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我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从2003年开始,我校紧紧围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初步萌芽、不断实践、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

一、课例研究,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任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新课程强调老师做研究型的老师,那么,老师研究什么对自身的发展最有益,我们认为是课堂教学。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做法是,每期举行一次校内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评比观摩交流活动,虽然也有效果,但对促进教师的发展尤其是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活动集中在一两周内进行,每天四五节课,课多,战线拉得长,评课不及时不深入;二是评课时,也大多是说说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浮在表面,评课中研究的成分很少。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把这种活动作为甄别与选拔教师的途径,更多关注的是个别教师,谁是苗子,谁有培养前途,谁能在课堂教学竞赛中为学校争光。如何利用校本教研这种研究方式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我们思考着如何仍然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着手。

二、怎样做课例研究

1、梳理做法

2003年秋季,我们的工作方式进行了调整,尝试着有针对性的在某年级召开小范围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先是在二年级听了六位语文教师执教的同一课内容,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导致这样的结果,不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多与少,或是教师学历的高与低,最重要的是教学策略的问题。接着,再次组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同听魏华执教的《春雨》一课,听课时,提醒老师注意作课教师的教学策略,听后,当天组织老师评课,这次评课要求说出成功的地方,成功在哪儿;不足之处问题出在哪儿,如何改进。老师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这次评课持续了很长时间还意犹未尽。大家觉得这种小规模的交流,效果很好。

2、初步认识

审视我校所进行的课例研究,我们发现:课例研究是由教研组的一位教师代表执教,一课多讲,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而展开的实践性研究。这一研究过程把老师们置身于共同的、真实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面对共同的话题大家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也有内容可写,各种有形成果随之而然产生。这一研究形式,把教学和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学与研究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教研组建设,使教研组成为学习交流的阵地,合作互助的集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把这节课上得更好,但这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我们坚信“态度决定一切”,把教师引入研究的状态,具备研究的意识和方法,使学习、思考与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关注课例研究的过程,它不仅是从一种教学设计到另一种教学设计的过程,

更是大家借助这一载体,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设计。它一方面体现出老师对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或矛盾所展开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个人实践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专业引领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人实践反思层面: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或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

同伴合作互助层面: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都是平等的参与者、真诚的合作者,研究的过程是大家多种观点碰撞的过程,是多种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个体经验交融的过程,也是同伴们经验分享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

专业引领创新层面: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学习专家的有关理论,观看专家的录像课,这些让老师们感到,专家虽然不在眼前,他们的观点、理念却时时烛照着我们。

3、积极探索

2004—2005两个学年,我们继续引领各教研组开展课例研究工作。与2003学年比较,呈现出以下特点:

(1)更加关注问题

我们倡导各组以问题贯穿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关注此时的课例研究,按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上课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展开的研究,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问题产生于实践、解决于实践,多数教研组进行的是这种形式的研究,另一类是针对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的某一个问题,以这个问题贯彻这一课例研究的始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更加关注细节

老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中的细节,不少教研组将课堂实录一遍遍播放,边看录像边找细节,共同分析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形成大家认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再实践。有条件的老师也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检验方法的可行性。

(3)关注有形成果的及时整理

以前在有形成果的整理方面,基本上是课例研究结束之后,再写出各种形式的有形成果。从2004学年开始各教研组在进行课例研究的同时,各种有形成果(教学反思、教研案例、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好课实录、优秀教学设计、实录点评等)随机产生。各教研组每讲完一次课,大家就围绕这次课,做全面反思、深入研究,各自完成与本次授课有关的各种有形成果,再讲再写。这样老师的反思更及时,更深刻。

三、完善课例研究的探索

1.发现问题

历经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目前我校的课例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由于我校的教研组相对固定,仅仅教研组内的几位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具有局限性,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2)目前学校课例研究的形式有一课一人多上和多人同上一课,基本上是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对一节课例进行研究,侧重于解决如何恰当巧妙的处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在学校中只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点”。

如何使各个教研组研究的课例围绕一个主题,使一个个“点”连成一条“线”,再通过对这条线上的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

侧面的教学规律,成为我们下阶段研究的方向。所以我们把继续深化课例研究活动,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互动、交流、激励的平台,营造多维度的共享权利的课程文化,定为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跟进目标,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由同质教研到异质教研的探索。即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到某一学科的一节研讨课活动中来。虽然不同学科关注的知识点不同,但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样跳出学科看学科的教研活动,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

