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國民法(98年修訂)(完,未加親屬繼承)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人

第一節自然人

第1條【權利能力的開始】

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的完成。

第2條【成年】

滿十八周歲為成年。

第3條至第6條(已廢除)

第7條【住所;設定和廢止】

(1)持續居住於一地的人,即在該地設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時存在於數地。

(3)如果以廢止的意思表示放棄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廢止。

第8條【非完全行為能力人的住所】

(1)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第9條【軍人的住所】

(1)軍人以其駐地為住所。國內無駐地的軍人,以其在國內的最後駐地為其住所。

(2)上述規定不適用於僅因履行兵役義務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獨立設定住所的軍人。

第10條(已廢除)

第11條【兒童的住所】

未成年的兒童以其父母的住所為其住所;兒童不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父親或者母親共其住所。父親和母親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該兒童與享有此項權利的人共其住所。兒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廢止該住所為止。

第12條【姓名權】

有權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爭奪該姓名的使用權,或者因無權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損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繼續受到侵害之虞時,權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訴。

第13條至第20條(已廢除)

第二節法人

第一小節社團

一、一般規定

第21條【非經營性社團】

不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通過在主管初級法院的社團登記簿上登記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2條【經營性社團】

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因邦的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許可權屬於社團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條【外國社團】

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在任何一個邦內都沒有住所的社團,因聯邦參議院決議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4條【社團住所】

除另有其他規定外,社團的行政管理部門所在地視為其住所。

第25條【社團組織機構】

具有權利能力的社團的組織機構,除以下各條規定外,可以通過社團章程加以規定。

第26條【董事會;代表權】

(1)社團必須設置董事會。董事會可以由數人組成。

(2)董事會在法庭內和法庭外代表社團;董事會具有法定代表人的地位。代表權的範圍可通過章程加以限制,其作用可以對抗第三人。第27條【董事會的任命和業務執行】

(1)董事會的任命通過全體成員大會決議加以確定。

(2)任命可以隨時撤銷,但不妨礙合同規定的報酬請求權。撤銷權可以通過章程限制在只有出現重大撤銷理由始得撤銷的範圍內;重大理由如特別嚴重的違反義務或者缺乏通常的業務執行能力。(3)對於董事會的業務執行准用第664條至第670條關於委託的規定。

第28條【作出決議;對董事會的意思表示】

(1)董事會由數人組成的,應按照第32條,第34條關於社團成員決議的規定作出決議。

(2)向董事會作出某種意思表示的,只需向董事會的一名成員表示

即可。

第29條【由初級法院緊急指定】

如果董事會缺乏必要的法定人數,在缺額尚未補足期間,當出現緊急情況時,由社團住所所在地的主管初級法院根據關係人的申請指定董事會成員。

第30條【特別代理人】

章程可以規定,在董事會之外任命特別代理人以處理一定的事務。在發生疑問時,特別代理人的代理權範圍擴及於所有依所任命事務的性質通常需要採取的法律行為。

第31條【社團對機構的責任】

對於董事會、一名董事會成員或者一名合法任命的代理人由於執行屬於許可權以內的事務,發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致使第三人受到損害時,社團應負賠償責任。

第32條【社團成員大會】

(1)凡不屬於董事會或者社團其他機構處理範圍內的社團事務,由社團全體成員大會作出的決議決定。為使決議有效,需在召集大會時明確闡明需作出決議的事項。決議由出席成員的過半數決定。(2)如果社團全體成員書面表示同意某項決議時,即使不召開大會,該決議也有效。

第33條【變更章程】

(1)變更章程的決議,需由出席成員的四分之三多數決定;變更社團目的,需經全體成員同意;沒有出席的成員,需以書面表示同意。

(2)社團的權利能力系基於邦的許可而取得時,其章程的變更需獲得邦的認可;由聯邦參議院許可的,需獲得聯邦參議院的認可。

第34條【無表決權】

對於有關社團與某一成員之間締結法律行為,或者社團與該成員之間提起訴訟或解決訴訟的決議事項,該成員沒有表決權。

第35條【特權】

社團成員的特權,未經該成員同意,不得以社團全體成員大會決議加以侵害。

第36條【社團全體成員大會的召集】

社團全體成員大會應在章程規定的情形下或者社團的利益所必需時召集。

第37條【經少數成員要求召集】

(1)當章程所規定的一定人數的成員,或者在章程沒有規定時全體成員的十分之一書面表明目的及理由,提出要求時,應召集社團全體成員大會。

(2)如果上述要求沒有獲得允准,初級法院可以授權提出要求的成員召集社團全體成員大會;可以作出關於在大會中主持會議的規定。管轄法院為該社團住所所在地主管社團登記的初級法院。此項授權必須在召集大會的通知中載明。

第38條【成員資格】

成員資格不得轉讓或繼承。由成員資格所產生的權利不得委託他人行使。

第39條【退出】

(1)成員有權退出社團。

(2)章程可以規定,只能在年度結束時,或者在規定的預告解約通知期限屆至後,才允許退出社團;預告解約通知期限最多不得超過二年。

第40條【任意條款】

如果章程另有規定,第27條第1款、第3款,第28條第1款以及第32條,第33條,第38條的規定不予適用。

第41條【解散】

社團可以通過全體成員大會決議予以解散。除章程另有規定外,解散決議需出席成員的四分之三多數同意。

第42條【權利能力的喪失;破產】

(1)社團因開始破產程式而解散。如果破產程式是經債務人申請而停止進行的,或者經規定有社團繼續存在的破產計畫證實後撤銷破產程式的,全體成員大會可以對社團的繼續存在作出決議。章程可以規定,社團在開始破產程式的情況下,作為無權利能力的社團繼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決定,在本款第2句規定的條件下,作為有權利能力的社團繼續存在。

(2)在資不抵債或者負債累累的情況下,董事會應立即申請開始破產程式。申請遲延時,因過失對此應負責任的董事會各成員,對於債權人因此而受到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他們作為連帶債務人負其責任。

第43條【剝奪權利能力】

(1)如果因為社團全體成員大會的違法決議或者董事會的違法行為危及公共利益時,可以剝奪社團的權利能力。

(2)根據章程不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如果經營時,可以剝奪其權利能力。

(3)(已廢除)

(4)因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的社團,如果欲達到章程規定以外的目的,可以剝奪其權利能力。

第44條【管轄權和程式】

(1)在第43條規定的情況下,根據社團住所所在地的州法律確定其管轄權和程式。

(2)如果權利能力系基於聯邦參議院的許可而取得,則由聯邦參議院的決議予以剝奪。

第45條【社團財產歸屬】

(1)社團一經解散或者其權利能力一經被剝奪時,其財產即歸屬於章程所指定的人。

(2)章程可以規定,財產歸屬權利人由社團全體成員大會決議或者社團其他機構的決議予以確定。如果社團不以經營為目的,即使章程沒有規定,社團全體成員大會也可以將其財產給予公共基金會或者公共機構。

