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史》

二、适用专业及层次

《中国文学史》是由我校语文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程结合而成的。本大纲主要适应于海南省“专升本”学生,即想要报考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省内各校文科专科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入学选拔考试。

三、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根据我校语文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拟定。本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于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状况、基本特点和规律,重要典籍、代表作家、作品以及名篇名句的诵记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认识、理解,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对本阶段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与分析、评论等方面的能力情况。

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理解,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简单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对与本阶段所发生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的情况。命题的原则是:考察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考核基础知识为主。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以客观题为主。覆盖全面,以课本知识为主,难易适度,以适应中上等学生为主。

四、考试方式与时间

1、考试方式:实行统一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五、试卷题型及比例

1、试题结构

(1)试卷包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解掌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上是:识记占30%,理解占30%,应用占40%。

(2)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本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默写题、分析或鉴赏题、简答题、翻译题等。

2、赋分比例

考试命题覆盖各章,既全面考核又突出重点。各内容题量所占比例是:中国古代文学占60%,中国现当代文学占40%。

六、考试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原始诗歌与神话

1.了解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2.理解四大神话,理解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二章《诗经》

1.了解《诗经》名称由来,结集及流传情况,代表作品文本。

2.理解《诗经》的分类标准及风、雅、颂的含义。

3.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结合作品说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历史散文

1.了解《尚书》的文本结构,《春秋》记事特点、《国语》的体例、《左传》的得名、体例及其作者、《战国策》的名称及思想内容。代表作品文本。2.理解《左传》与《战国策》中的说辞在语言技巧与风格上的异同。

3.掌握《左传》的叙事特点;《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第四章诸子散文

1.了解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孟子生平及其思想、庄子生平及其思想、荀子生平思想及其创作,代表作品文本。

2.理解孔子的思想及《论语》的内容、庄子的思想及《庄子》的内容。

3.理解《论语》的文学特色,《庄子》的艺术特色,《荀子》的说理文特色,《韩非子》说理文特色及寓言特色。

4.掌握《庄子》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了解“楚辞”的涵义,屈原生平和思想,宋玉及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文本。2.了解《离骚》题义及主题,《天问》的内容。

3.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汉赋

1.了解汉赋名称,汉赋特点,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2.了解汉赋的渊源、产生的文化氛围及其发展脉络,司马相如生平及其作品篇目。

3.掌握汉大赋的体制特点。

第二章秦汉散文

1.了解秦汉散文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贾谊、晁错的代表作。

2.了解秦汉散文发展脉络,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汉初政论文发展的原因,西汉中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大势。

3.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传散文

1.了解史传文学名称,《史记》、《汉书》的体例特点。

2.了解司马迁的忍辱发愤著书精神,班固生平及《汉书》概况。

3.掌握《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结合鲁迅的评价论述《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汉代诗歌

1.了解“乐府”源流、职能及涵义演变,代表作品文本。

2.了解乐府诗分类,汉乐府民歌的保存,汉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3.理解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4.掌握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5.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歌

1.理解曹操、曹丕诗风之异同及其作品《短歌行》、《燕歌行》

2.理解三曹的历史地位、影响、曹植及其代表作品《白马篇》、《野田黄雀行》等

3.理解建安七子诗歌

4.掌握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5.掌握永明体、宫体诗的概念内涵

6.掌握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陶渊明

1.掌握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辞赋

1.理解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

2.理解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1.理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

2.理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掌握志怪小说名称内涵及其代表作

2.掌握轶事小说名称内涵及其代表作

3.了解南北朝小说出现的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掌握刘勰与钟嵘之诗论

2.理解本时期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

1.了解隋代文学的相关内容

2.理解上官仪、沈荃期和宋之问及其在格律诗方面的贡献3.理解王绩与初唐四杰及其对扭转初唐诗歌风格的贡献4.理解陈子昂诗歌及其诗歌理论

第二章盛唐诗歌

1.理解山水田园诗歌的产生及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王维、孟浩然及其代表作

3.理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其内容和艺术成就

4.掌握岑参、高适及其代表诗歌

第三章李白

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2.理解李白诗歌的内容

3.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4.理解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杜甫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掌握杜甫诗歌的内容

