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4

文法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办公自动化与多媒体技术班级:汉语言11-1班

学号: 11104735 姓名:某某某

指导教师:张如成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实验报告四

实验名称:制作音视频文件

实验目的:

1.了解图像采集的基本设备

2.掌握数码摄像机的使用

3.掌握图像信息的表达和表现方法

4.掌握音视频信息的编辑处理方法

5.掌握一种常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

实验日期:

实验内容:

(一)图像采集

1.数码摄像机的使用

(1)摄像机的功能按键

(2)摄像机的操作要领

(3)摄像机的操作基本要求

2.图像信息的表达与表现

(1)镜头的光学特性

(2)画面构图

(3)拍摄方式

(4)越轴与场面调度

(二)音视频信息的编辑处理

1.音视频编辑软件

2.音视频数据采集

3.音视频文件的存储格式

4.画面编辑的原则和技巧

5.音视频压缩编码

6.音视频文件渲染合成

操作步骤:

一、图像采集

(一)数码摄像机的使用

1.熟悉数码相机各按键的功能和菜单:

确认DC内有存储卡〔64Mb SM卡〕,电池电力充足。打开机顶电源开关和镜头盖,将后面板上的摸式开关扳到“拍摄”位置,按下“菜单/确认”钮,出现菜单,按动“变焦/选择”钮两旁的“选择”钮,将依次出现“Flash〔闪光模式〕”、“EV +/-〔曝光补偿〕”、“White Barence〔白平衡〕”和“Option〔选项〕”四个一级莱单,按“菜单/确认”钮进入“Flash〔闪光模式〕”二级莱单,其中又分为“强制闪光”、“强制不闪光”、“慢同步闪光”、“自动闪光和“防红眼闪光”

五种方式,根据拍摄要求,选择其中之一,按“菜单/确认”钮予以确认,被选中的閃光方式的图示标记会出现在LCD屏的上方。同理可进入“EV +/-〔曝光补偿〕”二级菜单,对过暗或过亮的拍摄主体进行1/3级间距+/-1.5级正补偿或负补偿。随便拍两张照片,再将“模式开关”扳到“回放”位置---中間,可在LCD 上看到刚拍的照片,按一下“确认”按钮,画面上会出现询问“是否删除?”,再按一下“确认”按钮,即可删除刚才浏览的照片。

2、白平衡菜单:

其中有“晴天”、“多云天气”、“白炽灯”、“日光灯1”、“日光灯2”、“日光灯3”和“自动”七个选项,当逐个选择时,能在LCD屏上看到镜头所对的画面色调发生变化,选择与实际颜色最接近的一项,按“确认”钮即可。在光线变化较复杂时,可选择“自动”,但因富士30i属低档消费级DC,因此,其白平衡调节笵围有限,但能做到大体准确。

3、户外景物和人像拍摄:

以校园景物和组内其他同学为拍摄对象,每人拍摄4张照片,要求曝光正确、用光合理、构图优美。每次拍摄作如下记录:①拍摄内容;②拍摄日期和时间(XX年XX月XX时);③天气情况(晴、少云、薄云遮日、多云、阴、雨、雪);④光照情况(正面光、正侧光、测光、侧逆光、逆光、散射光和是否用闪光等补偿等);⑤拍摄者。

4、微距拍摄:

将富士30i机身右侧面的“近摄/远摄”开关扳到“近摄位置,此时在LCD 屏上会出现图形,然后进入拍摄状态,该机微距拍摄功能的最近拍摄距离在6~15公分之間。

5、下载分析

用数码相机配套的USB连线把拍摄到的照片下载到计算机上,用看图软件ACDSee观看你所拍摄的照片,挑选出拍摄得比较成功得照片和不够理想得照片,分析其原因。

6.进入在option/quality菜单:

分别选择“2M Fine”拍摄某一景物,然后改选“VGA Normal”再次拍摄同一景物,在电脑上比较两者的文件大小并用看图软件ACD See放大观察:用列表方式记彔两种尺寸图像在放大到百分之几时开始出现“马赛克”现象。

●肩扛拍摄。练习正确的持机方法,体会保证画面稳定的拍摄技巧。

●借助依托物拍摄。学习利用各种依托物进行摄像操作,练习画面的稳定度。

●使用三角架拍摄。掌握三角架的使用方法,体会在三脚架上拍摄与手持摄

像的利弊。

●设计拍摄方案,分别拍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画面,观察不同

景别的画面在稳定性上有什么不同?

●体会如何保证画面稳、清、平、准、匀,掌握其拍摄要领。

●学会使用目镜或显示屏监视画面,通过显示屏回放所拍摄的画面检查效

果。

?稳

画面稳定是电视作品的基本要求,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证摄像机机身相对稳定。

保持画面稳定的方法:

1.应尽可能的利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2.肩扛拍摄时要尽可能的利用身旁的依靠物,使摄像机保持相对稳定。

3.在摄像机移动拍摄时,优先使用广角镜头,尽可能以身体的转动代替步伐

的移动。

?清

清晰的电视图像是画面质量的可靠保证,要保持所拍摄的画面清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摄像机镜头清洁,镜头有污物时使用专用的镜头纸清洁,不要用手或

其他物体擦拭镜头。

2.当使用变焦镜头时,先调节到长焦距镜头状态,使图像聚焦清晰,然后再推向短焦距镜头状态,以保证在变焦的全过程中画面始终是清晰的。

3.合理运用景深

4.对运动的被摄物体采用跟焦距的办法

?平

即,画面上的景物应该横平竖直。地平线或垂直线条出现在画面上时,无特殊需要应保持水平或垂直。

?准

所谓“准”有三方面的含义:

1.摄像机摄取的景物范围应与要求录制的内容范围相一致

2,准确的重现被摄景物的真实色彩

3.在运动拍摄时,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的起、落、行、止应果断

准确。

?匀

主要指运动镜头的拍摄速度要匀,避免忽快忽慢,起幅落幅要缓慢,加速或减速时变速要均匀。

保持镜头“匀”的方式:

1.利用寻像器的两个垂直边框作为记速标界

2.通过掌握运动物体进出边框的时间来控制镜头移动速度的均匀程度

景别的含义与拍摄:

?远景

远景是表现广阔场面的电视画面。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内容的中心不明确,着重于整体气势。主要任务是介绍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表现自然景色、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或创造某特定的气氛。

远景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1.从大处着眼,要抓大的线条,调整画面大的网络结构,以追求画面的总体

效果为主。

2.远景画面内容量大、包括景物多要留有足够时间,使观众看清画面内容。

3.处理好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注意保持地平线的水平。

4.合理的运用光线,掌握好光线的入射角、光源方向。

5.拍摄远景画面的运动镜头时,摄像机镜头不宜运动过快。

?全景

全景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被摄体作为一个整体全部出现在画框内,表现一个完整意义的场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确的表现中心。

全景画面拍摄应注意问题:

1.注意将被摄体的全部外沿轮廓线收进画面。

2.应注意在人物的周围留有适当的空间。

3.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

4.全景画面是该场景画面的总角度,该场景的其他小景别画面的位置关系、

色调、影调要与全景画面相统一。

?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主要作用是交待人和人,人与物之间的情节交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在中景画面中环境和背景因素降到了次要位置。

中景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掌物好中景画面的大小分寸

2.注意画面构图随人物间的视线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

3.使用中景时注意交待背景或动作线路,注意与全景相得益彰。

?近景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画面内容单一,人物周围的环境特征不明显,主要以突出人物面部神情或质感为目的。

近景拍摄应注意问题:

1.注意人物神情的细微变化,排除一切不自然现象和动作

2.构图时背景要简洁、色调要统一

3.拍摄人物的近景画面时,一般多用平视角度

?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在影视片中常被用来刻画人物,和细腻地表现物体细部特征,揭示特定涵义。

特写拍摄中应注意的问题:

1.特写要有目的性,切忌无目的的滥用

2.构图要饱满,剔除一切多余的形象

3.切忌孤立的使用特写镜头,以免造成观众空间和方向上的错觉感

(二)图像信息的表达与表现

运动镜头的画面特点及拍摄要求:

?摇镜头

也称摇摄。在摇摄的过程中,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做角度的变化。其方向可以左右摇或上下摇,也可以斜摇或旋转摇,目的是使观众对被摄主体的各个部位逐一进行观察。

摇镜头的拍摄要求:

?要有目的性

?正确设计和精心控制摇摄速度

?摇摄的过程应当是画面运动平稳,起幅、落幅准确,摇摄速度均匀,画面清晰,地平线保持水平。

?推镜头

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框由远而近向主体接近的一种推摄方法。

推镜头拍摄中应注意的问题:

?推镜头要有明确的表现意义,有明确的推向目标和落幅形象。

?构图要规范、严谨、完整。落幅画面要将主体经营在平面最佳结构点上。?在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

?推镜头的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镜头焦距要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焦点准确。

?拉镜头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使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框由近而远与主体脱离的一种拍摄方法。

拉镜头的作用:

?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形成对比、反衬、比喻的效果

?引起观众猜测,调动观众主动参与

?具有先身夺人、渲染感情的艺术效果

?具有转场作用

?移镜头

移镜头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拍摄的镜头。

移动镜头的作用:

?开拓了画面空间

?表现了某种主观视像,创造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

?引起被摄主体背景、角度和视向轴线的变化

移动镜头拍摄注意问题:

?保持画面平稳,地平线水平

?尽量利用广角镜头拍摄

?跟准焦点使被摄体始终在景深范围内

?跟镜头:

跟镜头是摄像机跟随运动体一起运动拍摄的镜头。

跟镜头的作用:

?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对象

?跟随人物而引出环境,形成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在变的造型效果?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

?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意义,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跟镜头拍摄中应注意的问题:

?跟上、追准、力求将被摄对象稳定在画面的某个位置上。

?保持画面平稳,切忌镜头频繁上下跳动。

摄像构图

?确定拍摄主体,分别拍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画面,最少选择两个以上的不同主体进行拍摄练习。

?根据构图原理,合理安排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等画面构图元

素,并分别进行构图训练。仔细比较、品味不同构图所引起的画面效果。(必须分别以每个构图元素为主,精心设计拍摄至少三幅画面)

?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上分别拍摄三幅以上的画面,观察、比较画面效果,体会由于拍摄角度变化所引起的画面光线、色彩、空间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音视频信息的编辑处理

●搜集素材,确定选题,撰写文字稿本。

●根据文字稿本写出符合要求的分镜头稿本。

●依据分镜头稿本拍摄画面和声音素材。

●进行画面编辑、配解说词、配音乐、加字幕、声画合成。

●要求选题合理、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叙述流畅。

●要求画面稳、清、平、准、匀,光线、色彩正常,构图合理,画面、声音组

接流畅。

●要求画面、声音(解说、同期声)、音乐、音响等电视语言构成完整;解说

合理,音乐和谐,音响恰当;片头、片尾符合要求。,

●1、将摄像机与电脑相连。

●2、打开摄像机:将摄像机的“POWER”(电源)键扳向“VCR”(摄像带播放)