(3)在沒有確定財產歸屬權利人時,如果根據章程規定,社團系專為成員利益而設立,其財產應由社團解散或者被剝奪權利能力當時的

成員平均分配,否則歸屬於社團住所所在地的邦的國庫。

第46條【歸屬國庫】

社團財產歸屬於國庫時,准用以國庫為法定繼承人而繼承財產的規定。國庫應以最符合該社團目的的方法使用此項財產。

第47條【清算】

社團財產不歸屬於國庫時,在尚未對社團財產開始破產程式的情況下,必須進行清算。

第48條【清算人】

(1)清算由董事會進行。也可以任命其他人進行清算;有關任命董事會的規定,也適用於任命清算人。

(2)除根據清算的目的另有其他規定外,清算人具有董事會的法定地位。

(3)除另有規定外,清算人為數人時,其決議需經全體一致同意。第49條【清算人的任務】

(1)清算人應了結日常業務,催收債權,變賣債權以外的財產,清償債務,並將剩餘財產分配於財產歸屬權利人。清算人為了結未了業務,也可以達成新的交易。如果不是為了清償債務或者分配剩餘財產於財產歸屬權利人,可以採取中止催收債權或者變賣債權以外的財產的措施。

(2)在清算目的所需範圍內,社團在清算結束之前視為繼續存在。第50條【公告】

(1)清算人應將社團的解散或者剝奪權利能力予以公告。在公告中,

應催告債權人申報其債權。公告應刊登在章程指定為社團公告用的報紙上,如果沒有這種指定,則應刊登在社團住所所在地的初級法院指定為法院公告用的報紙上。公告在刊登後經過二天,或者在第一次刊登後經過二天發生效力。

(2)對已知的債權人應個別通知其申報債權。

第51條【限制期】

在社團解散或者剝奪權利能力的公告公佈一年之內,不得將財產分配於財產歸屬權利人。

第52條【對債權人的擔保】

(1)如果已知的債權人不提出申報,而依法存在提存權時,應為債權人提存其債權金額。

(2)當時不能清償債務,或者對債務尚有爭執的,只有在向債權人提供擔保後,始得將財產分配於財產歸屬權利人。

第53條【清算人的損害賠償義務】

清算人違反第42條第2款以及第50條至第52條規定應負的義務,或者在債權人得到清償以前將財產分配於財產歸屬權利人,如果他們因過失對此應負責任,對於債權人因此而受到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他們作為連帶債務人負其責任。

第54條【無權利能力的社團】

對於無權利能力的社團,適用關於合夥的規定。以這種社團的名義向第三人採取的法律行為,由行為人負個人責任;行為人為數人時,全體行為人作為連帶債務人負其責任。

二、註冊的社團

第55條【初級法院的管轄權】

(1)第21條所列舉種類的社團,應在社團住所所在地的初級法院的社團登記簿上登記註冊。

(2)一區內有數個初級法院的,州司法行政機構可以指定其中一個初級法院辦理社團事務。

第55a條【以電子數據處理方式建立的社團登記簿】

(1)州政府可以通過法令,對以機械方式作為自動化數據集建立的社團登記簿及其範圍加以規定。於此須保證:

1、遵守通常數據處理的各項原則,特別是防止數據丟失,至少每天將資料庫作必要的備份,妥善保存原始資料庫及其備份等;

2、需要立即登記的內容能夠立即輸入到數據記憶體中,並且其內容能夠長期以可讀方式複製出來;

3、已根據《土地登記簿法》第126條第1款第2句第3項的附件內容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2)包括以機械方式在內的社團登記應包括社團目錄的建立和說明,以及對社團登記說明所作的必要的目錄的建立和說明。(3)以機械方式登記的社團登記簿一經輸入到為社團登記所確定的數據記憶體中,並且作為社團登記簿供公開使用,即取代原社團登記簿。原登記簿中相應的頁碼應注明停止使用。

(4)登記內容一經輸入到為社團登記所確定的數據記憶體中並且其內容能長期以可讀方式原樣複製出來的,其登記始為有效。可以通過

證明通告或者以其他適當方式審查上述條件是否成就。每項登記均應注明生效日期。

(5)如果可以保證,在適當時間內,複製件或者數據能夠以可讀方式製作出來,為代替原件,向社團登記簿提交的檔可以保存在圖像載體或者其他數據載體上。在製作圖像或者數據載體時,應同時與原件一起配製一份關於內容一致的書面證明檔。

(6)如果可以保證完成通常的登記事務,當社團登記簿是以機械方式作為自動化數據集建立起來時,經主管初級法院委託,可以其他公法國家機構或者公法法人的設備進行數據處理。如果有利於簡化法律事務上的往來,並且與合理登記相一致,州政府被授權,可以通過法令規定,一所初級法院以機械方式建立的社團登記簿能夠傳送到其他初級法院,使得那裏也能夠隨時查閱和發出列印件;州政府可以通過法令將授權委託於州司法行政機構。

(7)聯邦司法部被授權,經聯邦參議院同意,通過法令就包括以機械方式建立的社團登記簿在內的社團登記簿的建立和說明的具體事務頒佈細則。

第56條【成員的最低人數】

成員人數不少於七人時,始得進行登記。

第57條【章程,最少需記載的事項】

(1)章程必須包括社團的目的、名稱以及住所,社團始得進行登記。

(2)社團的名稱應與同一地域或者同一鄉鎮內業已註冊的其他

社團的名稱有明顯的區別。

第58條【其他需記載的事項】

章程應當包括以下規定:

1、成員加入和退出社團;

2、成員是否出資以及出資的種類;

3、董事會的組成;

4、召集社團全體成員大會的條件,召集的方式以及決議的證明。

第59條【申報登記】

(1)董事會應申報社團的登記。

(2)申報應附帶下列檔:

1、章程的正本和副本;

2、關於任命董事會證書的副本。

(3)章程應至少由七名成員簽署,並應包括社團成立的日期。

第60條【申報的駁回】

如果申報不符合第56條至第59條規定的要件,初級法院可以附理由予以駁回。

第61條至第63條(已刪除)

第64條【登記的內容】

登記時,應在社團登記簿上載明社團的名稱及其住所,訂立章程的日期,以及董事會成員。有關董事會代表權範圍的限制,或者偏離第28條第1款的規定而另定董事會決議事項的規定,應同樣進行登記。

第65條【附加“註冊社團”的字樣】

社團一經登記,即在其名稱前附加“註冊社團”字樣。

第66條【公告】

(1)初級法院應將登記公佈於其指定為公告用的報紙上。

(2)章程的正本應附具登記證明並予以發還。章程的副本由初級法院加以認證,並連同其他檔由初級法院保存。

第67條【董事會的變更】

(1)董事會的每次變更,應由董事會申報登記。申報應附具關於變更的檔的副本。

(2)由法院任命的董事會成員,應由法院依職權進行登記。

第68條【“消極公告”】

董事會原成員與第三人發生法律行為的,只有在採取法律行為時,董事會的變更已經在社團登記簿上登記,或者該第三人已知此變更時,董事會的變更始得對抗該第三人。如果此變更已經登記,而第三人不知此變更,而且其不知並非出於過失時,該第三人無需認可此變更的效力。

