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白雪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这一“行动计划”带有明显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色彩。从该“行动计划”提出至今已经十年有余,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如何,特征和趋势怎样,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哪些对我国有益的经验与教训等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90年代末期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特别是80年代后全球产业分工的迅猛发展,更加速了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比之下,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较为迟缓,而90年代后期日本推行以培育新兴成长性产业为核心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时代背景。

1.寻求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日本制造业以其独特精湛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称雄世界,但自上世纪80年代,制造企业为了适应逆转了的成本条件,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投资生产,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本土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以贸易特化系数①来衡量,日本对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及零部件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下降到1998年的,对东亚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下降到1998年的。②日本制造业的出口竞争优势急剧削弱,制造企业面临如何在被东亚企业赶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制造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以新制造技术赋予部分制造行业以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缩减部分行业的国内生产的课题,因此,促动制造业内部的嬗变,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是日本这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的。

2.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①贸易特化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贸易特化系数=0代表水平分工,0<贸易特化系数<1时代表出口特化,越接近于1表明出口特化程度越高,-1<贸易特化系数<0时代表进口特化,越接近-1表明进口特化程度越高。

②根据的资料计算得出。

能源、环境、健康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日本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有效地利用国外的石油等化石资源,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奇迹,但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使得日本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战略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就画上句点,对可再生替代性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社会特征在发达国家中非常突出,对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相关产业的需求日趋多样,不仅带动服务业比例的提高,更对先进医疗设备、新型药物等的研发、生产等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因此,日本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为了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3.主动参与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

技术创新是孕育产业变革的母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支撑。20世纪末以主要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已经初露端倪,特别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天与空间开发等产业的竞争最为激烈,事实上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很强的基础研发能力,而日本一直被认为在基础研发领域相比美、欧的竞争能力较弱,一方面,为了扭转基础研发与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不相匹配的状况,另一方面,为了在新世纪的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部分领先优势和一席之地,日本政府抛出了以培育新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特征

当前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接近70%,制造业多年徘徊在22%左右,第一产业则仅占2%不足,除此之外,是政府服务生产者和居民非营利服务生产者所创造的增加值。因此,从通常意义上看,日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这种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具备的特征。但如果仔细探寻日本产业结构的细部构成,却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特点,这正是其多次产业结构调整所累积的结果。

1.四大核心制造业仍是制造业乃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带有较强的“制造”色彩,无论从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还是从核心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制造业的

作用都不容忽视。虽然近些年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远高于这一水平。从企业的视角看,2001年至2007年,整个产业的经常收益增长兆日元,其中四大核心制造业,即运输机械、电气机械、钢铁和一般机械分别增长、、和兆日元,合计占整个产业总量的36%。③再从GDP 的增长来看,2000年到2007年日本名义GDP约增长%,其中仅汽车一个产业的贡献就达%。④由此可见,多年来日本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嬗变逐渐锻造出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普通机械等比较优势行业,虽然这些行业的全球化分工生产水平很高,但日本企业还是通过不断提高这些行业内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持续获取以高技术支撑的“制造”优势。

2. 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份额和质量的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产业结构高级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之外,更应是指产业构成中的高增长性产业带有技术化、服务化、信息化、高附加值化等特点。近年来,日本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基本表现为以企业为对象的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发展,面向个人的消费者服务业总体增长趋向稳定成熟,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相关领域不断挖掘市场需求,使得消费者服务业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批发、零售行业的低迷发展态势,加之金融保险、运输通信等长期受到政府规制保护的行业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推动的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其成长性已经大为提高,并以其较高的成长性成为带动第三产业,进而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3.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

日本的产业结构是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日本的出口依存度一直都在10%以上,2008年更是达到了%的高水平,从出口产业来看,四大核心制造业中的三个,即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就占到出口总额的%。⑤但这种外需依赖型的产业结构

③根据日本《法人企业统计》(年度调查)的数据计算得出。

④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的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

