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1 危重病医学CCM:(criticalcaremedicine)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 共同通路(commom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

3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EM):急诊医学涉及范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4 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DM):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内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

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 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 创伤后机体反应: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7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创伤后的防御反应若失控或过度激活其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8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机体除产生炎症介质外还可释放抗炎介质产生抗炎反应。适量的抗炎介质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内环境稳定抗炎介质过量释放则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征。

9 电解质:凡在溶液中能离解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叫电解质。

10 非电解质:凡在溶液中既不导电又不能离解成离子而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 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1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称为晶体。

12 胶体:溶质分子>1nm,而<100nm或出现反射现象者称为胶体。如白蛋白。

13 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指血浆两者间在毛细血管壁侧互相交换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手术创伤或感染细胞外液转移到损伤或感染区域称为第三间隙功能上不再与第一第二间隙有直接联系成为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14 渗透(osmosis):是指当溶质的移动被半透膜所限制时溶剂(水)从较低浓度的溶液侧向较高浓度的溶液侧的净移动。

15 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7 胶体渗透压(COP)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8 渗透间隙OG:血浆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未包括血浆中所有能产生渗透现象的物质如蛋白、脂类、乳酸等因此其数值必然低于实际测定值。我们将血浆渗透浓度实际测定值与计算值的差值称为渗透间隙。

19 有效渗透分子: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0 无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现象。

21 SB: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

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碳酸氢盐的浓度。

22 AB:即实际碳酸氢盐是指未经P00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BHC03]的真实含量。与SB相比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

23 BB:即缓冲碱系指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的总和也就是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的总和。

24 BE即碱超BD即碱缺:是指在标准条件下血温37℃、PCO240mmHg和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情况下将血浆或全血的pH滴定至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凡pH>740需加酸滴定说明体内碱过多称为碱超(BE)其值冠之以“+”号。凡pH<740则需加碱滴定说明体内酸过多称为碱缺(BD)其值冠之以“—”号。

25 氧分压(PO2):血氧分压系指溶解在血浆中的氧所产生的压力。

26 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饱和度系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容量之比乘以100。

27氧总量(C-O2):指血液中所含氧量的总和即除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量外还包括了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氧量。

28 P50:是指血氧饱和度50 时的氧分压。正常人在pH=7.40、PCO2=40mmHg、BE=0、体温370C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 的PO2值是26.6mmHg。

29 A-aDO2:指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是判断氧弥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0 呼吸商(R):是机体二氧化碳生成量与氧耗量之比正常值为0.8。

31 T-CO2:T-CO2是指存在于血浆中一切形式的二氧化碳的总和。

32 PCO2:PCO2系指溶解在血浆中的CO2所产生的压力。

33 吸指数:呼吸指数是指A-aDO2与PaO2的比它作为肺氧合能力的指标可较好的反映肺功能状态。

34 潮气量(V T):指在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5 残气量(RV):指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全部气量。

36 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残留的气量。

37 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缓慢呼出的最大气量或最大缓慢呼气后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38 肺总量(TLC):指最大吸气后存留于肺部的全部气量。

39 分钟肺泡通气量(VA):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40 用力肺活量(FVC):为最大吸气后用最快速度、最大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41 最大通气量(MVV):为单位时间内病人尽力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42 小气道:是指吸气状态下内径≤2mm的细支气管。

43 闭合容积(CV):系指从肺总量位一次呼气过程中肺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所能继续呼出的气量。

44 闭合容量(CC):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的总肺容量。

45 死腔率(VD/VT):指生理死腔量占潮气量的百分比。

46 PETCO2:指人呼气终末部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47 肺内分流量(QS):指每分钟右心排血量中未经肺内氧合而直接进入左心的血流量。

48 分流率(QS/QT):指分流量和心排血量的比率。

49 氧合指数(PaO2/FiO2):指PaO2与FiO2之比正常>300mmHg是常用的评价肺氧合和换气功能的指标。

50 SpO2:是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经皮测得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值。

51 最大吸气压(MIP):是人在RV位作最大吸气所测得的压力反映全部吸气肌肉的强度。

52 气道阻力(RAW):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与气道内壁间发生摩擦所造成的阻力以单位时间流量所需的压力差表示。