3.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4.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诗人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2.了解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3.掌握白居易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4.了解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和他们的代表作

第六章中唐诗歌

1.理解韩愈及其代表诗作

2.理解孟郊与贾岛及其代表作

3.理解刘禹锡与柳宗元及其代表作

4.了解李贺及其代表作

第七章晚唐诗歌

1.掌握杜牧及其代表诗作

2.掌握李商隐及其代表诗作

3.了解其他晚唐诗人

第八章、唐代散文

1.熟练掌握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2.了解韩愈的散文

3.了解柳宗元的散文

第九章、唐代传奇与变文

1.了解唐传奇兴起的原因

2.掌握唐传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3.了解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章唐五代词

1.了解词的起源与发展

2.掌握花间词派

3.了解晚唐词

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第一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1.了解诗文革新运动起因,

2. 掌握诗文革新运动概念;

3.了解诗文革新运动发展

4.了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北宋词

1. 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情况

2. 掌握柳永词在词史的积极贡献

3.了解秦观等苏门词人的创作;晏几道、贺铸、周邦彦的词艺术风格和技巧。第三章北宋诗

1.掌握宋初三体

2.综合运用: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情况

3.掌握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论、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宋代散文

1. 了解北宋散文的创作情况

2. 掌握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3.了解王安石散文创作

4. 了解南宋散文创作情况

第五章苏轼

1.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

2. 掌握苏轼在诗、词、散文各方面的杰出成就,认识苏轼在宋代文坛乃至在整个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南宋词

1. 掌握李清照词的内容和艺术技巧

2.了解南宋词的创作情况

3. 掌握姜夔词的成就;格律派词的特点;

4.了解吴文英及宋末词人的创作

第七章南宋诗

1. 了解杨万里、范成大的特点与成就

2. 了解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3. 了解宋末爱国诗人

第八章陆游

1.了解陆游生平和思想

1. 掌握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九章辛弃疾

1.了解辛弃疾生平

2.理解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3. 掌握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宋代小说

1. 了解“说话”四家

2.了解话本小说的成就

第十一章辽金文学

1. 理解元好问的诗歌成就

2. 理解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故事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

1.掌握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2.了解元杂剧的发展情况

3.掌握元杂剧的题材与艺术特色

第二章关汉卿

1. 掌握关汉卿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各类的代表作及艺术成就、试析《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阅读分析作品:《窦娥冤》(全剧)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1. 掌握西厢故事的演变

2. 理解《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1. 理解四大爱情剧、马致远和《赵氏孤儿》的历史地位

1.了解元代后期杂剧创作情况

第五章南戏南

1.掌握南戏的名称与体制、四大传奇

2.理解《琵琶记》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

第六章元代散曲

1.掌握散曲、小令、套数的概念

2.了解元前后期散曲创作;马致远散曲的成就和特色。

第九章:元代诗文

1.了解“元诗四大家”;杨维桢“铁崖体”、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小说的繁荣

1.掌握:明代四大奇书

第二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1. 理解《三国演义》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2.理解《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

3.掌握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②《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第三章《水浒传》

1.了解《水浒传》成书、两个版本系统

2. 掌握①《水浒传》的思想内容;②《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

第四章《西游记》

1. 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第五章《金瓶梅》与其他长篇小说

1.识记《金瓶梅》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

2.了解①《金瓶梅》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思想意义;②《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六章明代短篇小说

1.识记“三言”“二拍”名称及代表作

第七章明代戏剧

1.识记明代戏剧包括杂剧和传奇两种类型

2.了解明代杂剧发展情况

3.识记明代中期传奇的新变及三大传奇

第八章汤显祖

1.识记①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个性;②“临川四梦”