⑤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2009年版。

随着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产业的海外生产规模扩大,面临来自亚洲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低价格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日本的出口产业只能从出口产品向出口高附加值零部件和原材料转型。另一方面,生产的内需依存是指主要出口产品,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内采购率均超过80%,远高于美国的水平。如,2007年日本电气机械的国内采购率是%,美国是%,运输机械日本是%,美国是%,一般机械日本是%,美国是%。⑥日本优势出口制造业的国内采购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与日本拥有一大批能够提供高品质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中小企业密不可分,如何在加工组装企业大规模进行海外生产转移的情况下,为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也成为日本产业发展面临的又一严峻课题。

4.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中观层面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却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日本的数次产业结构调整历来与经济的宏观发展背景紧密相关,在最近一轮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针对能源节约、增加就业、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社会,以及刺激消费需求等宏观经济社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清晰可见。如,采取增加节假日等做法,刺激旅游和其它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鼓励和支持大型电子产品生产厂商开发超薄电视、可视移动通讯工具等新兴消费产品,创新医疗、养老等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系统等,这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都与日本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三、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约因素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明确的终点,仅从当前的时点看,日本的产业结构也不能说没有实现高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理想状态,一些阻碍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一些还是多年的顽疾,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它结构性问题、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和政府规制的低效率,以及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制尚不健全,等等。深入剖析影响日

⑥日本《制造白皮书》,2009年版。

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日本的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近期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做的一项针对欧、美、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将日本作为其亚洲地区总部的比例由2007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8%,作为制造中心的比例由3%下降到1%,作为研发中心的比例由30%下降到15%,作为事业中心的比例由15%下降到6%,作为物流中心的比例由11%下降到2%,在2007年的调查中没有涉及的金融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比例2009年分别为8%和6%,⑦日本作为事业经营地的魅力大减,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成本高的首要表现是日本的法人课税负担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以2006-2008年的平均课税负担率来看,日本是%,美国、法国、英国分别是%、%和%,而最低的新加坡仅为13%。⑧其次是日本港口、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共服务行业的价格也相对较高,以港口为例,扣除货币购买力因素,东京港的价格大约高出高雄港和釜山港40%,其中大部分是与集疏运相关的交通费用。⑨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就是可能带来产业的空洞化和市场的封闭性,后者在日本的表现更为严重。同样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与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相比,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方面非常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外来投资等活力因素的刺激。

2.日本磨合型产品的技术制造优势遭遇挑战

近年来,以藤本隆宏为代表的学者进行了大量有关磨合型、模块化等产品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在磨合型产品的制造领域享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由企业之间关系所源发的竞争优势,日本核心优势制造业中除了钢铁业之外,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都被视为磨合型产品的典型。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磨合型产品的生产重视产品的不断改良与成本的不断下降,这得益于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交易乃至激烈的同业竞争,即以企业之间长期稳定交易

⑦日本经济产业省:《欧美亚的外国企业对日投资关心度调查》(2007、2009年度)。

⑧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

⑨日本国土交通省:《我国港口国际竞争力的下降》,2009年。

所构筑的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结构,但这种组织结构在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海外生产后遭遇挑战,特别是以美欧企业为主所实行的模块化生产经营方式,在适应快速的技术变化与严苛的成本压力方面表现突出,对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冲击,而日本企业要想快速迎接这种挑战,转变生产经营模式还面临较大困难。这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核心优势制造业虽然日渐式微,但还不得不承担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新的“生力军”型的优势产业迟迟难以出现。

