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 浅述古代钧瓷的特点

论文 浅述古代钧瓷的特点

论文  浅述古代钧瓷的特点
论文  浅述古代钧瓷的特点

浅述古代钧瓷的发展概况

郑州市桃园中学高一年级于兆光

[摘要]钧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辉煌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一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的赞誉。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钧瓷在历史中有其独特之处和至高的历史地位,本文对其发展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中原钧瓷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钧瓷工艺特点历史地位

钧瓷起源于东汉时期,到了北宋年间,蜚声海内外。从古至今一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的赞誉。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

一、钧窑

钧瓷主要由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烧制,位于我的故乡河南禹州,钧窑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禹州自古被称为“钧都”,她的钧瓷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1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窑出现的意义在于烧制成了艳绝伦的红釉钧瓷,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从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制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2钧瓷的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与孙大圣七十二变的同名似乎表达了的钧瓷生产复杂的困难。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钧瓷生产工序十分繁杂,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只要是有一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微不可见的差错,也会导致此次烧制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极少的原因。

1.数据来源于禹州市钧瓷博物馆

2.部分语句摘抄于州市钧瓷博物馆

二、钧瓷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各个时期展示出不同的风采和特点。

在唐代,钧瓷其实还没有产生,那时候出现的是“花瓷”。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花瓷就是在天目黑釉上施加一些不同颜色的零星的釉,这样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进而产生一些不同颜色的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这些色彩精妙绝伦,所以就有了“不是青州石末,既是鲁山花瓷”3的说法,就此奠定了花瓷卓越超群的地位。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后来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自此,钧瓷出现于人们的眼前。

到了宋代的时候,钧瓷进一步发展。宋代钧瓷是在“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4的背景下从众多的青窑瓷器中脱颖而出的。宋代钧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朝的钧瓷窑工去除了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而保留了蓝白色,为的是追求一种温润如玉的效果。因此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窑变之后,色泽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因为元太祖忽必烈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蒙古人若要细细说来不知要费多少笔墨,暂且不提。但蒙古人的性格特点,确实十分简单明了:粗犷,豪放,狂野,无拘无束。因此,元代的钧瓷一改唐宋时期的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也变得粗犷豪放起来。并且元代的钧瓷多注重于实用性,单纯作为把玩观赏的钧瓷较少。

明朝时期的钧瓷并没有多么突出的特点。这个时代的钧瓷主要特点就是“仿宋”。不过虽是模仿,但在造型等方面却又更进一步,并且细腻柔滑更高于宋朝一筹。

到了清朝钧瓷传承实已断绝。因为种种原因,传统的烧制工艺早已失传。不过因为雍正、乾隆等皇帝的喜爱,钧瓷的仿制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清朝末年才在神垕工匠的努力下开始复苏。

1.引用于《羯鼓录》唐代南卓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引用于《坦斋笔衡》宋代文献。

三、钧瓷的历史地位

钧瓷在中国陶瓷的发展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钧瓷在宋朝年间的地位达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宋徽宗在禹州设立钧官窑,专门用来烧制御用陈设类的钧瓷。钧瓷从宋代以来一直被各朝各代看作是国之重宝,而钧窑更被尊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宋钧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重器。而在国家间的交往中,钧瓷常常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的领导人。

钧窑铜红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古代钧瓷属于以氧化亚铁着色北方青瓷系统。在宋代以前,青瓷是我国陶瓷生产中的主流。宋代钧窑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成功烧制出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是元代时期釉里红、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桃花片以及某些窑变花釉的鼻祖。

每一件钧瓷都是独特的。由于钧釉自然窑变的独特性,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一些钧瓷精品,真的是万金难求。

