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稷下学宫的现代启示

稷下学宫的现代启示

稷下学宫的现代启示
稷下学宫的现代启示

稷下学宫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创立的一个高等学府,“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一般认为稷下学宫创办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历经六代齐君,随着秦灭齐而消亡。稷下学宫是先秦时期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据文献记载,稷下学宫人数最多时达数千人,在历时近150年的学术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着,完成了数十部影响后世的重要学术著作,成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辉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要探讨稷下学宫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先要明确其鲜明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

第一,提倡学术上的自由。齐政权创办稷下学宫,目的就是号召各学派学者对齐国实现统一霸业作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因此,鼓励学者“不治而议论”,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这样一来,学者们就有了相当的独立和自由。

第二,主张兼容并包。就是不分国籍、学派,广招天下贤士来稷下讲学,对于各家各派的学者们都是来者不拒,他们的主张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这就打破了各家私学的门户之见,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进行广泛的争鸣。其次,凡是游学于稷下的学士,比较自由,不受官方限制,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有利于学宫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繁荣。

第三,尊师重道的风气浓厚。操办稷下学宫的历代齐王继承其先祖的光荣传统,尊师重道,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教师采取择优聘请的方法,其首席由众人公推,称做“祭酒”,任期不定。

第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稷下学宫教学内容不一,各授所长,互相讨论,互相批评,在争辩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稷下学宫中各家各派辩论的范围之广,论辩次数之频繁,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

见的。通过激烈而广泛的辩鸣,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可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稷下学宫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其和谐的办学精神,这种和谐的办学精神对现代教育有着巨大启示。

第一,倡导自由思辨的学风。稷下学宫的成功首先体现在百家争鸣学术局面的出现上,这种自由思辨、不拘一格的学术精神对当今教育具有重大借鉴意义。高等学校可以创建大学自由讲坛,邀请全国乃至世界各方面知名人物来校演讲。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术讲坛进行争鸣和讨论,热点时事,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可以在讲坛上展开讨论,大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在学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创建BBS论坛,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或社会热点在网上展开讨论,这样就拓展了大学生学术交流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一所大学里进行学术讨论,甚至可以连通全国乃至世界高校的大学生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更有利于开阔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高瞻远瞩的胸怀和气魄。

此外,稷下学宫在教学组织中自由择师、择课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依然采用学年制和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管理得太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择师、择课的自由,打破学术壁垒,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解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益处,对于培养兼容型人才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这里提高教师地位包括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在稷下,齐君封稷下先生为“列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发挥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才干,带动了学术的兴盛。今天的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够高瞻远瞩,拥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一直以来教师在基础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教师的工资水平却普遍较低,这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工作、治学的积极性,所以要为教师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另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脊梁。无论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讲,还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高等教育而言,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是“硬道理”。

第三,加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稷下学宫集讲学、著述等多功能为一体,是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古代典范。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在柏林大学明确提出教学、科研相结合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科研提供研究素材;而科研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寻求验证,两者相互促进。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又要具备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是教师的责任,又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方法论。由于学生也是教学主体之一,应鼓励学生涉入研究,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与能力。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15582804.html,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作者:刘畅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1期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老师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等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本书重在探讨现代人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的感悟,内容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被余秋雨老师上的历史课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了。通读此书后,不由得有了一种想法:尝试着将由此书中汲取的灵感和启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一、教学安排——高坡滚石,大胆取舍 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余秋雨老师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在余秋雨老师看来,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些文化亮点应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应快步走过。余秋雨老师讲甲骨文、屈原、司马迁等均用四课时,而讲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只用一课时,即高坡滚石型,前详后略。当然,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像中学历史教师,既要考虑课程标准,又要顾及联考、会考等。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是新课程历史改革的重要理念,“用教材教”提倡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高一历史教学内容繁多,如何取舍一直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既要纵横古今,又要突出重点。如何判断重点?首先,坚持客观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其次,坚持自己的判断,做个性化的整合。最后,坚持以生为本,重点讲解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深度碰撞。有效讨论 对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这样的历史场景,笔者一直心向往之。遥想那时,大师云集、百家争鸣、谁与争锋。当我读到《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时大有怦然心动之感。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形式比较特殊: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师生讨论,课后师生间会进行“闪问”、“闪答”。余秋雨老师的讲解和总结总是精练和开放的,而不是简单地呈现结论。这里是灵感与智慧的深度碰撞,这里对历史的集体思考生成了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反观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仍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如此深度的讨论景象则非常鲜见。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笔者的思考和尝试如下:首先,充分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简单准备。多在周末或节假日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最后,求同存异。我们把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作为讨论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和研讨的价值。 课堂讨论实例:关于陈独秀的评价(材料略)。