3.研究开发体制的“日本特色”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促进略显乏力

日本的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发达国家中的高水平,1998年的这一比例是%,2008年上升到%,均高于美国、欧洲。但仔细考察研究开发费用的出资方构成,“日本特色”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了,即政府的负担比例仅为%,而同一比例美国、德国、欧盟分别是%、%和%⑩。由于研发经费投资方的性质不同,研发经费的实际投向与用途也不同,在日本企业成为研究开发费用的重要投资主体,使得经费大多投向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或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等方面,对需要高投入高风险的基础研究支撑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缺乏,而这恰恰是政府研发投资需要承担的职能。此外,在日本式的“官、产、学一体化”的研究开发体制下,即使是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研究,也带有浓重的企业色彩,这一体制曾经造就日本核心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直至现在还得以存续,但相对薄弱的基础研究也成为阻碍日本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平成萧条”期,2002年开始因为困扰企业的设备、就业、债务“三个过剩”得以缓解,经济增长逐渐走出谷底,美国、中国等日本主要出口市场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也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但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作为日本经济增长牵引力量的优势出口制造业带来致命打击,日本国内出现了“8成经济”的概念,所谓“8成经济”是指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矿工业生产总量相比最高时期的水平下降了

⑩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白皮书》,1999年版和2009年版。

20%,设备和就业过剩问题再度显现。在此情形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再次显现,对日本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绝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问题,而是对产业实质,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变革的问题。日本经济产业省作为产业发展的指导部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要变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为沙漏型产业结构,具体含义大体如下图所示:

图1 日本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3月的相关资料整理完成。

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漏型产业结构与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下,从制成品生产企业到零部件生产企业再到原材料生产企业,形成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关系,而且由于纵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存在稳定交易关系,这种产业结构带有一定的封闭性。而沙漏型产业结

构下,从制成品、零部件到原材料生产企业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企业之间的边界有弱化的趋势,封闭性也被打破。

2.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

日本一直被认为是以强大的制造优势构筑其国际竞争力,即便在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的今天,日本仍然拥有核心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但未来的产业发展“制造+服务”是大势所趋,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在低成本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必将逐渐削弱,因此,新型产业结构特别强调“制造+服务”的产业融合特点,让制造业富含更多的服务价值。

3.变封闭式创新为开放式创新

一直以来,日本的产业和技术创新是围绕增强其核心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展开的,不断追求品质精良的低成本制造,特别适应磨合型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磨合与切磋的需要,以稳定的企业间的交易与合作关系为保障,形成了一种纵向系列化的封闭式创新。虽然这种创新模式对塑造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功不可没,但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却并不十分适用,需要一种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和体制来支撑沙漏型产业结构。

4.变单边开放为多边开放

二战后日本所形成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决定了其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而且由于重化工业发展所需的能源和初级资源短缺,需从国外大量进口,这些因素都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开放度,但这种开放是单边的,是补己所短,从另一角度来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与本土的各类经济要素形成互动与碰撞,产生学习效应的能力非常弱。当前日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种单边式的开放带有很大的脆弱性,日本需要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观和资源获取观,这一特点在沙漏型产业结构中有充分的体现。

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不是降低制造业比例的问题,在新的沙漏型产业结构下,日本仍然对制造业寄予厚望,只是未来的制造业一方面不再局限于目前的四个核心制造业,另一方面,即便仍然以目前的核心制造业为主,其竞争力的来源要发生质的变化。这一特点可以由下图清晰地表现出来。

图2 日本核心制造业竞争力的新来源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3月的相关资料整理完成。

同时,在培育新产业,寻求未来日本产业竞争力新源泉方面,日本也是煞费苦心,日本工学学会政策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日本未来的新产业培育应围绕突破“四个边界”来展开。这四个边界分别是“资源与环境边界”、“生命边界”、“时间与空间边界”以及“知识边界”。?在突破资源与环境边界的产业中除去资源节约使用技术、减少废弃物排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替代型能源技术等通常的新技术产业之外,还包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利用技术、对未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等。在突破生命边界的产业中,除了通常认为的新医药产业外,还包括突破人的能力边界的体力、能力支援产业、适应少子化社会的产业等。同样的,在其他两类新产业中,也带有很多想象与探索性质的产业概念,而这恰恰预示着日本的新产业创造可能的美好前景,因为这些产业所要突破的四个边界,正是蕴藏着巨大需求的领域。只是要真正创造出可以突破四个边界的一系列新产?社团法人日本工学学会政策委员会:《开拓日本的未来价值,创造“突破边界”的新产业》,2009年11

