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德化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福建德化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福建德化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福建德化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筹安排德化县城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县城合理发展,确保县城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定进行编制。

第三条从规划到管理,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强化规划编制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切实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第四条德化县城规划区控制范围约237平方公里,包括一个中心城区(含龙浔、浔中)、两个远景发展片区(朱紫—蕉溪、高阳—紫云)、三个卫星镇(盖德、三班、龙门滩),及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山体、水体。行政区划包括龙浔、浔中、盖德、三班、龙门滩五个乡镇的十个社区(浔东、德新、兴南、南门、金锁、龙鹏、园丁、湖前、凤池、富东)和三十六个行政村(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浔中、世科、蒲坂、乐陶、凤洋、后所、石山、龙翰、石鼓、仙镜、祖厝、盖德、下寮、山坪、下坑、有济、三班、蔡径、泗滨、东山洋、奎斗、龙阙、桥内、硕儒、苏洋、磻坑、石室、朱紫、蕉溪、潘祠)。

其中,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包括龙浔、浔中两镇规划建成区以及周围山体、水体等生态控制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中规划期是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2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07—2010年,远期指2011—2020年。

第六条文本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后,即成为德化县规划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德化县城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规划。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德化县人民政府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城市总体规划

1、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2、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3、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4、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5、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前,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泉州市人民政府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泉州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经德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再报送泉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八条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构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德化要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的要求,明确“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强化“两个抓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突出“三大产业”(陶瓷业、矿产业、服务业),加快“四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城区居民向社区集中、耕地和山林向集约化经营集中),坚持“五大战略”(工业强县战略、大城关发展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美生态环境,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德化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

第九条总体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稳速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逐步提高,形成支柱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的格局;开放型经济

格局全面形成,外向带动效应显著;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均GDP位于全省县级城市前列,城镇化水平显著加快,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富裕型小康标准并进一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十条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是: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全省山区县中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远期(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

近期(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30290元(约合3650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工业总产值133.2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12.17亿元,年均增长3%。财政总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4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亿元,年均增长15%。自营出口额1.8亿美元,年均增长11%;近期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447万美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5亿元,年均增长13%。

远期(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5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63160元(约合7610美元)。

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控制在年均8‰以下,远期控制在年均7‰以下。城镇化水平近、远期分别达到61%、70%。近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79%;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第十一条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县域总人口预测:近期(2010年)36万人,远期(2020年)41万人。

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近期(2010年)61%,远期(2020年)70%。

第十二条县域城镇空间发展形态

德化县县域城镇空间发展形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206、203省道形成东部和西北部两条发展轴线,并以此为骨架组织起与区内其他城镇间的联系。

德化中心城市以带形放射状发展。中心片区以龙浔、浔中组成中心城区,以盖德、三班、龙门滩、雷峰、国宝为卫星城镇,向外以交通干线为轴线放射发展。东、西北部形成以放射长廊组合式发展。东部片区以水口为中心,西北部片区以上涌为核心,向外辐射。

德化县域以城市极核发展地区-重点城市化地区-一般城市化地区向外推进。

第十三条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以横贯县域的206省道为主发展轴,沿203省道为次发展轴,形成“一主一次,中心集聚,两翼伸展,三片联动”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1、“一主一次,中心集聚”

“一主”:以现德化县城(龙浔—浔中)为中心城区,朱紫—蕉溪、高阳—紫云为远景发展片区,盖德、三班、龙门滩为卫星镇,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规划总人口控制在26万人以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中心。

“一次”:以上涌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是仅次于德化县中心城区发展的地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带动县域西北部区域整体发展,镇区规划人口约2.6万人。

“中心集聚”:应将全县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及优惠政策向县城区、上涌镇区倾斜,使其形成县域极核发展区域,以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两翼伸展,三片联动”

“两翼伸展”是指城镇发展两条主次发展轴线。城镇主发展轴依托206省道,沿线经过国宝、赤水、上涌、葛坑等城镇,主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进程在全县起主导和核心作用。城镇次发展轴是沿规划203省道,沿线经过龙门滩、南埕、水口等镇。两条城镇发展轴线呈“两翼伸展”之势,形成德化县域城镇发展的推动力。

“三片联动”是指南部中心城市片区、西北部上涌片区、东部水口片区共同构筑德化县域三大发展区域,从整体上全面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四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德化县域村镇体系划分为县域中心—次中心—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等级。其中次中心为上涌镇,重点镇2个(水口镇、葛坑镇),一般镇5个,中心村74个。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2020年) 单位:万人

第十五条 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形成职能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的城镇职能结构。

德化各城镇职能分工一览表

第十六条 公路网规划

以海西高速路网和省级路网为骨架,加快县级和乡级公路网的建设,提高德化县域的交通能力。 根据德化县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发展格局构筑,全县公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高速公路,根据福建省初步确定的海西高速路规划,其“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布局中,有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厦门—沙县两条高速公路联系德化。

第二层次:省道,为县域交通主干道, 203、206省道构成从中心城向东、向北、向南放射的呈“Y ”字形框架, 203、206省道为二级公路。

第三层次:县道,为县域交通次干道,由“二环”组成,道路等级均为三级公路。“内环”指通过利用改建原县乡道及规划的206、203省道,形成城关-盖德-国宝-雷峰-龙门滩-三班-中心城区环形道路,这一环状路网是德化县南部中心城市片区与各乡镇联系的纽带;“外环”指以206、203省道为依托,连接水口、桂阳、汤头、大铭等乡镇并与“内环”相接的县道,是县域东部与西北部区域联系的重要通道。

第四层次,乡道,放射状道路由一般乡道组成,主要是各镇政府驻地与中心村之间以及村庄之间的联系通道,道路等级达四级。

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分区管治

根据经济建设和城镇发展对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不同的地域功能可将德化县域划分为严格控制建设的生态敏感区、优先和鼓励发展的城镇建设区、有条件控制发展的农林开敞区,通过不同的管治对策,与以耕地保护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达到区域空间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土地利用分区 1、生态敏感区

德化县的生态敏感区包括水库、饮用水河流,主要为浐溪、涌溪、大樟溪及其主要支流的周边地区;山区的大片生态林地、水源保护地、陡峭的山坡地和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等。龙门滩水库是人工建成的水库,今后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严格保护水环境。

2、城镇建设区

城镇建设区包括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城镇发展备用地(如工业发展预留的等)、与城镇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在这里主要指规划的中心城市和建制镇区建设用地,中心城市即德化县城,建制镇区即上涌、水口、葛坑、赤水、美湖、国宝、雷峰、南堤等8个镇区及其城镇片区。城镇发展备用地不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3、农林开敞区

指上述城镇建设用区、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域,其景观以自然山区环境、绿色植被、区域公路交通、水利设施和村落为主,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低密度开发,居民点分布密度低,大部分是交通设施相对薄弱的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主要在这个区域,建有各类农林生产基地,合理开发与保护是农业开敞区的主要导向。