53 肺顺应性(CL):指单位经肺压改变时所引起肺容量的变化。

54 静态肺顺应性(CST):指在呼吸周期中气流暂时阻断时所测得的肺顺应性它相当于肺组织的弹性。

55 动态肺顺应性(Cdyn):指在呼吸周期中气流未阻断时所测得的肺顺应性它反映肺组织的弹性并受气道阻力的影响。

56 动态肺顺应性的频率依赖性(FDC):指在小气道疾患时随呼吸频率增加动态肺顺应性明显减少的现象。

57 压力-容量环(P-V环):指受试者作平静呼吸或接受机械通气用肺功能测定仪描绘的一次呼吸周期潮气量与相应气道压力相互关系的曲线环也称为肺顺应性环。

58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反映心血管、血流和组织的氧供、氧耗等方面的功能指标,为手术患者和重症患者监测和治疗提供数字化的依据。

59 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60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通常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利用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生理学参数。

61 动脉压ABP:即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可以反映心排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同时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62 中心静脉压CVP: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

63 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由静脉插入经上(下)腔静脉,通过右房、右室、肺A 主干和左(右)肺动脉分支,直至肺小动脉的一种快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64 肺动脉压PAP:在肺A主干测得的压力。

65 肺小动脉楔压PAWP:当漂浮导管在肺小动脉楔入部位所测得的压力。

66 心排出量(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又称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在安静的状态下,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约为125ml,收缩末期容积约为55ml。

67 射血分数EF:为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和收缩末期容量(ESV)之差与EDV的比值。

68 心电图:是麻醉手术期间及ICU中常用的检测项目,可监测心率HR和心律,发现和诊断心率异常、心肌缺血及评估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69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CSF)和脑血流(CBF)三种物质容积之和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

70 脑电图EEG: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71 诱发电位EP: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界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

72 中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测温的部位可分为体表和中心两部分,机体内部的温度称为中心温度,因血液循环丰富,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故测温准确可靠,被认为是真实体温。

73 出血时间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可粗略估计血管壁和血小板的功能。

74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肢体加压的方法使静脉充血并使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内在压力根据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及其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男0~5个,女0~10.

75 血小板计数BPC: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常值为100~300x109/L。若低

于正常值表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76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F4:FP4为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正常值2.89~3.2ug/L。若大,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7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主要是促凝血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广泛的血液凝固而产生。

78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禁食相当长时间(14-16h)后,在环境温度16-20℃和绝对安静卧姿的条件下,人体每小时每平方米表面积所产生的热量。

79 高压氧疗HBO:在一个密闭的加压舱内,给患者吸入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纯氧的治疗方法。

80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主要的作用是增加肺泡的通气,减少患者呼吸做功和改善氧合。

81 机械控制通气CMV:是一种时间启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与自主呼吸完全相反,CMV的潮气量和频率完全由呼吸机产生。

82 机械辅助呼吸AMV:是一种压力或流量启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可保持呼吸机工作与患者吸气同步以利于患者呼吸恢复,并减少患者做功。

83 间歇指令性通气IMV:指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时,间断给予CMV。

84 分钟指令通气MMV:是呼吸机内装有微处理器管理呼吸功能的通气方式,为一个分钟通气量恒定的系统,可保证不稳定的患者在撤机过程中的安全。

85 压力支持通气PSV:是一种压力启动、压力限定、流速切换的通气方式。

86 呼气末正压PEEP:是指吸气由患者自主呼吸触发或呼吸机产生,而呼气末借助于装在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瓣装置,使气道压力高于大气压。

87 持续气道正压CPAP:使患者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于吸气期和呼气期由呼吸机向气道内输送一个恒定的新鲜正压气流,在正压气流大于吸气气流,气道内保持持续正压,气道流量和正压可按患者具体情况调节。

88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一种适合于患者整个机械通气时期的方式,是一种时间启动、压力限定、时间切换方式。在通气周期的任何时间均可进行不受限制的自主呼吸。

89 大量输血:指紧急输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1.5倍以上,或一小时内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血容量的1/2,常伴有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及纤溶亢进。

90 自身输血autotransfusion:也成自体输血,即将患者预先采集、储蓄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回体内的一种方法。

91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与心脏电除颤一样,也是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

92 人工心脏起搏pacemaker:是用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启动心搏,从而代替心脏自身起搏点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也用于抑制快速性心律失常。

93 完全肠外营养TPN:它是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将营养液以浓缩的形式输入病人血液循环,营养液包括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丰富的热能、必需和非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94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95 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96 定植抵抗:正常微生物群具有排除侵入性外籍菌群,保持共生菌群正常的特性。

