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铜、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3、识记金属活动顺序表,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课前预习学案: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现象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铝在空气中生成致密氧化铝保护膜

3、铁在氧气中燃烧

4、铜在空气中加热

5、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的

三、思考下列问题

1、“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在高温下也不与反应,说明金的(填“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难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四、置换反应

举例:

课堂探究学案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学生阅读课本弟9页结合预习学案回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探究金属和酸发生的反应(学生结合课本第10页活动与探究动手完成)

[

1、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是

2、不能与酸发生反应(不产生氢气)的金属是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课本图8-12,你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

讨论:以上各金属与酸的反应,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置换反应的概念:

练习:

1、将下列金属与稀盐酸接触,无气泡产生的是()

A.Fe B.Mg C.Zn D.Cu

2、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Zn+H2SO4==ZnSO4+H2↑ B.CO+CuO = Cu+CO2

高温

C.C+2CuO==2Cu+CO2↑ D.Fe+CuSO4==FeSO4+Cu

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金属镁与盐酸反应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三、金属与化合物(盐)的溶液的反应

思考:1、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丝?

2、通过实验你能得出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吗?

> >

教师总结点拨酸的化学性质:1、

2、 3、

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金属活动顺序表及相关规律,要求学生理解识记,

完成以下练习。

1、填空

K Ca Na Mg Al Zn Fe ( ) Pb (H) Cu ( )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到()

2、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3、下列金属和酸能反应并放出氢气的是()

A、Fe和浓H2SO4

B、Ag 和HCl

C、Zn和HNO3

D、Al和稀H2SO4

4、下列物质可以由相应的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制得的是( )

A、Fe2(SO4)3

B、CuCl2

C、AgNO3

D、Al2(SO4)3

5、在H前面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率就越_______ 将Mg、Zn、Fe、Al四种等质量的金属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最慢的是;产生氢气最多的是;最少的是____

6、X、Y、Z是三种金属,根据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1)Z+YSO4=ZSO4+Y (2)X+YSO4=XSO4+Y (3)Z+H2SO4=ZSO4+H2↑(4)X+H2SO4=不发生反应

A Z>X>Y

B X>Y>Z

C Z>Y>X

D X>Z>Y

7、联系生活实际:农业上常用硫酸铜和熟石灰来配制波尔多液,问能否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溶液。

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u + 2AgCl == 2Ag + CuCl2

B、Zn + 2AgNO3 == 2Ag +Zn(NO3)2

C、2Na + CuSO4== Cu + Na2SO4

D、2Fe +3CuCl2==2FeCl3 + 3Cu

五、本节小结

你的收获

课后巩固学案:

1、下列金属在空气中最不容易失去光泽的是( )

A、铝

B、铁

C、铜

D、银

2、(2007年河北)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下面对金属的利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是()

A 用铁回收含银废液中的银

B 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C 古代的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

D 用铝合金制作门窗框架

3、(2008年南通市)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A.Mn + H2SO4 = MnSO4 + H2↑

B.Mg + MnSO4 = MgSO4 + Mn

C.Fe + MnSO4 = FeSO4 + Mn

D.Mn + CuSO4 = MnSO4 + Cu

4、(2008年黄石市)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①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②将Zn、Cu分别加入到ZnSO4溶液中③将Zn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④将Fe 分别加入到ZnSO4、CuSO4溶液中,可以选择的方案是( )

A. ①或④

B. ①或②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5、(2008年烟台市)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1)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12+2NaBr=2NaCl+Br2 I2+Na2S=2NaI+S↓ Br2+2KI=2KBr+I2由此可判断:

①S、C12、I2、Br2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 。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C12+2NaI=2NaCl+I2 (B)I2+2KBr=2KI+Br2

(C)Br2+Na2S=2NaBr+S↓(D)C12+K2S==2KCl+S↓

6、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到足量的Cu(NO3)2、Mg(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渣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则该金属是( )

A、Fe

B、Cu

C、Ag

D、Mg

7、向CuCl2、ZnCl2、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A、ZnCl2、HCl

B、FeCl2、CuCl2

C、CuCl2、HCl

D、ZnCl2、Fe

8、将过量Zn投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按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因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反思和疑问:

