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作行为的理论、形式及其研究范式

合作行为的理论、形式及其研究范式

合作行为的理论、形式及其研究范式
合作行为的理论、形式及其研究范式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0), 1223-122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10.12677/ass.2017.610174

The Theory, Form and Research Paradigm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Xueting Wu, Yanling Li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3rd, 2017; accepted: Oct. 13th, 2017; published: Oct. 20th, 2017

Abstract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ture. In recent year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various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Therefore,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various concepts of cooperation.

Secondly, the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re discussed, such as evolution theor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and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Then, it analyzes the form and stability of cooperation, and finally explain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social di-lemma of cooperation.

Keywords

Cooperation, Theory, Form, Stability, Research Paradigm

合作行为的理论、形式及其研究范式

武雪婷,刘衍玲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0日

摘要

合作与竞争行为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近年来,合作与竞争行为成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如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合作行为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合作的各种概念。其次探讨了合作的相关理论,如进化理论、合作与竞争理论、社会表征理论以及合作博弈理论。

然后分析了合作的形式与稳定性,最后讲解了合作的社会两难的研究范式。

武雪婷,刘衍玲

关键词

合作,理论,形式,稳定性,研究范式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合作与竞争行为成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合作行为有不同的解释,而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合作行为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给收益者提供利益,或者是对贡献者和收益者都有利益。David G.Rand认为合作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个个体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帮助他人而获取利益[1]。也有学者认为,合作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两个、多个人或群体,为达到特定目标,实现共同的目的而协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彼此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配合。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一个动态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就是因为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合作行为的发生。

自然界的物种为了更好的生存以及繁衍后代,在面对其他有竞争力的物种的威胁时,种族内的成员会通过合作这种形式来保证种群内部的安全。在获取食物、迁徙等活动中,合作行为更是显而易见。不仅在动物中,在原始人类社会中,合作行为也十分普遍。在远古社会,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看,男人负责打猎获取食物养家,女人负责织衣照看孩子来保证生命的延续,这就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合作行为。以整个远古社会来看,群居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抵御疾病、自然灾害以及野兽的袭击等等。包括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发现一个姓氏的家族通常都生活在相对密集的一片区域。由此看来,合作行为从古至今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2. 合作的理论

一直以来,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合作行为,因而关于合作产生了许多理论,如合作的进化理论、合作与竞争理论以及社会表征理论等。合作的进化理论解释了个体以及群体为了生存、繁衍而进行的合作行为。合作与竞争理论是将情境分为合作情境和竞争情境,个体将情境归为不同的分类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社会表征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认知,个体会对环境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因而决定是否采取合作行为。

2.1. 合作的进化理论

Hamilton提出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个体间的合作行为。该理论认为,相同或相似的基因具有吸引性,所以个体会帮助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以提高自己基因的繁衍,但是这种理论却不能解释非亲缘关系个体间的合作行为[2]。随之,又有研究者提出了直接利益、互惠和文化适应来解释非亲缘关系个体间的合作行为。直接利益是指非亲缘个体在多次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直接获得的利益。间接互惠用于解释非亲缘个体间只进行一次的合作行为。间接互惠包含了社会准则和行为规则,它是指个体提供合作后,其所获得的奖励通过声誉机制由群体内其他成员代为实施。也就是说集体内的其他成员会赞扬并传播个体的合作行为,这对提供合作行为的个体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声誉,因此会推动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对此个体的处事态度、行为等各方面进行学习、模仿、交流,进而推动了合作的进化。相比于动物界,间接互惠

武雪婷,刘衍玲

更多的发生在人类群体中。当面临重大危机或自然灾害导致一个群体面临解散的时候,个体最容易作出背叛的选择,一是因为基因的自私性导致个体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有利条件,二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没有时间等待群体内其他成员来传播自己的合作行为而获得良好的声誉。如果每个个体都作出背叛的选择,那么这个群体将会更快的走向灭亡。所以,强互惠理论就是为了保证群体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会付出一定代价去惩罚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即使所付出的代价得不到补偿。一方面,因为有这样的强互惠者的存在,群体得以生存继而受益;另一方面,强互惠者也会因为得到群体的偏爱而更容易生存。2.2. 合作与竞争理论