第69條【登記摘錄】

為證明董事會是由登記簿上所登記人員組成,應向行政機關出示由初級法院發給的登記證書加以證明。

第70條【代表權的限制;決議】

第68條也適用於有關限制董事會的代表權或者董事會偏離第28條第1款的規定另作決議的規定。

第71條【章程的變更】

(1)章程的變更,需在社團登記簿上登記後,始生效力。變更應由董事會申報登記。申報應附具關於變更的決議的正本和副本。

(2)於此准用第60條,第64條以及第66條第2款的規定。

第72條【成員人數的證明書】

經初級法院要求,董事會應隨時向初級法院提交由其製作的、關於成員人數的證明書。

第73條【剝奪權利能力】

成員人數減少至三人以下時,初級法院應根據董事會的申請剝奪社團的權利能力,如果在三個月內未提出申請,初級法院應在徵求董事會的意見後,依職權剝奪社團的權利能力。

第74條【社團的解散】

(1)社團的解散以及剝奪權利能力,應在社團登記簿上登記。破產程式開始時,中止登記。

(2)如果社團因社團全體成員大會決議或者因社團所定存續期限屆滿而解散,董事會應將其解散申報登記。在前一種情況下,應附具有關解散決議的副本。

(3)如果社團由於第43條規定的原因而被剝奪權利能力,則經主管行政機關指示,辦理登記。

第75條【開始破產程式】

對於開始破產程式,應依職權辦理登記。上述規定同樣適用於下列情形:

1、撤銷開始破產程式的決議;

2、指定一名臨時破產管理人,如果債務人負有或者對其規定有一般處分禁止,只有經臨時破產管理人同意,債務人的處分始為有效,以及撤銷此種保全措施;

3、停止和撤銷破產程式;

4、對破產計畫的完成情況進行監督,以及撤銷監督。

第76條【清算人】

(1)清算人應在社團登記簿上登記。清算人偏離第48條第3款的規定另作決議的規定,亦同。

(2)申報應由董事會提出,日後如有變更,則由清算人提出。經社團全體成員大會決議任命的清算人提出申報的,應附具決議副本,關於清算人決議的規定的申報,應附具有關該規定的證書副本。

(3)由法院任命的清算人,由初級法院依職權辦理登記。

第77條【申報的形式】

董事會成員以及清算人以經過公證機構認證的聲明,申報在社團登記簿上登記。

第78條【強制性罰款的確定】

(1)初級法院可以科處強制性罰款來督促董事會成員遵守第67條第1款,第71條第1款,第72條,第74條第2款以及第76條的規定。

(2)可用同樣方式督促清算人遵守第76條的規定。

第79條【查閱登記簿】

(1)允許任何人查閱社團登記簿以及社團向初級法院提交的檔。任何人均可要求提供登記副本;經要求,應對副本加以證明。如果根據第55a條第5款的規定將檔儲存起來,只能要求複製件的副本。經要求,應證明複本是真實的。只有在對查閱原件有合法利益時,始得查閱原件。

(2)如果能確實做到以下幾點,則允許建立自動化程式,能夠通過從記憶體中取出數據而使以機械方式建立的社團登記簿的數據得以傳送:

1、取出數據未超越本條第1款允許的查閱範圍,並且

2、在作記錄的基礎上,對許可取出數據可以加以控制。

(3)根據本條第2款建立自動化程式需獲得州政府指定的機構的許可。下列機構有權頒佈許可:

1、公共機構,如果取出數據只是為完成其法定任務的,

2、非公共機構,如果取出數據是維護收件人正當的職業上的或者經營上的利益,且無理由認為,是為了收件人陳述的目的以外的目的而取出數據。

(4)在下列條件下始得頒佈許可:

1、這種數據傳送的方式因傳送數量大或者因特別緊急而最為適當,

2、就收件人這方面而言,他遵守了通常處理數據的各項原則,並且

3、就儲存數據的機構而言,具備建立和發展該程式的技術可能

性,且不會干擾其日常工作。

(5)也可以對從一個州內多個或者全部以機械方式建立的社團登記簿中取出數據頒佈許可。

(6)如果本條第2款至第4款規定的條件之一消失,應撤銷許可。濫用設備的,也可以撤銷許可。

(7)可以訂立公法合同或者行政協議代替許可。

(8)如果在自動化程式中傳送與人有關的數據,收件人只能為了達到向其傳送數據所要達到的目的而使用該數據。在根據本條第3款第2句第1項的規定頒佈許可時,應向收件人指明這一點。

(9)收件人為非公共機構的,適用《聯邦數據保護法》第38條的規定,並須符合以下標準,即監督機關即使在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違反上述規定時,仍可以對有關數據保護條款的解釋進行監督。

(10)聯邦司法部被授權,經聯邦參議院同意,通過法令對根據本條第2款的規定建立和使用自動化取出數據程式加以規定。收費標準按照能夠抵償與建立和使用該程式相關的人力和物力費用的原則加以確定;於此還可以考慮對受益人的意義、經濟價值或者其他收益。

第二小節基金會

第80條【設立】

設立有權利能力的基金會,除捐贈行為外,需得到基金會住所所在地的邦的許可。如果基金會不在任何一個邦內有住所,則需得到聯邦參議院的許可。除另有其他規定外,基金會行政管理部門所在地視

為住所。

第81條【生前捐贈行為;方式;撤銷】

(1)生前捐贈行為,需採取書面形式。

(2)在基金會未獲得設立許可之前,捐贈人有權撤銷其捐贈行為。如果已經向主管行政機關申請許可,則撤銷只能向該主管行政機關表示。如果捐贈人已經向主管行政機關提出許可申請,或者在由公證人對捐贈行為進行公證的情況下,在證明的當時或者證明之後,已經委託公證人提出許可申請,則捐贈人的繼承人無權撤銷捐贈行為。

第82條【捐贈財產的移轉】

基金會的設立獲得許可的,捐贈人有義務將其在捐贈行為中約定的財產移轉於基金會。需根據轉讓合同移轉的權利,除捐贈人依捐贈行為另有其他意思之外,在獲得設立許可的同時,移轉於基金會。

第83條【遺囑捐贈】

以死因處分進行捐贈行為時,如果繼承人或者遺囑執行人不提出申請,遺產法院應提出申請。

第84條【捐贈人死後的許可】

基金會在捐贈人死後始獲得設立許可的,就捐贈人的捐贈行為而言,基金會視為在捐贈人死亡前即已設立。

第85條【基金會的組織機構】

除帝國或者州法律另有規定外,基金會的組織機構根據捐贈行為加以確定。

第86條【結社法的適用】

對基金會准用第26條,第27條第3款以及第28條至第31條,第42條的規定,但只有在章程,特別是由公共機關管理的基金會沒有其他規定時,始得准用第27條第3款和第28條第1款的規定。第28條第2款和第29條的規定不適用於由公共機關管理的基金會。

第87條【變更目的;撤銷】

(1)基金會的目的不能完成或者其完成危及公共利益的,主管行政機關可以為基金會另定目的或者將基金會撤銷。

(2)在變更基金會目的時,應盡可能考慮捐贈人的本意,尤其應予考慮的是,基金會財產的收益應盡可能按照捐贈人的意思,繼續由其預期的人享受。如果基金會的目的需要變更,主管行政機關可以變更基金會章程。

