在其中,有此而《新论》可废。”[48]从《新唯识论》到《体用论》,是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最终完成的标志。《新唯识论》的宗旨是“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49]《体用论》的宗旨则变为“本论以体用不二立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不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种种原理,皆禀《大易》辩证法。”

[50]

不管熊十力自己怎么说,《新唯识论》把本体看成是反求实证的非知识的内心境界,终究有体用分离之嫌。《体用论》否定了仁心本体,而代之以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并把这种复杂性收摄于现象之中,说为现象内部所含“相反所以相成”的“两端相反之几”,才是真正的体用不二。把体用不二论彻底贯穿于人生哲学,便有了《明心篇》中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是熊氏新易学的人生论。《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3.心物不二说

基于上述体用不二论,熊十力认为宇宙万象不妨概括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类,但不可把它们看成是各各独立的东西,心和物只是同一本体之两面,而不是两体。用熊十力本人的话说:“心物本不二,而亦有分;虽分,而心为物主,究不二。”[51]心物不二的观点,可以说是熊氏新易学宇宙观的必然结论。

熊十力曾说,新易学的宇宙论“以翕辟成变为枢要。”这一理论主要解决宇宙运动的根源及其发展变化问题。对此,熊十力主张,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本隐之显”和“相反相成”。所谓本隐之显,是说本体是隐微无形的,现象则有相可循,宇宙万象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要到隐微无形的本体中去寻找,因为有形的事物必然是从无形的事物中逐渐产生的。“否则,显可睹而隐难知,如不推显至隐,将任意见以宰割宇宙,吾未知其可也。”[52]所谓相反相成,是说运动必然是由矛盾引起的。“因为说到变化,必是有对。易言之,即由实体内部含有两端

相反之几,乃得以成变,而遂其发展。发展绝不是单纯的事情,单纯哪得有变化?然若两端对峙,惟互相反而无和同,即令此伸彼屈,而此之独伸亦成乎亢穷,则造化将熄矣。所以说,变化决定要率循相反相成的法则。”[53]那么,这隐微无形的本体中所含的两端相反之几究竟是什么呢?熊十力认为是翕和辟。

熊氏新易学认为,本体是一种每时每刻都处于生灭灭生、变化密移中的东西,因而可以称之为恒转。“恒字是非断的意思,转字是非常的意思。非常非断、刹那刹那、生灭灭生,故名恒转。此乃即用显体,以立斯名。”[54]恒转至无而善动,刹刹相续而不已。“此种不已之动,自不是单纯的势用,每一动恒有摄聚之一方面,”[55]那就是翕。翕的结果是产生无数“小莫能破”的微细质点,称为小一。小一和集而成群,小一群再经若干次和集,便成为物质宇宙。“然而当翕势方起,却有另一方面的势用反乎翕而与翕同时俱起(二势非异体,更无先后次第,故说同时俱起)……此一方面的势用是刚健自胜而不肯物化,正与翕相反”,[56]这就是辟。辟势是恒转的自性显发,故能运于翕之中而自为主宰,因以显其至健,并最终转化翕而使之与己俱升,其结果便使物质现象从一开始就同时具有了精神性的一面。物质与精神和同而为一体,而心在物中主导并转化物,这就是《周易》所谓“保和太和乃利贞”的状态。这样,熊十力就通过恒转内部翕势和辟势这两端相反之几的矛盾运动,说明了宇宙万象的运动根源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发生及其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产生以后,又是如何发展和进化的呢?熊十力仍然用翕势和辟势的相反相成来说明。按照熊十力的理论,翕势和辟势是同时俱起并达到保合太和的,所以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应该是同时产生的。但就实际情况看,由小一和集而成的物质现象毕竟先呈现出来,而心灵现象则直到生物出现之后才逐渐有所表露。对此,熊十力解释说:“夫心作用未出现,只是隐而未显,不可说无。隐显与有无,是截然不同之两义,万不可以隐而未显便谓之无。”[57]他指出,宇宙泰初,蒙然大荒,连物质现象也未呈现,何况心灵呢。翕势与辟势同时俱起,物质与精神便同时产生。此后,物质现象不断演化,精神现象也与时俱进。而且,物质的演化和精神的创进其实是同一过程,正因为精神潜驱默运于物质中并不断地主导和转化之,才导致了现象世界的进化。

随着物质的进化,精神有了日益精密的资具,也就渐渐地显发了出来。他指出,生机体经过三大改造,不断趋于完善,这种进化绝非偶然。“既非偶然,则不能不承认宇宙泰始以来,物质与精神是浑然为一之洪流,不能不承认精神对物质方面本有主动作用。”[58]当无数小一未凝成各种实物时,物质只以潜能的形式轻微流动于太空中,这时物且未著见,精神未有凭藉,无从显发。小一和集成各种实物后,渐失其轻微流动之本然而趋于凝滞,所以一切无机物皆有锢闭与沉坠性,精神也不能马上从中显发出来。但精神毕竟时刻都潜移阴帅于物质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物质必然从之俱化。到一定时候,精神的主动力终将显发出来,引导物质之构造,并改易其形式,从而使无机物发展为生机体。生物出现后,又不断进化,其机体构造日益完善,则精神的发展也日益便利。至高等动物乃至人类出现,精神有了良好的资具,终于吐出盛大光焰,如旭日方升,而光芒万丈。