合作与竞争理论中,多伊奇将情境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合作情境,一类是竞争情境。在前一种情境中,个体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彼此的目标存在着积极关系,个体在考虑自己所获得回报的同时也会考虑同伴所获得的回报,此种情境下的个体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把对方看成伙伴,积极对待他人,表现出更多的互助性。在后一种情境中,个体的目标之间存在着消极关系,个体总是优先考虑自己所获得的回报,此种情境下的个体相互排斥,消极对待他人,表现出更大的互碍性。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境不仅会激发个体不同的反应,而且会影响他们对同伴的认知。

2.3. 社会表征理论

多伊奇将情境看作是个体是否合作的决定性因素,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认知。Kelley和Stahelski、Kelley和Thibaut以及其他人的研究表明,认知因素(诸如个体对意图的感知,对别人的态度,对情境的感知等)在个体的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阿伯力克提出社会性表征理论。社会性表征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个体或团体的行为都会被其所处的情境及情境中的各个成分产生的表征所控制。也就是说,无论个体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情境,在他的大脑中都会形成一系列相应的表征,表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这些表征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既包括对整个情境的表征,也包括对各个不同部分的表征。该表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客体有用的信息成分,二是个体对即时情境产生的看法、态度、策略或信念。表征是动态的,它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情境对于每个个体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表征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情境作出合作或是竞争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2.4. 合作博弈理论

合作博弈理论与非合作博弈理论经常放在一起来解释。那到底什么是合作博弈理论与非合作博弈理论呢?简单来说,在群体内成员发生合作行为之前,往往会达成一定的协议或承诺,如果有外在强制力能保证这个协议或承诺的实施,那么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合作行为就称之为合作博弈理论;反之,如果没有外在强制力来保证这个协议或承诺的实施,那么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合作行为就称之为非合作博弈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即在群体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如何分配群体内成员各自的利益,这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而非合作博弈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利益,即群体内的成员只考虑选择哪种方案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策略选择的问题。合作博弈理论又可以分为效益可转移的博弈理论和效益不可转移的博弈理论,效益是否可以转移是指群体内成员获得的个人效益是否可以互相转移,可以转移的则为效益可转移的合作博弈理论,否之则为效益不可转移的合作博弈理论。因此,合作博弈理论主要是研究在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群体内成员如何分配得到的利益以及各自付出成本的比例等问题。

3. 合作的形式

合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投资合作,一种是互惠合作。投资合作是指贡献者在直接付出成本的同时

武雪婷,刘衍玲

只有收益者获得直接利益的合作行为;而互惠合作是指对于投资者和收益者来说都可以获得直接积极利益的合作行为。投资合作在人类合作行为中比比皆是,但是在动物界却比较少有。有这样两个原因来解释这个现象,第一是因为在每种生物的必要生活进化史中,起初的人口条件和物种数量就不一致,而且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高度社会化和低度社会化的物种。那么,高度社会化的物种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较低的分离率。相比较于动物界,为了稳固社会团体而出现的高交流率等等致使投资行为,在人类这样的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中就显得比较频繁。第二个原因是认知能力。Hauser et al.认为只有我们人类这一个物种进化出了一套特定的心理机制和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将不同的认知过程整合起来然后选择最为合适的互惠模式。这种能力包括记忆水平、量化水平、延迟满足的能力、对非合作个体的惩罚、对当前和未来付出的代价和收益的评估能力等等。我们都知道,社会信息对维持合作行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类和动物在社会信息的获取和转达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通过与集团内部的其他伙伴个体的直接交往而获得信息,与动物不同,人类较少的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取信息,而是更擅长于用其他更高级的方式,比如语言。显然,人的认知能力是高于动物的。所以,相比较于动物界,人类社会投资合作相对频繁一些。

互惠合作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即时的收益,相比较于一个个体独立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完成任务的个体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但是,合作行为带来的利益有时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随着合作小组内成员的增加,“搭便车”的问题日益严重。“搭便车”是指个体不付出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搭便车”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是,组内成员在合作的时候,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如何将合作效益最大化的策略方法上,继而忽略了“搭便车”问题。当面临社会困境时,“搭便车”问题就显著了。有研究者认为,在动物的互惠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和非对等的利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不仅在互惠合作中贡献的多,而且其自身获取的利益也多,而“搭便车”的个体只是获得了一些边缘性的利益,而这一行为并不影响合作行为的继续,因而“搭便车”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非对等利益是指当收益与成本的比率非常高的时候,“搭便车”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威胁。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强制措施和惩罚奖励机制。与动物相比较,人类有认知能力,比如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并且长期追踪其他个体对合作团体的贡献大小,能够采取一些机制来维持合作行为,例如惩罚机制、声誉机制和排斥机制等。

