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

喉部及喉以下的呼吸道或肺组织的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中医又称咳血。此症应排除鼻腔、咽和口腔部的出血。

常见病因

(一)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炎、肺脓疡、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等。

(二)肿瘤:支气管肺癌、肺血管瘤、肺部转移癌。

(三)血管性:如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胸主动脉瘤侵蚀气管或支气管、肺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或室间隔缺损)。

(四)外伤:异物所致肺部创伤、肺组织挤压伤。

(五)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六)其他:尘肺、肺泡蛋白沉淀症、支气管结石、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咯血原因,可将咯血归类分为

1.呼吸系统疾病

(l)感染性: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为最常见,次为肺脓疡、肺炎、肺真菌病、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

(2)非感染性:支气管结石、肺囊肿、矽肺、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

2.循环系统疾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症、肺梗塞、肺动静脉瘘。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学认为咯血原因有三:一为热邪所致,无论虚热或实热,皆因热邪伤

及络脉而咯血,或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二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致外溢;三为因跌打损伤,金创致伤,血瘀阻塞络脉,离经之血失其常道而咯出。

临床思维

(一)辨外感内伤:咯血可分外感咯血及内伤咯血,两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各不相同,应注意辨识。外感咯血病程短,起病较急,初起均有恶寒、发热等表现;内伤咯血则病程长,起病缓,均有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或偏盛的表现。

(二)辨属火属虚:咯血虽可分外感及内伤两类、病机则有属火属虚之别,故应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咯血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之火属于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属虚者多为内伤所致。虚有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导致咯血。

(三)诊断要点

1.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2.鉴别呕血与咯血:重点是血的颜色,咯血鲜红,呕血暗红或咖啡色;咯血因从气管咳出常带气泡,呈碱性反应;呕血常含胃内容物,呈酸性反应。

3.确定咯血后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部透视及平片等考虑病变部位,性质及可能的病因。

4.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可疑病例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及仪器检查,如经痰查癌细胞、阿米巴原虫、肺吸虫卵、真菌;流行性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检查;心电图、B超检查;X线断层摄影、CT、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碘造影;骨髓像及凝血机制检查以及免疫功能检查等。

治疗方法

(一)中医应急治疗

1.三七粉3g,每日3次,日服。

2.云南白药1~2g, 每日3次,口服

3.止血散(三七、云南白药、花蕊石各等分)3~6g,每日3次,口服。

4.大黄醇提片3g,每日3次,口服。

5.生脉针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30~5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l~2次。适用于阴虚和气虚所致的咯血。

(二)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症见咯血鲜红,反复发作,咳嗽痰少,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唇干,舌红、脉细而数。治宜滋阴清火,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茜根散加减,或百合固金汤加减。

2.肝火犯肺:症见咯血鲜红,甚从口涌出,咳而气逆,胸肋引痛,或烦躁易怒,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肺、凉血止血,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3.热毒壅盛:症见身热头痛,咳嗽咯血,量多色红,面赤唇干,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润肺、凉血止血,方用清心凉膈散加减。若热毒炽盛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4.气虚不摄:症见痰中带血,色淡量少,迁延缠绵,气短难续,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脉虚乏力。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用拯阳理劳汤加减。

5.脉络瘀阻:症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咯血紫暗,胸痛,舌暗红或紫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治宜先泻火止血,方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后桃红四物汤加减,虚脱者用独参汤。

咯血的中医治疗,与血证一样,应掌握三大要点:①澄源、塞流为先。如热迫血妄行,当先凉血安营;若属血瘀,则当活血行瘀。②活血当治气。气为血帅,治血先治气,气滞当行气化滞,虚则宜补气摄血。③治血应治火。实证泻火,釜底抽薪,火去则营自安,虚证宜滋阴降火,虚火降则血自止。

(三)西医治疗原则

停止出血、预防气道阻塞:维持患者生命功能,这3点对咯血病者的治疗是极其重要。

1.常规处理

(1)镇静和休息:少量咯血,如痰中带血,不需特殊处理,适当减少活动,给予对症对因处理;中等量的咯血应卧床休息;大量出血则应绝对卧床休息。病人体位以患侧卧位或平卧位,尽量避免血液溢入健侧肺内。对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的患者,可给少量镇静药,如安定1Omg或苯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