月26日。

业,需要多方条件的支持,如,超越现有产业边界的各类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融合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加强对优势核心技术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资金投入的诱导作用,提前完善新产业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组织环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日本培育新产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仍是任重道远。

五、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与日本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无论所谓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我国都不可照搬,但有选择的借鉴对我国还是非常必要的,至少体现在几个方面。

1.提升产业内涵比变动产业比例关系更有意义

虽然如配弟——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大致会经历一个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产业间比例关系变化,但这并不反过来意味着一个“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就是合理和高级的,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标准主要不是比例而是产业内涵。因此,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提升产业内涵,换言之,增强产业构筑于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比一味强调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更有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主体还是制造业,而且就像日本的核心优势制造业遇到了它所遇到的问题一样,我国制造业也面临寻求超越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因此,淡化三次产业的比例概念,注重提升产业内涵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亟需树立的观念。

2.产业结构调整重在突破各类界限,增强互动融合

当前融合与创新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题词,跨越技术边界、产业边界、企业边界,甚至是地区与国家边界的融合化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反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却越来越带有固步自封的色彩,地区与地区之间囿于各自的GDP 压力,产业协调与区域合作等等往往流于表面,产业与产业之间也因捍卫各自的部门利益等原因,对融合发展抱有强烈的排斥,我国的三网融合在技术障碍已经完全扫除的情况下还无法迈出跨越性的一步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未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破除横亘在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乃至不同类型

企业之间的体制与制度障碍,让各类经济资源实现充分流动与有效配置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3.变革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是重中之重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的交替与变革过程,新产业的产生和既有产业的质的提升,或者说竞争优势的增强是促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活力。而高效的技术创新及其前端的知识创新是产生新产业和提升既有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技术创新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能动性主体,需要一套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来保障。从日本来看,一套可以造就核心优势制造业强大竞争力的研究开发体制,在创造新产业方面还显力不从心,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体制中普遍存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脱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分地区、分产业、分部门的各自为战,缺乏融合与合作、创新投入的绩效低下、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人才浪费与人才不足并存等一系列现象,都说明我国现行的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必须做出重大变革。

4.对适应国情需要的产业创新应加大扶持力度

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在国家间存在一些共性特征和规律,但具体到像我国这样的大国和国内的不同地区,除了关注共性特征外,更应充分探求国情和区情的需要,加大对特色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例如,日本适应本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需要,对医疗、养老、看护、育儿等关乎健康与福祉的新兴制造与服务业给予大力支持,适应本国不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国情,在新能源与环境相关产业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并把这种优势与传统的汽车制造业产业优势相结合,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等领域都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由于日本劳动力短缺,下一代智能机器人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已在研究、制造,乃至市场需求培育等方面做了相当的储备。由此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育也必须适应国情和区情的需要,在培育特色化产业上下功夫。

5.放松规制与完善制度安排

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看,繁杂的规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制度障碍,政府规制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煤气、电力、

自来水、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在规制的保护伞下不仅自身缺乏竞争力,而且诱发日本国内企业经营的高成本,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反观我国,以公共服务行业为代表的行政性垄断行业,也是亟需放松规制的领域,通过打破公共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进而提高服务业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增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此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于行政体制、地方官员绩效考评,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我国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迄今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跨区域的市场化兼并重组等多个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面,由于制度性障碍的存在都大受影响。因此,削弱直至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已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

2.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产业结构的未来——创造新时代战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0年1月。

3.社团法人日本工学学会政策委员会《开拓日本的未来价值,创造“突破边界”的新产业》,2009年11月。

4.汪海波.对新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考察——兼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0(6).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 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