挡。

●3、启动电脑,打开视频编辑软件“UleadVideoStudio6”(友立《绘声绘影》

6)。软件界面如下图,上边是菜单,中间的大屏幕是编辑对象的预览窗口,左边是选项面板,右边是素材,下边是时间轴

●4、点击“捕获”:这是把摄象机中的DV信号采集到电脑硬盘中变成可编辑

的电脑文件的过程。在左上部的“捕获设置”中将“格式”选择“MPEG”这样可以在采集的同时压缩VCD需要的格式,以便占用较少的硬盘空间。点击“捕获视频”开始采集,再次点击该键或ESC键则停止。

●5、通过右边的素材窗口,从教师机上调出视频及图片素材到素材库。

●6、点击“故事板”:这一步编辑影片。将需要的场景用鼠标从素材库拖到时

间轴上,并可通过鼠标拖动调整先后顺序。刚才捕获的素材已经被自动顺序放在时间轴上,点击选中其中的一个素材,拖动预览窗口下面的绿色两端,可以修掉两端不想要的部分。

●7、如要将素材复制两份,可从素材库中再拖一个一样的过来,分别编辑。

如要删除某个场景,可直接将其拖入垃圾桶或点击右键删除。

●8、点击“效果”:这一步添加场景之间的过渡效果,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

的拖到时间轴上任意两个场景之间。这是为了避免两个场景接在一起太突然。。

●9、点击“标题”:这一步添加标题或字幕。右上角的素材库中有许多标题样

式,可以选择喜欢的拖到时间轴上的第三行标题轨,点击预览窗口编辑标题文字,然后在时间轴上用鼠标拖拽其两端,决定何时出现何时结束。

●10、点击“音频”:这一步添加背景音乐。右上角的素材库中有许多音频素

材,可以选择

●喜欢的音频拖到时间轴上倒数第一、第二行的音乐轨或声音轨,然后在时间

轴上用鼠标拖拽其两端,决定何时出现何时结束。

●11、点击“完成”:这一步生成最后作品。点击屏幕左上角“创建视频文件”

前的小三角,选择“PALVCD”,指定一个存储位置,这样就会在那里生成刻录VCD所需的mpeg文件。

12、打开光盘刻录软件NERO,找到制作VCD或者DVD的菜单,跟随向导制作

出VCD或DVD。

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学习制作音视频,我了解到学习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

1.一定要系统学习,打好基础。在没打好基础之前不要盲目学网上的进阶教程,因为你看不懂,即使做出来了,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一定要找系统的基础教程打好基础,最好是视频教程,容易理解,便于学习。

2.多多练习,掌握快捷键。一定要动手跟着做,要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学软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掌握该软件的快捷键,提高制作效率,这是要熟练掌握一个软件必需下功夫的地方。举个例子:在VEGAS中经常要将一个素材分割,如不用快捷键,必须从菜单执行编辑-分割,而用快捷键则按下键盘上的S键就可以了。

3.声画统一、协调。即根据音乐的强弱,高低,剪辑相应画面配合,这点很重要。

其实制作MV并不是很难,制作MV用特效的地方不是很多,门槛真的很低,但是真得用心去做,去体会歌词以及旋律,最核心的技术是视频剪辑,做到画面与音律搭配协调,视频素材的剪辑搭配是最浪费是间的了,记得自己做MV时都是反复修改,尽力搭配协调,有时一首MV制作花了几天的时间,因为不是随便剪辑搭配音乐就了事,对我来说制作MV花了大量时间,这也是我以后几乎不可能再制作MV的原因(为保证质量,得花大量时间,而我临近毕业,不过欢迎大家交流)每一首我都倾心制作,有时还要苦寻素材,如游戏视频素材,还得自己去录制转换,其实视频制作真的是一个综合很多知识的技术工作,需要你不断的去实践,掌握它的技巧,其实,只要用心就能做好,希望大家能学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不是一味索取。

C上机实验报告实验四

实验四数组、指针与字符串 1.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数组 2.学习字符串数据的组织和处理 3.学习标准C++库的使用 4.掌握指针的使用方法 5.练习通过Debug观察指针的内容及其所指的对象的内容 6.联系通过动态内存分配实现动态数组,并体会指针在其中的作用 7.分别使用字符数组和标准C++库练习处理字符串的方法 2.实验要求 1.编写并测试3*3矩阵转置函数,使用数组保存3*3矩阵。 2.使用动态内存分配生成动态数组来重新完成上题,使用指针实现函数的功能。 3.编程实现两字符串的连接。要求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不要使用系统函数。 4.使用string类定义字符串对象,重新实现上一小题。 5.定义一个Employee类,其中包括姓名、街道地址、城市和邮编等属性,以及change_name()和display()等函数。Display()显示姓名、街道地址、城市和邮编等属性,change_name()改变对象的姓名属性。实现并测试这个类。 6.定义包含5个元素的对象数组,每个元素都是Employee类型的对象。 7. (选做)修改实验4中的选做实验中的people(人员)类。具有的属性如下:姓名char name[11]、编号char number[7]、性别char sex[3]、生日birthday、身份证号char id[16]。其中“出生日期”定义为一个“日期”类内嵌对象。用成员函数实现对人员信息的录入和显示。要求包括: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拷贝构造函数、内联成员函数、聚集。在测试程序中定义people类的对象数组,录入数据并显示。 3.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1.编写矩阵转置函数,输入参数为3*3整形数组,使用循环语句实现矩阵元素的行列对调,注意在循环语句中究竟需要对哪些元素进行操作,编写main()函数实现输入、输出。程序名:lab6_1.cpp。 2.改写矩阵转置函数,参数为整型指针,使用指针对数组元素进行操作,在main()函数中使用new操作符分配内存生成动态数组。通过Debug观察指针的内容及其所指的对象中的内容。程序名:lab6_2.cpp。 3.编程实现两字符串的连接。定义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在程序中提示用户输入两个字符串,实现两个字符串的连接,最后用cout语句显示输出。程序名:lab6_3.cpp。用cin实现输入,注意,字符串的结束标志是ASCII码0,使用循环语句进行字符串间的字符拷贝。 4.使用string类定义字符串对象,编程实现两字符串的连接。在string类中已重载了运算符“+=”实现字符串的连接,可以使用这个功能。程序名:lab6_4.cpp。 5.在employee.h文件中定义Employee类。Employee类具有姓名、街道地址、城市和邮编等私有数据成员,在成员函数中,构造函数用来初始化所有数据成员;display()中使用cout显示