第八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产物类型,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完成下列反应)。 (1)与氧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 )。 (2)与酸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 )。 ②与硫酸铜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 )。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铁丝表面有红色金属铜生成 B.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C.溶液质量增加 D.铁丝中铁的质量逐渐减少 3.下列物质可以用铁制容器盛放的是( ) A.稀硫酸 B.稀盐酸 C.浓盐酸 D.浓硫酸 4.识记课本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__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哪些金属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2、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是置换反应?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 一、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那锌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呢?…有什么规律?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授课人:梁文海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是在上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均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2)难点: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在之前已经学过镁、铁与氧气的反应,以镁、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剧烈程度引出本课题,顺理成章,学生也比较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含义。会读、会写并熟记常见金属的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物质奥秘的乐趣。 四、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复习回忆一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导学案设计

文,自学生字(用时:15分钟) 课文,引导学生一 边倾听,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 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 朗读课文,标出自 然段序号。 3.教师引导 学生借助拼音,展 开小组合作,检测 课前预习情况,进 行自学,教师相机 指导。 (1)组织学生 利用书中识字表 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 利用生字卡片互 相检测。 (3)组长对不 认识的生字进行 归纳,再读再认。 交流:课文主要讲了狐狸 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森 林里的百兽的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 读文,标出课文的9个自 然段,对不熟悉的句子多 读几遍。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 读书中的15个生字和3 个多音字“转”“闷”“呀”, 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2)认读生字,相互纠 正。 (3)归纳不认识的生 字,会读的同学大声范读, 认不准的同学认真倾听。 如果遇到小组同学都读不 准的字可以到书中找拼 音,拼一拼,再读一读。 4.学生按自然段朗读 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 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提 示学生,降低难度。 2.提醒学生自然 段的标志,以便其准确 标出。 3.重点正音: “转、扯、爪、猪、 受、神”是翘舌音; “嗓”是平舌音; “抗、趟”是后鼻 韵母; “转”在本课中读 四声zhuàn。

4.教师指导 学生按自然段读 文,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 不断句。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0分钟) 1.指名读第 一自然段,认读并 理解生词“食物”, 想一想:老虎是在 什么情况下抓住 狐狸的? 2.引导学生 画出描写狐狸和 老虎的动作的词, 思考:老虎和狐狸 谁更厉害? 3.指导朗读。 1.通过查找工具书和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食物”指吃的东西, 说明老虎是在饥饿的情况 下抓住狐狸的。 2.狐狸的动作是 “蹿”,老虎的动作是“扑” 和“逮”,说明老虎更厉 害。 3.有感情地朗读。 1.提示学生自觉 使用工具书。 2.可引导学生做 动作理解这几个动词, 使学生明白狐狸的动 作虽然很快,但仍然被 老虎逮住,这说明老虎 更厉害。 3.提醒学生利用 语速的快慢来表现文 章的内容。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 本课生字“食、物、 眼、爷”,再次认 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 观察它们在田字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 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 写注意点。 3.老师范写时,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 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 重点指导书写上下结 构的“食”字,左右结 构的“物”字,引导学 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二学案完美版

九年级化学科教学案 课题: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教学)目标:1、知道铁、铜、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3、识记金属活动顺序表,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本课重点: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本课难点: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教学)程序 学习(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教学)要求t 复习测评 课前预习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现象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铝在空气中生成致密氧化铝保护膜 3、铁在氧气中燃烧 4、铜在空气中加热 5、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 二、思考下列问题 1、“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在高温下也不与反应,说明金的 (填“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难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 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三、置换反应 举例: 课堂探究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学生阅读课本弟9页回答) 1.“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能否与氧气反应? 2.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结合课本P9页的知识回答】 3.综合镁、铝、铁、铜、金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现象等信息, 可知: ①大多数金属都能与_______反应,反应剧烈程度_______(选“相同” 或“不同”) ②、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在常温下不能 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即使在高温时不 能与氧气反应。 说明金属的活动性:____、___ 较活泼,____、____次之, ______ 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1、探究金属和酸发生的反应(学生结合课本第10页活动与探究动手完成)(1)按照实验过程填写下表 反应物反应现象反应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和稀盐酸 铁和稀盐酸 铜和稀盐酸 镁与稀硫酸 锌与稀硫酸 铁与稀硫酸 铜与稀硫酸 [小结] 1、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是 2、不能与酸发生反应(不产生氢气)的金属是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课本图8-12,你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吗???? 讨论:以上各金属与酸的反应,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置换反应的概念: 练习: 1、将下列金属与稀盐酸接触,无气泡产生的是() A.Fe B.Mg C.Zn D.Cu 2、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Zn+H2SO4==ZnSO4+H2↑ B.CO+CuO == Cu+CO2 C.C+2CuO高温2Cu+CO2↑ D.Fe+CuSO4==FeSO4+Cu 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金属镁与盐酸反应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第二课时 三、金属与化合物(盐)的溶液的反应 学生动手完成课本第11页活动与探究实验。 实验现象反应的方程式反应类型