(二)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

1、鼓励和优先发展地区:德化县城(中心城区)、建制镇镇区(规划乡镇整合后的8个建制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作为鼓励和优先发展地区。

2、有条件发展地区: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发展备用地、8个建制镇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和26个中心村建设用地。另一类是作为特定环境的开发用地,在这里主要是指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如戴云山、石牛山生态旅游区、龙门滩水库休闲观光区、九仙山宗教生态旅游区等。规划期内应对其进行适度开发,一定时期还应该鼓励进行项目开发,同时对开发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做好生态环境容量确定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3、限制开发和保护地区:限制开发和保护地区指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湖水系、水利工程、湖岸带、生态林地、水源保护地等,特别是生态敏感区大多数用地。此外,将县级以上的保护文物及控制文物的所在地及其一定范围内都应列入限制开发和保护地区之列。

县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自然保护区、湿地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和县级风景区。县城规划保留的生态和景观绿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农业用地,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村镇及街区以及各级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保护区。

第三章中心城区规划

第一节城市发展前景

第十八条城市职能

德化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工业发展的集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

第十九条城市性质

中国著名瓷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第二十条城市发展目标

把德化建设成现代化绿色瓷都、全国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矿产业基地、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同时构筑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城市,市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和旅行者的乐园。

第二十一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控制规模为18万人,远期(2020年)总人口控制规模为23万人。

第二节城市发展方向及空间发展规划

第二十二条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

未来德化县城将形成“一城两片三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近、远期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南北拓展、东西延伸,形成“一城”(即中心城区);规划远期至远景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南北“两片”(即高阳-紫云、朱紫-蕉溪两个远景发展片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三区”(即盖德、三班、龙门滩三个卫星镇区)。

第二十三条空间管制分区

规划将规划区用地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等四个空间管制分区,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发展区。

1、禁建区

禁止建设开发的区域。禁建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

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严格控制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自然保护小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坡度大于25度的水土保持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区绿线控制范围、大型基础设施通道控制带、水体河流控制区以及其他需要控制的地区。

2、限建区

原则上不用于建设开发、限制发展的区域。限建区主要是指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及经济林、一般农田、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机场净空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行滞洪区等。

3、适建区

指除禁建区和限建区外的地区,是城市建设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其建设行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和使用功能。

4、已建区

即建成区。

第二十四条城乡用地统筹

为统筹城郊乡的发展和建设,城乡一体、城乡互动,合理安排、共同发展,将规划区划分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等三类用地,明确其开发与保护的范围、发展潜力,利于调控和引导。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包括林地、水面等。

第二十五条路网构架

德化县城内以“四横三纵”路网构架作为“一城两片三区”的联系通道。

一横:北外环路,西起206省道(往三明方向),东西串联龙翰、朱紫、蕉溪,东连349县道(往雷峰方向);

二横:以环城北路为主线,西连346县道至盖德,东经后所至苏洋;

三横:环城南路,即改线后的203省道城区段;

四横:南外环路,西起高速公路连接线(往泉州方向),东西串联大坂、高阳、紫云、三班,东连349县道(往永春方向);

一纵:206省道(城区段为环城西路),北往三明,南经英山至泉州;

二纵:即城区主干道诗墩路、浔东路,北接龙翰,南接紫云;

三纵:以环城东路为主线,北连349县道接朱紫、蕉溪往雷峰、南埕方向至水口,南接紫云、三班至永春。

第二十六条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德化城市建设现状和用地条件,中心城区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5-1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5-95平方米;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20-2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0-95平方米。

德化县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建设1-2平方公里计,人均用地面积将可调整至95平方米/人。2、中心城区山地公园(如龙浔山、虎头山、笔石山等7个山地公园)面积按乘以0.5系数计。唐寨山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540公顷,现已完成一期工程面积407公顷,本表将其中100公顷面积作为公园绿地计入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

第三节总体布局

第二十七条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由老城区和城北、城南、城西、城东组团等五个部分组成,形成“一心四组团”布局结构。老城区和城北、城南组团构成大城关核心区,具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体教育、餐饮娱乐、旅游、陶瓷文化科技服务、对外交通等主要功能。城西组团和城东组团均为城市新区,城西组团区定位为现代陶瓷中心区,具陶瓷产业、陶瓷文化和营销服务、对外交通等主要功能;城东组团定位为现代服务中心区,具综合服务、居住配套等主要功能。

第二十八条工业用地布局

根据县城地貌特征、交通条件以及现状工业用地布局情况,本着“集中发展、集约用地”原则,引导各类陶瓷企业向工业项目园区集中,“退城进园,退城上山”。工业用地有城东北、城南、城西等三个工业项目集中区,老城区内工业用地以置换、改建为主,逐步将其用地调整为商业、居住等用地。

第二十九条居住用地布局

根据《德化县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实施意见》,按3000-5000人/社区人口规模组织居住社区,德化县中心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街道社区,每个街道社区约有9-10个社区居委会,以此为单位来相应配置街道级、社区级的社区公共设施,如福利、文体、医疗卫生、市政公用、环境设施及教育设施等。

居住用地应贯彻节约用地原则,新区建设必须走多层或中高层的居住发展模式,尽量结合地形、环境建设生态型住区。

第四节城市中心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十条城市功能及中心

德化产业发展思路是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按照“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要求,中心城区将强化“三大功能”、打造“三大中心”:

(一)强化产业集聚功能,打造现代陶瓷中心。规划通过城西组团主题型文化产业园区(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来统领德化陶瓷产业全局,包括陶瓷展示与营销、陶瓷生产及科技研发、陶瓷物流配送与

管理服务、陶瓷文化、艺术与旅游等,形成现代陶瓷中心。

(二)强化要素集散功能,打造商贸流通中心。规划通过老城区、城北组团和城南组团的更新改造及拓展充实,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全县域的商贸流通中心,即真正意义的大城关核心区。

(三)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现代服务中心。由于德化为山城,城关拓展空间有限,规划在城东组团预留城市公共中心用地,在将来德化经济再上一台阶后,打造现代服务中心。

第三十一条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行政办公:在规划期内,基本采用原地完善的方式,行政办公用地形成“一心一街”的格局,在浐溪南北两岸形成的行政办公中心,沿瓷都大道形成的线形行政办公用地。

2、商业服务:在规划期内,在老城区形成“一心一环”的商贸流通中心;在城西组团建构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将拥有展示贸易、观赏制作、批发零售等功能;在城东片区预留城市公共中心用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包含商业服务业在内的城市公共中心的用地需求。

3、文化娱乐体育:规划在城南组团设置文体休闲中心,包含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妇女儿童中心、青少年宫、影剧院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在城北组团设置文教中心,包含博物馆、图书馆、陶瓷学院等文化教育设施;在城西组团设置陶瓷文化中心,包含陶瓷艺术创作中心、陶瓷国际会展中心等,集文化、休闲、旅游、人居为一体。