2.改进完善

(1)基于调研,确定活动目的

我们学校课例研究的异质教研活动是从调研开始的,开展调研有一个出发点,就是为课例研究活动寻找起点,使此次活动与学校三年以来的校本教研既融为一体又得以提升。在借鉴前期成功经验和试图解决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是用一个课例带动全校各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进而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课例不断优质化的动态过程中,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实现全校教师的整体均衡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研究课例,整合多方资源

我们试图在课例研究活动中,通过多种渠道,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研究。我们组织了多层面的研究,有跨学科多位教师参与的教研中心组层面的研究,有学科组层面的研究,还有各教研组和各工会组层面的研究。结合课例,围绕主题,一度教研不够,就二度教研,二度教研还不够,就三度教研。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抓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努力对问题进行分析、提炼,使之成为有价值的问题。在一度又一度的研究中,把教材挖深吃透,把学生的认识规律揭示了出来,对课堂教学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一堂优秀的课例就是在这样的教研中逐渐产生的。但是认识与实践的理想境界是无限的,智慧与创造也是无限的。所以,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多次打磨的课例,目前被认为是优秀的课例。

(3)互助研讨,聚焦共性问题

为了更好的落实此次活动的目的,我们在互助研讨中,立足于以课例引发全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思考,在听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的口号,试图使课例成为一面“镜子”,让每位教师都来“照镜子”,都用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后研讨中,我们又提出了:认真梳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将成功或者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分析成功的原因,思考如何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或者剖析失败的原因,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提出改进的策略。并写出反思,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

(4)深入实践,提升实践智慧

在翻阅老师们的教学反思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能够处理与应对问题的做法,这些做法虽然是点滴的,不系统的,但却很有针对性,这些经验来自于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原汁原味,因此更为珍贵。如何保持这份珍贵,显然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是很好的办法,接着我们请每位老师思考“下一步最想在课堂中尝试做的事情”。教师带着思考再次进入“实战”——再次围绕主题回到课堂做研究。

此阶段的活动目的是实现行为跟进,是对课例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值得分享的想法、见解和实践的一种结构化梳理,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对自己实践中行为的连环跟进与改进。例如围绕主题:“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年级组的教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进行了研究,结合《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一课的教学,教师

们认为:表格的要素、位置的安排、注意的事项都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去请教,再组织集体讨论,然后让学生按自己获取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设计表格,老师只在争执不下的问题上做一点拨而不是像以往的教学那样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把知识一步一步的教给学生。接着五年级组的教师以跟进的两节课进行了教学实践,给了上课教师及观课老师很多启发,通过做课老师谈感受、听课老师谈感受、对学生进行访谈以及作业的对比等活动,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上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只起点拨、提升的作用。同时大家感到“怎样让课堂结构更合理,如何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老师的有效指导?”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然后组里每位教师挨个讲,每次讲授完,授课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教师集体议课,循环授课,直至备课组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最终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优化的“方法指导课”的四环节课堂模式:①展示导入,点拨提升。②重点突破,互动推进。③实践操作,共同创造。④布置作业,承上启下。并在学校层面的研讨中进行了介绍,

(5)总结提炼,实现专业成长

在活动的过程中,总结提炼是伴随着活动同步进行的,它很好的把教师的“知”和教师的“行”统合了起来。老师们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跟进式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数学教师张景霞和语文教师孙艳等围绕“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跟进式的研究。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围绕“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跟进式的研究,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们都随时记录下自己听课所思、讨论所悟以及实践所得。

(6)搭建平台,实现整体提高

交流促发展,这已成为了我们大家的共识,为了促进课例研讨活动的健康发展,使广大教师都能零距离获取信息并尽快地用于实践,进而内化为自身经验。本着“经验分享、互助互促”的工作原则,我们为教师间的交流和碰撞搭建了四个平台。一是组合式研讨,教研组+工会组式的研讨平台。它一方面是教研组内的研讨,主要突出同学科背景下的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是工会组内的研讨,主要突出跨学科背景下的交流与碰撞;二是典型宣讲,我们选择课例研究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多次现场宣讲。主要突出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很好的推进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三是网上交流。每个阶段的研究中,各位教师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都在校园网中设专栏进行展示。主要突出教研活动的开放性,教师之间以及教研组之间全面地公开,吸取别人经验、发展自身特点。四是开展了课例研究教研组资料展示。这样的交流实现了经验分享,使教师“个体”的成果较快地在一线教师中产生效应,使其中的先进理念转变成为教师的“群体”行为,促进了教师的整体发展。