【教案二]课题2水的净化

4.2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1) 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 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 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T实验探究T得出结论T联系实际T提出问题T实验探究T解决问题T发挥想象T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 投影仪、录像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硬水、肥皂; (2) 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烧瓶、碎瓷片、酒精灯、冷凝管、试管、锥形瓶 2.学生用具(1) 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冷凝管;

(2) 河水、硬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学习情景] 展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 回答]1 .河水比较浑浊,而自来水和纯净水比较澄清。 2.自来水和纯净水相比较,纯净水更澄清。 [ 说明] 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 过渡] 用比较浑浊的河水、湖水、海水、井水如何得到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 这就是我们本 课题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 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 介绍] 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 提问] 如何把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天然水变成澄清的供我们饮用呢? [ 回答]1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可以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 2.在某些乡村,可以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教师] 大家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课前进行了很好的预习。上周我班化学兴趣小组曾利用双休日对我市自来水厂进行了参观和调查,了解了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过程,下面我们请他们来给我们讲一下参观访问情况。 [ 学生活动] 讲述参观访问自来水厂情况,简单介绍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 录像] 投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和听取水厂负责人介绍净水过程的录像片。 [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大家对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把 这一过程加以总结。 先从取水口取水,在水中加入絮凝剂,然后进入反应沉淀池沉淀。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后, 再转入过滤池,过滤池就如我们实验中的滤纸起过滤作用,把一些不溶性杂质除掉。把除掉 不溶性杂质的相对干净的水送入活性炭吸附池,因为水中除含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一些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试题及答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达标 1.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11·广东中考)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S+O 2点燃 SO 2 B.2H 2O 通电 2H 2 ↑+O 2 ↑ C.C+2CuO 高温 CO 2 ↑+2Cu D.Al(OH) 3+3HCl ==== AlCl 3 +3H 2 O 3.下列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4Fe+3O 2点燃 2Fe 2 O 3 B.Fe+H 2SO 4 ==== FeSO 4 +H 2 ↑ C.2Fe+6HCl ==== 2FeCl 3+3H 2 ↑ D.2Fe+3CuSO 4 ==== 3Cu+Fe 2 (SO 4 ) 3 4.(2011·北京中考)能与无色硝酸银溶液反应,使溶液变为蓝色的金属是( ) A.铝 B.铁 C.铜 D.银 5.(2011·鸡西中考)把金属X放入Cu(NO 3) 2 溶液中,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若 放入Mg(NO 3) 2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X、Cu、Mg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 序正确的是( ) A.Mg、X、Cu B.X、Mg、Cu C.Mg、Cu、X D.Cu、X、Mg 6.下列事实不能说明Zn比Ag活泼的是( ) A.Zn能与AgNO 3 溶液反应,置换出Ag B.Zn能与稀硫酸反应,Ag则不能 C.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n,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Ag D.Zn的熔点为420 ℃,Ag的熔点为962 ℃ 7.(2011·长沙中考)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B.铜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C.钢是纯净物 D.银能把铁从氯化亚铁溶液中置换出来 8.把铁粉放入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到的固体中一定没有的是( ) A.锌 B.铁 C.铜 D.银 9.农业上配制波尔多液(CuSO 4 溶液)时,不用铁桶盛装,原因是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课题2 水的净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