(2)加强护理:中、大量咯血患者应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鼓励病人轻咳将血咯出,以免滞留于呼吸道内。咳嗽剧烈的大量咯血者,可给适当镇咳药,如口服或皮下注射可待因30mg,或口服咳美芬1Omg,禁用吗啡,以免过度抑制咳嗽,使血液及分泌物瘀积气道,引起窒息。患者胸部可置冰袋,有利止血。为防止患者用力大便,加重咯血,应保持大便通畅。

2.大量咯血的紧急处理

(1)药物治疗

①垂体后叶素:能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注入人体后还可使肺小动脉收缩,减少肺内血流量,使破裂的肺血管得以形成血块而止血。5~10μ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0~40ml,缓慢静脉注射(持续10~15分钟),每日2次。必要时

隔4~8小时可重复应用。反复咯血时予10μ加入5%葡萄糖溶液300~500ml,静脉滴注(1~2小时内滴完)。奏效后,大咯血得以控制,仍可应用1~2日,每日2次,每次5~10μ,肌肉注射,以控制残留的小量出血,用该药时,密切注意病人有无头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恶心、腹痛、排便感觉、血压升高等情况。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减慢注射速度,甚至停止注射。对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以及孕妇不宜应用。

②普鲁卡因:用于大咯血忌用垂休后叶素患者,有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予50mg加入10%~25%葡萄糖溶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每日l~2次.或用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用药前需做皮试,用量不宜过大,浓度不宜过高,注入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可引起颜面潮红、瞻望、兴奋、惊厥,对出现惊厥者,可用异戊巴比妥或苯巴比妥钠解救,有该药过敏史者禁用。

③鱼精蛋白注射液:本品可与体内肝素结合,使肝素迅速丧失抗凝效力,并使组织中的凝血活酶形成凝血酶,加速血液凝固。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或肝功能不良者禁用。适用于小量咯血较好。予50mg肌肉注射,每日2~3次,或100mg 加入25%葡萄糖溶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连续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

④安络血: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强大抑制作用,并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和加速管壁回缩作用。予10~20mg,肌肉注射,每日2~3次。

⑤6-氨基己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予4~6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100ml,15~30分钟内滴完,然后以每小时1克维持12~24小时或更长时间。

⑥抗血纤溶芳酸:作用比6-氨基己酸强4~5倍。予100~2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萎陷疗法:对反复大咯血,上述治疗无效时,而病人无膈肌粘连者,可施人工气腹,初注气600~120Oml,以后每周补气2~3次,每次400~600ml。胸膜粘连及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采用萎陷疗法。

(3)外科手术疗法:对致死性咯血的抢救,目前推荐采用肺切除术。经内科各种治疗无效,不能迅速止血,出血部位又能明确,无心肺功能衰竭,而又有严重生命威胁者,或考虑肺段或肺叶切除术。大咯血的外科手术禁忌证是:①两侧周边肺部病灶;②支气管瘤转移,③肺活量占预计值40%以下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低于40%;④肺切除术后再咯血;⑤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动脉造影无法确定出血部位者。

(4)其他疗法

①支气管内填塞止血法:以纤维光束支气管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后,连续支气管局部灌洗后,插入导管气囊填塞止血。

②支气管动脉拴塞法:在支气管镜检查找出出血的支气管口,并清除管内血块,插入带气囊导管,充气闭塞患侧支气管,通过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出血的动脉血管,用不透明海绵胶条送入出血动脉的远端栓塞止血。

3.原发病的治疗:根据咯血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4.合并症的处理:咯血的并发症为窒息、出血性休克、肺不张、结核病灶播散等。

(1)窒息是大咯血常见致死原因,紧急处理应及时、准确、有效。

①体位引流:患侧卧位,头低脚高,床尾抬高45°左右,并可适当拍背。

②吸去积血:及时除去口腔、咽喉及鼻腔的血块,如患者牙关紧闭,则急

用开口器撬开,以吸去咽喉部积血,如血块瘀积在气管内,应通过直接喉镜或气管镜吸去积血。

③气管切开:一旦发生窒息,呼吸停止,心跳尚存,立即行气管切开,吸去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高流量吸氧。