4、医疗卫生:规划增设2所医院,主要服务城西组团和城东组团;扩大县中医院;建设德化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

5、教育科研: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与《德化县城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08-2020)》衔接。重视发展大中专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设一所德化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在城北区预留科研设计用地,满足陶瓷产业研发和创新发展的用地需求。

第三十二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集约发展为主,重点安排县级、公益性设施和具有地区性影响的商贸设施用地;由市场提供的服务设施和社区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在详细规划中进一步落实。

第五节综合交通

第三十三条中心城区将形成“内外双环加自由式”的综合性主干道骨架,并因地制宜建设次、支路网络。“外环”由环城东路、环城南路(原南三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组成,“内环”由内环东路(原东环路)、内环南路(原环城南路)、宝美街、城后路、龙津路、龙湖街组成。

第三十四条规划共设置土坂、西门、龙湖、宏源、浔东、城东等六处停车场。

第三十五条公共交通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方向,控制公交系统远景发展所必须的土地资源,通过规划手段保障公交站场用地,作为实现公交优先战略基础保证。规划将原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德化分公司改造为公交用地,并分别于城市东北、西南出入口设置两处公交用地。

第六节绿地系统及城市风貌

第三十六条园林绿化建设目标

规划近期至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32%。规划远期至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35%,基本形成生态型、景观型的较为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第三十七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充分利用县城区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生活居住用地的分布,并以浐溪为脉,以城区周边的山体为屏,形成点、线、面相互交融的城市绿地系统。包含一条绿轴、十七个城区公园、三大景区、大面积生态林地以及沿浐溪支流和交通性干道两侧的防护绿带。

第三十八条各类绿地规划

1、公园绿地

均衡布局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和休闲性绿地,维护好现有公共绿地,并结合地形和用地布局,利用滨河绿带、山体、文物古迹等地段开辟不同主题和特色的公园绿地和街旁绿地。

在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中应按规范要求分级配建集中式公园绿地。

2、防护绿地及生产绿地布局

规划结合高速路建设,在其两侧留出不小于50米的防护绿带。

在城后路、浔东路、科技园路两侧及丁溪、缨溪两侧控制不小于15米绿带,强化山地生态绿地的锲入,构筑“山水入城、绿意入城”的一体化绿地网络。

苗圃等生产绿地可结合公共绿地或周边山体绿化选择适当用地。

建设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取水口保护区的防护绿地。

3、道路绿地

各级道路的绿地率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在道路绿化与树种选择上,应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以保证绿化质量。规划建议在不同路段选用不同的树种,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

4、其他绿地

(1)规划要求加强城区周边一重山的植被保护和山体绿化,凡在视线所及山地,均应植树造林,而后封山育林。

(2)对城区内部规划的生态绿地应作好保护和养育,学校等教育科研设施的建设中应对其中的生态林地予以保留,保持城市生态绿轴的延续性。

(3)有计划地更新城区周边及内部生态绿地的树种结构,使林象更趋多样性,为城区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4)应加强街旁绿地、居住区和各单位边角地的绿化,鼓励和扶持垂直绿化和住区及各类用地的绿化美化,大大提高城市的绿化环境质量,使德化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型、花园式城市。

(5)应特别重视对水系沿岸的绿地建设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保护,滨水岸线应留出充裕的公共绿化地带,新区建设应按上限控制,旧区改建可按下限控制。

第三十九条城市风貌定位:闽东南绿城,山水瓷都。

第四十条城市景观框架及城市景观规划引导

以城区西北侧的唐寨山、城北区的龙浔山、城西区的循环山、城南区的塔尖山、城东区的虎头山为视觉中心,以浐溪、丁溪、缨溪三条溪流及龙门滩水库为纽带,形成“一轴三区四水五山”的展示瓷都形象魅力的景观框架。

1、一轴

隆中路是未来德化主要的入城干道,,是景观框架中的核心景观轴线,着重突出德化陶瓷文化内涵。通过这一景观大道的打造,有机地把代表德化瓷都风貌的核心景点串联起来。

2、三区

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三大景观风貌区:老城风貌区、瓷都新城风貌区、陶瓷产业示范展示区。

老城风貌区:以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体教育、餐饮娱乐及旅游等为核心功能,提升老城区的人居环境与商贸活力。

瓷都新城风貌区:将以陶瓷产业营销、展示、研发创作、传媒和新城居住、文化旅游、文体休闲、餐饮娱乐等为核心功能,统一构筑德化瓷都的全新形象魅力。

陶瓷产业示范展示区:以陶瓷产业的产品、原料、机械、技术设备等展览为主,拓展到国际陶瓷新技术、新工艺、专利产品以及研究培训、技术转让、工艺礼品、陶瓷收藏、专业书籍等展览内容。

3、四水

指沿浐溪、丁溪、缨溪、龙门滩水库的城市休闲带,其两侧绿带宽度应强制性控制,宜大不宜小,现状在绿轴上的不适宜的建筑应逐步拆除,远期形成开放式的城市亲水地带。

4、五山

即唐寨山、龙浔山、循环山、塔尖山、虎头山等五座山体。在城市建设中应保证五山之间的视廊不受高层建筑的遮挡。

5、多节点

在城市中心区等重要地段、主要出入口、重要的城市公园和具有景观价值的大型公共设施区,应形成空间和景观的节点。重要的景观节点包括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瓷都广场、会展广场、陶瓷文化体验村、霞田文体中心、陶瓷博物馆、城东中心广场等。

第七节市政公用设施

第四十一条给水

(一)给水工程规模确定

采用单位面积用水量指标法进行用水量预测,预测结果规划区总用水量10.2万立方米/日(最高日),规划区以外的用水点用水量考虑1.8万立方米/日,则远期城市给水工程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

(二)水源选择及水厂布局

城区现有自来水厂一座(即第二水厂),规模4万立方米/日,占地20亩,目前水厂扩建正在进行,扩建规模为6万立方米/日,分两期建设,一期3万立方米/日,二期3万立方米/,水厂总用地2公顷。

水厂取水口设在浐溪城区段上游的支流国宝溪,在溪上建有拦水坝,形成一个水库叫相安水库,取水口之上流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上游配套山坪溪水库一座,库容13.4万立方米,死库容22.2万立方米。

根据本次规划用水量测算远期水源引水工程规模需达12.6万立方米/日(考虑水厂自用水5%),由于相安水库径流调节能力有限,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目前尚达不到设计保证率要求,必须考虑采用水利工程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远期城市给水工程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二期扩建规模应根据今后城市实际用水量情况做出调整。(三)管网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进行给水管网的规划布置,管网按远期要求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区内给水干管布置成环状。在布置具有承担转输任务的给水主干管时,充分考虑近期建设对用水的要求,充分考虑近远期实施的灵活性,以使给水管网的建设与城市的建设开发同步,满足近远期用水要求。

