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2)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所以可断句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文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三国志》“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比较丰富。而《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所以《三国志》比较详细。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⑵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⑶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⑷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身边的人对鲁肃说:“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他。”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随机应变么。”吕蒙说:“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二)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父彦与高士廉有旧。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廉以故人子,引令坐。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⑤引令坐________

⑥复请倒诵____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

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

(2)A;B

(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4)陈尧咨的“笑而遣之”体现了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高士廉“称叹久之”体现了对卢庄道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 释:动词,放下;② 忿然:形容词,气愤的样子;③ 安:疑问代词,怎么;④徐:形容词,慢慢地;⑤ 引:动词,拉;⑥ 复:副词,再,又。

⑵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① 谢:道歉,古今异义词,句意是:于是就跪下道歉说。② 向:先前。句意是:而是我先前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

⑶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① 颔:点头。句意是:(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②怪谓曰:责怪他说。句意是: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⑷陈尧咨的“笑而遣之”,表现卖油翁的绝技征服了大家,证明他“ 但微颔之”不是没有根据的,体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同时也对他的高超的“ 酌油”技艺的赞同;高士廉“称叹久之”体现了对卢庄道记忆力出众、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故答案为:⑴①放下;②气愤的样子;③怎么;④慢慢地;⑤ 拉;⑥再,又。

⑵A;B

⑶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⑷陈尧咨的“笑而遣之”体现了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高士廉“称叹久之”体现了对卢庄道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一)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二)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的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故人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林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卢庄道跪下请罪说:"这篇文章实在不是我作的,而是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其他文章和官府文书叫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能倒背下来。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注】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③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_

②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

③客谓主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同“悟”,醒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更”“曲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为:(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附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默然,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1)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见往事耳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当日知其所亡________

④遂七年不返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的句子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答案】(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

;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译为: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见”:了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辞”“异”“斯”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蒙辞以军中多务”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A项“而且要钻研经书”说法有误。可分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意思。故答案为:(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点评】(1)断句首先要注意句子停顿的技巧,其次要理解清楚句子的含义,根据这两点做起来就比较容易。

(2)理解文言文的重点词的关键是能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含义来推断词的含义。平时学生要多积累书本中文言词语。

(3)文言翻译是固定题型,做题时要注意翻译的原则,其次是能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翻译出来。

(4)读懂文言文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在阅读文言文时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去推断文章的意思,如遇读不通的内容可暂且放过。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的作者是________,是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但当涉猎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5)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①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

②“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________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

(2)当道、当权;粗略地阅读;推托;经过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4)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掌握能力。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当涂”解释为“当道”;“涉猎”解释为“粗略地阅读”。

(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成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针对

词语类型进行积累、识记。根据文章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并解释即可。如:①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②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文章意思,然后要审清题意。

(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主题和个性化阅读能力。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围绕“吕蒙的读书经历及变化”来谈悟出的学习道理即可。回答时要求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能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到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示例: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

(2)当道、当权;粗略地阅读;推托;经过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4)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文中要注意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 ________

②竟不可得 ________

(2)翻译下面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案】(1)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竟”的意思是“终了,最后”。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人的讲述,可知,寺僧与学者分别考虑了水流推力,沙性石性等因素,而老河兵经验丰富将影响石兽位置的水流,沙性,石性等因素都考虑到了。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然今遣汝者________

④力改故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看,又有何不同?【答案】(1)用,拿

;经过

;派

;旧的,原来的

(2)①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晓事情太晚了吧!②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群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乙】两文都是在劝谏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的劝谏,又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以”是介词,意思是“用、拿”。

(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更:重新。

(3)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分析可知,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现在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由“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可以分析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附【乙】文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注释】①未遑:来不及。遑,闲暇。②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 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 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 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

C. 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1)A

(2)逵 /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

(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解析】【分析】(1)A案件。B名词,囚犯;动词,囚禁。C离开;距离。D重判;研究。故选A。

(2)这句话的意思是: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逵 /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囚犯根据法律本不应当判处死刑,但王逵想重判他。审判时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周敦颐的意思是说我既然不能说法王逵,还犯人以公道,我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由此,王逵明白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故答案为:⑴ A;

⑵逵 /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

⑶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或道理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在结合有关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孰若孤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省略了吕蒙就学的过程,更加突出人物的风采。

B. 本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生动再现三位人物的情态。

C. 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也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D. “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当年不学无术的轻视、嘲笑之意。

【答案】(1)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3)D

【解析】【分析】(1)本题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辞”,推辞,推脱;“及”,等到,到。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欲”,想要;“卿”,你;“博士”,讲授儒家经典的人;“更”,重新。

(3)D项,错误。“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的表现十分惊奇。因为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名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故选D。故答案为:⑴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⑵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

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注】①狸狌:野猫。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束氏日市肉啖之愿为市鞍马

B. 竟不知世之有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C. 沿鼠行不敢下求之下流,固颠

D. 鼠度其无技关山度若飞

(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②熙熙:和乐的样子。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狎狌________

【答案】(1)A

(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分析】⑴B: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最终,最后;

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下方,下游;

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

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⑵“食己,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结构和写法上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南郭:城南。士:读书人。病鼠:家里发生鼠患。堕甕:掉进瓮里。句意是: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根据“ 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对出下联:狎狌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故答案为:⑴A

⑵“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

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12.阅读《木兰诗》,完成小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③对镜帖花黄________

④出郭相扶将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4)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答案】(1)记

;有余

;外城

;同"贴"

(2)①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3)扑朔迷离

(4)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策、强”都是古今异义词,“帖”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安:怎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火伴:即同火的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3)根据积累并结合“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可知,这个成语是:扑朔迷离。

(4)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木兰的形象,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善良、坚毅勇敢、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的形象;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形象,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的机敏活泼。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答题。

故答案为:⑴记;有余;外城;同"贴"。

⑵①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⑶扑朔迷离。

⑷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的能力。答题时只需结合诗句及平时积累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平时积累答出我国历史上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