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练习题五十一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练习题五十一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练习题五十一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练习题五十一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练习题五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乡村往昔田园诗般的生活不见了……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这些现象反映工业革命( )

A、首先发生在德国

B、造成了环境污染

C、降低了生产效率

D、减少了贫富差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有( )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下列对三次科技革命表述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④三次科技革命都延长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产品中应( )

A、蒸汽锤、铁路设备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铁路设备、内燃机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假如给“世界近代社会”画一张简笔画。它的主要特征是( )

①思想上崇尚平等、自由

②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经济上推行机器大生产

④文化上提倡“基督教”文明征服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很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这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的成果丰富了民众生活

B、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C、轮船的发明推动了水上运输事业的

D、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自然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8世纪末期,伦敦污染严重,常被大雾笼罩,“世界雾都”因之得名,大量植物死亡、晾晒的衣服变黑,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这是因为( )

A、英国开垦土地,水土流失造成沙尘暴频发

B、伦敦化工企业太多,空气污染严重

C、工业革命中燃烧大量煤炭,造成污染

D、伦敦地势不好,大雾不容易散去,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的根本原因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B、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的拓展

B、分工的发展使劳动工具进一步专业化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D、英国工人和技师的努力探索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①______(人物)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利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②英国人______发明的“蒸汽机车”,将人类带入了“火车时代”;

③______(国家)人富尔顿利用蒸汽机发明了蒸汽轮船。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列举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的三个发明或改进。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科技创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成了瓦特等人进行蒸汽机改进的动力。1800—1850年间,性能不断提升的蒸汽机被运用到英国的各种动力机械中。

——摘编自霍伊斯、弗伯斯《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院。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今天,网络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利的交流空间,人们能够在瞬间弄清楚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自己生产的东西哪里有需求。一个地球村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流空前密切。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请回答:

据材料一,找出推动瓦特等人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持续的技术创新使英国的社会生产进入了什么时代?这一时代,英国的史蒂芬孙在交通工具方面有什么重要发明?

据材料二,1900年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动力?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什么新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个发明与创造成就突出的美国科学家。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网络计算机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综合本题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科技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巩固与扩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和货物可以借助多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之间流动,信息的传递也变得非常容易。

——摘自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材料三:据下图和资料显示,苹果第六代IPad共有451个部件,苹果在全球有数百家供应商,分布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捷克以及美国等地,但是大部分产品是在中国组装。

材料四: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上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2016年政府继续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阅读材料一,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有哪些有利于人和货物在世界流通的交通工具问世,请各举一例说明。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一项发明,使“信息的传递也变得非常容易”?

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这句话?

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为顺应这一历史趋势,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任举一例)

据材料四,请写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创新”之举。

政治:______经济:______。

外交:______民族关系: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钦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一中文字所述“商船”当时采用何种动力?“给予”一词如何理解?签订上图条约的这场战争前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加以评析。

列举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钦慕”而提出的主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进步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有何认识?

【答案】:无

【解析】: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优质课教案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

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2018秋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第1—3课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8世纪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四世纪末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人物: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汉尼拔 3.主要法律:《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导学

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 【学习目标】 1、知道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 最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2、了解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1、新航路开辟后来到印度的殖民者有、、、、 。 2英国侵略印度的过程: (1)17世纪初: (2)1757年: (3)19世纪中期: 3、17世纪开始殖民活动的英国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殖民侵略的公司是。 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当时率领军队侵占孟加拉的殖民头子是。 知识点二: 5、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6、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反对的是国的殖民统治,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一些、、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成为起义的领带者。其中成为印度人民歌颂的民族女英雄。 7、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意义: 。【合作探究】 1、试分析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2、17世纪80 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领先于欧州各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黑人作家压历克斯.哈利创作的长篇小说《根》,真实地再现了哈利的先祖从非洲被略卖到美国的经历。 材料二:“﹍﹍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手纺车。”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就连英国驻印度的一个总督也不无伤感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实?试设计出体现这一活动的路线示意图。 (2)材料二中的悲惨境况师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境况开始于什么时间?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殖民者的活动对掠夺者、被掠夺者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面对材料中的行为,被掠夺者(殖民地人民)又是怎样对待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课堂小结】 我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不足:。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开始于() A、14世纪 B、15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2.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成为起义领导者的是() A、农民 B、封建王公 C、资产阶级 D、印度皇帝 3.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杰出的女英雄是() A、章西女王 B、杜桑·卢维杜尔 C、伊达尔哥 D、印度皇帝 4、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对起义力量造成重大瓦解作用的是() A、土兵 B、章西女王 C、部分王公贵族 D、克莱武 5、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进一步摧毁了印度的() A、封建贵族势力 B、自然就经济 C、土兵势力 D、封建政治制度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列颠的侵略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出棉纱,最后是英国的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 请回答: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九年级历史上:6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华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一)华师大版 【内容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小王国,西欧逐步进入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并形成一系列特点。