从实体内部翕势和辟势同时俱起而辟主导转化翕,到精神与物质同时产生、共同发展而精神主导转化物质,再到人类崛兴而心灵主导转化肉体,乃至人类精神生活内部本心主导转化习心,始终贯穿着一条对立双方矛盾运动而主体统御客体的基本原理,这就是熊氏新易学“乾道主变导坤”的易理法则。这一法则不仅与“心物不二”的新易学原理密不可分,而且直接为强调觉性主宰的新易学人生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4.生命与心灵不二

熊氏新易学把宇宙万象划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又把物质现象分为物质和能力两方面,而把精神现象分为生命和心灵两方面。与此同时又认为物质与能力不二,生命与心灵不二,然后总括为心物不二,以全宇宙为一个心物互含而心主导物的大生命。在此基础上,根据体用不二原理,又提出“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本来不二”,并且主张“宇宙论与人生论不可判而为二”,要求“尽己性以尽物性”,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圣学境界。

[59]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在吾人生命和宇宙大生命中,物质和能力如何不二?生命与心灵如何不二?以及后者如何能主导转化前者而达到“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圣学境界?

关于物质和能力不二,熊十力说:“近取诸身,自吾有生之始,以迄少壮老衰,日常吸收动植诸物质,经胃力消化,即变成种种能力,此等能力复新生吾之体质,此则质可变为力、力可变为质之明证也。外取诸物,水为流质,受阳光之热则变为蒸气上升,即由质变为力;及遇冷气,则凝成雨点下坠,力复变为质也。此等事例不可胜举,若质力是二物,何可互变?《易大传》曰‘坤以简能’,又曰‘坤化成物’。按《大传》云物者,即物质之省称;其云能者,即能力之省称。据此,则《易》以坤为质力,是其不以质力为二物之主张已极明白。”[60]在他看来,物质和能力皆属物质现象,其基本性质是阴暗、沉坠、锢闭、趋于凝滞,是宇宙间基本矛盾的消极和被动方面,是人的习染、知识、私欲、恶念等的宇宙论依托,是宇宙大生命和人生运动中被主导、被转化的客体方面。

关于生命与心灵不二,熊十力说:“余所体会,生命与心灵殆无性质上的区别。惟生命未发展到高级,即心灵不能显发盛大;亦可说,心灵不曾发展到高度,即是生命发达之条件犹未具备故。如生机体之组织未完善,则生命、心灵皆不获发达也。余以为生命、心灵不妨分作两方面来说,而实无异性,实非两体。《大易》以乾为心,而赞其曰‘大生’,曰‘大明’。先圣烛理入微,从切实体察得来也……离生命而言心灵,心灵其为空洞的镜子乎?离心灵而言生命,生命其为佛氏所谓迷暗势力乎?”[61]又说:“生命、心灵本来不二,而有两名:特举其生生不已之德而言,则曰生命;特举其炤明无暗之德而言,则曰心灵。名虽不一,而其所指目者非两体也。”[62]总之,所谓生命与心灵不二,其实是用生命的生生健动义充实心灵,以强化心灵的创生性质;同时,也是用心灵的炤明刚健之义规范生命,以强化生命的合理性和至善性。生命与心灵合一,为刚健奋发、积极进取和崇尚理性主宰的新易学人生论提供了有力的哲学依据。

生命与心灵是何性质?熊十力说:“余以为同有生生、刚健、亨畅、升进、炤明等等德用。生生,言其大生广生,常舍故创新,无穷无尽也。刚健,言其恒守至健而不可改易也,故能斡运乎物质中,终不为物所困。亨畅,言其和畅开通、无有郁滞也。升进,言其破物质之锢闭,而健以进进不坠退故,俗云向上是也。炤明,言其本无迷暗性,《易》云‘大明’,是乃最高智慧与道德之源泉也。如上诸德用,皆是生命、心灵所法尔本有,而不可诘其所由然者。惟人独能努力实现生命、心灵之一切德用,此人道所以尊也。然人与万物本为一体,人乃万物发展之最高级,则人之成功即万物之成功已。”[63]他认为生命与心灵的这些性质,刚好与物质和能力相反。相反所以相成,乃主导、开发和转化物质与能力,并使之与己俱升,达到“保