(3)在變更目的和變更章程之前,應聽取董事會的意見。

第88條【財產歸屬】

基金會一經消滅,其財產即歸屬於章程指定的人。於此准用第46條至第53條的規定。

第三小節公法法人

第89條【機構的責任;破產】

(1)對國庫以及公法上的社團、基金會和機構,准用第31條的規定。

(2)同樣,對允許破產的公法上的社團、基金會和機構,准用第42條第2款的規定。

第二章物動物

第90條【概念】

本法所稱的物為有體物。

第90a條【動物】

動物不是物。它們由特別法加以保護。除另有其他規定外,對動物准用有關物的規定。

第91條【替代物】

本法所稱的替代物,是指在交易中按習慣能夠以數量、容量和重量加以確定的動產。

第92條【消費物】

(1)本法所稱的消費物,是指依通常使用的目的即歸消耗或者出讓的動產。

(2)屬於庫存商品的動產以及屬於其他依通常使用目的可以分別出讓的物所組成的聚合物的動產,也視為消費物。

第93條【主要組成部分】

凡物的組成部分,如不毀損物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或者變更物的性質,就不能與物分離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得成為特別權利的標的物。

第94條【土地或者建築物的主要組成部分】

(1)附著於土地上的物,特別是建築物,以及與土地尚未分離的出產物,屬於土地的主要組成部分。種子自播種時起,植物自栽種

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启示

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启示

作用,仍然存有不少疑问。 (二)债的关系法。在《法国民法典》中,债权和物权尚没有很明确的区分开来,相当于《德国民法典》的债的内容,被规定的在第三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中。《德国民法典》则将物权和债权明确的区分开来,同时将债权放在第二编,对其重要性的强调更甚于物权《德国民法典》债编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传统民法的债的内容,包括债的总论和各论,债的种类除了契约之外,还包括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这与《法国民法典》没有大的区别。与《法国民法典》不同的是,《德国民法典》将债的担保,如质押、抵押等内容剔除出债法,归并入物法中。《德国民法典》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的思想源自于罗马法。物权规定“对物的权利”,债权规定“对人的权利”,“财产法所处理的是一个人关于一个特定物的、能对抗全世界的‘物权’,如所有权、抵押权、用益权和质权。另一方面,在债法中,我们处理的是‘债权’,这种权利使一个人可以根据契约、不当得利或侵权行为而向另一特定的人提出请求。”③严格区分的好处在于使民事权利体系变得清晰,理解和适用有其方便之处。但由于这种区分,《德国民法典》中许多本来关系密切的问题,不得不放在法典中相距很远的部分,在另一个方面造成理解和适用的不便。将契约和侵权放在同一编里是否合理,也大有疑问。所谓的债法总论,基本上是从契约里总结出来的,适用于侵权有不少生硬牵强之处。此外,侵权法对于民事主体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契约法,把它压缩在债法的一角,显然有些轻视了它的地位。 (三)物权法。物权法是《德国民法典》中被认为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德国民法典》物权法的内容包括占有,关于土地权利的一般规定、所有权、地上权、役权、先买权、土地负担、抵押权、土地债务、定期土地债务,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德国民法典》物权编基本上是按照罗马法传统理论所有权和他物权体系来安排自己的物权体系。除了这一脉络以外,《德国民法典》还按照不动产和动产来划分物权,并且对不动产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其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和第八章都是关于不动产尤其是土地的规定,真正完全属于动产仅仅有第九章一章。《德国民法典》物权编的另一特色在于物权行为理论的采用。由于采用了物权行为,德国法上物权的移转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产生像第873条第1款和第929条那样的规定,即要求物权的移转要同时兼有合意和登记或交付。而经过这种移转之后,物权即绝对的无条件的移转。《德国民法典》将相当于《法国民法典》中债的担保的部分,作为担保物权规定入物权编中。这主要是因为立法者们认为担保物权具有对物的支配效力、对世效力和优先效力,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作法被许多后世的民法典所依从,《日本民法典》是其中一个典范。依照动产不动产来划分物权,应当说是一种较为落后的方式。对土地等不动产给予特别多的关注,是和《德国民法典》制定时期德国的政治气氛有关系的。当时容克贵族仍保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他们与新兴资产阶级共同构成德国的主导统治力量。民法典的制定不得不照顾他们的利益,对土地给予特别的注意。《德国民法典》制定之后的一百多年,经济发生巨大飞跃,动产的价值急剧提高,其占社会财富总量的比例已经不能说较不动产为小,特别是动产是社会财富中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不能不对其更加重视。担保物权的概念虽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核心的是,物权应当是对物的直接支配权,而担保物权实际并不能实现对物的直接支配。担保物权对物的所谓“支配”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物的价值的支配,而且这种“支配”是不一定会实现的。因此,担保物权究竟是否应当放在物权体系中,依然值得讨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章民法概述 一、填空题 1.在罗马法中,调整罗马市民间关系的法律称,调整罗马人以外的人相互间及其与罗马人之间的法律称。 2.《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关系和关系。” 3.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财产的关系,二是财产的关系。前者称为静态的财产关系,后者称为动态的财产关系。 4.现代民法的代表是1900年生效的。 5.《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中的地位平等。”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社会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日耳曼法 C.法国民法 D.德国民法 2.近代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法国民法典 C. 德国民法典 D. 苏俄民法典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A.唐律 B.大清民律 C.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民法典 D.民法通则 4.“民法”一词源于() A.罗马的市民法

B.罗马的万民法 C.法国民法典 D.德国民法典 5.在民法中,被称为“帝王条款”的原则是()。A.自愿原则 B.等价有偿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公平原则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法具有以下性质()。 A.民法为权利法 B.民法为实体法 C.民法为国际法 D.民法为任意法 2.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平等原则 B.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C.公序良俗原则 D.等价有偿原则 3.《法国民法典》确立的近代民法的三大基石是()。A.私有财产神圣原则 B.契约自由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过失责任原则 4.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包括()。 A.主体平等 B.与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有关 C.不具有经济内容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98年修订)(完,未加亲属继承)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人 第一节自然人 第,条【权利能力的开始】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条【成年】 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 第,条【住所;设定和废止】 (,)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 (,)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条【军人的住所】 (,)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条 (已废除) 第,,条【儿童的住所】 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条【姓名权】 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 第二节法人 第一小节社团 一、一般规定 第,,条【非经营性社团】 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经营性社团】 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条【外国社团】 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社团住所】 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德国民法典BGB