4. 合作的稳定性

人类和动物的相互合作的过程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相比较于其他物种,人类可以更灵活的掌握合作策略,面对一系列情况时能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通过对我们人类最亲近的物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研究发现,这些合作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认知和非认知的因素上。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通过动物之间的合作来获取食物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动物不能理解合作伙伴的角色和意图。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合作问题解决活动中以及社会游戏中,不管我们的合作伙伴是成人还是同龄人,从两岁起,个体就会协调自己的行为来与合作伙伴的行为保持一致。而非认知的因素包括情感和脾气秉性。更能容忍的个体就能够为更为复杂的合作创造适应性的空间,因而这种个体的基因容易保留下来,同时认知技能也会进化。在人类的合作行为建立起来后并不是稳固不变的,很多因素会影响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比如,不对等的付出与回报,遇到更好的合作伙伴等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了四种控制机制来维持和稳固合作行为,这四种机制分别是奖赏机制、惩罚机制、排斥机制和声誉的建立机制。奖赏机制是对团体内部遵守合理的投资与回报的个体给予奖励;惩罚机制就是对组内破坏合理的投资与回报比的个体给予惩罚;排斥机制是惩罚机制的一种递进,如若对不遵守组内规则的个体实施惩罚后仍得不到改善,那么组内的其他个体会自然而然的对其形成一种排斥反应;声誉的建立机制是指组内的成员会对组内德

武雪婷,刘衍玲

高望重的有话语权的个体建立一种权威,信任其所做决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例如组内投资与回报比的确定,奖励和惩罚机制的确定等等。

5. 合作的研究范式

关于合作行为的研究主要是放在社会两难情境中进行的。Dawes认为社会两年情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 不管群体内其他成员是否采取合作行为,个体自己不采取合作行为的收益总要比采取合作行为的收益多;2) 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采取合作行为时的个人收益要比他们都不采取合作行为时的个人收益多[3]。社会两难分为两人两难和多人两难。两人两难最经典的就是囚徒困境。多人两难有公共资源范式和公共物品范式等。

5.1. 两人两难

两人两难最经典的研究范式就是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范式中,两名囚犯A和B分别被狱警单独询问,狱警给出的条件是:如果两个人都认罪,则各判5年;如果一方认罪,另一方不认罪,认罪的一方释放,不认罪的一方判10年;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则各判1年(见表1)。在此情景中,每个人都会想,如果自己认罪轻则释放,重则被判5年;如果自己不认罪,轻则被判1年,重则10年。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被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所以个体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选择认罪是最好的结果。这就是Dawes认为的社会两难情境的第一个特征:不管群体内其他成员是否采取合作行为,个体自己不采取合作行为的收益总要比采取合作行为的收益多。然而,如果两个人A和B都为了共同利益考虑,即两个人都选择不认罪,那么两个人各判1年的选择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吗?这也就是Dawes认为的社会两难情境的第二个特征: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采取合作行为时的个人收益要比他们都不采取合作行为时的个人收益多。

5.2. 多人两难

多人两难的研究范式有公共资源范式和公共物品范式。公共资源范式是可供群体成员使用的某种资源,且成员可以自行决定自己获取多少资源。如果群体内部成员的集体消费超过公共资源的总数,那么公共资源将会枯竭且没有新的补充[4]。比如可供开采的矿山、可以砍伐的森林、可以放牧的草地等等,但是这片公共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或者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的,即不能过度开垦索取。在这片公共资源中,群体内的成员都可以自由地从中获取资源,那么对于群体内的个体成员来说,获取的公共资源越多越有利,但是如果群体内的每个成员都想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那么公共资源一定会很快枯竭,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不能享用。

多人两难的另外一个研究范式是公共物品范式。公共资源范式是群体内的成员从公共资源中获取利益,那么多人两难中的公共物品范式则是要求群体内成员共同投资或者捐赠给团体基金或者公益项目。通过基金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平分给群体内每个成员,而不考虑之前成员的贡献程度[4]。比如群体内的成员共同出资修建可供大家使用的设施,例如阅览室、健身器材、便民服务箱等等。即公共资源范式涉

Table 1. Classic prisoner dilemma paradigm

表1. 经典的囚徒困境范式

认罪各判5年B释放,A判10年

沉默A释放,B判10年各判1年

武雪婷,刘衍玲

及的是“取”的问题,而公共物品范式涉及的是“给”的问题。在群体内,如果某个成员不想做出贡献,那么对这个成员而言他是搭乘了其他成员的“便车”,是相对获益的,但是对于其他成员来说利益则受到了损失,如果群体内的成员都想搭乘“便车”而不做出贡献,那么也就没有公共服务可以享用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and, D.G. & Nowak, M.A. (2013) Human Cooper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7, 413-42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10.1016/j.tics.2013.06.003

[2]Axelrod, R. & Hamilton, W.D. (1984)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asic Books.