实验报告4的参考解答

系别:班号:学号:姓名: 日期:年月日地点:楼室 实验4 交换机堆叠和级联 1.交换机堆叠有什么优点?锐捷交换机堆叠对设备有什么限制和要求? 答:交换机的优点: 1.扩展端口密度。 2.方便用户的管理操作。 3.扩展上链带宽。 对设备的要求和限制: 1.只允许S2126G和S2150G二层交换机进行堆叠,不允许二、三层交换机混合 堆叠,或者三层交换机进行堆叠。 2.交换机堆叠数量最多为8台交换机。 3.SPAN限制:在堆叠模式下,每个SPAN会话成员端口局限于同一个UNIT, 不能跨UNIT,但支持多个SPAN会话,每个UNIT可以设置一个SPAN会话。 4.流控限制不同UNIT之间的端口,流控不生效。 5.保护口: 当设置的保护口在不同的UNIT时,它们的交换间隔会失效,不同 UNIT上的保护口之间仍然可以通信。 注: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不能堆叠,3、4、5是关于堆叠对镜像、流控、保护模式的限制和影响现在可以不考虑。 2.如何确定堆叠组的堆叠主机? 答: 1.在telnet控制台键入命令行,设置交换机的device-priority,优先级最高的交换 机为堆叠主机。 2.当堆叠组中交换机的优先级相同时,系统自动选择网卡号最小交换机作为堆叠 主机。 3.如何进行菊花堆叠的拓扑连接?堆叠组里的设备如何编号? 答: 菊花链式堆叠模块有两个接口UP、DOWN。堆叠连接时,将堆叠主机的DOWN接口连接成员交换机的UP接口,以此类推,最后1台交换机的DOWN接口连接第1台交换机的UP接口,形成一个环路,可以起到冗余链路的作用。 确定设备编号: 1.确认主机主机为设备1 2.根据堆叠线连接确定堆叠中的设备和排列顺序。 3.主机堆叠模块的DOWN口连接的设备为设备2 4.设备2堆叠模块DOWN口连接的设备为设备3 以此类推 4.交换机工作模式有哪些,通过实验描述你对工作模式的体会?(什么情况下系统在什么模式下工作?工作模式如何转换?) 答:单机模式堆叠模式 当交换机单独接入网络是采用单机模式进行工作。对同类型的交换机进行堆叠,设备配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木片…是绝缘体。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3、读数。 4、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雨量器 实验步骤: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目的:食盐、沙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 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 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7.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各一份,烧杯4个、钥匙、水。 实验步骤: 1、将四种物质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的烧杯内,观察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2、根据实验现象完成教材26页记录表。 实验结果: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面粉、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8.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2、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 实验结果: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 9.实验名称: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试管3个、醋、酒精、食用油、三支滴管、水。 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2、观察实验结果: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10,实验名称: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汽水、注射器、橡皮塞。 实验步骤: 1、打开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3 次.

微机原理实验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四 8251可编程串行口与PC机通信实验一、实验要求 利用实验箱内的8251A芯片,实现与PC机的通信。 二、实验目的 1.掌握8251A芯片结构和编程方法; 2.了解实现串行通信的硬件环境,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协议; 3.了解PC机通信的基本要求。 三、实验原理 (一)8251A芯片工作方式配置: 1. 8个数据位; 2.无奇偶校验位; 3.1个停止位; 4.波特率因子设为16; 5. 波特率设为9600。 (二)8251A主要寄存器说明 图4-1 模式字 图4-2 命令字

CO MMAN D I NSTR UCT ION FO RMA T 图4-3 状态字 (三)8251编程 对8251 的编程就是对8251 的寄存器的操作,下面分别给出8251 的几个寄存器的格式。(1)方式控制字 方式控制字用来指定通信方式及其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具体各位的定义如图4-4所示。 图4-4 方式控制字说明 (2)命令控制字 命令控制字用于指定8251 进行某种操作(如发送、接收、内部复位和检测同步字符等)或处于某种工作状态,以便接收或发送数据。图4-5 所示的是8251 命令控制字各位的定义。 图4-5命令控制字说明 (3)状态字 CPU 通过状态字来了解8251 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8251 的状态字如 图4-6所示。 图4-6 状态字说明 四、实验电路连接: 1.CS8251接228H,CS8279已固定接至238H; 2.扩展通信口18中的232RXD连8251RXD ,232TXD连8251TXD;