四、追求持续发展

我校的课例研究经历了从“同质教研到异质教研”的实践,反映了我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走过的历程。期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课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让教师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创造了一个个真实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别人

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它以案例为平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立足课堂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促进教师成长的载体,达到了“剖析一节课,带动一批人”的效果。

在新的课例研究中,期望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发挥

的作用

摘要:

课例研究是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反思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实践来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研究。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通过对课例研究的特点和基本操作过程的分析,阐述和明确了课例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五点作用。

关键词:课例研究、反思、探讨、总结、教学水平、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到80年代初期流行的优秀教案集,再到后来的对某一章节内容有几个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有经验的老师拿来给没有经验的老师来用。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课例研究却是教师的一种教学实践,是教师在自己做和集体观课、相互评论、共同反思、探讨中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个人主动参与,运用集体智慧,在有经验的教师引领下的个人和集体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从实质上讲,课例研究不是完全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仍然是一种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实践来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研究。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实际上这样的研究一直都体现和应用在实际的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当中,通过对课例的研究,从而不断促进和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群体及个人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

一、课例研究的特点

对于课例研究,通过日常的实践体验,我总结一下其具有的特点:

1.课例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实践。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即全程描述一堂课,从中反映出上课教师对本课教材的理解、具体的课堂设计以及具体教学过程实施的脉络;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即对一堂课的某些关键点的描述,对一个问题的较深入的讨论等。

2.课例研究的着眼点是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

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不是个人的事情,是要在教师集体相互协调、共同评议、实践反思下,教师个人才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的。很多时候,针对某个具体的老师,个人表现的非常优秀,可以说是一条“龙”,但当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来

参与、来讨论、来反思的时候,却不愿意或不习惯于参与到集体中来,比较喜欢“单干”。这样的老师在教学实际中比较多见,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这些老师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就再不能或者很难再继续前进了,因为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力量,缺乏了教师集体经验的分享和先进教师的专业引领,是很难让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近一步的提高的。课例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才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的实践水平。

3.教师的课例是开展教研的有效载体,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没有很好的事前准备,那我们的课例研究就会停留在表面无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促进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这种准备既是来源于专业上的(理论和经验),也是来自于行为。教育理论让教师在研究时有一种教育思考获得一种研究的方向感。教学是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也是教师课例研究时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

教师的课例研究还需要行为上的准备,比如说听课、开课、评价,在技术方面的准备等等。

二、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

基于对上述特点的分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是如何来开展课例研究的呢?

1.要开展课例研究,我们就应该有一个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带有目的性的,带着问题进行研究,而问题哪里来?我觉得最好的问题应该是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最感困惑的疑点和难点,然后将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研究。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际来看,就有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比如:(1 )如何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纪律?

(2)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怎样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4)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老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该做些什么?等等。

当然值得研究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还得根据大家教学实践来进一步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地分析、梳理,从中找出带有共性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要开展课例研究,我们就要搞清课例研究的结构。课例研究跟写文章一样,也有其基本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主题带着什么问题研究

(2)研究背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3)课堂实录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

(4)反思小结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3.要开展课例研究,我们就应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流程: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设计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实践即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他教师进行听课、观察、记录;反思是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

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一般来说,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

4.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进行总结。

三、课例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作用

通过上面对课例研究的特点以及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课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通过课例研究的实施,结合个人的亲身体会,我觉得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例研究关注的是我们老师的亲身体验,使老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建构者、创造者。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以唤。教师在参加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没有亲身的参与就缺乏研究的动力,也就没有所谓的研究了。