第一章人 第一节自然人 第1条【权利能力的开始】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2条【成年】 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3条至第6条(已废除) 第7条【住所;设定和废止】 (1)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3)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8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 (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9条【军人的住所】 (1)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2)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10条(已废除) 第11条【儿童的住所】 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12条【姓名权】 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Buch 1 Allgemeiner Teil Abschnitt 1 Personen Titel 1 Natürliche Personen, Verbraucher, Unternehmer § 1 Beginn der Rechtsf?higkeit Die Rechtsf?higkeit des M enschen beginnt mit der Vollendung der Geburt. § 2 Eintritt der Vollj?hrigkeit Die Vollj?hrigkeit tritt mit der Vollendung des 18. Lebensjahres ein.§§ 3 bis 6 (weggefallen) § 7 Wohnsitz; Begründung und Aufhebung Ein Service des Bundesministeriums der Justiz in Zusammenarbeit mit der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一、法典组成部分 法典共有五编, 1.总则(Allgemeiner Teil) 2.债务关系法(Recht der Schuldverh?ltnisse) 3.物权法(Sachenrecht) 4.家族法(Familienrecht) 5.继承法(Erbrecht) 二、概说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公布之后,立即风靡于当时的欧洲的大部分。欧洲许多国家都接受它的影响,或者直接采用它作为自己的民法典,或者以它为模式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在几乎一百年的长时间里,欧洲竟没有出现一部足以与《法国民法典》匹敌的民法典。这种情况,直到《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才得到改变。 《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在民法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各有千秋。在开创近代民法历史、为资本主义社会开辟道路一点,德国民法典无法与法国民法典相比,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德国民法典确有胜过法国民法典的地方。有的比较法学家将由法国民法典形成的法系称为“罗马法系”,将由德国民法典形成的法系称为“德意志法系”(例如德国法学家K?茨威格特与H.克茨合著的《私法领域里的比较法导论》一书),从而使德国民法典取得了与法国民法典并肩而立的地位。 在历史地位与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思想精神方面,德国民法典是无法与法国民法典比拟的。法国民法典是一部革命性的法典,开创了一个时代,是公认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初期的法典,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胜利成果。而德国民法典则是一部保守的、甚至守旧的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产生正在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可是它并没有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这些问题,本文将在下面详论)。对于德国本国说,德国民法典只完成了一个任务——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私法,并未能把德国社会向前推进。不过德国民法典较法国民法典迟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来法典编纂与法学(特别民法学)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在法典编纂技术与民法学发展两方面,较法国民法典有显著的进步。这是我们研究两部法典时应该注意的。这两部法典各从不同方面对法学作出贡献,并得到本国人民的爱戴和各国法学家的称赞。因此两个法典都成为寿命很长的法学杰作。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國民法(98年修訂)(完,未加親屬繼承)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人 第一節自然人 第1條【權利能力的開始】 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的完成。 第2條【成年】 滿十八周歲為成年。 第3條至第6條(已廢除) 第7條【住所;設定和廢止】 (1)持續居住於一地的人,即在該地設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時存在於數地。 (3)如果以廢止的意思表示放棄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廢止。 第8條【非完全行為能力人的住所】 (1)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第9條【軍人的住所】 (1)軍人以其駐地為住所。國內無駐地的軍人,以其在國內的最後駐地為其住所。 (2)上述規定不適用於僅因履行兵役義務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獨立設定住所的軍人。

第10條(已廢除) 第11條【兒童的住所】 未成年的兒童以其父母的住所為其住所;兒童不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父親或者母親共其住所。父親和母親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該兒童與享有此項權利的人共其住所。兒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廢止該住所為止。 第12條【姓名權】 有權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爭奪該姓名的使用權,或者因無權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損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繼續受到侵害之虞時,權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訴。 第13條至第20條(已廢除) 第二節法人 第一小節社團 一、一般規定 第21條【非經營性社團】 不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通過在主管初級法院的社團登記簿上登記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2條【經營性社團】 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因邦的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許可權屬於社團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條【外國社團】

《德国民法典》读书笔记

《德国民法典》读书笔记 《德国民法典》读书笔记 一、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德国民法典》所称的法律行为,是指一个人或多个人从事的一项行为或若干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引起某种私法上的法律后果,亦即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每个人通过法律行为的手段,来构成他同其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是实现《德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私法自治”的工具。 我们说法律行为的目的是引起法律后果。这一表述的意思是:法律行为之所以产生法律后果,不仅是因为法律制度为法律行为规定了这样的后果,首要的原因是从事法律行为的人正是想通过这种法律行为引起这种法律后果。当然,法律制度承认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般说来,行为人想取得法律上的效果(如移转物的所有权、承担义务或使他的合同当事人承担义务)是为了达到经济上的效果。 旨在使某种法律效果产生的意思是通过某些行为来实现的。这种行为通常就是这一意思的“表示”,即“意思表示”。 从上述所引的内容来看,意思表示是由一下部分构成的:一、目的意思,二、效果意思,三、表示意思。比如,我想给父母买套房子居住,那么,让父母居住就是目的意思,即动机,于是我就想和他人签订买卖合同,这是效果意思;我将我的这些想法通过行为表示出来,这是表示意思。但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主张三要件说的,有主张四要件说的。 在这一节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意思表示不同于法律行为。有的法律行为只需一个意思表示即可,有的法律行为则需要两个和多个法律行为构成,比如,契约的成立,就须双方当事人意

思表示一致。由此可见,意思表示只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 除此之外,还需其他的要件,如,一些形式上的要件。 拉伦次在论述法律行为时,还提到,“无论是法律行为本身,还是加上其他组成部分(如另外的实施行为),至少都包含一个旨在 产生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而合同则包含两个意思表示。然而,除 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法律行为,这些法律行为并不是由一个或若 干个意思表示组成,而是体现为一种简单的意思实现。 所谓的意思实现是相对于意思表示而言的。它是指行为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通过行为人表达法律行为的意思的方式而使 法律后果产生——从‘受领对象’角度看也不能确定它具有这种目的——而是以创设相应的状态的方式,使行为人所希冀的法律后果 产生。这就是说,意思实现纯粹是一种实施行为,而不是表示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有先占无主动产和抛弃动产上的所有权等。”“承诺 行为是意思实现的主要表现形式。”他的这些论述体现了德国法学 家的类型化思维,把我们通常讲的承诺是与要约相对应的意思表示 再进行细分,但关于意思表示与意思实现的具体区别,我还不能充 分的领悟。 二、法律行为的种类 这部分内容与我国的现有理论冲突不大,我主要就其中的对我启发较大的知识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处分行为、取得行为和负担行为的划分。“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如变更、转让某项权利、在权利上设定某项负担和取消某项权利等。处分的对象永远是一项 权利或一项法律关系。所有权人处分其所有权的处分行为,如移转 动产上的所有权以及在所有权上设定有利于第三人的限制物权(如 设定担保物权或用益物权)等。一旦所有权人在其所有权上设定了 某项限制物权,她就放弃了一部分所有权限,而将同样的或相似的 权限让与了他人。债权人处分其债权的行为,有债的免除、债权让 与以及预告终止通知等。在所有这些情形中,处分的对象是一项权 利或一项债务关系。处分权利的权限是该权利的组成部分,因此处

《德国民法典》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人 第一节自然人、消费者、经营者 第1条权利能力的开始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完成之时。 第2条达到成年年龄 满18岁即为达到成年年龄。 第3条至第6条(已废止) 第7条住所:设定和废止 (1)在一地常住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2)住所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以上地方。 (3)居住被以抛弃的意思停止的,住所即被废止。 第8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 (1)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非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既不得设定住所,也不得废止住所。 (2)已结婚或曾结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和废止住所。 第9条军人的住所 (1)军人以驻地为其住所。最后的国内驻地视为在国内无驻地的军人的住所。 (2)前款的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兵役义务而服兵役的军人,或不能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10条(已废止) 第11条子女的住所 未成年人子女与父母有相同的住所;未成年子女不与无照顾子女的人身的权利的父母一方有相同的住所。父母双方均不享有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身的权利的,该子女与享有该项权利的人有相同的住所。未成年子女保有该住所,直至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它。 第12条姓名权 权利人的姓名使用权为他人所否定,或权利人的利益因他人无权地使用同一姓名而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该他人除去侵害。有继续受侵害之虞的,权利人可以提起不作为之诉。 第13条消费者 消费者是指既非主要以其营利活动为目的,亦非主要以其独立的职业活动为目的而缔结法律行为的任何自然人。 第14条经营者 (1)经营者是指在缔结法律行为时,在从事其营利活动或独立的职业活动中实施行为的自然人或法人或有权利能力的合伙。 第二节法人 第一目社团 第一分目一般规定 第21条非经济社团 非经济上的营业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因登记于有管辖权的区法院的社团登记簿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2条经济社团

