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2.封建复古派甲寅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

3.(《抗战文艺》 )是抗战时期历史最久的刊物。

4.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5.(进化论 )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6.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始于1919年,最早发表的小说是(《牧羊哀话》)。

7.茅盾创作于四十年代的小说(《腐蚀》 )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

8.在《激流三部曲》中,( 觉新)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着的小人物。

9.194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标志着沙汀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

10.徐讦的长篇小说(《风萧萧》)以浪漫主义的激情编织了一个富有传奇性的生动故事,以想象化的方式营构了中、美、日三国间谍之间的明争暗斗。

11.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

12.文学革命中,(钱玄同)曾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13.曹禺的(《原野》)是30年代具有浓重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

14.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思想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15.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分为"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二体。

16.叶绍钧的(《倪焕之》)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

17.以1942年发表的小说(《还魂草》)为标志,巴金的创作风格分为前后两期。

18.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了华北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变化。19.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叙述了一个以(樊家树 )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

20.抗战初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街头剧是(《放下你的鞭子》)。

2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晚清)年,它是(文学改良运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2.1915年9月(陈独秀《新青年》)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2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的口号。

2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二、单项选择

1."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发难文章是( D )。

A 《文学革命论》 B.《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C.《什么是新文学》 D.《文学改良刍议》

2.胡适认为,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有两个,其中一个是(D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人的文学

3.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的诗歌团体是( B )。

A.新月社 B.湖畔诗社 C.创造社 D.狂飙社

4.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发表散文为主的刊物是( D )。

A.《新潮》 B.《论语》 C.《人间世》 D.《语丝》

5.勾勒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散文集是( B )。

A.《湘行散记》 B.《朝花夕拾》 C.《画梦录》 D.《风景谈》

6.小说《游园惊梦》的作者是( A )

A.白先勇 B.余光中 C,陈映真 D.王蒙

7.莫言的小说是( B )

A.《女房东》 B.《透明的红萝卜》 C.《百合花》 D.《在山区收购站》

8.卢嘉川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D )

A.《红旗谱》 B.《"锻炼锻炼"》 C.《将军族》 D.《青春之歌》

9.《茶馆》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是( B )

A.王利发 B.秦仲义 C.吴荪甫 D.赵伯韬

10.《将军族》的背景是( C )

A.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B.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京C.新中国建立后的台湾D.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南昌

11.鲁迅解剖和表现自己战斗、探索、苦闷、彷徨的内心矛盾的作品集是( C )。

A.《坟》 B.《故事新编》 C.《野草》 D.《朝花夕拾》

12.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D )。

A 人物形象鲜明 B.结构严谨 C.现代主义 D.主情主义

13.语丝社乡土小说家是( C )。

A.沈从文 B.鲁彦 C.冯文炳 D.许地山

14.许地山小说中以"临来时是苦、回想是乐"的信念和宗教容忍心待人处事的主人公是( B )。

A.玉官 B.尚洁 C.惜官 D.敏明

15.田汉以浪漫主义情思与象征主义方法写成的象征剧是( B )。

A.《获虎之夜》 B.《南归》 C.《名优之死》 D.《丽人行》

16.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是(D )

A.《我的第一个上级》 B.《在山区收购站》

C.《组部来了个年轻人》 D.《"锻炼锻炼"》

17.具有勤劳淳厚的品性,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身上有着阿Q影子的农民形象是(C )A.严志和 B.高晓声 C.陈奂生 D.陈老汉

18.一曲《游园惊梦》使谁一夜之间成为将军夫人(B )

A.桂枝香 B.蒋碧月 C.蓝田玉 D.月月红

19.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采用儿童视角,运用拟人化手法的小说作品是( B )

A.《巩乃斯的马》 B.《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C.《父亲,树林和鸟》 D.《鲁鲁》20.《哦,香雪》中,香雪觉得木匠父亲为她考上中学而特意制作的铅笔小木盒笨拙、陈旧,她用四十个鸡蛋在火车上换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这一情节是为了表现香雪( D ) A.忘了艰苦朴素的传统 B.追求时髦

C.忘本思想 D.对现代科学文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1.《边城》人物中"善"的化身是( C )。

A 船总顺顺 B.杨马兵 C.老船夫 D.天保

22.使萧军成名的长篇小说是( A )。

A.《八月的乡村》 B.《跋涉》 C.《生死场》 D.《第三代》

23.下列属于上海"孤岛"时期的剧作家是(A )。

A.阿英 B.阳翰笙 C.欧阳予倩 D.陈白尘

24 茅盾采用日记体形式写作的长篇小说是( C )。

A.《蚀》 B.《虹》 C.《腐蚀》 D.《霜叶红似二月花》

25.曹禺剧作《原野》所写的故事内容是( C )。

A.热情歌颂爱国志士 B.反抗封建婚姻 C.非理性的复仇 D.揭露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恶三、多项选择

1.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主人公有(ACE )。

A.《聂篓》 B.《南冠草》 C.《卓文君》 D.《湘累》 E.《王昭君》

2.庐隐的中篇小说《海滨故人》的内容包括( BCD )。

A.下层劳动者的悲剧命运 B.女大学生的生活与追求

C.对女性婚姻问题的探究 D.知识女性露莎的苦闷与彷徨 E.知识女性投身革命洪流

3.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有(AB )。

A.《原野》 B.《赵阎王》 C.《终身大事》 D.《上海屋檐下》 E.《屈原》

4.下列可以用来描述曹七巧的词语有( ABCE )。

A. 被金钱扭曲了的人性 B.性压抑 C.恶毒的母亲 D.攀附权贵 E.性变态

5.下列属于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人物有( ABCE )。

A.钱文贵 B.张裕民 C.程仁 D.老孙头 E.李子俊女人

6.下列属于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有( BE )