2.掌握《牡丹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第九章明代散文

2.识记①台阁体散文及代表作家“三杨”

2.识记①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3.识记①李贽“童心说”;②公安派“性灵说”

第十章明代诗歌

1.了解明初诗歌创作成就概况

2.了解明中期的诗坛盛况

3.了解明初诗歌创作成就概况

4.了解明代散曲、明代民歌发展大势及创作概况;

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文学

第一章《聊斋志异》和其他短篇小说

1.了解①蒲松龄的生平与《聊斋志异》创作

2.掌握《聊斋志异》的文体特征

3. 了解其他短篇小说创作情况

第二章《儒林外史》和其他长篇小说

1.了解①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创作

2. 掌握①《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和讽刺艺术

3.了解其他长篇小说创作情况

第三章《红楼梦》

1.识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蜂之作。

2.了解①曹雪芹的家世、思想与《红楼梦》的成书②《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3. 掌握宝黛爱情悲剧及其社会意义

4. 掌握《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清初至清中叶戏剧

1.了解清代戏剧的发展情况

2.识记李玉和《清忠谱》

3.了解李渔戏剧创作情况

第五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1.了解洪昇的生平创作。

2.掌握①《长生殿》的思想蕴涵;②《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3.识记孔尚任的生平创作。

4.掌握①《桃花扇》的思想蕴涵;②《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清初至清中叶诗词

1.了解清初诗歌发展情况

2.了解清初至中叶诗歌发展情况

3.了解清初至清中叶词发展情况①阳羡词派;②浙西词派;③纳兰性德词第七章清初至清中叶散文

1.识记“清初三大家”。

2.掌握①桐城派名称②桐城三大家③姚鼐的古文理论

第八章清初至清中叶讲唱文学和民间歌曲

1.了解清初至清中叶讲唱文学和民间歌曲发展情况

第九编晚清至民国初期文学

第一章晚清至民国初期诗歌

1.了解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2.理解①诗界革命;应用:黄遵宪诗歌创作及其“新派诗”的特点。

第二章晚清至民国初期散文

1.识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口号

第三章晚清至民国初期小说

1.识记“四大谴责小说”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1.理解中国现文学的发展脉络。

2.识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常识。

3.掌握重要的文学史事件和文学思潮。

4.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

第二章中国现代小说

2.理解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主要流派。

4.理解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主要成就。

5.了解鲁迅生平及思想。

6.理解鲁迅小说创作的阶段及特点。

7.掌握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

8.理解《阿Q正传》《在酒楼上》《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9.了解巴金生平、思想。

10.理解巴金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11.掌握《家》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2.了解老舍生平、思想。

13.理解老舍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14.掌握《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5.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与思想。

16.理解沈从文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17.掌握《边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8.了解张爱玲的生平与思想。

19.理解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20.掌握《金锁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三章中国现代戏剧

1.了解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基本脉络。

2.理解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重要社团、重要事件和创作思潮。

4.理解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过程和经验教训。

5.了解曹禺的生平与思想。

6.理解曹禺话剧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7.掌握《雷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四章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2.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社团或流派、重要事件和创作思潮。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曲折过程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概述

1.了解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掌握鲁迅、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文学史意义。

4.理解中国现代散文的主要成就和文学史意义。

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1.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2.识记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常识。

3.掌握重要的文学史事件和文学思潮。

4.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

第七章中国当代小说

1.了解当代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

2.理解当代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当代小说发展中的主要流派。

4.理解当代小说发展的主要成就。

5.了解曲波的生平与思想。

6.掌握《林海雪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7.理解《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局限性。

8.了解茹志鹃的生平与思想。

9.掌握《百合花》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0.理解《百合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1.了解汪曾祺的生平与思想。

12.理解汪曾祺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13.掌握《受戒》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4.了解韩少功的生平与思想。

15.理解韩少功小说的创作阶段、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16.掌握《爸爸爸》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7.了解阿城的生平与思想。