感悟幸福现代阅读附答案

感悟幸福现代阅读附答案 ①幸福不是一个无法破译的谜,但一万个人肯定有一万个谜底,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②幸福有无数种,但拿别人的幸福人生做范本去实践,肯定是谋杀自己。 ③自己把自已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④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让人羡慕的人,他不一定幸福;一个一无所有,什么都不起眼的人,他不一定不幸福。人的幸福感不是清贫所能剥夺的。 ⑤大权在握的人看上去很幸福,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身不由己和牺牲人格。一个败下阵来的商界巨子,一个落伍的学界泰斗,一个被挤下台的政界高手未必与幸福绝缘。 ⑥幸福也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成功者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孤独难有幸福的空间。 ⑦最不幸福的人是那些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之中的人。 ⑧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它可能就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下雪的午后,在等待孩子退烧时,在夫妻晚上相对默默静坐时,在洗衣店里取回他或她一套衣服时。一个人如果在这种场合找

不到幸福,那么走遍天涯海角也是找不到的了。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落,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读后感《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⑨幸福有时也是痛苦的孪生兄弟,这就是为什么幸福的人用歌声裹着眼泪,不幸的人用泪水浸泡着歌声的原因。 1.用文章中的话回答,幸福是什么? 2.怎样才算跨入了“幸福之门”?(用原文回答) 3.细读第⑧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写这些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4.这篇文章是针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什么现象而写的?它给了 人们什么启示? 5.根据平时的积累,写一句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 题型:阅读理解 答案 1.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 2.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3.让我们学会在小事中感悟幸福。 4.作者是针对现代社会中诱-惑太多,竞争太残酷,人心浮躁,不少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奔波,整日忧愁、孤独、空虚,甚至于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

魏晋风度——现代意义的追寻 魏晋南北朝,一个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一个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在这场政治的漩涡中,一批批的门阀士族被残害至死。 他们生活在一种富贵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们又生活在一种满怀忧祸的境地之中。 但,正是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中,门阀士族们产生了忧惧深重的无边哀伤,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无限感慨和深刻反思。 于是,他们觉醒了! 正是由于在这种没有过多统制束缚和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变得相对自由和开放,而议论争辩之风气也开始兴盛。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他们觉醒了,然而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他们觉醒了,他们开始怀疑和否定权威,他们相信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值得怀疑的,是不可信的,无价值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他们觉醒了,他们表现的是何等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无耻地贪图享乐、腐败、堕落,然而,恰恰相反,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深刻地展现出的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面对日渐动荡的社会,面对频仍的战祸,面对流行的疫疾,大批的上层贵族,一时俱逝,所有的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既然如此,那些以往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等等又有什么用呢?它们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这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他们觉醒了,他们开始注重人和人格本身,开始注重人们内在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和能力,而不是外在的功业、气节、学问和道德。 于是,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的观念和礼俗。 于是,“竹林七贤”成了六朝的理想人物,甚至在墓室的砖画上,也取代或挤进了两汉的神仙迷信、忠臣义士的行列。 于是,甚至非圣无法、大遭物议并被杀头的人物竟然嵌进了地下庙堂的画壁,而这些人物既无显赫的功勋,又不具无边的法力,更无可称道的节操,却以其个体人格本身,成为了人们的理想和榜样。 于是,士族门阀们把心思、眼界和兴趣由环境转向了内心,由社会转向了自然,由经学转向了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了主体的存在。文学艺术中的“言不尽意”,书画艺术中的“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都是要求通过有限的穷尽的外在的言语形象,传达和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神情。文艺自觉了。 回想一下,那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阮籍,他把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伤写得如此深沉美丽。 一方面他很想长寿延年,“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同时又感到“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延年又有什么用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 李建丽 摘要: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兴衰与田齐政权的存亡相始终,在它一百五十年的兴衰史中,稷下学宫不仅促进了那个时代文化、教育、学术的繁荣发展,也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出色的教育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自由、环境宽松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稷下学宫的这一办学思想对当今高校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稷下学宫;学术环境;高校建设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Ideas of Running Ji-xia Academy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Today Li Jianli Abstract: As a famous institution of Qi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Jixia School had gone with Tianqi Regim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its 150-year history, Jixia Academy not only promoted the ancient cultur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by its uniqu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and splendid education model. Academic freedom and loose environment were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the main reasons of success. The idea of running Jixia School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Jixia School; academic environment; university’s construction