A.《南行记》 B.《漂流三部曲》 C.《蚀》三部曲 D.《落叶》 E.《行路难》

7.新文学早期出版的以苏俄见闻为题材的报告文学集有( BD )

A.《包身工》B.《赤都心史》C.《白种人--上帝的骄子》D.《饿乡纪程》E.《执政府大屠杀记》8.郁达夫的不少小说以描写"性苦闷"为内容,并非表现"性苦闷"的作品有(ACDE )

A.《薄奠》B.《沉沦》C.《采石矶》D.《茑萝行》E.《屐痕处处》

9.蘩漪的性格特点有( ABCE )

A.悒郁乖戾 B.热情冷漠 C.任性傲慢 D.专横虚伪 E.蔑视传统伦理道德

10.丁玲进入解放区以后的小说有(ACD )

A.《夜》B.《莎菲女士的日记》C.《在医院中》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E.《水》

11.下列人物中,哪些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 ACD )

A.黄遵宪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夏曾佑

12.文学革命中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有( ABC )

A.语丝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13.属于鸳鸯蝴蝶派的人物有(ABCD )

A.包天笑 B.徐枕亚 C.李涵秋 D.李定夷

14.下列作家中哪些属于20年代"问题小说"作家?( ABCD )

A.冰心 B.王统照 C.庐隐 D.许地山

15.冯至的作品有( ABD )

A.《昨日之歌》 B.《蚕马》 C.《桥》 D.《吹萧人的故事》

16.茅盾创作于30年代的散文有( BC )

A.《白杨礼赞》 B.《故乡杂记》 C.《乡村杂景》 D.《风景谈》

17.曹禺改编的剧作《家》以哪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ACD )A.觉新 B.鸣凤 C.瑞珏 D.钱梅芬

18.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作家有(ABD )

A.茅盾 B.沙汀 C.李劼人 D.吴组缃

19.沙汀四十年代的"三记"指的是(ABC )

A.《淘金记》 B.《困兽记》 C.《还乡记》 D.《南行记》

20.林语堂曾主编的刊物有( ABCD )

A.《论语》 B.《语丝》 C.《人间世》 D.《宇宙风》

21.下列人物中哪些是语丝社成员?( ABCD )

A.钱玄同 B.孙伏园 C.林语堂 D.周作人

22.李金发的诗集有( ACD )

A.《微雨》 B.《旅心》 C.《食客与凶年》 D.《为幸福而歌》

23.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团体是( AD )

A.创造社 B.左联 C.中国诗歌会 D.太阳社

24.《呐喊》中,鲁迅塑造的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和殉葬者形象是( AC )

A.孔乙己 B.魏连殳 C.陈士成 D.吕纬甫

25.《三叶集》的作者是( ABD )A.田汉 B.宗白华 C.成仿吾 D.郭沫若

四、简答题

1.《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着名刊物。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2.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着居多。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着名作家,对中国

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

潮。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评论界有很多叫法,或称“新现实主义”,或称“新写实主义”,或称“现实主义自然化”。它是1987年以来,在小说园地出现的一批既不同于“先锋派”,又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风采殊异的作品。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等。新写实小说一般都倾心于描写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并且尽量淡化社会历史背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冲突,淡化阶级关系和阶级意识,而着意通过琐碎的生活现象凸现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存困境、生存挣扎、生存悲剧。新写实小说真实感人,但是忽略或淡化了生活中本来的重大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也就不能不在相当程度地淡化了人物性格。

4.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5. “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6.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洪水》、《文化批判》等,并出版创造社丛书。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他们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但他们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风靡文坛,对新文学影响很大。他们的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7.荷花淀派小说:我国现代着名作家孙犁的小说名篇《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8.先锋戏剧:从时间上看,探索戏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1985年前,探索戏剧受到了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观念和手法的较多的影响;1985年至1989年左右则更多体现为现实主义开放、深化,充分吸收现代派的戏剧美学。从作品与现实主义的关系看,探索戏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现实主义的原则之下合理地借用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其结果是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推动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

如《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狗儿爷涅盘》、《桑树坪纪事》;一类是在主流戏剧类型之外,充分借鉴现代主义的戏剧探索,无场次、多声部组合式、小说式结构、写意戏剧等等,《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野人》、《魔方》等都属于此类。

经过一系列戏剧理论和创作方面的探索,中国话剧在艺术观念、创作思想、审美追求等方面具有了新的特征。在艺术观念上,戏剧摆脱了对于政治的从属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作家们不再是仅仅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社会整体,从文化的各个侧面观察和表现人生,写出生活的全部丰富与复杂性。在创作中,作家不再是生活的被动的反映者,创作者(导演、编剧)的主体性得到张扬,这首先表现在大多数剧作对于写实时空的突破;其次表现在突破写实戏剧的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如音乐、歌唱、舞蹈、哑剧动作等姊妹艺术的因素,体操、杂技的因素,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声、光、电等的技术因素),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为我所用”的综合艺术体系;在不少剧中,创作者往往借剧中的“主持人”、“叙述者”乃至歌队阐述自己对于故事的评说,也是主体性的表现;而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则是探索戏剧共同的审美特征。

9. 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0、象征诗派: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谈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五、论述

1.试论述《呐喊》、《彷徨》小说集的艺术成就。

鲁迅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A、小说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特别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尤富创新精神。

B、艺术手法:《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是自觉地借鉴外国

小说艺术手法的结果。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C、艺术表现:《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D、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

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E、情节的提炼和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

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F、人物塑造方面:1、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2、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3、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4、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结合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具体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艺术特点: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少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手音乐美。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结合具体作品论述)

3、90年代学者散文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保持了80年代那种日渐繁荣的态势,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热点。这次“散文热”的特点是:

①散文园地空前增多,散文作品大量涌现。专业性的散文刊物与非专业的刊物以及各种大报、小报的副刊大战,都给散文提供了极其充分的用武之地。各地出版社也闻风而动,竞相推出了从现代到当代众多的知名作家的散文集和众多的散文选本,如《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布老虎丛书》(散文卷)等等。这些专集与选本的问世,在读者中引起阵阵波澜,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②增多了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识。90年代出现的文化、哲理散文,拒绝玩赏自慰的情趣,也不追求从一般的社会政治层面的审美时尚,而是强调对社会人生和文化历史的顿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90年代出现的一部颇有影响的“文化散文”。这类散文在90年代时硕果甚丰的,杨绛、林非、雷达、顾骧等都在这一领域做过辛勤的耕耘。

③随着散文作者结构的多元化和散文审美的变革,一方面是大众化的通俗散文大量涌现,它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洞察人的内心世界而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较为难懂的“新潮散文”。所谓“新潮散文”,即排斥传统散文的形式,在内容上清解“回忆”与“抒情”,在表现手法上常用象征、隐喻、荒诞、反讽以及意识流等,追求散文的新形式、新内容、新语言。这种近于朦胧、晦涩的“新潮”,似有“贵族化”倾向,但作为一种新艺术的探索,也说明了散文的发展不再是单向的,而是日趋多样化的。

90年代的“散文热”,并不意味着散文创作的现状是尽善尽美、尽如人意的,如有的散文写得太随意、太省力,不仅缺乏丰厚的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缺乏追求,给人以粗制滥造之感。

4、结合具体剧作谈先锋戏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是田汉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而作。它不但体现着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田汉在掌握和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结构了关汉卿的故事。它环绕着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一剧来展开剧情。大幕启开,即展示了元代社会一幅血淋淋的场面:无辜民女朱小兰被贪官污吏处死。关汉卿满腔义愤,写《窦娥冤》以伸张正义,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场上有义士王着高呼:“与万民除害!”这激怒了权贵阿合马之流,他们强令关汉卿修改剧本。关汉卿决不屈服,誓死不改,遂陷囹圄。他决心“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于此,塑造了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的崇高形象。

此剧写关汉卿和朱帘秀的“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爱情,他们不但是情投意合的尘世知己,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一个敢写,一个敢演,即使一起投入大狱,面对杀身之祸,也都视死如归。一曲《双飞蝶》,将爱情引向一个净化人生,升华人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壮境界。

《关汉卿》堪称田汉的绝唱,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展现了田汉不仅作为一位戏剧家,而且作为一位热情澎湃的浪漫诗人的卓越才华。《关汉卿》浓郁的抒情色彩,伴随着化入其中的元曲的神韵和声律,显现着浓烈的诗情和历史的意味,令人回肠荡气,回味无穷!

5.试论述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雷雨》虽然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但它已经初步形成了其剧作风格的基本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

6、结合现代派诗歌的艺术主张分析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但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形成新诗史上具有“古典美”意义的现代诗。

2、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新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韵,音乐性极强。《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在他的《诗论零札》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提出了和格律诗相反的诗论。

7、比较分析《茶馆》和《关汉卿》戏剧结构的不同。

答题要点:1、《茶馆》——中国现代戏剧的民主化代表作;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京味话剧的代表;无紧张的戏剧冲突。

2、《关汉卿》——田汉剧作代表:历史剧人物品评典范;剧作抒情性强;戏剧的诗;戏剧矛盾尖锐、紧张;剧中剧的结构。

8、朱老忠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境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愤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井树立了革命理想。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9、结合《骆驼祥子》论述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1、在结构上,作品呈现出主副线交织的网状结构,情节集中、紧凑。

2、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也颇为细致、深刻,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平易而极富北京地方色彩,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了他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其次,“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10、论述现实主义戏剧家夏衍戏剧的艺术风格。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二

一、填空题

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思想革命 )年,是适应以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2.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

3.(反封建 )是《呐喊》的总主题。

4.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是反映30年代初("丰收成灾" )的畸形社会现实。

5.茅盾在《追求》中塑造的最为突出的一个女性形象是(章秋柳 )。

6.(老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7.柔石在《二月》中塑造的追求精神自由的"寻梦者"的形象是(萧涧秋)。

8.戴望舒的(《望舒草》)确立了以散文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诗体。

9.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成功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在诗歌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10.我国新歌剧的代表作是(《白毛女》)

1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文中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作用。12.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从而为新格律诗奠定了理论基础。13.(左联(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14.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是(《彷徨》)。

15.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 )的倡导与创作。

16.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代表作是(《弃妇》 ),象征了诗人人生的寂寞与惆怅。

17.夭夭是沈从文作品(《长河》)中的女主人公。

18.《日出》的主题是( "损不足以奉有余" )。

19.于伶的(《夜上海》)是"孤岛"文学的代表作。

20.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是("问题小说" )。

21.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22.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普遍")与("真挚" )的创作原则。

23.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 )占主潮地位。

24.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 《生命底文学》)和通信集( 三叶集)中。25.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荆生》)、( 《妖梦》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二、单项选择

1.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是( A )。

A.曾树生 B.瑞珏 C.侍萍 D.爱姑

2.蒋光慈的报告文学式的小说是( B )。

A.《少年飘泊者》 B.《短裤党》 C.《最后的微笑》 D.《丽莎的哀怨》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主义诗人是( A )。

A.李金发 B.戴望舒 C.冯乃超 D.穆木天

4.20年代后期,显示了革命诗歌创作实绩的诗集是(A )。

A 《恢复》 B.《前茅》 C.《北方》 D.《给战斗者》

5.左联成立和解散的时间分别是( C )。

A.1930年、1935年 B.1931年、1936年 C.1930年、1936年 D.1931年、1937年6.散文《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B )