⑤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洛贝林3~6mg,静脉注射,或10mg,肌肉注射;可拉明0.25~O.5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回苏灵8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2)出血性休克:可适当输同型血,血浆代用品,维持血压在正常值以内,不可输血过多,使血压偏高而引起咯血,根据病情,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与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与其她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就是急性期还就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与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她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疗方案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版)。 (1)症状:咳嗽为本病常见症,多伴有咳痰,痰液为黏液性、黏液脓性、脓性或黄绿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 (2)体征:可闻及湿啰音,以肺底最为多见,多自吸气早期开始,吸气中期最响亮,持续至吸气末。 (3)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可确诊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应根据既往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定义:当患者出现下列9项中的4项可诊断:痰量增多或痰的性质恶化;气促加重;咳嗽增加;发热(T>38℃);疲倦、乏力或运动耐量下降;喘息增加;FEV1或FVC较既往记录下降10%;肺部啰音改变;影像学提示肺部病变进展。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喉痒咳嗽,咯黄痰,不易咳出,常伴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口渴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痰热壅肺证:咳嗽气粗,咯大量黄脓痰,或伴咯血或痰带血丝,胸闷气短,或胸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3.痰浊阻肺证: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晨起或饭后尤多,伴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白腻,脉濡滑。 4.肝火犯肺证:咳嗽气逆,痰量少色黄,质粘难咯,或咯血鲜红,胸胁胀痛,伴性急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5.阴虚火旺证:咳嗽反复发作,或伴咯血,血色鲜红,或痰中带血,痰少,或干咳无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6.肺脾气虚证:咳嗽咳痰,痰白而稀,不易咯出,胸闷气短,自汗出,易感冒,体倦乏力,腹胀纳少,大便或溏,自汗,易感冒,舌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食管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食道癌 食道癌(carcinomaofe sophagus)是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进行性咽下困难为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属中医“噎膈”病证范畴 —、诊断要点 1、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食管癌家族史,年龄在40岁以上。有咽喉部不适、咽下不利、梗噎感、食管内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不适,或有典型的进行性吞咽困难。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声音嘶哑等。 2、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食管及贲门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为研究早期食道癌提供可靠资料,结合细胞学和食管内镜检查,可以提高食道癌诊断的准确性。食道癌X线钡餐检查不但要确定病灶部位、长度及梗阻程度,还需判断食管病灶有无外侵及外侵范围。 2)CT检查: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食管与邻近纵隔器官的关系,但难以发现早期食道癌。将CT与X线检查相结合,有助于食道癌的诊断和分期水平的提高。 ﹙3﹚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 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操作方便、安全,病人痛苦小,准确率在90%以上,是食道癌大规模普查的重要方法。但对食道癌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或伴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禁忌作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对食道癌X片上见食管有深溃疡或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及晚期妊娠者,应慎行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检查;对全身状况差,过于衰弱的患者应先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后再作检查;合并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急性炎症者,应先控制感染再行检查。结合X线钡餐检查可作为食道癌的诊断依据,使大多数患者免受食管镜检查痛苦。但食管狭窄有梗阻时,不能使用此法,应进行食管镜检查。 ﹙4﹚食管镜检查: 纤维食管镜已经广泛用于食道癌的诊断。食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和部位,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同时也可在病变部位作活检或镜刷检查。食管镜检查与脱落细胞学检查相结合,是食道癌理想的诊断方法。 二、鉴别诊断 食道癌的鉴别诊断除病史、症状和体征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X线和内镜检查,而最后诊断需经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食道癌需与食管良性及其他恶性肿瘤作鉴别。 食道癌鉴别诊断与下列疾病鉴别: 1、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多见于年轻女性,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 喉部及喉以下的呼吸道或肺组织的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中医又称咳血。此症应排除鼻腔、咽和口腔部的出血。 常见病因 (一)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炎、肺脓疡、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等。 (二)肿瘤:支气管肺癌、肺血管瘤、肺部转移癌。 (三)血管性:如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胸主动脉瘤侵蚀气管或支气管、肺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或室间隔缺损)。 (四)外伤:异物所致肺部创伤、肺组织挤压伤。 (五)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六)其他:尘肺、肺泡蛋白沉淀症、支气管结石、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咯血原因,可将咯血归类分为 1.呼吸系统疾病 (l)感染性: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为最常见,次为肺脓疡、肺炎、肺真菌病、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 (2)非感染性:支气管结石、肺囊肿、矽肺、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