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

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日本园林概论

日本园林 一、日式园林的发展 1.日本古代宫苑 (1)接受中国汉唐以来的宫苑风格 (2)掘迟象征海洋,起岛象征仙境 2.日本中期(14、15)实际园林 (1)宋代饮茶风气传入日本,形成茶道 (2)茶道净土环境要求:出现了茶亭和枯山水 名词解释:枯山水 是以组石象征山,用白沙耙出流淌的波纹,借以高度概括无水似有水,无声寓有声的山水意境,也是日本庭院的重要类型最著名枯山水: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苑方丈北东庭 3.日本后期茶庭&离宫书院式庭院 (1)主题以蓬莱山水为主流,石组用大块石料,形成宏大气派(2)树木多罡形修剪式(庭院树木整形被称为役木) 二.日本古典园林案例 1.桂离宫(京都) (1)是茶亭与池泉园的结合,日本古典园林第一名园 (2)是三大日本皇家园林(修学院离宫,明治神宫)的首席 (3)有著名造园家小掘远州风格,为其弟所造(小掘远春)(4)是池泉园、文人园、茶亭、书院造庭园的综合体

2.龙安寺:最著名的枯山水 (1)古钱形状“手水钵”运用汉字,昭示祖宗教谕(用于洗手的石器) (2)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西芳寺 (1)庭园最著名,分上下两端,上段位枯山水式,下段为池泉回游式 (2)苔藓植物上白种,被称为“苔寺” 日本第一本作庭书:《作庭记》(《前栽秘抄》) 三.日式风格庭院 1.意境:禅(重视心境传达) 2.最主要精神:宁静致远 3.类型:筑山庭、枯山水、池泉园三大类型(平庭、茶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他们的组合) 4.特点: (1)重视窗景的自然表现:放大视觉空间;以小见大 (2)层次丰富:通过层层延伸扩大空间 (3)植物材料:多用细叶类植物 主景:樱花、枫,榉,罗汉松 大量使用:竹 观叶植物:七里香、杜鹃、龙柏、赤楠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伟大贡献。2009年召开哥本哈根会议使得低碳经济及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实践谱写了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从经济总量上看,1978—2010年,我国的GDP 总额由3645.2亿元增长到397973亿元,年均增长9%,大大领先于世界3.2%,发达国家2.7%以及发展中国家5.2%的速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截止到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而从世界银行提供的《世界发展报告2004》来看,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2002),中国高居世界第二(562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01100亿美元)。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1。国家外汇储备从1978的1.67亿美元逐渐超过1万亿美元。这些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日益壮大。

然而从图和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GDP 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200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67.9%,一半以上,其中工业一项占62.6%,达到1990年以来的峰值,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3%。第三产业占GDP总额数量较小。2008年只有17.3%,但却拉动