合太和乃利贞”的至善状态。生命与心灵的这些德用,使它们必然地成为宇宙大生命和吾人生命的主体方面,从而成为宇宙生命运动和人类生活实践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因而也是宇宙大和谐、人生大圆满的动力根源和终极保障。

总之,在熊十力为其新易学人生论构筑的哲学理论中,体用不二可以说是贯穿全体的一条根本法则。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现象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为了给这一事实提供理论根据和哲学说明,就有了复杂本体说和翕辟成变说;而把这种形而上的理论再返回来收摄于现象内部说为其内在的根源,就是体用不二论。对现象世界作进一步考察,熊十力发现精神始终在主导物质,于是就有了心物不二基础上的精神主体说。对精神主体作进一步考察并与体用不二联系起来,就有了乾阳主导转化坤阴和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本来不二的天人合一理论。天是抽象的形而上者,而人却是活生生的具体现实,这样,熊氏新易学便很自然地把理论的重点转移到现实的人生实践上来了。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8 9:52:15 点击:1 [摘要]苏轼游弋于诗文翰墨,其中的批评思想丰赡渊深,他提出“无适而不可”的艺术融通思想; 主张“形不可失,理更当知”的形神观; 倡言“自然清新,简远疏淡”的审美旨趣; 强调“法而无法,萧散自适”的艺术创作,此种批评思想都根源于其博通圆融之哲思。 [关键词]苏轼; 诗文; 艺术批评; 儒释道 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融诗书画为一体。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承继前人,又博广独到,在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上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艺术批评思想散见于他的诗、文、铭、记和书画题跋之中,涉及到的艺术门类主要包括书画、音乐戏剧、园林等。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基于其哲学根基,参悟于其人生阅历,对于苏轼而言,艺即道,艺即人生。 一、艺之融通无碍,无适而不可艺之融通的批评思想早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开篇《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体现,其中张彦远将书画之源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并认为河图洛书是古先圣王禀受天命之得,其流传更是天之祥瑞所至,这样书画自然是同出于天并传达天地圣人之意的不可或缺的形式。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时期,苏轼不仅主张“书画同体”,力倡诗文、书画、琴艺等融通,而且认为艺之“写意”是要抒发作者之意,强调作者之意与天地之意自然地契合,而不再是天意之规范,也不再完全附庸于社会,这种文人精神的高扬逐渐内化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苏轼在诸多的艺术批评中明确提出艺之融通的思想,最为熟知的“诗画本一律”的观点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明确提出,并依此评画。如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王维的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 P. 2209) 在《王维吴道子画》中评价二者的作品言道: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2]( P. 109 -110) 苏轼赞赏王维的诗画境界和创作特征,这不仅有助于王维在画史地位的确立,而且将“诗画一体”的理论内化为文人画的精神品质。 “诗画一体”观不仅着眼于艺术欣赏,且深入到艺术创作,如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苏轼抓取到诗画创作的共同性,一是“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强调艺术创作如同天地宇宙万物的创生,即如“天地造化”一般,自然而独创、块然而生; 二是艺术构思都具有“迁想妙得”之特质,“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并以“画中有诗”再三强调画师与俗士创作的区别; 其三,此《枯木歌》中对诗画创作共同性的强调进一步把绘画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并没有局限在诗画方面,在《跋君谟飞白》中讲道: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__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画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3]( P. 2181)这里的“物一理也”落实到艺术层面就是“艺一理也”,只要能“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绘画不受颜色的限制,不受外在物象的拘辖,书法不受各种书体的局限,也就是说书画艺术从本然上就是融通的。苏轼以医之不能分科为例,形象地说明艺术亦如生命,具有生命的整体性、融通性,不可分而治之。 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是建基在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之上的。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思想博通者,各种思想的吸纳使其圆融通达,其中《周易》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寂寞闲愁”中开始注解《周易》,一直到生命垂危时仍念念在兹。苏轼认为宇宙就是一个抽象的“一”的存在,《易经》之“易”即是“简易”,是天地万物的简之又简的极致,即是“一”,即是“致”:“致,极也。极则一矣,其不一者,盖未极也。四海之水,同一平也; 胡、越之绳墨,同一直也。故致一而百虑皆得也,夫何思何虑!”[4]( P. 376 - 377) ,又曰:“《易》曰: ‘天下之动,正夫一者也。’夫动者,不安者也。夫惟不安,故求安者而托焉。惟一者为能安。天地惟能一,故万物资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 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 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 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 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 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

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 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 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 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 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 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 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

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 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 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 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 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 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 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