2.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我们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进行课例研究,就势必会导致我们努力去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尝试,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3.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在没有进行课例研究之前,我们对于一般的问题,往往是凭着积极开展·认真落实有效促进———谈课例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几点作用。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造就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教师专业化本质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辛勤的教师,一个好的教师能让学生一生幸福,一个差的教师能让学生一生痛苦。所以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是关键。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教育好学生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身处当今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知识的积淀与更新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资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则来自于知识与经验的更新与提升。让教师重视专业化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与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所在。让教师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不断的实践与提升之中,真正体验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 一、科研促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质。 教育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理论素质、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措施。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以教育思想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模式,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体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的是理性过程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如何思维、如何将所学知识再加工,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加工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为此,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即通过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来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进行教育理论学习。 二、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满足成长性需求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性需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机制的缺陷和教师的个体因素。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一要建立“共同愿景”,二要合理设置目标,三要优化薪酬管理,四要实施情感激励。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激励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的师资队伍大量扩充,大量青年教师在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的情况下站在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因而在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结构的优化,影响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把握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紧紧抓住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这个问题,不断完善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一、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内涵的界定 (一)满足成长性需求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人由于缺乏某种东西因而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驱动性、周期性和发展性等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激励理论之一。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立足于人的基本需要及其阶段性的发展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他把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行了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各种需要的不同性质及其关系,但这仍不足以说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其他各级需要之间的根本差别。鉴于此,晚年的马斯洛对其需要层次的观点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将需要区分为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在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它只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等。对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消极避害的过程,它带来的是贫乏的、低层的、宽慰的幸福感。成长性需要则是被人的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需要,对它的满足是使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成长性需要认可冲动,而且认为这种冲动是令人满意、愉快和受欢迎的。因此,对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积极的,趋利的,它带来的是丰富的、高层次的且有更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性需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性需求是一种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需求,这种需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说,它包括认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创造的需求。

在课题研究中促教师专业成长-精选教育文档

在课题研究中促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面简称《指南》)的颁布,在解读《指南》精神,推动全园幼教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推动课改的关键。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的现实情况是新教师中非专业教师的比例高达80%,促进本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更 是迫在眉睫。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有很多,而课题研究让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投入教育实践,既能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丰富实践活动,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实践也证明,我园通过课题“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开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课题立项,为全园教师搭建参与课题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实验幼儿园,课题申报之前即将乔迁新园,面临全园性的环境创设。根据《指南》中有关环境的要求,针对园里环境创设中存在着①内容片面化②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不强③环境创设的保留时间过长④环境创设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⑤主题活动中的环境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等问题,幼儿园立足实际,紧密结合园里的日常教学、教研工作, 于2013 年6 月申报了课题《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旨在将环境创设纳入课程实施中,更加突出幼儿的主体地

位,以幼儿为本,结合主题活动创设一个幼儿能不断参与并与之 对话”的活动环境,使之更好地、更灵活地为实现主题活动教育目标服务,使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课题获批后,经过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决定在全园实行,每位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针对问题、反思实践,满足了教师专 业成长的需求。 在课题研究中探索,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专业成 长。课题研究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合作、提升的过程。首先,幼儿园为大家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经费,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相关资料:《在墙面环境中学习》《环境创设》 区角新视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等书籍。同时,课题组成是上网查阅、搜集资料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价值,经过共同探讨后决定细化课题的研究内容,把“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分别从幼儿的审美、认知、社会性发展三方面的价值进行研究。最终决 定在小班年段实施“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对幼儿审 美发展的价值研究”,中班年段实施“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 设整合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价值研究”,大班年段实施“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对幼儿社会交往发展的价值研究”。由三个年段的年段长负责课题的实施工作。各年段长分别拟出了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新城铺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1、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行动”与“反思”搭建了平台 “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校本研究的特点:“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2、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难怪,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3、不断完善教师组织的学习机制 (1)、自主学习。定期和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了共同的话题。 (2)、信息交换。通过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组织教师学术讲座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换,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 (3)、专题论坛。组织教师在一起对某个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以至引起争论,达成共识。 (4)、学术沙龙。组织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的观点