德国民法典的百年变迁

德国民法典的百年变迁 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上传时间:2004-12-21 浏览次数:3641 字体大小:大中小 德国民法典(德文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简称 BGB),1896年8月18日由德皇威廉二世公布,并于1900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是继《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之后西方国家又一部重要的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日本在大量吸收《德国民法典》前三编的基础上于1898年颁布了《日本民法典》,到了20世纪《德国民法典》在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罗地海三国、希腊乃至中国、韩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与其邻近的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的民法学理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德国民法典》使德国在民事实体法上走向了统一。19世纪的德国境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私法规则和体系,有法国法、普鲁士法、巴伐利亚法、萨克逊法、奥地利法、丹麦法和普通法(即罗马法)。这种私法上支离破碎的局面与当时不断增强的民族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这种私法不统一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工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在 1860年的第一届德国法律人大会(der erste Deutsche Juristentag)上,法律统一的要求被正式提出。1871年国家自由党的两位议员拉斯克(Lasker)和米克尔(Miquel)多次提出动议,要求赋予帝国议会在私法领域的立法权,从而为1873年8月24日开始的民法的法典化铺平了道路。1874年德国成立了民法典 起草筹备委员会(V orkommission),负责民法典起草的规划和方法。同年成立了民法典起草第一委员会(erste Kommission),成员有政府高级官员和法官(如普朗克Planck),也有大学教授(如温特夏德Windscheid)。德国民法典起草第一委员会历经13年拟定了《德国民法典》的第一稿草案,1887年12月27日送交德国宰相并于1888年1月5日提交德国联邦议院。该草案公布后即受到社会各界的猛烈批评,认为它内容繁琐、脱离民众、较少社会化内容、具有教科书的风格等,因而被否决。1890德国联邦参议院又召集成立了第二届民法典起草委员(zweite Kommission),其中增加了日耳曼民族主义者,还有一些成员则是非法律界人士,该委员会对民法典第一搞草案进行了修订,到1895年完成修订,此次修订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普通法以及在此基础建立的潘德克吞体系(Pandektensystem)的束缚,并试图更多地考虑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后听取了司法委员会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形成了德国民法典第三草案并提交给德国议会,1896年6月1日德意志帝国众议院经过讨论通过了该草案,1896年7月14日该草案也得到了参议院的批准。1896年8月18日德国皇帝威廉二室“以帝国的名义”签署了该法律,公布于1896年8月24日的《帝国法律公报》的第195页上。此后,德国人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为这项法律的实施进行了准备,该法于1900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 《德国民法典》共计2385条,分为五编,依次是:第一编,总则(第1条至第240条),主要包括对自然人和法人、物、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定,此外还有对期间和期日、请求权的消灭时效以及权利的行使和担保的规定;第二编,债务关系法(第241条至第853条),其中第241条至第432条

1900年《德国民法典》简介

1900年《德国民法典》简介 总体介绍: 《德国民法典》,是德意志帝国在1896年制定的民法典。1900年1月1日施行,以后为德意志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继续适用,现在仍然有效。这是继《法国民法典》之后,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它继承罗马法的传统,结合日耳曼法的一些习惯,并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制定,因而在内容上超出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法律原则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同时它在某些地方仍保留了德国容克地主经济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 18至19世纪中期德意志各邦所完成的法典编纂,只统一了邦内法律,就全德而言,民法仍是十分分散。政治上分裂、法律不统一,阻碍着德意志的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民族统一运动的兴起,编纂统一的民法典思想也出现了,反对拿破仑统治、争取独立的战争,唤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从而促进了这种思想的产生。 (二)立法过程 (1)在19世纪初期的时候,部分法学家提出编纂的建议 最早提出编纂统一民法典主张的是德国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海德堡大学教授蒂鲍特。1814年他写下了题为《论统一民法典必要性》的论文,认为德意志各邦的独立只有依靠整个民族的协力一致才能实现,而民族统一必须依靠法律统一,并主张民法典应以“自然正义”与“理性”作为指导思想。 而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萨维尼与此针锋相对,发表了《论当代立法及法学的使命》一书,反对按照自然法、理性制定一部法国式的民法典,而是主张制定一部符合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法典。历史法学派主张通过对法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来寻找的国发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然后才谈得上编纂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在法典编纂方面,主要以18世纪德国各邦的“德国普通法”为基础。至于在民法理论和思想方面,可以说,德国民法典主要是以德国的潘德克顿法学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德国民法典是19世纪后半期最终完成的潘德克顿法学的产物。 (2)草案的通过 ①1874-1888,历经14年,由高级法官6人、行政官员3人、教授2人共11人组成“第一委员会”拟定了《德国民法典》的第一次草案。 ②1890-1895,第二委员会吸收了一些德国法学派的主张,向联邦议会提交了民法典第二草案。 ③1896,议会稍作修改,把草案连同司法部的备忘录一起提交帝国议会,是为第三草案。 →经国会审议通过,国王批准,于1896年公布了《德国民法典》,并于1900年1月1日生效。 (三)民法典的基本特点 (1)法典的结构——共五编35章2385条 第一编:总则 涉及了民法各部分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制度 包括了人、物、法律行为、期间、时效、权利的行使和提供担保等7张。在总则篇中一般涉及

《德国民法典》的演进及其分析

2000年第6期(总第131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 tudy&Exploration N o.6,2000 G eneral.N o.131 《德国民法典》的演进及其分析 申 建 平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施行百年的《德国民法典》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 所改动,修改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债权部分和家庭法部分。其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的加 强,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自由原则受到限制,平等的倾向在家庭关系中进一步加强,整个法典朝着 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这种变化规律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德国民法典;契约法;侵权行为法;家庭法 中图分类号:D9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0)06-0066-03 《德国民法典》的结构、内容及影响 1896年颁布、1900年起施行的《德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共分为五编:第一编,总则(1~240条),包括自然人、法人的一般规定,物、法律行为、期限、时效、权利的行使和提供担保;第二编,债的关系法(241~853条),包括债的关系的产生、消灭,债权的移转、债务的承担及各种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规定;第三编,物权法(854~1296条),包括所有权、地上权、役权、抵押权、质押及其他物权的规定,并把不动产物权制度置于此部分的核心地位;第四编,家庭法(1297~1921条),规定了与婚姻缔结及婚姻支配相联系的一些问题和亲属关系;第五编,继承法(1922~2385条),确立“遗嘱自由”原则,又以“特留份”制度对此原则作以必要限制,并包括法定继承、丧失继承权的法定事由等规定。《民法典》对世界各国的民法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国家的许多民事立法多以其为蓝本而属于德国法系;在历史、文化及传统上与德国无任何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某些曾以《拿破仑法典》为其民法模式而原本属于法国体系的国家(如20世纪前的日本、意大利)在《民法典》问世后也以其为蓝本重新制订其民法典而进入德国法系的行列。第一部社会主义民法典———《苏俄民法典》也与其有惊人的相似。因此,《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制订民法典的典范。 法典各编变化的量化分析 截至1998年6月29日,《民法典》已被修改141次。虽然近百年来的修改增删使《民法典》实际上的条文数目不断变化,但它在形式上一直保持2385条,而且保持了公布时的结构、体例、编写序目的原样。但其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改动。《民法典》各编量的变化总体情况是(截至1998年末): (1)第一编仅有85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数量的35%。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修改。(2)第二编有199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数量的35%。除亲属法外,此编变化最大。(3)第三编仅有65条发生了变化,占总数的14%。说明立法者在法典设立之初在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利益方面的规定是谨慎而周密的。(4)第四编有1010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量的169.6%,这是该法典变化最大的部分。(5)第五编有186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量的40.5%。其发展变 收稿日期:2000-08-13 作者简介:申建平(196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民商法硕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研究。 ? 6 6 ?