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 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 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 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 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 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 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 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 内容提要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干元性海和创造根源。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人类禀受于天的性德日益开发弘实,智慧之光照耀全宇,天地万物无不开发利用,则本体含藏的无限可能性逐渐现实化,这就是以人能成就天道。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被看成是宇宙大生命刚健生生、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逻辑必然和最高现实,修身自强是出于自立的本愿,也是宇宙大生命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自强自立中创造了世界、创造了自己,被看作是宇宙大生命自身逻辑的显现,则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合太和,所以说天人本不二,亦必不二。 解放以前,熊十力只是一般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他不仅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具体建议,而且积极进行改造新唯识论和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新易学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易学强调本体具有复杂性而精神主导物质,蕴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立意,是熊十力谋求以新儒学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服务的有益尝试,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应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录 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 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 二、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二次元经典语录

16、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会忘记,只是想不起来而已。《千与千寻》 17、你的愿望,我确实听到了,一岐日和,汝为有缘人。《野良神》 18、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人身上,不要小看奇迹!《游戏人生》 19、一想到要和你分别,就算拨开人群,我也想去见你。《萤火之森》 20、人类全都是无可救药的低俗的笨蛋。当然也包括我。《游戏人生》 21、他喜欢她,无关爱情。她幸福了,于是他也幸福了。《千与千寻》 22、生死门虽繁星灿烂,但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追逐繁星的孩子》 23、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忘记,只不过是想不起而已。《千与千寻》 24、每个女孩心里都有一片萤火之森,那里住着一个少年。《萤火之森》 25、就算知道会消失,在这之前也一定要抱紧最想抱的你。《萤火之森》 26、暗弱,面对未知却不怀有敬畏之心却用好奇心来对待。《游戏人生》 27、你给我一个绚烂的秘密,沉睡在仲夏夜里的美丽梦境中。《萤火之森》 28、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

《千与千寻》 29、无聊的并不是这段时光,而是与别人相似的自己。《樱花 庄的宠物女孩》 30、你给不了我想要的东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付出没意义。《千与千寻》 31、既然一开始就要变卦的话,就不要说出那么冠冕堂皇的话语。《寄生兽》 32、不存在无法治疗的伤。无法治疗的伤不是伤而应该被称为死。《空之境界》 33、根据我的调查,这个世界上最接近恶魔的生物应该就是人 类了。《寄生兽》 34、一直向前走。千万别向后看。否则就永远回不去那个世界了。《千与千寻》 35、我不怕等待,因为等待的时间越长,等到之后就会越幸福呢。《名侦探柯南》 36、我再也不要看见她哭的样子了,就算我从此从她心目中消失。《名侦探柯南》 37、什么牺牲自我的狗屁理论!既然你有生存的权利,我们自 然也有!《寄生兽》 38、虽然我不知道杀人的理由是什么,但是救人肯定是没有理 由的!《名侦探柯南》 39、没有游戏就没有人生,依靠手段与才能,引领我走上不败 的道路。《游戏人生》 40、因为喜欢,所以会想要去奋战,不过…只要喜欢的话,去 爱就够了。《萤火之森》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1)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1.老子: 《老子校释》(朱谦之) 2.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 3.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4.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本义》(朱熹) 5.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经校注》(高亨) 6.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7.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8.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 9.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10.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11.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论衡校释》(黄晖) 12.南北朝 《弘明集》 13.韩愈 《昌黎集》 14.柳宗元

《河东集》 15.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16.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17.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18.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 19.陆九渊 《象山集》 20.叶适 《习学记言》 21.王守仁 《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22.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23.方以智 《物理小识》 24.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25.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 26.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27.魏源 《魏源集》 28.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29.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30.章炳麟 《訄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31.熊十力 《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 32.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33.冯友兰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34.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35.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圆善论》 36.罗光 《儒学形上学》、《儒家生命哲学》、《中国哲学思想史》 37.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38.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苏轼哲学思想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佛 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除了政治方面的表现,还有?纯文学?方面的,在写诗作文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办公公文除外)要求尽善尽美,他描写老农,文人,豪士和自己的生活都相当细致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本质。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从肺腑出,出则肺腑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自己的作品细致准确还要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最终的不就是传神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