各路段给水管道具体的管径及水厂二级加压泵(出厂水加压)扬程的确定,要通过管网平差计算后确定。

本规划要求区外地势较高的用水点及区内高层建筑、局部高地建筑及管网末稍水压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考虑自行设置加压泵站加压供水。

(四)水源保护规划

现状水厂取水口处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要求,应科学合理的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

在饮用水源各级保护区内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污水

(一)排水体制

旧区现有的合流制部分暂保留,随今后旧城改造逐步过渡为分流制,其余正在建设和将要新开发建设的地区均采用雨污分流制。

(二)污水处理工程规模确定

工业废水日变化系数为1.15,排放系数为0.90;生活污水日变化系数为1.5,排放系数为0.85,规划区总污水量计算结果为6.1万立方米/日(平均日)。

德化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总规模定为6万立方米/日,用地6公顷。

德化已实施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总规模为6万立方米/日,(一期2万立方米/日已建成),基本上可以满足规划期限内本规划用地范围内污水处理要求。

规划考虑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仅接纳本规划区用地范围内污水,规划区之外的各片区考虑分散自行设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就近处理达标后排放。

但近期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系统未满负荷运行之前,可考虑暂时接纳规划区外污水。

(四)污水管道规划

根据自然地形、河道水系、竖向标高合理划分污水排水分区,合理划分各污水管道服务范围,尽量避免污水管道穿越河沟等障碍物,必要时集中污水一次穿越,以便于将来的建设、维护管理和分期实施。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管道埋深,尽可能减少设置污水泵站。充分考虑近远期分步实施的灵活性,既要达到远期系统布置的合理性,又满足近期排污的要求。

第四十三条雨水

(一)雨水系统规划原则

雨水排放系统规划应与防洪、防山洪、竖向规划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以保证雨水顺利排放。

采取就近、分散、直捷排入水体的原则,尽量减少传输管渠的长度,充分利用地形或道路坡度,

以减少管渠断面尺寸。

(二)雨水流量计算

1、雨量公式和暴雨强度公式

雨量公式:Q=ψ·q·F

规划采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及部分县城暴雨强度公式》DBJ13-52-2003中所列的德化县暴雨强度公式:

2328.859×(1+0.43LgTe)

q=—————————————

(t+7.747)0.731

2、基本设计参数

(1)暴雨重现期

本规划区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取:

一般地区:1年

城市干道、立交、广场、重要特殊地区:2~3年

(2)地面径流系数

城市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按下表采用。

城市综合径流系数

(3)降雨历时

t=t1+mt2,其中t1为地面集流时间,对于平坦地区取t1=10分钟,对地势较陡地区,取t1=5分钟;t2为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为折减系数,管道取2,沟渠取1.2。

第四十四条电力工程

1、城关地区规划负荷总计341.4MW。其中中心区规划负荷216.4MW,综合负荷密度为9749KW/KM2。

2、已在城关地区新建一座金锁220KV变电所作为枢纽变电所,除中心区内现有的三座(城关110KV 变电所,龙浔110KV变电所, 乐陶110KV变电所)及正建一座三班110KW变电所外,规划应增设3座110kV 变电所(浔北110KV变电所,朱蕉110KV变电所及盖德110KV变电所)及1座35KV变电所(英山35KV变电所),同时视龙门滩工业发展情况(点负荷),规划1座110kV变电所(龙门滩110KV变电所),110KV变电所总容量为631MVA。同时由于110kV及35KV线路进出线比较乱,应进行部分改造,远期应结合电网结构进行整合。

3、在区内负荷密集区规划设置一定数量的10KV电力开闭所。并逐步将区内10KV高压架空线改为地下电力电缆,最终形成电缆化。电力电缆沿电缆沟或电力排管敷设,并布置在道路人行道上。

4、规划区内110KV及以上高压架空线路原则上沿规划区外围架设,并应严格按电力有关规范设置高压保护走廊。

5、区内电力设施应随着电力负荷增长而分期建设。

第四十五条通信工程

1、城关地区规划电话总计17.66万部。共需配置容量为22万门。其中中心区规划规划电话13.8万部。

2、保留中心区已有2座电信局(浔北电信局,容量为10万门,城南电信局,容量为10万门)可为中心区及周边提供电信线路。同时在三班镇及朱紫-蕉溪(工业综合)组团分别规划一座电信分局(三班电信分局,朱蕉电信分局),容量均为1.5万门,其中三班电信分局主要为三班,奎斗,龙门滩(旅游镇)提供电信线路。朱蕉电信分局主要为朱紫-蕉溪(工业综合)组团提供电信线路。

3、区内由电信局到接入网机房或光电接点均采用光纤电缆,用户配线采用铜芯电线,并沿电信管道敷设,电信管道布置在敷设道路的人行道(或慢车道上)。

4、区内根据邮政支局,所服务半径,规划3座邮政分局和9座邮政所。

5、有线电视工程及其他弱电通道。

(1)城关地区规划电视终端总计12.68万部,其中中心区规划规划电视终端9.42万部。

(2)随着城市中其它新兴通信营运商兴起,各种弱电通道(如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应由

政府统一牵头,统筹安排、建设规划设置为通信公用通道、每家预留管道(以电信为主)。

第八节综合防灾

第四十六条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及社会防范措施,加快建立和健全全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形成全市协调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全市应形成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市布局结构,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系统防灾环境。健全各级城镇的生命线工程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信息情报系统。重点加强防洪、消防、抗震、人防工程建设。

第四十七条防洪排洪

(一)防洪排洪标准

城区防洪标准采用二十年一遇。

防山洪标准采用十年一遇。

(二)防洪排洪系统规划

1、防洪

城区绝大部分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影响,防洪工作就是要做好大溪流整治清淤,尽可能扩大河道宽度,使河道断面能满足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通过的要求。同时将沿溪局部低地回填至防洪及各地块雨水能自流排放所要求的标高,达到二十年一遇设防标准。

建议在溪流上游适当地点建设能控制一定的流域面积的水库,并充分利用这些水库的蓄洪拦洪作用,在汛期对其运行方式进行合理调度,做到在蓄洪拦洪的同时能对区间洪水进行错峰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区防洪安全度。

2、排洪

要做好防山洪全面规划,并要超前建设。

山洪以疏排为主,尽量将排洪沟起点放在山谷山坡来水汇集点处,以最短距离直接的将山坡山地来水排入水域。排洪沟除承担排放山地来水外,还起区内雨水排放主干沟的作用,需接纳规划区各地块内雨水管沟汇集而来的雨水。要做好这些现状溪流、沟渠的整治工作,首先要根据设计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泄洪沟断面尺寸,汇水面积较大的排洪沟采用明渠,两侧需留有一定宽度的绿带,较小的可采用暗涵或管道,为保持地块完整性,尽量设在道路下,和道路同步建设。个别沟段需穿越地块的,要结合地块内部总平面规划设计进行具体定位,尽量设在道路下或绿地内。