A.白先勇 B.余光中 C.余秋雨 D.台静农

7.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是(B )

A.《茶花赋》 B.《早熟的枣子》 C.《庐山面目》 D.《下放记别》

8.《法门寺》是一篇(D )

A.游记散文 B.杂文 C.抒情散文 D.文化随笔

9.叙写卖灶糖老汉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朴素地疼爱一个农村小女孩的作品是(D )

A.《拣麦穗》 B.《爱,是不能忘记的》 C.《沉重的翅膀》 D.《童年二题》

10.散文《下放记别》是哪部散文集中的一篇(B )

A.《长河浪花集》 B.《随想录》 C.《商州初录》 D.《干校六记》

11.1927-1937年间出现了不少小说流派,其中属于社会剖析派的一组作家是(B )。

A.沈从文、废名、萧乾等 B.吴组缃、沙汀、艾芜等

C.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 D.刘呐鸥、穆时英等

12.茅盾小说《动摇》中的胡国光是( B )。

A.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土豪劣绅 C.革命者 D.反动军官

13.30年代初,冰心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是(B )。

A.《悟》 B.《分》 C.《超人》 D.《斯人独憔悴》

14.巴金早期创作中塑的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出自( A )。

A.《灭亡》 B.《新生》 C 《雾》 D.《憩园》

15.下列符合沈从文主要创作思想的表述是( B )。

A.文学表现人生的苦难 B.文学讴歌人性 C.文学表现自我 D.文学为时代、政治服务

16.布局精雕细琢,工于营造意境,用诗的语言托物寄情,歌颂祖国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具有上述特点的作品是(B )。

A.《太阳下的风景》 B.《社稷坛抒情》 C.《茶花赋》 D.《黄鹂》

17.《记波外翁》记叙的是在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悲剧,这动荡年代指的是(C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文化革命"十年浩劫时期

18.文章开头描写湘西边城美景,结尾予以呼应的作品是(D )。

A.《岁月》 B 《山民》 C.《哎,大森林》 D.《太阳下的风景》

19.《岁月》一诗表现的思想是( D )。

A.岁月无情,生命有限 B.岁月无情,生命无限

C.岁月有情,生命有限 D.岁月有情,生命无限

20.《山民》一诗表现的思想是 ( A )。

A.赞美山民的勤劳纯朴 B.同情山民的苦难悲惨生活

C.肯定山民勇于创新的精神 D.批判山民固守乡土,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

21.艺术上具有时空倒错、递进式结构、苦心经营意象等特点的诗篇是( A )

A 《重读〈圣经〉》 B.《与李贺共饮》 C.《有的人》 D.《麦地》

22.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作者是( A )

A.舒婷 B.郭路生 C.梁小斌 D.海子

23.冀访的诗篇是( D )

A.《冬》 B.《有赠》 C.《我》 D.《相信未来》

24.《慕尼黑》一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B )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对比

25."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上述诗句出之于哪首诗( A ) A.《苹果树下》 B.《岁月》 C.《麦地》 D.《哎,大森林》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哪些诗人既属于创造社又属于象征派?(ABD )

A.王独清 B.穆木天 C.李金发 D.冯乃超

2.文学革命中倾向于浪漫主义的文学社团有( ABD )

A.新月社 B.湖畔诗派 C.莽原社 D.弥洒社

3.四十年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代表是( BC )

A.张爱玲 B.徐讦 C.无名氏 D.苏青

4.下列哪些作家属于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 ABD )

A.鲁彦 B.许杰 C.王统照 D.台静农

5.九叶诗派的成员有(ACD )

A.穆旦 B.田间 C.郑敏 D.袁可嘉

6.郭沫若宣扬了"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历史剧有(ACD )

A.《屈原》 B.《王昭君》 C.《南冠草》 D.《棠棣之花》

7.周作人曾经在下列哪些刊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ABC )

A.《新青年》 B.《语丝》 C.《新潮》 D.《论语》

8.标志着郁达夫创作路向发生转折的作品是( AD )

A.《过去》 B.《迟桂花》 C.《沉沦》 D.《迷羊》

9.造成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有( ABCD )

A.黑暗的社会制度 B.虎妞的诱骗 C.祥子的小农意识 D.祥子的心理弱点

10.下列哪些作品表现了沈从文对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ACD )

A.《八骏图》 B.《萧萧》 C.《大小阮》 D.《来客》

11.下列哪些社团是鲁迅发起或领导的?(ABC)

A.语丝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新月社

12.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成员有(ACD)。

A.卞之琳 B.朱湘 C.路易士 D.戴望舒

13.40年代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有(AB)。

A.《财主底儿女们》 B.《北京人》 C.《寒夜》 D.《四世同堂》

14.下列哪些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AD)

A.《呐喊》 B.《故事新编》 C.《沉沦》 D.《彷徨》

15.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指的是(ABD)。

A.《歧路》 B.《炼狱》 C.《落叶》 D.《十字架》

16.下列哪些作品被视为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AC)

A.《饿乡纪程》 B.《包身工》 C.《赤都心史》D.《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17.真正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大道的,是他的小说(AD)。

A.《春桃》B.《缀网劳蛛》 C.《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D.《铁鱼的鳃》

18.冰心"爱的三部曲"是(ABD)。

A.《超人》B.《烦闷》 C.《分》 D.《悟》

19.徐志摩的散文集有(ACD)。

A.《落叶》 B.《云游集》 C.《自剖》 D.《巴黎鳞爪》

20.下列哪些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AC)

A.《雷雨》 B.《北京人》 C.《日出》 D.《原野》

21.下列哪些小说运用了精神分析法进行创作?( ABCD )

