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B.鲜卑贵族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④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9分)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8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8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三次改革的异同,侧重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3)问要依据材料作答。第(4)问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6分)

(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9分)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政策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8分)

(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

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

改革应当勇于同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采取正确的策略。(8分)

14、21分阅读下列图片:

图二魏晋砖画烤肉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

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

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10分)

(1)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4分)

(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4分)

(3)盖世英雄。(1分)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4分)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6分)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

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 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 主D.封建国家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 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 ④ D.④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 程D.汉化过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 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 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华师大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

华师大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2019·日照) 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料记载,“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历史上,曾通过改革要求本民族改用汉姓的帝王是() A . 孝文帝 B . 金太祖 C . 康熙帝 D . 元世祖 2. (2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历史时期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的画像,这种现象在()事件后,更为广泛?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管仲改革 D . 戊戌变法

3. (2分) (2018七下·临桂期末) 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 . 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 . 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 . 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4. (2分)(2019·宜昌)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以上措施出自() A . 商鞅变法 B . 王安石变法 C . 管仲改革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5. (2分) (2018七上·新平月考) 北魏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A . 鲜卑族 B . 匈奴族 C . 氐族 D . 羌族 6. (2分)(2019·黔南) 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 女真族 B . 鲜卑族 C . 党项族 D . 契丹族 7. (2分)(2019·深圳模拟)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某人晚年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据此判断他当生活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 D.明清时期 2.西晋初建,司马炎大行分封,想借此“历经长久,本支百世”,但事与愿违。这些皇族大权在手,相互倾轧,最后爆发了“八王之乱”,战火燃遍关中和大河南北,长达16年之久,以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国家元气大伤。据此,可以推知 A.秦统一六国,分封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的组织框架还未真正形成 C.为强化中央集权,历代往往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 D.西晋统一汉末三国的混战局面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 3.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 B.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 D.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5.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夯实基础典型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 羌 D.氐 5、北魏孝文帝是() A. 匈奴族人 B. 鲜卑族人 C. 羌族人 D.汉族人 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B.氐 C. 鲜卑 D.羌 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1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3、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2课北魏孝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北魏孝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化 4.北魏孝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 D.②④ 强化提高 7.史书曾称颂孝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8.北魏孝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适应农耕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孝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①③ D.②④ 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帝是一位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江苏专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 合加强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 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 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 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对改革积极推动 2.主要内容 时期 概况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 立各种新制度 推行均田制 与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 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 兵役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 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3.实质: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4.历史影响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4)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2 课北魏孝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 北魏孝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 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 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 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 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 ①②④ .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 制度革新 B. 移风易俗. 建设洛阳D. 学习汉族化 4. 北魏孝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 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 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①③ D.②④ 强化提高 7. 史书曾称颂孝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 .移风易俗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 .迁都洛阳 8. 北魏孝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 适应农耕化的需要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 北魏孝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 ①② B. ②③ . ①③ D. ②④ 10.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 .北魏孝帝是一位 有作为的政治家 . 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D .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C.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平成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影响: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用汉姓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性质与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 1. ( 2分)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 ( 2分) 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 3. ( 2分)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 A. 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B. 迁都洛阳 C. 采取措施统一中原 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 ( 2分)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C.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 (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 A. 鲜卑语 B. 汉语 C. 氐族语 D. 羌族语 6. ( 2分)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 长安 B. 洛阳 C. 应天 D. 燕京 7. ( 2分)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 管仲 B. 商鞅 C. 秦孝公 D. 北魏孝文帝 8. ( 2分) “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A. 齐国管仲改革 B. 秦国商鞅变法 C. 楚国吴起改革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9. ( 2分)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10. ( 2分)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A. 孝文帝 B. 司马懿 C. 司马炎 D. 诸葛亮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阐讲】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条件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年级董志萍 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导言: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 1、历史条件(背景)

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2)北魏内部的问题——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由于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3)北方战乱以及鲜卑族文化程度低: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 5、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 精品

"【高考领航】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3 北魏 孝文帝改革人民版 " 1.(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考前训练,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即是最好证明。第(2)问从“中国再统一” 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注重改革策略。迁都洛阳。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三问均要求紧扣材料。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2. 有一热播历史题材电视剧《锦绣未央》,剧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李未央与拓跋浚之间如胶似漆的情感故事,从拓跋浚的名字上我们能判断此剧应和哪一古代少数民族有关? A.匈奴 B.柔然 C.鲜卑 D.东夷 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4.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5.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愈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意图是 A.消除鲜卑贵族对汉化的阻扰 B.有利于经略南方、统一中国 C.缓解平成粮食供应紧张的危机 D.促进鲜卑人生存方式的变革 7.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 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8.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D卷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2019·和县模拟)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商鞅变法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孝文帝改革 2. (2分)(2018·娄底)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 .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 商鞅变法 C . 张骞通西域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2分)(2019·黔南) 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 女真族 B . 鲜卑族 C . 党项族

4. (2分)(2019·惠民模拟) 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鲜卑人汉服乐俑汉人胡食 A . 民族交融 B . 中外交流 C . 经济发展 D . 文化成就 5. (2分)(2019·厦门模拟) 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A . 所以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大化改新 D . 明治维新 6. (2分) (2018七上·新平月考) 北魏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A . 鲜卑族 B . 匈奴族 C . 氐族 D . 羌族 7. (2分)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A . 商鞅 B . 张骞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小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学习小结 一、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特点和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原因: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