小结

钧瓷长久地储存着大自然的物质信息和华夏文明的文化信息,

是人类艺术创造与千年古1镇,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神奇自然资源相

互融合的结晶。就如同我们曾经所看过的那篇寓言故事一样,千百

年后,铁器和我们或许早已不在,但是钧瓷却会永久流传。但是钧

瓷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钧瓷行业除了传统以盘、钵、碗、

炉、花盆等器皿造型之外,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也在慢慢融入钧瓷之

中。钧瓷不再是以前高不可攀的把玩之物,而渐渐与我们的生活融

合在了一起。

1.本文中出现的所有图片均为本人实地参观(禹州市钧瓷博物馆,神垕镇钧瓷市场等地)时亲自拍摄。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 一、钧瓷业发展概况 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

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1963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和河南省手工业合作社到神垕指导恢复宋朝艺术风格的钧瓷,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和造型。生产出接近宋代艺术风格的多色釉钧瓷,并小批量生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钧瓷生产遭到破坏,只有少量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以手拉坯为主,后以注浆成型居多,年产量1万件左右。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产品造型在继承传统造型上又有创新,以瓶类为主,制造出150厘米高的“蛟龙闹海”等特大型瓶。釉质釉色上出现了新的品种如玉白、宝石红、钧花釉等。创新钧瓷造型近300种,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产量达40万件。 80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转化,企业之间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学》选修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5-2 包静文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穴所主要是山洞,在洞的周围缠上一些树枝,在大树上用树枝编造他们的住宅,搭树枝棚、帐篷等是最简单的建筑。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住宅建筑已有了相当规模,村落分布明显,一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窑址、警穴,并已有防御性的堑壕等。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巨石纪念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商代早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遗址,以木结构为骨架,使用纵架形式的是规模宏大的公共场所,还有一种井幹式结构形式。周代建筑上已经使用斗和栱,并已有简单的组合形式。湖北蕲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经普遍应用。 三、秦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

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斗拱在汉代的种类十分之多。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出现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佛道大盛,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有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在建筑装饰方面,在工艺表现上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早期寺以塔为中心,继之则塔殿并重。这个时期开始创建许多石窟寺,在材料、技术和艺术方面,出现了用砖券砌筑的

文化节点创意

旅游文化景观突出创意“三象” 2009年08月11日 10:11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创意就是生产力,创意就是生命力。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的旅游景观,有没有认真挖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有没有考虑游客的心灵体验和精神感受?怎样让景观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这是目前我省文化景观策划设计者的当务之急。 ——张三(张怀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想要旅游一个地方,想要了解这个地方,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其文化资源的厚重更是众所周知。就旅游而言,其文化的开发与深挖空间更是相当巨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品位要求的提高,当今旅游景区景观的策划、设计打造就更应注重景区景观的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提升游客身体游的同时得到精神和心灵的体验和感受。这就要求景区景观有新的表现方式,就是要创意文化,文化创新;创新思想,创意精品。使其景区景观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使景区成为有主题文化支撑的地方旅游精品,地方对外推广的靓丽名片。