A.《残春》 B.《财主底儿女们》 C.《春阳》 D.《金锁记》

22.下列哪些是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 ABD )

A.鲁彦 B.许杰 C.沈从文 D.台静农

23.茅盾小说《动摇》中的人物有(ABD )

A.方罗兰 B.胡国光 C.孙舞阳 D.章秋柳

24.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由哪三个中篇组成?( ABC )

A.《雾》 B.《雨》 C.《电》 D.《火》

25.30年代"京派"作家有( ABCD )

A.周作人 B.废名 C.萧乾 D.沈从文

四、简答题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

组织。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着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周扬、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蒋光慈、殷夫、柔石、胡风等等。

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左联于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而解散。

2.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抒情浪漫气息,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3.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宗璞的《弦上的梦》、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尽管多数“伤痕”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品,但“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4.改革文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原来的抓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应,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不仅大胆地暴露了十年浩劫对我目的工业战线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积弊如山的现实,而且大胆暴露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此后,一大批改革文学作品,如张锲的《改革者》,张一弓的《赵镢头的遗嘱》,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古船》,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坚硬的稀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出现。总体上看,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5.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出生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一些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舒群等,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

6.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也曾被称为海派小说。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鸥等。中国新感觉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内容多表现半殖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代表作有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榉。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7.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寻根小说的前奏可以追溯至80年代初汪曾祺、邓友梅、吴若增等所写的一些小说如《受戒》、《大淖纪事》、《那五》、《翡翠烟嘴》等,但其真正兴盛,却是在1985年。韩少功、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阿城、张承志、王安忆等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郑万隆的《异乡见闻》,贾平凹的《古堡》、《远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着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8、文化散文:人们逐渐习惯于把“散文热”确定为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9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要类型,大致有: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以季羡林、金克木等为代表的学者散文,以张承志、韩少功等为代表的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以素素、黄爱、东西等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等。余秋雨着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秋雨散文》等。其“文化散文”引起广泛反响。他在反顾中询问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人的精神标高。他在与历史精

魂的对话中,给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自我生命的体验,接续中国文人的血脉。无论询问、对话还是承接,都是对当代人的一次考验,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一次提醒。余秋雨在追寻文明的星光与文人的足迹时,充满了激情与理性。就文化人格而言,余秋雨是学者与诗人的统一,诗人的激情与才气在他笔端涌动。他的创作洋溢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气息,学者的理性保持了他思想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住激情的夸张和倾斜。

9.反思文学: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人生》,叶文玲的《心香》,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的《布礼》、《蝴蝶》、《相见时难》,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粱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方之的《内奸》,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10、女性小说:90年代,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正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来强调那种也许在80年代恰恰被忽略了的“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并使得女作家在90年代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

在90年代女性作家的多元构成中,首先值得提到的是那些穿越80年代的女作家。在这些作家中,王安亿是当然代表。此外,池莉、铁凝是另两位保持着80年代小说创作的良好势头的作家。

构成90年代女性写作另一极的,是90年代崛起成名的女作家群。她们是陈染、林白、徐小斌、斯妤、徐坤、海男、张欣、毕淑敏、张梅等。这些作家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

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这也是90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人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不仅得到了明确的体认,而且开始从性别的自觉过渡到了话语的自觉,这也使得中国文学中反传统叙事、反男性经验写作的真正的“女性叙事”初见端倪。对于陈染来说,她的笔所指向的完全是女性个体独特的经验世界。她用女性个人的体验方式来命名自我和存在。二是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这类作品也有着鲜明的女性主义写作立场,但作家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于陈染、林白式对于女性经验的敞开、珍视和渲染,而是暂时忽略和放弃对于女性躯体的热情,直接以对于男性世界和男权文化秩序的怀疑、解构为艺术目标,以曲线方式张扬女性主义。

张欣、毕淑敏、张梅、乔雪竹等女作家的创作又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这些作家对于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女性遭遇进行迅急的捕捉,通过对于女性沦落、扭曲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与理智、欲望与灵魂困惑矛盾的透视,达到对于现实、历史和女性命运的多重反思与批判。

90年代的女性写作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作家如何突破与不重复自己的问题,作家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的问题等等。

五、论述

1、试论述茅盾小说《子夜》的艺术成就。

(1)结构恢宏、严谨。《子夜》在结构上宏大缜密,可以说臻于完美。小说以吴在事业上的奋斗为主线,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从金融巨头到一般工头、从小商人到逃难的土财主、从学者到交际花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2)出色的心理描写。作品中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对传统的心理写实手法的运用之外,还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与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和谐地交相辉映。

(4)叙述语言比较客观冷静,时时潜露出讽喻意味,人物语言个性化。

2、结合象征诗派的艺术主张分析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

象征诗派:尽管题材众多,但从思想内涵上看,其整个诗作的中心意象只有一个,就是生与死的忧伤、现实与梦幻的迷惘。李金发申明,作诗的目的,就在于表现“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因此,他的诗,便充满了对于世界人生的悲观绝望情绪和对于超现实的梦幻的追求。

首先,是打破常规逻辑,省略一般的联想过程,以跳跃的思绪引发读者去展开想象。

其次,是新奇的比喻和充满暗示的意象。诗人不仅对弃妇的愁苦和绝望的具体比喻很特别,而且用弃妇来整体喻示诗人自身的命运也是新颖奇妙的。诗中对社会的冷酷、人世的炎凉、命运的乖舛。

并没有明确的揭示,而是由飘忽朦胧的意象暗示出来的。

第三,是通感手法的运用。“烦闷化为灰烬”、“衰老的裙裾发出衷吟”、“战栗子无数游牧”、“黑夜与蚊虫联步”,这些不协调、不相关的搭配,造成一种感官的交错互通,能使人产生多方位的立体感受。