2.循环系统疾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症、肺梗塞、肺动静脉瘘。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学认为咯血原因有三:一为热邪所致,无论虚热或实热,皆因热邪伤及络脉而咯血,或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二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致外溢;三为因跌打损伤,金创致伤,血瘀阻塞络脉,离经之血失其常道而咯出。 临床思维 (一)辨外感内伤:咯血可分外感咯血及内伤咯血,两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各不相同,应注意辨识。外感咯血病程短,起病较急,初起均有恶寒、发热等表现;内伤咯血则病程长,起病缓,均有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或偏盛的表现。 (二)辨属火属虚:咯血虽可分外感及内伤两类、病机则有属火属虚之别,故应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咯血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之火属于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属虚者多为内伤所致。虚有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导致咯血。 (三)诊断要点 1.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2.鉴别呕血与咯血:重点是血的颜色,咯血鲜红,呕血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是指血由肺系而来,以咯血、咳嗽或痰中花血等为主要表现,多由肺热壅盛,肝火犯肺,阴虚火旺导致肺络受伤,肺气上逆,或气虚不摄,血溢气道所致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患,以及三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各种原因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等以咯血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而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咯血则属温热病的范畴,也可参阅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邪热壅肺外感风、火、燥、热、疫毒之邪,邪热壅肺,或风寒化热,肺失清肃,肺络受损,血随气逆,外溢气道而咯血。 2.情志过极,肝火犯肺多由肺气素虚,复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损伤肺络而咯血;或因暴怒气逆致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血随火动,肝火上逆犯肺而咯血。3.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由于痨虫侵袭肺系,动热伤阴,或它病日久,耗伤气阴,以致阴虚肺燥,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外,由于肺肾为金水相生之脏,则先病肺阴亏虚者,日久病及于肾;或先病肾水不足者,亦致肺失滋润,二者均可形成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火灼肺金的咯血。. 4.劳倦内伤,气虚不摄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外邪不解,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致肺脾气虚,血无所主,气虚摄血无能则血不循经,从肺络溢出而成咯血。

5.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肺气壅遏日久,血行瘀滞,络脉瘀滞,也可因久病肺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或火热伤津,津亏日久不能载血运行,血不循经,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血溢于肺络之外而致咯血,且反复难愈。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或肝火上逆犯肺咯血,多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热伤肺阴或久病体虚所致者,起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 2.病位在肺络,主脏属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性有实、虚及虚实夹杂,以实证、热证多见,虚证次之。实者以肺热、肝火、痰瘀阻络为主,虚者以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为主。 4.病势咯血多因火热邪气所致。火热炎上,或气逆于上。伤及肺络日久,又常可由肺肝而渐及脾肾。 5.病机转化咯血初期,一般以热壅于肺之实证、热证多见。至中后期,则可因热邪久羁,伤阴耗气,或气随血耗,而致阴虚肺热、气虚不摄之虚证出现。同时,由于出血不止,离经之血经久不去,热灼津亏,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瘀血阻络,血溢络外之证。火热灼津为痰,气虚运化不利,津液停着为痰,痰与瘀血阻于肺络,又可加重病情。至疾病晚期,多阴损及阳,甚至出现气随血脱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宿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所咯之血由肺而来,可一咯即出,或伴咳嗽而出;咯血之前常有胸闷、喉痒等症,咯血可呈鲜红色,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BAEP) 、颈动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颈椎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 案(2009 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 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 MR或MR 检查。 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 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 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 克、陈皮6 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 (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每次6g,每日三次 (2)痰浊中阻: 症状: 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咯血 喉部及喉如下呼吸道或肺组织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中医又称咳血。此症应排除鼻腔、咽和口腔部出血。 常用病因 (一)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炎、肺脓疡、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等。 (二)肿瘤:支气管肺癌、肺血管瘤、肺部转移癌。 (三)血管性:如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胸积极脉瘤侵蚀气管或支气管、肺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或室间隔缺损)。 (四)外伤:异物所致肺部创伤、肺组织挤压伤。 (五)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六)其她:尘肺、肺泡蛋白沉淀症、支气管结石、气管或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依照咯血因素,可将咯血归类分为 1.呼吸系统疾病 (l)感染性: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为最常用,次为肺脓疡、肺炎、肺真菌病、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 (2)非感染性:支气管结石、肺囊肿、矽肺、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 2.循环系统疾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症、肺梗塞、肺动静脉瘘。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气管或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学以为咯血因素有三:一为热邪所致,无论虚热或实热,皆因热邪伤