课题2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学生准备 1、分小组合作预习过滤操作。 2、分小组调查本地饮用水使用的情况。

5、提问:还有什么物质也有这种吸附能力呢?讲述: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吸附能力较强,不仅可以吸附液体中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现代科技发展,发明的纳米新型材料做净水器的过滤层,自来水通过时,它不仅能吸附不溶物、臭味,甚至连细菌也能除去,使自来水变为可直接饮用的洁净水。5、回答:活性炭。听教 师讲解、记录。 感受到科技的发 展,新材料的发明, 对人类生活、生产 的贡献。 6、请同学们观察杯中的污水,明矾加入后,使更多的小颗粒沉降下来,水是变的更澄清了,但还有什么不足呢?6、回答:沉降下来的不 溶物和水是分为上下两 层,而没有彻底分开。 引导,过渡到过滤 操作的学习。 7、肯定同学答案。你有什么方法可将杯底的不溶物和水彻底地分开?7、回答:慢慢地倾倒杯中液体。用过滤的方法。 8、过滤的方法更好些,它能将不溶物和液体彻底分开。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分小组预习了“过滤的操作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过滤的方法,把杯中的不溶物和液体分离开来。前后两个实验小组互派一位同学,观察评价对方小组的实验进程。8、分小组做过滤实验。检查预习成果,训 练过滤操作,提高 实验技能,培养团 队意识。 9、学生操作完毕后,请学生评价交流。9、学生评价: 1)滤纸没有和漏斗壁紧 贴。 2)滤液倾倒太快,使滤 液未经滤纸而流下。 3)有的同学太紧张,玻 璃棒把滤纸弄破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互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通州市金沙中学季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 顺序。(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学习重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学习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学习策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作与自主相结合进行科学探究实施知识的建构。 基本流程: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具体实施: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结论与规律。 活动性:活动性:活动性:金属活动性 Mg、Al>Zn、Cu>Au Mg>Zn>Fe>Cu Al>Cu>Ag 规律的形成结论1 结论2 结论3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养成严谨思维品质并推动探究进程。 教学准备 1.仪器:仪器: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药品: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稀盐酸或稀硫酸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课题分析】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一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建议】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 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因此教材中只能说“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5.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复习和小结进行。 探究一: 铁合金的抗锈蚀性能 问题:建筑物的防盗门及防盗网为什么常用不锈钢制造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2 水的净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软水、硬水的区别。 2.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2.初步掌握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习内容一 生活用水净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4-7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蒸馏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常呈浑浊。 2.在我国某些乡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往往采用明矾净水,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杂质,使其沉降。 3.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在课本第74页的上方,在过滤池中,通常用卵石、石英沙对水进行过滤,水在活性炭吸附池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在投药消毒这一环节发生了化学变化。 4.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可溶性的杂质。 【讨论交流】 如何把江水变成生活用水? 【温馨点拨】 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取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配水 【名师归纳】 1.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消毒杀菌、煮沸、蒸馏。其中静置、吸附、过滤是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煮沸、蒸馏是除掉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2.在净水的各种方法中,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消毒杀菌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在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几种净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反馈练习】

1.下列净水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B) A.沉淀 B.消毒杀菌 C.过滤 D.蒸发 2.下列净水操作中,效果最好的是(D) A.静置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3.湖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在水中撒些明矾,可除去水中的泥沙、悬浮物,使水变澄清;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氯气溶于水时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某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步骤如下: 原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A B C D (1)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和悬浮物杂质的步骤为BCD(填编号)。 (2)能消毒杀菌的步骤为加氯气。 学习内容二过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5页的实验4-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过滤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是为了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过滤操作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2.实验室的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末端紧靠烧杯的内壁、烧杯紧靠玻璃棒的中下部。 3.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讨论交流】 1.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有气泡,会给实验带来什么影响? 2.在过滤操作中,为什么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烧杯为什么要紧靠玻璃棒?漏斗的末端为什么要靠近烧杯的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温馨点拨】 1.影响过滤的速度。 2.防止捅破滤纸;防止液体溢出;防止滤液溅出。 3.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的一边;滤纸被捅破;仪器不干净。