97 生态营养:在传统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补充肠道有益菌群,利用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的生物拮抗作用减少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同时提高肠道细菌的酵解效能以改善肠道内的环境,最

终达到肠道微生态及功能改善机体营养减少危重患者感染的目的。

98 生态免疫营养ecoimmunonutrition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以益生合剂为主的生态制剂来增强营养支持的效果,减少与EN有关的并发症及降低为重患者的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

99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①体温>38或小于36②心律>90③呼吸>20或PaCO2<32④白细胞计数>12x109/L或<4x109/L。

100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的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器官引起的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101 严重脓毒症: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低BP的脓毒症,包括乳酸酸中毒、少尿、低氧血症或急性意识形态改变等。

102 脓毒症休克:经过初期的体液复苏后仍持续伴有低血压伴组织低灌注或灌注异常,即脓毒症合并收缩压小于90或AAP小于65或比基础血压下降40,尽管已进行充分的体液复苏,但仍需要升压药维持BP。

103 复张性肺水肿: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肺萎陷后在肺复张时或复张后24h内发生的急性肺水肿。

104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CO2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

105 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是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到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106 堵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是指由于气道狭窄或堵塞所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

107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是指通过鼻罩、面罩或接口器等方式连接患者,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正压机械通气。

108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利用体外膜肺来提高PaO2和(或)PaCO2,从而部分或完全代替肺功能。

109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各种非心源性原因导致的肺毛细血管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110 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是一个病理描述性名称,临床上主要表现有机型呼吸困难和X 线示弥漫性肺浸润病变。最常见于ARDS以及其他相关的综合症。

111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窦性心动过速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在疾病状态中常见的病因为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

112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

113 急性心力衰竭AHF:各种原因导致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即为急性心力衰竭。

114 休克shock:是由多种原因(创伤、感染、失血、过敏等)造成的组织有效血流量减少的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115 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 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是每搏量与心率的乘积。

116 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

受心肌收缩性、前后负荷、心率影响。

117 氧供DO2和氧耗VO2: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的总量为氧供;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消耗氧的总量。

118 中心静脉压CVP: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为目前临床上进行休克治疗时常用的监测指标之一。

119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利用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经上腔或下腔静脉,通过右房右室肺A主干或右肺动脉分支,直至肺小动脉,可分别测得肺动脉压和肺小动脉楔压,又称肺毛细血管楔压。

120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是一种术后急性的精神状态紊乱,常伴有短暂性的注意力、感受、思维、记忆和睡眠周期障碍,其中注意力障碍是核心症状。

121 术后脑功能障碍:又称术后精神功能障碍POP,指术前无明显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障碍,是老年患者和大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2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指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改变,严重者还会出现人格和社会行为能力下降。

123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肾缺血及/或肾毒性损害导致肾功能急骤、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据尿量减少与否分少尿(无尿)型和非少尿型。

124 肾脏替代治疗RRT:又称血液净化,俗称人工肾,是利用人工合成膜模拟人的肾脏功能清楚体内代谢的废物或毒素,并同时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是目前治疗肾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125 急性肝衰竭AHF:是指原无肝病的患者突然发生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并在起病的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

126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临床症状,高热、胃肠紊乱、循环功能障碍,神智淡漠、萎靡或躁动不安、谵妄甚至昏迷。

127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HONK: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128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129 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排血功能,自主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130 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现场急救或初期复苏处理,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131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是在BLS 的基础上运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以维持更有效的血液循环和通气,尽最大努力恢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包括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药物治疗,电除颤,气管插管,机械呼吸等。

132 长期生命支持PLS:是ALS的延续,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

133 ICU: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134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

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135 高排血量心力衰竭:是指患者临床出现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但其心搏出量或每搏量并未减少,甚至有增加。产生这类情况主要是由于某些病因引起长期全身血容量增加或循环血量增多,致使心脏长期处于容量负荷过重的状态,最终导致出现心力衰竭。

136 碱剩余:是指血液在标准条件下(即温度为38℃,1个标准大气压,PCO25.32kPa<40mmHg>、Hb完全氧合)用酸或碱将1L血的pH值调至7.40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就是BE,表示全血或者血浆中碱储备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137 渗透压: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发生渗透现象,到达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产生的位能差。

138 控制性氧疗:指吸入氧浓度控制在24%~35%,主要用于呼吸调节异常的缺氧伴有CO2潴留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防止高浓度给氧造成呼吸抑制,因为严重CO2瀦留者,呼吸中枢CO2刺激已不敏感,呼吸维持依赖于缺氧刺激,高浓度給氧消除了低氧呼吸的驱动作用。

