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市级农科院所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_蔚承祥

地市级农科院所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_蔚承祥

地市级农科院所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_蔚承祥
地市级农科院所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_蔚承祥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中国科技论坛-5-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

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附件3: 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合同书(范本) CONTRACT BOOK 编号: 甲方: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乙方: 日期:年月日

甲方: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农林横路一号 乙方: 地址: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甲方同意将其位于开平市苍城镇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内的鱼塘230.65亩。按现状出租给乙方进行使用,甲乙双方共同达成以下合同条款,并遵守执行: 一、出租期限及面积 (1)鱼塘:出租年限5年,自2019年月日至2024年月日,面积为230.65亩。 序号名称结构/用途面积(亩) 1 人工湖①农用地42.97 2 人工湖②农用地38.36 3 鱼塘①农用地24.1 4 鱼塘②农用地 4.60 5 鱼塘③农用地24.78 6 鱼塘④农用地56.20 7 鱼塘⑤农用地12.92 8 鱼塘⑥农用地8.90

(3)租赁期满,本合同终止,甲方收回鱼塘,乙方应如期归还。 二、承包价款、付款方式和时间 1、缴款时间:合同签订5个工作日内,乙方一次性缴清履约保证金20万元及第一年年租金 元(不含税,下同),共计 元,以后应于每年 月 日前向甲方支付下一年度租金。 租金必须开具发票,由乙方承担开具发票所产生的税金。待 出租合同到期结束后,甲方应在7个工作日内退回保证金给乙方(不计利息)。 2、采取浮动方式。每三年浮动一次,上浮递增10%。 自2019年 月 日至2020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0年 月 日至2021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1年 月 日至2022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2年 月 日至2023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3年 月 日至2024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3、缴交方式:以银行转账方式缴纳。 三、土地用途 9 鱼塘⑦ 农用地 4.82 10 鱼塘⑧ 农用地 13.00 合计 230.65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

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明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本源,科技推广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广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开发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市场开发是科技创新的生命,辐射带动是科技创新的目的,科技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这一理念,选准创新重点、做好创新规划、明确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基础。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研发的立足点。在技术方面,研发人员进行控释肥制作和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在成本方面,把解决控释肥价格高、推广难,作为着

力攻克的技术瓶颈,尽可能降低肥料生产制作成本,努力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科研单位、专家和合作企业、示范基地以及省、市、县之间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三是要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不断反馈与改进,促进技术不断创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形成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生产。要始终把握系统深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综合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 优势集成,努力提高研究创新水平和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大力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无疑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但这决不意味着不需要投入。现在,先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必须以相应的设施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推广手段作保证,这就更需要足够的投入。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拨出专项经费建立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 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roll/201301/2455301.htm(中国证券网) 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2006zcfg/html/201209/%7B07B4198D-9A31-48D2-9 C67-B5860A9FBEF3%7D.shtml(《农家致富》2012年第11期) 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2006nwkx/html/201202/%7BDCE992A1-4082-4F07-BB25-1BCD67A971D3%7D.shtml(新华社) 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2006nwkx/html/201203/%7B240EC299-7825-4EA9-8 3DE-4FEAFBF01019%7D.shtml(农民日报)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国务院办公厅) 7.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zwllm/zcfg/flfg/201104/t20110418_1971041.htm(中国政府网) 8.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zwllm/zcfg/flfg/201305/t20130527_3474548.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zwllm/zcfg/flfg/201208/t20120808_2819671.htm(国务院办公厅)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eb11111828.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附件一: 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广东省科技厅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引领、支撑和服务能力,增强广东农业产业竞争力。按照广东省“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整合资源与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依托我省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的必要性 广东是工业强省,也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9年农业总产值在全国排第五位,其中:花卉、饲料和甜玉米排第一,水产品排第二,水果、糖料排第三,肉类排第六,蔬菜、稻谷排第七;广东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担负着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任。然而,广东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3,人口承载力有限,环境容纳量不足。