2019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2019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12.图6为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侯马市发掘的春秋晚期玉片,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下列对其史学价值认识正确的是 ①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 ②能够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 ③为研究春秋时期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④反映了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14.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5.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图7 图8 图9 A.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B.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16.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17.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9.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0.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B.程序法定原则C.契约自由原则D.公平正义原则 21.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认识启示

第一部分基础考核部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科技 对长城、故宫、大运河、都江堰的古代建筑成就的认识: (1)这些伟大建筑与工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部分工程在当时或以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4)它们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还激化了社会的矛盾等。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候发展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先进工具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古代农书的编撰对农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造纸、火药、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对孔子及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被现代社会吸收、利用的有: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等。 我们应该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变革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良好素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孔子“仁”的思想体现了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的“仁政”等儒家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关爱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认同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进民族自豪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搞好学习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中得到发展;营造以人为本的宽松的课堂气氛等。 对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 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模块二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警示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它用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它警示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于世界,国家的强大是我们赢得平安的保障。 毒品的危害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导致犯罪;危害社会稳定等。 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应该认识到毒品的危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毒品的危害;与吸毒、贩毒行为做斗争。 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认识 火烧圆明园是中华文明及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破坏,是对全人类的犯罪;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它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掠夺的强盗嘴脸,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西方殖民者的滔天罪行;它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面对圆明园残迹,作为中学生,你有什么感想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 熊启强2012011922 化工系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着重从“贵无”“崇有”的现实意义中强调了放达的态度,而对当今社交网站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清谈误国”到现在的“聊天误人”,还有就是游戏像寒食散一样的强大成瘾的功能。 关键词:崇有贵无放达魏晋风度清谈寒食散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从而在当时士大夫群体兴起了一股放达隐逸的社会风气。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其集中表现为清谈、吃药和喝酒三个方面。“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个演讲。晋人由于多吃“寒食散”导致其皮肤易磨破,因而其多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给人一种飘逸风度的感觉。 然而,魏晋风度是当时一个时代的产物,其对现在又有什么启示意义呢?我认为首先便是他那种放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现在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风气,许多人都存在严重的趋利倾向。许多的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甚至甘愿做伤天害理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事。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啊,什么“要嫁就要嫁土豪”啊……这些都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是过于的强调物质财富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提高,许多人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洋房,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反而由于财富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底层的许多劳动人民对富人产生了企羡,这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获取财富。有些人获得不到,只有采取一些不是很正当的方式。这渐渐地形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风气,人们普遍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获取。许多富人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所影响,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的财富,炫耀自己的豪车以及名牌物件等,有些富人甚至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恣意的违反社会的法规,其认为社会的法规所造成的约束只需要花一些钱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试问,如果任凭这种社会风气所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魏晋南北朝时“贵无论”和“贵有论”的争论,何晏和王弼提出了“贵无论”,认为社会的本源以及我们世界的根本都归结于“无”,同时他们强调要安贫乐道,无知无欲。而裴頠认为“有”是世界的本质,是有组成了世界,其同时也提倡人们去追求财富和权力,鼓励人们积极的出仕。何王的“贵无”学说是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三国时期,社会比较动乱,几个政权交替的统治着中原,农民起义也有很多,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随着政权的更迭,也兴起了许多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在下层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起到了一种缓冲矛盾的作用。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因而这些世家大族提出了“贵无论”,使人民安贫乐道,无知无欲。虽然何王两人的贵无学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麻痹了世人,使他们易于被世家大族所统治,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是其提倡的无知无欲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而裴頠的“崇有论”在当时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当时的社会,由于人们普遍的推崇何王二人的“贵无论”,导致许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普遍的也贪图玩乐,不图进世,更有甚者,许多已经掌了权的人也经常的不理政事而流连于玩乐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因而裴頠主张“崇有”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的。现在社会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人们过度的“崇有”,也产生了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现在每年都有许多的人挤破头皮的要考公务员,而当他们做了公务员之后经常会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拼命的敛财,例如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而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国家的健康发展,我们迫切的需要改善这种情况。王何二人的主张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其主张,我们要有选择的选取。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提倡的是一种介于“贵无”和“崇有”之间的状态,这可能有点类似于儒家的“中庸”主张,我们要有一定的追求,但不能为名利所累,我们要安贫乐道,但是不能没有工作的动力。这些