相互碰撞、充分磨擦以达到较为一致的认识。 4、促进教师自我实践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们与教师一起学习了教育理论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2)、剖析教学实践,完善教育理论。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研究,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和丰富教育理论。 5、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撰写教学笔记。培养教师坚持撰写教学笔记的习惯,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与失。 在新课程推动下,校本培训走向更加生动开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让学校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从而去创造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 6、构筑宽阔的教师发展平台 (1)、倡导团队精神,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校本研究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提倡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因此,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认真组织了各级各类有益活动,多层面地为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协作对话的交流平台。 (2)、内外挖潜,让教师在专业引领中提升 校本教研强调立足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校内资源,由学校教师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鉴于此种理念,注意在校本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支爱学习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学习和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思想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尚晓嫚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文/尚晓嫚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学校教科研室组织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以下是这次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我的收获。 一、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1.集体备课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19章第二节安排了勾股定理内容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内容,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有《九章算术》中的“葭生池中”的问题,这道题的解决过程呈现了“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最后解方程”这一数学建模的过程。这道题很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决定给大家呈现一节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课,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把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专家指导 我们准备好教案后向两位数学特级教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对我们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课题设计非常新颖,课程内容人文价值丰富,较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专家还就讲课过程的设计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们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准备第一次讲课。 二、上课和观课 1.第一次上课 教学环节一:复习 ①勾股定理的历史及内容(学生回答); ②勾股定理的变式(多媒体展示); ③应用勾股定理的必备条件,没有条件的话,如何解决?(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学环节二:新课引入 ①出示例题:名题鉴赏——“莲花戏水”(板书: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朗 读题目,展开想象); 12世纪的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Bhaskara)的著作中有一道“莲花戏水”的问题: 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 亭亭多姿水中立,劲风吹来斜一边。 偏离原地两尺远,花贴湖面似睡莲。 请你动脑想一想,池塘水面多深浅? ②展示示意图(如图1),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板书分析过程);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方法于举措

浅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以教研组活动为主阵地,培养教师的成长热情 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个中心任务不能只靠教务处的任务传达来完成。教研组是完成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者,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研组的工作中心。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就是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开展教研活动,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切实开展活动,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教学沙龙、专题研修等,在这些活动中只有让教师们参与其中,亲历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收到实效。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扎实与否,体现在老师参与的热情度上。当然,行政领导也应深入到各个教研组,一起参与讨论研究,对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学公开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3、有评比总结,让教师看到进步与成功。教研组的活动中,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这时就应当让他们看到进步的足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等,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肯定,也将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永远动力。 4、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老师的成长,不能代表着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大部分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能代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知识型、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把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给一线教师,让成功的教师带领落伍的教师,让进步的教师带动安于现状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磨课等,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整体进步。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创新探索精神 对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形势的发展探索教育过程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以达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运用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务处实施课题监控,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期中小结,做好成果收集的研究记录,并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以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为目标,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有机结合,构建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校本教研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教、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升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一)专业知识 1. 掌握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 2. 具备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组织和类型、课程目标和评价方面的知识。 3. 积极开展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以学科为单位制订实施行动的方案,组织全体教师参与。 (二)专业技能 1. 信息运用能力:娴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高效获取信息,达到利用最新信息实现自我更新的目的。

2. 教育科研能力:运用课题带动教学的策略,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作为课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3. 教学变革能力:构建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学导课堂”,注重从学生个性差异出发,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寻找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 4. 创新反思能力:反思目标的适切性;反思过程的周密性;反思问题的针对性;反思行为的可行性;反思结果的成效性。 (三)专业精神 1. 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主动承担教科研任务。 2.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增强文化底蕴,塑造人格魅力。 3. 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二、培训方式 1. 读书自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 集中学习。学校集中教师学习,采取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骨干教师讲座等方式,有计划地按照研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跟课等环节,组织教师全员参与,

教师专业成长的办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把教师的发展摆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去抓,切实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学习、研究、实践。具体可分为以下16种活动。 1.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 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是把别 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

近几年,为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使教师保持必有的理性和深度,学校每年都要征订了各科的教育报刊杂志,根据专家的建议购买了教师必读的部分书籍,初步建立了教师专业素养书架。 每学期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先后读过《爱心与教育》、《不做教书匠》、《做最好的教师》等书籍,并要求老师读完后要写出读后感。学校搞活动,发给教师的奖品也都是书,先后发过《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没有孩子是差生》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教师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书香校园初步形成。 2.师德培训 周济部长说: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为此,我们大力倡导“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教风,要求教师每天做到四个一“尊重每一个家长,关心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震撼了老师们的心灵,师德修养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净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专业引领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开放胸襟,激发教学反思的意识。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往往使一部分教师陷于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常常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惶恐不安。因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没有行政的强迫命令,而更多是的体现在教师的自觉行动上,它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在一节课里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敢于和善于突破、越超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只有开放胸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激发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 二、加强实践,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反思是对每一次教学情况的分析,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程,并要在分析之后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下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对它们进行回顾、 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 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 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 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 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 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 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 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的伤害。