文化景区景观的策划设计要做到创意“三象”,即“文化显象”、“艺术表象”、“互动印象”。 文化显象:透过视觉感知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游客旅游不是为了听说教,是要在轻松中得到一种满足。怎样使游客感知我们的文化?就要使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中,导游独自的描绘之中,要暴露文化、文化露富。要使文化显象,使文化物化,使文化景观化,使文化达到游客可视、可觉。 禹州市(神篨)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策划就是围绕创意做文章,把钧瓷文化定为主题,其中把“神篨”名字的由来、钧瓷为火的艺术、当地的吉祥之事——驺虞呈瑞等历史、文化创意为物化的景观景点,使游客通过视觉就能感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艺术表象:游景之中体会文化 文化显象不能仅仅靠一些碑刻铭文来表现,文化景观的表现离不开艺术,特别是作为景区来说,其文化景观就更应艺术化。 景区景观是为游客服务的,是让游客目悦心怡的。艺术之本就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的体现,个性原创的结果。文化通过艺术的提升,把文化艺术化、艺术特有化,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艺术景观,使游客游玩之中拥有文化的艺术享受、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比如,“神篨”的“神”字用中国传统书法与龙文化合二为一,化为艺术雕塑——神龙腾飞,把“篨”字变为四种不同写法的中国印章雕于云“琮”之上;景区大门牌坊创意为浴火凤凰托神钧,取名有凤来仪,既功能化又艺术化;主体建筑——钧瓷文化艺术中心创意为传统烧瓷工具匣钵,把地域文化、场馆建筑和艺术雕塑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建筑地标等,使游客在游景之中更能体会到文化所彰显出的独特魅力。 互动印象:在参与中体验文化 体验式、娱乐式、休闲式的复合旅游模式将是中国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文化景观的创意打造就要文化艺术化、艺术互动化,使景观景点能与游客互动,使游客在旅游中能够参与其中,得到文化的体验。 禹州市(神篨)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中,“源远流长”广场的创意就是把公共活动广场与文化景观、戏水平台结合在一起,使游客在感知钧瓷火的艺术同时,又能体会到古镇水的柔情;“钧艺坊”既是钧瓷传统制瓷工艺的实景再现,又是游客参与玩泥、制陶的体验场所;“大师园”的打造,既为制钧大师、艺人创造了一个创作空间,又为游客提供了与大师对话

钧瓷文化

河南禹州神垕古镇钧瓷旅游项目开发策划书 组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设计组人员:石优优 编制时间:2016年12月8日 编号:201434005070

序文 设计的目的:钧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是具有千年文化传承的独特瓷种,不仅凝聚着非凡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的创新精神,彰显着地域文明的深厚底蕴。禹州是钧瓷的故乡,发展钧瓷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钧瓷文化内容丰富,内涵生动,传承文化是历史的责任,要更好的通过影坛、论坛、讲坛等平台来提升钧瓷文化,普及大众对钧瓷的了解,带动产业发展,起到惠民的作用,要把钧瓷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在“吃、住、行、游、娱、购”上做文章,拉动经济,搞活产业,通过新媒体、高端媒体进行广泛和全覆盖的宣传。并强调:古镇保护要和旅游规划相结合,慢建设、高端规划,把文化和文物相结合,在老街规划建设上,坚持一点一特色,一户一特色,一院一特色的原则,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香古朴,高标准的完成神垕古镇规划建设。 主要构想:神垕镇以钧瓷和古镇出名,具有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和市场潜力,但其旅游开发时间晚、起点低,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尚未成形。根据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趋势,结合神垕镇钧瓷文化和古镇风貌的实际情况,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需做大低端市场,做强高端市场,开发钧瓷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构建老街旅游中心,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设计的主体层次: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的主体层次为以下四个方面: 1.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2. 钧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3. 构建老街钧瓷文化旅游中心 4. 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目录 一、背景分析 1.概况 (1) 2.旅游资源特征 (2) 二、神垕古镇区域优势/劣势 (3) 1.优势 (3) 2.劣势 (4) 三、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 钧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5) 2. 钧瓷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开发 (5) 3.钧瓷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开发 (6) 4. 钧瓷文化旅游空间有待整合 (6) 四、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1.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7) 2. 钧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7) 3. 构建老街钧瓷文化旅游中心 (8) 4. 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8) 五、项目预算 (9) 六、项目进度表 (9) 七、附录 (10)