139 控制性降压:对某些特殊手术,为了减少手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术中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压,并视具体情况控制降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一技术称为控制性降压。

140 靶控输注:TCI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141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产妇增大的子宫或腹腔内巨大肿块压迫腹膜后大血管引起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虚脱甚至晕厥的临床综合症。使产妇体位左侧或右髋部垫高可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1 危重病医学 CCM:(criticalcaremedicine)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 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共同通路(commom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 3 急诊医学( emergencymedicine,EM ):急诊医学涉及范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4 灾害医学( disastermedicine,DM ):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内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 创伤后机体反应: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7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创伤后的防御反应若失控或过度激活其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8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机体除产生炎症介质外还可释放抗炎介质产生抗炎反应。适量的抗炎介质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内环境稳定抗炎介质过量释放则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征。 9 电解质:凡在溶液中能离解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叫电解质。 10 非电解质:凡在溶液中既不导电又不能离解成离子而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1 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称为晶体。 12 胶体:溶质分子>1 nm,而<100nm或出现反射现象者称为胶体。如白蛋白。 13 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指血浆两者间在毛细血管壁侧互相交换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手术创伤或感染细胞外液转移到损伤或感染区域称为第三间隙功能上不再与第一第二间隙有直接联系成为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14渗透(osmosis):是指当溶质的移动被半透膜所限制时溶剂(水)从较低浓度的溶液侧向 较高浓度的溶液侧的净移动。 15 渗透压( osmoticpressure )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 )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 质(分子量<30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COP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 生的渗透压。 18渗透间隙OG血浆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未包括血浆中所有能产生渗透现象的物质如蛋白、脂类、乳酸等因此其数值必然低于实际测定值。我们将血浆渗透浓度实际测定值与计算 值的差值称为渗透间隙。 19 有效渗透分子: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0 无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现象。 21 SB :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C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40mmHg 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碳酸氢盐的浓度。 22 AB :即实际碳酸氢盐是指未经 P002为40mmHg勺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BHC03]的真实含量。与SB相比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自己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院外急救:pre-hospital emergemcy medical care)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包括院前救护、院内急诊科救治、危重症监护(ICU)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是应用现代危重病医学理论,集具有抢救危重病人经验的专业人员和现代化的监测与治疗仪器为一体,加强对危重病人的集中治疗、监测及护理,以取得最为有效的救治效果的一种特殊场所。 床位设置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床位数量占全院总床位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ICU每张床位占地面积15~ 18平方米,室温保持在22.5~25.50C,湿度以55%~65%为宜 人员编制医生:床位为0.8~1:1 护士:床位为 2.5~3:1 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质量为第一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院外急救:广义: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狭义: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区别:有否公众参与 猝死--最佳抢救时间4min 严重创伤--抢救的黄金时间1h 特点: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灵活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先排险后施救 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紧密衔接、前后一致验伤与颜色标记卡:绿色标记卡—轻伤员 意识清楚,多处软组织损伤,无需特殊治疗; 黄色标记卡—重伤员 需手术治疗,但可拖延一段时间; 红色标记卡—危重伤员 因窒息、心搏呼吸骤停、大出血及休克等造成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行紧急抢救性手术以控制大出血和改善通气者 黑色标记卡—死亡 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广州模式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深圳模式香港模式 电击除颤的时机——尽早除颤原则 ●室颤、无脉性室速应迅速除颤 除颤位置: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另一个在左乳头外侧即左腋前线第五肋间 能量选择: 单相波非同步,直接360J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急诊:突然发生的急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 2急诊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基础上,危重病医学,复苏医学,灾害学,急性中毒学,创伤学,急诊医学管理学等逐步发展,共同组成了现代急诊医学。 3院前急救: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不超过8分钟,郊区的反应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6专科型ICU:专科建设的衍生和发展,是英语专科建设医院或者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学科。收治某一专业分为内的危重患者。 综合性ICU:跨学科,面向全院的监护病房,其任务是收治多科为重患者,适应绝大多数医院。 7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前无感染,入院后48~72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常见获得性肺炎,血源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等。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四环接链。包括: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或者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呼叫120。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早期进行电击除颤,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10黄金时间:发生伤病后的前四分钟。 11休克:是集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着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12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休克综合症,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减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要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 精神源性休克:即神经原性休克或者中枢循环衰竭,是指由于强烈的神经刺激如创伤,剧烈疼痛等,引起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释放增加,或者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高位麻醉或者脊髓损伤交感神经传出通路被阻断,最终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瘀滞于扩张的血管中,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13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等之后,同时或者序贯性发生两个或者以上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14 SIRS(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当机体经受打击后,发生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 15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肺外或者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以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类型,也是急性肺损伤(ALI)的病情发展结局。