[3]Dawes, R.M. (1980) Social Dilemma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69-19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10.1146/annurev.ps.31.020180.001125

[4]Balliet, D.P., Parks, C. and Joireman, J.J. (2009)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A

Meta-Analysi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2, 533-547.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10.1177/1368430209105040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9-255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doczj.com/doc/ed11651243.html,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托马斯库恩范式转换 俞力洋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 (学号:0617242 姓名:俞力洋专业:机械工程) 摘要: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扬弃”了证伪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定义了“范式”----这一新的科学哲学模式。库恩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一些陈旧的“范式”所误导,而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被一个与其完全不同的新“范式”所取代。之所以将这种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称之为革命,一个机其明显的方面是,科学共同体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渐感觉到现存的、起引导作用的“范式”已无法有效的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因此,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总结出更加正确的、新的常规科学。 关键词:库恩;范式;科学革命 正文:1947年,库恩以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开始其学术生涯,后来库恩将自己注意力从物理学转移到科学史方面。库恩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学术界改变对熟悉资料的看法和评价。如果我们总是考察和验证那些从经典著作或教科书中得出的、旧规老套的科学成就,而反对个别有足够理由支撑的新的客观结论视之若无物,甚至极力打压,那么新的科学观将永远无法诞生。如此一般,那科学的发展就变成了无数科学家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编年史梳理以及对阻碍科学累积的“错误”和“神话”进行解释和描述。但是,科学史不是编年史学科,也不是科学累积发展观。因为研究牛顿是哪一天被苹果砸中的、勾股定理是谁先想到的是毫无意义的,并且那些被贴上是“错误”和“神话”标签的结论从某些角度来考虑确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大多数的科学家却视若无睹而继续着他们对科学的编年史累积的大学问。然而,这样的选择将很难把科学发展再看做是一个知识添加而增长的过程,同时这无疑也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库恩发现,一些基本观念,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或教科书上用于教学的、“言之有理”的观念与如今历史研究所展现的事业完全不相符。比如,人类在2006年之前一直坚信不疑地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而这一观点在经历了很多年的科技进步和外部环境变化后受到质疑。由于美国天文学家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后来还发现冥王星虽然质量足够大且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但是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潘春晓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作者简介:潘春晓,女,瑶族,1987年4月生,广西南宁,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摘要:“范式”一词是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核心概念,该书至少20次提到范式,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它无需规则的帮助也能确定常规科学;它比任何规则和假定更具有优先性。 关键词:范式,范式优先性,共有规则,理论,常规科学 “范式”一词首先是由托马斯·S·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整书多次提到范式一词,但库恩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范式的具体概念。在我看来,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的优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 任何人想要描述或分析一种特殊科学传统的进化,都必须找出这类公认的原则和规则。在库恩看来,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更加难以令人满意。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早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而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而且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还受到了两种人的批判一种人是顽固的哲学家,他们坚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说法,把地球当作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文档资料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 一、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 学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集中体现了其科学哲学的理论核心。他运用“范式”揭示科学发展的模式,并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某一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范式的概念 归纳起来,“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库恩的“范式”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一个特定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的是那个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替代为常规科学内其它谜题解答基础的明确规则。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由“前科学―常规科学―反 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组成的。任何一门科学在前

科学时期,统一的范式尚未形成,各派学说争论不休。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一旦某种理论传统占据优势,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和支持,形成了学科内部公认的“范式”,该学科便也进入到了常规科学。在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科学家们总是通过“解谜”活动,来解决范式所提出的问题并完善和发展范式。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展势必会出现许多以现有范式难以解释的 “反常现象”,这些现象的积累会造成科学发展的危机。对反常和科学发展危机的解决使得新的、更有解释力的范式出现,并取代旧范式,而这种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之后科学活动又有了新的基础,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二、中医的发展模式及其范式要素 (一)中医的基础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二)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库恩哲学思想探究