18.理解阿城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19.掌握《棋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0.了解莫言的生平与思想。

21.理解莫言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22.掌握《红高粱》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3.了解余华的生平与思想。

24.理解余华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25.掌握《活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6.了解陈忠实的生平与思想。

27.理解陈忠实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28.掌握《白鹿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9.了解王安忆的生平与思想。

30.理解王安忆小说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31.掌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七章中国当代戏剧

1.了解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基本脉络。

2.理解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中国当代戏剧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创作思潮。4.理解中国当代戏剧的成就与问题。

5.了解老舍话剧创作概况

6.老舍话剧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7.掌握《茶馆》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第八章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概述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

2.理解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社团或流派、重要事件和创作思潮。

4.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第九章中国当代散文

1.了解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理解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4.了解史铁生的生平与思想。

5.理解史铁生散文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色。

6.掌握《我与地坛》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七、参考教材

1.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2.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0月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全国2014年4月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英美文学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60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全部题目用英文作答。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 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I. Multiple Choice(40 points in all, 1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Mark your choice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A, B, C or D on the answer sheet. 1. Shakespeare has established his giant position in world literature with his ______ plays, 154 sonnets and 2 long poems. A. 27 B. 38 C.47 D. 52 2. john Milton’s literary achie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early poetic works, the middle prose pamphlets and the last ______. A. romances B. dramas C. great poems D. ballads 3. The novels of ______ are the first literary work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problems of the lower— class people. A. John Milton B. Daniel Defoe C. Henry Fielding D. Jonathan Swift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第一章

Chapter I The Renaissance Period Definitions of the Literary Terms: 文艺复兴时期的界定 1.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marks a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 val to the modern world. Generally, it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 th & 17th centuries. 历史文化背景It firs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 & literature. From Italy the movement went to emb race the rest of Europe. The Renaissance, which means "rebirth" or "reviva l,"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imulated by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 Greek culture, the new discoverie s in geography & astrology,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 the economic expa nsion. The Renaissance, therefore, in essence is a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 h the European humanist thinkers & scholars made attempts to get rid of those old feudalist ideas in medieval Europe, to introduce new ideas that e xpressed the interests of the rising bourgeoisie, & to recover the purity of the early church from the corrup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2. 文艺复兴到英国比较晚的原因The Renaissance was slow in reaching Englan d not only becaus e o f England?s separation from the Continent but also be cause of its domestic unrest. It was not until the reign of Henry VIII that the Renaissance really began to show its effect in England. With Henry VII I?s encouragement the Oxford reformers, scholars and humanists introduc ed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England. 15th century, began the English Renaissa nce, which was perhaps England?s Golden Age, especially in literature. 人文主义H umanism: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t sprang from the endeavor to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ancient author s and i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naissance on its consci ous, intellectual side,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 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rough the new l earning, humanists not only saw the arts of splendor and enlightenment, b ut the human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works.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 nd in the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 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s,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 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 Thus, by emphasizin g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they voic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 uty of this life, but had the a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 ers.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 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humanists.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was one of imitation and assimi lation.