书院的兴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书院的兴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起源于唐末、发展于宋元,历经千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之瑰宝。书院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教育特质及人文情怀对现代教育亦提供诸多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制度;教育特质;现代教育;启示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有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历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后,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后趋于衰落,被其它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 最为典型的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书院的发展。 书院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是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教育机构,兼具有修书、编书、藏书、传书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书院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私学教育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无论是从书院发展起源的角度,还是从它的思想制度方面,都表现出它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等诸多可贵的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幽雅独特的风景。它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特点,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本文通过探讨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鉴古知今,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年代,其性质有官办和私学两种,但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弛,急需诸如书院之类的私学来满足文人墨客治学求学之需。书院的产生还与佛教禅林讲学制度有密切关系,唐代援佛入儒,推行儒释道三教并举,儒教徒每就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作为修道讲习之所。于是一些硕学鸿儒纷纷效仿,向往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建立碑林,

中国现代史(八下)简答题必背:

中国现代史(八下)简答题必背: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启示 4.“一五计划”的意义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意义、地位和作用 6.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启示 8.“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 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10.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1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2.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3.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4.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和地位。 15.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意义 16.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原因及启示 17.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近代史(九上) 1.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3.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和启示 4.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5.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影响 6.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7.工业化时代来临的意义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9.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0.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11.美国崛起的原因 11.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3.科学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现代史(九下) 1.“一战”爆发的原因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5.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胜利的原因 8.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等事件在美苏冷战对峙局面行成中的地位 9.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和启示 10.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1.对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 12.联合国的宗旨。世贸组织的宗旨。

现代文阅读答案

答案: 一、1.答案:本文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线索。 2.答案:①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②对旧照片窥视欲久盛不衰。③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 3.答案要点: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4.答案: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起了议论。 5.参考答案: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的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 二、1.答案: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2.答案示例:“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3.答案: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远像山雀那样欢乐,因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类。 4.答案:这是作者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的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 答案: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 三、1.A 2.(此题为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能把风写得绵软,合情合理,语言通畅,即可) 3.青藏高原缺氧,使人感到胸闷、气喘。运动员到青海进行极限训练,逐渐适应了缺氧环境和胸闷、气喘的状况,到比赛时,便能克服胸闷、气喘的困难,就能跑得更快,就能出成绩。(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4.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①比喻。例:A、有点像西部女人的吻,多少夹杂着野性。B、一瞬间,觉得这风像流水。 C、那石渣,沉重如铁,锋刃如刀。②拟人。例:A、青藏铁路的两侧多山,挤得火车七扭八扭地走,走投无路了就钻山洞。B、风在这里肆虐,日夜呼号。有时一夜工夫就将沙丘搬到铁路上……C、这是它和高原紫外线给你的印章。 D、碎石机张开铁嘴钢芽,吞进石头,发出爆炸一般的声响,石烟弥漫,吐出一块块规格的石渣。③反问。例:这条由南山口向前延伸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不是更能展现中国人的雄风吗?④设问:例:A、“硬”在哪儿?因为它是雄性的,强悍的吗?看戈壁滩上,大风起兮,沙土遮天蔽日。B、为什么许多石头挨近沙地的一面完好无损,而受风的一面变成精致奇观?……这里的风却是雕刻刀!⑤引用。例:A、“二月春风似剪刀。”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除了答案上的五种修辞格,如果举出别的正确的,也可。) 6.歌颂中国人的雄风。(意思对即可) 四、1、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2、B、C、D、A 3、略。 4、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1949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主流和本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外国列强工业的发展,使得外国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让旧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采取一系列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从这些斗争和探索中,使中华民族燃烧起新的希望,中华民族进一步醒觉。 认识: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造成了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与思想观念,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发抗侵略与探索中国的解放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艰巨的。 2. 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包括太平天国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兴办、维新运动的兴起,但是,又是以全部失败告终。 意义与认识: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洋务运动让传统的“重农”思想受到冲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醒觉,冲击了封建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从上述的例子中,让我们认识到,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3. 辛亥革命 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相继失败下,1911年,武昌首先起义,接着各地响应,一举将封建帝制消灭,建立起中华民国,但最终因袁世凯窃国而使革命失败。 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1)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保障了中国的边境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消极影响:在战争中,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 (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2)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3)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4)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 (5)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冲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树立革新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6.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2)经济特区是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前沿地区。 (3)经济特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7.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1)洗雪了百年国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现。 (2)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并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4)有利于促进香港、澳门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根据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