库恩哲学思想探究 一:核心:关于范式理论 关于科学是怎样发展的,传统的观点具体各有不同,但都认为科学是在观察实验的检验中前进的,科学的发展仅仅是理论同经验一致的问题。库恩并不这样认为,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个概念成了他科学观的中心概念,体现他关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在他看来,范式同单纯的理论和理论系统不同,它包含了科学实践中一切影响科学家的话动和发展的认识的、技术的因素。概而言之,范式包含有这样三个方面:⑴科学的理论体系;⑵运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心理认识因素;⑶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和心理认识的自然观。库恩强调,正是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范式” 作为科学活动的实体,成为在“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他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是范式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不过库恩看不到社会的经济因素(社会物质生产)对科学活动及其发展的决定作用,把这种决定性作用归结为社会的心理因素,并未摆脱唯心主义的立场。 范式理论深刻的揭示了许多科学以及科学特性,科学活动及其发展上,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整体性活动,而且揭示了这种整体性活动表现为集体性。科学活动不是单一抽象的,而是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他指出,作为范式主要在于某一“科学共同体” 的拥护,它“代表这一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的总体。在科学研

究上,他认为范式作为范例,主要是提供了具体的解题方式,其作用具有二重性,因而在科学研究上,他不仅强调传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也强调收敛性思维。并认为:范式的历史作用正在于这种“收敛性”,使科学界“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使科学家仔细而深入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就。 同时,库恩借范式的历史演化说明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结构。按照他的观点,理论体系只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仅凭理论体系不能说明科学发展的本质方面;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或“成熟标志”,只有根据范式实体的变化,才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据此,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以范式存在方式为转移的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交替的发展模式。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可作这样的概括: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一—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但库恩所总结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揭示了科学从一个阶段推移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必然导致革命。用历史的观点对科学发展形态作探索,这是可贵的。但由于他把范式的更替理解为心理上信念的更替,而不是认识的深化,这就把科学发展的客观模式歪曲成为科学家们的主观心理的演变模式。 在《再论范式》一文中 , 他将范式改称为专业母体 , 目的是对范式概念的模糊性作一定的克服。专业母体又可译成学科基质 , 是指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掌握的、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它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库恩的范式论述

●专题研究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 魏冰 [内容提要]在国际科学教育界,人们对科学史 ( Histor y)、科学哲学( philo so phy )和科学教学( Science teaching )——常一起简称为HPS①——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视。HPS教育的基本意图是,不但要 让学生学习科学内容,还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的本质”( The Natur e of Scie nce)。HPS有以下作用: ( 1)使科 学密切联系个人、伦理、文化和政治因素,从而使科学 人文化; ( 2)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从而 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3)有助于更全面、准确 地理解学科内容。本文从课程改革、科学课程、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方面介绍HPS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哲学、科学史、HPS、科 学课程、科学教育、科学本质 课程改革中的HPS 谈到HPS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两个国家的科学课 程,即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和美国的“2061计划”。前者已在实施,后者是一组长期的、综合的科学课程 改革方案。这两项课程计划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科学 史和科学哲学。 在英国“国家科学课程”中HPS内容占5%左右。 英国国家课程署( N CC)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说: “学 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时间而变化、发展的方式,理 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到社会、伦理、精神和 文化背景的影响的”。②他们要求中小学学生能够: ① 把基于科学事实的主张与没有基于科学事实的主张 和论断区别开来;②思考特定的科学概念或理论是如 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③学习一些科学争 端的实例和科学概念的变化、发展方式。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出版了一个题 为“科学为所有的美国人”( Science fo r All America ns )的研究报告。③该报告汇集了“2061计划”的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报告要求学生应从三个方面 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 事业的性质。报告的第一部分共有12章,其中有两章 专门讨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第一章题为“科学的本质”,内容包括: 科学的客观性、科学的可变性、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方式、证据及其与理论证明的关系、科 学方法、解释和预测、科学伦理、以及科学的社会组织等。在第10章“科学史的透视”中,作者提出把科学史 引入科学课程有两个原因: 其一,若没有具体的科学 实例,关于科学发展和运作的概括将是空洞的; 其二,