国民经济增长3.8%。纵观1990-2008年的GDP总额,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较高,对GDP的拉动较大。第一产业农业占GDP也相对较大,但对GDP的增长拉动力度较小。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中占GDP最小的一部分,但是对GDP 的拉动力度较大,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高效动力。这些图表表明,我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在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的过程中;第三产业还没有发展到较高程度,发展空间还非常广阔。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粗放型为主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率低下。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 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 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 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 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 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 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 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 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 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 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 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 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 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 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 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 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 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与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特征,这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为适应现实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环境,日本提出要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具有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等一系列特征。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学万科战略 摘要:万科成立于 1984 年 5 月,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现有员工 16000 余人。2007 年实现销售金额 523.6 亿元,结算收入 351.8 亿元,净利润 48.4 亿元,纳税 53.2 亿元。以理念奠基、视道德伦理重于商业利益,是万科的最大特色。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第四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称号。本文以万科的发展结合管理学知识分析万科的模式及未来发展 结构: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1.战略层次分析 SWOT 2.国家政策 3.波士顿模型分析竞争力 4.决策分析 第二章万科现状及发展 1.外部环境 2.波特五力模型 3.万科新一步战略转型分析及预测 ①物流房产 ②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第一节,战略分析SWOT模型 在这个时期,万科的企业战略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初创时期的万达,算 是一个多元化的商社,然而多远也意味着混乱,企业规模很大,但是企业的战 略地位定位并不明晰,整个企业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只要有利可 图的行业,万科都想去尝试一下。全面撒网,重点捞鱼,根据SWOT分析法,此时的 万达竞争优势(S)为规模大,涉足行业广。 竞争劣势(W)为:①所有项目规模都很小,市场占有率极低。②面对激烈竞争不得不不惜血本,等到品牌打响,成本也上去了,这时想追加投资扩大规模,集团的资金和人才储备却无法满足,各分公司被迫继续小打小闹。③业务 不稳定,企业短期赢利掩盖了缺乏长期持续发展动力的隐患。 潜在机会(O)为规模大,可以通过整合使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形成优势。 外部威胁(T)为:企业在各行业都缺乏竞争力,面临许多企业的挑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万达也即将开始自己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国家政策(外部)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教科仪器展销中心”,1984年万科从经营办公设备起家,87年兴办工业,88年进入房地产,90年初 步形成商贸、文化、房地产、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机构,到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表面上看来,万科的业务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定位。1992 年邓小平南巡开创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6月22 日批转了国家建委党组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在将邓小平讲话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常 杪1,杨 亮1,王世汶2,松原乔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北京 100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在环保治理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环保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扩张期、稳步发展期、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及特点,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为快速发展的我国环保产业提供了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日本;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6)01-0060-06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目前定义的环境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广泛,相当于我国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日本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自于政府投入,虽然国内没有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公司,但环保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本文以环保产业中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重点,解析了日本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旨在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2000年前后。1 2000年前的日本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工业源污染集中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源污染集中治理与提标改造阶段;2000年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期结束后的综合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推动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需求的“公害对策阶段”。此期间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以“四大公害病”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加速环境立法,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产业 注:本文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及效益评估”(2014ZX07510) 资助。 感谢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No.GCZX20150004)对本文的支持。

日本产业结构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尹秀艳 (海淀走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日本舆论界称之为"失去的10年"。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有个别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来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人们开始淡忘了日本曾经在经济增长上的辉煌,淡忘了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的日本,现在只要一说起日本就是零增长、政策失误、复苏乏力等。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国家政府的失误,也不是企业的失误,产业结构刚性却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在战后初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今天却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有必要深刻地剖析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 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低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而言,是以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为贸易和生产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它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标志。 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垂直型加工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状况可以用纯出口构成比(出口构成比-进口构成比)来表示。如果是正数,说明这个产业是出口型产业,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进口型产业,如果是零或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和进口几乎差不多,或既没有出口,也没有进口。日本产业结构中可以发现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的正数较大,从1985年的0.54,上升到1993年的0.57。而粮食、原料、燃料的纯出口构成比特别低,为-0.6(1985)和-0.69(1993)。所以说,日本是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钢铁、精密机械等工业制成品方面属于出口型,而粮食、原料、燃料等方面属于进口型的国家。 德国和意大利是与日本相似的工业制成品的纯出口国和一次产品的纯进口国,但没有象日本那样偏重于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另外,美、法、英等国在粮食、原料、燃料中至少有一种是纯出口产业,而工业制成品则相对接近于零。发展中国家除了亚洲"四小",其他国家一般都属于工业制品进口、原料出口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比较特殊的加工贸易型国家,产业间贸易的纯出口构成比正、负差距很大,是一个产业间贸易极其发达的国家。 同时,日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产业内贸易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00,说明已经达到完全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等于零,就意味着没有产业内贸易。日本产业中纤维和化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而其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则不多。在7国中,日本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1985年只有44.87,而其他国家均在75以上;1993年日本只有65.94,而其他国家均在85以上。通常所说的水平分工贸易和垂直分工贸易分别用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来说,可以概括为垂直分工贸易倾向于产业间贸易,水平分工贸易倾向于产业内贸易。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是产业间贸易发达、而产业内贸易落后的特殊国家,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贸易的特点。 其次,日本的产业结构以加工组装度高的机械工业为核心。日本作为资源贫乏国家,只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特点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 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 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南北 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这 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 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 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 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 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 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主要集中 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当时苏州由于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官僚地主均在 此建造私园宅园,一时形成一个造园的高潮。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园等,最初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 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 取江南园林的特色,称为建筑山水宫苑。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各地园林胜景 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有康熙 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 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等。 明、清时的私园多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明清 私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较有名的江南园林分布在苏州(拙政园、留