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 在当前的文化讨论中,有一种观点颇为引人注目,并有进一步发展和滋蔓的趋势,这就是复兴儒学或所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主张。 “弘扬儒家学术”,“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推动“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本来是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港台和海外的现代新儒家学者提出和一直坚持的口号。随着对外开放和海内外学术交流的发展,国内个别学者也接受了这个口号,并把“第三期发展”解释为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近年来,一些海外华裔学者先后应邀回国讲学,也有人大力宣传这种新儒学的主张(并非人人如此,也不见得是多数)。曾经是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的几位长期生活在国内的老先生,怀若对“周孔教化”和传统儒学的“敬意”,重登讲坛,继续宣传当年鼓吹过的中国精神文明优越论,提倡发场民族传统精神,甚至主张把宋明理学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这些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备受青年的尊敬和仰慕,加上报刊的宣传,因此,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术观念的变化可能最能说明问题。近30年来港台现代新儒家著作中最常见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天人合一”、“道德理性”、“个体人格”、“儒家人文主义”等等,过去我们是很少讲的,近年来纷纷出现于我们的报刊上和学术论著中, *本文是作者1986年3月27日在国家教委召开的“七五”科研规划咨询会上的发言,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甚至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时尚观念。新儒学似乎已经成为现代学术思想战线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派别,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人公开打出“现代新儒家”的旗帜。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又一个关键时刻,现代新儒家思想的重新泛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从历史上说,现代新儒家就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要不要实现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而产生的一个思想派别,他们提出的理沦,早已受到中国的前辈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严肃批评,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下通的和根本错误的。在今天,中国更紧迫地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古今、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更加直接、尖锐。中国是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呢,还是应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抑或是走如某些人所鼓吹的“东方式工业文明”的道路?这是今天人们思考、探索和实际争论的问题。现代新濡家的主张在这个时候重新有了一定的市场,应该说是不奇怪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争取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能不能靠复兴儒学,或以现代新儒学为指导思想来实现?自然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间题上,我们的同志一般不会糊涂;但是在一些似乎是纯粹的学术问题上,例如怎样认识中国文化的特质,怎样评价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价值与作用,怎样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等,我们一些同志发表的见解,却很难和现代新儒家划清界限,

动漫经典语录

1忍者的才能不在于所掌握忍术的多少,而在于永不放弃的毅力.笔直向前绝不违背自己的誓言,还有不管何时都不放弃----自来也《火影忍者》强烈要求额外增加的他死的时候真的蛮感动的 2我已经不是佣兵了。只是个男人而已。——相良宗介《全金属狂潮》强烈要求额外增加的 3.“世界上没有什么偶然,有的只有必然。”壹原侑子——《xxxholic》 4我本来拥有一颗爱好和平的心,如今因为愤怒而爆发的传说中的超级赛亚人—孙悟空《七龙珠》应强烈要求增加的 5.“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只是为了自己,虽然有人会说,我希望能为哪个人做些什么,但事实上,也只不过是希望看到别人幸福时,自己也有份幸福感罢了。”皇昴流——《东京巴比伦》 6.“有伤害人的人存在的话,也会有能抚慰伤痕的人。”草摩波鸟——《水果篮子》 7.“就算是已经死掉的人,也要将他从地狱的深处拉上来。”姬神秋沙——《魔法禁书目录》 8.“很久以前我曾经发过誓:『——你安心地睡吧,就算你将遗忘一切,我也会永远记得。我将为你而生、为你而死』。”史提尔·马格努斯——《魔法禁书目录》 9.“虚弱的笑声是康复的标志。”樱桃小丸子——《樱桃小丸子》 10.“堕落是不需要理由的。”坂上智代——《CLANNAD》 11.“在走廊里摔倒会流鼻血,在人生中摔倒会流眼泪。”栉枝实乃梨——《龙与虎》 12我决定了,我要成为死神,成为死神然后改变,让乱菊,不必哭泣——市丸银——《死神》 13.“人的怨恨是无止尽的。”阎魔爱——《地狱少女》 14.“请教我...如何成为医生...!! 我要成为“万能药”!!我要成为能医治任何病的医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病...是无法医治的!!”托尼托尼·乔巴——《海贼王》 15.“我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我软弱的一面。”桔梗——《犬夜叉》 16.“梦想是否无聊并不是别人来决定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梦想,自己拼命努力去追寻才是最重要的!”日奈森亚梦——《守护甜心》 17.“我告诉你,我也有我的禁忌,如果你敢那样做,不管用上任何手段,我都会杀了你。”藏马——《幽游白书》 18.“我总觉得,他在我身边呢。”毛利兰——《名侦探柯南》 19.“对别人抱有期待,只能让自己受伤。”松前绪花——《花开伊吕波》 20.“群聚的都是弱者。”云雀恭弥——《家庭教师HitmanReborn!》 21.“孤独并不可怕……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人……”该隐——《毒伯爵该隐》 22.“什么都无所谓只想在你身边,什么都无所谓只想和你说话,什么都无所谓所以请你不要逃避。”风早翔太——《好想告诉你》 23.“人活著就是在看别人死亡。”杨威利——《银河英雄传说 24.“在记忆的深处里,自己,早已经不存在了。”银古——《虫师》 25.“即使过了无数的时光暗转,仍然……在等待?”初代雾守D·斯佩多(Demon Spade )——《家庭教师HITMAN REBORN!》 26.“不要害怕遭到欺骗,因为这世界就建筑在欺骗之上。”日番谷冬狮郎——《死神》 27.“迷茫不仅会害了自己,甚至会害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人。”相泽虹一——《隐之王》 28.“要想成为强者,就不要回避心理的恐惧!”盖聂——《秦时明月》 29.“此时此刻,我竟不知究竟是悲伤,还是快乐。”端木蓉——《秦时明月》 30.“不管夜晚多么黑暗,黎明总是会到来。”夏莉·菲内特——《反叛的鲁路修》 31.“孤独……一直孤独到进入坟墓……然后……人们将你遗忘……你将孤独遗忘……”明日香——《新世纪福音战士》 32.“相见不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重楼——《仙剑奇侠传 33.“世界上有些事,还是让它永远成为谜比较好。”黑羽快斗——《名侦探柯南》