中国文学史笔记(宋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西昆体 是宋初试探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派别。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内容大都是点缀升华歌功颂德应酬唱和,多使用七律等近体诗,对仗工整,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很严重的缺点,西昆体大多专门效仿李商隐诗艺术外貌而,缺乏真挚的感情和深沉感概,往往徒有其表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意蕴。(西昆体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且诗歌立于模仿缺乏自主精神但西昆体对后世创作有一定影响) 2江西诗派 是北宋末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以黄庭坚,陈师道为核心,及陈与义,吕本中等人,代表作有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该诗派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受到黄诗的影响,主张自成一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多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就因为这样导致脱离了现实。靖康事变使诗派风气发生转变,负面影响较大,但它们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辛派词人 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共同点是:1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坚定的爱国主义者2.注重内容表达大胆冲破词的格律和音律限制以文为诗进一步发展了词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3继承了稼轩词的豪放词风。缺点:辛派词人虽极力师承辛弃疾但缺乏战斗经历又无辛弃疾胸怀抱负文学素养,因而学习辛词往往流于表面得其豪放失其沉郁不免有粗疏率直之弊。 4四灵派(永嘉四灵) 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四位,因为四人都出自叶适之门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该诗派以贾,姚为宗。反对江西诗派晦涩诗风,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诸多作品内容多为题咏景物,专攻五律,以萧散野逸,平淡简远相雕榜,诗歌表现出清新恬淡,平易。写作手法上多使用精炼语言,白描刻画景物,很少用典。该派诗歌题材的主题多由于寄情山水反映失意文人的隐逸和闲适情趣,故作品多脱离现实,该诗派对此后的江湖诗派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5话本 说话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之为话本 6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7四大传奇 即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为题材的戏文,侧重写封建社会妇女对纯真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她们在封建礼教禁锢和熏陶下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四剧的主要人物都是妇女,剧本内容方面的共通之处是:不仅在婚爱纠葛或家庭矛盾的描述中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们受到的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对其进行的抗争,还在人物的交往或事件的处理中,展示了她们正直善良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美的道德情操。她们大多性格坚毅,处世有主见,无论对个人婚爱的处理或家庭纠纷的解决,都表现得有胆有识,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郑振铎的这套书写于1930年代,所以整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措辞、情绪,生发着“五四”后的感觉,用词新颖又古典,不经意地流露着除旧迎新的热烈,不太同于现代的书写方式。 上卷读完,极能感受到“郑氏风格”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有的文学史的写作是多人完成的,可能体例纷杂不统一,而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会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体现个人学识态度。是的,透过他这本书,感受很深。 不知别人写文学史是否都会如此布置,但郑振铎的铺陈实在是过于全面摊开了,基本上是按人来一个个陈述,此人生平,代表词句,有名的人多说点,没什么名气的三两句带过,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地这么平铺直叙着,颇有堆砌之感,看久了,会觉得累,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各人的代表性词句也都差不多的样子,作者怎么也不嫌累,还是在絮絮地介绍着。 但他并不是无自己喜好的,遇到喜爱的作家和文体风格,一连串的排比倾泻而下,反复比喻,言辞

轻快,喜爱之情满溢而出。他是抒情的、个人化的,能感受到他对陶渊明、杜甫、新乐府、变文等作者和形式的喜爱,比如他单拎出杜甫成一个小章节,详写他的遭际和不同时期的诗,在别的作者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他用了快一页的奔腾不息的各种新奇美好比喻来表现新乐府的清新自然,滔滔不绝不加修整的情感铺面而来。这些时候的他是从漫无边际的陈列里蹦跳出来歌唱着的。 对大大小小诗人、词人、文章作者和作品,历来有很多的评论集囊括点评,所以郑振铎几乎是博采古代的评论来评价一个人,左一句诗品右一句诗话,文白夹杂,细碎分裂,而不是全然地出于他自己的感想。可以看得出他很下工夫,搜集了不同朝代的人的评述相互参照,当然,有时他也会对前人的定论持不同意见,直言他自己的见解。 只是,述那么多作者的生平,他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凝结史书记载的“官位变迁”,三两句讲完一个人都做了哪些官,卒于什么官位和地方,什么谥号,有的会摘一点逸事趣闻讲一下。遇到一大串不太有名的作者,每个人都这么讲,连篇累牍的,读过以后,满脑子都是“著作郎、知制诰、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编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一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先秦文学第一编 论绪 复习笔记0.1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提纲

文学史复习提纲 绪论 1.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 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 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 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 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 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 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散文 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 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 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 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 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神话 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 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 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 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 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 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汉散文 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精心整理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精心整理 [英国』Chapter1 The Renaissance period(14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文艺复兴 1、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2、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 3、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nd in then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崇高的生命,人可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而且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 4、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