重症医学常见知识点汇总

1、气管插管的目的有哪些? 答:(1)通过人工手段建立呼吸通道,解除上呼吸道阻塞。(2)迅速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为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人工呼吸。(3)便于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和给氧。 2、CVP测压管刻度上“0”的位置如何调节? 答:测压管刻度上的“0”调到与有形方向平行(相当于平卧时腋中线第四肋间)水平处,或者用水平仪标定右心房水平在测压管上的读数,该读数就是零点。 3、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 答:(1)气胸;(2)血胸;(3)血肿;(4)液胸;(5)空气栓塞;(6)折管;(7)感染。 4、周围动脉穿刺置管多选用哪些动脉?首选哪条动脉? 答:多选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首选桡动脉。 5、负压吸痰的压力应是多少? 答:成人吸痰时压力<250mmHg,小儿压力<100mmHg,压力过大易损伤粘膜,压力过小则达不到吸痰效果。

6、心肺脑复苏有哪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基础生命支持;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第三阶段:持续生命支持。 7、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 答:C:人工循环;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药物治疗。 8、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时间比及频率。 答:按压部位: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 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比为1︰1。 按压频率为:成人80~100次/min,儿童100~120次/min。 9、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答:(1)大动脉搏动能触到;(2)收缩压≥60mmHg;(3)自主呼吸恢复;(4)皮肤颜色好转,发绀减退;(5)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应。

10、呼吸机使用时,如何调节吸入氧浓度及触发灵敏度的正常值? 答:吸入氧浓度(FiO2)通常设置为30%~50%,一般以40%左右为宜。触发灵敏度通常为0~500pxH2O,越接近0值,灵敏度越高。 11、使用呼吸机时,常见的人—机对抗原因有哪些? 答:常见的人—机对抗原因有:(1)病人不习惯;(2)呼吸机轻微漏气或压力调节太高;(3)通气量不足;(4)严重缺氧;(5)疼痛;(6)存在其他引起用力呼吸的因素,如气胸、心力衰竭等;(7)气管内有痰液集聚;(8)呼吸参数和通气模式选择不当。 12、停用呼吸机的指征? 答:病人全身情况好转:(1)循环稳定,如肤色红润,肢暖;不用升压药时血压、脉率正常,无心律失常发生;末梢红润,尿量足等。(2)呼吸平顺,自主呼吸强,能保证满意的通气,呼吸频率<25次>6mL/kg。(3)病人安静,无出汗等。 13、长期进行机械通气产生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危重病医学题库

危重病习题资料总论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是指 A.服务于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病房 B.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救治的场所 C.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管理的场所 D.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 对危重病人实行集中管理的场所 E.以上表述都不正确 选择危重病医学诞生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E.以上都不是 选择美国危重病医学会成立于 A.1968年 B.1970年 C.1978年 D.1980年 E.以上都不是 选择危重病医学中所谓的“共同通路”是指 A.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所采用的共同方法 B.危重病人病情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经过的病程阶段 C.危重病人危重病病情发展过程中相似的规律或病程 D.危重病人救治结果的相似性 E.导致危重病人危重病情原因的相似性 创伤后机体反应 选择下列哪项不是SIRS的诊断标准 A.体温大于38℃或小于36℃ B.心率大于90次/分 C. 外周血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幼稚杆状核白细胞>10% D.外周血幼稚杆状核白细胞>10% E.呼吸频率小于20次/分或PaCO2大于45mmHg 第三章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及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 第一讲体液治疗的监测 选择以下麻醉药品对水、电解质平衡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乙醚增加血浆容量 B.环丙烷增加血浆容量 C.巴比妥类增加血浆容量 D.吗啡减少细胞外液容量 E.以上全对 选择以下对二氧化碳血症相关水、电解质影响正确的描述是 A.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增加 B.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减少 C.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可减少,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增加 D.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可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减少 E.二氧化碳血症对水、电解质平衡无影响 选择年轻、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一般可以耐受的体重增加范围是 A.10%~20% B.15%~25% C.20%~30% D.15%~30%