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

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 1 熊十力对唯识学思想的转化 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代表,其创建的“新唯识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融会儒佛,是在对传统佛学和儒学尤其是对旧唯识学的批判基础上创建的。新旧唯识论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一直被诸多学者所关注。两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是,熊十力通过融合儒佛,创立了“新唯识”。 熊十力早年曾在支那内学院系统地学习唯识学(和他同学的还有吕瀓,他俩都为欧阳渐的学生),其后在北京大学教授唯识学,并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于1923年出版《唯识学概论》一书。熊十力在此书绪言中写道,“北天竺有无著菩萨者,……以其对治空见,世遂目其学为有宗,即法相宗。后来有滋生法相学。自是大乘乃分为二”。(大乘佛法的两个重点: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缘起。) 可以看出,熊十力此时深受欧阳渐分判法相、唯识为二宗之说的影响,且极为推崇护法之学。这一时期,熊十力对于唯识学的见解和态度并未脱离在支那内学院

所学世亲、护法、玄奘、窥基之学。但是,也正是在这一年,熊十力的思想出现巨大变化,他突然对于旧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也正是从这一年,熊十力开始着手创建他的“新唯识论”体系。之后几年内,熊十力多次修改《唯识学概论》,其思想主旨已逐渐显现出与旧唯识学的分离。 2 熊十力对唯识学的吸纳与批判 熊十力在内学院接受过系统的唯识学训练,旧唯识学的诸多理论对熊十力创建“新唯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唯识学强调二分的宇宙构成论。这种二分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熊十力的体与用的二分。 其次,唯识宗坚持赖耶缘起论,以阿赖耶识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源,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肯定“种子”的唯一实在性,强调世俗现象界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唯识宗这种将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划分方式,是佛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熊十力接受了这种理念,他在论及“体用”关系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但是,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以《东坡易传》为例 付俊龙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 苏轼的文化价值理想本于易学的普遍原理,追求天与人的整体和谐。这是由易学传统世代相传承长期凝聚而成的理想,并且由易学传统朝外横向辐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理想。苏轼对易学的理解有他独特的个性,他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及时代的特殊感受纳入此理想中,使之充实丰满,有血有肉,成为自己毕生真诚追求的对象,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原动力。这成为我们理解苏轼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点。 关键词:苏轼;易学;东坡易传;卦辞 Su Shi Thought - To "Dongpo Yi Chu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Su Shi's cultural values and ideals of this was to lear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e pursuit of days with people's overall harmony. This is easy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cohesion formed the ideal long-term commitment, and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outwards from the horizontal radiation,as the Chinese people in various areas of spiritual ideals. Su Shi's right to learn in understanding his unique personality, with his own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time into this ideal of a special feeling to make it enriched plump, flesh and blood become his lifelong pursuit of the object in good faith, an everlasting spirit of the driving force.This became our understanding of Su Shi's philosophy of a point. Key words: Su Shi ;Yi Chuan learn Dongpo ;Hexagram ;Statement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久远的博大中,正因为一些卓越的文人,才使这渊远的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便是一个最具魅力的文化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尤以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 便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苏轼便是这一文化特征最集中的代表。 他的人格是复杂的,儒家、道家、佛家杂取而互用,所以单凭一方面的理解很难客观评价苏轼一生的行迹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苏轼是杂家,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从苏轼后期(从贬官黄州到去世)的著作,《易》、《书》、《论语》这些儒家经典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始终在占主导地位。苏轼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阅读附答案