钧瓷主题公园

钧瓷主题景观设计说明 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的问世,给景观艺术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各国也疯狂的效仿。主题公园在过去几十年间由开始的盲目模仿到理性的规划设计,可谓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曲折中前进成长。主题公园也不断在走向开发规范。本案结合许昌钧瓷文化同当前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条以文化资源文本,丰富浏览内容,提高观赏质量,适合当前发展的景观之路。 一、国内外现状 主题公园是以某一主题或综合几种主题于一体为内容,投资量大、高度发达、收取入场费的独立的休闲娱乐场所。1952年荷兰微缩景观“马都拉丹”问世,成为第一个主题公园雏形。1955美国加尼福尼亚州诞生迪斯尼乐园,开创了世界主题公园的新篇章。主题公园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神化般的经济效益,被世界各国旅游开发所模仿。结合各国的国情和旅游开发优势,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开发,开始于1989年在深圳建成的“锦绣中华”。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磨合,已经从以前的盲目模仿跟风发展到理性思考和规划阶段。但是在发展中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主题公园的健康发展。仅从设计上分析还存在几点问题:第一主题公园定为主题缺乏新的创意而且在设计无休止沿用,各地主题公园模仿雷同;第二多主题即没主题,淡化了设计初衷;第三规划设计简单,施工质量粗糙;第四文化水平含量低,设施落后等因素导致重游率低等。 本案将结合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现状,研究和分析中国在发展主题公园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许昌钧瓷文化,试图改变现有状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主题公园营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许昌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许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昌市区的园林绿化、公园、景区建设在质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卫生城、旅游城、国家宜居城等称号。在“保护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特色”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文化问题受到城市发展的普遍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也中曾提出以钧瓷文化等旅游资源为重点的发展要求,结合许昌旅游资源的现在发展状况、其旅游功能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我们的区位优势,根据许昌市城市发展规划东移北上,推进市区向北延伸的大好时机。继续强力打造地域旅游品牌和标志。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ed11893383.html,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王东涛.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同构现象解析. 《长安大学学报 《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0年4期.崔勇. [5].从“家”透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语文学刊》.2015年3期.孙永兰. [6].“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州建设》.2013年19期.安源. [7].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30期.陈阳. [8].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美学、艺术观. 《广东建筑装饰》.2007年2期.尚红燕. [9]."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四川建筑》.2000年z1期.刘艺. [10].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通过传统民居沿革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被引次数:6 作者:刘传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作者:陈河苔原.汉语国际教育厦门大学2012(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ed11893383.html, [3].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黄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4].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张墨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庆大学2009(学位年度) [5].从建筑元素“门”看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作者:庹开明.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6].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审美.被引次数:16 作者:赵向东.建筑历史与理论天津大学2000(学位年度) [7].中国古代碑之设计.被引次数:4 作者:王文广.设计艺术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8].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李玲.专门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9]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辉.建筑历史与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1996(学位 年度) [10].中国古代象征性建筑语言符号的哲学文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刘彩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天人观及其现实价值. 赵祥.梁爽,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2]"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刘艺,200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5届年会暨西南六省市(区)七方土木建筑 学会第18次学术会议 [3]古代建筑书籍翻译的特点及直译与意译互用. 赵速梅,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4]明靖江王陵的建制特色. 周彤莘.迟国东,2006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图1丰富多彩的钧瓷 图2 唐双系罐 河南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 本文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入手,对河南禹州钧瓷的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比照研究,把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时代特征、发展方向等同其它瓷种进行对比,进而对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对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地方造型艺术设计及审美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钧瓷 造型语言 窑变 肌理 色彩 一、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与时代特征 在我国上百座较为知名的古镇中,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国宝钧瓷?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牵动四代皇帝,受四次皇封?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基本原生态地保存着千百年的街巷、建筑,并一直 保持瓷都的地位?是神垕。 神垕镇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 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 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 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 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河南禹州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有 1300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唐朝末年,而到了宋朝达到了历史 发展的最好时期,它产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据考证因夏朝的时 候夏朝国王启在禹州建立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而得名。随着时代 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精神指向也 渐渐明确,再加上造型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禹州钧 瓷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禹州钧瓷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的釉料配方彻底改 变了过去单纯的青瓷釉色的局面,把铜、铁、磷、锡等多 种元素,分别配釉,一层一层的挂釉,使钧瓷的釉层结构更加复杂。使釉层在光的作用下变得丰富多彩,好像从水中捞出宝石一般颜色浓重凝练。再加上人们在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孙慧菊 461000 一、钧瓷文化的发源地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 “垕”字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禹州的千年古镇——神垕所独有。《新华字典》这样解释:“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因窑火千年不衰而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历史上,神垕曾因陶瓷而兴盛、钧瓷御用的同时,垕字也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 小故事:神垕四次受皇封 唐玄宗时期,有次出游路过肖河南岸,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一座神庙,神像也被薰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薰到神前,侵犯神灵,为何不把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于是地方官就将窑迁到了肖河北岸,自此就有了“神后(垕)”地名。这是“垕”字首次受皇封。 宋徽宗时期,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夸“绝妙珍品”,当即提御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并称“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这是“垕”字第二次受皇封。 到了南宋高宗皇帝登基,又有钧瓷贡品进朝。高宗皇帝看