浅谈库恩的“范式”理论与价值哲学研究的意义

浅谈价值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2级王军 范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语中,是“范型”,“模特儿”的意思。库恩(kuhn)构建其科学哲学时,将这一范畴作为自己科学观的中心概念来使用。库恩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有一定的起先导作用的方针,给研究者共同体提供问题的样本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范式。 库恩的范式一般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范式要建立在重大理论成就的基础上,能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科学共同体成员提供一种把握研究对象的概念框架。他认为,科学研究的转变不是研究对象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本在于范式的转变。科学研究就是研究范式。放弃范式就等于停止了科学研究。科学的历史也不是由知识的连续积累所起到的进步作用上,而在于范式替代过程中间断性转换过程。科学的革命就在于范式转换。其次,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的革命,也就是不同的范式的转换。他认为,不同范式之间不存在共同的评价标准。范式在转变过程中有显著的断裂,他强调在范式转换期间知识的非积累性。这样才可以体现革命性。最后,范式是得到一定科学共同体一致赞同的。科学共同体是具有自律性的专家集团,要参加这个团体,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在对科学业绩进行评价时,除了由共同体进行的“同行评价”外不承认其他任何权威。因此不容许国家权力和社会舆论以任何理由介入对业绩的评价。科学家共同体在其限度内享有研究的自由,拥有按照专业标准对科学理论进行判定的权利。这是库恩范式论的主要观点。自库恩将范式作

为他的理论的中心范畴后,范式很快的被大家所接受,一般认为进行理论研究时应该先树立一个理论研究的范式。 价值哲学从兴起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哲学研究的范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价值哲学刚兴起时,文德尔班曾试图将价值哲学作为元哲学来对待。后来的弗莱堡学派也试图将价值作为整个哲学的中心。但都没产生强烈的影响,对哲学学科来讲没有起到范式的作用。以后的价值哲学研究,基本上都沿着价值哲学是哲学的分支或者是元哲学本身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因为对价值问题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认为价值学说是资产阶级的学说,因此一般人们对价值问题避讳莫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哲学的研究才在我国兴起。一时,理论界兴起了价值热。九十年代,哲学的用和无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以往被认为是学中之学的哲学,在市场经济下,被人们视为无用或者学究之学。对待哲学这样的现实命运,哲学界通过两种途径去给哲学找出路。其一,让哲学顺应潮流,给哲学在现实中找出路。于是,种种哲学应运而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了哲学,哲学从以往纯粹的元哲学走向了分野。其二,对元哲学本身的体系要求进行改造,在哲学的阐释形式上给哲学找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哲学和元哲学的关系问题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价值哲学是元哲学的一个分之或者组成部分,或者说元哲学本身就是价值哲学两种观点又产生了对立。当然这是从总体上讲价值哲学的。深入到价值哲学内部,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价值哲学到现在,价值哲学的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1、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范式的后面两种含义。经济学的范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张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内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为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然而,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却有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些具体的理论范式虽然没有超出和脱离经济学一般范式的范围,但以上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侧重方面、联结方式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在以经济效率为中心这一基本观点上,各种经济理论学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强调得够与不够,是否能贯彻始终。新古典理论对此十分明确,而且一贯到底。它其所以专注于资源配置的研究,就在于寻求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它其所以推崇市埸制度,就是因为市埸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它关于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化的概念,以及以此作为对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之基础,正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具体体现。翻开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效率观念和效率思想会深入到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之中,融化在他们的思维之内,成为他们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式中,效率中心也是看得出来的,传统经济学其所以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所依赖的正是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所以特别强调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是因为在它看来,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和避免失衡和浪费,从而获得和保持经济运行的效率;传统经济学把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提出“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作为“贯穿全书的红线”(1985),是其中对经济效率中心表述得最清楚的。但是,在传统经济学中,效率中心的思想和观念并不十分坚定,也没有贯彻到底,当传统经济学致力于政策解释、道德说教和价值判断时,往往就离开了效率中心,甚至用公平、平等代替了效率。经济学的理论范式都离不开对分工、交易和合作的考察,但这种考察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第1章导论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 四、霍布斯与《利维坦》 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 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 二、权力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 四、均势理论 第5章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 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 第7章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 第8章英国学派 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 二、理性主义传统 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 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9章威慑理论 一、什么是威慑? 二、威慑的类别 三、威慑理论的发展 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 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 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 第11章霸权稳定论 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 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 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论 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 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 第13章文明冲突论 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 第15章理论构建与中国学派 一、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二、理论构建问题12 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四、中国学派的生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