日本景观庭院的设计特色

世界各地庭院建筑各有特点,其中包括中国式假山、小桥流水的庭园,日本庭院的筑山式回游庭园、枯山水庭园、茶道庭园,东南亚自然和谐的热带庭院设计,还有欧美典雅的庭园设计,每一种都独具风格。其中日本庭园独特风格,自成一脉。 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 日本庭院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注重在精神层次的塑造,追求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的领悟。哲学上追求一种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枯山水重写意,欲在 方寸间引人暝思无穷。 景观元素搭配给人以 自然的原生态之感

造园手法取法于山水画的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之美,并用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因此,日本的庭园艺术也就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和象征性。这就表现在日本庭园设计的主观意念强,比如它用庭石组成山岳或峡谷,用立石代表瀑布,用白砂代表流水,在平安前期还用巨石荒矶来表现海洋,如常荣寺在园内草坪上堆若干石组,称之为三山五岳,恰当地体现了日本造园手法取法于山水画的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庭院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思索和领悟。 力求自然

讲究意境 掩映有致,景深意远 规划布局力求含蓄、意境深远 在空间上追求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因此平面构图常采用不对称式设计,道路、水岸、地形等以自然蜿蜒的曲线构图。 布局从整体感觉上讲,日本庭园很整洁,灌木修剪得很整齐,水面上露出几块踏脚石,园子里点缀着几盏石灯笼,地上耙有一层沙子或砾石,偶尔还别出心裁地堆砌一些岩石和石块。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二是各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以此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关联关系侧重反映产业结构的质的特点。 合理而先进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供求关系更加均衡,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二)世界产业结构的划分 1、马克思的二大部类 2、农轻重划分法 3、三次产业划分法 (三)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1、循序渐进规律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2、演变加速规律 产业变化每一次变革所需的时间都在缩短,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3、优化升级规律 在产业生产要素构成上,体现为以劳动密集型、资本或资源密集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演变;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则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四个阶段; 从产业产出效果上看,体现为由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四)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1.科技革命的推动 2.社会需求层次提升的牵引 人类的消费需求结构阶段性、层次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农产品、食品-日用工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 3.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 (五)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1、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 2.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至少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是以区域支柱产业的更替为主要特征的,另一种则是以专业化成长为主要特征。 专业化产业模式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 经济预测分析 第 17 期 国家信息中心2015年5月25日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 的比较及启示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 版图中不断升级的过程。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 部环境与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这两个时期中 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正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 1、对外贸易难以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份额快速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提高,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当前,我国外贸已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63%的高点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参见图1)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看,外贸将难以继续发挥以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既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更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活跃的海外投资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并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 图1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2、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净资本流入,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又称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h),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这个城市群的层级结构以金字塔形存在。 该城市群几乎囊括美国东北部所有的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绵延600多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该区面积虽只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但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仅纽约大都市区2001年总人口就达2087.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3%,城市群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篇章1:城市群的起源 城市群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大片城市带或城市群。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进入20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5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了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了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群。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在日本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庞大城市群。 1、形成与演化 城市群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以前的各城市孤立分散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城市均独立发展,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薄弱,众多小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地域空间结构十分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1920年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数量显著增加,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 第三阶段是1920-1950年的大都市带雏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建成区基本成型,中心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在单个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的同时,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大都市区。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带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科技迅猛发展,交通和通讯发生革命,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导致都市区空间范围扩大,并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大都市带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波士华城市群。 2、核心城市发展历程 波士顿,是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由于波士顿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一个主要港口,因而它迅速发展了海外贸易,向欧洲出口朗姆酒、鱼、食盐和烟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际商港之一。从1630年到1890年,通过填平沼泽、海滨泥滩和码头之间的缝隙,波士顿的城市发展迅速,规模扩大了三倍。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压倒了国际贸易。此后直到