到“神后(上土下后)”两字,极为不悦,心说:“怎麽能把土压在头上呢?”于是提笔划去“后(上土下后)”上的土,又在后字下面添上一个土字,这就变成如今的“神垕”了。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又有神垕钧瓷贡品进朝。李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垕”字的演变。太后评曰:“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能烧制如此珍宝的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象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为好。”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宝瓷的姿势写出一个“垢”字,慈禧一见神会其意,喜笑颜开。于是“神垢”也就成为第四次皇封懿旨了。只是,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觉的无聊之至。圬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此呢?由于光绪皇帝的抵制,辞海上的“垕”字才没有修改。 神者,神灵也;垕者,后土也。“神垕”即神灵佑护之地。 神垕是钧瓷的产地,钧瓷是神垕的符号。 钧瓷因神垕而神奇妙绝,神垕因钧瓷而享誉世界。 神垕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生产实践证明,如果离开这些条件,钧瓷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真正烧制成功。历史上,神垕就因钧陶瓷生产而兴盛了上千年。明清时民谣曰:“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就是当时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

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前些天,我与几位同学参观了开封市博物馆,欣赏了不少美丽的艺术品,领略了中国古代与现代艺术品的魅力。 我们先参观了三楼北厅“明清皇家用品展”,从青花瓷到五彩瓷。到用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的各种玲珑的玉器。从乾隆的马鞍腰刀到绣工精致的道光的龙袍……看的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其中,我最感性趣的是一个用和田玉籽料雕成德名为“青玉山子”的玉器。这件艺术品十分精致,整块玉白润,光滑。长27。5厘米,宽6。5厘米,高21。1厘米。“青玉山子”拔地而起两座大山,四面都有景色,有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座接着一座的亭台楼阁。中心的苍松加上山涧中正在一心一意打坐的仙人。为这块宝玉增添了不少生机。 看完三楼的艺术品,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馆藏文物”展厅进行参观。这里展出的有陶器,唐三彩,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等。 看!“三彩陶陀”的骆驼好像在沙漠中不紧不慢的走着,“娃娃卧莲瓷枕”枕面上可爱的小娃娃使我浮想联翩,“鸳鸯戏水瓷枕”枕面上的两对鸳鸯似乎在池边戏水,“朱漆仿古菊瓣盘”仿佛菊瓣香飘十里…… 这么多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精品中,有一件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一个釉色明亮,红、蓝色交织,宋代的钧瓷碗。它十分美丽,