3.计算机的两个RS232通信口,一个连至仿真机通信口,一个连至扩展通信口18(所有通信口均为DB9)。注意:RS232通信口必须在设备断电状态下插拔! 图4-7 连线图 五、实验内容及要求 1. 将例程从PDF文档中导入到WMD86软件编辑环境中,调试通过。使用软件自带的示波器,观察Txd管脚的输出,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将结果截图保存,贴入实验报告。 2.剔除例程中冗余部分,实现对例程的精简和优化。将精简内容与相应理由写入实验报告。 3.将自己学号的后三位数字通过RS232端口的Txd管脚输出。使用软件自带的示波器,观察Txd管脚的输出,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将结果截图保存,贴入实验报告。 4.通过读状态寄存器的方法,获得发送移位寄存器是否为空的信息,实现学号后三位数字的循环发送。将结果截图保存,贴入实验报告。 5.给每帧数据间添加固定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为10000个指令周期。将结果截图保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 实验目的:学会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过程: 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 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三个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不见了,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溶解的定义,不溶解的定义 注意事项:1,搅拌方法 2,通过颜色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3,通过尝的方法了解食盐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粉笔末,洗衣粉,木屑等。 实验过程:同上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加快物体在水中溶解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或(食盐、冰糖)、小锤、热水、冷水等。 实验过程: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高锰钾溶解的快慢情况。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放入两个烧杯中,过一会钟,观察两个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热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冷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颗粒,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比较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慢。 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未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慢。实验结论:把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理解。 注意:此实验是典型的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相同。 五、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混浊水。 实验过程:

计组-4位乘法器实验报告

实验4位乘法器实验报告 姓名:X XX 学号:X XX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同组学生姓名:无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乘法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 根据课本上例3-7的原理,来实现4位移位乘法器的设计。 具体要求:1. 乘数和被乘数都是4位 2. 生成的乘积是8位的 3. 计算中涉及的所有数都是无符号数 4.需要设计重置功能 5.需要分步计算出结果(4位乘数的运算,需要四步算出结果) 实验原理: 1.乘法器原理图

2.本实验的要求: 1.需要设计按钮和相应开关,来增加乘数和被乘数 2.每按一下M13,给一个时钟,数码管的左边两位显示每一步的乘 积 3.4步计算出最终结果后,LED灯亮,按RESET重新开始计算 三、主要仪器设备 1.Spartan-III开发板1套 2.装有ISE的PC机1台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创建新的工程和新的源文件 2.编写verilog代码(top模块、display模块、乘法运算模块、去抖动模块以及 UCF引脚) 3.进行编译 4.进行Debug 工作,通过编译。

5.. 生成FPGA代码,下载到实验板上并调试,看是否与实现了预期功能 操作方法: TOP: module alu_top(clk, switch, o_seg, o_sel); input wire clk; input wire[4:0] switch; output wire [7:0] o_seg; // 只需七段显示数字,不用小数点 output wire [3:0] o_sel; // 4个数码管的位选 wire[15:0] disp_num; reg [15:0] i_r, i_s; wire [15:0] disp_code; wire o_zf; //zero detector initial begin i_r <= 16'h1122; //0x1122 i_s <= 16'h3344; //0x3344 end alu M1(i_r, i_s, switch[4:2], o_zf, disp_code); display M3(clk, disp_num, o_seg, o_sel); assign disp_num = switch[0]?disp_code:(switch[1] ? i_s : i_r); endmodule

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2:MIPS指令系统和MIPS体系结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指令级模拟器 (2)熟悉掌握MIPSsim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熟悉MIPS指令系统及其特点,加深对MIPS指令操作语义的理解 (4)熟悉MIPS体系结构 二. 实验内容和步骤 首先要阅读MIPSsim模拟器的使用方法,然后了解MIPSsim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1)、启动MIPSsim(用鼠标双击MIPSsim.exe)。 (2)、选择“配置”->“流水方式”选项,使模拟器工作在非流水方式。 (3)、参照使用说明,熟悉MIPSsim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可以先载入一个样例程序(在本模拟器所在的文件夹下的“样例程序”文件夹中),然后分别以单步执行一条指令、执行多条指令、连续执行、设置断点等的方式运行程序,观察程序的执行情况,观察CPU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的变化。 (4)、选择“文件”->“载入程序”选项,加载样例程序 alltest.asm,然后查看“代码”窗口,查看程序所在的位置(起始地址为0x00000000)。 (5)、查看“寄存器”窗口PC寄存器的值:[PC]=0x00000000。 (6)、执行load和store指令,步骤如下: 1)单步执行一条指令(F7)。 2)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04,是一条有 (有,无)符号载入字节 (字节,半字,字)指令。 3)单步执行一条指令(F7)。 4)查看R1的值,[R1]= 0xFFFFFFFFFFFFFF80 。 5)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08,是一条有 (有,无)符号载入字 (字节,半字,字)指令。 6)单步执行1条指令。 7)查看R1的值,[R1]=0x0000000000000080 。 8)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0C ,是一条无 (有,无)符号载入字节 (字节,半字,字)指令。 9)单步执行1条指令。 10)查看R1的值,[R1]= 0x0000000000000080 。 11)单步执行1条指令。 12)下一条指令地址为0x00000014 ,是一条保存字 (字节,半字,字)指令。 13)单步执行一条指令。