危重病医学重点总结

创伤后机体反应:也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的、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成分输血:是将全血中有预防或治疗价值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制成一定标准的、质量优良的制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适当的制品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目的。 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如创伤、感染、失血、过敏等)造成组织有效血流量减少的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氧中毒:在不适当的高压下吸氧或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人体组织和功能上的损害。 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正 常机体血浆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总量相等,均为151mmol/L ,从而维持电荷平衡。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未经PC0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HCQ]的真实含量。 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血温37C、PCO240mmHg和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将血浆或全血的pH滴定至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凡pH>7.40,需加酸滴定,说明体内碱过多,称为碱剩余。急性心力衰竭:由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性降低导致的组织灌流不足。 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指原无肝病患者突然发生大量的肝细胞坏死或出现严重肝功能 损害,并在起病的8 周内出现肝昏迷的一种综合征。 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严重创伤、休克和感染等过程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和障碍。 营养不良一种或多种营养素的缺乏所引起的临床病理变化(大脑、心血管、肾脏、呼吸、胃肠道体温调节、免疫)菌群移位长期的禁食造成肠粘膜萎缩、肠腔内活的细菌、毒素、一些惰性颗粒及大分子化合物通过粘膜进入血液,进入正常无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内脏)从而激发或加重一系列炎症反应。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精神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经历了残酷战争、严重创伤、恐怖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 与精神障碍。 药物的残余效应由于血内麻醉药浓度较高,或手术操作因故而中止进行,病人仍处于较深的麻醉,是麻醉手术后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 代谢性脑病:指由于麻醉手术后发生全身代谢性紊乱而导致CNS抑制。 术后急性肾衰竭由于围手术期失血、感染、休克、溶血、中毒、严重损伤或全身性疾病引起急性肾实质损害的一种综合征,是以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含氮分解产物潴留及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为特 征的临床并发症。 IABP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是一种通过物理作用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对心功能障碍起辅助性治疗作用。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危重病医学试题库

危重病习题资料 总论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是指 A.服务于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病房 B.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救治的场所 C.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管理的场所 D.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 对危重病人实行集中管理的场所 E.以上表述都不正确 选择危重病医学诞生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E.以上都不是 选择美国危重病医学会成立于 A.1968年 B.1970年 C.1978年 D.1980年 E.以上都不是 选择危重病医学中所谓的“共同通路”是指 A.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所采用的共同方法 B.危重病人病情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经过的病程阶段 C.危重病人危重病病情发展过程中相似的规律或病程 D.危重病人救治结果的相似性 E.导致危重病人危重病情原因的相似性 创伤后机体反应 选择下列哪项不是SIRS的诊断标准 A.体温大于38℃或小于36℃ B.心率大于90次/分 C. 外周血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幼稚杆状核白细胞>10%

第三章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及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 第一讲体液治疗的监测 选择以下麻醉药品对水、电解质平衡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乙醚增加血浆容量 B.环丙烷增加血浆容量 C.巴比妥类增加血浆容量 D.吗啡减少细胞外液容量 E.以上全对 选择以下对二氧化碳血症相关水、电解质影响正确的描述是 A.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增加 B.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减少 C.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可减少,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增加 D.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可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减少 E.二氧化碳血症对水、电解质平衡无影响 选择年轻、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一般可以耐受的体重增加范围是 A.10%~20% B.15%~25% C.20%~30% D.15%~30% E.20%~35% 选择严重创伤及休克病人体液从功能性细胞外间隙转移至细胞内,可占细胞外液容量比率为 A.5%~10% B.10%~15% C.15%~20% D.5%~15% E.10%~25% 选择中等手术第三间隙扩张导致的体液转移大致为 A.2%~4% B.4%~6%