浅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促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极大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水平的持续发展。因为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持续理解和提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实行培训,促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水准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水平,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实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水准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能够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注重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能够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合时代的发展,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水平。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展开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持续提升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水平,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水平,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升课,这样不但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升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但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实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个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个性

《构建网络教科研平台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19年精选文档

《构建网络教科研平台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近年来“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出现的一系列新变 化和新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 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我国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过程为本课题的研究 提供了依据和帮助,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2.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农村教师成长的途径和目标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是比较低的,在资源上和城市教师有很大差距,教师成长受到限制。本课题的研究一是为了促进农村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二是为了提高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三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赋予农村孩子以优质的竞争力。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 1.开展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操作机制。 2.在络化下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进一步明确网络化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新要求,逐步培养一支能够恰当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民乐县三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共有教师32人,通过对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32名教师中认为制约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没有足够时间的占32%,没有良好环境的占45%,缺乏专业指导的占50%。如何探究出一套适宜我校教师发展的路子,是 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查我校基本情况,我们发现我校教师对课程改革中的新信息、新理念、新技术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还有许多困惑。我们认为在加强校本有效培训的同时,要大力强化校本有效研修的力度,才能真正使教师走进新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而我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城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 子女、留守儿童增加,都为我们必须全面改变教师队伍的素质, 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现状提出了挑战。为了响应党的“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号召,我校必须从改变教师入手,因为成就教师, 就是成就学校,就是成就学生的未来。因此,本课题探索和建立 特色式农村教师“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实施研究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式方法,并付诸实践,特别是以运用网络研修为亮点,以实践“同课创新型再构”为创新点,进行校本有效研修,具有本地区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发展性和 代表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具有 实用价值。 四、研究内容设计与方法的理论价值

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 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教师主导作用把握得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应该用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观察检测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鉴于此,笔者运用课例研究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 笔者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谈一谈课例研究。 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笔者对教师在课堂的提问情况进行调查,并做统计(见表一),第一次教师提问 130 个,基本成了满堂问。 提问杂乱、琐碎、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的提问发生改变。 注意问题设计的角度新课程理念要求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所创新。 前几次,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低水平占 40%~50%,高质量的问题再逐步增加。 由此可见,课例研究让教师提出了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注意了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注意课堂提问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 1/ 4

几次课例研究下来,教师能对关键性的问题提问,还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 比如,本节课教师精准的语言可圈可点: 在课始问老师给同学带来 2、0、6 三个数字朋友,你能组成哪些数字再借你一个点,又能组成哪些数字。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课中再问: 老师这有一根绳子长是 0.1 米,谁会在米尺上找一找 0.1 米在哪里,随后准问这里为什么是 0.1 米呢?之后追问,想想看 0.1米,小数点左面为什么写 0 呢如果用分数该怎样表示呢,这些都是直指问题的本质,随后的环节仍然是这几个主要问题贯穿于整节课。 问得到位精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注意问题的整合教师要考虑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无思考价值,教师要学会分析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根据核心问题设计自己的提问层次。 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不如不问。 所以教师学会了整合问题,合理安排。 教师理答的改变教师理答三次数据对比(见表二)从三次课例研究对比中,不难发现教师理答水平有了以下改变:减少了低效的理答方式沉默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打断学生回答直接给出答案这几项数据在三次研究中处于下降趋势。 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例研究中逐步提高了理答的水平。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思政教师自我成长机制构建

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关键在于 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李英平 尊敬的主持人师处长、赵老师、各位领导、专家与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次论坛发言的机会,就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体制与机制谈一点认识与思考。由于本人经验认识的局限,所谈观点定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关键在于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的、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大家不应该有什么样的疑义。因为在何时何地,做好任何事情,人是最为关键的。 对于我们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我们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重要的要关注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样培养教师。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那么围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解决好思政教师队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么培养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好标准定位,问题针断和体制机制构建三个问题。 一、明确优秀思政教师的标准定位 标准定位是引导教师成长进步的航标,也是把脉教师队