日本园林观后感

人本园林观后感 一、风土人情 日本是亚洲东端的岛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冲绳五大岛及三千多个小岛组成。在秦代,中国人发现的日本只有本州、九州和四国三个岛屿,故有东海三神山的传说。 经考古证明上古文明时期,古代日本人通过路桥从中国到了日本。绳纹文化时代是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当时日本人较矮,男人不超过160cm,直到古坟时代人已略高,达到162cm。日本在进入有园林的文化时代时,其人群高度与当今有很大差异,这一差异最终引起了园林在尺度上的差异。 日本岛国南北跨度大,南北气温也有十度到二十度的差异,由于全年多雨,植物生长茂盛,建筑园林等也因此更加重视了排水设施的设计,而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使得日本人民一生敬畏鬼神,出现了神道教和神社建筑形式,该形式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日本建筑的特点。 二、风景名胜 日本因地处海岛,风景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日本25景和百景之说。而日本学者们对自己国家的名山大川早有了详细系统的规划,上原敬二的《造园大辞典》对日本的山景、溪谷、河川、瀑布、海岸景观、平原、湖沼、温泉等更是有着详细的记录。造园者更是通过模仿身边的自然景观以达园林秀美的目的,试想,还有什么样的景色能比自然更美呢?向大自然借景正是造园师们惯用的手法之一。从造园风格上讲,日式园林总是会给人以鲜明的风格特点,单体元素虽与我国园林大同小异,其视觉区别性却能显著突出,其原因可在以下能略窥一二。(一)枯山水 1.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干山水、假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现在人们一提起枯山水都会认为就是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做法,但是最初其意义无非就是无水庭院之意。枯山水的产生有几方面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京都当时缺水;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有大量的石材、沙、砾等,而且用石最为能够模仿体现日本的国土环境。2.苔庭 枯山水有时候也以青苔为表现模式,运用青苔使园林表现出古老和枯寂,与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一、产业结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白雪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1.从产值看产业结构 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199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499万亿日元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万亿日元,占2.0%;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70万亿日元,占34.0,第三产业的产值为319万亿日元,占63.9%。这就是从产值来看的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这种现状是明治初期100多年来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明治初期,日本是个农业国,1880年第一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达67.1%,农、渔业生产占全部生产的2/3;第二产业仅占9.0%,说明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虽占23.9%,其内容主要是大米、鱼、蔬菜的销售,具有从属于第一产业的性质。19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0%、26.7%、39.3%,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半,第二产业的比重增至近3倍,显示出工业化的进展。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16.7%下降到1970年的5.0%,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2.1%;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21.5%上升到36.9%,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12.6%提高到1970年的24.1%。 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者仅占36%)。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

波士顿理论-战略分析方法

波士顿理论-战略分析方法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也称波士顿矩阵,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 SWOT分析已逐渐被许多企业运用到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 SWOT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隶属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则运用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的分析。SWOT分析,就是在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以能力学派为代表)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就结构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其次内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基础也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另外,早在SWOT诞生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过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 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观、使用简单是它的重要优点。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正是这种直观和简单,使得SWOT不可避免地带有精度不够的缺陷。例如SWOT分析采用定性方法,通过罗列S、W、O、T的各种表现,形成一种模糊的企业竞争地位描述。以此为依据作出的判断,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所以,在使用SWOT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在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弥补SWOT定性分析的不足,构造高层定性分析的基础。 基本规则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对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有客观的认识;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区分公司的现状与前景;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考虑全面。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比如优于或是劣于你的竞争对手; 保持SWOT分析法的简洁化,避免复杂化与过度分析; SWOT分析法因人而异。 一旦使用SWOT分析法决定了关键问题,也就确定是市场营销的目标。SWOT分析法可与PESTanalysis和Porter'sFive-Forcesanalysis等工具一起使用。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生之所以热衷于SWOT分析法是因为它的易学性与易用性。运用SWOT分析法的时候,要将不用的要素列入相关的表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