第四,是用象征性的意象来凸现诗人内心潜藏的主观意识。整首《弃妇》不仅用弃妇的形象来象征人生命运,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象征着诗人对人世、痛苦和绝望的复杂理解。这种表象与潜在意象的距离,既能造成诗的意境深邃,也会给诗带来晦涩和费解。

3、结合作品论述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1)在“写实”观念上:新写实小说更新了“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

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小说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是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以及在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在创作方式上:这些作品在叙述方式上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构成与人物塑造,以往小说必不可少的戏剧性情节转换为琐碎的“生活流”过程,使小说中的事件以看似未经加工的偶然无序的状态呈现出来,人物的思想行为也随生活状态的不同而随机变化,既然取消了典型性格,自然也就削弱了存在于人物背后的意识形态内容。这种叙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叙述者的功能弱化倾向,即新写实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是比较单纯的旁观者,其中也存在着某种消极影响。

4、结合具体作品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着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秋雨散文》等。其“文化散文”引起广泛反响。他在反顾中询问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人的精神标高。他在与历史精魂的对话中,给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自我生命的体验,接续中国文人的血脉。无论询问、对话还是承接,都是对当代人的一次考验,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一次提醒。

1、《文化苦旅》最初和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这种笔法,在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上,改变了抒情主人公田园诗人式的身份,在深层次上将人的精神空间对象化。

2、余秋雨解析自然山水的人文意义的思维特征是,回到特写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

3、余秋雨始终保持着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与笔力,这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深刻与力量。这种深刻与力量不是大而无当或大而化之的,它常常是细微的精深的。他对文化底蕴和心灵深处的把握,往往使我们感受到他是在用全部身心与学养去和历史精魂对话,他的行文在洒脱中扩散着心理张力,这也是阅读余秋雨散文会有思想的紧张与疲劳的原因所在。这是和他个人的精神深度联系在一起的。在莫高窟,余秋雨跟前出现的是两个长廊与两个景深: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历史的景深与民族心理的景深。

4、在苍凉与悲哀的情境中,余就雨散文隐潜藏一个重要的主题:围困/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

5、比较论述巴金小说《家》和《寒夜》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分期以1937年抗战爆发为标志。风格转化: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有一个变化过程。大体上,1929到1941年为早期,1942年以后为后期。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作品以《激流三部曲》为代表。后期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后期的风格特点在前期的一些作品中已开始逐渐形成,至1942年的《还魂草》后期风格稳定下来。后期作品最杰出的代表是《寒夜》。创作风格演变的三个标志:

1、“家庭”的涵义发生变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青年叛之则胜,顺从则亡。后期“家庭”成了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如《激流三部曲》与《寒夜》中对“家”含义的变化。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杜大心”与“汪文宣”比较)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在中《寒夜》体现的最为明显,集中表现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6、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绍兴师爷”式的传奇笔法,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1、以议论为主,辅之以描写、抒情,并做到有机的完整统一。《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忆》

2、论辩性强,具有鲜明的逻辑力量。

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3、形象性强,其刻画的几大类社会形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看客;叭儿狗;革命小贩;西崽。

4、体裁和写法的多样性。

5、强烈的主观性,饱含爱憎情感。

6、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①句式;

②用词

7、简析小说《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

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除林道静之外,小说还塑造了卢嘉川、林红、余永泽、王晓燕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机钻营以求平步青云的统治阶级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务以及自甘堕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8、结合剧作《茶馆》谈老舍的艺术特色。

答:《茶馆》写于1956年,是中国当代戏剧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其主要艺术成就表明老舍已经创造出一种与传统话剧有别的新的民族话剧形式,表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全剧三幕,一幕写了一个时代。以“裕泰”茶馆为具体场所,通过“众生相”的展示,概括出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人情风貌。

二、剧本采用的是一种与传统的锁闭式模式(强调故事情节)迥然有别的人像展览式(强调人物)的结构;首先是给人以一种生活原态的真实感;其次是着重写了环境,暗示出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三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游离庸俗社会学的创造局限。这并不意味着《茶馆》没有统一性或完整性。该剧的主题是要“埋葬三个时代”,动荡不安、黑暗腐败、人民被奴役的三个社会横断面都是为统一说明主题服务的。实际实形散而神不散的。

三、人物塑造很成功,剧中无论是粗线条的勾勒,还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无论是群象,还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王利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所谓“顺民哲学”,在旧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特征有:处事圆滑,内心虽有正义感,但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避免与恶势力做正面的交锋;持有一种“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的低调生存态度。这实际上是中国人长期在专制统治之下一直处于极端无权地位的一种必然反映。

四、《茶馆》的“京味”语言,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富有个性特征和地方色彩,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悲喜圆融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作品在民族化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9、试论述朦胧诗的兴起及其艺术特征。

兴起: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

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艺术特征:1、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自我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情形、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2、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10、简析小说《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除林道静之外,小说还塑造了卢嘉川、林红、余永泽、王晓燕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机钻营以求平步青云的统治阶级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务以及自甘堕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制冷复习题