第四十八条消防

1、规划目标

近期(至2010年):解决所有历史遗留的消防问题,使其建成区域各项消防设施配套水平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85%,各项消防设施配套与德化县达到同步发展;

远期(至2020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各项消防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95%以上,全面完善消防配套设施,提高城镇综合减灾能力,使其在经济建设、防灾救灾、社会救援抢险和其他综合消防事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健康成长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2、消防安全布局规划要点

城区道路应结合消防的需要,形成完善的系统,保证救灾时消防车的畅通、快捷。消防通道按规定保持必要的宽度(≮4米)、净空(4≮米)、道路间距(≮160米)和转弯半径(≮12米)。当建筑物沿街部分超过150米时或总长超过220米时,应设穿过建筑的通道。尽端式消防道路的回车场面积≮15米×15米。高层建筑周围的消防车道宽度应≮4米,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5米,同时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1)燃气设施消防安全:结合《德化县燃气工程规划》建立管道液化气系统,或建设小区集中供气系统,逐步取代罐装液化气的使用。中、远期上管道燃气后,应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管道供气稳定性及故障排险能力,确保管道供气的消防安全;制订燃气系统抗震、防战预案,确保城市对突发灾害的应急能力,减少次生灾害影响。

(2)工业与仓储用地消防安全: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等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对工业区总平面和单体厂房设计等实行严格建设审查和工程验收。加快“城镇工业向工业园

区集中”的步伐,对新建工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分期实施”的原则。了解以陶瓷及配套产业为主的生产的危险性特性,弄清德化县内各危险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原料、产品和半成品的理化特性,可能发生事故的部位、形式及其危害,弄清责任区内储存、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的单位的危险物品的具体品种、数量及其危险特性,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在城区内严禁布置易燃易爆工厂及仓储用地,在城区、城东、城北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不小于40~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在城西、城南工业区与居住区间应设不小于20~30米宽绿化隔离带,独立组团内工业用地与居住区用地应控制不小于50米的绿化隔离带。

(3)公共设施消防安全:商业金融用地为规划的消防甲类地区,须要按照每隔120米沿街布设消火栓。农贸市场不宜布置在影剧院、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处和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并与甲、乙类生产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米。公共娱乐场所宜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物内;已经核准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应当符合特定的防火安全要求。场所的安全出口数目、疏散宽度和距离,应当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各单位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4)居住区消防安全:近期内不能一次改建的棚户区改造主要措施有:每隔100-200米范围内新开辟或拓宽形成消防通道,其宽度以不小于6米为宜;每隔80米留出一个人行道,使之成为立体的防火带,既可以可作为消防通道,还方便群众通行;对于消防给水缺乏的旧区,应建设消防蓄水池或利用江河、湖泊、池塘等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旧城区改造规划纳入到城镇总体规划之中,新旧区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同步使用,积极改善防火条件。新的居住区用地宜选择在工业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且应保证与工业区之间有一定防护安全距离,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消防设施的布设。规划期内整改区域有土厝格局住区、寨头新村、凤塔凤池居住区、塔尖居住区、王厝山居住区等。

第四十九条人防

1、规划目标

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和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关于人防建设配套标准、等级、规模的要求,坚持全面规划与统筹协调、因地制宜与合理布局、在保证战备的前提下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2020年,建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防护工程体系,战时留城人口人均人防工程面积达到1平方米。

2、城市防护规划

在居住区规划中,成片居住区内应按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防空工程,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进行安排。

人防工程设施的布局应避开易遭到袭击的重事目标,与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单位和设施之间的控制距离应大于50米,与有害液体和有毒重气体贮罐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00米,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200米。

城市防空的指挥通讯设施、医疗救护设施、各专业设施、后勤保障设施、人员掩蔽设施、人防疏散干道等布局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1)城市防护布局

根据德化县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布局特点,发展建设组团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同时考虑综合防灾需要,结合战时城市人口疏散与平时防护要求,合理布置城市广场、水面和绿地;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区和居民集中区。

(2)重点防护目标

据德化县人防建设2010年计划及2020年规划,2020年前,全县的重点防护目标分三类35个。一、二类重点防护目标由县人防专业队负责防护,三类重点防护目标由各单位在人防办指导下组织防护。

(3)城市疏散通道

规划结合城市道路、抗震和人防规划的要求,设立城市疏散通道,城市主要疏散通道包括主要单位交通道路和城市主干道。

(4)城市管线综合布置

城市各种管线综合布置原则上尽量采用地下,并形成整体网络,逐步增加地下基础设施建设。

(5)人防工程规划参数

留城人数按照中心城区规划人口的50%计算,防空专业队工程按照中心城区人口数的2‰考虑,医疗救护工程按照留城人口的3.5‰计算,物资仓库工程按照留城人员在半年时间内的供需要求考虑。

(6)建立人防防护体系

建立人防防护体系,设立县级指挥系统,设置通讯、消防、治安、防火、医疗、运输、抢修、物资等专业工程。

第五十条抗震

1、设防标准

德化县城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6度、0.05g。

2、具体措施

(1)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所确定的危险地段不得进行新的开发建设,已建的应当限期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类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建设应当避开不利地段,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城市人口稠密地区,已建的应当逐步迁出;正在使用的,迁出前应当采取必要的抗震防灾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避震疏散场地和避震通道上搭建临时性建(构)筑物或者堆放物资。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外部通道及间距应当满足抗震防灾的原则要求。

(2)维持现代城市或区域生存的功能系统以及对国计民生和城市抗震防灾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工程设施系统(包括供电、供水和供气系统的主干管线和交通系统的主干道路以及对抗震救灾起重要作用的供电、供水、供气、交通、指挥、通信、医疗、消防、物资供应及保障等系统的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应加强其抗震安全。

(3)所有新建工程必须严格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有计划地对现有重要工程进行抗震加固。

(4)防止震后次生灾害(如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的发生。

(5)合理布局与安排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

3、避震疏散系统

(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供避震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震疏散的场所,也是避震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可选择县城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等。

(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供避震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可选择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体育场地/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

(3)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场所内一般设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4)防灾据点:采用较高抗震设防要求、有避震功能、可有效保证内部人员抗震安全的建筑。

(5)防灾公园:指县城中满足避震疏散要求的、可有效保证疏散人员安全的公

(6)疏散道路

县城的出入口数量不少于4个。应保障与城市出入口相连接的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一旦倒塌后不阻塞交通。避震主通道两侧建筑宜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

(7)震疏散场所技术指标要求

①平均有效避难面积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应不小于1平方米/人,但起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平方米。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应不小于2平方米/人