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总结

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总 结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重症医学科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建设 项目工作汇报 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就近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自2011年8月开始,我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市级医疗特色专科建设,现将医院的基本情况及科室近三年来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一、医院概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綦江医院、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坐落在美丽的綦河之滨。始建于1940年,历经70余年的发展,始终秉承“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核心理念,现已建成为一所医院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80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并与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开展合作,成为其托管医院或教学指导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承担着渝南黔北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诊急救任务。医疗服务范围覆盖綦江全区并辐射到邻近的贵洲、巴南、江津、万盛等地,总服务人口超过200万。2010年6月,医院被列为重庆市首批三甲医院建设单位。医院紧紧围绕建设三甲医院的总体方案,以打造渝南黔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强化医院管理及内涵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 二、专科概况 科室成立于2007年,于2011年成为重庆市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2012年搬迁到新外科大楼,科室用房面积为1600平方米,设有28张监护病床,实际开放床位20张。拥有每张床配备完善的独立干湿分区吊塔系统和床旁监护仪,拥有迈瑞T8中央多参数监护仪15台,进口高端有创呼吸机15台、无创呼吸机2台,进口微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1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1 危重病医学CCM:(criticalcaremedicine)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 共同通路(commom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 3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EM):急诊医学涉及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4 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DM):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 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 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 创伤后机体反应: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7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创伤后的防御反应若失控或过度激活其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8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机体除产生炎症介质外还可释放抗炎介质产生抗炎反应。适量的抗炎介质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环境稳定抗炎介质过量释放则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征。 9 电解质:凡在溶液中能离解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叫电解质。 10 非电解质:凡在溶液中既不导电又不能离解成离子而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 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1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称为晶体。 12 胶体:溶质分子>1nm,而<100nm或出现反射现象者称为胶体。如白蛋白。 13 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指血浆两者间在毛细血管壁侧互相交换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手术创伤或感染细胞外液转移到损伤或感染区域称为第三间隙功能上不再与第一第二间隙有直接联系成为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14 渗透(osmosis):是指当溶质的移动被半透膜所限制时溶剂(水)从较低浓度的溶液侧向较高浓度的溶液侧的净移动。 15 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7 胶体渗透压(COP)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8 渗透间隙OG:血浆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未包括血浆中所有能产生渗透现象的物质如蛋白、脂类、乳酸等因此其数值必然低于实际测定值。我们将血浆渗透浓度实际测定值与计算值的差值称为渗透间隙。 19 有效渗透分子: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0 无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现象。 21 SB: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40mmHg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 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就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得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得,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与科学管理得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心脏性猝死:就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得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得死亡。 3、复合伤:就是指两种以上得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得损伤。 4、淹溺:又成溺水,就是人淹没于水或其她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与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与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处于得一种急危状态。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就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得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得可逆性功能障,其恶化得结果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中暑:就是指人体在高温下,由于水与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得以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得热损伤性疾病。 二简答题 1、心肺复苏效果得判断 ①颈静脉搏动:停止按压,触摸劲动脉有搏动,说明患者自主循环已恢复 ②自主呼吸出现:如果复苏有效,自主呼吸亦可能恢复 ③瞳孔:复苏有效时瞳孔有散大开始回缩 ④面色及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⑤神志:复苏有效: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机,张力增加. 阿托品化:①瞳孔较前扩大②颜面潮红③皮肤干燥,腺体分泌减少,无汗,口干④肺部湿啰音消失⑤心率增快 3、ICU感染得原因: ?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种复杂; ?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多重耐药菌在ICU常驻 4、中心静脉压得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5~12㎝H2O ◆临床意义:小于2~5㎝H2O 表示右心房充盈不良或血容量不足; 大于15~20㎝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检测对了解循环血量与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得重要参考。但当患者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单纯监测CVP则失去意义。 三填空 1、扎止血带时间越短越好,总时间不应超过5小时。使用过程中应每隔0、5~1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2~3分钟。 2、损伤分为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其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MODS的临床特征:A.从原发损伤到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时间间隔;B.功能障碍的器官大多是受损器官的远隔器官;C.循环系统处于高排低阻的高动力状态;D.持续性高代谢状态和能源利用障碍;E.氧利用障碍,使内脏器官缺血缺氧,氧供需矛盾突出。 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对致病因子防御性的应激反应过度,最终转变为全身炎症损伤病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损伤因素导致的炎性细胞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失控是SIRS的病理生理机制。其临床表现为体温、白细胞及呼吸、心率的异常变化。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可诊断SIRS: 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 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0.10。 4.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性损害。 急性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毒物所致,起病急骤,症状严重,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危及生命。慢性中毒是长时间吸收小量毒物的结果,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多不属于急诊范畴。 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根据来源和用途不同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有毒动植物。 反跳现象:是指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突然停药后,原来症状复发并加剧的现象,多与停药过快有关。也有称停药综合征,回跃反应。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反跳现象”:是指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特别是乐果和马拉硫磷口服中毒者,经积极抢救临床症状好转,达稳定期数天至一周后病情突然急剧恶化,再次出现胆碱能危象,甚至发生昏迷,肺水肿或突然死亡。 中间型综合征:指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所引起的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生时间介于胆碱能危象与迟发性神经病之间,约在急性中毒后1~4天突然发生死亡。5.阿托品化:是指应用阿托品后,患者瞳孔较前扩大,出现口干、皮肤干燥、颜面潮红、心率加快、肺部湿罗音消失等表现,此时应逐步减少阿托品用量。 患者应用阿托品后,如患者瞳孔明显扩大,出现神志模糊、烦躁不安、谵妄、惊厥、昏迷及尿潴留等情况,则提示阿托品中毒,应立即停止阿托品,酌情给予毛果芸香碱对抗,必要时采取血液净化治疗。 6.淹溺:常称为溺水,是一种淹没或沉浸在液性介质中并导致呼吸损伤的过程,由于罹难者气道入口在液体与空气界面之下,因而无法呼吸空气(窒息),引起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淹溺是引起儿童与青少年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 湿性淹溺: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重赛呼吸道和肺泡发生窒息。 干性淹溺: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者无水吸入,喉痉挛导致窒息。 近乎溺死:心脏未停搏,不及时抢救,4~6分钟则会死亡。 溺死: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博者称为溺死。 7.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疾病。 中暑临床表现: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①热痉挛: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出汗后水和盐分大量丢失,仅补充水或低张液而补盐不足,造成低纳、低氯血症。②