【新课探究】 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查理·马特采邑制的核心内容是什 么? 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后,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查理曼统治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大批贵族接受采邑,其中很多人获得查理曼赐予的“特惠权”,即享有封地内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国王以下的大封建主往往把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亲信贵族和骑士,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主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处于最低层的是骑士。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许多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利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小封建主。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就使西欧封建国家管理系统不完善、王权衰落和政治分裂,战祸连连。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园。“封建金字塔”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身上。归纳强调: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习题精选二十八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华师大版习题精选二十 八 第1题【单选题】 1819年某天,英国伦敦所有的工厂的机器轰鸣声都停止了,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纪念一位开创了人类历史崭新时代的伟人的去世,这位伟人是( ) A、史蒂芬孙 B、瓦特 C、牛顿 D、卡尔·本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交通运输工具有( ) A、汽车和飞机 B、轮船和汽车 C、火车和轮船 D、火车和汽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许多职业的出现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19世纪50年代不可能出现的新职业是( ) A、火车司机 B、汽车司机 C、铁路工人 D、煤炭工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发明家是:( ) A、哈格里夫斯 B、阿克莱特 C、瓦特 D、史蒂芬孙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外来移民的涌入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人们发现水力机器必须建在河流旁,风车必须有风才能工作,而且它们也会因水流、风速等因素变化不定。针对上述问题,当时最迫切的需要是( ) A、更广的销售市场 B、更多的工业原料 C、更好的机器动力 D、更大的生产场地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最早出现于( ) A、棉纺织业 B、毛纺织业 C、采矿业 D、交通运输业 【答案】: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

《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②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进而分析: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可以讲清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二.“人文主义”概念 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清其含义; ②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局限性; ③在介绍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时,要注意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三.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①注意强调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一位艺术大师;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向西欧发展时的一位英国文学巨匠。 ②要求熟识课本插图和有关史料,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艺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③“天文学领域成就”虽然安排在课文小字部分,但同样不可忽视。应该强调天文学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率先发起反对封建教会的斗争。对哥白尼、布鲁诺等一批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及新天文学理论的创立可以简要讲述,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扩展学习内容。 ④自由阅读卡《欧洲最早的印刷机》,建议穿插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之后指导学生阅读,使相关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而引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⑤最后,总结出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噶米精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练习华东师大版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练习 1. 1819年在一位历史人物的讣告中评价道: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 牛顿B .卡尔?本茨C .爱因斯坦 D .瓦特 2?导致右图中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殖民侵略与扩张政策的推行 I IW>-11^*t B.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推广 C.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D. 内燃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 3?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 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这一现象出现在() A. “蒸汽时代”到来后 B .新航路开辟后 C.美国独立战争后 D .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 4. 1825年,“旅行者号”机车牵引着6节煤车、20节挤满乘客的客车,载重达9万千克, 在新铺好的铁路上试车,时速达15千米。“旅行者号”机车的动力来自于() A.牛力和马力 B .蒸汽机C .内燃机D .电动机 5. 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到19世纪后半叶,铁路网在英国、欧洲大陆及美国铺展开来。下 列关于“火车”和“铁路”的表述有误的是() A.火车和铁路的出现是人类陆路运输的巨变 B .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 C.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的管理 D .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生活 6 . 1801 —1831年,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手工工场的普及 B .人们向往城市生活 C.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便捷 D .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7.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1)军事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2)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者: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 多个团,在华北 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欧美主要国家的革命和变革华师大版知识点练习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革命和变革华师大版知识点练习 第1题【单选题】 如下图所示,推动英国工农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开辟新航路,掠夺殖民地 C、君主立宪制确定 D、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当时资产阶级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此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表述属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同点的是( )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方“步入近代”的社会剧变: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变革,与这些变革不相关的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②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③来克星顿枪声④萨拉托加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 ) 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B、两党竞选,确立了现代典型的两党制 C、实现主权在民,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实践启蒙思想,建立了总统共和制 【答案】:

《优质教案》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那么工业革命的进

行还需要什么条件? 史料1 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 史料2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时训练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平型关”胜仗的指挥者是( B ) A. 李宗仁 B. 林彪 C. 彭德怀 D. 朱德 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是( A ) A.延安B.重庆C.西安D.遵义 4.下图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著名战法是( B ) A. 地道战 B. 地雷战 C. 夜袭战 D. 麻雀战 5.为了克服困难,巩固根据地,根据地军民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胜利而采取的是( C ) A.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加租加息的土地政策 C.开展游击战争 D.进行反“扫荡”作战 6.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这场军事行动的指挥者是 ( C ) A. 李宗仁 B. 林彪 C. 彭德怀 D. 杨靖宇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的是( C ) A.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兵相互配合 B.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C.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D.“扫荡”与反“扫荡” 8.1940年日本天皇曾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

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B ) A. 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 B. 中华民族的抗战使日军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自拔 C.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消耗和牵制了日军 D. 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全部力量 9.抗日战争中,由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 C ) A.在正面战场与敌对峙B.夺取沦陷区的大城市 C.摧毁交通线及日伪据点D.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10.下列发生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有( D ) ①九一八事变②西安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战役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共产党及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材料二在这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1)材料一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哪次战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战役”的重要意义。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材料二中“这次大规模的战役”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说出该战役的指挥者。百团大战。彭德怀。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一个主题。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提示: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2.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材料展示:一个日军陆军上校悲叹道:“为什么,唉,为什么,在我们已经达到最初目的后,我们不迅速结束中国事变?我们被诱入内地,真是愚蠢……我们所得到的是不动产,而不是我们‘解放’的人民的普遍支持……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了。” 4.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5.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提示: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了各方的力量而展开的。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6.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老电影《地雷战》 7.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8.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是指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政策。 【囚笼政策】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的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4.展示史料: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5.教师提问: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学生讨论) 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4课 日本明治维新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十七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 [含答案解析]第二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某校九年级学生李强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将它与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次改革运动有以下相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 A、改革前两国同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改革实现了农奴的“解放” D、改革后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校九年级同学计划举行一次专题展览,展出的内容是19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先观知识。下列选项中符合本次展览要求的是( ) ①中国戊戌变法 ②美国南北战争 ③日本明治维新 ④俄国1861年改革 ⑤英国工业革命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知识提纲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理解历史知识。图2是小李同学在整理课堂笔记后提炼出的部分要点。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1861年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他们”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B、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C、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 D、改革教育,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 【解析】: 第5题【问答题】 阅读下图:日本东京鹿鸣馆(1883年建)明治初期的日本小学请回答:(1)图中的场景体现了日本明治政府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哪些改革措施?(2)为了向西方学习,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上述问题,从一个民族进步的角度,简要谈谈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第6题【材料分析题】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1.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属于大河文明,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1)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金字塔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象形文字 (2)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3)古印度:兴起于印度河流域,推行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的种姓制度,实质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发明阿拉伯数字;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早期教义(倡导众生平等)。 2.西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属于海洋文明 ※(1)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早期文明是爱琴文明。古希腊城邦 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著名城邦斯巴达(崇尚武力),雅典以(民主政治)著称。“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429年),雅典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民主政治 发展到了全盛时期。特点:①核心:广大公民直接参与政治;②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③保障:法制严格、健全;④范围(局限性):限于成年男性公民。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自由、开拓 进取精神,推动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近代西方民主 政治的源头,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古罗马:(布匿战争)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30年(屋大维) 建立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1453年保守落后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崩溃和上古历史的终结。 (3)中古时代(封建时代)的西欧社会: ①政治方面: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推行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史称“采邑改革”,使西欧逐渐形成从国王到骑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封建等级制。 ②宗教方面:8世纪中期,“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罗马天主教会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是西欧各国最大的封建主。 ③经济方面:11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生产力提高,工商业逐渐发展,城市复兴。工商业者作为城市居民的主体,掀起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典型的是法国琅城起义。 3.日本大化改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