紧急疏散场地不宜小于0.1公顷

固定避震场地不宜小于1 公顷

中心避震场地不宜小于50公顷

②服务半径

固定避震场所宜为2~3公里,步行约1小时

紧急避震场所宜为500米,步行约10分钟

③地震疏散通道宽度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内外的避震疏散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4米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内外的避震疏散主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7米

与县城出入口、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道不宜低于15米第五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护

1、灾害防治原则

规划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地质环境,尽最大可能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各类建设用地安排,应以可靠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工程建设应尽量避让不良地质。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用地内进行工程建设,在勘察设计阶段应提出并制定防范灾害的明确要求。对地质灾害多发或潜在危险的地区内已建工程应及时提出治理补救措施。

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除加强、防护措施外,尽可能做为非建设用地或防护绿地等。

2、灾害防治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对规划区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2)新建工程项目应进行危险性评估,避让不良地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用地内的已建工程应及时治理,保障安全。

(4)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和能力。

第九节环境保护

第五十二条环境保护总目标

到2010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生态环境初步进入良性循环,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进入环境模范城市行列。

到2020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基本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城市。

第五十三条大气环境保护

1、大气环境质量

高级住宅区、集中居民区、科教文卫区、高科技产业区,中心商业区、商住混合区、轻工业加工区,达Ⅱ级标准;集中工业区达Ⅲ级标准。

城区执行Ⅱ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结合交通管制和汽车尾气净化工艺的实行,以及居民燃料结构调整和工业窑炉除尘设备更新,控制城市烟尘排放。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规划和布局工业区及工业类型。

(2)改善工业燃料结构,积极推广工业燃电、燃油、燃气,减少污染。

(3)控制污染大户,实行排放总量控制。

(4)加强交通管理,实行车辆分流,防止交通堵塞。安装净化器,实行汽车尾气达标排放,减少汽车尾气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道路扬尘。

(5)提高居民生活燃气率,减少居民生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第五十四条水环境保护

1、水环境质量

规划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县城区主要河流进行水质分段控制:盖德至土坂和石山至第二水厂取水点河段,属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应达到Ⅱ类标准;第二水厂取水点至凤洋河段,为景观区及纳污区,应达到Ⅲ类标准;凤洋至龙门滩水库入口河段,为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控制在Ⅱ类至Ⅲ类标准;龙门滩库区,作为饮用、发电和景观观赏区,控制在Ⅲ类标准。

结合排水管网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规划在城区下游凤洋建设规模、数量都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厂,近期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污水排放量的40%,远期应达到80%。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从事种

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饮用源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改变旧城区雨污合流排水现状,完善分流制的城市排水体制。

(2)搞好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对工业企业“三废”实行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

(3)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发放排污许可证。

(4)加强城市垃圾回收处理,不允许把垃圾倾入溪流和城市排水系统中。

(5)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综合治理缨溪、丁溪等支流水环境。

第五十五条声环境保护

1、声环境质量

区域噪音控制于50dB(A)以内,干道噪音控制在70dB(A)以内,集中住宅区噪音控制于45dB(A)以内。

2、声环境控制措施

(1)控制和减少交通噪声影响。

(2)各企业的工业噪声必须达标,不达标者应采取减噪、防噪工程措施,限期达标。

第五十六条固体垃圾处置

1、固体垃圾处置设置

按CTJ27-89规定,小型转运站每0.7~1.0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按服务范围估计,至2020年小型转运站需达22座,可结合原垃圾池用地改建小型垃圾中转站。至2020年建设中型转运站1座。转运车辆和中转站均采用全密闭设计,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城市规划区旱厕逐步淘汰;新建、改建公厕一律建成水冲式公厕;其中宾馆、酒店按一类公厕设计建设,其他公共场所按二、三类公厕设计建设(二类公厕应占50%以上);单位内部厕所和居民住宅内部卫生间都应按国家规范标准建设。

2、固体垃圾措施

(1)依法治城,强化管理力度,除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卫管理条例之外,应再补充修订必要的地方规章。加强市容环卫监察队伍的建设,发挥其依法治城的有效作用。

(2)多渠道、多方式,全面加强对环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各级领导和全体市民的环卫意识,共创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3)依靠科技进步政策,加强环卫科研、生活垃圾处理、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工作,提高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回收利用管理水平。

第五十七条生态环境保护

1、要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应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否则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2、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

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五十八条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城乡格局。“十一五”期间,以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中心,加快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人口、生产要素向城关中心城区和优势区位的中心集镇集聚,基本形成组合有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格局。

继续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突出城关作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的地位,形成以县城大城关为中心,涵盖周边部分区域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大城关格局:

——扩展中心城区的规模。

——完善中心城区的功能。

——做美中心城区的环境。

第五十九条近期城市发展策略

1、完善县城功能

充分发挥德化县城在交通、区位方面的条件以及县域的旅游、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近期进一步增强县城的中心地位和扩展效应,重点强化城市服务功能、集散功能、生产功能,使县城成为县域的综合性服务载体和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流动枢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

2、拓展发展空间

县城建设重点是以旧城为依托,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引导中心城区东西南北“四区”结构的形成。南北拓展,对老城区(城北区和城南区)进行改造、更新和充实,建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中心、文教中心,形成大城关核心区雏形;东西延伸,城西区先行一步,借两大项目(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及德事利、鹏祥工业区)轰轰烈烈之势,打造现代陶瓷中心区,城东区用地以预留为主,在将来德化经济再上一台阶后,打造现代服务中心。

3、把握建设重点

以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文体教育设施、环境建设、第三产业、工业为重点建设领域,抓好霞田文体中心、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开发建设,形成“一个中心、四个片区”的格局。工业开发重点是续建鹏祥、宝美工业项目区,推进紫云、朱紫、高阳等工业项目区的建设,中心城区内企业逐步实现“退城进园”。

第六十条近期发展规模:近期中心城区总人口规模为18万人,用地控制在15-1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5-95平方米。

第六十一条近期建设重点

(一)居住建设

近期重点开发霞田文体中心、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周边小区,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低于35平方米,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完全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二)公共设施建设

1、行政办公

近期结合道路、绿化及旧区改造,将涉及行政办公项目迁出。近期重点建设法院办公综合大楼、公务大厦等项目。

2、商业金融服务业

优化商业布局,进一步强化中心地带的商业服务业功能,加快旧区改造;建设以瓷都德化陶瓷展销城为重点的专业市场、专业街。

3、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近期重点推进霞田文体园、瓷都市民广场、陶瓷博物馆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和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结合凤鸣桥两侧的改造,增加市民休闲娱乐设施,以面向市民服务为宗旨,完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

4、医疗卫生设施

整合城市医疗卫生资源,近期重点建设德化中医大楼、德化疾病控制中心大楼等;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每个城市社区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保健站)。

5、教育设施

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标》,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规划和基本指标两部分。学校若分期建设,首期建成校舍的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基本指标的规定。本次规划提出需要改、扩建的学校,近期完成改、扩建率达到20%。