dsp实验报告4

实验2.4 外中断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熟悉VC5509A的中断响应过程。 2.学会C语言中断程序设计,以及运用中断程序控制程序流程。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ICETEK-VC5509-A实验箱及电源。 三.实验原理 1.中断及中断处理过程: ⑴中断简介:中断是一种由硬件或软件驱动的信号,DSP在接到此信号时,将当前程序悬挂起来,转去执行另外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我们称为中断服务程序(ISR)。TMS320C55x DSP 可支持32个ISR,可由硬件或软件触发。 ⑵DSP处理中断的步骤: ①接收中断请求:由软件或硬件发出。 ②响应中断请求:对于可屏蔽中断,需要满足若干条件,才发生响应;而对于不可屏蔽中断,则立即响应。 ③准备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 完成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将进入流水线但还未解码的指令清除。 - 自动保存若干寄存器的值到数据堆栈和系统堆栈。 - 取得用户定义的中断向量表中当前中断向量,中断向量指向中断服务程序入口。 ④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包含中断返回指令,这样返回时可以出栈以前保存的关键寄存器数据,从而恢复中断服务程序执行前的现场。 ⑶中断向量表: 中断向量表的构成请参见TI的文档sprs295d.pdf之3.11节。 中断向量表的地址可以由用户指定。 ⑷外中断: TMS320C5509可以响应INT0-INT4五个外中断。 2.ICETEK-CTR板的键盘接口: 显示/控制模块ICETEK-CTR通过接口P8连接小键盘,接收小键盘传送的扫描码,并在每个扫描码结束后保存,同时向DSP的INT2发送中断信号;当DSP读键盘时将扫描码送到数据总线上。小键盘上每次按下一个键将产生2个扫描码,2次中断。 3.程序编制 由一个不含中断处理程序的工程通过改写加入中断处理程序部分大致需要如下操作(假设使用INT2): ⑴编制中断服务程序:参见实验程序,编写单独的一个函数XINT,此函数使用interrupt 修饰,没有参数和返回值。 ⑵构造中断向量表:可以用汇编语言构造,编写一个汇编语言模块程序vector.asm。 ⑶修改链接命令文件:在MEMORY小节中开辟单独的地址段用以存放中断向量表;在SECTIONS小节中指定.vectors段到前步开设的内存段中。 ⑷主程序中进行初始化设置:定位中断向量表、使能中断、清中断等。 4.实验程序流程图: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 ,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 ,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班级实验名称温度与气温实验时间 9月4日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实验目的 仪器器材温度计、百叶箱 1、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2、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选择同一地点); 实验过程 3、把测得的气温填在记录表中。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实验名称风向和风速实验时间 9月9日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实验目的 仪器器材风向标、小风旗 1、学生分组用风向标测试风向。 实验过程 2、学生分组用小风旗测试风速。 3、总结风力大小。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效果良好。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实验名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时间 9月18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实验目的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仪器器材食盐、沙、面粉、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 1、食盐+水沙+水 2、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盐和沙分别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什么也实验过程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生:水。师:对,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面粉+水 实验结果良好 教师批注实验准备充分实验成绩良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实验名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实验时间 9月30日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实验目的常见的溶解现象。 仪器器材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1、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先介绍和演示试 管振荡。 2、学生开始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醋、酒精和食用油。实验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上。) 3、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四综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图像处理上机报告

1. 实验项目名称 遥感图像光谱增强处理 2. 实验目的 主成分分析:为了去除波段之间多余信息、将多波段的图像信息压缩到比原波段更有效的少数几个转换波段。 主成分逆变换:将主成分变换的图像重新恢复到RGB 彩色空间。缨帽变换:根据多光谱遥感中土壤、植被等信息在多维光谱空间中信息分布结构对图像 做的经验性线性正交变换。图像融合: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 等,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最后综合成高质量的图像,以提高图像信息的利用率、改善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提升原始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于监测。 3. 实验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它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这在代数上表现为将原随机向量的协方差阵变换成对角形阵,在几何上表现为将原坐标系变换成新的正交坐标系,使之指向样本点散布最开的p 个正交方向,然后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使之能以一个较高的精度转换成低维变量系统,再通过构造适当的价值函数,进一步把低维系统转化成一维系统。 缨帽变换又称KT 变换。是一种经验性的多波段图像的线性变换,是Kauth 和Thomas(1976) 在研究MSS 图像反映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过程时提出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MSS 四个波段组成的四维空间中,植被的光谱数据点呈规律性分布,像缨帽状,因此将这种变换命名为缨帽变换。 图像融合就是通过一种特定算法将两幅或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新图像。该技术有基本的体系,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图像预处理,图像融合算法,图像融合评价,融合结果。图像融合系统的层次划分为: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目前绝大多数融合算法研究都集中在这一层次上。 4. 数据来源

2010C语言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2010C语言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长沙理工大学2010C语言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实验一熟悉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及数据描述四、程序清单 1.编写程序实现在屏幕上显示以下结果: The dress is long The shoes are big The trousers are black 答案: #include main() { printf("The dress is long\n"); printf("The shoes are big\n"); printf("The trousers are black\n"); } 2.改错题(将正确程序写在指定位置) 正确的程序为: #include main() {

printf("商品名称价格\n"); printf("TCL电视机¥7600\n"); printf("美的空调¥2000\n"); printf("SunRose键盘¥50.5\n"); } 2.编写程序: a=150,b=20,c=45,编写求a/b、a/c(商)和a%b、a%c(余数)的程序。 答案: #include main() { int a,b,c,x,y; a=150; b=20; c=45; x=a/b; y=a/c; printf("a/b的商=%d\n",x); printf("a/c的商=%d\n",y);