制冷原理及设备习题 蒸汽气压缩式制冷 (一)单选题 1、蒸气压缩式制冷是利用()的原理实现制冷的。 A 液体气化放热 B 液体气化吸热 C 气化液化吸热 D 气化液化放热 2、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与()无关。 A 冷源温度 B 热源温度 C 冷热源温差 D 制冷剂性质 3、有传热温差的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按条件确定 4、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在节流阀前设置再冷器的目的是()。 A 提高制冷系数 B 增加蒸气量 C 提高压力 D 提高温度 5、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若采用回热循环()。 A 一定能提高制冷系数 B 不一定能提高制冷系数 C 制冷系数一定不变 D 一定能降低制冷系数 6、为了获取较低的蒸发温度,可采用单一制冷剂的(),这样可避免因压缩比过高而损坏压缩机。 A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 B 复叠式制冷循环 C 双级压缩式制冷循环 D 回热循环 7、热泵式空调机用于制热时,其制热系数()工况条件完全相同时制冷运行的制冷性能系数。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可比 8、载冷剂是()。 A 间接冷却系统中传递热量的物质 B 在冷凝器中被冷却 C 制冷系统中直接传递热量的物质 D 在蒸发器中被加热 9、氨制冷系统中,润滑油与氨()。 A 互溶 B 润滑油在浮于氨液之上 C 不溶 10、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若冷凝温度不变,当蒸发温度升高时,循环系统 的制冷量()。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11、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压缩机的压缩比越大,压缩机的制冷量()。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受影响 D 按条件确定 (二)多选题 1、对制冷剂压焓图,下面()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所宣传的重要思想是(D)。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戊戌政变后,新政中被保留下来的只有(B)。A.农工商总局B.京师大学堂C.译书局D.铁路矿务局 3.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B)。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B)。A.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B.师夷长技,洋务派选择资本主义强国C.自强求富,办军工兴民用采用机器生产D.只师长技,破产结局不可避免6.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A.英国B.俄国C.日本D.太平天国和捻军。) 7.在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C)。A.洋务派创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8.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D)A、兴中会B、科学补习所C、华兴会D、中国同盟会

9.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礼教进行揭露控拆的《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 A.胡适 B.鲁迅C.李大钊 D.陈独秀 10.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B)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A.香港B.台湾C.澳门D.崇明 11.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D)。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12.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C)。A.龚自珍B.林则徐C.魏源D.郑观应 13.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A)。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 D.郑观应 14.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的新特点是(C) A.商人罢市B.学生大规模罢课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B)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D.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制冷作业试题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机房内宜设气体报警器,使用氟里昂制冷剂时,当氧气浓度低于(d)%容积比时报警。 A.4 B.10 C.15 D.20 2.发生液氨或液态氟里昂冻伤后,采用(c)温水快速复温是急救的关键。 A.36~38℃B.38~40℃C.40~42℃D.42~44℃3.大型空调工程或低温制冷工程应采用(d)压缩机。 A.活塞式B.螺杆式C.涡旋式D.离心式 4.一般在自然对流式冷库中设置(a)。 A.冷却排管B.冷风机C.冷却排管和冷风机D.表冷器 5.压力容器的内外部检验,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每(d)年至少一次。 A.3 B.4 C.5 D.6 6.通常不应一个人单独在冷库中工作,但如果不可避免时,则应至少(b)h检查一次人员的安全状况。 A.B.1.0 C.D. 7.氟里昂压缩机正常运转时的吸气温度温度比蒸发温度高(c)℃。 A.5~10 B.5~12 C.5~15 D.5~20 8.调节阀头与旁通管及其阀门外壁方向的净距应不小于(c)mm。 A.200 B.250 C.300 D.350 9.吸收式冷水机组正常运行时,工作蒸气压力的波动应在±(b)Mpa范围内。 A.B.0.02 C.D. 10.吸收式冷水机组停机时先关蒸气,然后机组再运行大约15min,使浓、稀溶液充分混合,待高压发生器溶液温度到(b)℃以下时,方可关溶液泵、冷媒泵、冷却泵,进行停机。 A.50 B.55 C.60 D.65 11.冷冻润滑油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是(c)。 A.可减小制冷剂的流动阻力 B.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C.对压缩机起润滑、降温作用 D.A和B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人工制冷所能达到的低温不同,制冷技术划分为(abcd )领域。 A.普通制冷B.深度制冷C.低温制冷D.超低温制冷 2.常用的水冷式冷凝器有(abd)等。 A.立式壳管式冷凝器 B.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C.套管式冷凝器 D.蒸发式冷凝器 3.以热能作为补偿的制冷方法有( bcd )等。 A.蒸气压缩式B.吸收式C.蒸气喷射式D.吸附式 4.根据蒸发式冷凝器中轴流风机安装的位置不同可分为(ac)。 A.吸入式B.淋水式C.压送式D.水冷式 5.离心式制冷压缩机(透平机)操作和维修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abcd)。 A.启动机组前,必须检查所有超热的蒸气连接 B.启动机组前,必须熟悉启动和操作规程 C.机组处在真空下,不得打开透平机的排气管路 D.不得堵塞压力卸荷阀 6.双效溴化锂直燃式冷热水机组启动时,应检查哪些阀门和开关位置(abcd)。 A.冷热水转换开关位置B.冷热水转换阀位置 C.燃气阀打开位置 D.控制风门位于燃气供给较少的位置 7.为了避免对阀门的误操作而造成事故,制冷系统中的各种(abcd)等平时应关闭并拆除手轮。 A.备用阀B.灌氨阀C.排污阀D.放空阀 8.制冷系统的日常维修保养包括(abc)等工作。 A.保持机器的各摩擦部件有良好的润滑条件 B.保持机器运转部件的正常温度和正常声音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制冷技术试卷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制冷是指用()的方法将()的热量移向周围环境介质,使其达到低于环境介质的温度,并在所需时间内维持一定的低温。 2?最简单的制冷机由()、()、()和()四个部件并依次用管道连成封闭的系统所组成。 3?蒸气压缩式制冷以消耗()为补偿条件,借助制冷剂的()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环境介质。 4?节流前液体制冷剂的过冷会使循环的单位质量制冷量();单位理论压缩功()。 5?制冷机的工作参数,即()、()、()、(),常称为制冷机的运行工况。 6?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制冷剂为(),吸收剂为()。 7?活塞式压缩机按密封方式可分为()、()和()三类。 8?活塞式压缩机的输气系数受()、()、()、()影响。 9?壳管式冷凝器管束内流动(),管间流动()。 10?空调用制冷系统中,水管系统包括()系统和()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空调用制冷技术属于 ( ) A .普通制冷 B .深度制冷 C .低温制冷 D .超低温制冷 2?下列制冷方法中不属于液体汽化法的是() A .蒸气压缩式制冷 B .气体膨胀制冷 C .蒸汽喷射制冷 D .吸收式制冷 3?下列属于速度型压缩机的是() A .活塞式压缩机 B .螺杆式压缩机 C .回转式压缩机 D .离心式压缩机 4?将制冷系统中不能在冷凝器中液化的气体分离掉的设备是() A. 油分离器 B. 气液分离器 C. 空气分离器 D. 过滤器 5?()一定能够提高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 A .蒸气有害过热 B .液体过冷 C .回热循环 D .蒸气有效过热 6?国际上规定用字母()和后面跟着的数字作为表示制冷剂的代号。 A. A B. L C. R D. Z