危重病医学总结

名词解释 1 危重病医学CCM:(criticalcaremedicine)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 共同通路(commom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 3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EM):急诊医学涉及范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4 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DM):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内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 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 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 创伤后机体反应: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7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创伤后的防御反应若失控或过度激活其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8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机体除产生炎症介质外还可释放抗炎介质产生抗炎反应。适量的抗炎介质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内环境稳定抗炎介质过量释放则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征。 9 电解质:凡在溶液中能离解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叫电解质。 10 非电解质:凡在溶液中既不导电又不能离解成离子而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 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1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称为晶体。 12 胶体:溶质分子>1nm,而<100nm或出现反射现象者称为胶体。如白蛋白。 13 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指血浆两者间在毛细血管壁侧互相交换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手术创伤或感染细胞外液转移到损伤或感染区域称为第三间隙功能上不再与第一第二间隙有直接联系成为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14 渗透(osmosis):是指当溶质的移动被半透膜所限制时溶剂(水)从较低浓度的溶液侧向较高浓度的溶液侧的净移动。 15 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7 胶体渗透压(COP)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8 渗透间隙OG:血浆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未包括血浆中所有能产生渗透现象的物质如蛋白、脂类、乳酸等因此其数值必然低于实际测定值。我们将血浆渗透浓度实际测定值与计算值的差值称为渗透间隙。 19 有效渗透分子: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0 无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现象。 21 SB: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碳酸氢盐的浓度。 22 AB:即实际碳酸氢盐是指未经P00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BHC03]的真实含量。与SB 相比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 23 BB:即缓冲碱系指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的总和也就是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的总和。

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可暂缺) 课程名称:危重病医学 英文名称:critical care medicine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58 学分:3.0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课学时:10 适用对象: 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危重病医学是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临床医学课程,是麻醉学的必修课程,在培养麻醉学医学生的过程中起到奠定理论基础知识的作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麻醉学课程的学习。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具有多学科性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其特点是将现代监测手段和治疗技术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救治,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麻醉医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危重病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间见习与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对板书和构图以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启用,课间见习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 【了解】危重病医学课程特点及学习要求。 第二节基本概念 【熟悉】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复苏、加强医疗病房的概念。 本章思考题: 1、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

3、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4、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第二章创伤后机体反应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改变 【掌握】创伤后机体反应的病理生理及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凝血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熟悉】创伤后机体反应对呼吸、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及代谢影响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创伤后机体反应的调控 【熟悉】机体对创伤后反应的调控。 【了解】创伤后机体反应的人工调控。 本章思考题: 1、创伤后机体反应的概念? 2、对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有那些? 3、增强和降低机体反应的方法有那些? 第三章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 第一节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掌握】体液治疗的基础知识。 【熟悉】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第二节围术期液体治疗 【掌握】围术期体液量、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 第三节体液治疗的监测 【掌握】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熟悉】体重、血压、临床表现的监测。 本章思考题: 1、麻醉、手术创伤对水、电解质平衡有哪些影响? 2、禁食期间的基础需要量应如何计算? 3、病人术中体液需要量包括哪几个部分?术后体液需要量包括哪些? 4、应如何估计脱水程度? 5、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断、治疗、病因、病理生理有哪些? 第四章围术期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