熊十力:乱世为儒朵渔阅读附答案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一)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一) 摘要: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在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交锋的时代背景之下,把现实的根本问题判断为挺立民族文化主体的生命问题,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关键词:熊十力;周易;新儒学;创新 AnewinterpretationofZhouyibyXIONGShi-liandtherevivalofConfucianism Abstract:Bornintheearlierhalfperiodofthe20thcentury,whe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asinconflic twiththewesternone,XIONGShi-liregardedstrengtheningthelifeofnationalcultureasthentheactualfu ndamentalissue,inanattempttoreviveintrinsicvitalityandcreativespiritofConfucianismbyanewinter Keywords:XIONGShi-li;Zhouyi;neo-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的儒学思潮及学说常常是通过诠释《周易》这一古老的儒家经典而建构起来的。后五四时期的儒家对《周易》的推崇是普遍的现象。因为他们的学说与理论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形成的,他们要在《周易》中开掘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与发展。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就是熊十力(1885—1968)。作为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的熊十力将《周易》看作为最堪代表儒学精神的经典。从这种角度出发,熊十力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哲学的真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熊十力以后的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学术倾向,在主题、方法与内在的逻辑上有一个共通的趣向,那就是“内圣外王”的理念架构与“返本开新”的方法论。这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在熊十力对《周易》的诠释的影响下推动起来的。 一、在《周易》新诠释中重整现实 与复兴儒学精神 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其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反复思索的问题,一直围绕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及现代化这一中心。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他们正好处在两者的夹缝中间,基于儒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无法逃避的历史困局中,他们不能不做出某种抉择,这种抉择,从表面上看,好像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上的取舍问题。实际上,从文化形态的思想基础必然要涉及到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与生命存在形态。在这里简单地“二者必取其一”显然是不行的,而必须透过文化的比较与融合,创造性地建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熊十力亦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因而他的哲学体系与当时西化论者和复古论者都异其趣。他的哲学思路贯通古今,衡论中西,出入于儒、佛、道。其以“新唯识学”或“体用论”之名所自创的独特的哲学体系。有人称之谓“新儒学”、有人称之谓“新陆王学”,又有人称之谓“新佛学”,还有人称之谓“新法相学”,“新易学”等,这就意味着难于以某种固有的学派范式来评定他的哲学体系〔1〕。所以熊十力说:“吾惟以真理为归,本不拘宗派, 〔2〕(第288页)熊十力的独创的哲学体系,与他参加辛亥革命有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奋起参加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肩负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心里怀着深挚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青年熊十力曾对革命事业十分积极。但这场革命没有真正成功,他对此不但非常痛惜,而且亲身体会到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他说:“余伤清季革命失败,又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俗,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故余研古学,用心深细,不敢苟且。”(《体用论·乾坤衍》)〔3〕(第320页)熊十力由辛亥革命的失败痛切地认识到,革命不只是一场政治活动,更根本的是改造人的心灵。这就是他强调的“革政不如革心”(新唯识论·熊子真心书》)〔4〕(第7页)。由于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迷失,价值规范原则的失序,人心世道越来越不成样子,在这样的“危机的时代”中,他深觉“目前最急者,唯新哲学产生一事。”〔5〕他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新哲学,便无法对现实存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第29卷第1期 (201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Vol.29 (2014)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牛 秋 实* (许昌学院社科部,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关键词:苏轼;易学;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1-0036-05 在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极不一致。理学家认为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之文,有害于道。但是在苏轼看来,那种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艺术修养的教育也可以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事实正是,“为文”完全可以是一种道德实践形式。宋代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他们热烈地讨论经典中间的许多知识问题。“五经”仍然是他们所关注的重要经典。如宋儒的《易》学的研究,就有范仲淹的《易义》、胡瑗的《周易口义》、石介的《周易解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的《汉上易传》、胡宏的《易外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张栻的《南轩易说》、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等,宋代那些著名的学者、理学家们,几乎没有不研究、讨论《周易》的。宋儒是如此关注《周易》,人人研究并讨论《周易》,是想通过重新阐释《周易》来构筑自己的经学体系,或者像苏轼那样,构建其基于儒家的诗学思想体系,完成自己的学术夙愿。徐建芳《苏轼与〈周易〉阴阳观》[1]注意到了苏轼作为易学研究者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周易〉谦德对苏轼的影响》[2]注意到了易学对苏轼道德践履以及诗学创作的关系,但是都失之于浅陋,笔者认为,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蕴藏,传统的易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对其文学观念的影响,只有了解了苏轼居儋州时的易学思想,才能理解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由经典著作中获得的学问对他的诗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为文之中存在着苏轼的一种对“道”的深刻理解。 一、苏轼居儋州的易学及其哲学观 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易学的研究之中。当时岭海地区文化落后,书籍稀缺。东坡在儋州时最大的痛苦不是缺少食物,而是无书可读。情急之下,他的儿子苏过便动手抄书。后来幸亏友人郑嘉会从惠州寄来一批书籍,东坡大喜过望,父子两人一齐动手,把书籍整理上架,从此与这些得来不易的图书朝夕相对。有了书籍,东坡便动手续写《易传》[3]177-178。在此穷困厄运频遭打击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苏氏易传》完成之后,苏轼在一封信中提到他注释《易经》的寓意:“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4]宋儒的研究经典,“至于经文的训诂,虽委曲求全地保存古说,但宋儒不但轻视古训诂,而且就是经文也怀疑。例如欧阳修的疑《系辞传》,修及苏轼兄弟的毁《周礼》,指摘《尚书》的缺点,晁说之的斥《诗序》,司马光、李觏的难《孟子》。宋人虽是对于古传说,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以定是非曲直的。在千载后欲把千载前的事从证据或道理上去论证的,虽是哲学的,却不是历史的。两汉人全然避掉活动头脑去推论,在这点虽是谨厚,然也是误解自明。故宋儒的方法,全然是不可舍的,因为经学归纳、演绎两方都成必要”[5]225。可见苏轼都对易经的研究总是带有自己的创获。苏轼认可并采纳了老师欧阳修的观点并写道:“《易》者,圣人 * 收稿日期:2013-03-26  作者简介:牛秋实(1968—),男,河南洛阳人,历史学博士,许昌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关于二次元里的经典语录