那朦朦胧胧的蓝色花纹好似一望无际的大海,那火红的红色如同片片红霞映照在大海中。这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俗话说:“家有黄金万贯,不如宋钧一片”。而“钧瓷带红”,更是“价值连城”。这个碗就是极为珍贵的宋代钧瓷碗。据说钧瓷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往往十窑之中,有九窑都是失败的。钧器坯刚放入窑中的时候无颜色,后来由于窑中温度不断升高,窑内产生了化学反应,使钧瓷碗变化出不同颜色,而这种带红的钧瓷碗更是钧瓷中的极品! 往里走,往左拐,展柜里面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瓷瓶静静的立在那里,那就是乾隆年代的“青花山水瓷瓶”,我十分喜欢它白亮的瓶身上,有淡雅的青花图案——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若隐若现着一条山间小路,山间的云雾迷蒙,几间田园小屋前有一条溪水“哗哗”的流淌着,桥上有过路的行人,蓝天苍鹰翱翔着,这幅美丽的山水图,令人浮想联翩。 这次艺术欣赏活动使我增加了知识,开扩了视野,使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受益非浅。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工商管理学校慧菊461000 一、钧瓷文化的发源地 钧瓷起源于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 “垕”字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禹州的千年古镇——神垕所独有。《新华字典》这样解释:“垕,神垕,地名,在省。”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因窑火千年不衰而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历史上,神垕曾因陶瓷而兴盛、钧瓷御用的同时,垕字也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 小故事:神垕四次受皇封 唐玄宗时期,有次出游路过肖岸,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一座神庙,神像也被薰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薰到神前,侵犯神灵,为何不把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于是地方官就将窑迁到了肖岸,自此就有了“神后(垕)”地名。这是“垕”字首次受皇封。 宋徽宗时期,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夸“绝妙珍品”,当即提御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并称“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这是“垕”字第二次受皇封。 到了南宋高宗皇帝登基,又有钧瓷贡品进朝。高宗皇帝看

到“神后(上土下后)”两字,极为不悦,心说:“怎麽能把土压在头上呢?”于是提笔划去“后(上土下后)”上的土,又在后字下面添上一个土字,这就变成如今的“神垕”了。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又有神垕钧瓷贡品进朝。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垕”字的演变。太后评曰:“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能烧制如此珍宝的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象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为好。”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宝瓷的姿势写出一个“垢”字,慈禧一见神会其意,喜笑颜开。于是“神垢”也就成为第四次皇封懿旨了。只是,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觉的无聊之至。圬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此呢?由于光绪皇帝的抵制,辞海上的“垕”字才没有修改。 神者,神灵也;垕者,后土也。“神垕”即神灵佑护之地。 神垕是钧瓷的产地,钧瓷是神垕的符号。 钧瓷因神垕而神奇妙绝,神垕因钧瓷而享誉世界。 神垕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生产实践证明,如果离开这些条件,钧瓷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真正烧制成功。历史上,神垕就因钧陶瓷生产而兴盛了上千年。明清时民谣曰:“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就是当时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