x=a%b; y=a%c; printf("a/b的余数=%d\n",x); printf("a/c的余数=%d\n",y); } 4. 设变量a的值为0,b的值为-10,编写程序:当a>b时,将b赋给c;当a<=b时,将a赋给c。(提示:用条件运算符) 答案: #include main() { int a,b,c; a=0; b=-10; c= (a>b) ? b:a;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有的性质。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卫生纸、胶带、水槽、水、干抹布;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步骤:方法一 1、将一团卫生会紧塞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 2、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 3、慢慢竖直提起杯子,并把杯口和外壁上的水用抹布擦干; 4、慢慢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会湿吗? 注意事项: 1、纸团应该塞紧在杯底,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必要的话可以用胶带固定一下。 2、实验过程中杯子始终都是倒立杯口朝下,并保持竖直。 方法二: 1、将气球皮放进一个空饮料瓶中,用力吹,气球吹得大吗? 实验结果: 方法一:纸团。 方法二:气球。 实验结论: 空气有的性质。 年班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虽然很轻但是。 实验材料: 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胶带、针 实验过程: 1、将两只空气充的同样多的气球分别用细线绑在细木棍的两端; 2、调节细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其左右平衡; 3、用针在其中一只气球口附近扎几个小眼,使气球慢慢漏气。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具有。 实验材料: 1、气球 2、扇子(书) 实验过程: 1、让充满空气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口,有什么感觉? 2、用扇子或书在自己的脸旁扇一扇,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4 实验目的: 认识到空气。 实验材料: 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实验步骤: 1、用手压一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有什么感觉? 2、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活塞,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1、塑料袋; 2、注射器。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C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四

精品文档 实验四数组、指针与字符串 1.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数组 2.学习字符串数据的组织和处理 3.学习标准C++库的使用 4.掌握指针的使用方法 5.练习通过Debug观察指针的内容及其所指的对象的内容 6.联系通过动态内存分配实现动态数组,并体会指针在其中的作用 7.分别使用字符数组和标准C++库练习处理字符串的方法 2.实验要求 1.编写并测试3*3矩阵转置函数,使用数组保存3*3矩阵。 2.使用动态内存分配生成动态数组来重新完成上题,使用指针实现函数的功能。 3.编程实现两字符串的连接。要求使用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不要使用系统函数。 4.使用string类定义字符串对象,重新实现上一小题。 5.定义一个Employee类,其中包括姓名、街道地址、城市和邮编等属性,以及change_name()和display()等函数。Display()显示姓名、街道地址、城市和邮编等属性,change_name()改变对象的姓名属性。实现并测试这个类。 6.定义包含5个元素的对象数组,每个元素都是Employee类型的对象。 7. (选做)修改实验4中的选做实验中的people(人员)类。具有的属性如下:姓名char name[11]、编号char number[7]、性别char sex[3]、生日birthday、身份证号char id[16]。其中“出生日期”定义为一个“日期”类内嵌对象。用成员函数实现对人员信息的录入和显示。要求包括: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拷贝构造函数、内联成员函数、聚集。在测试程序中定义people类的对象数组,录入数据并显示。 3.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1.编写矩阵转置函数,输入参数为3*3整形数组,使用循环语句实现矩阵元素的行列对调,注意在循环语句中究竟需要对哪些元素进行操作,编写main()函数实现输入、输出。程序名:lab6_1.cpp。 2.改写矩阵转置函数,参数为整型指针,使用指针对数组元素进行操作,在main()函数中使用new操作符分配内存生成动态数组。通过Debug观察指针的内容及其所指的对象中的内容。程序名:lab6_2.cpp。 3.编程实现两字符串的连接。定义字符数组保存字符串,在程序中提示用户输入两个字符串,实现两个字符串的连接,最后用cout语句显示输出。程序名:lab6_3.cpp。用cin实现输入,注意,字符串的结束标志是ASCII码0,使用循环语句进行字符串间的字符拷贝。

10-11-2实验报告(答案)

《C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学期: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姓名: 教研室:

实验1 熟悉C语言程序的运行环境,掌握数据描述 实验目的 1.了解在开发环境中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语言程序。 2.通过运行简单的C语言程序,初步了解C语言程序的结构特点。 3.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的概念,学会使用C语言的相关运算符构成表达式。 实验预习 1.熟悉Visual C++的启动和退出及Visual C++中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命令。 2.了解下列命令及函数:include<>、main、printf、scanf。 3.熟悉Visual C++环境下每个菜单项的功能及相关命令对应的操作。 4.各种数据类型变量的定义形式及取值范围;熟悉下列标识符的含义。 int、short (int)、long (int)、unsigned (int)、float、double、char、void 5.各类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合规则。 6.常量与变量的区别和联系。 运行环境: 1.双击桌面Visual C++快捷方式进入Visual C++,或通过执行“开始——>程序——>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Microsoft Visual C++6.0”或执行文件"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COMMON\MSDev98\Bin\"。 2.单击“文件”菜单的“新建”命令。 3.在打开的“新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标签。 4.选择C++ Source File,在目录输入栏选择文件保存位置,然后在文件输入栏中输入文件名,扩展名为.c (例如,单击确定按钮。如图所示:

实验报告四

实验四存储管理 常用页面置换算法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现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几种基本页面置换算法,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掌握虚拟存储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几种基本页面置换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过程,并比较它们的效率。 二、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虚拟存储区和内存工作区,并使用下述算法计算访问命中率。 1、最佳淘汰算法(OPT) 2、先进先出的算法(FIFO) 3、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 4、最不经常使用算法(LFU) 5、最近未使用算法(NUR) 命中率=1-页面失效次数/页地址流长度 三、实验过程 1.进入LINUX系统。打开虚拟机,在vi中编写程序,在终端输入文件名(),输入执行指令,屏幕上无反应,按下^C后,显示最终结果。 2、页面置换算法 当CPU接收到缺页中断信号,中断处理程序先保存现场,分析中断原因,转入缺页中断处理程序。该程序通过查找页表,得到该页所在外存的物理块号。如果此时内存未满,能容纳新页,则启动磁盘I/O将所缺之页调入内存,然后修改页表。如果内存已满,则须按某种置换算法从内存中选出一页准备换出,是否重新写盘由页表的修改位决定,然后将缺页调入,修改页表。利用修改后的页表,去形成所要访问数据的物理地址,再去访问内存数据。整个页面的调入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 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有 1、最佳置换算法(Optimal) 2、先进先出法(FisrtInFirstOut) 3、最近最久未使用(LeastRecentlyUsed) 4、最不经常使用法(LeastFrequentlyUsed) 5、最近未使用法(NoUsedRecently) 3.运行结果: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OPT在执行时会有错误产生? 当需要淘汰一个内存页面时,这种算法力图选择该进程内存各个页面中永远不再需要的页,若找不到,则选择最久以后才会用到的页。这种算法有最小的缺页率。问题是它需要知道运行进程今后的整个访问踪迹,这往往难以做到,因而它只有理论上的意义。

西北工业大学-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四

实验四进程与线程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 (2)理解线程的相关概念。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查阅资料,掌握进程创建和构造的相关知识和线程创建和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C 语言程序编写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的实验内容及步骤 (1)编写一个程序,在其 main()函数中定义一个变量 shared,对其进行循环加/减操作,并输出每次操作后的结果; (2)使用系统调用 fork()创建子进程,观察该变量的变化; (3)修改程序把 shared变量定义到 main()函数之外,重复第(2)步操作,观察该变量的变化。 3、理解线程的实验步骤 (1)编写一个程序,在其 main()函数中创建一个(或多个)线程,观察该线程是如何与主线程并发运行的。输出每次操作后的结果; (2)在 main()函数外定义一个变量shared(全局变量),在main()中创建一个线程,在 main()中和新线程shared进行循环加/减操作,观察该变量的变化; (3)修改程序把shared变量定义到 main()函数之内,重复第(2)步操作,观察该变量的变化。 4、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给出详细步骤; (1) 观察上述进程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

(2) 提交源程序清单,并附加流程图与注释。 三、实验过程 1、进程的与线程的创建和构造 (1).进程的创建和构造 进程简单来说就是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程序,它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最小单位。但是进程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它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在于:进程是动态的,程序是静态的,进程是运行中的程序,而程序是一些保存在硬盘上的可执行代码。 新的进程通过克隆旧的程序(当前进程)而建立。fork() 和 clone()(对于线程)系统调用可用来建立新的进程。 (2)线程的创建和构造 线程也称做轻量级进程。就像进程一样,线程在程序中是独立的、并发的执行路径,每个线程有它自己的堆栈、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和自己的局部变量。但是,与独立的进程相比,进程中的线程之间的独立程度要小。它们共享内存、文件句柄和其他每个进程应有的状态。 线程的出现也并不是为了取代进程,而是对进程的功能作了扩展。进程可以支持多个线程,它们看似同时执行,但相互之间并不同步。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相同的内存地址空间,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访问相同的变量和对象,而且它们从同一堆中分配对象。尽管这让线程之间共享信息变得更容易,但你必须小心,确保它们不会妨碍同一进程里的其他线程。 线程与进程相似,是一段完成某个特定功能的代码,是程序中单个顺序的流控制,但与进程不同的是,同类的多个线程是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和一组系统资源的,而线程本身的数据通常只有微处理器的寄存器数据,以及一个供程序执行时使用的堆栈。所以系统在产生一个线程,或者在各个线程之间切换时,负担要比进程小得多,正因如此,线程也被称为轻型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一个进程中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2、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 流程图如下所示:

计算机组成原理_实验报告四(含答案)

湖南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实验四微程序控制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将微程序控制器同执行部件(整个数据通路)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 2.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计算机的数据通路。 3.执行给定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牢固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二、实验电路 本次实验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所模块,包括运算器、存储器、通用寄存器堆等同微程序控制器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机。这是最复杂的一个实验,也将是最有收获的一个实验。 在前面的实验中,实验者本身作为“控制器”,完成了对数据通路的控制。而在本次实验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交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实验机器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是由微程序完成的,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序列。 实验电路大致如下面框图所示。其中控制器是控制部件,数据通路是执行部件,时序发生器是时序部件。需使用导线将各个部件控制信号与控制器相连。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TEC-5计算机组成实验系统1台 2.逻辑测试笔一支(在TEC-5实验台上) 四、实验任务 1.对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进行译码。将下表的程序按机器指令格式手工汇编成二进制机器代码, 此项任务请在预习时完成。 2. 3.使用控制台命令将寄存器内容初始化为:R0=11H,R1=22H,R2=0AAH。

4.使用控制台命令将任务1中的程序代码存入内存中(注意起始地址为30H),以及将内存地址为 11H的单元内容设置为0AAH。 5.用单拍(DP)方式执行一遍程序,执行时注意观察各个指示灯的显示并做好记录(完成实验表格), 从而跟踪程序执行的详细过程(可观察到每一条微指令的执行过程)。 6.用连续方式再次执行程序。这种情况相当于计算机正常的工作。程序执行到STP指令后自动停机。 读出寄存器中的运算结果,与理论值比较。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记录 1.程序译码。 2.实验接线(本实验接线比较多,需仔细) 只要把上表种同列的信号用线连接即可,一共接线33条。 接好线后,将编程开关拨到“正常位置”。合上电源,按CLR#按钮,使TEC-5实验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 3.实验任务3:使用控制台命令将寄存器内容初始化为:R0=11H,R1=22H,R2=0AAH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记录。 (1)掌握写寄存器WRF的原理和步骤(详见实验参考资料)。 (2)操作过程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