(1)、幼儿园建设

现状幼儿园17所,学校用地1.7公顷;至2010年,新增13所,新增用地6.04公顷;改、扩建6所,用地1.71公顷;合并城关幼儿园和青少年宫幼儿园。规划期末规划幼儿园总数29所,用地将达到8.80公顷。

(2)、小学建设

现状小学18所,学校用地11.6公顷;至2010年,新增4所,新增用地13公顷;改、扩建6所,用地6.45公顷;撤并浔中中心小学和浔北分校。规划期末规划小学总数24所,用地将达到24.70公顷。

(3)、中学建设

初中:现状初中校3所,学校用地5.58公顷;至2010年,新增初中校5所,新增用地15.61公顷,规划期末规划初中校总数8所,用地将达到22.84公顷。

高中:现状高中校2所,学校用地11.88公顷;至2010年,新增高中校(含职中)1所,新增用地6.48公顷,规划期末规划高中校(含职中)总数5所,用地将达到23.97公顷。

6、社区办公及服务设施

对现有10个社区,社区办公用房、公共服务设施用房不足300平方米的,其不足部分均依托现有社区范围内小区改造给予补足;对新规划设施的每个社区,应按96平方米的土地面积规划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用地,或按3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社区公用房(其中社区办公用房120平方米,服务设施配套用房180平方米)。

(三)工业

加强中心城区工业项目区的建设,中心城区内的工厂企业逐步实现“退城进园”。近期重点续建鹏祥、宝美工业项目区,重点推进紫云、朱紫、高阳、乐陶等工业项目区的建设。

(四)绿地与景观建设

1、绿地与广场

以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为导向,逐步实施总体规划的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5平方米,近期重点建设龙浔山公园、西华岩公园、瓷都广场。

作好城区及周边生态绿地的维护和养育。近期应对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其他绿地予以预留。

2、景观

近期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景观轴线和节点、溪流两岸等地段的景观设计,为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提供指导,为逐步实现整体景观环境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开端。近期重点建设高速路连接线路口、瓷都广场、霞田文体中心、陶瓷博物馆等重要景观节点。

(五)道路交通建设

1、对外交通

近期重点建设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省道203线城关至水口路段、省道206城关至上涌路段的提级改造,县道349线、346线城关至雷峰、城关至三班、盖德至阳山路段的提级改造。

2、城区道路

近期重点建设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城东大道、城西大道、鹏祥大道、浔南大道延伸段,为其周边片区的开发创造条件。同时结合旧区改建,重点改造龙津路、西门至土厝格、南后街,逐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

(六)给水排水设施建设

1、给水

城区第二水厂扩建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扩建规模为6万立方米/日,建成后水厂总规模达10万立方米/日。近期结合旧区改造对城区给水管网进行改造。

2、污水

近期重点开展污水支管及接户管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同时还应随城市发展相应不断扩大污水系统服务范围进行污水管道建设。

(七)电力、通信设施建设

1、电力设施

近期建设德化220KV变电所,对中心城区的高压网络结合电网进行整改,对低压网络逐步实行电缆化。

2、通信设施

配合道路工程,加紧综合通信管道建设。

(八)环卫设施建设

1、以改善县城卫生环境,争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目标,完善环卫队伍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容管理。

2、近期重点扩建环卫所,完成垃圾处理场建设并投入使用,结合县城用地扩展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箱和公厕。

3、逐步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转动系统,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九)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1、消防

根据消防部门建设计划,解决所有历史遗留的消防问题,使其建成区域各项消防设施配套水平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85%,各项消防设施配套与德化县达到同步发展。

2、防洪排洪

近期进行大溪流整治清淤,扩大河道宽度,使河道断面能满足二十年一遇洪峰通过的要求。同时将沿溪局部低地进行回填至防洪及各地块雨水能自流排放所要求的标高。山洪以疏排为主,近期进行现状溪流、沟渠的整治工作。

3、防震

近期建设中应根据总体规划中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的规范,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项目的设防标准、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和建设用地选择。并结合道路、广场、绿地的新建和改造,逐步建设畅通的疏散、救援通道和必要的疏散避难场所。

4、人防

尽快组织编制人防工程专项规划,明确城区防空工程设施布局。城区新建民用建筑(含新建居住小区、商住小区、边贸市场及旧城改造区)应按规划要求和有关规定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城区广场(含学校体育场)、休闲娱乐中心等建设应同步考虑修建人防工程;新建地下停车场应按防空地下室标准修建。

(十)环境建设

全面实现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努力控制污染发展和生态破坏,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使城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学环境和固体废物管理质量保持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第六十二条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一)近期建设项目类型主要包括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绿地建设等七大类型,涉及生活居住、商贸活动、文教、卫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二)近期项目选址应根据县城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要求,按不同类型项目的性质合理选择用地。

第六十三条近期建设实施时序引导

1、近期建设实施应把握好时序上的安排,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点。还应就后五年可能建设的项目抓紧做好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及时跟踪,尽快落实。

2、确保已经落地正在建设的项目按计划建成并投入使用。

3、保证道路、交通、市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先行,为其他项目的建设创造条件,也为进一步的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4、以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霞田文体园等具有集聚效应的大型公建项目为建设重点,进而推动城西和城南片区的项目建设和项目引进。

5、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的实施应先期作好相互协调的工作,制定实施综合计划,以保证各项建设在时间进度和空间上相衔接,提高实施效率,避免反复建设。

6、新区开发建设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可分片分期适时建设,实施中应把握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成效一片。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为远期发展提供项目储备。

第六十四条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期规划衔接

1、近期规划应以总体规划为框架,近期建设应为远期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近期建设应按远期的规划目标和要求展开,突出依山傍水的景观特色,加强绿化、生态与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式居住小区和园林式单位,为远期逐步建设生态型山水城市的总目标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3、近期应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下一阶段发展用地的详细规划,为进一步的规划实施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4、近期通过利用盘整的闲置用地和西部、南部建设住宅新区,为在远期进行旧城改建创造条件。

5、近期建设中应对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大型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和绿地予以充分预留。保证中远期的建设用地供应和城市长远发展的合理性。

6、近期重点建设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环卫、防洪等基础设施,为中远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环境。

7、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道路建设用地,应在近期建设中予以预留,规划需拓宽的道路,其沿线地段的用地在改建和新建时均应按规划确定的红线宽度后退。

第六十五条近期建设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1、更新城市发展观念,树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调整政府职能。

2、拓展建设融资途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促进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鼓励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参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3、营造有保障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形成良好城市发展机制,为多元化的城市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提供积极、有效和可靠的保障。

4、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入手,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控制土地一级市场,以规划为调控手段,合理安排土地开发顺序,优先开发具有带动土地增值效应的项目,最大限度获得土地升值效益,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