伍,建立教师自我发展体制机制的基础。因此,在推进教师成长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优秀教师标准有一个科学定位。这种定位应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从时代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条标准。即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从学者层面来看,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专家学者已经把好教师的标准由过去讲的好不好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好不好,成效大不大,学生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 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于优秀思政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应把评价标准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转向于追求学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评价观察点应以王承亮教授所提出的四率标准。即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发言率。还有张二芳教授所提出的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达到解学生心里之渴,提学生精气神之功能。 综合三个层面的认识,如果用更接地气的话来理解,我把它概括为四个你。即学生上课时喜欢你,下课后想约你,遇事想找你,毕业后永远感谢你。 二、找准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直接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关

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为了切实做好我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培训,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素养,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学校把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起来,开展了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的培训。我校根据上级要求,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实施。 教师项目化管理校本培训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学校着手准备本次教师项目化培训的相关工作。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领导小组就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专门会议商讨如何实施本次培训,将项目化管理校本培训作为学校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全体教师会议向教师宣传本次培训的重要性和务实性,使全体教师深刻体会到本次培训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己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全体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本次培训工作之中。 (二)制定奖惩制度: 1、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听好辅导课,记好笔记,及时完成作业。 2、集中培训辅导,建立签名制度,无正当理由不准缺席。如请假的,事后应补课、补笔记。 3、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应带头积极参与培训,做到学习认真,成绩优秀。 4、针对培训内容每位教师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上示范课、研究课,做到人人参与,同时每位教师教师积极认真完成分配研究任务。根据每位教师参与学习的态度、作业与成效,评选继续学习先进教师若干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教师项目化校本培训的实施途径 1、加强学习,理论引领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教师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我校对教师培训、培养的目标是“学习型”教师,学校通过教师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专题学习会、区级街道级教学研讨活动、骨干教师经验介绍、学校教育教学论坛活动、教师小组学习研讨活动、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学习培训提供平台,营造氛围。通过聆听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报告,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铺设学习文化气氛形成的底子。因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理论来支撑,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基础。 2、开展集中校本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需要理论的学习,更需要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交流与分享,为此,学校为教师培训提供教学实践智慧碰撞的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一般要经历学习积累、拓宽发展、完善成熟、改革创新阶段。伯利纳(Berliner,1988)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需要3―4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经过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那么,怎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如何使一名新教师经过若干年的培养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呢? 一、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可以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惟一途径。因此,教师应主动购置一些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经常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理论底蕴,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优秀教师都有一个读书嗜好,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要敦促教师养成爱看书、善于看书的良好习惯,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教育教学的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在上课、听课与评课中总结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的发展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教师。我校每年都有新教师进入,我们依据本校实际,将多年带过毕业班的相对教龄较长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接对。如相互听课,让新教师模仿学习,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学起,快速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安排不少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法的确定、知识点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都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进行精心备课、反复修改,认真授课,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加以概括总结并认真反思,使全体教师从中受益,从而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在相互学习和探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 作者/来源:长桥中学课题组发布时间:2004-03-16 背景: 2003年9月,长桥中学在经过了一个酷暑的洗礼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外在的变化相对于内在的变化更容易些。”长桥中学的每个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长桥地区同类学校中具有较高教学质量,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公办初中校。在学期初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童校长说:“我们的生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教师却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童校长的话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2003年9月,我校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签约。寻求教育科研支持,走上了“研究改变学校”的道路。短短的几个月,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教师基本情况: L老师,1968年9月出生,祖籍江苏铜山,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大学本科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有两年班主任经历。 L老师是一位工作非常认真的老师。他的备课笔记字迹工整,内容具体。可他的付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原因是他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语言问题。他的语速较快,而且有较重的方言口音。学生反映听不懂,也听不清;二是教学管理能力。他的控班能力较弱,教育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思想比较陈旧。而且他从来也没有想过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吸引学生。所以,长期以来,他一直是历任领导关注的对象。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曾外借一年。2002年9月回到学校后被安排上一个班的数学课。 在教科研中成长: L老师今年任教初二一个班的数学。本学期《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率先在初二数学备课组进行。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L老师别无选择地参与了这次教科研活动。 第一轮课,L老师与同在初二数学备课组的P老师和Z老师,选择了“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L老师的课被安排在P老师后Z老师前。 附表一: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