德国民法典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民法典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03-12-3 11:12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法典之一,德国民法典以其内容和编制影响着许多国家民法的发展,以下我将主要介绍德国民法典的编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民法典的编制 德国民法典在形式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它的五编的结构。从罗马法的法学阶梯到法国民法典,民法一直被划分为人法和物法。法国民法典分为“人”、“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取得财产的各方法”三种编,实际上就是这种划分法。1811年的奥地利普通民法典也是如此分编的(虽然人们把它划入德意志法系)。1756年的巴伐利亚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划分法就有所变通,设有单独的“继承法”一编。1963年的撒克逊民法典则分为5编,设置了总则编。这种五编的划分法,特别是总则编的设置,是潘德克顿法学的产物。撒克逊民法典采用这种编制,影响并不大。德国民法典采用这种编制,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各国民法学者的注意和讨论。这种影响甚至到了法国。而关于“总则”编的讨论则一直持续到后世。 德国民法典分为5编: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与法国民法典比起来,主编结构的特点在于:总则编的设置、债与物权的严格划分、继承编的独立。以下就这三点略加讨论。 (一)关于总则编 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是最引人注意、最引起争议的问题。 首先是整个民法有没有“总则”,即从人法与物法两部分里能否抽象共共同的规则来。在潘德克顿学派看来。回答是肯定的。总则编就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理论上说,这是能成立的。因为在人法(或称为身份法)和物法(或称为财产法)两部分里,确实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从而应当有共同的规则。例如主体(权利主体),客体(权利客体),权利的发生、消灭与变更,权利的行使等。这样,在人法和物法之上,设一个总则编,规定人的能力、法律行为等,是可能也是应该的。 再说,如果民法只能划分为人法和物法,这两部分之间没有共同之处,民法就成为这两部分的机械的合并,那么,有什么理由把这两部分称为一个民法呢?如何构成一个整体呢?有了总则,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就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民法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因此,从逻辑上说,总则是应该有的。 正因如此,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才那么吸引人,那么引人赞叹,特别使重视逻辑体系的

论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论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摘要:1900年《德国民法典》,是德意志帝国在1896年制定的民法典。1900年1月1日施行,以后为德意志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继续适用,现在仍然有效。这部被誉为19世纪“德国法律科学之大成”的法律巨作,是德国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德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19世纪欧洲大陆法典化运动的代表之一,是民法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此后,一种全新风格的民法流派逐渐形成。因此,探究其历史地位及影响的具体内容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产生及具体内容,探讨1900年《德国民法典》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1900年德国民法典历史地位影响立法技术制度创设契约自由成文法德国法系 (一)1900年德国民法典 19世纪中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德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德国统一以前,各邦都有自己的法律,民法尤为纷繁复杂;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境内存在着以下四个法律区域:普鲁士一般邦法适用区域、法国民法典适用区域、萨克森民法典适用区域以及普通法适用区域。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的准备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14年,海德堡的法学者蒂伯特发表了《论统一德国民法典的必要性》这篇纲领性文章,强调德国民法典的法典编纂对德意志民族自我认识的意义。然而,萨维尼的主张并没有得到贯彻。对民法典进行法典编纂的计划,首先在政治上由于统一国

家的努力而受到激发。国家统一的推动者认为,应当把民法典理解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因为法律的统一象征着国家的统一。 1874年,第一委员会受命为德意志帝国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它的成员包括著名的罗马学者伯恩哈德·温德沙伊德。13年后,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附有“理由书”的草案,1888年公之于众。1896年,最终的草案文本由帝国议会通过,德国民法典遂告诞生。从做出决定到最终的草案文本被通过,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前后费时22年多——从1874年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在20世纪第一天的施行,标志着德国在私法领域实现了法律统一。 《德国民法典》共分五编: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2385条,另附施行法31条,其基本原则是在法律统治下的“自由”和“平等”,自由是指契约自由和所有权自由,平等则表现为公民在私法上的地位平等。法典明确规定法人是民事权利的主体,关于民事合同,法典肯定“契约自由”原则,严格保护私有财产所有权,在婚姻、家庭和继承方面,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也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制度的残余,关于民事责任,法典规定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① (二)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历史地位 1900年《德国民法典》是继《法国民法典》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它继承罗马法的传统,结合日耳曼法的一些习惯,并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制定,因而在内容上超出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法律原则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 对于德国本国说,德国民法典只完成了一个任务——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私法,并未能把德国社会向前推进。不过德国民法典较法国民法典迟出一百年,

德国民法典

论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德国民法典/基本特点/启示 内容提要:德国民法典对于德国的民族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卓越的贡献。作为亚洲第一部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制定以移植摄取、注重实效与兼收并蓄为基本指导思想,融合了西方各国民法典的精华,成功地实现了民事法律制度的本土化与国际性、现代化和现实性、法典化和融合性的共生和谐。因此,加强对德国民法典基本特点的研析,可以为正在制定中的中国民法典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深邃的启迪。 一、德国民法典的生成 一部法典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的发展史。“每一种法典,都是一定的国情、历史、文化的制度凝聚,是我们检视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的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水准、法律制度文明以至整个制度文明的进步程度的最主要的尺度之一。”[1]德国民法典诞生的直接推动力就是要废除西方列强在德国的治外法权,实现主权独立。然而,作为一部反映与规制全体德国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典,不可能仅仅依靠一场废除治外法权运动就能造就出来的,它的生成必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与法学理论方面的准备,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 废除治外法权是德国民法典生成的最直接的政治动因

“德国民法典编纂的成功,应该说是在废除治外法权这一大前提下,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2] 19 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在亚洲扩张势力范围,通过坚船利炮洞开了德国的大门。西方列强与德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德国丧失了司法主权的独立与关税自主权,强迫德国承认包括司法在内的本国法律制度在德国领土上对本国国民进行裁判的效力。在当时,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成为德国国民的强烈愿望和政府的首要职责。明治政府上台以后,头等大事就是力争修改德国在德川幕府末期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71 年德国派伊藤博文等人赴欧美与各国交涉,西方列强则要求德国以西方的法律制度为楷模,制定各种法典,作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换条件。面对实力强大的西方列强,明治政府为了达到废除治外法权的目的,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立法工作,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民法典的编纂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为了能使民法典达到西方列强的要求,同时虑及法国民法典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的民法典,因此德国聘请了法国学者博瓦索纳德加入到法典编纂工作中,在博瓦索纳德和德国国内法学者的共同努力下,1890 年德国旧民法公布于世。但德国旧民法公布后立即遭到了国内强有力的批评,从而在延期派与断行派之间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法典论争”,延期派认为民法典亲属法部分的现代化规定与德国的传统家制习俗格格不入,甚至出现了“民法出、忠孝亡”的言论。最终,延期派战胜了断行派,德国旧民法被迫延期。1893 年德国政府着手重新起草民法典,设置了法典调查委员会,以伊藤博文为总裁,西园寺公望为副总裁,同时任命帝国大学教授穗积陈重、富井政章和梅谦次郎为起草委员会委员。这次起草,