5、依托技术支持,深化、细化城市规划编制,在县城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据近期规划抓紧下一层次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落实近期规划的要求,为实施管理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依据。

6、管理及时跟进,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工作,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和具体的项目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相应的管理规定。

第五章强制性内容

第六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县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3、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等。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文本以下划线体现。

第六十七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审查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违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六十八条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泉州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经德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再报泉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六十九条对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德化县城总体规划的,由泉州市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德化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与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七十条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规划文本和图纸同时使用,两者不可分割。对于文本和图纸未涉及的内容应参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第七十一条本文本自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施行,原批准实施的德化县城总体规划( 2000-2020年)自行废止。

第七十二条本文本由德化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doczj.com/doc/ed11438670.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因建设需要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均应遵照本规划要求进行。 第三条本次规划期限 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 西至西张官屯西、许堤东、营子西一线,北至横河,东至朱庙东、八里庄西一线,南至宋香路,总面积为。 第五条本次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 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 4. 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 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 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7.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8.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 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10. 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11.《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2.《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初稿)》(2004-2020年); 13.《夏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14.《夏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6. 国家、山东省、德州市其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与条例。 第六条本次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的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五个统筹”,遵循国家、山东省、德州市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充分考虑夏津县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夏津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合理规划,优化环境,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对夏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县域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布局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应性,综合部署各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引领夏津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次规划原则 1. 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促进夏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统筹”为首要任务,综合规划县域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增强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城乡共享共建、协调发展。立足于夏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建立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为夏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平台。 2. 以人为本、最优人居环境原则 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夏津城市规模,综合分析青银高速路、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上学期期中质量跟踪检测地理试题

德化县2012年秋期中质量盯梢检测 七年级地舆科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刻:60分钟)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1.孔子“登泰山而小全国”,首要是因为 A.泰山的海拔高度特别高B.泰山的海拔高度特别低 C.泰山与周围区域的相对高度很大D.孔子只登过泰山2.咱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A.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B.地球自西向东绕着星星转C.地球自西向东不断自转D.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3.阿拉伯男人的传统装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这首要是受()的影响。 A.民族风俗B.气候要素C.地舆方位D.地势要素 4.一年里有春、夏、秋、冬四季改变,产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 A.地势的变迁B.地球的公转C.人口的搬迁D.昼夜的改变5.“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阐明气候对什么的影响严重?

A.日常日子B.交通出行C.农业生产D.工业生产 6.外出春游时,下列做法过错的是 A.把用过的矿泉水瓶等带回家并送到废品收购站 B.采摘几朵美丽的鲜花放在家中欣赏 C.见到有人在景区描写名字纪念,自动前去阻止 D.遇有草地多走几步绕过去参观 7.图1惊险刺激的斗牛局面,应该去哪个国家欣赏 A.英国B.日本 C.西班牙D.荷兰 8.第一个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 A.魏格纳B.哥白尼 C.爱因斯坦D.伽利略 9.绘一张校园操场平面图,选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适宜:A.1:1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间隔2千米 C.0 30 千米D. 1/4000000 10.图2中表明山峰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1.下列图例中,表明水库的是 图3是“2002年我国西部省区面积和人口数量图”,依 据图中数据进行剖析和核算完结12~13题。 12.图3中人口最多的省区是: A.四川B.新疆C.西藏D.重庆 13.图3中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是: A.四川B.青海C.西藏D.新疆 14.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向向南飞翔,终究能够: A.绕地球一周,回到北京B.抵达赤道 C.抵达南极点D.抵达北极点 15.区分东西半球的界限是: A.0°和180°经线B.赤道 C.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D.东经20°和西经160°经线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报告

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报告 ——泉州德化陶瓷续写“海丝”新陶瓷之路实践主题:泉州市德化陶瓷的调查 实践时间:2015年2月10日至3月8日 团队成员: 活动简介:本次实践以泉州市德化陶瓷为主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德化陶瓷的种类、遗存的文史资料、德化陶瓷博物馆以及德化陶瓷企业发展状况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德化瓷器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并对实践队收集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德化瓷器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形成一份完整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一)德化陶瓷的概况 德化陶瓷又称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汉族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汉族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二)德化陶瓷的历史发展 新石器时代: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明代瓷塑: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各地。 鼎盛时期: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三)德化陶瓷的艺术特色

东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东营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市域概况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7)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 第二章战略与目标 (11) 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 (11)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2) 第三节规划目标 (14) 第三章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 第三节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24)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7)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9) 第五章农用地保护 (3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要求 (31)

第二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2) 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4) 第四节其他农用地保护和利用 (36)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7) 第一节调控目标与要求 (37) 第二节加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 (38) 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0)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43) 第一节基本原则与要求 (43) 第二节生态用地保护重点区域 (43) 第三节黄河口及湿地生态保育 (44) 第八章中心城区用地增长管理 (50) 第一节中心城区定位与职能 (50)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 (50) 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总体结构 (51) 第四节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及规模 (52) 第五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2)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5)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5)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56)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福建德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瓷都模式”

福建德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瓷都模式” 海峡文创网(李理)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GDP中所占的比例和绝对利润值都在逐年增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这块蛋糕越来越引人注目,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推出各种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如何挖掘不同城市在文化产业中的特色,给每个城市在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模式成为当今重大问题。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出现文化产业规划和文化产业园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福建德化县以陶瓷文化为特色,进行了一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突围”,确立了德化县文化产业的“瓷都发展模式”。 继承传统,挖掘特色文化 要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就要挖掘不同城市在文化产业中的特色,把文化产业发展和该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抓住传统文化资源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予以重点扶持,进行重点宣传。一个城市如果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凸显了不随大流的文化品位和个性化的文化氛围就有了灵魂、内在蕴含和精神依托,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标志以及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上的优势。 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窑是“民窑”的代表,德化陶瓷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产品漂洋过海,扬名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更是乘势而上,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最大的外销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德化陶瓷拥有深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从陶瓷产业衍生出的陶瓷文化便是德化县所拥有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 然而,当时德化的整个陶瓷产业还是以加工、模仿为主,整个产区还是“加工区”、“生产区”而不是“文化区”。近些年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

广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广饶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文本广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编制背景 经过“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广饶县工业化、城镇化已经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县域五大主体功能板块初步形成,县域核心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为贯彻落实东营市政府提出的“站在新起点、着眼新阶段、树立新目标、开创新局面”的战略思路,确定广饶县长远发展新目标、推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特组织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 上位规划 《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化条例》1992.8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3) 地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广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4) 相关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 《大王--稻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07-2020年) 《广饶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模板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 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 未知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 07 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创立节约型和谐社会, 促使广饶县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 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 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 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 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 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 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 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 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

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 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 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 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 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 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 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 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 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 孙武) , 四级旅游资源2处( 刘集支部旧址、吕剧) , 三级旅游资源6处, 二级旅游资源15处, 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 唯一性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