金属的化学性质2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会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金属与盐反应的特点,会判断金属与盐的反应 二、学习重点:金属与盐的反应 三、自主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铁在氧气中燃烧 (2)铜在空气中加热 (3)铁与稀盐酸反应 (4)铝与稀盐酸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K (H) Au 说明:①金属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填“能”“不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学习任务一: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将锌片、铁丝、铜丝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硫酸铜、硝酸银、氯化钠溶液中,观察试验现象,并填写下表

根据现象可知:哪些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 ① ② ③ ④ ⑤ 小结: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是:① ② 相应练习: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 Mg+HCl (2)Ag+HCl (3)Zn+Cu(NO 3)2 (4)Hg+MgSO 4 (5)Fe+HCl (6)K+MgSO 4 (7)Fe+HNO 3 (8)Mg+FeSO 4 (9)Cu+AgCl 学习任务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金属 CuSO 4溶液 AgNO 3溶液 NaCl 溶液 锌 铁 铜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练习、 1、据2003年7月13日《金陵晚报》题为“废气定影液中掏出银子”的文章报道,有人利用摄影店废气的定影液,每月可回收价值约20万元的银。其中一种回收方法的原理是:Fe+2AgNO3 =2Ag+Fe(NO3)2这个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元宝行骗的事情时有发生。下列方法中,不能检验真假元宝的是() A、放入盐酸中 B、监测其密度 C、加热 D、放入硫酸锌溶液中 3、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 A、Ag Cu Zn B、Cu Zn Fe C、Ag Zn Fe D、Ag Cu Fe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验证铁、镁、铜的活动性顺序,应选取下列适宜的试剂组是() A、铁、镁、氯化铜溶液 B、铁、铜、硫酸镁溶液 C、铁、氯化镁溶液、硫酸铜溶液 D、铜、硫酸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 5、向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 第4单元 课题2 水的净化 教案

课题2水的净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知道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2)掌握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 (3)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知道硬水软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滤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对于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重点】 水净化的方法;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和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点】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知识点一生活用水的净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4~76页,完成下列填空: 1.纯水是__无__色、无__臭__、清澈透明的液体,属于__纯净物__;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__可溶__性和__不溶__性的杂质,常呈浑浊,属于__混合物__。 2.净化水的方法有:__沉淀__、__过滤__、__吸附__、消毒杀菌、__煮沸__和__蒸馏__。 3.在我国某些乡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往往采用__明矾__净水,明矾的作用是__溶于水生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__。 4.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取水→(加絮凝剂)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投药消毒→配水。其中,活性炭吸附过程中发生的是__物理__变化,投药消毒这一过程发生了__化学__变化。 【合作探究】 1.天然水的净化方法中,哪些方法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哪些方法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的是哪一种? 答:天然水的净化方法中,沉淀、吸附、过滤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蒸馏是除去水

教案二 课题2水的净化

4.2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投影仪、录像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硬水、肥皂;

(2)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烧瓶、碎瓷片、酒精灯、冷凝管、试管、锥形瓶2.学生用具 (1)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冷凝管; (2)河水、硬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展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回答]1.河水比较浑浊,而自来水和纯净水比较澄清。 2.自来水和纯净水相比较,纯净水更澄清。 [说明]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过渡]用比较浑浊的河水、湖水、海水、井水如何得到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课题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板书]课题3 水的净化 [介绍]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提问]如何把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天然水变成澄清的供我们饮用呢? [回答]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可以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 2.在某些乡村,可以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课前进行了很好的预习。上周我班化学兴趣小组曾利用双休日对我市自来水厂进行了参观和调查,了解了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过程,下面我们请他们来给我们讲一下参观访问情况。 [学生活动]讲述参观访问自来水厂情况,简单介绍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录像]投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和听取水厂负责人介绍净水过程的录像片。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目标]: (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学会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重点]: 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难点]: 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过程]: [引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金属都有金属光泽(银白色)。在实验室使用镁条时都需要将镁条打磨后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 (教师):其实呢,这是由于镁条在常温下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镁条表面生成氧化膜,因此,使用前需要打磨。还有那些金属是如此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我们学习过金属中,常温下,镁、锌、铝都会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以铝为代表,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学生):氧化铝 (教师):化学反应方程式:4Al + 3O 2=2Al 2 O 3 (边讲边写) (教师):铁和铜在纯氧中反应的条件又是?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点燃、加热。分别是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铜。 (教师):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又说明了金就算在高温下,它会反应吗? (学生):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反应。 [板书]:常温:铝 4Al + 3O 2=2Al 2 O 3 ;较高温度:Fe、Cu ;高温:Au也不反应 [讲解](教师):从条件上观察,可以观察出镁、锌、铁、铜、金五种金属的活泼程度,最活泼的为?其次是?最不活泼的是? (学生):最活泼的为镁、锌;其次是铁、铜;最不活泼的是金。 (教师):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之外,我们之前还学习过什么有关于金属化学性质? (学生):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知道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桌面上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取少量与4支试管中,再将桌面上的酸加入其中。观察反应现象,特别是观察他们的反应速率的对比,加录下来。开始实验。 [板书]:二、金属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教师):好了,停止实验。请大家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有气泡产生,却都有热量发出。铜与酸反应没有明显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一