关于二次元里的经典语录 篇一:经典难忘,二次元那些让人值得回味的台词 经典难忘,二次元那些让人值得回味的台词 1、我们就算相互发一千条短信,大概彼此的心也只能靠近一厘米吧。 来自:《秒速5厘米》 新海诚的《秒速5厘米》,本身就是一部惊艳之作,我们都是睁大嘴巴看下来的,里面的句句台词都很精练及惊艳,最著名的莫过于这句台词吧!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剧中男女主人公这样的感觉,恩~怎么说呢~就像被困迷宫,最终走到出口,遇见光明。我们都期盼未来,想挣脱过去。会狼狈,会潇洒,会跌跌撞撞,更需要勇敢。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只为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 2、人们之所以怀有一丝希望,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死亡——朽木露琪亚来自:《死神》 疯狂迷恋《死神》的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很久了。每部动漫都会留下行走的记忆,我们看得越多,它们走得越远,越来越多的时光被它们的魅力感染。虽然朽木露琪亚这句台词有些消极,但还挺能算得上是真理的。因为我们还在继续行走,选择自己喜欢的动漫,抄写自己喜欢的台词,做着自己的决定,没有迷失,一如当初那个自己,足以。 3、与其想着怎样华丽的死去,不如想想怎样华丽地活下去吧——

坂田银时来自:《银魂》 一说起动漫里的惊艳台词,不知怎么的脑海里就浮现这么一句。虽然银时很废柴,但每次关键时刻他说出的话语,总让他形象抬高了好多。Z酱个人最喜欢银时的这句台词,挺能说到人们心坎里去的。其实我们都是一颗棋子,有人冲锋陷阵,有人功成身退。有人虽然在棋盘中有自己的位置,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与其想着怎样华丽的死去,还不如想着如何华丽的活下去,赞个! 4、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努力,那就不会有能够成功的人。来自:《樱花庄的宠物女孩》 至今还蛮喜欢《樱花庄的宠物女孩》这部动漫的,满满的正能量,有木有!还蛮喜欢《樱花庄》里的这句台词的,虽然已经记不清楚是谁说出来的,这句台词至今是我的说说签名。也许有人会说期望太高,失望也随之而来,有时候努力的不见得会成功,可如果不努力,何来的成功呢?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成长过程中,慢慢的让自己懂得,所有的寻觅,都有一个过程。此岸所有的期待与梦,终有一天会在彼岸听见花开的声音。 5、花开了,然后凋零。星星是璀璨的,可那光芒也会消失。这个地球、太阳、银河系甚至连这个宇宙也会有死亡的时候。人的一生和这些东西相比,简直就像刹那间的事情,在这样的一瞬间,人降生了,笑着、哭着、憎恨、喜悦、悲伤、爱、一切只是刹那间的邂逅,而最后都要归入死的永眠——来自:《圣斗士星矢G》沙加《圣斗士星矢G》里最爱的那个人物,他承载了我们太多

今人对于熊十力哲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今人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要】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著名哲学家。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至今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究,本文拟通过19篇论文的分析,探讨今人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点个人思考。 【关键词】熊十力;体用不二;“孤往”精神 一、序言 纵观中国历史,能让国人引以为傲的标志性的时代唯有三个:百家争鸣的先秦、三朝盛世的李唐、英才辈出的民国。然而先秦与李唐年代实在过于久远,先辈们的荣光早已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只能在史书的字里行间缅怀依稀的辉煌,唯有民国的英杰们我们还能仰其鼻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大放异彩,由而被历史所铭记,殊不知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早有诸多文坛巨擘们为中华之崛起孜孜不倦拼搏不休。其中,熊十力堪称一代大家,为中国儒家揭开了新的纪元,为中国哲学思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其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

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大英百科全书》誉之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熊氏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综观熊十力哲学,大致经历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参,再到融佛入儒、归宗儒学的演进历程。其一生为学,融贯中西,平章华梵,摒弃陈说,绝少依傍,堪称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影响力的哲学家。 其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基础,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其“体用不二”之论,成为整个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滥觞,亦为这一思潮由此奠定了基本思想框架。 尽管熊氏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诸如人的终极关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困惑和疏离等,他凭着对生命存在的独特体验,所作出的对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价值自觉、文化自觉的阐扬,又为世人开创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而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正因为如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才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