及络脉而咯血,或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二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致外溢;三为因跌打损伤,金创致伤,血瘀阻塞络脉,离经之血失其常道而咯出。 临床思维 (一)辨外感内伤:咯血可分外感咯血及内伤咯血,两者在临床体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各不相似,应注意辨识。外感咯血病程短,起病较急,初起均有恶寒、发热等体现;内伤咯血则病程长,起病缓,均有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或偏盛体现。 (二)辨属火属虚:咯血虽可分外感及内伤两类、病机则有属火属虚之别,故应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咯血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之火属于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属虚者多为内伤所致。虚有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导致咯血。 (三)诊断要点 1.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2.鉴别呕血与咯血:重点是血颜色,咯血鲜红,呕血暗红或咖啡色;咯血因从气管咳出常带气泡,呈碱性反映;呕血常含胃内容物,呈酸性反映。 3.拟定咯血后应依照病史、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部透视及平片等考虑病变部位,性质及也许病因。 4.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可疑病例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及仪器检查,如经痰查癌细胞、阿米巴原虫、肺吸虫卵、真菌;流行性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检查;心电图、B超检查;X线断层照相、CT、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碘造影;骨髓像及凝血机制检查以及免疫功能检查等。 治疗办法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2009 中医诊断:骨断 西医诊断:锁骨骨折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 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咯血用药

①垂体后叶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用药后由于肺小动脉的收缩,肺内血流量锐减,肺循环压力降低,从而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血凝块的形成,达到止血目的。具体用法:垂体后叶素5~10U 25%葡萄糖液20~40ml,缓慢静注(10~15min注毕);或垂体后叶素10~20U 5%葡萄糖液250~500m1,静滴。必要时6~8h重复1次。用药过程中,若病人出现头痛、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便意及血压升高等副反应时,应注意减慢静注或静滴速度。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妊娠患者,均应慎用或不用。 ②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及肺楔压及肺楔嵌压;同时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肺内血液分流到四肢及内脏循环当中,起到“内放血”的作用。造成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压力降低,达到止血目的。对于使用垂体后叶素禁忌的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妊娠等患者尤为适用。常用的有: ③阿托品、山莨菪碱:阿托品1mg或山莨菪碱10mg,肌注或皮下注射,对大咯血病人亦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此外亦有采用异山梨酯及氯丙嗪等治疗大咯血,并取得一定疗效。 ④一般止血药:主要通过改善凝血机制,加强毛细血管及血小板功能而起作用。如: A. 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EACA)及氨甲苯酸(止血芳酸,PAMBA):通过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起到止血作用。具体用法:氨基己酸(EACA) 6.0g 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 次/d;或氨甲苯酸(PAMBA/d。 注射用血凝酶 成人:每次1.0-2.0KU,紧急情况下,立即静脉注射1.0KU,同时肌肉注射1.0KU。 各类外科手术:手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1.0KU,或手术前15分钟,静脉注射1.0KU。 B.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1)专科常规检查; (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3)声导抗检查; (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 (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