现当代钧瓷工艺特点解析

现当代钧瓷工艺特点解析 陈航宇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古钧瓷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辉煌历史,中间也曾经历过停烧、断烧的衰落时期,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钧瓷迎来了它的复苏期。在生产合作社和国营瓷厂的全新经营模式下,现代钧瓷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40年代末时局又开始动荡,使得刚恢复生产的钧瓷不得不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1954年,河南省禹县神垕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前身)、河南省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前身)、河南省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在当时浓郁的大生产大建设气氛下相继成立,并开始逐步恢复钧瓷的生产。此时期主要以煤炭窑炉用氧化气氛烧制或在日用瓷大窑内搭烧,甚至在100立方米的大窑内烧制,主要为青、蓝釉钧瓷,产量较大。同时,也用卢钧小窑或在1-6立方米窑炉用还原焰气氛烧制少量卢钧并带有试验性地烧制红紫色钧瓷,产量极少。通过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仿制造型等,成功生产出接近宋钧官窑风格的多种色釉钧瓷,并进行了小批量的生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钧瓷被视为封建迷信,一些带龙、凤造型或耳饰的钧瓷被砸碎,代之以反映“文化大革命”内容的器形及装饰。这一时期的钧瓷生产主要靠手工制作,其中50年代中期的时候还有少量青、蓝釉的花盆、观音瓶、穿带瓶、寿桃等出口外销。 釉质方面,50年代钧瓷处于恢复时期,制作工艺尚不稳定,釉层厚薄不一,薄釉较多,乳光感稍差。在日用瓷大窑内搭烧的钧瓷釉面光滑润泽,棕眼极少或无棕眼。60年代钧瓷釉层较厚,釉面光滑莹润,乳光感强、立体感较好,釉层中流纹明显可见。釉色可分为三类:(1)、50年代钧瓷釉色多为天青、天蓝、月白及天青、天蓝釉带红或紫斑,因这种斑块为铬锡红料点抹而成,发色呆滞。也有少量麦叶绿、孔雀绿、瓜皮绿釉器物。(2)、50年代曾生产过少量卢钧,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的卢钧风格类似,窑变色彩丰富。(3)、60年代生产的钧瓷釉色已由过去单色类釉为主发展为多色类釉,主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沉稳、古朴厚重,是钧瓷恢复烧制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20世纪70年代 继60年代恢复研制多种色釉钧瓷成功后,钧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最近颇为旅游业所关注,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论文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论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河南省禹州市具有丰富的钧瓷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天然区域优势。发展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对禹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河南省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禹州实地调研与问卷发放,文章在了解受访者对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看法及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促进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详细策略。 关键词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相关概念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它是以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并以此满足人们各种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是以禹州钧瓷为载体,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区旅游资源等经济活动要素相结合,是禹州鈞瓷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创意产业,与禹州居民经济收入紧密相关,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有着密切联系。 二、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区域独特性 钧瓷是禹州市所特有的文化产品,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中独树一帜。神垕古镇拥有五千多年的钧瓷文化,是钧瓷文化旅游必去的钧瓷圣地,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目前,神垕镇区有各种古寺庙、古居民、古祠堂等,这些古建筑基本上做到了原貌保存。禹州文化旅资源丰富多样,有钧官窑址博物馆、许昌大鸿寨、禹州森林植物园、金鼎钧窑、钧台钧窑遗址等,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景点,形成了以钧瓷为主的文化观光旅游区。 (二)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 文化旅游产业正从“规划型”向“产业型”转变

作业:古建筑方面保护论文

古建筑的保护与意义 【摘要】:古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但作为古代文化遗存,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与其他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永远的遗憾。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一、中华民族的见证-----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见证者,毫不过分的说建筑物的造型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国力。古建筑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文化。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包括绵延万里的长城,建于隋代的安济桥,在科学与艺术上完美结合,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他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门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他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要建立开发区就必须要占用原来的古建筑的占地,要保护古建筑就必须组织开发区在古建筑区的建立,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二、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 下面整理了河南禹州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禹州市名胜古迹盘点河南禹州名胜古迹1:神垕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 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 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 “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 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2:伯灵翁庙古庙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点。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灵翁庙位于镇区老街中心,它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重修。 伯灵翁庙为庭院式的群组布局,其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门。 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充满神秘色彩。 正门为花戏楼,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青砖饰墙,玻

璃金瓦,风铃叮当。 门旁两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包含着阴阳八卦、天地造化、工商经济等诸多内容。 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形象生动,透出祥瑞之气。 伯灵翁庙窑神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第二位是司土之神。 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着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面对伯灵翁庙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戏楼,面对大街的一面,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把戏台和山门结合起来而形成过路式戏台。 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 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 屋檐下边有22根攒斗拱和4个转角铺就。 面阔四柱三间,主间宽3.80米,东西次间宽2.05米,进深均为6.50米。 面向大街的山门,门额上建有单檐三坡、挑角厦式门楼一座,它依附于戏楼屋檐之下,小巧别致,风格独特。 花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各种青石雕刻玲珑剔透,精巧雅致。 整个花戏楼,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个钉子。

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的认识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现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可怀疑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很多的特点。由于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都是以木质为主的。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 特色和文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建筑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行态上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首先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的古代建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木构架有很多的优点。木构架建筑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另外,它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因为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会倒而且屋也不会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的损害。最后,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

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然后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单体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所有的重要的建筑物几乎都是建在基座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其次我国古代建筑的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