第八单元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及交流、汇报等方面的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2.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2.激发创新精神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概念;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铜丝,铝丝,金,铁丝,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开始购买很多金银首饰。想一想,如何辨别真金和假金呢?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你知道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新课学习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和氧气反应。如果把金(Au)的化学活泼性与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Au)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从这些实验现象我们知道,最容易和氧气发生反应的金属是最活泼的,你能试一试排列一下镁、铁、铜、金的金属活性顺序吗?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大家都排列出了这几种金属的活性顺序,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几种常见金属的活泼性,验证一下大家的结论。 1.金属与酸的反应 选取4只试管,先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只试管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来做这个对比实验。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通过该实验探究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单元课题2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课题二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是净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纯净水和自然水的区别 (3)初步学会过滤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学会检验硬水软水 (5)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常用净化水的方法 (2)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是净化的常用方法 (2)过滤实验的操作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 烧杯,明矾,玻璃棒滤纸,剪刀,漏斗,铁架台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吗?(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湖水)纯净水是无色清澈的透明液体而另一杯是比较浑浊的,这杯水我们可以饮用吗? (自来水厂净水视频)好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一、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加絮凝剂加活性炭 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用户 二、常用的净水方法 [演示实验]取一个烧杯浑浊的湖水。向其加入3勺的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1:沉淀:静置沉淀 吸附沉淀:明矾的作用: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其沉降。 [操作]下面我将烧杯中的未处理的水进行过滤,看看有什么变化?在做实验前,我们先学习以下怎样制作过滤器取一张滤纸把它对半折在对半折,然后打开,三层滤纸放在一起,一层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紧贴在漏斗壁,并且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用少量的水润湿纸并实现它们之间没有气泡(否责会影响过滤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液体要低于绿内障的边缘(边讲边操作)2.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滤纸仅贴漏斗壁;(防止过滤速度慢) “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液溢出) 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过滤不完全) “三靠”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和玻璃棒相靠,(防止液滴飞溅) 玻璃棒的下端与三层滤纸的一边相靠,(防止擢破滤纸) 漏斗下端的尖嘴和烧杯的内壁相靠(防止液滴飞溅)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人教版)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互动交流 自我归纳相结合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 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 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 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板书)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 2 ===== 2MgO 4Al + 3O 2 ===== 2Al 2O 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 2 ==== Fe 3O 4 2Cu + O 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高温 高温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教案设计

教学开放日教案 授课内容:课题2 水的净化授课班级: 9 0 5 授课人:黄咏冬 授课时间: 2012 10 18 学校:六点初中

课题2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学生准备 1、分小组合作预习过滤操作。 2、分小组调查本地饮用水使用的情况。 教师活动: 一、导课 1、陈述:洪灾过后,有些灾区自来水还没来得及恢复供应,面对污浊的河水,这些水可否饮用?为什么? 2、提问: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 3、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就纯净了吗? 4、陈述: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仅用静置、沉淀的方法,还不能将全部杂质去除,我们要选择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更好地将水净化。 二、水的净化 1、引导观察:同学们,请注意观察,在你们带来的那杯污浊的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 2、怎样还可以变得更澄清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