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一到八章)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1、《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3)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3)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4)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4)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4)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4)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5)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 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5)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6)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6)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6)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6)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6)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7)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7)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7)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7)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8)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冷藏链思考题优选稿

冷藏链思考题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什么是食品冷藏链它是如何分类的 定义:冷藏链是在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建立在食品冷冻工艺学的基础上,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使易腐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环节,即从原料(采摘、捕获、收购等环节)、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合适的低温条件,以保证易腐食品的质量品质,尽量减少食品的损耗,这种连续的低温环节称为食品冷藏链。食品冷藏链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低温运输和冷冻销售。 按照冷藏链的温度分类:(0-10℃)冷却冷藏链;( 0~-5℃)冰鲜冷藏链;(-18~-25℃)冻结冷藏链; (-35~-55℃)超低温冷藏链 2、概述我国食品冷藏链的现状,以及建设冷藏链的意义。 现状:我国食品冷藏链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冷藏链物流及设施设备建设落后且严重不足,损耗量大,低温物流比例一直很低。目前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30%。 意义:提高食品品质,优化食品结构,充分利用食品资源,减少腐败变质损失,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3、简述食品冷藏链发展趋势。 (1)我国正逐步健全有利于低温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标准监督实施体系, 加强行业的管理和调控 (2)对我国现有大容量设计的冷库进行必要的改装、改建,

建立有预冷等多道流程,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冷藏运输体系. (4)做好超市店中冷藏柜的选型、设计以及规范管理工作. (5)开发制造用抗菌材料生产的新一代环保无菌和节能化的冷藏设施. (6)建立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及专业化、独立化的食品冷藏柜设施运行服务队伍. 4、何为冷库? 冷库:就是以机械制冷的方式,使库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以储存食品、工业原料、生物制品和药品等对温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商品的仓库。以供调节淡、旺季,保证市场供应,执行出口任务和做长期储备之用。 5、何为制冷? 制冷:制造并保存(维持)一个人工环境;或者制造并保存一个特定温度范围的过程或方法。 6、鱼体死后发生了那几个阶段的变化? 有三个阶段:死后僵直、解僵自溶、细菌腐败三个阶段 A:死后僵直是由于动物死后断氧,肌肉中的糖原发生无氧酵解,产生了有机酸,导致肌肉pH值下降,肌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形成复合体,肌肉收缩,出现的肌肉僵硬现象。水产品的死后僵直一般出现在死后的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后,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小时到数十小时。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大工19春《建筑制冷技术》在线作业21答案

大工19春《建筑制冷技术》在线作业2-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7 道试题,共42 分) 1.常用于工业和商业的大型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为( )。 A.R22 B.R123 C.R717 D.R12 正确答案:C 2.以下不属于氨管路的设计原则的是()。 A.应注意润滑油随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同时又应防止大量油液涌入压缩机而发生液击现象 B.系统中各设备都应能用阀门隔开 C.管路系统不需考虑回油 D.应防止压缩机回液而发生液击现象 正确答案:A 3.冷凝器内制冷剂和冷却剂之间的平均对数温差会随着冷凝温度的增高而()。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一定 正确答案:A 4.最普遍采用的载冷剂为( )。 A.水 B.盐水溶液 C.边界上和乙二醇水溶液 D.氨水 正确答案:B 5.在同一工况、同一制冷条件下,要求压缩机尽可能小,则应选择下列哪些制冷剂()。 A.标准蒸发温度低的 B.标准蒸发温度高的 C.单位容积制冷量大的 D.单位容积制冷量小的 正确答案:C

6.以下制冷剂,常用于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大型制冷系统中的是()。 A.R123 B.R22 C.R502 D.氨 正确答案:D 7.现已全面禁用的制冷剂是()。 A.CFCs B.HCFCs C.HFCs D.R717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6 道试题,共30 分) 1.关于制冷剂管路设计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证压缩机安全运行,不回液不漏油 B.管路走向力求合理,尽量减小阻力 C.根据实际场地条件调整设备装配顺序 D.根据制冷特点选择管材、阀门等设备 正确答案:ABD 2.以下属于排液桶功能的是( )。 A.接收冷凝器的高压液体 B.收集机房液体分离器分离下来的液体 C.在蒸发器进行热汽除霜时接收蒸发器排除的液体 D.汽液分离 正确答案:BC 3.蒸发器按制冷剂供液方式分包括( )。 A.满液式蒸发器 B.非满液式蒸发器 C.再循环式蒸发器 D.冷却空气蒸发器 正确答案:ABC 4.以下哪些属于制冷系统渗入空气后引起的问题()。 A.影响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效果 B.造成制冷系统的“冰塞”现象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