但是,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在国家层面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不足,研究力量分散、系统性不够、科技储备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形式多样、机制灵活,能在支撑广东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研发机构,更好地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 农业共性技术是指能对农业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深度影响,并能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广泛应用,能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拟建设的中心依托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整合全省科技资源,针对广东农业产业的共性关键科技需求,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优秀研究团队,有系统、有层次地开展联合攻关,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支撑广东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广东省“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解读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2年,是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农村发展“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兴农基础保障 (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要把保 供给促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在良种培育、地力提升、作物丰产、优质安全、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工储运、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绿色防控、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显著增强。 一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国务院出台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后,科技部率先行动,与自治区政府签订了部区会商议定书,出台了促进宁夏科技发展的26条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我区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指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我区先后出台了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涵盖农业科技工作诸多领域的科技政策,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工作会议,对包括农业科技在内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奖励了一批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典型,优化了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二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通过科技改革、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能够满足农业发展基本需求的研发推广体系。培育组建了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农科院、水科所、气象所等3个非营利科研机构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由改革前的50%上升到85%。建立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三是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积极争取并实施了电子农务平台、盐碱地改良、设施园艺、压砂地持续高效利用、枸杞、马铃薯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自治区级农业科技项目数百个,启动了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投入科研经费上亿元,取得并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引进选育优良农作物、牧草、林木、蔬菜品种数百种,水产品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实现了小麦第4次、水稻第5次、玉米第6次更新换代,创造了水稻单产933.85公斤、玉米单产1248.9公斤的历史新高。冬麦北移技术扩大示范推广到30万亩,亩产较春麦增加100-150公斤,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奶牛年产量达6700公斤,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黄河鲶鱼人工繁育、经济林木花卉快速繁育等农业高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2007年以来,我区共取得100多项自治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促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 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发体现代农业的重要驱动力量。早在2005年“中 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创新[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地市级农业 科研单位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起到显著的技术 支撑和辐射带动的作用[2],其创新水平建设对于驱动地区农业科技 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 简称“里下河所”)成立于1949年,在“十五”、“十一五”全国农 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水平评估中,均位居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第一位。当前,里下河所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稻、麦、经济作物育种、核技术应用、生态农业产品技术研究等,累计育成新品种119个,研发新技术 90多项,研究成果获各类科技奖196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为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1里下河所科技创新水平建设成效 1.1科技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支撑。 “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数进一步增加,项目经费 大幅提升。“十五”期间,里下河所共承担科技项目210项,到账经 费3652万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数达到335项,到账经费达8857万元,2011-2014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327项,到账经费超过1.14亿元。通过对立项项目梳理,有以下三点显著变化:一是项目来 源明显丰富。“十一五”以来,新开辟了国家发改委专项、国家及省 引智项目、省标准化项目、市环保课题等申报渠道,获得的项目经费 已占到经费总数的18%以上;二是基础研究实力增长。里下河所是以应 用型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向来是薄弱环节,“十一五”以来,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基金2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位 居全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前列,有效地开拓了前瞻性研究思路;三是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

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 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农业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一点建议

关于××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一点建议 一是增强农业技术研发能力。策应××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技术,把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作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以技术的 群体性突破引领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围绕健康、 生态、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突破一批支撑农业发展的 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引领农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努力抢占 农业创新制高点。鼓励实施一批农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 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未来农业创新发展和支撑优势农业 整体提升的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企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 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围绕重点发展的农业领域,培育一批 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农业发展的创新 型领军企业。 三是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难 题,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点对点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一批产 学研合作项目。围绕企业研发能力提升,鼓励各部门与高校 院所合作共建企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 四是帮助乡村创新发展。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 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各具特色 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

和增产不增收困境,从而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全面优化。 五是推进研发载体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重点高校院所农业科研专家到我中心兼职、任职,从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科技公共服务、转化科技成果等。以紧扣农业、支撑发展为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将农业链和创新链相结合,针对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持续不断地创造新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六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培育一批优质专利品牌产品和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带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水平。探索建立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考核机制。 七是增强科技创新政策保障。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主渠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金融融合力度,探索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的新途径,打造一个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鼓励全中心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技术检测等科技活动,营造全中心创新的浓烈氛围。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

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津在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研发、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在黄瓜和花椰菜等蔬菜育种、西甜瓜育种、杂交粳稻和专用小麦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全幅玉米收获机研发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成果,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种科技奖励93项,保持了天津在蔬菜、作物育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了农业收获机械创新的突破。先后组织2541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了150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共引进推广新品种1021个、新技术195项,建立科技示范户9321户,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8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 按照天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构筑“高端产

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天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三个高地、两个基地”,即打造现代农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已有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保障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立规模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可有效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持续供给能力。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