德国民法典之时效部分

第五章时效 第194条【时效的标的】 (1)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因时效而消灭。 (2)因家庭法而产生的、以将来恢复亲属关系状态为目的的请求权,不因时效而消灭。 第195条【普通时效期间】 普通时效期间为三十年。 第196条【二年的时效期间】 (1)下列请求权,因二年内不行使而消灭: 1、商人、制造业者、手工业者以及工艺品经营者因供应商品、提供劳务和管理他人事务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但给付系为债务人的工商业经营的除外; 2、农业或者林业经营者因向债务人供应家用农林产品而产生的请求权; 3、铁路经营人、磁悬浮列车企业、货物运送人、船主、出租马车驾驶人和送信人因车费、货运费、运输费和送信费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4、旅店主和饮食店经营人因住宿费、饮食费以及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履行的给付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5、彩票经营人因销售彩票所履行给付而产生的请求权,但为转卖而供应的彩票除外; 6、以经营为目的的动产出租人因租金而产生的请求权; 7、以经营为目的管理他人事务或提供劳务、但不属于本款第1项规定的人,因经营报酬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8、为私人服务的人因薪金、工资或者其他劳务费用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以及劳务权利人因支付该请求权所需预付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9、手工业工人--手工艺人、助手、学徒、工厂工人--,短工和手工劳动者,因工资或者其他工资的替代物,或者约定成为工资一部分的给付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以及雇主因支付该请求权所需预付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10、工艺教师和师傅因学费或者其他在师徒合同中约定的给付及其垫款而

产生的请求权,以及为学徒负担的垫款的请求权; 11、为教学、教育、养育或者治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以及此类性质的私人机构的业主,因教学、养育或者治疗以及与此有关的支出而产生的请求权; 12、收容他人以养育或者教育的人,因与本款第11项相同的给付和支出而产生的请求权; 13、国家教师或者私人教师因报酬而产生的请求权,但国家教师因特殊安排而延期给付所产生的请求权除外; 14、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产科医生、牙科医生和兽医以及助产士,因服务费用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15、律师、公证人、以及所有为管理一定事务而由国家指定或者许可的人,因报酬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但应归国库收入的除外; 16、当事人因向律师支付预付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17、证人和鉴定人因报酬及其垫款而产生的请求权。 (2)本条第1款第1项、第2项、第5项所述请求权,如果不因二年时效而消灭,则因四年内不行使而消灭。 第197条【四年时效期间】 对拖欠的利息以及为分期清偿本金,作为利息费而应支付的金额的请求权,对未在第196条第1款第6项中规定的使用租赁和用益租赁的拖欠租金的请求权,以及对养老金、迁居费、军饷、等待任用期间的薪金、退休金、赡养费以及一切其他定期给付的请求权,均因四年内不行使而消灭。 第198条【普通时效的开始】 时效自请求权产生之日起开始计算。以不作为为目的的请求权,时效自发生违反行为之时起开始计算。 第199条【预告解约通知作为时效的开始】 如果权利人只有在向义务人发出预告解约通知后,始得要求给付时,时效自可以发出预告解约通知之时起开始计算。义务人应在预告解约通知后经过一定时间履行给付时,时效自该期间届满后开始计算。 第200条【撤销权时效的开始】 如果请求权是根据权利人行使他的撤销权而产生的,时效自撤销权得以行使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百科名片 《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是德意志帝国于1900年1 月1日施行的民法法典,是大陆法系中最重要的民法典之一。该法典不同于法国民法典之处在于,将规定债权关系的条文移至物权法之前,反映了新型的债权法理念。此外,它对于同时期日本制定的民法典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隐藏] 一、法典组成部分 二、概说 三、德国民法典的制定 四、法典编纂方面的基础 五、理论与学说方面的基础 六、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过 七、德国民法典的编制 八、德国民法典的内容 一、法典组成部分 二、概说 三、德国民法典的制定 四、法典编纂方面的基础 五、理论与学说方面的基础 六、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过 七、德国民法典的编制 八、德国民法典的内容 ?九、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 ?十、德国民法典的立法技术 ?十一、德国民法典对中国的影响 [编辑本段] 一、法典组成部分 法典共有五编, 1.总则(Allgemeiner Teil) 2.债务关系法(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3.物权法(Sachenrecht) 4.家族法(Familienrecht)

5.继承法(Erbrecht)。 [编辑本段] 二、概说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公布之后,立即风靡于当时的欧洲的大部分。欧洲许多国家都接受它的影响,或者直接采用它作为自己的民法典,或者以它为模式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在几乎一百年的长时间里,欧洲竟没有出现一部足以与《法国民法典》匹敌的民法典。这种情况,直到《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才得到改变。 《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在民法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各有千秋。在开创近代民法历史、为资本主义社会开辟道路一点,德国民法典无法与法国民法典相比,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德国民法典确有胜过法国民法典的地方。有的比较法学家将由法国民法典形成的法系称为“罗马法系”,将由德国民法典形成的法系称为“德意志法系”(例如德国法学家K?茨威格特与H.克茨合著的《私法领域里的比较法导论》一书),从而使德国民法典取得了与法国民法典并肩而立的地位。 在历史地位与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思想精神方面,德国民法典是无法与法国民法典比拟的。法国民法典是一部革命性的法典,开创了一个时代,是公认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初期的法典,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胜利成果。而德国民法典则是一部保守的、甚至守旧的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产生正在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可是它并没有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这些问题,本文将在下面详论)。对于德国本国说,德国民法典只完成了一个任务——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私法,并未能把德国社会向前推进。不过德国民法典较法国民法典迟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来法典编纂与法学(特别民法学)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在法典编纂技术与民法学发展两方面,较法国民法典有显著的进步。这是我们研究两部法典时应该注意的。这两部法典各从不同方面对法学作出贡献,并得到本国人民的爱戴和各国法学家的称赞。因此两个法典都成为寿命很长的法学杰作。 从我们中国人来说,德国民法典与我们的关系,远较法国民法典为密切。从民国初年直到现在,中国(包括现在的台湾)的民法一直受德国民法典的影响。中国的民法学者,从德国民法吸收的营养,也远较从法国民法得到的多。在我国,对德国民法典的研究,也胜过对法国民法典的研究(这从我国法学刊物上的论文和译文可以看出)。当然,我们绝对不应该对法国民法典有丝毫的忽视,特别对它所建立的自由解放的精神应该加深认识,不过就发展我国民法学的研究、建立我国的民法体系说,我们必须着重去研究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在它的本国的名称就是《民法典》(Buergerliches Gesetzbuch,简写BGB)[1]。它不像法国民法典那样,称为《法国人的民法典》,更没有像《拿破仑法典》那样辉煌的名称。因此虽然德国的国体和国名几经改变,这部《民法典》在它本国的名称一直未变。不过我们对它的名称则从德意志帝国民法典、德意志共和国民法典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法典,简称为德国民法典。一百年来,法典的内容当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